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戰爭安魂曲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是一部非常獨特且意義深遠的音樂作品。它結合了傳統的拉丁文安魂曲經文與英國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Wilfred Owen)的詩作,創造出強烈的反戰訊息。

內容與結構

這部作品的結構相當特殊,它交織了三種不同的音樂元素來呈現主題:

  • 安魂曲經文:由女高音獨唱、合唱團和完整的管弦樂團演唱,遵循傳統天主教彌撒的安魂曲順序,如「震怒之日」(Dies Irae)和「羔羊頌」(Agnus Dei)。這部分代表了傳統的、儀式性的悼念。

  • 歐文的戰爭詩作:由男高音和男中音獨唱,並由一個較小的室內樂團伴奏。這些詩歌描述了戰爭的恐怖、士兵的掙扎和人性的悲劇。布列頓特意安排這兩位獨唱家代表敵對國家的士兵,因為這部作品是為紀念考文垂座堂在二戰中被轟炸而創作的。

  • 童聲合唱團:遠離主舞台,與管風琴伴奏。他們演唱的內容是安魂曲經文中的讚美詩,這部分聲音純潔、遙遠,象徵著無辜的靈魂或對和平的嚮往,與主舞台的衝突和悲傷形成對比。

核心主題

《戰爭安魂曲》的核心訊息是對戰爭的譴責和對人性的深刻反思。它並非單純地哀悼逝者,而是透過將神聖的經文與殘酷的戰爭現實並置,來質問和批判戰爭的合理性。

  • 「無辜羔羊的犧牲」:歐文的詩歌中,士兵們不是英雄,而是被送上戰場的「羔羊」,他們面對的是無意義的死亡。這與安魂曲中「神的羔羊」(Agnus Dei)形成諷刺性的呼應。

  • 「敵意與和解」:在作品的高潮部分,男高音和男中音兩位獨唱家(分別代表敵對的士兵)在最後一首歌中一起演唱歐文的詩《奇異的相遇》(Strange Meeting),描述兩位陣亡士兵在死後的世界相遇並彼此和解。這部分象徵著即使在最深重的敵意中,人性的共通性也能超越仇恨。

  • 「悲傷與希望」:儘管作品充滿悲傷和痛苦,但結尾部分,所有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唱出「永恆的光明」(Requiem Aeternam),傳達出一種超越死亡和戰爭的、對和平與永恆安息的渴望。

總體來說,《戰爭安魂曲》是一部情感複雜、結構宏大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傑作。它不僅是獻給戰爭亡靈的安魂曲,更是一部獻給全人類、呼籲和平與和解的強烈聲明。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是在 1961年 創作完成,並於 1962年5月30日 首次演出。

創作背景

這部作品的創作與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事件緊密相連:英國考文垂座堂(Coventry Cathedral)的重建與奉獻

  • 二戰中的毀滅:考文垂是英國中部的一座工業重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在1940年11月14日對其進行了大規模轟炸。這次空襲徹底摧毀了這座中世紀的考文垂座堂,只剩下斷壁殘垣。

  • 戰後的和解象徵:戰後,英國決定不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一模一樣的教堂,而是保留舊教堂的廢墟作為戰爭的紀念碑,並在其旁邊建造一座全新的現代化教堂。這個決定象徵著從毀滅中重生、從仇恨中走向和解的理念。

  • 委託創作:新的考文垂座堂在1962年完工並舉行奉獻儀式,布列頓被委託為這次盛典創作一部大型音樂作品。他選擇了「安魂曲」這個主題,但賦予了它強烈的反戰色彩,使之不僅是為逝者祈禱,更是對戰爭本身的控訴。

布列頓選擇了英國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Wilfred Owen)**的詩作作為安魂曲的內文補充。歐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他在戰爭中陣亡,他的詩歌以其對戰爭恐怖的真實描寫和對人性悲劇的深刻反思而聞名。將歐文的詩歌與拉丁文安魂曲經文結合,使得《戰爭安魂曲》成為了跨越兩次世界大戰,獻給所有戰爭犧牲者的一部警世之作。

