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

憶學長蕭清芬牧師 (林興隆)

台南神學院的優質傳統之一,就是全校學生,無論男女,不分年級上下,一致以兄姐彼此稱呼,相互之間互道 平安,如同大家庭成員,毫無彼方我方的區隔。在校園裏除了上課時,各行其是各去不同的課室之外,週日上課時每日都有全體師生的課間禮拜,而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寄宿學校宿舍,餐飲共聚一堂。因此同學們每天碰面 ,或擦身而過的機率很大,清芬兄給我的印象就是,這位學長迎面走來,都是一面笑容,左手抱著厚厚的幾冊英文書籍,偶爾擦身而過時,也會轉身向前走的人說聲,“ 失禮了,平安!” 真是好學又謙遜的學長。 

 

畢業後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專門研究宗教學,深入瞭解台灣各宗教信仰的類型,各宗教之信仰信念,民間信仰信徒的信仰生活,各宗教團體對於台灣社會的深度貢獻及影響力等的研究,這種了解對我們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上是不可缺的先見之明,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的落實宣教的起點。可能清芬兄自己在出國進修時,就預期將來可能入主台南神學院院長,這一預測可顯示出他對於台灣神學院的神學教育的遠景 - 上帝異象的呼召 。在他的指導下東南亞神學研究所培養出幾位傑出的台灣宗教信仰的學者 。雖說蕭牧師是這領域的研究先驅,也頗享聲譽,但是他對台灣各宗教信仰團體,從沒有以否定的態度看待,對於各宗教活動也未曾以消極的口吻置評。

 

他在台灣民主自由意志的展現,對台灣鄕土的珍惜,對台灣住民自決權利的啟發,主張及堅持,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率先推出。而台南神學院的師生們所扮演的推動角色,自然引起當時的警備總部的不安和緊張 ,企圖壓制,捉捕部分師生。身為大家長的蕭牧師以呵護師生的安危,週旋於魔爪般的情治機構之間。所幸,大難臨頭蕭院長以謙遜信仰智慧,堅強的信仰勇氣,化解了危機中的困境 ,而使台灣長老教會及台南神學院成為,挽狂瀾怒濤中的精神砥柱!

 

從南神校園看到的,體驗到的清芬兄,到入主台南神學院的蕭清芬院長,對台灣神學教育的遠景,對於台灣人民最切身的自主意識的推動,對於參與民眾活動時對師生們的呵護照顧 。令我憶起彌迦書第五章12-5a, 提起上帝會興起一個微小而又偉大的leader , 他會給以色列,及世界帶來和平;容我以二句英文表達 Of humble, but God-chosen origin . of strong, but humble leadership. 蕭牧師的謙遜可以看出是信仰生活化的本質,他的堅毅不屈抗爭到底,是信仰勇氣的智慧的結晶 

 

來到美國這幾十年間,雖偶爾相遇,但機緣不多,然而相遇時的可親可敬依舊。最後在佳壇牧會這十年間,可以說是實現他身為一個神學教育者的活化典型(不為工作,而為仕奉),蕭牧師跟著基督‘ 取僕人的身份將上帝的愛延伸到“ 牧場的羊群中,甚至,含蓋了所愛的台灣人鄉親,社團活動中。他實在不失為教育家,他更關心會友們的信心内涵的培養。我們曾經聊起主日學教材內容的選擇,領頭羊的培育,每次聊起時蕭牧師都已經做好準備,教材的擇取都是考慮到實況的情形,培養領頭羊也重在身教典範上面的。他親手帶領星期三的晨午查經班,十年間從未中斷,並且樂於拼命的準備教材,他奠定了這群姐妹們研讀聖經的熱量。有天淸芬兄向我提起,我離開後你來接手查經班好嗎?蕭牧師就是處處考慮週全的人,都會是為了‘ 明天要更美好著想。

 

在禮拜儀式上,他費心地把作禮拜的程序,由讃美上帝的信仰,準備迎接神的到來的懺悔 ,信仰告白 ,信息宣布, 到肢體交通,遣返職埸,領受祝福,制定起來令參與者感到禮拜中的意義,感受到敬畏神的喜悅 ,並且採取了教會曆年事節期,把握信徒們參與禮拜時能夠有系統,持續地在一起成長。

