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光「護」台灣

這是一場正式申請的集會,但當天到場的警察高達四十多人,他們說是因為怕有人來鬧場。其實過程相當平和,大家唱唱歌,說說話,表達一下想法而已。會前會後還有牧師帶領禱告。

要求「臭頭仔公園」更名,這不是第一次,在這裡舉行這類活動,也有多次經驗。早在十多年前,嘉義的民主運動先鋒田安豐、田年豐兄弟就曾經演出行動劇,在二二八當天(?記得不是很真確,待查證)爬到銅像上給銅像披麻帶孝,要他為屠殺台灣人而懺悔。那是在解嚴前後與威權體制對衝最劇烈的時代。令人悲傷的是,多年之後,台灣人當上中華民國總統,臭頭仔公園依舊是臭頭仔公園,銅像林立的狀況也沒改變多少。兩蔣的神話,在泛藍的論述中,在中國的統戰策略中,竟然繼續還可以活絡地發展下去。

威權時代的象徵,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成為歷史,而非揮之不去的陰影?

2006年10月20日 星期五

【網摘】《生育保健法》爭議

行政院版的草案,看起來是經過一番折衝,但是這種結果,大概對立的兩端人馬都很不滿意,因為這樣的內容,任何立場都無法得到貫徹。

主張墮胎法規應該更加嚴格的一方,一直認為思考期要一個禮拜以上,還要強制諮詢。認為墮胎法規要更符合實際需求的婦權論者,則認為「三天」的延宕、未成年少女中止懷孕需監護人同意並接受強制諮詢,只會讓更多人尋求非法管道墮胎。

行政院版似乎是採取一種喊價的方式修改的:一方面放寬已婚婦女墮胎條件(不需配偶同意,但需事先告知配偶),一方面則堅持三天期限。衝著「不需配偶同意」這一點,這個草案算是有一點進步。「思考期」名稱拿掉卻實質存在,算是給保守團體一個交待了。

未來在立法院審查時,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激烈攻防。

這個攸關廣大女性人口的法案,除了女權團體和保守宗教人士的拉鋸戰之外,實在需要更多有過切身之痛的女性出來表達意見、爭取參與,才能促成更務實的修法。不知道主管機關能否針對此主題主辦一場公民會議?

我的意見,另請參見:人工中止懷孕的「思考期」爭議本文及回應。

2006年10月18日 星期三

驚聞梁華璜教授去世

轉貼成大歷史系的公告:

本系梁華璜教授於民國九十五年十月二日凌晨於睡夢中辭世,享壽七十有三。梁老師民國六十二年蒞本系服務,七十六年擔任第八任系主任,八十八年退休。

梁老師教學極為認真,備受師生肯定,曾榮獲優良教師殊榮。退休後的梁老師仍繼續在系上兼任授課,服務歷史系超過三十年。無數學生追隨老師學習「日文」、「日本史」、「中日關係史」、「日文台灣史文獻解讀」、「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研讀」與「日治時期台灣史」等等課程,至今仍有多位博士班學生跟隨老師從事台灣史研究。梁老師驟然離開,師生倍感失落與傷痛!

梁老師一生勤懇踏實,生活簡樸,言教身教,樹立良師典範,學生深刻感念老師的教誨。梁師母希望儉約辦理老師的告別追思,經徵得梁師母同意,本系將為梁老師舉辦簡單莊嚴的告別追思儀式,懇請梁老師的好友、親戚與學生,能送老師最後一程,以表達對老師春風化雨的感恩與懷念!。

註:告別式已於10月14日完成。


2006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在大溪發現台灣文化層位學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應該從我們對大溪的初步印象談起。從小對大溪的印象,就是慈湖和老蔣。總覺得這是一個到處都是法西斯和封建氣味的地方。此外,就是豆乾、腐乳有名。幾年前開始知道有大溪老街,是日治時期風貌的市街,保存不少漂亮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立面,賣著懷舊的商品,成為觀光新賣點。這些印象是破破碎碎的,不見得關連一起。老街的成功的觀光行銷,弄出懷舊味,但是時代的切面是模糊的,可能有些人它當成「民初戲」的場景,而搞不清日治時期台灣的處境。

