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進入第二年

去年PCT總會之後,被指派為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我已經連續幾屆沒有參與教會歷史委員會,突然被指派為主委,相當意外。看了一下名單,鄭仰恩和夏文學牧師不在裡面,我已是最資深且最了解這部分事工的人,或許因此而被指派吧?

去年在疫情中,召開過兩次會議,大多是例行的事務處理。開第一次會議之前,我很努力了解事工概況,還特地跑了一趟檔案館,和館長盧啟明詳談,才了解到歷史委員會和檔案館其實互不統屬,勉強算是事工合作單位,而我以為重頭戲的長榮中學文物館藏品移到台南神學院舊圖書館一事,總會也有另外組了一個小組處理,而現任歷史主委不在內,負責歷史委員會的幹事也不在內!突然覺得這就是一個橡皮圖章委員會,功能非常有限。

陳郁分寫信給我,希望能夠就馬雅各逝世百年促請總會主辦相關活動。在第一次委員會提出來,因為內容太不具體,也非我們能力所及,最後不得不撤案。這是我當主委的當頭棒喝,覺得挫折。因為我明明知道郁分的提案不具體,仍然在委員會提出來,可見我多麼不能幹。但是郁分不懂我的挫折,還很得意說新樓醫院石連城牧師結合台南市政府和台南中會,辦了很大的活動。檔案館也受邀參加系列活動,最後歷史委員會也掛名,並委請在台南的委員:侯良信、林佩蓉參加籌備會。所以等於後來我們還是參與了。

去年和今年有和公報社合作,辦了兩場《賴永祥文集》分享會。這是和台灣歷史博物館合作的出版計畫,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執行,目前已經出版了7大本,包括:教會篇、歷史篇。我們期待賴長老把回憶錄整理出來出版,但是台史博的經費已經用完,執行年度也結束了,所以在委員會中討論後,暫時決定由歷史委員會編預算,仍由公報社執行編輯出版,並尋求和台史博繼續合作,希望能在2021年出版。林佩蓉作為此計畫的聯繫中心。阮宗興幾個月前來信,說賴長老的進度很慢,希望我們能影印放大《坐擁書城》,並寄上好寫的筆,讓他可以比較方便工作。佩蓉在百忙中處理了此事。7月底啟明和賴長老聯繫,他說最近頭腦比較遲鈍,工作沒辦法很有效率。為此事祈禱,願賴長老身體健康,精神健旺,能完成回憶錄。

上屆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委員會,在台南檔案館舉行,會後侯良信長老導覽馬雅各史蹟,並請吃飯。但是本屆總會在權衡時,把侯長老和陳怡真牧師換掉了。

第二次委員會,才知道新年度預算已經確定了,沒有經過委員的討論和通過。這又是我另一次挫折。我沒有注意到總會編預算的時序(九月底),幹事也不認為這需要知會委員會。這下子委員會連橡皮圖章的功能都去掉大半!

自己上班忙碌,不是牧師,不是長老,出任PCT總會一個委員會主委,覺得是負擔而不是榮譽,不是好康的事情。但因為對教會歷史有很長時間的關心和參與,對此職位還是很有責任感。很希望能發揮委員會的功能,促進眾教會對檔案保存、有關教會史的調查採訪、歷史書寫、紀念刊編輯等等,能有一定的基礎認識和發揮。但第一年的主委工作,覺得很無力,還比不上當委員時出一張嘴不斷提出各種點子的功效。

上禮拜五(2021.7.31)召開本屆第一次委員會,雖然疫情警戒降到第二級,但長途移動還是很難讓人放心,所以就以部份人在總會、部分人在線上參與的方式進行。覺得這是比較文明的會議方式,即使疫情過去,也應該繼續這樣做,可以省掉很多時間金錢。

