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平信徒讀經:保羅身上那根刺

為了使我不至於因得到許多奇特的啟示而趾高氣揚,有一種病痛像刺糾纏在我身上,如同撒但的使者刺痛我,使我不敢驕傲。為了這件事,我曾經三次祈求主把這刺移去,他卻回答我:「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因為我的能力在你軟弱的時候顯得最剛強。」(哥林多後書127-9節)

這段經文是大家很熟悉而且很容易感動的經文。使徒保羅在這第二封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一方面憂心教會遇到的問題,一方面又以滿滿的熱情誠懇分享自己的經驗感受,這些文字即使經過近兩千年,仍然力量十足,「是舊也是永新」。這不僅是保羅個人信仰體會,每個人都感同身受。

偉大的使徒身上有刺?關於這「刺」,隨手查考很容易看到各種解釋。現代中文譯本直接說是「像刺的病痛」,很容易理解成生理疾病,歷來許多人試著考證是哪種病讓保羅如此痛苦,應該是種發作起來很難受、無法根治的疾病,可能是癲癇、偏頭痛、某種眼疾…..。但是,疾病的折磨會令他無法自高自大?還提到如同撒但的使者的刺傷。感覺那種痛不只是肉體的痛楚或不便,而是身心靈都受折磨,靈魂受到黑暗的考驗。

有種見解認為保羅身上的刺並不是疾病,而是人,是引起他恨意的敵人,很可能就是在哥林多後書中他最在意的「超等使徒」,其實是假使徒,裝作光明天使的撒但。11章到12章,他拿自己和假使徒對照比較,急切地談到自己為了基督而遭遇的種種危難,談到被提到天上的神祕經驗,然後談到自己身上的刺,上帝不願挪開這刺,但告訴他恩典夠用,為此他願意誇耀自己的軟弱。很可能假使徒以超完美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相較之下保羅缺點多多;假使徒在保羅眼中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混亂教會,但似乎信徒們認為那才是偉大的使徒。和撒但搏鬥或許很難,和裝成光明天使的撒但搏鬥更難。或換個方式來看,同為傳道者,他人看來只是對信仰的見解不同,但對你而言是真理遭到誤解,沒了是非,可是你無法制止他傳講他那一套,還得時時面對他對你的汙衊中傷,他的存在就像刺一樣令你痛苦。或許你會懷疑自己是否如該隱嫉妒亞伯,面對自己內心時痛苦萬分。

那根刺不管是疾病、對手還是自己內心的黑暗,都是令人感到無能為力的限制。如保羅一樣,我們在軟弱中謙卑,將自己交給上帝,在軟弱之處看見上帝的恩典與大能,唱著:「在百般試煉中當大喜樂,因為祂已告訴我,恩典夠用。」(引自哈尤‧尤道〈主的恩典夠我用〉)


台灣教會公報    3636期  平信徒讀經專欄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宣教運動的動力

受邀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21年宣教會議講「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歷史回顧」,為此簡單整理了「倍加運動」到「新倍加運動」的歷程。從1951年總會成立以來,號召全教會一起投入的「宣教運動」不曾斷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新名稱的宣教運動,反映當時教會領導階層面對內部問題和外部挑戰,所做的種種努力。

為記念福音來台百週年而發起的「教會倍加運動」,至今許多人仍津津樂道,感到光榮。之後,總會繼續推出各項宣教運動,其中,「信徒什一增長運動」後期被跨教派的2000年福音運動衝擊,而中途改變名稱和目標;強調上帝國宣教的「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也在執行10年後重新轉變成「一領一‧新倍加」。

綜觀這些宣教運動,發現不管名稱為何,很難避免以教會數和人數成長為目標,「倍加」的心願不曾消失過。另一方面,「新世紀」和「21世紀」宣教運動,呈現理念上的進步,努力想與急變的社會對話,促教會負起社會責任,放眼教會以外的世界,在台灣社會作光作鹽。兩種目標,幾乎形成兩種路線努力並行,不斷辯證著前進,這是長老教會70多年來的行進模式。向社會作見證的運動推行一陣子之後,宣教重心往往又回到提升信徒品質、穩定增長教會。不管哪種路線,似乎都難複製倍加運動的效果。

讀著宣教運動的相關資料時,心裡浮出一個問題:這些總會由上而下規劃、主導的宣教運動,地方教會響應熱烈嗎?信徒對這些運動了解多少?透過這些運動,是否能增強信徒對長老教會的認同感?