 

另外蕭牧師留下的另一‘ 資産,雖然微不顯眼,但是信仰生活化的典範,十年來牧師,有時候牧師娘,參與長老教會舉辦的“ 送暖活動”(Soup Kitchen) ,陪同Livingston 長老教會的牧師及志工,(也鼓勵我們教會中許多參與的志工,到現在為止還在繼續)輪流到Newark 地區送暖,仕事那些在生活中須要協助的同胞。不但如此,他並且和他們同桌吃飯,聊天。送暖是溫馨,不是施捨 掏空自己,取僕號的方式kenosis 認同那批失去關照的朋友們,至今仍然感受深刻!

 

記得有一次和Trinity church Pastor Sue三人一起聊天時, Pastor Sue 提到淸芬如同她的兄長my brother), 同志間親密如兄妹,當我向Livingston Church Pastor Dan 提到蕭牧師的逝去,他直呼‘ 我失去了位好兄弟清芬is a great brother to me ‘ . 教會間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宣教,多麽美好 

 

蕭牧師以謙遜,絕對信靠上帝的安排,在草坪上穩健地,踏實地,忠實地牧羊著。他的退職也是為了成就後輩,我已經盡力而為了,上帝會讓祂的信仰團體永續發展的;他婉拒歡送party 卑微的退隱 ,淡泊自然的,似寧靜的明澈的湖面, 沒有一絲一毫漣漪盪漾,多麼高尚沉穩 ;離别時誠摯的感謝上帝賜給他有這份福氣,參與台灣人基督徒的宣教事工,感謝這份參與仕奉的全體主內弟兄姐妹們的十年共勉 !上次他退休時台灣人社團為感謝他的慶祝,也是秘密的安排下舉行的,令他吃驚又感動 

 

蕭牧師的一生行蹟誠如詮釋了 行走在神的面前(創世記18)“的典範 。容我套用先知彌迦的話,蕭牧師一生喜愛公義,誠摰地實現不變的愛,謙遜持恆的與我們的神同行 (邇迦書6: 8 )。但願已逝者有不朽的恩寵,尚存者有不逝的愛 !

(林興隆,2021.12.26)


*林興隆牧師授權轉載


東里渡假

2021年假剩兩天,安排在新年連假之前,於是有了五天的假期。安排12月29日至1月1日到 芳舟牧會的東里渡假,她到此牧會正好滿一年。

12月29日

糊里糊塗,竟然在南港站錯月台側錯過火車,只能重新買票。幸好買到近兩小時後從松山出發的一班很快的自強號,後來才知道我非常幸運搭上今天剛上路的新火車,這張票是該班次最後一張票。
台鐵列車,最新和最舊,今天都搭到了。
松山到玉里,搭的是今天剛上路的新車EMU3000。
玉里到東里,搭的是1980年唐榮製造的復興號。
在西部幹線好像已經看不到這麼舊的復興號。
坐進老車廂,有種很特殊的親切感。好像進入一個夢境。
短短八分鐘的車程,透過髒髒的窗戶看見美麗的山、雲、田、屋,像小時候搭火車一樣興奮快樂。
芳舟到東里車站接我,很快放好行李,兩人就出外散步。天色很快暗下來,仍有看到美麗山景,在這片田野逛了很大一圈。
這次的渡假帶著筆電和長鏡頭相機,想說多少做些功課,但後來除了臉書日記甚麼都沒寫。
享受芳舟煮營好吃的飯食,整天閒晃,是歷年最享受的渡假。

12月30日
今天一整天細雨霏霏,仍然冒雨出去散步。看見一小片油菜花。
東里車站常有遊客聚集拍照,在這清靜的鄉間,喧譁的聲音傳得很遠。
其他時間就是賴床、在網路上閒逛。
終於把Netflix上的動畫電影「輝夜姬物語」看完。
小舟忙著寫新眼光讀經、主理家庭禮拜,日常忙碌,我也不需要她陪,彼此都舒服。