新一屆的委員變化不大,鄭仰恩牧師回歸,新成員劉立仁加入。值得高興的是,盧啟明成為幹事,主管歷史委員會,兼任檔案館主任。這樣一來,教會歷史事工終於可以有比較好的整合。議案進行順利,討論大多是建設性的。因為上一屆的經驗,一些還在形成中的事工構想沒有做成議案,而是放在事工討論,不做決議,只是蒐集意見。啟明事先提出了2021-2022的事工設計,主要按照過去留下來尚未完成的工作。另外就是安惠、郁分提議的「馬雅各書信研讀計畫」,這個過去一個月我花了頗多力氣在和他們討論,啟明則將模糊的構想寫成具體方案,但查忻和仰恩都覺得書信研讀工作坊可行性不高,至於把手寫稿辨識後打字出來,甚至翻譯,依照現在找到的負責人,應該可以樂觀其成。第三項則沒有時間討論,就是辦理研究者交流活動,還有延續聚珍堂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出版計畫。

其實目前重中之重是趕快完成PCT150年史的出版計畫。卡住這個計畫的罪魁是我,因為我拖了一年又一年,該寫的東西還沒有完成。當初是我建議要來編寫PCT150年史,但這幾年發生的事情很多,自己的生涯也動盪不安,對PCT的看法和感情改變很多,總之,始終沒有辦法很靜心在這工作上。
7月31日下午也召開150年史編輯小組會議,盼望重啟工作,趕快完成。我得設法用心在這上面。

已經不記得甚麼時候開始參與教會歷史委員會,但不管有沒有列名其中,一直都很雞婆在做相關建議。轉眼已成資深委員,還當上主委。這屆有非常得力又專業的幹事,相信去年那種處處碰壁挫折的狀況會大為改善。願我們所思所想得到上帝的喜悅和幫助。

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尋找雲


高中地理老師蕭金堆先生,很喜歡拍雲,上課時拿出來當教材。
記得他拿出幾本照相館送的那種照片簿,讓我們傳閱。相本的首頁,以他特有的樸拙筆跡寫著:

走過山
走過水
為了尋找雲
為了尋找沒有寂寞的所在

他補充說,他的太太名字裡有雲。
師母已逝,老師提到時,眼角噙著淚。
又後來我才知道,老師是詩人蕭翔文。


這寫在相本上的短短幾句,40年過去了,我竟記憶猶新。

或許因為那浪漫震撼了我。
身材圓圓短短,不修邊幅,鬍渣滿面,一頭灰白亂髮,辛苦講著台灣國語的老師,是浪漫的男主角!





打第一劑AZ

 排今天上午10:00打疫苗。9:50出門,穿過小公園,過紅綠燈,就到了李文珍診所。同一排兩家診所,我隨意選了這家。同樣都是以騎樓為報到區和留觀區,塑膠板凳距離大約1.5公尺,但感覺還是密集。

一到先找位子坐,診所人員核對身分,把該填的資料送到手上填好,聽叫號進入診所。診間有醫師問情況、用聽診器聽一下,沒問題,就由護士打針,速度很快。有發AZ疫苗效用和可能副作用的相關說明,但是沒有給普拿疼、退燒藥。要求打完針的人留觀半小時。診所人員送來健保卡和疫苗施打紀錄的黃色卡片,囑咐若有發燒可買退燒藥吃,兩天高燒不退可以回診所就診。第二劑建議在10-12週之後打,要上1922平台預約。

回家吃午飯、小睡一下,下午到辦公室上班。正午氣溫非常高,藍天白雲,雲很壯觀。

整個下午喝了很多水,大約是平常的三倍。大約四點的覺得很餓。下午六點左右,開始感覺頭昏昏的。希望不會有更嚴重的症狀。

打疫苗,我沒有特別挑,原本以為輪到我們的時候應該是國產疫苗,沒想到是打到AZ。就所接觸到的資訊,這是很好的疫苗,英國牛津大學研發的,第一劑打完就可以達到80%的防禦力,而且副作用相對是比較不嚴重的,特別是老人家副作用低、保護力強。但是有引發血栓的案例,所以很多人感到害怕。AZ也是表現公益精神的疫苗,研發團隊不收專利費,平價供應,是目前幾種疫苗中價格最低的。最近的研究更指出,AZ可能可以有終身的保護力。

