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電影:去年聖誕節

每天看一點,四天才看完的電影:去年聖誕節。這齣是2019年的電影,當年在電影院看到預告片時,有一點興趣,但沒去看。這次在Netflix看到,才慢慢看完。

主角是「權力遊戲」裡的龍后Emilia Clarke,想看也是因為她很可愛。一看竟然還有Emma Thompson,另外「瘋狂亞洲富豪」的男主角威廉高登及楊紫瓊,也演重要角色。看完電影查資料才發現,原來這是Emma Thompson監製的影片。

電影前四分之三看起來像是浪漫愛情劇,描寫很多個人苦惱,看來會是白爛的「愛可改變一切」結局。最後的四分之一破梗,才發現原來這不是男女相戀互相救贖的故事,而是一個透過奇妙機緣而學會自愛、愛人而自救的故事。原本都快棄劇了,很高興自己有看到最後。

這齣電影重新詮釋了Wham!的名曲:Last Christmas,用得很有意思。片中有很多呼應這首歌的地方,最後龍后在聖誕晚會上演唱了這首歌,很正點的結尾。

這電影也觸及英國脫歐、排斥外國人、移民不安心情。主角的家庭背景設定,是逃避戰禍而移民英國的南斯拉夫人,Emma演那位英語不甚流利、唱著傳統悲傷搖籃曲、做傳統糕點的母親,很有意思。

另一個特色是特意用多種族的演員。楊紫瓊演聖誕飾品店老闆,亞裔的威廉高登是男主角,女主角周邊的人物也是各種膚色。可能部份原因是好萊塢演員工會的要求,但從監製是Emma來看,電影本身可能就想強化多元族群平等共同生活的價值觀。

總之,這聖誕片還挺好看的。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電影:偶然與想像

今天原本想去看《美國女孩》,電影院人太多了,排到窗口已經超過開映時間,我乾脆選了另外一齣蘊芬不久前力推的《偶然與想像》。

非常好看!原本擔心是文藝腔太重的電影,結果是文學性十足、精巧絕妙作品。
機巧的對話,令人想像不到的轉折,一層又一層撥開,看似平淡卻是波濤洶湧,太厲害了。
每段都讓人拍案叫絕。我最喜歡最後一段,最後兩位女生的擁抱,真的超療癒。
文學技巧超高的對白,好多段落簡直用言語在愛撫,但卻又那麼日常實在。角色之間的關係透過對話不斷在改變,引人入勝,比看推理懸疑或冒險片還扣緊人心。真是太妙了。

《偶然與想像》(日語:偶然と想像)是在2021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由3個短篇故事(〈魔法〉(也比不上的虛幻)、〈敞開的大門〉與〈再一次〉)組成,濱口龍介執導。第71屆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得獎電影。

第一段剛開始,兩個攝影模特兒在工作結束後一起搭計程車離開,其中一人整路說著她和一位剛認識的男生聊了15小時,那是從未有過的經驗,興奮、期待,說那一夜是魔法時刻。轉折後,原來那位魔法般的男生是聽故事的女生的前男友,她忍不住去找他鬧,情緒非常複雜,雖然已經不愛他但又不甘心他變成閨密的男友,明知那兩人可能更為相合。後來三人在咖啡店偶遇,這裡有兩種結尾,一種是她說自己是這男人的前女友且至今只愛他一人,另一女生奪門而出,男生站起來追出去;另一結局是她微笑著說自己不想當電燈泡,先離開,那對隨後相偕離去。惆悵、失落、接受。

第二段是被老師當掉的學生,想藉砲友同學設局色誘老師,漂亮的女學生朗讀老師得獎之作當中色情描寫的片段,老師堅持研究室門開著,鎮靜聽著。後來女學生自承錄音要做仙人跳,但老師竟然不上勾,她只好放棄。對話中老師鼓勵她肯定自己,令她感動。老師說聽她讀自己的作品非常開心,跟她要錄音檔。可是她竟然寄錯信箱,寄到學校的行政部門去了。五年後公車上她和那位砲友同學相遇,她成了校對,小鮮肉砲友則是文學編輯,老師因那事件辭職而不見蹤影,她建議小鮮肉去找老師寫小說、為他編輯出版,她願當校對。