布列頓將這部作品題獻給四位在戰爭中犧牲的朋友,這也顯示出這部作品對他個人的重要意義。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題獻給四位在戰爭中犧牲的朋友,他們分別是:

  1. 羅傑·伯恩漢姆(Roger Burney):一位飛行員,在戰爭中喪生。

  2. 皮爾斯·鄧克利(Piers Dunkerley):一位軍人,在戰爭中陣亡。

  3. 大衛·吉爾伯特(David Gillman):另一位軍人,同樣在戰爭中犧牲。

  4. 邁克爾·霍普金斯(Michael Halliday):一位戰地記者和詩人,在戰爭中喪生。

這些題獻不僅是布列頓對個人友誼的紀念,也象徵著他將這部作品獻給所有在戰爭中犧牲的無辜生命,無論是士兵還是平民。這使《戰爭安魂曲》超越了單純的音樂創作,成為一個強烈的人道主義聲明。

演出:
2013年發行的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OLAK5uy_l_oH74NzF6HF_CoWgDgExohE5Cy4sfsrY


沈靖韜鋼琴獨奏會

范克萊本大賽2025年金獎得主,香港人沈靖韜,今晚的獨奏會,征服在場挑剔的耳朵,令人服氣的冠軍,很可期待的新秀。

他從容、自信,穩穩操控著史坦威鋼琴,厚重堆疊、營造色彩豐富的音群,同時製造浮在上面清麗靈動的旋律,層次分明又融合得漂亮,真的是高手!炫技的同時,也展現經過深思設計的詮釋,聽得很舒服。
我以工整形容,友人們不同意。「不是楷書,是行書。」「有自由奔放之處,不能說工整」我想表達的是他彈奏曲子如完成一精緻容器,形制無懈可擊。至於詮釋,精彩,但不是很撼動我心。年輕意氣風發,雖夠沉穩,但還可以打磨。
主辦單位:鵬博藝術
演出曲目:
巴赫/拉赫曼尼諾夫:組曲,選自E大調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 1006
J. S. Bach / S. Rachmaninov: Suite from Violin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巴赫/布梭尼:夏康舞曲,選自d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 1004
J. S. Bach / F. Busoni: Chaconne, from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拉威爾:夜之加斯巴
M.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中場休息—
拉赫曼尼諾夫:音畫練習曲,作品39
S. Rachmaninov: Etudes-tableaux, Op. 39
安可曲
1) J. Brahms: Intermezzo, Op. 117 No. 1
2) E. Grieg: Prelude from Holberg Suite, Op. 40

布里奇主題變奏曲

 又發現一個布列頓的作品,一聽就驚奇且喜歡。竟然是他24歲時的作品,憑藉此作登上世界級作曲家的行列。

《布里奇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作品編號Op. 10,是英國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於1937年為弦樂團創作的管弦樂作品。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非常特別,是為1937年在薩爾茨堡舉行的國際音樂節(Salzburg International Festival)而寫的,也是布瑞頓的成名作之一


作品結構與特色

這首作品可以說是一部巧妙且充滿趣味的變奏曲集,它以布瑞頓的老師**法蘭克·布里奇(Frank Bridge)**在1905年為弦樂四重奏所寫的《三首小偶像》(Three Idylls)中的第二首為主題。布瑞頓並沒有直接複製老師的主題,而是以其旋律、和聲和節奏為靈感,創作了以下幾個變奏:

  • 主題(Theme):由布瑞頓重新編排,以布里奇的原創旋律為基礎。

  • 變奏(Variations)