倍加運動展開之前,1952年長老教會青年團契春令會中,嘉義西門教會長老詹添木提出「五角銀獻金運動」,鼓勵青年每個月省下五角來奉獻,以這筆錢來協助客庄建立教會。青年熱心推廣此運動,並獲得總會支持。奉獻數額超過預期,原先目標的竹田、楊梅之外,又增加了新屋。這項運動成了倍加運動的先聲。

信徒自發的行動,目標明確,參與的方式簡明,參加者產生認同感和榮譽感,若獲得總會鼓勵支持,就能往前滾動。有深刻信仰、愛教會愛鄰人、樂意服事的信徒,是宣教最重要的動力。培養這樣的信徒,是所有宣教運動的根本。教會領袖要做的是開拓讓信徒能夠參與、發揮熱情與能力的場域,並掌好舵,帶領並調整這些自發行動滾動的方向。教會全體必須不斷回到1985年的共識:「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

(台灣教會公報 3630期 窗口無遮欄 2021.9.26)

TCNN連結:宣教運動的動力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懷念恩師

 一早打開臉書,許多關於教師節的貼文。

我想到自己碩論和博論的兩位指導教授,都已經在天上,不禁悲從中來。
炎憲師的過世非常突然,令人震驚。在美國訪問台灣獨立運動前輩的旅程中,心臟病突發走了。在他的告別式上,不禁放聲痛哭,心中浮起的是「失怙」二字。像小牛犢一樣仰天流淚,如同失親一般,覺得失去了依靠。其實已經好幾年沒特別去拜訪老師,總以為一定還有機會。
瑞明師久病,最後一年每次見到他越來越黑的臉,都不免擔心。他每天在臉書上轉貼很多訊息,但原本寫得很起勁的台灣俳句停了。碰上2018的選舉,感受到他的憂愁緊張,但大家都忙著自己的事,就看看而已。沒想到選後兩天他離世。
很驕傲我跟隨過兩位全心熱愛台灣,為台灣研究開疆拓土的老師,他們在知識領域上開拓出來的空間,以及對學生的關心和付出,是我輩永遠珍惜景仰的。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美國劇集:The Chair (叫她系主任)

 Netflix上有一齣 The Chair (叫她系主任)劇集,短短六集,每集30分鐘,內容很飽滿。韓裔吳珊卓主演,故事背景是一間大學的英文系,金智允接下英文系系主任,很想大刀闊斧革新建設,結果麻煩事一樁樁,她努力解決,但關鍵都不在她,只能眼睜睜看著事情越來越糟,火燒到自己身上......

原以為會是輕鬆幽默諷刺,結果並不是。很真實,很日常。原本很怕看這種不斷陷入難關的戲,而且還不是一路打怪的快意恩仇,或是虐到底後反轉得勝。但這齣呈現的困境、人性、權力對抗、文化衝突,令人很有所感。

學生們因為老師在課堂上做出向希特勒致敬手勢,就認定老師是納粹,明明他在課堂上講的是反法西斯,一張截圖就不得翻身,因為拒絕用公關稿致歉就弄得事情越來越大,然後系主任請助教謹慎些,不要接受媒體採訪,就變成系主任利用權勢要人禁言,鬧到上大媒體。這些冤屈事情在戲裡都沒有得到向大眾澄清的機會。若是我再年輕些,會對戲這樣處理非常不滿,但這齣要講的就是這樣的現實。為了討好學生而做出開除老師的決定,會對整體文化有所改變嗎?系主任在最後的懲戒會議上這樣問,也對網路民粹文化、年輕人失望不滿的根源,提出詢問。

