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再重播「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可惜我還是沒有電視可看。
北上時順便去看了幾位老朋友。一位參與這個紀錄片顧問工作的歷史學者提起,整個籌備花了五年時間,意見一直無法整合,從歷史意識、史觀、史實的認知,到製作的方式,都一再改變,也一再爭辯。令我覺得最為可惜的是,原本他提議總名稱是「作伙」,但是其他人比較喜歡「打拚」。
「作伙」和「打拚」都是福佬話,代表現時生活於台灣的優勢族群,兩個語辭也都呈現了台灣歷史的重要面貌。但是兩個語辭的意義相去甚遠。歷史教育的功用是為了建立整個社群的自我認知,並讓整個社群有個未來的方向。站在這個角度,我覺得選擇「作伙」比「打拚」要來得正確。
台灣的歷史是族群相爭、但也努力共同生活的歷程。強調「打拚」,易落入漢人移民為中心的史觀,也再度強調了台灣社會反抗外來政權、內部也不斷爭鬥的過程。但是在這爭鬥過程中,台灣社會已成「生命共同體」,各族群各階級即使不那麼互相欣賞,彼此有很多利益衝突,還是必需共存共立,因為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之外,還有更大的共同敵人要面對。「作伙」不是甜甜蜜蜜的愛情結晶,是一種迫於現實的無奈,但別無選擇。台灣歷史上的實相,不是只有反抗,不是只有戰鬥,更多是為了求生存的妥協與迫於現實的合作。但是作伙久了,還是會產生共同感,這種共同感,是叫做「台灣人」的這群人所以能存在的主要理由。
從台灣目前社會分裂的問題切入,提出一個「作伙」的歷史觀,我想才是台灣社會所需要的。
是啊,「作伙」才是大氣的歷史觀哪。
回覆刪除不知中國官方会挪用否。
怎不乾脆叫"作伙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
回覆刪除我猜決定取打拼
是覺得這詞比較有"賣相"吧
沒想到還有這段故事。如果是這樣,我也比較喜歡「作伙」的感覺。
回覆刪除「打拼」是很有活力也很有衝勁,但是現在大家都太「打拼」了,卻忘了和氣地「作伙」,然後再一起「打拼」也是很重要的!
ps.公視一連播了幾次,我有電視也沒時間從頭到尾看完。還好公視網路商城有賣。我偶然看了一集,真覺得還不錯當教材放給學生看喔!
沒想到還有這段故事。如果是這樣,我也比較喜歡「作伙」的感覺。
回覆刪除「打拼」是很有活力也很有衝勁,但是現在大家都太「打拼」了,卻忘了和氣地「作伙」,然後再一起「打拼」也是很重要的!
ps.公視一連播了幾次,我有電視也沒時間從頭到尾看完。還好公視網路商城有賣。我偶然看了一集,真覺得還不錯當教材放給學生看喔!
我也喜歡作伙。
回覆刪除「打拼」其實也不錯,但被政客拿來講太多次以後(選舉場合慣用語),就沒感覺了。
現在星期一到星期四在播出鶴佬語版本的,不過那個鶴佬語版本真是慘不忍睹看得出來是用華語稿直接轉過來的,一整個怪。
回覆刪除打拼這個詞彙據說客家話也是有(待查)。
打拼也有努力的意思吧,不過我想打拼其實會讓某些人覺得有漢人開發史觀吧。不過如果從台灣島上自然與人的角度來看,打拼這個詞或許還蠻適合的。
台灣歷史的發展,從台語的"咱""lin""我"你",
回覆刪除可以看到關係所演申出的內函,而這些關係的變數是環境,
環境為主要的關係變動因素.主要以經濟因素為重.
而這在代代生活點點滴滴的傳承下,流傳至今.
"作伙"和"打拼",一個是關係描述,一個做事描述,
要"作伙"重點是能重新建立內在關係,也就是彼此看待對方是什麼?
若按歷史傳承給我們的內函--內在對人和自己的價值觀,
這"作伙"也只能是建立在"我"和"你"的基礎上,
也就不是"咱"的上面.
今天的台灣走在諸多分歧的意見上,這可能是歷史的必然,
也是超越過去的機制,
但未必能順利走出一條適當的路,
就如有些人在經濟上出現困境時,會帶著孩子自殺.
這是一個尋求共同價值的紛擾年代,
"我"是一個主體,"你也是一個主體,
如何找到一個"咱",是對台灣人智慧的考驗.
這"咱"--一種深沈的關係內函,正等待台灣人去發現,
然而這發現可能不是向外去尋求,反而可能是向內,
向自我深處的內在探索.
如果自我所堅持的"正當"是依時空不同所產生的;那它是變動的.
找到穿越時間的"正當"是重要的事.
因此"打拼"這個做事及開創歷史性的事業也才能成就.
同時我們這一代才能"做"百年後被台灣人子孫稱羡的祖先.
苦桑的語氣,似是不贊成?
回覆刪除其實不管是打拚還是作伙,如果淪為口號,就沒有多大意義。
我只是簡單記下聽到這個詞後最直接的感覺。直覺這會是兩條不同的詮釋進路。
如果能整合二者最好了。如hyc建議的「作伙打拚」,的確很有力量,開出台灣族群共立共存的途徑。
我想若要再討論下去,堅石的分析可做為基礎。在我的理解中,如何把「你」「我」變成「咱」,正是「作伙」作為動詞的積極意義。
「作伙」不只是一種關係的描述,也在說明關係如何建立。當它和打拚同樣作為動詞時,一樣是在帶領一種行動。
inosen提到打拚用來描述台灣島上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合適的,但這正是我覺得這個時代可以不用這個詞了的原因之一。開發史、開墾史,同時也就是台灣生態遭破壞的歷史。老祖先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大大改變這個島的環境,是的,這是經濟奇蹟發生之地,但也已埋下「廢墟台灣」的預言。開發的史觀,應由「可持續的發展」、「注重生態平衡」的史觀取而代之。
其實我的意思正是指臺灣人如何改變臺灣的自然環境這件事情,這是客觀的發生,因為確實臺灣的地形地貌在數百年間有著很深刻的變化。而原住民雖然沒有大幅改變臺灣的地形地貌,但也是在與臺灣的自然「打拼」中生存下來的。
回覆刪除當然我知道現在是要追求永續發展,只是既然是在講過去的歷史,或許這樣的註腳是蠻「合適」的。
看完部片我們的祖先竟然是這麼的偉大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