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9日 星期三

Formosa=美麗的

他們找到的Formosa,葡英對譯時出現Taiwan或Formosa,英翻中則出現音譯福摩薩,或解釋為台灣的舊稱。於是他們就認定Formosa根本就不是美麗島的意思,僅是一個原本就有的地名,進而認為從小到大被教導的「Formosa=美麗島」是錯的。

他們進一步認為:葡萄牙把台灣取了Formosa之名,是因為地球另一端的就是這地,那是不是把台灣視為其殖民地的延申?為什麼我們要繼續用這樣的名字?「是驕傲還是悲哀」?

這個檔案似乎已經在網路上轉傳甚久,印象中好像也看過新聞報導,但是對相關知識是否有做了澄清已經毫無印象。於是我還是很多事地和這些高中生一樣利用網路做了一點查證。

首先,我知道葡萄牙人並沒有把台灣取名為Formosa,而是稱之為:Ilha Formosa。於是查證如下:

Results for 'ilha'

PortugeseEnglish
ilhaisland

Results for 'formoso'

PortugeseEnglish
formosobeautiful, fine, handsome, lovely

起先用Formosa找,的確找不到「美麗」的含意,想了一下,南歐的拉丁語系,語尾應該會隨「格」而變化,果然用formoso就找到了。

Ilha Formosa的確是「美麗之島」沒錯。單只用Formosa這個字找不到「美麗島」之意,但後來歐洲普遍以Formosa稱呼台灣,典故是出自葡萄牙文的美麗之島。Formosa成為台灣代稱後,這個字其實已經不再只是葡萄牙文,成了特定名詞,例如在英文中就使用得很普遍。但是這詞的確出自葡萄牙文的Ilha Formosa「美麗島」。

葡萄牙人在世界各地用Formosa命名的地方很多,據王育德在《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提到至少有十二處沿用至今。

另外,這個數學題本身提到的知識還需要進一步查證與說明。阿根廷的Formosa和台灣在地理位置上的關係的確很有趣,但是怎樣確認葡萄牙人給台灣命名是晚於阿根廷Formosa省?這地曾屬於葡萄牙人嗎?從wikipedia上看來的資料,阿根廷Formosa省的名字從西班牙文Fermosa ( Hermosa)而來 ,也意指「美麗的」,此地遲至19世紀才設治。另外也查到Formosa省位於阿根廷和巴拉圭的邊界,1878年雙方為此地起爭執,後來阿根廷硬以武力佔領該地,1955年才建省。就目前所看到的資料,無法知道到底這塊目前屬於阿根廷的土地到底由誰命名,是按葡文還是西文命名,又到底比1517年(一般認為葡人發現台灣並取名之年)早還是晚?我很好奇這則數學題的背景知識來源,追查到目前無法確認是否是實。

這些高中生對歷史似有一些誤解。葡萄牙人從未在台灣殖民,也不是阿根廷的殖民者。阿根廷的Formosa省若真照葡文命名,情況很可能和台灣一樣,只是先到達了這地、取了名字。要說「視為其殖民地的延伸」,是推得太遠了。

到底用Formosa作為台灣之名,是怎樣普遍起來的?這是需要另外討論的主題。不過可以肯定一點的是,葡萄牙人除了給台灣取了一個後來歐洲人常用的名字之外,和台灣並沒有什麼的關係。反而是十九世紀以後的英國人,普遍用Formosa來稱呼台灣、給台灣特有物種命名(如Taraxacum formosanum)、給台灣的商品加上這個稱號(如 Formosa tea)。

台灣人繼續用Formosa這個名字,是不是一種殖民遺續?這是另一個需要好好談的問題。我會寫這則,原本是想討論這些高中生的某種心態,簡單來說,是一種民族主義情緒,認為不該用「殖民者」的語言來稱呼自己。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外來語都要歸咎成「殖民者」的語言?(前面已強調台灣不曾被葡人殖民過)

我覺得還是要把使用這個語詞的歷史情境釐清,而不是以過分簡化的立場來看這語詞的使用。台灣島的命名,到底誰說了算?當台灣變成「台灣省」而非「台灣島」的代稱時,當「台」被變成衊稱時,另一個很有美感的名字Formosa成為台灣人自我認同的引路燈,讓台灣人意識到家鄉的美麗、家鄉的高貴,而不致陷在「污名的認同」中,這不是一種創造性轉化嗎?Formosa的使用也表達出台灣是世界的台灣,而不僅是漢人的台灣。