第三段是一位回鄉參加高中同學會的四十歲左右女子,沒見到想見的同學,卻在往火車站的電扶梯上看到她魂牽夢縈的同學,非常興奮。她跟著這位同學去到她家,只想問她幸不幸福,這位同學才問說她到底是誰,原來她認錯人了。但對方請她把她當成那位朋友傾訴,進行很有療癒效果的對話。對方說她也誤認,以為是她的高中同學,名字記不起來,但兩人曾經在中午練鋼琴時有過不錯的交流。這段實在非常美。兩位陌生人彼此向自己以為的朋友傾吐心聲,非常奇妙美好。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張瑞雄牧師的史料蒐集工作

12月3日【馬雅各醫師手稿與張瑞雄牧師文書發表會】在南神頌音堂,原訂要去現場參加,但因蜂窩性組織炎不敢輕忽,改以線上參加。準備的致詞如下。

第一次見到張瑞雄牧師,他拿出筆電,秀出他在SOAS翻拍的文件,主要是一些宣教師的手稿、照片。這是他自費去英國蒐集的資料。當時望春風出版社出版的《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牧師》已經絕版,讀過此書的我很高興能認識作者。後來張瑞雄牧師成了南神的義工,和我妹貞文成了鄰居,他對我們關懷備至,我也試著了解他正在進行的工作,並把他介紹給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劉維瑛,張牧師熱心分享自己蒐集的資料和知識,促成了《福爾摩沙的巴克禮》、《李庥與伊麗莎白
李庥宣道書信集》的出版。雖然後來台史博又去SOAS把資料重新翻拍一遍,翻譯也另外又找人做,但這系列教會史料翻譯出版的計畫,張牧師大方提供資料是非常重要的起點。

 張瑞雄牧師在台南神學院大力鼓吹紀念巴克禮、黃彰輝兩位開創神學院新時代的院長。有幾年我兼任雙連宣教中心的研究員,做了巴克禮紀念手札,舉辦追尋巴克禮腳蹤的活動、黃彰輝的精神資產研討會等等,都是在張牧師的促成和和支持下完成。

張牧師總是跑來跑去。美國、台灣(台南、台北)、英國、日本,一年跑好幾趟。他自費去英國,到SOAS一箱箱查閱他所關心的人物的資料,用數位相機拍攝。去日本,影印一大疊的英文的基督教新聞回來。他還自費在美國請人把部分資料做成打字稿,甚至翻譯成中文。但他的資料缺乏系統性管理,沒有適當的歸檔,翻譯及整理的工作也缺乏專業的規劃執行,有點可惜。現在他的資料是否交給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或台南神學院接手?清點整理可能需要一番功夫,所需的人力、資源,須要持續關注。

認識張牧師時,他一邊繼續蒐集馬雅各、李庥、巴克禮、萬榮華、安慕理、蘭大衛一家……等宣教師的資料,一邊著手撰寫巴克禮傳。他希望寫一本有趣又詳實的巴克禮傳,配上韓裔日籍畫家金斗鉉的作品。這本傳記雖未寫成,但2018年有將12幅圖做成紀念月曆出版。他也很想寫安慕理牧師夫婦的傳記,他們夫婦對台南神學院和台灣教會的貢獻,很需要加以記錄。

張牧師對自己辛苦收集的資料並不藏私,他非常希望台南神學院能有人接手並將之好好利用。他將撰寫黃彰輝傳所收集的資料做成紙本資料夾,送給台南神學院圖書館。最值得紀念的,就是2013年他找到了巴克禮獻身文原件,促成保有這份文件的巴克禮侄孫女把資料捐給台南神學院,這奇蹟的發生,其實都因為他鍥而不捨的追尋。

他是個行動派,看到覺得該做的就會去做。他看到《高座海軍工廠臺灣少年工寫真帖》,只是出於愛台灣的心,認為應該讓全世界知道台灣人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出力出錢,完成英文版的出版。

有幸認識堅持築夢的張牧師,從他學習「雞婆神學」(主動關心別人、關心社會),看他如何因信仰的鍛鍊而壓抑自己如火急躁的個性、對身旁的人體貼包容無盡付出。對他,我輩真的得深深鞠躬、努力學習。願感動張牧師的靈感動我們,愛基督、愛教會、愛台灣、愛鄰人。


丹麥影集Borgen(權力的堡壘)

最近比較看得下去的影集,就是這齣Borgen。主角是一位中間路線的女總理。 歐洲離我們很遠,多黨內閣制很不一樣,反而看來比較沒有負擔。看到第三集,確定很好看。主角的價值觀和我相近,戲劇節奏明快,人物塑造很不錯。

