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今年待降第一主日。我沒有上教堂做禮拜,反而跑去看了兩齣電影。但我心裡惦記著待降節這回事。
我寫過一篇:秉燭等待大光。可是現在讀起來覺得沒什麼意思。
渴望耶穌來臨,和渴望終末,似乎是同一回事。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大光,先刺瞎了眼吧。
一直都不大喜歡終末的觀念,萬事萬物都有結局,在上帝面前總清算?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電影:孤味
孤味,許承傑導演作品,金穗獎的短片得獎作品擴大而呈長片。故事主線是一位奮鬥成功的女性,在七十大壽當天收到十多年沒聯絡丈夫的死訊,是他的情婦送他去醫院的。可算是女性電影吧?三位女兒和母親,女兒的女兒,還有父親的情婦,構成主要面貌。
電影賣座很好,金馬獎得了最佳女主角獎。故事是日常遭遇,八點檔題材,所以大家喜歡?在台南取景拍攝,有人說就是周氏蝦捲的故事。
但是我並不喜歡這齣。覺得劇本寫得不好,演員表現也有參差。
電影:同學麥娜絲
看了黃信堯的新電影: 「同學麥娜絲」,導演個人風格強烈,演員都很出色,好看。
雖然主要在台中取景,故事背景設定也是台中,但插入了鹽水天主堂的場景,還有開場的道路場景看起來也比較像台南海線。電影的場景都很有趣:鐵路邊沒有牆的住家、牆上寫滿冤情的公寓房子、奇特的塗鴉、紙紮屋工作場、有棵大樹為伴的荒地上的鐵皮屋(這景我好喜歡)、鐵皮屋中的大型紙紮屋、劇中人罐頭的床鋪上有巨大的玩具熊、預售屋廣告屋改成的競選總部、窗簾上都是粉紅心的婚友社二樓相談室......。佩服能夠找到或是建構這樣的場景。
其實笑點都滿中二的,無厘頭。但是這荒謬感十足的對白,卻呈現出令人感到憂傷的真實,困頓中年,卑微無奈,好像有一絲希望之時,卻又遇上橫禍。
納豆演得很動人,覺得好笑,又想跟他一起哭,是全劇最有力量的角色。最認同鄭人碩演的社畜,感同身受,有才能又體諒公司,卻得不到升職機會。劉冠廷演的「閉結」太可憐,和大佛普拉斯的肚才有得比,死得更加冤枉。至於那位懷抱導演夢的阿添(施名帥),很典型的渣男,但卻是最可能脫魯成功者。導演在最後來衝出來加入同學痛揍阿天的行列,真的是太料想不到了。
同學除了這四位,第五位是導演,他常透過旁白,和劇中人對話起來,甚至最後來衝出來演,這點子令人叫絕。還有第六位同學,是電風(鄭人碩)的上司。第七位同學,罐頭的女神麥娜絲。
同學處處在,這是整個世代的故事。以售屋廣告的高級生活想像,和濁水溪公社的歌作結,在幽默與無奈中蘊藏著強大的憤怒。
很好看,我覺得。
再補一個重點,violet提醒的。這部電影的台語很流利好聽,使用場合自然,營造出真正生活味,單是這點就是近來台灣影視作品中最佳代表作!
雖然主要在台中取景,故事背景設定也是台中,但插入了鹽水天主堂的場景,還有開場的道路場景看起來也比較像台南海線。電影的場景都很有趣:鐵路邊沒有牆的住家、牆上寫滿冤情的公寓房子、奇特的塗鴉、紙紮屋工作場、有棵大樹為伴的荒地上的鐵皮屋(這景我好喜歡)、鐵皮屋中的大型紙紮屋、劇中人罐頭的床鋪上有巨大的玩具熊、預售屋廣告屋改成的競選總部、窗簾上都是粉紅心的婚友社二樓相談室......。佩服能夠找到或是建構這樣的場景。
其實笑點都滿中二的,無厘頭。但是這荒謬感十足的對白,卻呈現出令人感到憂傷的真實,困頓中年,卑微無奈,好像有一絲希望之時,卻又遇上橫禍。
納豆演得很動人,覺得好笑,又想跟他一起哭,是全劇最有力量的角色。最認同鄭人碩演的社畜,感同身受,有才能又體諒公司,卻得不到升職機會。劉冠廷演的「閉結」太可憐,和大佛普拉斯的肚才有得比,死得更加冤枉。至於那位懷抱導演夢的阿添(施名帥),很典型的渣男,但卻是最可能脫魯成功者。導演在最後來衝出來加入同學痛揍阿天的行列,真的是太料想不到了。
同學除了這四位,第五位是導演,他常透過旁白,和劇中人對話起來,甚至最後來衝出來演,這點子令人叫絕。還有第六位同學,是電風(鄭人碩)的上司。第七位同學,罐頭的女神麥娜絲。
同學處處在,這是整個世代的故事。以售屋廣告的高級生活想像,和濁水溪公社的歌作結,在幽默與無奈中蘊藏著強大的憤怒。
很好看,我覺得。
再補一個重點,violet提醒的。這部電影的台語很流利好聽,使用場合自然,營造出真正生活味,單是這點就是近來台灣影視作品中最佳代表作!