台灣歷史的縱深,並不那麼困難認識。在大溪,發現有非常好的材料,可以讓台灣史活生生呈現在人們面前。從李騰芳古宅、老街、武德殿,到公會堂(蔣公紀念館)、中正公園、大漢溪上的兩座大橋,一個小時的步行範圍,就以具體的形象展示了十九世紀中葉至今的台灣史。真該把這裡叫做:「台灣歷史見本區」。(註:見本,借自日語的台語辭彙,樣本之意)

李騰芳古宅位於月眉里,又名李金興古宅。「李金興」是李家商號之名,後來成為這個家族的代名詞。李騰芳則是這家人當中首得功名的人。這個古蹟整修得相當好,看起來沒有「全新古蹟」之感,處處都可見到負責整修者的用心,實在很感動。

古宅其他照片看這裡

大溪名產情報:

這次買了「大房豆干」的窖藏腐乳和兩種豆干,價錢不便宜,但好吃極了。

蛋豆角,硬硬的豆角外包蛋鬆,吃起來有吃肉乾的感覺。

豆干丁,口感和味道都很像滷得嫩嫩的蛋白。

窖藏腐乳,又甘又香,真的沒吃過那麼好吃的腐乳。雖然很鹹,還會忍不住白嘴吃。

大溪旅行照片選:

看這次旅行的更多照片

北橫之秋

這趟旅行大致上是這樣的:第一天下午出發北上,夜宿大溪HH家,順便看看他們家七個月大的海瓜子。第二天上北橫,到明池森林遊樂區小遊,下午抵棲蘭山莊。第三天早晨走棲蘭山莊附近的森林步道,然後就往北宜高前進,途中在玉蘭茶區小憩。趕回西部,到三峽看看祖師廟,然後就到鶯歌訪wobblies、FS和可愛的小蓮霧。晚上再到大溪住。第四天逛大溪的古蹟,下午南返。

第一篇遊記先記北橫、明池、棲蘭、玉蘭茶區印象。

上班日,北橫比原先的想像好走。從大溪開始上山後,一路都是花園餐廳,看來若是周末假日一定是塞爆了。上面這張是在羅浮附近拍的。

原本很想去比亞外,可是沒聯絡到Omi,在村口問聚集在那裡的人,說Omi牧師禮拜五晚上才會回來。這個泰雅族的小聚落實在是很吸引人,盼望有機會能再去拜訪。

山正在變顏色,森林從蒼翠變成雜著黃與紅的多色光譜。路上的美景如此多,但只能刻在心田,因為路太狹太險,無法下車拍照。不過,有一段為了不想跟著重砂石車走,我們找到足夠的空間在路旁停下,到對面的小瀑布底下玩起水來。

再上路,慢慢晃到了明池。

明池森林遊樂區範圍不大,但給人的印象相當好。當天遊客稀少,天氣又涼爽舒適,我們大大享受了芬芳的空氣和盈盈綠意。走走停停,有亭子就坐,甚至還可以躺下來睡個午覺。

過午不久,霧氣就上來了,讓這片森林更增添幾分神秘幽靜。

明池旁的蕨園有相當好的林間步道,走起來很舒服。另外一區則做了好幾種仿古園林,有中國式、有日本式,但看起來都不大對勁,白牆黑瓦倒是讓人覺得有一點韓國味,阿本在這美景中也想到一齣韓國電影

明池和棲蘭現在仍屬退輔會榮林處管理,兩個點之間的山裡有大片的檜木林,前幾年生態關懷人士努力爭取成立「馬告國家公園」。雖然馬告國家公園並未成立,檜木卻成了此地觀光的新賣點。

我們事先沒有認真做功課,去到棲蘭山莊才知道要去看檜木林還得付費參加固定行程。因為時間安排上不是很理想,又很不喜歡一大群人像鴨子似的被趕著走,決定在山莊附近玩玩就好。