能打到AZ真是幸運。

打疫苗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全球打疫苗的覆蓋率夠大,才能達成全體免疫。

我是抱著盡社會責任的心情去打針的。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嘉西聖歌隊回憶(王貞文)

 【嘉西聖歌隊回憶】by 王貞文

我和昭在應該是在1977年夏天開始加入嘉西聖歌隊。國中與高中時期 (1977-1983),是參加聖歌隊最為勤快的一段時間。
剛進入聖歌隊不久,有一次青年的靈修會到淡江中學,請陳南州牧師和陳泗治牧師主講。那時候,自己是作曲家的陳泗治校長特別講起他對某些現代詩歌的不贊同,說,這類的音樂不是感性,而是性感,不適合用來敬拜上帝。這個觀點影響我很深。
聖歌隊概況
我們參加聖歌隊的時候,主要的指揮是詹誠東,偶爾幫忙代班的,有施家榮、施家達、杜珍玲等人。有一兩次,詹興東老師親自出馬,他真的是專家,用輕輕的手勢,就把聖詩的韻味帶出來了!
有時候,來實習的神學生也擔任聖歌隊的指揮。其中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謝慶祥。他讓我們認識了蕭泰然的「人子耶穌」。
我們上了大學之後,詹誠東老師大概都移到興村教會禮拜,回鄉工作的施家榮開始比較認真地擔負聖歌隊指揮的工作。
當時嘉西的音樂人才濟濟,牧師的女兒陳伯玲是出色的音樂人才,視譜快,掌握音樂的能力很強,年紀雖小,卻是最主要的聖歌隊伴奏。還有杜珍玲、王淑娟、黃仁華等人輪流擔任司琴。獨唱的人才,男聲有張朝棟、施家達、吳佳霖,女聲有杜珍玲、林瓊華、邱亦岱等人。
我們那時候主要都是唱四部合唱的福音歌曲,有一本是「舊聖詩選」,是1964年新編聖詩時,因為格律不像聖詩、或是因為神學上的考量而不被收錄的詩歌。我們反覆唱的,是「來就近我」、「咱著來吟詩」等。還有一疊前輩們刻鋼版油印的樂譜,當中有些歌曲,後來我在「校園詩歌」裡也有找到。我們也唱那時候比較流行的John Petersen等美國作曲家所創作的頌讚曲、清唱曲等等。
1978年之後,《基督是主》一本一本地出版,內容有美國的流行聖樂,有搖滾風格與民謠風格的曲子,也有台灣的帶著「校園民歌」風格的新創作。年輕人喜歡這些清新有趣的音樂,彈著吉他歌唱,本來只是在聚會裡唱唱,後來也逐漸在聖歌隊裡練唱,有好幾首也成為禮拜天獻詩的曲子。
大概也是在80 年代前後,「天韻」也開始創作新的詩歌,很受歡迎,聖歌隊也有買了天韻的詩歌本,唱起了這種風格的曲子。
特別的活動
記得有兩年的暑假,(可能是1978、79或是1980吧?)分別由當時就讀東海音樂系的徐玲玉,和剛考上實踐家專音樂系的杜珍玲帶著聖歌隊進行暑訓,唱一些大曲子,並且舉行了音樂會。徐玲玉很嚴格,把我們的潛能都逼出來了。記得她帶的蕭泰然的曲子「至好朋友就是耶穌」,在音樂表情上非常有變化,很令人感動。
杜珍玲是人人疼愛、敬重的聖歌隊員、司琴與指揮,歌聲甜美,個性溫柔可愛。她帶領的訓練與音樂會,也是那個夏天的盛事。印象比較深的是唱黑人靈歌風味的活潑曲子。
1978年暑假,聖歌隊有練了幾個曲子,出去「巡迴」,這次的巡迴,主要的指揮仍是詹誠東,唱的曲子,好像主要是John Petersen。記得去了陳博文牧師當時牧會的後庄教會(好像是今天的鳳山西門教會),然後到台東關山教會。與當時在關山牧會的盧俊義牧師的會面、聽他講述巴克禮的獻身、黃春明對台灣底層小人物生活的刻畫、後山生活的種種,對當時的一群年輕人,都有深刻的啓發。
聖歌隊與青年
那時的聖歌隊活動幾乎等於就是青年的活動。聖歌隊以青年為主體,所以升上國中之後,就是要參加聖歌隊,似乎還頗自然的。
有一段時間,在聖歌隊練唱之前,還有青年團契的查經班,由張朝棟帶領。參加查經班的人,比參加聖歌隊的人少。因為聖歌隊除了青年之外,還有好幾位比較年長的會友。關心青年的長執、喜愛唱歌的媽媽們,也都會來加入練唱。也有的青年只來唱歌,不參加查經的。聖歌隊也有吸引喜愛音樂的慕道友,如我國中的學姊林瓊華,她有極為清純的聲音。國中畢業,她就考上台南家專音樂科了。或是那時就讀於嘉義女中的邱亦岱,應該也是因為喜歡唱歌,而來到教會。
聖歌隊的休息時間,是大家拼命聊天、交換各種資訊的時間。有些人也會在練唱完後,在一起出去吃冰,繼續聊天。
記得那時候,嘉西的圖書館正在不斷擴充當中,青年自由地去買書,閱讀,彼此分享。在聖歌隊練唱時,有時也會彼此分享閱讀心得,並報告圖書館又有什麼新書。黨外民主運動的消息、雜誌,也在那樣的場合彼此交換著。
台灣與美國斷交、美麗島事件等等重大事件,也是在聖歌隊練唱時,被熱烈地討論著。
記得台灣與美國斷交的消息傳出,台北第一次爆發了「街頭暴動」,民眾包圍美國副國務卿的座車,丟雞蛋。大家看了新聞都很激動,對台灣的前途也充滿憂慮。那晚,我爸爸從台北回來,特別到聖歌隊來,在練唱結束後,簡短地與大家分享他在台北街頭所看見的一切,描寫在天橋上觀察躁動的人群,談面對台灣前途的心情,並安慰、鼓勵大家,要更認真地活著,更加腳步堅定地向前走,不要被激動得做出蠢事:「死人豈能敬拜上帝?」他說。
很令人難忘的一段日子。 (王貞文 寫於2016年5月14日)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登記打疫苗