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遭小偷
26日(禮拜四)住處被闖空門。門窗都沒被破壞,但我打開房門,聞到菸味,大吃一驚。桌上的筆電和iPad不見了。我大叫:遭小偷了!第一反應是打110報警。
兩位警察在半小時內來到,他們在屋內進進出出,不斷重複問:「丟了什麼?」「多出了甚麼?(小偷有無留下什麼」)」「你們這裡住幾個人,關係是什麼」「最後看見電腦是何時?發現不見是何時?」「身分證件給我看」。單是要身分證大概四、五次。然後有位鑑識人員來,又重複幾次。
警察努力去調附近的監視器,可惜並沒有正對我們門口的畫面。
然後還得去派出所正式報案,再被詢問,寫單。
從打電話到報案完成,大概三小時。
也知道找回失物的機會很低。報案是期待警察會注意這一帶的治安狀況,加強巡邏。但似乎警察那邊不覺得有此需要。只有要我們換鎖啊,加裝鐵門啊。
我們比較擔心的是在家時有人闖入。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吃豬排飯及其他
豬排飯篇
文岳來中研院參加學術會議,約吃晚飯。訂了勝政,高高興興吃了有牡蠣和里肌的定食,抹茶冰淇淋。話講不夠,又去蔦屋的露易莎咖啡坐。台中人入城,看見KALDI咖樂迪超開心,採買一番。據說新竹以南還沒有。
文岳來中研院參加學術會議,約吃晚飯。訂了勝政,高高興興吃了有牡蠣和里肌的定食,抹茶冰淇淋。話講不夠,又去蔦屋的露易莎咖啡坐。台中人入城,看見KALDI咖樂迪超開心,採買一番。據說新竹以南還沒有。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阿丹姊去世
曾在台南神學院工作很長一段時間的「阿丹姊」(本名張進女),11月18日歸返天家,享壽91歲。
我爸曾在台南神學院任總務長,他說,院長請假不大會影響學校的運作,但是阿丹姊請假的話,全院立刻陷入愁雲慘霧。大家太依賴她操持廚房,餵飽全校。
她在台南神學院退休後,繼續在教會公報社做清潔工,在公報社工作時和她幾乎天天見面。除了做清潔工作,廢紙等可做資源回收的東西,都讓她拿。嬌小的她騎著一輛小小的摩托車,搬運幾乎把她整個人遮住的厚紙捆、大布袋,一趟又一趟。她整天勞動,勤奮無比。勸她要適當休息,她說她喜歡有事做。
2016年她因車禍受重傷,之後似乎就住在護理之家。
她受傷的消息傳出時,貞文寫了以下的短文:
「阿丹姊可以說是台南神學院的母親之一。
過年前,她騎車出了車禍,腦傷。至今昏迷不醒,在新樓醫院住院。
阿丹姊是停不下來的人,始終勞動著。已經過了八十歲,還是整天騎著小摩托車,去收集紙箱、紙板。並非因為經濟上需要這樣拼命,而是她總覺得不勞動,好像就不存在。
還是少女的時候,她到台南神學院年輕的院長黃彰輝牧師家幫傭,協助來自英國,努力要適應台灣生活的蘇慰爾老師(黃彰輝牧師娘)處理家務。
她聰明伶俐,勤快認真,處理眾多雜務、炊煮、打掃。
漸漸的,她的工作不只局限在黃彰輝牧師家,也擴及整個校園。
很長的一段時間,她負責為整個學校的學生炊煮。全台灣應該有上千位牧師,是阿丹姊所煮的飯「養」胖的。
為了主持這樣一個兩三百人的學生食堂,她天天都在清晨四五點上菜場(兵仔市)採買。學生組成伙食團,設計菜單、定預算,輪流陪她上菜場,她挑菜,學生負責付錢。她買菜很精明,菜販都認識她,不敢欺瞞。
我們通常貪睡,起不來,她卻一早就精神抖擻的。數十年如一日地忙著。
每年畢業典禮,她所煮的筍子海鮮飯湯,永遠使人難忘啊!