    • 行板(Adagio):充滿寧靜與冥想的氛圍。

    • 進行曲(March):雄壯而莊嚴。

    • 浪漫曲(Romance):如夢似幻,充滿抒情性。

    • 詠嘆調(Aria):旋律優美,如同一首聲樂獨唱。

    • 布雷舞曲(Bourrée)與三聲中部(Trio):活潑輕快,充滿古典舞曲的韻味。

    • 維也納華爾滋(Viennese Waltz):華麗而優雅,帶有維也納的浪漫氣息。

    • 無限樂句(Perpetual Motion):快速且連續不斷的旋律,考驗演奏技巧。

    • 葬禮進行曲(Funeral March):莊重且哀傷,表達深沉的情感。

    • 歌謠(Chant):寧靜且神秘,如同遙遠的吟唱。

    • 終曲(Finale):將所有變奏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並以一首宏偉的賦格曲(Fugue)作結,展現出布瑞頓高超的作曲技巧。


為什麼這部作品如此重要?

  • 向老師致敬:這是布瑞頓對他敬愛的老師法蘭克·布里奇的真誠致敬。布里奇在音樂上給予他很大的啟發,而布瑞頓也將這份感激之情融入了作品中。

  • 展現作曲天賦:布瑞頓在創作這首曲子時年僅24歲,但作品中展現出的精湛技巧和成熟風格令人驚嘆。他不僅能巧妙地運用不同的音樂形式,還能將老師的主題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顯示出他豐富的想像力

  • 為弦樂團注入新生命:這部作品被認為是20世紀弦樂團曲目中的傑作。布瑞頓充分發揮了弦樂器的潛力,創造出多樣化的音色和情感,為弦樂團音樂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演出: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男高音、法國號與弦樂小夜曲

 又發現一個布列頓的作品,很吸引我。

先把基本資料貼在這裡:

Serenade for Tenor, Horn and Strings Op. 31 的創作背景

布瑞頓 (Benjamin Britten) 的《男高音、法國號與弦樂小夜曲》作品31,創作於1943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部作品的誕生與兩位對布瑞頓至關重要的人物密切相關:他的終身伴侶兼男高音彼得・皮爾斯 (Peter Pears),以及當時著名的法國號演奏家丹尼斯・布萊恩 (Dennis Brain)。

當時,布瑞頓和皮爾斯剛從美國返回英國,並在二戰期間積極參與推動英國國內的音樂創作。布瑞頓為皮爾斯的聲音特質量身打造了許多作品,而這部小夜曲便是其中之一。作品的靈感來源是布瑞頓閱讀了多位英國詩人的作品後,將它們組合成一個連貫的音樂主題。

作品內容與特色

《小夜曲》作品31 由八個樂章組成,包含一個序曲和一個尾聲,中間穿插了六首以不同英國詩作譜寫的歌曲。整部作品的主題圍繞著夜晚、夢境與黑暗,充滿了從黃昏到黎明、從不安到平靜的情感轉變。

以下是每個樂章的簡要介紹:

  • Prologue (序曲):獨奏法國號在樂團伴奏下,以無活塞的自然泛音吹奏,營造出寧靜而神祕的夜色。

  • Pastoral (田園曲):改編自查爾斯・棉花 (Charles Cotton) 的詩作《田園歌》。樂曲描繪了黃昏時分,牧羊人點亮燈火、準備入睡的場景。

  • Nocturne (夜曲):改編自丁尼生 (Alfred, Lord Tennyson) 的詩作《新月》。音樂呈現出夜間船隻在海上航行、海浪拍打的畫面,充滿了不安與恐懼。

  • Elegy (輓歌):改編自威廉・布萊克 (William Blake) 的《哦,太陽!》。音樂以慢板呈現,充滿了對逝去生命的哀悼與思念。

  • Dirge (悼歌):改編自佚名中世紀詩作《利物浦的埋葬》。這首歌曲節奏緩慢、充滿莊嚴感,男高音與法國號的對話營造出陰森而肅穆的氛圍。

  • Hymn (讚美詩):改編自班・強生 (Ben Jonson) 的詩作《向黛安娜獻上讚美詩》。這是一個充滿動感的樂章,男高音與法國號的交織旋律如同讚美般地頌揚著月亮女神。