看到第四集。覺得處理國家大事方面,還是有點理想化,問題的解決有些戲劇化。比較像白宮風雲,給人緊張感和爽感。但觸及的議題和政治立場是我喜歡的,所以可以接受,畢竟是戲劇。不要太黑暗,娛樂性夠,又可學習一些知識。 私人生活的部分,到目前為止都很不錯,人物是立體的。第三集處理婚外情和墮胎,覺得很不錯。 我不喜歡那位年輕女記者的長相和她的角色設定,但她是很重要的三隻腳之一。新聞媒體、政治公關、政府,三方的互動就是戲,真實的政治社會也是透過這樣的戲展現在大眾面前。 應該會繼續追下去。

昨天終於看完第一季(十集)。確定不是爽劇,而是告訴你人生會有很多遺憾。
主角無法兼顧事業和家庭,保不住婚姻。戲裡處理夫妻關係很日常、疑心、不快樂、疲憊,透過幾個眼神傳達,幾句對白就呈現得很清楚。女總理的面對方式,理性得令人心痛。
公關秘書和新聞主播之間的感情,也是描寫得很好,彼此戀慕、依賴,但又有太多算計和不信任,終究還是很難在一起。

然後也看到政治處處是仔細的算計、理性的妥協。

2022.5.20補

廖瞇說她很愛這齣。我想應該要繼續看完。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文協時代的地方青年:以王甘棠醫師為例

 一、文化協會的時代

 日本統治台灣的時代,19211017日,一千多位台灣人在靜修女中集會,宣布成立台灣文化協會。這些人包括地主、醫師、工商業者、日本留學回來的知識青年等等。文化協會以「謀台灣文化之向上」為宗旨,在實踐上以「會報發刊」、「設置讀報社」、「講習會」、「夏季學校」、「文化講演會」等活動為主,目的是介紹當時世界的進步文化,提升台灣人知識水準和眼界。就像王受祿1925年在演講說:「台灣是世界的台灣」,台灣人應該得到基本人權、平等、自由;同時又如蔡培火強調的:「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他們普遍渴望台灣可以更進步,更期待台灣人可以得到參政權,走向高度自治。

這團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興起的背景下誕生的,活躍的時間不到十年,但影響力並未停止在那十年。參與文化協會的那群人,是台灣第一代民主運動家,1930年代之後雖然無法再以社會運動來推動改革,但仍是「文化仔」,關心公共事務、期望台灣人自己當家作主,在戰後繼續追求平等、民主與自治。向光而行,百年追求,始於1921年這群青年。

 二、嘉義的文協青年

 文化協會雖在台北成立,活動卻不限於台北。地方上的文協參與者,在自己的社區實踐理想。本篇就以嘉義為場域,以我的阿公王甘棠醫師為例,來看看當時文協在做些什麼,參加這些又怎樣影響他的人生。

文協成立後最初三年,以蔣渭水為專務理事,主導文協的方向,大活動多集中在台北和台灣中部。1923年之後文協辦公室遷往台南,由蔡培火主導,但文協還是台中州的成員聲勢最大。文協的中央委員分布各地,根據李昭容的研究,有幾位嘉義人比較活躍:莊啟鏞、王鍾麟、吳文龍、王甘棠、莊泗川,他們成為嘉義地區文協活動的主要推動者。其中吳文龍、王甘棠是親兄弟,和蔣渭水及好幾位文協活躍人士是總督府醫學校前後期的同學。

總督府醫學校是當時台灣島內台灣人的最高學府,1910年代只有少數資產雄厚者能夠遠赴日本就學,循著日本的學制完成中學、大學教育,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進入醫學校。醫學校不僅提供專業教育,也成了台灣青年一起談論抱負、關心共同體命運的場域。

吳文龍、王甘棠兄弟在此陶造,專業訓練之外,也和同儕一起思考台灣的未來、關心公共事務,培養出共同興趣

,例如書寫傳統漢詩。兩兄弟在回到家鄉從事醫療工作之後,都加入甚至創設了詩社。

吟詩聚會、以詩會友,是當時知識階級很普遍的社交活動。吳文龍參加羅山吟社,頗有文名,王甘棠1919年和方輝龍醫師等人創設尋鷗詩社

。文化協會追求的是現代化,推動新文化運動,但即使是新文學之父賴和(也是一位醫師),也以漢詩抒發種種感受。

嘉義和文化協會相關的活動,從1921年成立「嘉義讀報社」開始,這是為了讓一般大眾接觸更多知識,幾位熱心人士從日本、中國訂購多種新聞雜誌供人閱讀,最重要的是藉此推廣《台灣青年》、《台灣》和後來的《台灣民報》。1926年嘉義讀報社再度恢復,王甘棠是主要推動及支持者之一。