12月31日
氣象報告說不會下雨,但是天色仍然陰暗,早上出去看地上都是溼的。
自己騎機車去羅山休憩區。這裡是出名的有機村,有泥火山、大魚塘、瀑布等景點。
入口有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的字樣,還題了「流奶與蜜之地」。
遊人不多,遊客中心非常寂寥。正合我胃口。不過連著名的泥火山豆腐都沒得吃,因為那家青禾軒掛著休息中。有點失望。只在遊客中心買到一罐泥火山豆腐乳。
遠眺瀑布很美。路旁的樹木、落葉、田地、山景,望之忘憂。閒晃的時間過得很快,終究只到大魚塘和泥火山,沒有往瀑布去。
流連路上的景色。兩旁種的可能是台灣櫸,落葉滿地。光線不好,但是冬天山間繽紛的葉色,還是很吸引人。
山裡的稻田都收割了。漫遊半天,只遇到兩小批遊客,看到一輛宅急便的貨車,大部分時間四下都非常安靜,偶有鳥鳴和狗吠。
回程連富里農會的大賣場和到草裝飾藝術都沒停留,倒是沿著溪流旁的路騎了一小段,欣賞田裡的卵石田埂。
晚餐吃蔬菜很多的火鍋,小舟的點子,把南非國寶茶拿來做湯底,清爽美味。
飯後喝拉脫維亞的蘋果酒。罐子上有刺蝟圖樣,非常可愛,酒也好喝。這也是芳舟發現的好物。
我們想看紅白合戰,但在youtube上的直播很快就被檢舉下架。
後來看見朋友們在網路上貼出台灣各地的跨年晚會,還有中國很多電視台的跨年晚會,稍微看了一下。沒有等跨年,11點就上床睡了。

1月1日的臉書貼文:
在東里的最後一天,總算天晴。早晨的雲與山太美,令人不想離開。
然而就像這向前行的列車,仍然得奔赴自己的路途。
很享受的度假。小舟認真做著她的工作,煮美味的餐食;我隨意散步,也做點工作,有個半天借了小舟的機車出去逛。
我妹芳舟是教會牧師,她在這社區生活得很自在舒服。隔壁就有菜攤,幾乎是個小型市場,有在地人種的蔬菜,雞蛋、豆漿、熟食、魚、肉、菜乾、罐頭.......日常需要的食物都買得到。會友也常送菜給她。富里的米有名好吃,附近就有百年米店。
教會工作用心做,每天瑣事不斷,準備講道也很費心力,還抽空寫「新眼光讀經」,又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有秩序又舒服,我妹好強大。
願東里教會新的一年福氣滿滿,平安快樂。

今日早晨在東里庄內散步。難得有陽光,山景甚美。
社區裡貓很多,多是警覺性很高的流浪貓。狗狗則多是看門狗。
冬日蔬菜種類豐富,看見很多人家屋前屋後空地都有菜園。
花蓮國特色,台九線一路掛國旗。

李弦來訪。愉快的午餐。香蕉蛋糕是她帶來的。
難得的相聚,太匆匆。
新的一年彼此加油,上帝幫助,做最好的抉擇。

這次到東里探望妹妹,帶著有長鏡頭的類單相機,想拍些鳥。看到很多鳥:白鶺鴒、黃鶺鴒、磯鷸、紅冠水雞、秧雞、花嘴鴨等等,但是鳥兒們的動作都太迅速了,拍不到。
拍到幾張麻雀和烏頭翁,還是挺開心的。
每次到台灣東部,最喜歡看到烏頭翁,覺得這是人在東部的標記。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電影:去年聖誕節

每天看一點,四天才看完的電影:去年聖誕節。這齣是2019年的電影,當年在電影院看到預告片時,有一點興趣,但沒去看。這次在Netflix看到,才慢慢看完。

主角是「權力遊戲」裡的龍后Emilia Clarke,想看也是因為她很可愛。一看竟然還有Emma Thompson,另外「瘋狂亞洲富豪」的男主角威廉高登及楊紫瓊,也演重要角色。看完電影查資料才發現,原來這是Emma Thompson監製的影片。