棲蘭山莊的視野很棒,可以遠眺太平山系,看三條溪會流。視野最好的地方是老蔣的行館,現已設為小型博物館。

我們抵達時,開始下起小雨。晚上原本會在露天放映電影的,也取消了。吃過晚飯(猴頭菇為主菜,清淡可口),就只能關在房裡看電視。棲蘭山莊的設備和服務都相當不錯。驚喜發現賣紀念品的小店有賣「馬告」(山胡椒),三星鄉農會出品。我買了一盒自用,阿本買兩盒做伴手禮。當晚我就取出一包來泡茶喝。幾年前去鎮西堡時嚐過馬告的滋味,這種樟科植物的果實香氣近似檸檬香茅,令人神清氣爽。

隔天一早起床後,參觀老蔣行館,然後到「小泰山」走一圈。其實我前一天下午已走過一小段,遇見三隻台灣彌猴盪過路上,因天色漸暗而返。早晨光線甚美,走沒兩步我就想停下來拍照,幸好阿本頗為體諒。走沒多久又遇兩隻猴子。阿本說幸好這些猴子不怕人也不擾人,不像高雄柴山的那些被人餵食寵壞的潑猴。

林中甚多鳥巢蕨(山蘇)和粗大的藤蔓。有一群木屋在路旁,沒有任何標示,也不得其門而入,不知是何用途。還有許多高大的大頭茶,可惜看不見樹表白花盛開的景象,只能看到落花滿地。

邊走邊欣賞落葉。真是多樣而美麗,各種色彩、各種形狀。在這種東張西望的過程中,遇見一隻小蝸牛,一條小青蛇,一種似乎在樹上挖洞做巢的蜂,還有許多蝴蝶。

走一趟回到山莊,成了最後一批吃早餐的客人。早餐的品類豐富得令人意外,原本以為只有稀飯饅頭可吃。吃到滿意,喝過咖啡,才慢慢準備出發。

這就是我們住的小木屋。很寬敞。

往宜蘭的路上,拐進Arkun推薦的玉蘭茶區。沿路都種山櫻,雖然不是花季,竟然枝頭上偶爾也可見到一些花。這條路通往松蘿湖登山口,除了茶園還有民宿。水保局做了個觀景亭,可眺望蘭陽溪河床和對面的山巒。蘭陽溪之寬闊實在出乎我意料之外,深深感到自己是個「西部聳」。

玉蘭茶園有賣頗具特色的茶料理,也提供泡茶。當天主人很忙,有人來拍宣傳照,有團體訂餐。我們買了茶凍和茶燻蛋。

觀景台旁的兩棵落羽松,令人戀戀不捨。真是美麗的樹啊。

看這次旅行的更多照片

2006年10月8日 星期日

中秋漫遊

當天下午先去安平玩。爹娘沒去過安平樹屋,覺得很有意思,特別是爹爹,非常喜歡。他在樹根盤據的門中扮演參孫玩。

在林默娘公園,很多人在放風箏。有人放起一長串的風箏,最多時好像有四十幾個,真是厲害!

第二天我們決定一路玩回嘉義,走台三線,經楠西、大埔,經過曾文水庫。在鹿陶洋江家古厝停留一下,繼續前進到密枝村的果農之家。父母尚未嚐過這裡的水果餐,雖然時間尚早,我還是建議在此停留,散步一個多小時,吃過午餐再上路。

楊桃樹上結實累累,但大部分還未熟。花開得很熱鬧。一旁的棗子樹也在開花結果中。

上次來尚在整修中的桃花心木林步道,現在可以走了,我們就去逛。結果等於是爬一座小山丘,階梯做得不夠平整,走起來有點吃力,林間的感覺則相當舒適,林相很美。蟬聲很響,但一路上也看到很多已經僵死的熊蟬。