山村請客大牽曲

山村請客,社區動員,許願留住口碑國小

位於中興大學新化林場附近的口碑國小,是一所被台南縣政府列為即將裁併的學校。社區人士和學生家長打算用文化行動來訴求留住學校的決心。4月16日在口碑國小將有一連串活動,以展現當地山村生活與平埔族西拉雅文化的特色,盼望更多人來認識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為口碑國小尋找不必廢校的新出路。

「共許一道春天的彩虹」活動,由西拉雅文化協會主辦,口碑國小和長老教會協辦,內容結合了西拉雅族群慶典、藝術展演、文化市集等。為了宣傳這個活動,也為了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口碑國小面臨裁併的情況,在接近口碑的南168縣道上到口碑國小,兩旁的芒果樹都綁上了彩色的布條,主辦單位稱這是「許願樹林」,代表社區留住學校的意願。

為了4月16日的活動,由在地人使用在地材料所做的「原生藝術」空間裝置,正在加緊進行中,如五號樹屋女老闆將有作品展出。「在地工班」要利用竹子、山棕等傳統建築材料,以傳統工法來搭蓋活動場地所需設施。這都是前所未有的嘗試,特別得到建築學者盧建銘的肯定與支持。

這次活動最難得的是「山村大牽曲」,將重現已經幾乎被遺忘的西拉雅傳統歌舞,藉此啟動社區記憶、凝聚社區意識。口碑、九層嶺、大坑等的居民很多都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群的後裔,這幾年透過西拉雅文化協會的努力,西拉雅語已經再現生機,而且很多人開始以西拉雅族人身分為榮。年長者貢獻出記憶中的歌曲,小朋友努力學習失傳已久的母語,青壯輩以母語來創作歌謠,在這次的活動中都將一一展現在大眾面前,參加活動的民眾也可以一起參加牽曲。

當天的活動將由清晨6:30的復活節禮拜敲開序幕,禮拜後口埤教會會友展開「春轎遊行」慶祝復活節及春天的喜悅,接著有教會、社區媽媽、國小學生及家長等團體的真情展演活動,之後便是牽曲。同時也有原生藝術展、自然生態記錄片放映、文化市集、兒時擂台、植物染等可自由參觀或參加活動。參加活動的人憑著全區走透透的印戳,就可以換餐券,品嚐最接近土地的原味料理。

該地區的著名休閒產業如大坑休閒農場、五號樹屋、王家燻羊肉、山中傳奇,以及大坑媽媽教室、新化娃娃村、口埤店仔、扁擔崎店仔、大坑尾店仔等都加入了「山村喜帖傳遞站」,可說是社區總動員。

主辦單位期待透過這樣的文化行動而不是抗爭,來傳達社區對留下口碑國小的強烈願望,或許政府相關單位願意換個角度看問題,保留口碑國小作為社區振興、文化傳承的根據地。

這個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還可一探西拉雅文化面貌的活動,怎能不參加呢?屆時歡迎各界朋友前去接受山村的熱情好意,並為他們加油打氣。


2006年3月28日 星期二

5號樹屋今日休息

我將在下一則詳細介紹4月16日「傳遞山村的喜帖」活動。

在這裡先談一下有關5號樹屋的印象。

好幾年前就聽過人提到這個有趣的山間咖啡館,但是始終不是很有興趣去一探究竟。因為我們到新化山間通常是為了散步、享受大自然的氣息,時間很有限,加上只要有名的店,總是擠滿了人,一想到就怕。

去年底一個下雨的日子,終於去了5號樹屋。因為天氣不好,又不是用餐時間,顯得很清幽,的確令人喜愛。處處都可見到極有巧思和美感的設計。這趟是陪朋友去找老闆的,但是老闆不在,我們時間也很趕,於是隨意參觀一下,只拍了幾張照片,就匆匆走了。

幾個禮拜前的周末,終於去這裡吃了晚飯。那位傳奇的女老闆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機會和她講話,但是吃到了很棒的養生火鍋、美味又大碗的麵線,食材中一大半都是這裡自己生產的當季蔬菜。還有好喝的桔茶。

由於中興大學林場已成了台南人的後花園,這個很有特色的咖啡館生意很興隆,假日總是客滿。

女主人是學藝術的,現在仍創作不輟。可惜還沒有機會看她的作品。她不僅是能幹的老闆,對自然生態、鄉土文化也有一份責任感。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寫一則關於5號樹屋的日誌的原因。尤其聽說她投入了社區文化工作,覺得相當欽佩。

