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我們的青春在臺灣》觀影筆記

昨天去看了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臺灣》,傅榆導演,主角是陳為廷和蔡博藝。這部片得到去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在領獎時說了一句:「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做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成為該屆金馬獎典禮的最大焦點。
或許因為得獎和這樣的事件,使得這部片受到極大矚目,也得到院線的機會。

本週上映中,場次還算不少,有興趣者可把握。
本片雖然以兩個社運明星為主角,但真正的主角是導演傅榆。她帶著強烈的企圖心,在讀了吳介民的《第三種中國想像》之後,想要紀錄兩岸三地青年突破隔閡、互相了解的故事。但是現實的發展、兩人的遭遇,超越原先的想像。導演不斷跳出來自問自答,最後在淚水中將本片畫下句點。
2011-2014,才剛剛過去沒多久,卻彷彿是另一個世界了。看到社運青年對民主、公平正義的素樸想像,在實踐中喚出民族主義,又撞上民族主義的高牆。看到他們似乎一度以己之力改變了世界,卻又衝不破既有的現實結構,還有人性的軟弱。覺得有這樣的紀錄真好真重要。
兩位主角對導演很信任、開放自我的程度很高,特別是陳為廷。這種呈現相當不容易,也是本片吸引人之處。
我想到另一齣紀錄片《地厚天高》,香港導演林子穎的作品,主角是香港獨立運動青年梁天琦。同樣呈現了社運青年的青春與迷惘,而大背景的香港及臺灣近年在中國壓力下的社會各種反映,也在鏡頭下得到精采的紀錄,成為重要的歷史素材。
《地厚天高》看到最後讓人覺得悲傷又悲觀。《我們的青春在臺灣》前半段主角們2013的中國及香港行,還看到一絲絲「第三種中國想像」的樂觀場面,在太陽花之後的政治參與行動,看到的是現實的打擊、夢醒的清澈、熱情的消褪,以及某種更務實的前進方式。
作為巨大陰影背景的中國,2000年之後曾經有公民社會萌芽的現象,但這些年中國政府卻是對國內人民的控制越來嚴厲,對外也更加張牙舞爪。社會改革的跨國串聯,很難很難。
看到短短幾年的重大變遷,覺悟已經是後太陽花時代。太陽花匯集的公民團結能量,三次選舉耗盡。覺得臺灣未來如此艱難,心情真是沈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