  • Sonnet (十四行詩):改編自約翰・濟慈 (John Keats) 的《噢,我最愛的月亮》。音樂溫柔而抒情,表達了對月光的深情與嚮往。

  • Epilogue (尾聲):法國號獨奏再次出現,與序曲的旋律遙相呼應,以無聲無息的方式結束全曲,彷彿夜色再次降臨。

這部作品最獨特的之處在於,布瑞頓巧妙地運用法國號與男高音的對話,以及弦樂團精巧的配器,將詩作中的意境完美地融入音樂中。它不僅展現了布瑞頓獨特的作曲技巧,也成為20世紀聲樂與器樂協奏曲的經典之作。

參考資料:
https://www.laphil.com/musicdb/pieces/4800/serenade-for-tenor-horn-and-strings

演出:

P. Pears
https://youtu.be/PQ0ITqRBaE0?si=hvWLYnVGc0UzOUx2

唱片(有歌詞)
Robert Tear 
https://youtu.be/mkLyK-oSQ7A?si=qsLDYQSv9NrXHkFC

Eamonn Mulhall

https://youtu.be/b8maztHwYhA?si=D1KVrDgvLei6bn0R

Ian Bostridge

https://youtu.be/WxVnSkX4Fco?si=BtJ0PraSl9_chIg2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大罷免的感想