很多人以為5號樹屋真的蓋在樹上,甚至有人罵說這樣哪裡有愛護自然?其實樹屋只是不砍樹地蓋在樹林中、靠在樹上。架高的建築的確讓人有好像在樹上的感覺,大概很多人和我一樣,覺得好像實現了童年的夢,住在樹屋上、不時在森林裡探險。

這裡真的值得一去。

別人寫的介紹:5號樹屋

別人拍的照片:12

2006年3月26日 星期日

實地去看、實際去做

這裡是光華女中的「鄉土自然教育陳列室」。生物老師何耀坤三十年前就以自己所蒐集的貝殼設立了貝類標本室,退休後將陳列品捐給學校。近來學校把一個較大的空間撥出來給這個陳列室使用,何耀坤把它佈置得更有系統,並將自己四十年來教學工作所製作、使用的儀器、標本、教材筆記簿,以及帶領學生所做各種調查、採集的成果,整理出來展示。

何耀坤最愛貝殼。「我們在貝殼中也許可看到宇宙的縮圖」,身為虔誠的基督徒,同時又是實事求是的自然科學家,他在貝殼中認識上帝的奇妙作為,在集貝行動中培養宗教家的敬虔、科學家的勤勉及冷靜、詩人的想像力。

他所收藏的貝殼,絕大多數是自己去撿來的。他說,早年台灣集貝者不多,漁船整理魚貨時都把貝殼丟在一邊,他就這樣在台灣的漁港撿到來自熱帶海洋美麗的大貝殼。

這些貝殼現在按照生物學分類陳列,並掛著許多說明看版,說明貝類與經濟、文明、宗教、民俗、醫學、地質學、考古學......等的關係。又以詩句、畫作來表現貝殼所觸發的藝術情懷。

除了豐富的貝殼收藏,這裡還有自然科學教育的歷史資料,台南地區自然文化史的資料,以及何耀坤作為一位博物學家的種種心血結晶。

早期的教具、課本,都被好好的收藏著。顯微鏡、早期的幻燈機、電影放映機、心臟模型等等,相當有趣。也有他早期帶著學生做野外採集時,拿蚊帳做成的捕蟲網。

桌上一個個File,是何耀坤自己所寫的文章、報告、 學生的作業、所收到的信件等等,收集整理的工夫很令人欽佩。

1926年出生的何老師,日治時期就讀台南一中,他和葉石濤一樣,極喜歡跟著金子壽衛男和女中的國分直一老師去做田野調查、挖掘化石和遺址。這種實地的學習,塑造他往後的興趣、人格和工作原則。他說,他所學到的就是講課不能空口說白話,一定要讓學生看到實物、親自去摸、去做觀察,這樣學到的東西才會實在,才能打好基礎。

在光華女中教書期間,他每年都會利用假期安排學生到關仔嶺做研習活動,觀察地質、生物,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探求知識的能力。後來也有到墾丁辦這類研習營。除了這種研習營,平常在校園裡也可做生物觀察、採集。學生們都學會做植物標本。他喜歡引荀子的話:「小人的學問在嘴,君子的學問在心,又在手,在腳。」(註)

實地去看、實際去做,這種務實的科學精神,應該是普遍受認同的基本教育原則吧,但是在台灣的教育界,似乎真正落實者不多。記得我從小學到中學,自然科學的實驗課很少讓學生親自動手的,原因是器材藥品甚貴,數量又不夠分配。何老師任教的私立學校,資源比起公立學校應該更為缺乏吧?在這個展示室中,看到不少他自製的模型、教具、標本,實在是煞費苦心。真羨慕在這裡上學的孩子。

那一輩台灣讀書人,人文素養甚高,有宏大的世界觀,又有深切的鄉土之愛,實在很令人感佩。這個自然教育展示室,有很多本地的自然與人文資料,如台南的鄉土生物調查、台灣考古文化層資料、菜寮溪所採化石等。認識大自然的同時,也不忽視人文層面。

這個陳列室目前似乎未正式開放給一般人參觀。有興趣利用者可直接和光華女中連繫看看。

何耀坤先生退休後到奇美協助自然史博物館的設立。現任奇美自然史博物館資深顧問,及台南市文獻委員。

【註】荀子勸學篇: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2006年3月25日 星期六

散步順便買西瓜

糖業研究所附近的台糖農地,是近日發現的好去處。在看過依依這樣的蜜月很好之後就很想來這一帶看看。之前來過一次,但是很匆忙,今天難得禮拜六一整天自由,就在這裡逛了整個早上。

