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花燃燒的平原──228事件中的嘉義
二、被迫戰鬥
一九四七年二月廿七日,台北市因為取締賣私煙而引爆民眾抗議事件,在第二天更因請願民眾遭到行政長官鎮壓,人民的憤怒一發不可收拾,釀成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的成因已有多人探討,最主要是戰後中國政府接收後統治措施不當,造成經濟蕭條,失業人口遽增。中國政府的貪官污吏橫行、軍隊紀律極差,給台灣人很壞的印象。台灣在日本統治下已經是個近代化、法制化的社會,一般人在工作崗位上都是勤奮篤實地工作,在戰爭中更養成台灣青年公而忘私、勇敢負責的精神,這些文化特質顯然和中國的官場、軍隊文化截然不同,這種明顯的文化落差,早已在社會上釀出許多問題。而中國來的主政者歧視台灣人、不信任台灣人的態度,更讓這種文化落差造成的問題愈形嚴重。中國政府以殖民者的心態入主台灣,中國人取代原先日本人的位置,照樣騎在台灣人頭上,讓原先對「祖國」充滿期待、以為終於可以結束二等國民地位的台灣人,感到無比失望;統治者更以台灣人受過日本統治、思想日本化為台灣人的「原罪」,要台灣人洗掉日本的影響,對台灣人的愛國心有所猜疑。凡此種種,當時台灣民間的不滿情緒早已蓄積到一觸即發的地步,反抗專制統治和歧視、要求民主和平等的呼聲也早已在輿論界和台灣知識份子間熱烈討論。
全民蜂起的二二八
二二八發生之後,各地狀況雖然不一,但可歸納成幾個普遍模式:
1. 大陸人離開職守避難,政府機關、警察單位由台灣人接管。部分地方曾發生台灣人毆打、搶劫大陸人事件。
2. 地方人士組織「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維持治安,保護大陸人,同時也向政府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
3. 社會青年、學生組織隊伍,擔任維持治安的工作,但是也有部份人的認為應該以武力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統治,遂有作戰的準備。
4. 因為反抗群眾缺乏組織,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缺乏武器,加上地方上的民間領袖多主張不擴大事端、盡力維持秩序,大部分地區在幾天之內便恢復平靜。
5. 三月十日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宣佈解散「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三月十一日國軍二十一師到達台灣「綏靖」,並進行清鄉。陳儀政府展開連串的恐怖報復清算行動。許多地方領袖、社會菁英被列為「首惡」而被捕殺或追緝。
6. 部分反抗者躲入山中,欲建立基地繼續抗爭。這部分的整肅繼續到一九五○年代初,成為白色恐怖下的犧牲者。
嘉義抵抗最烈
二二八事件雖然是從台北開始、政治改革的要求也由台北的台灣人領袖和陳儀談判,不過二二八事件驚人之處在於「全台蜂起」,在雲嘉平原更有激烈的武裝抵抗。
一九四七年事件平靜後,來台灣調查的監察委員楊亮功在報告中說:「 綜觀臺省各地此次事變,以除台北外,嘉義為最激烈。」一九九四年《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結論當中就寫道:「嘉義地區自三月二日事件發生後,就顯現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特質。第一,各地民眾曾組成武裝隊伍,參加攻擊紅毛埤軍械庫及水上飛機場的軍事行動,惟參加者大半是烏合之眾;第二,嘉義地區不少社會人士支持這些行動,因而孫志俊市長認為嘉義地區『戰事進行之激烈,與公教人員損害之慘重,堪稱為全省之冠』。」1