電影前四分之三看起來像是浪漫愛情劇,描寫很多個人苦惱,看來會是白爛的「愛可改變一切」結局。最後的四分之一破梗,才發現原來這不是男女相戀互相救贖的故事,而是一個透過奇妙機緣而學會自愛、愛人而自救的故事。原本都快棄劇了,很高興自己有看到最後。

這齣電影重新詮釋了Wham!的名曲:Last Christmas,用得很有意思。片中有很多呼應這首歌的地方,最後龍后在聖誕晚會上演唱了這首歌,很正點的結尾。

這電影也觸及英國脫歐、排斥外國人、移民不安心情。主角的家庭背景設定,是逃避戰禍而移民英國的南斯拉夫人,Emma演那位英語不甚流利、唱著傳統悲傷搖籃曲、做傳統糕點的母親,很有意思。

另一個特色是特意用多種族的演員。楊紫瓊演聖誕飾品店老闆,亞裔的威廉高登是男主角,女主角周邊的人物也是各種膚色。可能部份原因是好萊塢演員工會的要求,但從監製是Emma來看,電影本身可能就想強化多元族群平等共同生活的價值觀。

總之,這聖誕片還挺好看的。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電影:偶然與想像

今天原本想去看《美國女孩》,電影院人太多了,排到窗口已經超過開映時間,我乾脆選了另外一齣蘊芬不久前力推的《偶然與想像》。

非常好看!原本擔心是文藝腔太重的電影,結果是文學性十足、精巧絕妙作品。
機巧的對話,令人想像不到的轉折,一層又一層撥開,看似平淡卻是波濤洶湧,太厲害了。
每段都讓人拍案叫絕。我最喜歡最後一段,最後兩位女生的擁抱,真的超療癒。
文學技巧超高的對白,好多段落簡直用言語在愛撫,但卻又那麼日常實在。角色之間的關係透過對話不斷在改變,引人入勝,比看推理懸疑或冒險片還扣緊人心。真是太妙了。

《偶然與想像》(日語:偶然と想像)是在2021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由3個短篇故事(〈魔法〉(也比不上的虛幻)、〈敞開的大門〉與〈再一次〉)組成,濱口龍介執導。第71屆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得獎電影。

第一段剛開始,兩個攝影模特兒在工作結束後一起搭計程車離開,其中一人整路說著她和一位剛認識的男生聊了15小時,那是從未有過的經驗,興奮、期待,說那一夜是魔法時刻。轉折後,原來那位魔法般的男生是聽故事的女生的前男友,她忍不住去找他鬧,情緒非常複雜,雖然已經不愛他但又不甘心他變成閨密的男友,明知那兩人可能更為相合。後來三人在咖啡店偶遇,這裡有兩種結尾,一種是她說自己是這男人的前女友且至今只愛他一人,另一女生奪門而出,男生站起來追出去;另一結局是她微笑著說自己不想當電燈泡,先離開,那對隨後相偕離去。惆悵、失落、接受。

第二段是被老師當掉的學生,想藉砲友同學設局色誘老師,漂亮的女學生朗讀老師得獎之作當中色情描寫的片段,老師堅持研究室門開著,鎮靜聽著。後來女學生自承錄音要做仙人跳,但老師竟然不上勾,她只好放棄。對話中老師鼓勵她肯定自己,令她感動。老師說聽她讀自己的作品非常開心,跟她要錄音檔。可是她竟然寄錯信箱,寄到學校的行政部門去了。五年後公車上她和那位砲友同學相遇,她成了校對,小鮮肉砲友則是文學編輯,老師因那事件辭職而不見蹤影,她建議小鮮肉去找老師寫小說、為他編輯出版,她願當校對。