 726和823投票結束,這屆立法院的結構沒有改變。選罷法修訂後,罷免的難度提高,恐怕很難再出現罷免運動。2025這場大罷免,目前看來是空前絕後。

2024大選結果出來,民進黨在立院未能過半,已可推知未來立法院和行政院之間會產生扞格。只是沒有想到藍白聯手造成的施政阻礙如此之大。第一會期就出現嚴重的議場暴力衝突,與國會擴權爭議,執政黨在行政院方面無法有效面對,立法院內被多數輾壓,似乎一籌莫展。於是經濟民主連合等公民團體只好發動院外抗議,希望透過論述和群眾壓力逼立法院多數黨讓步。後來被稱為「青鳥行動」的群眾場無法改變立法院情況,於是有人(不確定誰先開始的)開始提出「罷免不適任立委,改變立法院結構」的構想。
青鳥行動我有去現場幾次,看見立院不動如山,同溫層焦急找不到出路,覺得很無奈。當時覺得公民這麼快就必須衝在第一線,很荒謬。我們才剛投完票選出新總統和新國會,民進黨雖然在國會失去多數優勢,但行政權在手,應該還有很多辦法可以做,而立法院和行政院之間的爭議,也還有憲法法庭在。真的毫無辦法了嗎?
罷免運動逐漸形成後,因為我投票的選區是民進黨立委,基本上不在戰區,因此也就對此不予置評。但心裡對此策略充滿疑惑。這等於短期內又要搞一對一選戰,而且罷免的難度又比選舉高很多,而鎖定要罷的選區大都是民進黨長期經營不足而無法贏的地方,即使藍白立委表現惡劣,有辦法催出足夠的罷免票嗎?罷免後,選得出所謂台派的立委嗎?
當國民黨宣稱要以罷制罷時,更覺得罷免作為校正立法院的策略實在太冒險。在國民黨針對原住民立委發動罷免時,更是感到非常憤怒!擔心失去好不容易選出來的民進黨籍原住民立委。透過伍麗華立委的臉書,看到她的對手在原住民區盡所可能造謠抹黑她,又透過收買、造假來製作聯署書。除了原住民立委,也有好幾位民進黨立委被發動罷免。幸好後來國民黨提的罷免案都未成立。而國民黨許多地方黨部也因名單造假而官司纏身。但這過程的擾攘,令人驚心。
據說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運動是由公民發動,至少在提案和聯署的過程民進黨不出面。罷團各區各有特色,最有名的領銜人是曹興誠,他以反共保台為主訴求,很快這個訴求似乎成了罷免運動的主旋律。從多位導演投入的宣傳影片、筆桿接力的作家寫作,到罷團志工的宣講、宣傳文字、文宣品,越來越集中在呈現對中國進犯台灣的恐懼、保護台灣的決心,而不是對立委職責和爭議法案的討論。這樣自動自發的愛國行動,很感人。但是立法院法案攻防產生的問題,以及行政權和立法權的角力,可以用反共保台來化約嗎?罷掉所有的國民黨立委,就可以阻擋中國對台灣的控制?罷不掉台灣就會完蛋了?這樣的訴求,真的能極大化支持者?
當民進黨的幾位優質立委面臨罷免提案時,我感到非常憤怒。那些最後成案的國民黨立委,他們的支持者是不是會跟我一樣感到憤怒?看到有評論提及,罷免就是仇恨動員,而罷團宣稱是以愛推動罷免,愛台灣所以要罷免。可是這說法言下之意就是將被罷者視為不愛台灣。這種簡化的敵我畫分,加上賴總統的演講中被曲解放大的雜質說,衝突對立就更難透過說理來化解,也沒有場合可以好好討論。原本的藍綠對峙更加僵固化。
沒有參與罷免行動,似乎不該多說什麼。同溫層滿滿對罷團的讚美和鼓勵,對罷免成功越來越樂觀,對民調數字沒有太大興趣。這幾個月的社媒,很像戰時,容不太下不同意見,講話要很謹慎。這氣氛很不健康,很無奈。最終的結果出乎意料,沒有一個罷成。
726之後罷免運動士氣潰散一大半,但還是得撐到823,明知會輸,敗戰還是有敗戰的尊嚴。覺得有種被迫上戰場的悲壯。
罷團的努力仍然值得尊敬。看著這段期間投入罷免運動的朋友,心疼不捨。抗中保台仍是重要議題,呈現台灣人民對未來的集體焦慮,但不能寄望透過一兩次罷免或選舉來畢其功於一役。內政上也有非常多需要逐步解決的問題,不是每個議題都可以透過政治立場畫分敵我。罷團所形成的公民力量,是否會繼續發展?會走向何方?
大罷免是一場被誤導的公民運動。原本該負責治國、和反對黨角力及溝通的執政團隊,把責任撇得乾乾淨淨,將公民趕上前線,利用人們的愛國心與正義感,打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罷免結束後,看似結構沒變,但民意已經有所轉變。後座力執政者還是得承擔。
立法院擴權問題,民間社會還是不能坐視。原本以為726後罷免運動會投入推動「廢止憲訴法荒謬門檻公投案」#廢止憲訴法荒謬門檻公投案,但這個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連署的公投提案,似乎未受到廣泛注意。這個由「人民作主志工團」發起的行動,嘗試用人民複決權來糾正立法院的荒謬決議,很有正當性。可能曠日廢時,困難重重,但若真的在乎立法院亂象,公民也只能像這樣一案一案去尋求複決。希望有更多人注意並投入。
最後,還是期待執政者負起應盡的責任,讓人民能夠放心,在這艱難時刻,不再虛耗力量。實在不敢期待執政者帶領新方向,或有新作為。能夠止血就不容易了。唉!從來沒有對民進黨如此失望。

大罷免的紀錄



2025年企圖解決立法院擴權問題的大罷免,經過726和823兩次投票後落幕。針對國民黨立委,由各個選區為此成立的公民團體(簡稱霸團)辛苦經過兩階段連署成案的31個罷免案,以及罷免新竹市長案,在投票之後全數失敗。立法院繼續維持原先的結構。雖然如此,歷經好幾個月的罷免運動,對台灣政治社會產生衝擊,即使對此不甚關心的人,都很難不受影響,值得紀錄。

