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

逃難的夢

 夢見逃難。

風和日麗好天氣,一條日光大道。似乎參加甚麼慶典,只背著簡單的背包和水杯。有人說,必須趕快離開這裡,但是持槍的人已經來到。下個鏡頭,穿著紅色上衣的人們沿著開滿紅色仙丹花的矮籬快速行進,男女老幼都有,沒有大呼小叫,而是憂愁低語。跟在前面慢慢走的人後面,我竟然把腳上的鞋換成拖鞋,覺得這樣比較好走。在溪邊聽到槍聲,隊伍暫時停止,不久又繼續前進。恐懼的心沒有停過。繼續前進,沒多久看見溪畔坐著或躺著一些人,呻吟著,是受到槍傷的人。前面有人說:繼續趕快走,救護人員等一下就會來。在恐懼感加劇的時候,醒來了。

可能因為睡前看了新聞:以色列要加薩走廊居民24小時內撤離,一般認為接下來要展開全面的地面戰,在此地攻擊哈瑪斯。24小時撤離,怎麼可能辦得到?聯合國估計,要撤離當地的一百多萬人,至少要一個月的時間。哈瑪斯則要求人們不要離開,因為離開可能就回不來了,巴勒斯坦人將再度失去家園。以色列的計畫是要巴勒斯坦人逃亡到埃及,但是埃及似乎也沒有要開放邊界。

在要求居民撤離之前,以色列已經轟炸加薩六天,且斷水斷電。

這些事件的起因是,10月7日哈瑪斯突破封鎖,襲擊至少8個以色列軍事基地和15處城市及奇布茲,發射五千枚火箭彈(以色列軍方稱只有二千多枚)。媒體最先暴露的場面是一個音樂節,人們注視著天上飛過的飛彈,之後是一些人被擄走時的哭喊。哈瑪斯在城市和奇布茲入侵民宅,殺害或俘虜人,一些試圖離開的車輛也被攻擊。以色列官方宣布死亡人數最初是900人後來增加到超過1300人,巴勒斯坦則至少2200人。以色列之後轟炸迦薩,至少已有40萬人無家可歸,現在則進一步要推進地面戰,並要求巴勒斯坦人撤離迦薩。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宣稱要「殺光每一個哈瑪斯成員」。

這場戰事會蔓延到何種程度?黎巴嫩的真主黨已發動攻擊,敘利亞也向戈蘭高地射飛彈,但是其他的阿拉伯國家目前按兵不動。躲在哈瑪斯幕後的伊朗,是否會動手?美國派出兩艘航空母艦示警威嚇。

16日傳來的消息,聯合國、歐盟、美國設法在迦薩建立人道通道,讓居民可以撤離,並要求埃及有限度開放關口,讓救援物資可以進入,以及讓各國可以撤僑。以色列在過了24小時的期限之後,也沒有真的派部隊進入迦薩,但仍繼續空襲,斷水斷電。目前可能在南迦薩會成立暫時的難民庇護點。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問題無法有簡單的解決方案,各種暴力帶來的痛苦難以言喻。

以色列建國後,被迫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一次又一次被趕逐,這次又不知道有少人失去家園,難再回家。

觀看遠方的戰火,只能迫切祈禱,求上帝憐憫,求賜領導人智慧處理。願被害者安息,傷者得醫治。

這次哈瑪斯能發動攻擊,據說已經籌畫兩年,順利騙過以色列情報單位的監控,製造儲存大量火箭彈,掌握攻擊目標。恨意滿滿,針對2021年阿克薩清真寺遭以色列軍隊入侵做報復。可是號稱滴水不漏的以色列情報單位,真的被誤導而下錯判斷嗎?忍不住懷疑以色列的右派政府,是否故意放任哈瑪斯行動,以戰爭凝聚民心,維護搖搖欲墜的政府。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曾宗盛分享作畫心得