第三段是一位回鄉參加高中同學會的四十歲左右女子,沒見到想見的同學,卻在往火車站的電扶梯上看到她魂牽夢縈的同學,非常興奮。她跟著這位同學去到她家,只想問她幸不幸福,這位同學才問說她到底是誰,原來她認錯人了。但對方請她把她當成那位朋友傾訴,進行很有療癒效果的對話。對方說她也誤認,以為是她的高中同學,名字記不起來,但兩人曾經在中午練鋼琴時有過不錯的交流。這段實在非常美。兩位陌生人彼此向自己以為的朋友傾吐心聲,非常奇妙美好。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張瑞雄牧師的史料蒐集工作

12月3日【馬雅各醫師手稿與張瑞雄牧師文書發表會】在南神頌音堂,原訂要去現場參加,但因蜂窩性組織炎不敢輕忽,改以線上參加。準備的致詞如下。

第一次見到張瑞雄牧師,他拿出筆電,秀出他在SOAS翻拍的文件,主要是一些宣教師的手稿、照片。這是他自費去英國蒐集的資料。當時望春風出版社出版的《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牧師》已經絕版,讀過此書的我很高興能認識作者。後來張瑞雄牧師成了南神的義工,和我妹貞文成了鄰居,他對我們關懷備至,我也試著了解他正在進行的工作,並把他介紹給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劉維瑛,張牧師熱心分享自己蒐集的資料和知識,促成了《福爾摩沙的巴克禮》、《李庥與伊麗莎白
李庥宣道書信集》的出版。雖然後來台史博又去SOAS把資料重新翻拍一遍,翻譯也另外又找人做,但這系列教會史料翻譯出版的計畫,張牧師大方提供資料是非常重要的起點。

 張瑞雄牧師在台南神學院大力鼓吹紀念巴克禮、黃彰輝兩位開創神學院新時代的院長。有幾年我兼任雙連宣教中心的研究員,做了巴克禮紀念手札,舉辦追尋巴克禮腳蹤的活動、黃彰輝的精神資產研討會等等,都是在張牧師的促成和和支持下完成。

張牧師總是跑來跑去。美國、台灣(台南、台北)、英國、日本,一年跑好幾趟。他自費去英國,到SOAS一箱箱查閱他所關心的人物的資料,用數位相機拍攝。去日本,影印一大疊的英文的基督教新聞回來。他還自費在美國請人把部分資料做成打字稿,甚至翻譯成中文。但他的資料缺乏系統性管理,沒有適當的歸檔,翻譯及整理的工作也缺乏專業的規劃執行,有點可惜。現在他的資料是否交給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或台南神學院接手?清點整理可能需要一番功夫,所需的人力、資源,須要持續關注。

認識張牧師時,他一邊繼續蒐集馬雅各、李庥、巴克禮、萬榮華、安慕理、蘭大衛一家……等宣教師的資料,一邊著手撰寫巴克禮傳。他希望寫一本有趣又詳實的巴克禮傳,配上韓裔日籍畫家金斗鉉的作品。這本傳記雖未寫成,但2018年有將12幅圖做成紀念月曆出版。他也很想寫安慕理牧師夫婦的傳記,他們夫婦對台南神學院和台灣教會的貢獻,很需要加以記錄。

張牧師對自己辛苦收集的資料並不藏私,他非常希望台南神學院能有人接手並將之好好利用。他將撰寫黃彰輝傳所收集的資料做成紙本資料夾,送給台南神學院圖書館。最值得紀念的,就是2013年他找到了巴克禮獻身文原件,促成保有這份文件的巴克禮侄孫女把資料捐給台南神學院,這奇蹟的發生,其實都因為他鍥而不捨的追尋。

他是個行動派,看到覺得該做的就會去做。他看到《高座海軍工廠臺灣少年工寫真帖》,只是出於愛台灣的心,認為應該讓全世界知道台灣人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出力出錢,完成英文版的出版。

有幸認識堅持築夢的張牧師,從他學習「雞婆神學」(主動關心別人、關心社會),看他如何因信仰的鍛鍊而壓抑自己如火急躁的個性、對身旁的人體貼包容無盡付出。對他,我輩真的得深深鞠躬、努力學習。願感動張牧師的靈感動我們,愛基督、愛教會、愛台灣、愛鄰人。


