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過一篇:秉燭等待大光。可是現在讀起來覺得沒什麼意思。
渴望耶穌來臨,和渴望終末,似乎是同一回事。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大光,先刺瞎了眼吧。
一直都不大喜歡終末的觀念,萬事萬物都有結局,在上帝面前總清算?
昨天轉貼了貞文2015年寫的待降詩:
Advent《將臨節的祈禱》
我們盼望
誠實從地而生
公義從天而現
誠實從地而生
公義從天而現
我們盼望
天地界線打破
祢如甘霖降下
潤澤乾枯大地
天地界線打破
祢如甘霖降下
潤澤乾枯大地
但祢並不裂天而臨
祢沒有指揮天軍
祢沒有伸出鐵杖
萬國依舊喧譁奪權
祢沒有指揮天軍
祢沒有伸出鐵杖
萬國依舊喧譁奪權
祢是生命飽受威脅的弱小嬰兒
祢在畜欄裡草堆上出生
祢的光暫時隱藏在眾星裡
只有智慧的眼能夠覺察
祢在畜欄裡草堆上出生
祢的光暫時隱藏在眾星裡
只有智慧的眼能夠覺察
我們望著祢的星
慢慢跟隨祢給予的盼望
在暗夜裡
在崎嶇的路上
慢慢跟隨祢給予的盼望
在暗夜裡
在崎嶇的路上
我們盼望
祢--小小的耶穌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
存活下來
祢--小小的耶穌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
存活下來
貞文的待降觀,不是一般想像的那種「普世歡騰救主下降」,而是道成肉身、在世間體驗苦難的上帝,一個需要我們寶愛護衛的嬰兒耶穌。
在暗夜崎路上,緊抓著盼望應許,到底是甚麼樣的應許?
在暗夜崎路上,緊抓著盼望應許,到底是甚麼樣的應許?
我很難想像終末是什麼?天地盡毀後,仍然存在的生命?在那樣的時刻,我們進入另一種生命型態?還記得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嗎?這樣的記憶又有何意義?
待降、聖誕、復活、聖靈降臨,一年復一年重複的節期,是循環,不是終末。
終末觀以重複的節期來展現,看似矛盾,實際上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去體會的逆理。
12月3日
轉自小恩的臉書,她從梁刀那裏學到不少:
原來我們以前思考終末時,總是以「時間」的線性概念在想。所以會有所謂的世界「末日」、「結束」的想法與期待——因為「末日近了」,所以我們要緊張、所以我們要預備···或者我們疑惑(疑惑所謂「近了」是指何時?等了兩千年還沒來?那到底還要等多久?)
牧師用「空間」的概念翻轉了我對終末概念上的理解與想像:
上帝國的臨在,是「逼近」我們沒錯。的確何時要來我們沒有人知道(甚至聖經說連耶穌基督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
關於上帝國,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
1、這是一個選擇、決定
最近讀的經文裡,上帝國在聖經裡的描述總是用「邀請人進入」的方式來說明。所以這是一種「選擇」,我們隨時都可以決定進去(接受上帝國的治理)。所以不完全是以前知道的那種「時間到了以後才/就臨在」的概念。
2、是群體性的
上帝國的實現是群體的,不只是個人的。不是那種一個人得救了就好了的概念。從舊約到新約,對上帝治理的想像都是群體性的——上帝的公義是普遍性的臨在;不只是對單一個人或單一群體的好——是所有人都好才會好、是那種會照顧到群體裡的弱勢且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照顧與餵養而各從其類的那種好。
另外,「終末」在聖經裡被提到時,都不是指向一個特定的時間。而是在說「改變」——是一個不一樣的狀況、不同於現在的未來、新天新地。是一種在苦難裡對於改變的盼望。
因此,對終末的概念,一但打破了時間上線性的想像,而從空間的臨在、決定進入、盼望改變的角度來想時,對於「預備」這件事的想法也會跟著被完全翻轉。
如果上帝國的治理、新天新地的來臨、苦難的終結,不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因為也只有上帝知道),我們就不用擔心何時才要來、就不會有何時才要努力的狀況。
因為,上帝國的逼近,會透過各種方式讓你知道並且邀請你「現在」、「只要你願意」,就可以讓上帝的治理臨在你生命。並且透過你的實踐,讓上帝的治理也存在於你所處的群體中——不管這個群體是信仰群體還是家庭還是國家。
對許多信徒來說,上帝國的確仍處在一個「already but not yet 」(已經來了,但又還沒完全)的狀態(所以才用「逼近」這個字嗎?)