昨天一早就看到臉友貼出自己已經登記好禮拜五打疫苗。上個禮拜才剛剛開放50-64歲的人的疫苗施打意願,透過1922的網路平台預約,如果條件符合,等待簡訊通知,就可透過健保快易通APP和1922平台登記施打地點和時間。
有點焦慮等待簡訊,到10點多簡訊總算近來,趕快去1922網站,一進去發現登記需要讀卡機讀健保卡,不然就是要透過健保快易通APP,只好拿出手機來。
健保快易通要先綁定手機,註冊,通過身分認定,取得一組號碼,再去1922網頁填寫資料,通過認定,才進入預約診所時間。一方面不熟悉這麻煩的手續,一方面上午網站大當機,試著很多次都沒成功,讓人不免感到焦慮。到下午終於網站登得上去了,終於完成登記。就近在住處附近的診所。
我是收到簡訊才去登記的。但有朋友說她並未收到簡訊,還是去登記成功了。
另外,還可以去藥局、衛生所、超商去插健保卡登記。

這套系統和當初買口罩的系統相通,是健保卡的線上應用。資訊集中處理,效率不錯。但因為太集中,當使用者爆大量時,系統就負荷不了。昨天的塞車、當機,有點可怕。

這套方式也會讓數位生活弱勢者被排除在外。如果並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也沒有電腦網路,怎麼得知可以打疫苗?後來知道只要有健保卡,藥局、衛生所、超商都可以做預約。可是也要有足夠的資訊,才知道可以這樣做。

