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大罷免的紀錄



2025年企圖解決立法院擴權問題的大罷免,經過726和823兩次投票後落幕。針對國民黨立委,由各個選區為此成立的公民團體(簡稱霸團)辛苦經過兩階段連署成案的31個罷免案,以及罷免新竹市長案,在投票之後全數失敗。立法院繼續維持原先的結構。雖然如此,歷經好幾個月的罷免運動,對台灣政治社會產生衝擊,即使對此不甚關心的人,都很難不受影響,值得紀錄。

會有大罷免運動,緣起於2024年1月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後,民進黨雖然取得總統席位,卻未能在立法院取得多數。朝小野大可能造成施政困難,從大選結果出來之際結構就是如此,果真立刻出現行政權和立法權嚴重扞格。立法院在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下,推動《國會改革法案》,引發「假改革真擴權」的質疑,之後藍白聯手再修改《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連署需附身分證影本,大大增加難度)、《憲法訴訟法》(讓大法官會議無法運作)及《財政收支劃分法》(增加地方政府可支配的經費)。面對藍白掌控的立院不斷產生爭議性很大提案和議決,行政權方面卻幾乎一籌莫展,民間發動集結抗議(後被命名為青鳥行動),呼籲立院勿違憲、勿透過立法給中國開方便之門,並無法讓立院讓步,於是開始有人推動罷免不適任立委,並將罷免視為唯一解決立院擴權的辦法。

罷免行動鎖定在新法成立之前必須成案,各選區紛紛成立霸團,宣稱並非民進黨授意。確實許多志工是政治素人,每區的罷團組成要素都不太一樣。但在推動罷免運動上,立委沈伯洋透過質播的方式的呼籲、曹興誠擔任罷團領銜人、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的放話,在外界看來他們就是罷免運動的領導者。

國民黨最初的應對是打算「以罷制罷」,也發動罷免民進黨立委,並特別鎖定原住民立委陳瑩、伍麗華,認為原住民票多掌握在國民黨手中,罷免她們應該不難。但在國民黨試圖進行罷免連署時,各地紛傳並非找人連署,而是抄名單做數,抄到已亡故者都不知道。這由黨部發動的連署,導致許多黨工因偽造文書等嫌疑而被偵查、送辦。

罷免連署相當辛苦,隨著第一階段多區通過,氣氛開始轉熱。立法院藍白黨的表現則不時為大罷免添加柴火。在預算審查時大刪、大凍,讓罷免國民黨立委的案子得到廣大的響應。第二階段連署多區人數紛紛達標,最後有31個罷免案成立。

這次大罷免行動,雖然類似選舉,但又不是選舉。臨時成立的罷團,大部分並沒有組織票,只透過志工熱心宣傳、說服,鼓動風潮。罷免如選舉,照理說應針對個別立委的重大錯誤、不適任之處來論述,但在集體作戰的情況下,主訴求簡化為「反共保台」,認定國民黨立委都跟隨傅總召傾中賣台。幾位因言行作為而仇恨值很高,被認為罷掉的機會高。但這些區域立委才剛當選,大部分地盤穩固,大多數的選區是藍營票倉。雖然前兩階段出乎意料都達成了,第三階段的投票才是真正的決戰。民調顯示並不容易罷成功,但罷免前支持罷免的陣營信心十足。

比較特別的是文化界的投入。影像工作者接力製作短片宣傳,還有作家們的筆桿接力,以及罷免前幾天的百工百業挺罷免。在網路社群上,罷團志工的努力看似有很多共鳴,聲勢浩大。

不過投票的結果澆了罷免支持者大盆冷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