9月24日下午,曾宗盛牧師在濟南教會粵語團契分享他的畫作,搭配聖經節與聖詩,每幅都是靈修題材。並將有關香港的畫作送給這個團契。

舊約神學教授以畫筆闡述上帝奇妙創造、基督教信仰帶來的自由。
提及貞文和竹君的遺愛,以貞文的詩作結。他哽咽,我也落淚。
貞文和竹君生病期間,宗盛夫婦給予極大的幫助。竹君去世後,他接收竹君的畫具、畫布、顏料,這些東西放了幾年之後,他開始利用。一畫不可收拾。
他說貞文和竹君都以藝術來服侍上帝,他接續做下去,她們與之同在同活。
部分畫作將在台灣神學院史料中心的畫廊展出。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林樹枝告別禮拜


昨天參加了林樹枝弟兄告別禮拜。
前政治犯,一輩子在草根做政治運動,以寫作來記錄台灣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告別禮拜來了很多人,台獨運動圈的人,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關心轉型正義的人......。還有單純視他為主內弟兄的人們。
他是義光教會的會友,在義光教會待不下去的幾年,曾經到南港教會聚會。這天南港的松年團契特別來唱慰詩送他,南港教會前後任的牧師也都到了。
為容納眾多參加者而借用濟南教會禮拜堂。義光教會牧師王銘澤主禮講道,義光教會的會友獻詩。
邱萬興先生編製了一本介紹林樹枝生平的小冊,樹枝伯的摯友冠伶籌畫了一齣短劇「樹枝做火種」,盼大家共同完成枝伯的心願,疼愛台灣的心共同持續下去。
枝伯的心願包括: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為台灣打拚的政治受難者當成台灣的榮民來照顧。將泰源事件拍成電影。
拿到權復會賠償金的枝伯,捐了三百萬給姚文智,希望他能拍泰源事件的故事。枝伯之前依照泰源事件見證者的口述,寫了《火種》一書,將此事件視為監獄內籌畫的革命。
禮拜結束後,大約70人繼續送枝伯到墓園。安葬禮拜結束後,台獨聯盟等戰友以酒代沙,澆灌他的骨灰罈。他所長眠的地方,隔壁就是為他拍攝不少照片的潘小俠。
想多認識林樹枝的朋友,可參閱邱萬興臉書。







和樹枝伯認識幾年,是因為陪伴義光教會受苦的人們,而在大安小組聚會上常見。後來也特別作了他的口述歷史訪談。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林哲夫追思禮拜台北場

 








林哲夫博士追思禮拜台北場,9月16日上午在雙連教會舉行。

蔡英文總統蒞臨簡短致詞,監察院長陳菊參加整場禮拜。
URM第三期學員陳福住牧師講道。第六期學員鄭國忠牧師講故人略歷。另有台獨聯盟陳南天主席,以及黃越綏教授致詞。
雙連教會主任牧師蔡政道讀經。他也是持續推動URM相關訓練的主要人物。
家屬代表郭忠吉(林哲夫妻舅)致詞感謝。
長老教會總會的聖歌隊獻詩。
最後全場唱We shall Overcome 咱要出頭天。祝禱後大家輪流排隊獻花致意。
長老教會前任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協助林哲夫教授成立「Taiwan URM」(台灣行動訓練學院),提供的技術訓練除URM,還有中性第三者(Third Party Neutral,簡稱TPN)、開放空間討論(Open Space Technology,簡稱OST)、全民國防(Civilian Based Defense,簡稱CBD),以落實草根組織者訓練、衝突研究與管理、社會轉型與組織再造、全民防衛的非暴力行動。已經運作多年,至今仍每年推出訓練課程。
林哲夫教授是默默做事的人,有先知的眼光和行動力。這些對台灣很有幫助的課程,盼能有更多人了解並參與。
林哲夫教授有關社會行動訓練的各種資料及個人日記等等,在史邁克牧師的協助整理後,十大箱已從加拿大送到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可參考盧啟明文章:https://tcnn.org.tw/archives/17961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電影:芭比

 芭比真好看!票房一飛衝天不意外。

Mattel公司投資製作這樣一部勇於嘲諷自己的電影,很奇妙。大膽的策略,應該算成功吧?