1925年起王甘棠擔任文化協會理事,1925-26文協演講很多很熱烈,他在嘉義的活動場多扮演主持、介紹講員的角色,也是演講者之一。藉此機會一提,他的好友黃三朋醫師,也是文化協會的活躍分子,黃夫人吳幼走女士,是長老教會家庭出身,參與組織「諸羅婦女協進會」,是文協內最具革新意識的團體。

1927年因為左右路線問題,蔣渭水等離開文化協會,另成立台灣民眾黨,王甘棠及嘉義幾位醫師都加入,議題開始觸及農工勞苦大眾的權益。之後針對總督府開放地方選舉的政策。1930年嘉義街升格為嘉義市,成立嘉義市協議會,王甘棠成為官選協議會議員之一,他為了尊重民眾黨的決議而立即辭退。協議會官選組成,民眾黨批此為假地方自治。

 三、戰中和戰後的「文化仔」

 1931年日本已進入戰爭狀態,1937年之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軍國主義凌駕依竊。戰爭期間,王甘棠曾被日本軍方情報人員列入「反軍的言動」名單中,特別高等警察經常到家,密切注意。19458月戰爭結束,戰後美軍亦將之列入「地方領袖」名單加以觀察。

戰後,加入國民黨的前文化協會成員張信義自中國返台,聯絡舊日同志,邀請大家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文協成員在日治時代多對孫文學說有好感,樂意透過這組織再度關心公共事務。王甘棠被推為嘉義分團籌備主任,後來請從中國回來的陳復志接任,陳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推為防衛司令。

1947年二二八事件蔓延至嘉義後,34日王甘棠與三青團成員、前文協夥伴李曉芳一同向駐紮山仔頂的羅迪光營長廣播喊話,呼籲勿攻打市區,應以和平方式解決。311日最後一次談判,處理委員會代表皆被當場扣押綑綁,當天放回三人之一的邱鴛鴦,當面向到她家探問情況的王甘棠說他是黑名單第一位(「嘉義三二事件報告書」中的確將王甘棠列為首謀),王甘棠遂開始逃難,在姪女姪兒協助下,以軍醫身分隨軍隊移防中國江蘇南通,至隔年返台,由劉啟光出面陪同,和李曉芳一同辦理自新。

經歷二二八,目睹中國內戰實況,他對國共兩黨都不信任,不再過問政治,跟自己的孩子說:「中國人的政治碰不得。」

然而文化協會的精神仍然奇妙地在我們家傳承。為了想了解未能謀面的祖父,我研究日治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二二八事件,參加學生運動。父親關心認同黨外民主運動,很少上檯面但一路支持。知道越多有關文協的資訊,越感受到那一波抵抗殖民統治的台灣認同運動,形成台灣社會不曾枯竭的伏流水,蘊積自由民主的渴望,有機會就湧出。


台灣教會公報3639期,15頁。

TCNN:
https://tcnn.org.tw/archives/100266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荀白克:昇華之夜

在Youtube上聽到的荀白克的昇華之夜,NDR演奏。音樂很吸引人。
找了維基百科的解說來看,很有意思。
這原本是單樂章的弦樂六重奏,後改編為弦樂團演奏。

這首樂曲闡釋戴默爾(Richard Dehmel 1863-1920)這首詩:

Zwei Menschen gehn durch kahlen, kalten Hain;
der Mond läuft mit, sie schaun hinein.
Der Mond läuft über hohe Eichen;
kein Wölkchen trübt das Himmelslicht,
in das die schwarzen Zacken reichen.
Die Stimme eines Weibes spricht:
  兩人正走過冷冽的小疏林;
月亮跟隨著,受他們凝視。
月亮跨越了高聳的橡樹;
無片雲以朦朧的天上光芒,
讓陰暗的樹梢攀升而至。
一女性的聲音說道:

„Ich trag ein Kind, und nit von Dir,
ich geh in Sünde neben Dir.
Ich hab mich schwer an mir vergangen.
Ich glaubte nicht mehr an ein Glück
und hatte doch ein schwer Verlangen
nach Lebensinhalt, nach Mutterglück
und Pflicht; da hab ich mich erfrecht,
da ließ ich schaudernd mein Geschlecht
von einem fremden Mann umfangen,
und hab mich noch dafür gesegnet.
Nun hat das Leben sich gerächt:
nun bin ich Dir, o Dir, begegnet.「
  「我懷了一孩,並非你骨肉,
我帶著罪在你身旁同行。
我當時確實是自招其辱。
我再也不相信幸福
但仍懷有一沉重的冀願
於生命之途、於人母之喜
及天職;因為我膽敢、
顫抖著將自身之性
交到一陌生男子的懷裏,
更以為自己受到了恩寵。
現在生命已然作出報復:
現在我與你,就是你,邂逅。」

Sie geht mit ungelenkem Schritt.
Sie schaut empor; der Mond läuft mit.
Ihr dunkler Blick ertrinkt in Licht.
Die Stimme eines Mannes spricht:
  她踏著蹣跚的步履。
她舉頭張望;月亮跟隨著。
昏暗的雙目遭月光淹沒。
一男性的聲音說道:

„Das Kind, das Du empfangen hast,
sei Deiner Seele keine Last,
o sieh, wie klar das Weltall schimmert!
Es ist ein Glanz um alles her;
Du treibst mit mir auf kaltem Meer,
doch eine eigne Wärme flimmert
von Dir in mich, von mir in Dich.
Die wird das fremde Kind verklären,
Du wirst es mir, von mir gebären;
Du hast den Glanz in mich gebracht,
Du hast mich selbst zum Kind gemacht.「
  「那孩子,你已懷上了,
別讓其成為你靈魂之擔,
看啊,宇宙的光何其明晰!
光芒籠蓋這裏所有事物;
你共我同在冷海中浮沉,
但有一股內在熱流晃蕩
自你至我,自我至你。
這將那陌生的孩子昇華,
使其成為我的,由我而生;
你把那光芒帶到我之中,
你使我也成為你的孩子。」

Er faßt sie um die starken Hüften.
Ihr Atem küßt sich in den Lüften.
Zwei Menschen gehn durch hohe, helle Nacht. 
[8]
  他環抱著她強健的臀部。
他們的呼吸在空中相吻。
兩人走過高遠、明亮的夜。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施照子的聖經

昨天施照子女性文化地標揭牌儀式,愛愛院展示了施照子院長生前所使用的聖經。有注音符號的中文聖經合和本,和日文聖經。

在中文的聖經上,有她的批註手跡。
撰寫女性文化地標的解說牌內容時,第一版只有50字,沒有提到照子女士的信仰。第二版就是現在的版本,字數稍增,所以加入了她「敬虔依靠主耶穌」的字樣。
照子女士在戰後從美國宣教師孫理蓮得到福音,後來在聚會所(召會)聚會,愛愛院內有一個小排(小組)。
她的女兒施香嫁給長老教會的洪伯宗牧師。洪伯宗牧師就讀台南神學院的時候,被老師杜佐志派到愛愛院實習,做社會調查,認識施小姐,成就好姻緣。
我的好友洪紫晶就是洪伯宗牧師的女兒。因為這樣的緣故,認識照子阿嬤,常見她禱告、讀經,呼求主耶穌。這次紫晶特別提醒我,最好能提到阿嬤的信仰,那是她生命很重要的部分。
這麼多年後,看到照子阿嬤的聖經,想起她唱詩歌,還有向院民親切說:「耶穌愛你!」的聲音。這位倔強的京都小姐,有耶穌基督作為夥伴,平安喜悅度過寂寞的異鄉寡婦生涯。
我寫過兩篇關於施照子女士的小傳,為《新使者》所寫的那篇,在結尾寫道:
「創辦愛愛寮的施乾不是基督徒,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愛愛寮的構想受基督教社會主義者賀川豐彥影響很大,施乾的著作中也常引用聖經和基督教的教訓。他是一聽道就去行的,即使沒有基督徒的名份,卻比許許多多掛名的基督徒更能活出基督。照子女士也是在聽到福音之前就已活出基督的愛。認識主耶穌對照子女士而言,恐怕真的是得到一位可靠的朋友、可以一起實現理想、可以把一切交託給祂的朋友。靠著主耶穌的幫助,她走過生命的低潮,完成施乾和她自己救護窮人的使命。」
重讀這篇小文,再次體會照子阿嬤的信仰在她生命中的重量。很高興最後我們有把「敬虔依靠主耶穌」加入解說牌。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