對在南神一待就是七、八年的神學生來說,她真的就像母親一樣。
退休之後,阿丹姊還是忙個不停。在公報社幫忙,還努力做回收。她不只喜愛勞動,更喜愛用溫暖的笑容、親切的招呼,來與人和睦。
但是突然間,她的忙碌與活躍都停了下來。出車禍至今,她仍在醫院昏睡著。我們誠摯地祈禱,願上帝憐憫。」
上帝如今息了她的勞苦病痛。懷念這位服事眾人的「馬大姊阿」,她在天國一定有很好的位置。 (轉自臉書) 這則貼文被轉貼很多,迴響不少。
許素芬: 我的記憶是更年輕時期(40年前)的阿丹姐,兵阿市市場裡動作快速俐落;我們起不了床的,也不會臭罵我們,大部分是等不及了,她先去,我們到達時,看到她熟練的身手,(我們還眼花繚亂的)她確已經買的差不多了,有時只剩下搬運與載回學校。後來當牧師娘照顧主日學、夏季學校孩子的吃喝,真的是從阿丹姐的身上學了一些過來的。
周恬弘:
小時候去南神,也都跟著神學生輔導沒大沒小的叫阿丹姐,神研輪到在南神舉辦時,應該就是吃阿丹姐的手路菜。很懷念!
曾正智:
阿丹姐息勞了?真是令人懷念啊!
我1974年進神學院,她就是學院大廚。對學生非常照顧,所有大大小小都叫她「阿丹姐」!我當時極易疲倦,她就恐嚇我要去醫院檢查看看。結果驗出B肝。GPT、GOT都超出很多。
第二天,她就端給我一大碗喇湯(蛤蠣),沒有任何調味,又腥有難喝。但她說蛤蠣湯對肝很好,要我每天都要一大碗,還怕我倒掉,監督著我喝完才能離開。所以後來我就給她一個特別稱呼「Danger」代替丹姐了!
但一直到今天,我的肝應該是被她救回來的!
後來我才知道,有很多學生都受到她的照顧。成為神學生公認,共同的媽媽!
願她給我們的恩惠,成為我們餵養羊群的榜樣!
願她RIP!
陳正然:
大人們誇誇其談,但世界的美好往往是小人物一點一滴「做」出的貢獻!
謝懷安:
比起現在南神神學生,無法在學院生活中三餐共食的享受。我們因為有阿 丹的疼愛,吃著她奉上主之名為我們預備的飯菜,我就感到幸福無比。
當年因為在廚房打工載菜,由負責伙食部材米油鹽醬醋茶的管理,她特別與我熟識,疼惜我,會為我在廚房多留一顆荷包蛋,或給我從菜市場攤販免費點心分享。
最後,一次見到她,是他退休之後,在公報社服務整理一些紙箱,她看見我還叫得出我的名字。
現在,她成了我之後回天家,另一個渴望再相見的人。真是,謝謝她。她是我覺得南神應該為她舉辦(類似教會葬)榮譽葬禮唯一的一人。
鄭世璋:
神學院之所以不是一般私立的大專院校,大抵就是由這種宗教虔誠般的疼愛,一點一滴所塑造而起。這位從未謀面,當得起我祖母的阿丹姐,她之所以讓人懷念,不是因為她所做的事本身,而是她讓人感受到,什麼是上帝的恩典:我們本是不配得到,但卻白白地,無條件地被給予。
謝若蘭:
在南神四年(1987-1991),被阿丹姐養成苦瓜也吃、茄子也吃、蒜泥「肥」肉也吃!