電影的訊息很明確,頗有教育意義,娛樂性又很高,超厲害。

用性別議題當主要題材,芭比世界中男性的邊緣角色和真實世界中的女性處境相當類似。芭比受到真實世界把玩她的女人感染,開始想到死亡,皮膚出現橘皮組織,她的世界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完美。啟程前往真實世界,原本是想要把一切恢復原狀,最後卻是領悟到這世界沒有什麼可以一成不變,她成長了,從真實世界的女人學到務實,最後決定選擇有不安和死亡的真實世界。活在夢幻世界的娃娃,蛻變成真正的女人。夢幻世界可能也得到某種程度的糾正,比如說肯尼只是肯尼,不再附屬於芭比。真實世界的女人也建議Mattel可以製作「素人芭比」(Real Barbie),她不必是總統、機師、法官,可以是樸素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母親。

芭比娃娃出現之前,女人只有母職形象,所有的娃娃都是嬰兒,玩娃娃就是學做母親。芭比讓女孩覺得自己可以成為各式各樣很酷的人物,身材苗條、打扮漂亮、無比聰明。但青少年覺得芭比帶來身材焦慮,讓女孩更對自己不滿。芭比世界及真實世界中的女人生活,肯尼真的很邊緣,因為女人可以搞定一切。肯尼把父權帶到芭比世界後,大多數芭比放棄自由,覺得無腦很快樂。這些精準描述出這時代女人的進退兩難。真實世界女人的台詞很直接說出女人的焦慮,為女性處境抱不平。給的答案挺簡單的:不要活在別人的標準中,接受自己原來的模樣。

芭比的創造者告訴她:「母親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女兒回頭看時,知道自己走了多遠。」這是本片諸多金句中我很喜歡的一句。整齣就是在講流變,女人奮戰前進得到平等,但這平等也帶來新的憂愁,從自我貶抑到高度自我期許,必須學會競爭、不斷改善自己、追求完美。母親那一代開創了新局,女兒不一定要照那樣的道路走下去。芭比創造者和芭比,真實世界的女人和她的女兒,都在學習對女兒的放手。

電影的絢麗場景,宛如早期好萊塢的歌舞片,以及放大的玩具店。美術設計令人佩服,那些配色真的太厲害,是挺有趣的視覺饗宴。歌也都相當不錯。

看電影時,不時忍不住大笑。有很多影射借喻。

肯尼引入父權統治那段,很有趣也很恐怖。同時真實世界的肯尼娃娃大賣。若芭比們沒有奪回憲法表決,或許真實世界和夢幻世界都將變成阿富汗!

畢竟是像糖果般的電影,看得爽快就好。

禮拜一從嘉義的演講場回來,跑去看電影。有20人左右,看到兩個男生,都是陪女生還看的。其他都是年輕的女孩子。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憐憫心的焠鍊(王貞文)