把車停在台糖的福利社前,過馬路往田裡走。沒多久就看到一片用紗網圍住的瓜田,有人在採收西瓜。看他們從地上抱起重重的瓜,用輕巧的手法拋擲給另一個人,再放到車上去,真是令人欽佩。等我們逛了一大圈回來,已收成一大卡車,正在裝箱。問可不可以買?主人指著放在筐裡淘汰下來的說:不管大小一個一百元,隨你挑。等我們挑好兩個,又有新的淘汰品出現,他們很大方地推薦兩個很大、看起沉重得很的西瓜,其中一個已熟得裂開的。於是我們換了這兩個,氣喘噓噓地拎到停車的地方。

回家後立刻開一個來吃。真的是棒極了!果肉結實、汁多味甜,子又黑又硬,很想拿來當玩具槍的子彈用。

這片農地現在有很多區都荒廢,有幾塊地輪流種波斯菊,花開時吸引很多人來玩賞拍照。最近花開得很盛的是靠近大同路那邊。今天我們沒有往那邊走。

我比較喜歡充滿野趣的荒地。

這片農地一直連到巴克禮紀念公園。這座公園位於文化中心的對面,公園內有很多樹,有池塘,市政府和民間認養團體想要把這裡做成生態公園,曾在此放了很多螢火蟲。不知道今年夏夜是否有螢火蟲可看。

幾天春雨後,木棉花的季節大概要過了。看到木棉落花堆積路旁,顏色依舊鮮麗。

這個池塘我很喜歡。今天在此看到可愛的紅蜻蜓,還有荷葉上的田螺。

這棵大榕樹應該不算在公園裡。樹蔭下有人擺了椅子、冰箱等,常有人在此閒坐聊天,比很多蓋來關蚊子的社區活動中心更像社區中心。

以往台灣的農村社區,廟埕和大樹下就等於社區活動中心。為何不延續這樣的傳統?與其蓋水泥屋,不如多保存幾棵大樹,多留一點綠色空間。

新玩具picasa

這兩張用到了柔焦的效果。我並不喜歡用特效來調整照片,但是發現有時候用柔焦效果,可以製造很不錯的氣氛。

下面這兩張只有調整反差。

下面這些做成黑白相片。

2006年3月22日 星期三

樹窠結巢周年

這一年來的部落格經驗,的確是難得又有趣。對我而言,部落格的功能有:交朋友、和別人交換意見、搜集訊息、傳播訊息、整理自己的思考、分享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等,魅力就在於一種自由、無拘束的溝通。不過,最近越來越覺得並不那麼無拘束,或許是因為一開始我就沒有採絕對匿名的方式,很多朋友知道我是誰,於是難免還是會自我設限一番。

在這裡呈現的東西隔幾天看、隔幾個月看,有時候會覺得臉紅,因為事過境遷就會看到自己的盲點和不成熟之處。另一方面,又覺得這些思考過程、在別人影響下的改變,是珍貴的經驗。。

我覺得玩部落格最奇妙的副作用是,不知不覺間我成了攝影狂,而且重拾中學時代對野生植物的興趣,一有機會就去探訪野地裡的花花草草。有陣子整天在Flickr上逛來逛去,驚嘆於許多美妙的作品,貪看個不停。即使天天看那些好作品,也不知道自己哪裡來的勇氣,不斷貼著其實拍得很普通、沒什麼了不起的照片。結果這個部落格中,貼最多條的就是「圖像日記」這個項目,若再加上「草木有情」,一大半的日誌都是照片。

後來我覺得可能愛花愛草的朋友並不那麼喜歡我的另外一面,就是老是憂國憂民又自以為是的寫評論,我覺得這兩個自己還是有點區隔比較好,所以決定把花草的部分另外開一個部落格。

應該要反省的是,本來想要讀了一本新書後就做一點簡單的筆記,放在「閱聽筆記」中,但是這部分卻做得非常少。或許是害怕曝露出自己的鄙陋無知吧,或許只是懶惰,反正就是沒做。未來在這方面希望可以多少做一點。

自己覺得這個部落格比較有意義的是「文化、社區關懷」這一大類,很高興自己的部落格可以成為一個窗口,讓一些社區運動、文化行動被看見。期盼自己在這方面能更用心來收集資訊、做更好的報導。

也想知道來這個部落格的朋友都愛看什麼?

我沒有用計數器,也沒有裝針孔照相機,完全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來過,又都是從何處來?因為懶吧!也怕整天在那裡盯著計數器或監看來來去去的人,這太無聊了,但我知道自己一定會這樣。所以,請來這裡的朋友多多留言吧,不然我會覺得很寂寞。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