丹麥影集Borgen(權力的堡壘)

最近比較看得下去的影集,就是這齣Borgen。主角是一位中間路線的女總理。 歐洲離我們很遠,多黨內閣制很不一樣,反而看來比較沒有負擔。看到第三集,確定很好看。主角的價值觀和我相近,戲劇節奏明快,人物塑造很不錯。

看到第四集。覺得處理國家大事方面,還是有點理想化,問題的解決有些戲劇化。比較像白宮風雲,給人緊張感和爽感。但觸及的議題和政治立場是我喜歡的,所以可以接受,畢竟是戲劇。不要太黑暗,娛樂性夠,又可學習一些知識。 私人生活的部分,到目前為止都很不錯,人物是立體的。第三集處理婚外情和墮胎,覺得很不錯。 我不喜歡那位年輕女記者的長相和她的角色設定,但她是很重要的三隻腳之一。新聞媒體、政治公關、政府,三方的互動就是戲,真實的政治社會也是透過這樣的戲展現在大眾面前。 應該會繼續追下去。

昨天終於看完第一季(十集)。確定不是爽劇,而是告訴你人生會有很多遺憾。
主角無法兼顧事業和家庭,保不住婚姻。戲裡處理夫妻關係很日常、疑心、不快樂、疲憊,透過幾個眼神傳達,幾句對白就呈現得很清楚。女總理的面對方式,理性得令人心痛。
公關秘書和新聞主播之間的感情,也是描寫得很好,彼此戀慕、依賴,但又有太多算計和不信任,終究還是很難在一起。

然後也看到政治處處是仔細的算計、理性的妥協。

2022.5.20補

廖瞇說她很愛這齣。我想應該要繼續看完。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文協時代的地方青年:以王甘棠醫師為例

 一、文化協會的時代

 日本統治台灣的時代,19211017日,一千多位台灣人在靜修女中集會,宣布成立台灣文化協會。這些人包括地主、醫師、工商業者、日本留學回來的知識青年等等。文化協會以「謀台灣文化之向上」為宗旨,在實踐上以「會報發刊」、「設置讀報社」、「講習會」、「夏季學校」、「文化講演會」等活動為主,目的是介紹當時世界的進步文化,提升台灣人知識水準和眼界。就像王受祿1925年在演講說:「台灣是世界的台灣」,台灣人應該得到基本人權、平等、自由;同時又如蔡培火強調的:「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他們普遍渴望台灣可以更進步,更期待台灣人可以得到參政權,走向高度自治。

這團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興起的背景下誕生的,活躍的時間不到十年,但影響力並未停止在那十年。參與文化協會的那群人,是台灣第一代民主運動家,1930年代之後雖然無法再以社會運動來推動改革,但仍是「文化仔」,關心公共事務、期望台灣人自己當家作主,在戰後繼續追求平等、民主與自治。向光而行,百年追求,始於1921年這群青年。

 二、嘉義的文協青年

 文化協會雖在台北成立,活動卻不限於台北。地方上的文協參與者,在自己的社區實踐理想。本篇就以嘉義為場域,以我的阿公王甘棠醫師為例,來看看當時文協在做些什麼,參加這些又怎樣影響他的人生。

文協成立後最初三年,以蔣渭水為專務理事,主導文協的方向,大活動多集中在台北和台灣中部。1923年之後文協辦公室遷往台南,由蔡培火主導,但文協還是台中州的成員聲勢最大。文協的中央委員分布各地,根據李昭容的研究,有幾位嘉義人比較活躍:莊啟鏞、王鍾麟、吳文龍、王甘棠、莊泗川,他們成為嘉義地區文協活動的主要推動者。其中吳文龍、王甘棠是親兄弟,和蔣渭水及好幾位文協活躍人士是總督府醫學校前後期的同學。

總督府醫學校是當時台灣島內台灣人的最高學府,1910年代只有少數資產雄厚者能夠遠赴日本就學,循著日本的學制完成中學、大學教育,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進入醫學校。醫學校不僅提供專業教育,也成了台灣青年一起談論抱負、關心共同體命運的場域。