的確二二八事件中,嘉義有較長時間的軍事對峙。而且中南部許多地方的民間志願軍都前來參加保衛戰。為什麼嘉義的局勢會演變成持續性的武裝軍事行動?這要從嘉義市的「三二事件」開始說起。
嘉義市的「三二事件」
一九四七年二月底台北發生的事件,原本嘉義市長──江蘇籍的孫志俊並不以為意,認為嘉義的官民關係良好,不會影響到嘉義。但是到了三月二日下午,市民卻開始包圍警察局接收槍枝、闖進市長官舍,市長孫志俊在台灣人市參議員林文樹、林抱的協助下抵達憲兵隊避難。之後市區繼續發生大陸人遭搶、遭毆打等事件。同時市民也佔領了廣播電台。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件,有人說是因為三月二日(禮拜天)當天下午有幾位從台中、彰化方面來的人士在中央噴水池旁演說,才激起民眾行動。不過也有人說三月一日嘉義市內已有軍人巡邏,無故毆打台灣人,隔天民眾是要去向市長要求主持公道的。
避難到憲兵隊的孫志俊遂要求市參議會議長鍾家成出面維持秩序,並打算要駐軍入城鎮壓。當時有陸軍二十一師一個獨立營駐在市郊山仔頂的軍營內,同時東門附近也有一排兵駐紮。此外市內還有憲兵隊。嘉義市南邊則有位於水上鄉的空軍基地,通稱水上飛機場。
三月三日市參議員、三民主義青年團成員及關心地方事務的人士聚集開會,照行政長官和市長的命令,組成了嘉義的「三二事件處理委員會」。市參議會議長鍾家成生病無法出面,三民主義青年團主任陳復志被推為主委。
處委會頭一件必須面對的問題是:因警察、駐軍在民眾圍攻下退走,一方面市內需要維持治安,因為確實有流氓趁機接收武器,不只威脅大陸人,也威脅一般市民;另一方面,由於市長和大陸軍人態度強硬,憲兵隊和軍隊打算入城鎮壓,還有紅毛埤空軍第十九軍械庫、附近的水上空軍基地所構成的強大兵力,讓嘉義市民相當不安。基於這樣的情況,於是成立了「作戰本部」,由保定軍校出身、打過抗日戰爭的陳復志上校擔任司令,號召市民自動組成自衛隊。又在處委會的決議下,嘉義電台向全台灣廣播徵求「志願軍」來嘉義協助,果然中南部許多鄉鎮一隊隊青年前來助陣,而有圍攻紅毛埤軍械庫、水上飛機場包圍戰等事件發生。
雖然所有的人都有愛鄉愛民的心,同時都對中國接收台灣之後,官吏貪污不斷、歧視台灣人等的種種作為感到不滿,但是面對危機時刻每個人做的判斷並不同。處理委員會內部紛亂不堪,要取得一致意見相當困難,很難做出有效的決策。而省方代表出面調停後,防衛司令部和戰鬥隊伍之間也出現分歧意見,在主戰派的人身威脅下,陳復志遂放棄指揮權。
三月三日至十三日之間,民軍和國軍的確處於交戰狀態。之間有多次和談,但是條件一直談不攏。致力於和平解決的處委會十一日派出「和平使」到機場,沒想到這些參議員卻被扣押,陳復志、潘木枝、陳澄波、柯麟等更遭槍殺示眾的慘酷報復。2
嘉義市的戰鬥
嘉義市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於三月三日成立後,決定號召台籍原日本兵、軍伕、軍屬等有作戰經驗者共同應付變局。據了解,有自海南島歸來的巡查補、原日本陸軍、海軍的軍人、軍伕、軍屬,從東南亞戰地回來的技術人員等還有中學生都自動自發的組成隊伍。之後更透過廣播,報告嘉義市民受著軍隊威脅,請求各地民軍前來幫助。當天及往後幾天各地來馳援的隊伍相當多,包括來自:布袋、朴子、鹽水、新營、後壁、佳里、六腳、番路、斗六、台中、埔里、北港、竹山、奮起湖、達邦及台南工學院。