族群文化衝突、性別平等議題,也處理得頗有意思。都很現實。

紀錄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觀後

先很簡單記一下。

很厲害的紀錄片。戰後右翼的代表人物三島由紀夫,1969年5月13日去到東京大學位於駒場的900號講堂,和一千名「東大全共鬥」為主的聽眾,進行對話。50年後,這場集會的錄影才面世。這齣紀錄片,就是以TBS當時的錄影為題材,重現當天的場景,穿插訪問幾位當時在場的人物,以及較年輕的小說家和學者。

結果這場對話主要是哲學概念飛來飛去,看得我一頭霧水,很難掌握。簡直像魏晉南北朝流行的清談。可是他們其實是在討論面對國家的困境該如何行動。

主角是三島由紀夫,但片中最吸引我的人物,是劇場藝術家芥正彥,覺得他是片中最精彩的人物。在主持人提出問題,完成第一輪的對話之後,他留著蓋頭蓋腦的披頭四髮型,抱著一個嬰兒(他的女兒)上了台,和三島進行很長的對話。他不受國家框架限制,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堅持作為日本人活著才有意義的三島,看似很大的不同,但兩人都是藝術家,追求各自美的價值,以自己的方式做最好的表演。他們對話的那段很有意思。紀錄片訪問73歲的芥正彥,和當年的年輕人形象上判若兩人,但在思想態度有很高的一致性,對自己在劇場上的藝術完成,有強大的自信自得。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對手,這場對話可能沒那麼精采。

片中總結這場集會的意義:熱情、敬意和言語。三島一開始的企圖就是將此次當成言語力量的實驗場,看他能怎樣說動這些左派青年。現場的氣氛一直保持著互相的敬意,對話一直在進行,三島面對挑釁大多幽默以對,正面回答,並不挑對方毛病。最後三島強調雖然立場不同,但他肯定全共鬥們的熱情。他不反對暴力,聲稱只要全共鬥們願意和他一起支持天皇,他就加入。在這點上,未能取得共識,三島隨即瀟灑離開。

片中有一看法,就是三島和全共鬥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是相近的,1968起來的運動是反美愛國運動,不是國際主義的共產主義,在這基礎上,雙方有類似性。

片子一直處理到三島由紀夫自殺事件,訪問三島的追隨者盾之會成員、前全共鬥成員,請他們談對此事的感受,最後又去問全共鬥成員對運動失敗的看法。這部分的處理,特別是最後一問,感覺有些殘忍。全共鬥前成員橋爪教授說,他們選擇活下來,面對失敗,而不是自殺。一位研究者說,1970年代你在酒吧看到的上班族,喝醉了會喊:我們原本是要革命的!90%的青年都如此,那是時代風氣,一邊感到挫折,一邊奮力向上,就這樣活下來。

那段狂飆歲月是整個社會共同經歷的,這些失敗的東大青年,大部分還是回歸社會主流。只有少數繼續邊緣戰鬥。當年的全共鬥成員,和跟隨三島的盾之會成員,七十多歲的時候形象看起來是非常類似的。只有那位特殊的芥正彥,在兩個時代都像彗星一樣走著和別人不同的軌道。另外那位特立獨行的三島,則按照自己的美學,早早結束自己在這是世間的生命。

 1969年的左派及右派學生,還有明星般的三島由紀夫,想促成的政治改革都沒有成功。但紀錄片中的身影,表現出來的生命樣態,有種永恆的美。為理想而燃燒,無悔的人生;願意面對失敗,活著繼續探問行動的意義;始終如一,自由展現自我...... 各色各樣的生命,帶著時代的印記前進、消失。