吳文龍、王甘棠兄弟在此陶造,專業訓練之外,也和同儕一起思考台灣的未來、關心公共事務,培養出共同興趣

,例如書寫傳統漢詩。兩兄弟在回到家鄉從事醫療工作之後,都加入甚至創設了詩社。

吟詩聚會、以詩會友,是當時知識階級很普遍的社交活動。吳文龍參加羅山吟社,頗有文名,王甘棠1919年和方輝龍醫師等人創設尋鷗詩社

。文化協會追求的是現代化,推動新文化運動,但即使是新文學之父賴和(也是一位醫師),也以漢詩抒發種種感受。

嘉義和文化協會相關的活動,從1921年成立「嘉義讀報社」開始,這是為了讓一般大眾接觸更多知識,幾位熱心人士從日本、中國訂購多種新聞雜誌供人閱讀,最重要的是藉此推廣《台灣青年》、《台灣》和後來的《台灣民報》。1926年嘉義讀報社再度恢復,王甘棠是主要推動及支持者之一。

1925年起王甘棠擔任文化協會理事,1925-26文協演講很多很熱烈,他在嘉義的活動場多扮演主持、介紹講員的角色,也是演講者之一。藉此機會一提,他的好友黃三朋醫師,也是文化協會的活躍分子,黃夫人吳幼走女士,是長老教會家庭出身,參與組織「諸羅婦女協進會」,是文協內最具革新意識的團體。

1927年因為左右路線問題,蔣渭水等離開文化協會,另成立台灣民眾黨,王甘棠及嘉義幾位醫師都加入,議題開始觸及農工勞苦大眾的權益。之後針對總督府開放地方選舉的政策。1930年嘉義街升格為嘉義市,成立嘉義市協議會,王甘棠成為官選協議會議員之一,他為了尊重民眾黨的決議而立即辭退。協議會官選組成,民眾黨批此為假地方自治。

 三、戰中和戰後的「文化仔」

 1931年日本已進入戰爭狀態,1937年之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軍國主義凌駕依竊。戰爭期間,王甘棠曾被日本軍方情報人員列入「反軍的言動」名單中,特別高等警察經常到家,密切注意。19458月戰爭結束,戰後美軍亦將之列入「地方領袖」名單加以觀察。

戰後,加入國民黨的前文化協會成員張信義自中國返台,聯絡舊日同志,邀請大家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文協成員在日治時代多對孫文學說有好感,樂意透過這組織再度關心公共事務。王甘棠被推為嘉義分團籌備主任,後來請從中國回來的陳復志接任,陳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推為防衛司令。

1947年二二八事件蔓延至嘉義後,34日王甘棠與三青團成員、前文協夥伴李曉芳一同向駐紮山仔頂的羅迪光營長廣播喊話,呼籲勿攻打市區,應以和平方式解決。311日最後一次談判,處理委員會代表皆被當場扣押綑綁,當天放回三人之一的邱鴛鴦,當面向到她家探問情況的王甘棠說他是黑名單第一位(「嘉義三二事件報告書」中的確將王甘棠列為首謀),王甘棠遂開始逃難,在姪女姪兒協助下,以軍醫身分隨軍隊移防中國江蘇南通,至隔年返台,由劉啟光出面陪同,和李曉芳一同辦理自新。

經歷二二八,目睹中國內戰實況,他對國共兩黨都不信任,不再過問政治,跟自己的孩子說:「中國人的政治碰不得。」

然而文化協會的精神仍然奇妙地在我們家傳承。為了想了解未能謀面的祖父,我研究日治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二二八事件,參加學生運動。父親關心認同黨外民主運動,很少上檯面但一路支持。知道越多有關文協的資訊,越感受到那一波抵抗殖民統治的台灣認同運動,形成台灣社會不曾枯竭的伏流水,蘊積自由民主的渴望,有機會就湧出。


台灣教會公報3639期,15頁。

TCNN:
https://tcnn.org.tw/archives/100266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