處委會將大陸人都集中在中山堂、國民黨市黨部及參議會內加以保護。此舉在大陸人眼中是將他們關入集中營,但台灣人方面的用意是避免他們受到流氓的威脅。嘉義中學的老師陳顯富將學生組隊,加入治安維持隊伍,但是學生一出校門就遭到駐在山仔頂的國軍射擊,有一名學生受傷。
處委會怕軍隊真的進到市內鎮壓,派代表前往憲兵隊和市長孫志俊及憲兵隊長李士榮談判,希望軍隊和憲兵都退出市內,以安民心,但是雙方未有共識。
之後,本地和外地馳援的隊伍圍攻憲兵隊,但未能攻下。同時民軍也開始進攻紅毛埤軍械庫,以及包圍水上飛機場。另外有隊伍攻擊駐在東門町的軍隊。民軍的立場是必須防止國軍對市民造成危害。晚上九時,市政府被民軍接收。
三月四日,戰鬥持續。駐守城外的獨立營由羅迪光營長指揮,一度砲擊市區,造成市民傷亡。經處委會秘書李曉芳和三青團王甘棠向軍隊廣播勸說後,羅迪光同意停火進行交涉。但不久市長決定退往機場。羅迪光部隊則退駐紅毛埤。
三月五日,處委會見軍事對立依然,市內治安也成問題,就請市參議員盧炳欽聯絡鄒族的湯守仁(日本軍校出身、日軍大尉),帶領原住民下山幫忙維持秩序。
另一方面,陳儀派了陳漢平及劉傳能到嘉義,希望斡旋談判事宜。兩人到處委會之後,由許世賢(市參議員,後來擔任嘉義市長)和一名記者陪同到機場送公文給市長。
這天包圍紅毛埤和飛機場的戰鬥相當激烈,據說有三千多人參與。民軍對飛機場斷水斷電。國軍向台北求援,兩天後空軍以空運方式接濟機場內的駐軍和大陸人。
三月六日,在特使斡旋下雙方進行談判,但未達成協議。
三月七日,阿里山鄒族部隊加入民軍戰鬥行列,猛攻軍械庫,駐軍破壞倉庫後轉往飛機場,之後民軍佔領軍械庫,但是已經沒剩多少可用的武器。羅營退往機場時在路上,殺害四位駕車往嘉義市內的南靖糖廠員工。機場內的國軍則攻擊鄰近村莊。這天,處委會方面已經恢復機場水電,並由民眾捐出糧食送到機場內給大陸人。可是就在同時,國軍方面向台北要求的彈藥補給也到了。
三月八日,孫志俊回嘉義市和處委會談判,處委會要求軍警繳械,市長拒絕,談判再度破裂。台北再運彈藥補給到嘉義。機場附近的三和村被國軍燒掉三間子,三人被槍殺,多人被擄至空軍基地擔任煮飯、收拾屍體的工作。
三月九日,機場附近的劉厝庄被國軍劫掠屠殺,三人在村中被殺,十人被帶到機場旁殺害。民軍仍然包圍機場,並試圖以加農砲射擊機場,但因距離過遠無效。機場內國軍再度得到空運補給,彈藥和糧食都已充足,待援軍到達就要展開反攻。處委會再派四人到機場內談判,仍然無進展。
三月十日,民軍最後一次與機場內的國軍對戰。下午,處委會又提出七條件議和,內容包括:(1)國軍駐守營內;(2)國軍日用糧食由處委會供應;(3)市長返回市區處理善後,其生命由處委會負責;(4) 不得再派便衣潛入市區;(5) 雙方不得再開炮;(6)事件解決由處委會代表及政府大員會同辦理;(7)機場附近死者由處委會掩埋。但是羅迪光營長不接受和談。
包圍機場的各部隊已經聽到國軍登陸即將展開鎮壓的消息,紛紛撤離,如台南工學院的學生隊伍於十日凌晨離開,原住民部隊則在前一天得知將和平解決時就已撤離。不過,後壁隊到這天才來嘉義市打算支援,卻因找不到負責人,隔天撤回後壁。
三月十一日,新登陸的二十一師一個營空運至嘉義機場,南部防衛司令部所派的援軍也到達嘉義。處委會為了讓嘉義市的損失減到最小,請參議員前往機場做和平談判。但是八位談判代表到機場後不久,士兵持槍而入,把談判代表一一綑綁帶走,其中唯一的女性邱鴛鴦(市參議員)、以及劉傳來(國大代表、省議員)、擔任通譯的王鍾麟被釋放,市參議員林文樹後來以錢贖命,其他幾位:陳復志、市參議會副議長潘木枝、市參議員陳澄波及柯麟,分別於三月十八日與二十五日被公開槍殺。
三月十二日羅營攻入市區,宣佈開始收繳武器,將在市府前歡迎軍隊的有關人員一一逮捕,並劫掠其身上的財物。集中收容在國民黨市黨部、市參議會及中山堂的外省人被釋放出來。軍隊並宣佈戒嚴。