Robin Williams的死震撼了許多人,一個多苦的人生裡,竟可擠出那麼多的歡笑與眼淚,那麼精彩地激動著人心。然後,這樣的謝幕!精神的憂鬱、病痛與死亡,也突然又成為話題。
我能夠理解他無法再繼續掙扎下去的苦痛,感謝他留下的許多精彩作品,也很想像許多網路上彼此呼應的人們那樣,站到工作桌上,以摹仿《春風化雨》的最後一幕的青年學子的方式,向他致敬說:「O Captain! My Captain!」
但我想,我要用另一種方式站到桌上,改變角度俯視我的人生,問:「為何你今天還活著?」
倖存者的責任,是要說故事。
十幾年前的一場錯綜複雜的生命危機,奪走我的心力與生趣,雖盡力要「負責任」地活下去,卻一再地走到危崖邊,看到自己努力向善的結果,其實是帶來傷害與破壞,這使我全然絕望了。在絕望裡,我不再認為自己在這個世上有任何價值。那時,我的生命也可能就結束掉了。
我向一位已經渡過人生許多危機與困頓的朋友傾訴我的絕望與苦境,她很有智慧地說:「這樣很好,這可以讓妳的心更柔軟,更有憐憫的能力。」她沒有看到我的終局,看到的是我的未來。雖然在當時聽來,像是增加著肩頭的重擔,但是,也喚起我的好奇心,我想要看看上帝要把我帶到哪裡去。
十一月陰沈的天空下,我的教授G. Ruhbach在兩場演講之間,躺到沙發要休息一下下,就這樣去世了。
我羨慕他這麼自在無痛苦的離去,但也對這突然出現的難局,感到憤怒與焦慮。他留下許許多多未竟的事,留下很深的震撼。他對我的欣賞曾提供我淡淡的溫暖,他求完美與精準的態度,則令我感到焦慮恐懼。他習慣性的露出「父權宰制」的態度時,總是讓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回應。
他是個敬虔、保守而嚴厲的人,在他的信仰裡,沒有為悲痛的情緒與遺憾的情感留下任何空間,只有不斷地「戰勝」與「壓制」痛苦的操練。
我曾很羨慕這樣的靈性。追隨著,操練著。確實,在這種靈性裡,我不自覺地不願憐憫自己,也不憐憫「無法戰勝」的他人。
但是另一端的神學訓練,卻是不斷地在肯定人的情感,肯定情緒的力量,正視創傷與苦難。我們看著人的苦境,看到被結構壓迫的個人,尋找福音帶來結構的更新與轉化。
這兩個不同的操練方向之間的張力,讓我筋疲力竭。
Ruhbach教授的告別禮拜沒有帶來任何的安慰。他的學生盡力遵照他的神學與信仰理念,讓這場禮拜成為一場宣告死亡被戰勝的禮拜。但是我覺得其實我們都很需要一個痛哭的時刻,即使我們知道死後永生的盼望,還是會對此時的別離感到痛苦。
情緒的壓抑,與故鄉的隔絕,還有一些解釋不清的誤解,成為我心中無法解開的鬱結。

整個冬天,我的力氣越來越衰微,死亡的魅惑也像「魔王」一詩當中霧中的柳樹影子,幻化成美麗的舞者。
朋友們盡全力「救」我,透過理性的分析、感性的分享、安靜的同在、「百憂解」藥品的供應等等,他們像是在危崖下拼命織著一面安全網。後來,也是在朋友的努力下,我暫時放下會被污名化的顧慮,就醫了。
在春天萬物充滿生機的時候,我因為失去生的力量而住院了。學校前面的八重櫻優美地綻放著,小小的草花呼喚著春天,但是我的心是如此麻木僵硬,一點也無法感受那一個個生命的象徵,反而覺得每一朵綻放的花朵對我來說,都是壓力。

那是一個真實地意識到我不過是個「易碎的器皿」的經驗。外表冷靜安寧的我,其實是如此容易被壓碎!真的就像潘霍華在《我是誰》一詩當中所描寫的,內在的軍隊怎樣在強敵之前,還未開戰就潰不成軍。

我很感激在醫院裡的日子。
雖然有些醫護人員是詩班裡的同伴,或是曾經一起在教會服事的人,但是,在這裡,我就是一個病人。
在醫院裡放下所有的身份與關係,在醫院裡徹夜未眠,與病友做體操。
在醫院裡藉著奏樂與舞蹈探索已經僵硬的、疏離的身體感官。
在醫院裡看見光照耀在陰暗處,看到自己久久無法創作的手,再次拿起彩筆,畫出憂愁困頓,也畫出對夏日陽光與色彩的憧憬。
在醫院裡與許多病友同桌,彼此觀察、分享經驗。我稍稍了悟「心可能變得柔軟」的轉變。
然後,發現易碎的、土做的器皿,還是可以承載愛,可以成為祝福,還是值得活著。

那個復活節,擋住墓穴的大石頭已經輥開了的圖像,靜靜地照耀著我的心。

復活,安安靜靜地在夜裡發生。那困擾著在清晨奔向墓穴的婦女的問題:「誰來為我們輥開那顆大石頭?」已經自己解決了。這復活的確信,就是這易碎的器皿裡面的寶貝,是讓生命的破片重新成為一個整體的力量。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在療養院裡看到自己的生命力一點一滴流回來的奇妙經驗,對於我再次面對致死的疾病的時候的住院過程,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我信復活,所以我現在活著。
我信復活,所以准許痛哭與不甘願的憤怒來激動我的生命。
我信復活,所以我看見上帝焠鍊我的憐憫心。
我信復活,無論是死是生,我都自在。