吃過飯,再買個冰棒到樹下吃,挺舒服的。

上面這張照片是在桃花心木步道入口處拍的。小溪邊長了一大片狗尾草(?),很好看。

楠西到大埔這段台三線風景很美,可是我們沒料到曾文水庫在辦「水庫節」,熱鬧得要命。我們不喜歡往人多的地方去,因此就沒有停留,只有到大埔街上拜訪熟人,坐了一下。

父親曾經擔任「囑託傳道」(非正式的神職人員),六年間每個禮拜都到大埔教會去講道、探訪會友。從大埔到嘉義的路他十分熟悉,也十分喜歡。這條彎曲難行的山路,坐車上來常會暈得亂七八糟,父親帶著母親開車走了三百多次,甚至還曾騎摩托車上山。有幾次颱風天,他還是盡忠職守冒險上山,遇過大石頭從面前滾落的險境,也曾在路上搭載受傷的機車騎士。走這條路,父親有很多故事可講。開車走這樣的山路,也讓他感到興奮快樂。

我們則忙著欣賞路邊美景。台灣欒樹的紅色蒴果、柚木開得滿滿的白綠花穗、虎杖的淡黃錐形花穗,給濃綠的山林增添顏色。還有一種樹頂開著淡紅色小花的喬木,心形葉大約手掌大,也很好看,但不知道是什麼植物。

媽咪與鑽戒

媽咪說,十多年前有一次她發現鑽石不見了,大概是座子碰來碰去鬆掉的。她怎麼找都找不到,最後想說:「算了!不過是身外之物。」爹爹雖然痛心,到頭來也是採取同樣態度,兩人都不再為此事煩心(好像也沒有特別為此事禱告)。沒想到有一次她在外套口袋深處,摸到硬硬的小粒,竟然就是以為再也找不回來的鑽石!失而復得的感覺真好,於是他們找珠寶行重鑲,頭家說這個鑽石雖小(不到一克拉),卻非常完美,而且切割法相當特別,讓它看起來比同樣大小的鑽石更亮更大,就遊說他們訂製這個看起來比較豪華的座子,而且保證決不會再鬆掉。

既然談到這個戒指,爹爹和媽咪就說起當初為何買鑽石當婚戒的故事。他們開始安排婚禮時,祖母拿出自己的首飾箱給媽咪,要她挑幾樣首飾,媽咪看了那一堆的金玉珠寶,只挑了一個小小的翡翠戒指,祖母很驚訝,說可以多挑些啊,媽咪說她不愛沉重金飾,手也很小,戴大顆寶石的戒指很不適當,她只想撿個自己覺得好看的首飾。可能她這種不貪心又不懂珠寶的情況讓精明的祖母放了心,也更多了幾分疼愛,就跟爹爹說:「我們為新娘子買顆鑽戒吧。」
「當時買鑽戒的人還很少,」爹爹說:「我們特地跑到台北延平北路著名的老珠寶行選購,不但附保證書,如果要退還也幾乎可以全額退費。買到的這顆鑽石不大,但也花了大約我半年的薪水,真的是很大手筆。」
「買鑽石其實是祖母的心願,」媽咪說:「她的珠寶雖多,卻一直不曾有過鑽石,她很渴望能戴鑽石。所以這個鑽戒買好後,是由她戴,婚禮結束後,也是給她戴,直到她在病榻上才交給我。」
「什麼?」我聽到的這樣的故事感到很吃驚:「妳難道不在乎?是妳的婚戒耶!」
「有什麼關係?不都在家裡?我一向不在乎這些的。」

這些年來,看多了身邊朋友的婚姻故事,懂得更多人情事故之後,就越讚嘆自己母親的生活智慧。她的善良、憨直、無爭競心,讓她的生活中少了許多嗔怒苦惱,而多了許多平安喜樂。有多少為人媳婦的能忍受婚戒戴在婆婆手上?即使基於孝道這樣做,也可能在往後的日子裡不斷告訴女兒這樣的故事,以紓解心中委屈。可是母親卻從來不提這件事,她是真的毫不在乎。她和婆婆之間似乎沒有緊張關係,儘管兩人的個性和價值觀相差極大,母親不太會察言觀色、更不是很懂得體貼,她在自由獨立的環境中成長,很會讀書卻相當不社會化。那這種和諧的婆媳關係她到底怎樣辦到的?我想祖母也做了很多努力,而且難得的是祖母懂得欣賞這位和她大不相同的女孩。