南神的傳統之一,是二年級生(大學部、研究所)都必須擔任伙食部⋯有人要抓好每天的預算經濟實惠最大效益化三菜一湯,並且兼顧營養,輪流兩人一組隨阿丹姐清晨在兵仔市碰面採買。我相信那是南神人難忘的共同記憶。謝謝阿丹姐!
提摩太後書 4:7 - 8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黃以勒:
小時候生活在神學院裡,偶爾會因為跟阿丹姐的孫子一起玩,而跑到她家中,然後就會被請吃東西喝飲料,雖然有時候我也不是很愛那些東西就是。
長大後到了公報社,每每我踏進辦公室時,正好就是她打掃完準備帶著回收物離開的時間,我們之間只剩下匆匆打招呼的時間。但阿丹姐還是會問問我好不好、我爸媽好不好。然後說著那跟我一起長大的孫子,現在在做些什麼。
在我當了爸爸後,就問我的孩子好不好,順便聊聊她的曾孫怎麼樣。在這些短短的閒談中,其實就是把我們家人放到對她來說,一個更大的家族中去關心,那個叫做神學院的大家庭裡。
我爸曾在台南神學院任總務長,他說,院長請假不大會影響學校的運作,但是阿丹姊請假的話,全院立刻陷入愁雲慘霧。大家太依賴她操持廚房,餵飽全校。
她在台南神學院退休後,繼續在教會公報社做清潔工,在公報社工作時和她幾乎天天見面。除了做清潔工作,廢紙等可做資源回收的東西,都讓她拿。嬌小的她騎著一輛小小的摩托車,搬運幾乎把她整個人遮住的厚紙捆、大布袋,一趟又一趟。她整天勞動,勤奮無比。勸她要適當休息,她說她喜歡有事做。
2016年她因車禍受重傷,之後似乎就住在護理之家。
她受傷的消息傳出時,貞文寫了以下的短文:
「阿丹姊可以說是台南神學院的母親之一。
過年前,她騎車出了車禍,腦傷。至今昏迷不醒,在新樓醫院住院。
阿丹姊是停不下來的人,始終勞動著。已經過了八十歲,還是整天騎著小摩托車,去收集紙箱、紙板。並非因為經濟上需要這樣拼命,而是她總覺得不勞動,好像就不存在。
還是少女的時候,她到台南神學院年輕的院長黃彰輝牧師家幫傭,協助來自英國,努力要適應台灣生活的蘇慰爾老師(黃彰輝牧師娘)處理家務。
她聰明伶俐,勤快認真,處理眾多雜務、炊煮、打掃。
漸漸的,她的工作不只局限在黃彰輝牧師家,也擴及整個校園。
很長的一段時間,她負責為整個學校的學生炊煮。全台灣應該有上千位牧師,是阿丹姊所煮的飯「養」胖的。
為了主持這樣一個兩三百人的學生食堂,她天天都在清晨四五點上菜場(兵仔市)採買。學生組成伙食團,設計菜單、定預算,輪流陪她上菜場,她挑菜,學生負責付錢。她買菜很精明,菜販都認識她,不敢欺瞞。
我們通常貪睡,起不來,她卻一早就精神抖擻的。數十年如一日地忙著。
每年畢業典禮,她所煮的筍子海鮮飯湯,永遠使人難忘啊!
對在南神一待就是七、八年的神學生來說,她真的就像母親一樣。
退休之後,阿丹姊還是忙個不停。在公報社幫忙,還努力做回收。她不只喜愛勞動,更喜愛用溫暖的笑容、親切的招呼,來與人和睦。
但是突然間,她的忙碌與活躍都停了下來。出車禍至今,她仍在醫院昏睡著。我們誠摯地祈禱,願上帝憐憫。」
上帝如今息了她的勞苦病痛。懷念這位服事眾人的「馬大姊阿」,她在天國一定有很好的位置。 (轉自臉書) 這則貼文被轉貼很多,迴響不少。
許素芬: 我的記憶是更年輕時期(40年前)的阿丹姐,兵阿市市場裡動作快速俐落;我們起不了床的,也不會臭罵我們,大部分是等不及了,她先去,我們到達時,看到她熟練的身手,(我們還眼花繚亂的)她確已經買的差不多了,有時只剩下搬運與載回學校。後來當牧師娘照顧主日學、夏季學校孩子的吃喝,真的是從阿丹姐的身上學了一些過來的。
周恬弘:
小時候去南神,也都跟著神學生輔導沒大沒小的叫阿丹姐,神研輪到在南神舉辦時,應該就是吃阿丹姐的手路菜。很懷念!