會有大罷免運動,緣起於2024年1月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後,民進黨雖然取得總統席位,卻未能在立法院取得多數。朝小野大可能造成施政困難,從大選結果出來之際結構就是如此,果真立刻出現行政權和立法權嚴重扞格。立法院在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下,推動《國會改革法案》,引發「假改革真擴權」的質疑,之後藍白聯手再修改《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連署需附身分證影本,大大增加難度)、《憲法訴訟法》(讓大法官會議無法運作)及《財政收支劃分法》(增加地方政府可支配的經費)。面對藍白掌控的立院不斷產生爭議性很大提案和議決,行政權方面卻幾乎一籌莫展,民間發動集結抗議(後被命名為青鳥行動),呼籲立院勿違憲、勿透過立法給中國開方便之門,並無法讓立院讓步,於是開始有人推動罷免不適任立委,並將罷免視為唯一解決立院擴權的辦法。

罷免行動鎖定在新法成立之前必須成案,各選區紛紛成立霸團,宣稱並非民進黨授意。確實許多志工是政治素人,每區的罷團組成要素都不太一樣。但在推動罷免運動上,立委沈伯洋透過質播的方式的呼籲、曹興誠擔任罷團領銜人、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的放話,在外界看來他們就是罷免運動的領導者。

國民黨最初的應對是打算「以罷制罷」,也發動罷免民進黨立委,並特別鎖定原住民立委陳瑩、伍麗華,認為原住民票多掌握在國民黨手中,罷免她們應該不難。但在國民黨試圖進行罷免連署時,各地紛傳並非找人連署,而是抄名單做數,抄到已亡故者都不知道。這由黨部發動的連署,導致許多黨工因偽造文書等嫌疑而被偵查、送辦。

罷免連署相當辛苦,隨著第一階段多區通過,氣氛開始轉熱。立法院藍白黨的表現則不時為大罷免添加柴火。在預算審查時大刪、大凍,讓罷免國民黨立委的案子得到廣大的響應。第二階段連署多區人數紛紛達標,最後有31個罷免案成立。

這次大罷免行動,雖然類似選舉,但又不是選舉。臨時成立的罷團,大部分並沒有組織票,只透過志工熱心宣傳、說服,鼓動風潮。罷免如選舉,照理說應針對個別立委的重大錯誤、不適任之處來論述,但在集體作戰的情況下,主訴求簡化為「反共保台」,認定國民黨立委都跟隨傅總召傾中賣台。幾位因言行作為而仇恨值很高,被認為罷掉的機會高。但這些區域立委才剛當選,大部分地盤穩固,大多數的選區是藍營票倉。雖然前兩階段出乎意料都達成了,第三階段的投票才是真正的決戰。民調顯示並不容易罷成功,但罷免前支持罷免的陣營信心十足。

比較特別的是文化界的投入。影像工作者接力製作短片宣傳,還有作家們的筆桿接力,以及罷免前幾天的百工百業挺罷免。在網路社群上,罷團志工的努力看似有很多共鳴,聲勢浩大。

不過投票的結果澆了罷免支持者大盆冷水。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音樂家沃格特Lars Vogt

 在YT衝浪時,發現挺喜歡的鋼琴演受,一看是Lars Vogt,有點熟但沒有認真聽過的演奏者。

查資料才發現他在2022年因為癌症去世了,才51歲。

他不只是鋼琴演奏家,在漢諾威音樂學院教書,也是指揮家,擔任英國的皇家北方交響樂團的樂團總監。灌錄的唱片不少,詮釋布拉姆斯很受肯定,莫札特也特別好。他長期和小提琴家特茲拉夫合作,也和特茲拉夫兄妹灌過唱片。

這幾天聽了一些他的演奏,越聽越喜歡。他的音樂沉靜堅毅,很有深度。不是明星,可以和很多人合作,真的是寶藏般的音樂人。

覺得好惋惜。

生前最後的受訪:https://youtu.be/zMV5gCmnMlk?si=Sur6L1Uqb2xE1EEo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