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大罷免的感想

 726和823投票結束,這屆立法院的結構沒有改變。選罷法修訂後,罷免的難度提高,恐怕很難再出現罷免運動。2025這場大罷免,目前看來是空前絕後。

2024大選結果出來,民進黨在立院未能過半,已可推知未來立法院和行政院之間會產生扞格。只是沒有想到藍白聯手造成的施政阻礙如此之大。第一會期就出現嚴重的議場暴力衝突,與國會擴權爭議,執政黨在行政院方面無法有效面對,立法院內被多數輾壓,似乎一籌莫展。於是經濟民主連合等公民團體只好發動院外抗議,希望透過論述和群眾壓力逼立法院多數黨讓步。後來被稱為「青鳥行動」的群眾場無法改變立法院情況,於是有人(不確定誰先開始的)開始提出「罷免不適任立委,改變立法院結構」的構想。
青鳥行動我有去現場幾次,看見立院不動如山,同溫層焦急找不到出路,覺得很無奈。當時覺得公民這麼快就必須衝在第一線,很荒謬。我們才剛投完票選出新總統和新國會,民進黨雖然在國會失去多數優勢,但行政權在手,應該還有很多辦法可以做,而立法院和行政院之間的爭議,也還有憲法法庭在。真的毫無辦法了嗎?
罷免運動逐漸形成後,因為我投票的選區是民進黨立委,基本上不在戰區,因此也就對此不予置評。但心裡對此策略充滿疑惑。這等於短期內又要搞一對一選戰,而且罷免的難度又比選舉高很多,而鎖定要罷的選區大都是民進黨長期經營不足而無法贏的地方,即使藍白立委表現惡劣,有辦法催出足夠的罷免票嗎?罷免後,選得出所謂台派的立委嗎?
當國民黨宣稱要以罷制罷時,更覺得罷免作為校正立法院的策略實在太冒險。在國民黨針對原住民立委發動罷免時,更是感到非常憤怒!擔心失去好不容易選出來的民進黨籍原住民立委。透過伍麗華立委的臉書,看到她的對手在原住民區盡所可能造謠抹黑她,又透過收買、造假來製作聯署書。除了原住民立委,也有好幾位民進黨立委被發動罷免。幸好後來國民黨提的罷免案都未成立。而國民黨許多地方黨部也因名單造假而官司纏身。但這過程的擾攘,令人驚心。
據說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運動是由公民發動,至少在提案和聯署的過程民進黨不出面。罷團各區各有特色,最有名的領銜人是曹興誠,他以反共保台為主訴求,很快這個訴求似乎成了罷免運動的主旋律。從多位導演投入的宣傳影片、筆桿接力的作家寫作,到罷團志工的宣講、宣傳文字、文宣品,越來越集中在呈現對中國進犯台灣的恐懼、保護台灣的決心,而不是對立委職責和爭議法案的討論。這樣自動自發的愛國行動,很感人。但是立法院法案攻防產生的問題,以及行政權和立法權的角力,可以用反共保台來化約嗎?罷掉所有的國民黨立委,就可以阻擋中國對台灣的控制?罷不掉台灣就會完蛋了?這樣的訴求,真的能極大化支持者?
當民進黨的幾位優質立委面臨罷免提案時,我感到非常憤怒。那些最後成案的國民黨立委,他們的支持者是不是會跟我一樣感到憤怒?看到有評論提及,罷免就是仇恨動員,而罷團宣稱是以愛推動罷免,愛台灣所以要罷免。可是這說法言下之意就是將被罷者視為不愛台灣。這種簡化的敵我畫分,加上賴總統的演講中被曲解放大的雜質說,衝突對立就更難透過說理來化解,也沒有場合可以好好討論。原本的藍綠對峙更加僵固化。
沒有參與罷免行動,似乎不該多說什麼。同溫層滿滿對罷團的讚美和鼓勵,對罷免成功越來越樂觀,對民調數字沒有太大興趣。這幾個月的社媒,很像戰時,容不太下不同意見,講話要很謹慎。這氣氛很不健康,很無奈。最終的結果出乎意料,沒有一個罷成。
726之後罷免運動士氣潰散一大半,但還是得撐到823,明知會輸,敗戰還是有敗戰的尊嚴。覺得有種被迫上戰場的悲壯。
罷團的努力仍然值得尊敬。看著這段期間投入罷免運動的朋友,心疼不捨。抗中保台仍是重要議題,呈現台灣人民對未來的集體焦慮,但不能寄望透過一兩次罷免或選舉來畢其功於一役。內政上也有非常多需要逐步解決的問題,不是每個議題都可以透過政治立場畫分敵我。罷團所形成的公民力量,是否會繼續發展?會走向何方?
大罷免是一場被誤導的公民運動。原本該負責治國、和反對黨角力及溝通的執政團隊,把責任撇得乾乾淨淨,將公民趕上前線,利用人們的愛國心與正義感,打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罷免結束後,看似結構沒變,但民意已經有所轉變。後座力執政者還是得承擔。
立法院擴權問題,民間社會還是不能坐視。原本以為726後罷免運動會投入推動「廢止憲訴法荒謬門檻公投案」#廢止憲訴法荒謬門檻公投案,但這個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連署的公投提案,似乎未受到廣泛注意。這個由「人民作主志工團」發起的行動,嘗試用人民複決權來糾正立法院的荒謬決議,很有正當性。可能曠日廢時,困難重重,但若真的在乎立法院亂象,公民也只能像這樣一案一案去尋求複決。希望有更多人注意並投入。
最後,還是期待執政者負起應盡的責任,讓人民能夠放心,在這艱難時刻,不再虛耗力量。實在不敢期待執政者帶領新方向,或有新作為。能夠止血就不容易了。唉!從來沒有對民進黨如此失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