曾正智:
阿丹姐息勞了?真是令人懷念啊!
我1974年進神學院,她就是學院大廚。對學生非常照顧,所有大大小小都叫她「阿丹姐」!我當時極易疲倦,她就恐嚇我要去醫院檢查看看。結果驗出B肝。GPT、GOT都超出很多。
第二天,她就端給我一大碗喇湯(蛤蠣),沒有任何調味,又腥有難喝。但她說蛤蠣湯對肝很好,要我每天都要一大碗,還怕我倒掉,監督著我喝完才能離開。所以後來我就給她一個特別稱呼「Danger」代替丹姐了!
但一直到今天,我的肝應該是被她救回來的!
後來我才知道,有很多學生都受到她的照顧。成為神學生公認,共同的媽媽!
願她給我們的恩惠,成為我們餵養羊群的榜樣!
願她RIP!
陳正然:
大人們誇誇其談,但世界的美好往往是小人物一點一滴「做」出的貢獻!
謝懷安:
比起現在南神神學生,無法在學院生活中三餐共食的享受。我們因為有阿 丹的疼愛,吃著她奉上主之名為我們預備的飯菜,我就感到幸福無比。
當年因為在廚房打工載菜,由負責伙食部材米油鹽醬醋茶的管理,她特別與我熟識,疼惜我,會為我在廚房多留一顆荷包蛋,或給我從菜市場攤販免費點心分享。
最後,一次見到她,是他退休之後,在公報社服務整理一些紙箱,她看見我還叫得出我的名字。
現在,她成了我之後回天家,另一個渴望再相見的人。真是,謝謝她。她是我覺得南神應該為她舉辦(類似教會葬)榮譽葬禮唯一的一人。
鄭世璋:
神學院之所以不是一般私立的大專院校,大抵就是由這種宗教虔誠般的疼愛,一點一滴所塑造而起。這位從未謀面,當得起我祖母的阿丹姐,她之所以讓人懷念,不是因為她所做的事本身,而是她讓人感受到,什麼是上帝的恩典:我們本是不配得到,但卻白白地,無條件地被給予。
謝若蘭:
在南神四年(1987-1991),被阿丹姐養成苦瓜也吃、茄子也吃、蒜泥「肥」肉也吃!
南神的傳統之一,是二年級生(大學部、研究所)都必須擔任伙食部⋯有人要抓好每天的預算經濟實惠最大效益化三菜一湯,並且兼顧營養,輪流兩人一組隨阿丹姐清晨在兵仔市碰面採買。我相信那是南神人難忘的共同記憶。謝謝阿丹姐!
提摩太後書 4:7 - 8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黃以勒:
小時候生活在神學院裡,偶爾會因為跟阿丹姐的孫子一起玩,而跑到她家中,然後就會被請吃東西喝飲料,雖然有時候我也不是很愛那些東西就是。
長大後到了公報社,每每我踏進辦公室時,正好就是她打掃完準備帶著回收物離開的時間,我們之間只剩下匆匆打招呼的時間。但阿丹姐還是會問問我好不好、我爸媽好不好。然後說著那跟我一起長大的孫子,現在在做些什麼。
在我當了爸爸後,就問我的孩子好不好,順便聊聊她的曾孫怎麼樣。在這些短短的閒談中,其實就是把我們家人放到對她來說,一個更大的家族中去關心,那個叫做神學院的大家庭裡。
告別禮拜11月28日在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
講道者:劉炳熹牧師。
小聚和六合境
林瑞明老師紀念研究室開幕典禮後,約幾位朋友去吃小聚。淑容是第一次去。蝦米、安惠,又邀新認識的梁秋虹,她是成大歷史系的新老師,研究性別史和影像史。
小聚人很滿,我們等了好一陣子才有位子。蘊芬說前一晚看金馬獎,所以精神不濟,但還是拼命工作著,好辛苦啊。
庭院中九重葛、使君子、數珠珊瑚花開燦爛,很美。
跟梁秋虹有非常多朋友重疊,原來她是劉介修的太太。不過我也不認識劉介修,只是臉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