王貞文寫於2014年8月14日




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讀書:病非如此

兩個晚上讀完劉紹華的新書《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五年前她罹癌、母親則是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初期,對他們全家造成很大的衝擊。母親想照顧女兒,女兒想陪伴母親,卻因雙雙罹病而無法做到。紹華經歷化療之後逐漸康復,但是母親卻是一步步惡化中。這本書紀錄兩人同時生病的那段期間,兩人各自經歷的病程,全家如何一起以愛撐起、分擔疾病的挑戰,從那些方面得到幫助。重要的是心態轉折、人生體悟和隨之而來的改變。「生病與康復都是一趟旅程,只有走過才知道風景微妙,不管是否喜歡。」
紹華很會寫。身邊有人罹癌或產生認知障礙(失智)的情況實在很普遍,但能夠好好描述這經驗、分析討論每個階段的問題,只有像紹華這樣的學者兼作家才辦得到。有陪病經驗的我,讀了很有感。不斷對照貞文生病時的經驗,邊掉淚邊點頭。
紹華堅強地痊癒了,還因此進入婚姻生活,某種程度很令人羨慕。
很喜歡她寫「老師」的段落。相關的文字佔全書比例不高,卻貫穿首尾,輕輕描述,就看得出「老師」對她的深情,實實在在的陪伴,比甚麼藥都更靈。她學會被照顧,然後欣然投入互相照顧的新生活。
也喜歡她寫到學習示弱那段。 貞文生病時的體悟也是:「放下手中的劍」。當病人也是要學習的。學習認知自己力氣盡失、必須依賴他人。這很難。但跨過那一步,就會出現不一樣的世界。
小美(母親)的故事令人心疼,也令人羨慕。看到紹華一家人努力讓媽媽晚年過得安適幸福,付出很多代價。她寫嫂嫂辭職在家當主要照顧者,媽媽卻常忘記她是誰,讀來心酸。 這幾年看到幾位照顧失智長輩的朋友偶爾透露的心聲,難免充滿苦澀、不甘,紹華卻寫出他們一家苦中作樂的情景,還盡可能去體會小美的心境和情緒,甚至認為媽媽正在走向圓滿。這樣的書寫很感動人。
8月13日下午去參加了大塊文化出版社辦的《病非如此》新書分享會 ,在充滿檜木香氣的文房,場地不大,很快就坐滿。編輯李清瑞主持,和紹華對談這本書誕生的經過。李清瑞說,她覺得需要有一本書來告訴大家如何面對疾病,以及如何陪伴、照顧病人,紹華和母親同時生病的經驗,寫下來可以幫助有類似經驗及可能必須面對這類情況的人們。紹華談到自己習慣當學者,要跳脫客觀分析、寫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其實很難。她比較想寫的是母親,原本是想以小說的方式寫母親。後來的這書寫方式,也是調整又調整。
在她們的談論中,我再次思考讀這本書的時候的收穫,覺得這真的是很珍貴的助人書籍。所以提問分享時間我站起來說,很感謝紹華寫了這本書。當病人這件事也是要學習的,如她學會讓別人照顧,也更知道怎樣照顧人。而她們全家以愛撐住「認知障礙」的母親,更是令人感動,雖然有那麼多困難,但大家學著接受現實並幽默看待,實在難得。雖然書中沒有推哪一種信仰,但這本書可以放在宗教書房賣,對人的幫助很大。
紹華回應時說,常看到有關「認知障礙」造成周邊親人困擾的描述,令人恐懼不安,雖然這些警告很有必要,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怎麼去處理面對,或許更值得訴說。沒有人能和天爭,爭不贏宿命,但是可以務實面對,接受改變。
演講結束後我見到了「小美」。紹華的哥哥嫂嫂帶著她到場。她站在一個角落看紹華簽書,很以她為傲。她的眼睛亮晶晶,非常活潑自在,說自己的四個孩子都很令人安慰,說紹華很聰明愛讀書。她在孩子的愛與包容中,悠悠前進。相信她的故事可以幫助更多人了解並務實面對「認知障礙」這回事。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