爹爹是祖母最最疼愛的幼子,祖母的後半生幾乎就是為這個兒子而活。她心思細密、很懂人情世故,對己對人都要求很高,照理說會是個厲害婆婆。從爹爹那種愛諷刺人、對生活細節很挑眼的態度中,可以看到祖母的影子。母親一向聽不懂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她從來不去想人家可能是講反話,不去猜測講話者的動機,就是單純地信賴祖母對她的疼愛,也照她自己的方式去回應。例如,她剛結婚時根本不會做菜,而祖母精於烹調,她就高高興興地吃婆婆做的菜,稱讚好吃,有時跟著學一點,全然沒意識到煮飯的工作其實是該媳婦接下來的。祖母對這麼不懂事的媳婦,算是相當包容。或許她曾期待一個更懂得如何伺候她、更會做人的媳婦,不過她對兒子的選擇做了最大的接納。

母親在一些比較世故的人眼中大概會被視為「白目」一族,而那些愛用名牌、全身珠光寶氣的貴婦也會覺得這個女人真不上道。有次她戴個塑膠手鐲,只因為她覺得配某件衣服很好看,愛美的牧師娘禮貌性稱讚兩句,她告知這個手鐲是十元買的,衣飾一定上萬元的牧師娘從此把她當笑話。

可是,對我來說,母親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就是這種對身外之物毫不在乎的態度,以及不在乎世俗眼光、只重視內在精神飽足的價值觀。她的美,不需要名牌的烘托;她的率真,讓同樣無心機的人感到溫暖安全;她的善良,足以壓制惡的種子。她像她的婚戒,一顆安定恆久璀燦完美的鑽石,有著老式的切工,跟人家比重量比大小可能沒得比,卻有著比外表條件更多的價值,真正的行家就看得出來。

2006年10月7日 星期六

互嗆沒關係,別動手就好

為了讓明年的我能夠想起這個畫面的意義,簡記如下:

施明德等人於2006年9月發動群眾運動,以「反貪腐」為主題,目標為要求陳水扁總統下台。該運動最初以「一人捐一百元」來匯集人氣與資金,接著在台北展開連續多日的靜坐,915舉行大遊行。此次行動決定以紅色為標記,在媒體上被稱為紅衫軍。紅衫軍行動在媒體的大力宣傳下聲勢浩大,但其宣傳機構和支持者結構明顯偏向國親兩黨,激起民進黨支持者的不滿。916台灣社發動反倒扁集會遊行,中南部由國親政界人士發起的倒扁集會也都遭到包圍抗議。9月底施明德率20輛遊覽車的倒扁人士展開環島之旅。這面旗子顯然是對紅杉軍不滿者所插。拇指向下是倒扁手勢,拇指向上是挺扁手勢。

紅衫軍揚言要在十月十日的國慶典禮上有所行動。拭目以待。

本篇只是做個歷史記錄,記錄下台灣的互嗆文化。

在我看來,互嗆沒關係,別動手就好。這幾天看下來,雖有些小衝突,但並沒有出現大規模暴力衝突,看來大家還頗遵循「珍惜台灣,小心輕放」。話說得狠,行動卻很謹慎,也是互嗆文化的特色之一吧。

只是,互嗆就像小孩吵架,接著就推來推去,互相探底,雖然大部分時候都不了了之,但常久累積的恨意還是有可能演變成可怕的暴力行動。拜託!請不要過分放任你心中的小孩,毫不思考地隨著情緒走下去。而那些躲在小孩背後煽動玩弄的大傢伙們,請「像個男人」站起來好好處理問題,別讓社會的對立繼續嚴重化吧!

2006年10月3日 星期二

一窗樹影

這棵樹有個難聽的名字:蟲屎,卻是棵極美的樹。

一窗樹影,是我心目中的特級享受啊。

靜靜的早晨,駐足片刻欣賞這樹、這窗。屋頂上來了隻珠頸班鳩,慢慢地踱到另一端去。電視天線上,喜鵲不客氣地大聲噪嚷著。接著,樹上也有動靜,是隻松鼠,往下爬了一段,探出頭來看一下,又一溜煙往上跑掉了。

每天有很多人經過這裡,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樣,觀看到這角落裡上演的生命劇,享受片刻的喜悅與寧靜。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