家醫診所的醫師抱怨,為何不利用診所來做疫苗的宣導和施打?這個中央系統,或許方便,但是可能遺漏頗多需要疫苗者。可能主要思維是要在短時間內衝施打率。

預約過程嚐到緊張憂慮,預約成功後,有鬆一口氣的感覺,起碼你在自己的地方透過網路就可以完成登記,不用到處找可以打的地方排隊掛號。


吳佳霖牧師臉書摘錄:父親的葬禮

 2021.4.22

記得父親在臨終時,在高雄長庚醫院加護病房住院,也簽了許多份不同的同意書,當簽到最後「願意放棄急救同意書」時,我們兄弟幾乎都要哭出來了。我在屏東大專中心,距離醫院並不遠,但每天只能在白天想辦法抽空在30分鐘的探病探時間去看父親,或是晚上過去和弟弟討論父親的病況:醫院規定24小時至少必須有一名家屬留在醫院,弟弟放下一切的工作,專心照顧父親,這是我當兄長、長子的人,覺得對弟弟最大虧欠,直到父親去世,所有的喪葬事宜也是弟弟全權負責,因為父親按著他的信仰要求舉行一般民間宗教的告別式,他一再地交代我的弟弟:「你哥哥是基督教的牧師,絕對不能讓你哥哥參與這些不符合基督教規定的儀式」,弟弟真的完全做到了。
父親出殯的那一天,按照民間宗教的儀式,要在棺木上封子孫丁、點神主牌。當點主官大聲喊著:「點神主牌、封子孫丁,長子跪」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走上前跪在父親的靈前,弟弟急忙趕過來要拉我上來,跟我說:「爸爸有交帶你不能作這些事,由我來作就好」。可是我覺得一個一輩子無私的愛我、為我付出的父親,既使在臨終時都還願意顧慮我的信仰,以及對我的影響。我身為長子,豈能就因為自己是牧師就對父親的死不聞不問?如果真的如此的話,這種無血無淚的教義和規定,絕對不是願意追求、奉獻一生的信仰。並沒有人強迫我在當時要做什麼,只是因為作為人子的出於對父親的愛所能做的最後的一點表達而已,當天參加告別式的也有許多牧師同工,果然下個禮拜的教會公報就有刊出批判的文章,認為當天的告別式是黑暗和邪惡勢力掌權縱行的時刻,我身為牧師,但所作所為完全沒有榮耀上帝。但也有一位神學院教授有刊出完全不同的文章,他認為那天的告別式是上帝的愛的完全流露、表白、充滿的時刻。我個人只覺得當天我跪在靈堂前,在我的背上背著神主牌,接受整個點神主牌的儀式的時候,主耶穌是一直陪在我身邊的,父親雖然說不要我參與,但是在整個告別式最重要的時刻,我相信他的心也會覺得欣慰的:我很奇怪的是,許多說是在追求神恩、自以爲充滿各種屬靈恩賜的人,其實在他們的心理所認爲的是:所謂黑暗邪惡的勢力是遠大於上帝的權柄榮耀的,他寧可相信這些黑暗邪惡的勢力,也不肯接上帝的權能榮耀遠勝過這一切。而我信的耶穌基督,是完全交托順服在上帝的旨意之中,即是在十字架上為罪人而死,他也將自己的靈魂交託在上帝的手中,他相信上帝全能的愛就是勝過這一切邪惡勢力的:不是因為教義,也不是因為律法,而是因為上帝就是愛,是無法隔絕的愛,即使經過三日的死亡,即使一切的人都已絕望、放棄、四散,他對上帝的愛及信心從來沒有動搖過。
今天簽了自己的同意書,以後也許還有許多同意書要簽呢?我希望將來最後一張同意書也是我自己來簽,不要讓孩子覺得為難,這輩子我從主耶穌基督已經得著太多了,無怨無悔,只希望上帝願意給我多一點時間,來做好我想做的部落格,我好希望一輩子令我專心投入的聖經查考以及生活中的感受,可以成為文字流傳下來,藉著許多人的同感甚或反對,可以激發更多的人許喜愛討論、追求聖經的真理,喜歡反省自己的生活是否走在信仰的到路上,千萬不要做一個「自稱為義、假好偽善」的人,這是我一輩子最討厭、最瞧不起的人了。