這齣紀錄片的政治立場不太明顯,可能略為偏右吧?一部紀錄片能容納的東西有限,觸及的議題,太多還得補課理解。


電影資訊

導演:豊島圭介

片長: 108分鐘

日本首映:2020年3月20日


一些相關資訊:

曾經的情人高橋睦郎
https://ek21.com/news/3/42409/

李政亮的評論文章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695275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695286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695290



郭珍弟電影《期末考》

這齣電影我是在好友春玲的臉書上看到,才知道的。郭珍弟導演的上一齣電影,我原本索票想去看,最終沒去成。這次是掏腰包去電影院看。

全場有五人觀賞,在上映第二週,又是疫情期間,已經很不容易。

很想看的原因,一是因為主角是藍葦華飾演的,看「俗女養成記」後對他印象深刻,看他主演電影,覺得非看不可。另一個因素是因為代課老師的題材,有關小學教育現場,怎樣呈現有點期待。

電影的故事是沉重的。代課老師為了求得下一年的聘書,辜負了學生的信任、傷了女同事的心、和弟弟之間的矛盾加深。明明是個好老師、孝順阿嬤友愛弟弟,卻被現實逼到必須傷害原本就弱勢的學生,也無法為弟弟爭取應得的工資,反而送錢給老闆求和解,在弟弟涉嫌殺人後,為了顧及自己的工作,送錢找人關說洗清,但弟弟知道哥哥並不真的相信他無罪。這樣一個人,是非不分,甚可惡,但又很可憐。身為這個家庭的支柱,想要留在家鄉,他無從選擇。

沒有答案的沉重故事。

兒童演員很出色。看片尾,是找阿蓮國小分校五年級一個班級合作。孩子們就是演他們自己,毫不怯場,不會做作,很加分。

還有,全劇幾乎都用台語,流利、日常的台語。老師在課堂上和小朋友的對話,也會用台語。很久沒有看到使用台語用得這麼好的影視作品。

片中老師為何處境艱難,其中之一的問題在於他無法取得一個安定的職位,為了一張代課老師的聘書,他必須做很多妥協。學校因為少子化面臨減班,代課老師的工作其實遲早還是保不住的。學生受教育的品質,也因老師的不穩定而受到影響。這齣電影僅是呈現困境,並沒有控訴。

另一條線是身為勞動者的弟弟,被老闆欠工資,他去抗議,卻變成哥哥替他賠罪,拿不到工資還得給和解金。他的忿忿不平,令人同情。長得那麼高大威猛,卻極端弱勢,想好好工作賺錢都困難。演弟弟的吳宏修,演得相當好。

戴眼鏡的轉學生,引起林老師的同情,特別關心。他的處境也是令人心疼,但又無解。在同儕中被排擠,是每個小學生的噩夢。老師要做到公正公平,非常困難。

小學生通常信任老師、依賴老師,不了解老師其實也有很多苦處,並非完人。這種信任的破壞,會是一生的傷痕,對兩邊都是。所以這電影讓人覺得,這世界太難了。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文化先行者》嘉義場簡記

 李昭容的《文化先行者》,以嘉義地區的文協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去年出版時,台灣文學館安排在台中的後驛冊店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我去參加後,爭取應該在嘉義辦一場。因為疫情緣故,拖到828才辦成。在台灣圖書室。李昭容演講之外,我父親王逸石代表文協後代,主講他所知道的王甘棠,然後我也講了一段,補充有關文化協會時代的知識。

父親第一年教書在玉山初中的學生,來了三位,特地為他而來。然後文學館也邀請到林淇漳的媳婦林盧秀蘭,已經96歲。她是松年大學的學生,稱父親為校長。會後她要我們去她家坐坐,送茶葉,請吃冰淇淋。

台灣圖書室空間不大,擠滿人。李昭容關係而來的人比較多。有她的學生,她的同學等等。

這次準備不是很充足,對阿公的事情,我知道的很零星,翻來覆去就那幾項而已。父親憑他的口才講得算吸引人,至少點出阿公的人生觀、政治思想等等。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