三月十三日整編二十一師一四六旅四三六團副團長彭時雨率軍進入嘉義市區,市長孫志俊隨軍回到市政府,隨後向市民廣播,要求區鄰里長檢舉涉及二二八的人士、軍警憲兵加強搜捕。
三月十四日起,嘉義市的秩序已逐漸恢復。原先在嘉義市活動的民軍,部分退入小梅及附近山區,數日後政府軍在往小梅路上攔截疑似民軍的四輛卡車,發生激戰,民軍方面現場有三十多人死亡,有些則被捕後槍殺,政府軍有四人傷亡。還有一批民軍繼續往山地撤退,國軍於二十日起掃蕩梅山地區,肅清告一段落。
在善後處理中,外省官員軍人把事件的「禍首」指向處委會成員、三青團幹部、市參議員等,未經正式審判,就加以逮捕、殺害。在二二八事件的鎮壓行動中,嘉義地區公開槍決的人數最多,而且被殺者多是市民耳熟能詳的人物。十八日首先槍決陳復志,二十三日則是盧鎰、蘇憲章、施珠文、林登科、黃水樹、吳溪水、陳陣、陳容貌、蔡金爝、陳庚辛、薛皆得等十一人,同日又在虎尾溪畔處決顧尚太郎、李詩芳、王濟寧、黃漢書。二十五日則是四位市參議員:陳澄波、柯麟、潘木枝、盧鈵欽被殺。這些槍決都未經正式審判,就由羅迪光營執行。
武裝行動的效果與結果
嘉義雖然成立了「作戰本部」,主要的功能還是在防衛而不在真正作戰。各地來的隊伍缺乏橫向聯繫,作戰本部也沒有辦法指揮、統整這些隊伍,更沒有清楚、一貫的戰略。民軍武器不足、各自為政,雖有保家衛鄉的責任感在支持,憑藉的只是單純的熱情與義憤,難以成事。因此即使有幾千人曾經一起包圍飛機場,最後仍然在處委會傾向和談解決的情況下,隊伍紛紛散去。
但是這些戰鬥,卻造成中國政府對嘉義特別有戒心,更引起事件後市長孫志俊、駐在嘉義的第二十一師獨立團第一營營長羅迪光、憲兵隊隊長李士榮等握有權力者對處委會相關人士的報復,槍殺無辜的市參議員、記者、台灣人警察作為恐嚇市民的手段。清鄉時期嘉義更被列為「搜查區」全面仔細清查。
但是嘉義人的反抗精神,卻因此更加鞏固。
這些武裝行動在人心留下的影響是大的。在口述歷史訪問工作中所得的印象,一般市民提起二二八,典型的反應是:一、惋惜陳澄波、潘木枝等人的無辜被殺;二、肯定當時人民自動自發出來保衛家鄉、反抗大陸人的行動。許多人都是帶著驕傲的語氣談起包圍機場的青年們,提到連中學生都出來作戰、女學生也幫忙做飯糰送到戰場上去,市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努力共度難關。
即使過去國民黨的教育下將二二八定位為共產黨煽惑下的叛亂事件,二二八長期污名化,民間仍有不少人的歷史解釋是:這是反抗不義政權的未竟革命,認為當時很可惜缺乏組織、缺乏一致的領導,否則應該可以打贏。還有人對當時的戰鬥懷抱一種浪漫的懷念。
燃燒的鳳凰花
當年不顧一切挺身而出的青年,有人在戰鬥中喪失生命,有人躲過二二八卻在白色恐怖中遭到肅清,也有人沉默地繼續生活、將這段記憶深埋心底。
嘉義詩人蕭翔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是海軍航空兵,曾受訓要擔任神風特攻隊隊員,戰戰爭快結束時他寫過一首詩:〈鳳凰木的花〉,描寫看著戰友出征的心情。這首詩也很適合描寫二二八倖存者對在戰鬥中犧牲者的悼念。茲以此詩作為本節的結尾、下節的引子。
鳳凰木的花
在炎天下燃燒著,
竭取不盡的熱情,
鳳凰木的紅花
任南風不住地搖動。
如年輕人的心,
在希望和諦念之間,
歡喜與悲哀之間,
搖搖晃晃。
夏天快結束了,
燃盡了熱情的花,
慘酷地落掉了。
秋天到了,
殘留著的勝利之花,
混在病葉裡變作果實,
抑制著不安的思念,
在北風裡告訴著。
「被淘汰的花友們,
我們雖然永存著,
但竟看不到你們,
所夢著的美麗的遠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