當我們保持儆醒地預備自己的心、跟隨或留意上帝國治理的法則並效法、跟著去做時,上帝國就已經臨在。並且我們仍要繼續努力,帶著盼望,讓上帝國的治理——那種顧及弱小、一起共生共好的存在狀態,實踐在我們的群體中。帶著這樣的盼望與實踐,直到見主面,直到「那日」的到來。
終末觀以重複的節期來展現,看似矛盾,實際上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去體會的逆理。
12月3日
轉自小恩的臉書,她從梁刀那裏學到不少:
原來我們以前思考終末時,總是以「時間」的線性概念在想。所以會有所謂的世界「末日」、「結束」的想法與期待——因為「末日近了」,所以我們要緊張、所以我們要預備···或者我們疑惑(疑惑所謂「近了」是指何時?等了兩千年還沒來?那到底還要等多久?)
牧師用「空間」的概念翻轉了我對終末概念上的理解與想像:
上帝國的臨在,是「逼近」我們沒錯。的確何時要來我們沒有人知道(甚至聖經說連耶穌基督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
關於上帝國,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
1、這是一個選擇、決定
最近讀的經文裡,上帝國在聖經裡的描述總是用「邀請人進入」的方式來說明。所以這是一種「選擇」,我們隨時都可以決定進去(接受上帝國的治理)。所以不完全是以前知道的那種「時間到了以後才/就臨在」的概念。
2、是群體性的
上帝國的實現是群體的,不只是個人的。不是那種一個人得救了就好了的概念。從舊約到新約,對上帝治理的想像都是群體性的——上帝的公義是普遍性的臨在;不只是對單一個人或單一群體的好——是所有人都好才會好、是那種會照顧到群體裡的弱勢且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照顧與餵養而各從其類的那種好。
另外,「終末」在聖經裡被提到時,都不是指向一個特定的時間。而是在說「改變」——是一個不一樣的狀況、不同於現在的未來、新天新地。是一種在苦難裡對於改變的盼望。
因此,對終末的概念,一但打破了時間上線性的想像,而從空間的臨在、決定進入、盼望改變的角度來想時,對於「預備」這件事的想法也會跟著被完全翻轉。
如果上帝國的治理、新天新地的來臨、苦難的終結,不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因為也只有上帝知道),我們就不用擔心何時才要來、就不會有何時才要努力的狀況。
因為,上帝國的逼近,會透過各種方式讓你知道並且邀請你「現在」、「只要你願意」,就可以讓上帝的治理臨在你生命。並且透過你的實踐,讓上帝的治理也存在於你所處的群體中——不管這個群體是信仰群體還是家庭還是國家。
對許多信徒來說,上帝國的確仍處在一個「already but not yet 」(已經來了,但又還沒完全)的狀態(所以才用「逼近」這個字嗎?)
當我們保持儆醒地預備自己的心、跟隨或留意上帝國治理的法則並效法、跟著去做時,上帝國就已經臨在。並且我們仍要繼續努力,帶著盼望,讓上帝國的治理——那種顧及弱小、一起共生共好的存在狀態,實踐在我們的群體中。帶著這樣的盼望與實踐,直到見主面,直到「那日」的到來。
其實這些觀念我是熟悉的,但是在陷入不良情緒中的時候,這些觀念好像毫無用處,並不能帶來希望和活力。
仍會期待那種戲劇化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