(吳佳霖)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紀錄片:不能見光的愛


不能見光的愛(A Secret Love),Netflix去年4月推出的紀錄片,今天才點開來看。
片子一開始,在芝加哥,兩位一起生活六十多年的女同志,其中一位泰瑞患了帕金森,兩人的生活面臨改變,可能必須考慮搬到養護中心。隨後帶出她們的家人、生活種種,還有兩人相遇的故事。泰瑞是加拿大人,20歲時被球探發掘,到美國加入女子棒球聯盟(粉紅聯盟那部電影取材於此),是有名的捕手。22歲認識了18歲的派蒂,從此兩人結為伴侶。在保守的1940年代,她們小心翼翼守護著兩人世界,選擇在美國生活。泰瑞有個溫暖的大家庭,兄弟姊妹感情好,她和姪女黛安娜有深厚感情,在她們晚年,黛安娜決定介入,安排她們住進安養院。她們在80歲之後,才跟家人出櫃。還好黛安娜接受,其他的侄兒姪女也都接受。但是派蒂的弟弟不能認同,要她不要跟其他家人講。派蒂也是農場出身,母親因兒子從軍死亡心碎早逝,父親再娶,夫婦倆十多年後因車禍死亡。她年紀很輕時曾先後和三男生談戀愛,結果一一都遇到意外死亡。當她遇到泰瑞,一切終於改變。
影片紀錄了派蒂捨不得離開她們生活多年的房子,黛安娜對她有心結,覺得她們兩人為了泰瑞而有競爭關係。最終,派蒂還是接受了她的安排,兩人入住安養院。在兩人更為衰弱之後,她們決定回到加拿大,有家人相助的地方。
在美國的安養院中,相守近70年的她們舉行了婚禮,黛安娜安排,邀請了同志圈的朋友,她說這些人是兩位姑姑的家人,是她不認識的,但卻是姑姑們真正生活的夥伴們。
紀錄片的拍法是非常介入她們生活的,看一些介紹才知拍攝者是泰瑞的姪孫,可能是黛安娜的兒子?總之,取得她們完全的信任,拍到很多她們相處、和黛安娜吵架等場面。

電影有觸及美國原本的反同環境,比如取締同性戀酒吧,女人若身上沒有三種能代表女性的衣著服飾,就會被抓去關,身穿前面有拉鍊的褲子就不行,因為那是在模仿男人。電影後半段她們準備搬家,整理出年輕時的情書,最下面署名的地方都撕掉了,她們說,是為了怕萬一信被流了出去,會出事。可怕的年代。

但我覺得這齣電影可貴之處還有:呈現老年的煩惱和老年生活的安排。她們已經無法維持只有兩人的生活,需要別人的幫助。幸好她們還有足夠的資源,有錢,有家人。但也是得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不安,才能告別原先擁有的生活。

兩人緊密連結、遺世獨立的生活型態維持非常久,但在行動逐漸不便、居家安全堪慮之時,她們理性討論之後,無可奈何接受安養院。外甥女黛安娜的堅持功不可沒,她尋找各種資源,努力說服兩位姑姑。

泰瑞因為女子職棒而有機會展開不一樣的人生,就像電影《粉紅聯盟》呈現的,原本把她們當玩笑的觀眾,後來認同了她們認真的比賽,而這些女孩們也展現出不凡的女性力量,對改善性別偏見做出貢獻。

攜手超過70年,很難想像這樣的愛情。她們日夜相處,甚至一起在一個公司上班達26年。這樣緊密的兩人世界,真是神奇。看到她們快樂滿足的表情,真美。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