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美國劇集:The Chair (叫她系主任)

 Netflix上有一齣 The Chair (叫她系主任)劇集,短短六集,每集30分鐘,內容很飽滿。韓裔吳珊卓主演,故事背景是一間大學的英文系,金智允接下英文系系主任,很想大刀闊斧革新建設,結果麻煩事一樁樁,她努力解決,但關鍵都不在她,只能眼睜睜看著事情越來越糟,火燒到自己身上......

原以為會是輕鬆幽默諷刺,結果並不是。很真實,很日常。原本很怕看這種不斷陷入難關的戲,而且還不是一路打怪的快意恩仇,或是虐到底後反轉得勝。但這齣呈現的困境、人性、權力對抗、文化衝突,令人很有所感。

學生們因為老師在課堂上做出向希特勒致敬手勢,就認定老師是納粹,明明他在課堂上講的是反法西斯,一張截圖就不得翻身,因為拒絕用公關稿致歉就弄得事情越來越大,然後系主任請助教謹慎些,不要接受媒體採訪,就變成系主任利用權勢要人禁言,鬧到上大媒體。這些冤屈事情在戲裡都沒有得到向大眾澄清的機會。若是我再年輕些,會對戲這樣處理非常不滿,但這齣要講的就是這樣的現實。為了討好學生而做出開除老師的決定,會對整體文化有所改變嗎?系主任在最後的懲戒會議上這樣問,也對網路民粹文化、年輕人失望不滿的根源,提出詢問。

族群文化衝突、性別平等議題,也處理得頗有意思。都很現實。

紀錄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觀後

先很簡單記一下。

很厲害的紀錄片。戰後右翼的代表人物三島由紀夫,1969年5月13日去到東京大學位於駒場的900號講堂,和一千名「東大全共鬥」為主的聽眾,進行對話。50年後,這場集會的錄影才面世。這齣紀錄片,就是以TBS當時的錄影為題材,重現當天的場景,穿插訪問幾位當時在場的人物,以及較年輕的小說家和學者。

結果這場對話主要是哲學概念飛來飛去,看得我一頭霧水,很難掌握。簡直像魏晉南北朝流行的清談。可是他們其實是在討論面對國家的困境該如何行動。

主角是三島由紀夫,但片中最吸引我的人物,是劇場藝術家芥正彥,覺得他是片中最精彩的人物。在主持人提出問題,完成第一輪的對話之後,他留著蓋頭蓋腦的披頭四髮型,抱著一個嬰兒(他的女兒)上了台,和三島進行很長的對話。他不受國家框架限制,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堅持作為日本人活著才有意義的三島,看似很大的不同,但兩人都是藝術家,追求各自美的價值,以自己的方式做最好的表演。他們對話的那段很有意思。紀錄片訪問73歲的芥正彥,和當年的年輕人形象上判若兩人,但在思想態度有很高的一致性,對自己在劇場上的藝術完成,有強大的自信自得。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對手,這場對話可能沒那麼精采。

片中總結這場集會的意義:熱情、敬意和言語。三島一開始的企圖就是將此次當成言語力量的實驗場,看他能怎樣說動這些左派青年。現場的氣氛一直保持著互相的敬意,對話一直在進行,三島面對挑釁大多幽默以對,正面回答,並不挑對方毛病。最後三島強調雖然立場不同,但他肯定全共鬥們的熱情。他不反對暴力,聲稱只要全共鬥們願意和他一起支持天皇,他就加入。在這點上,未能取得共識,三島隨即瀟灑離開。

片中有一看法,就是三島和全共鬥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是相近的,1968起來的運動是反美愛國運動,不是國際主義的共產主義,在這基礎上,雙方有類似性。

片子一直處理到三島由紀夫自殺事件,訪問三島的追隨者盾之會成員、前全共鬥成員,請他們談對此事的感受,最後又去問全共鬥成員對運動失敗的看法。這部分的處理,特別是最後一問,感覺有些殘忍。全共鬥前成員橋爪教授說,他們選擇活下來,面對失敗,而不是自殺。一位研究者說,1970年代你在酒吧看到的上班族,喝醉了會喊:我們原本是要革命的!90%的青年都如此,那是時代風氣,一邊感到挫折,一邊奮力向上,就這樣活下來。

那段狂飆歲月是整個社會共同經歷的,這些失敗的東大青年,大部分還是回歸社會主流。只有少數繼續邊緣戰鬥。當年的全共鬥成員,和跟隨三島的盾之會成員,七十多歲的時候形象看起來是非常類似的。只有那位特殊的芥正彥,在兩個時代都像彗星一樣走著和別人不同的軌道。另外那位特立獨行的三島,則按照自己的美學,早早結束自己在這是世間的生命。

 1969年的左派及右派學生,還有明星般的三島由紀夫,想促成的政治改革都沒有成功。但紀錄片中的身影,表現出來的生命樣態,有種永恆的美。為理想而燃燒,無悔的人生;願意面對失敗,活著繼續探問行動的意義;始終如一,自由展現自我...... 各色各樣的生命,帶著時代的印記前進、消失。

這齣紀錄片的政治立場不太明顯,可能略為偏右吧?一部紀錄片能容納的東西有限,觸及的議題,太多還得補課理解。


電影資訊

導演:豊島圭介

片長: 108分鐘

日本首映:2020年3月20日


一些相關資訊:

曾經的情人高橋睦郎
https://ek21.com/news/3/42409/

李政亮的評論文章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695275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695286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695290



郭珍弟電影《期末考》

這齣電影我是在好友春玲的臉書上看到,才知道的。郭珍弟導演的上一齣電影,我原本索票想去看,最終沒去成。這次是掏腰包去電影院看。

全場有五人觀賞,在上映第二週,又是疫情期間,已經很不容易。

很想看的原因,一是因為主角是藍葦華飾演的,看「俗女養成記」後對他印象深刻,看他主演電影,覺得非看不可。另一個因素是因為代課老師的題材,有關小學教育現場,怎樣呈現有點期待。

電影的故事是沉重的。代課老師為了求得下一年的聘書,辜負了學生的信任、傷了女同事的心、和弟弟之間的矛盾加深。明明是個好老師、孝順阿嬤友愛弟弟,卻被現實逼到必須傷害原本就弱勢的學生,也無法為弟弟爭取應得的工資,反而送錢給老闆求和解,在弟弟涉嫌殺人後,為了顧及自己的工作,送錢找人關說洗清,但弟弟知道哥哥並不真的相信他無罪。這樣一個人,是非不分,甚可惡,但又很可憐。身為這個家庭的支柱,想要留在家鄉,他無從選擇。

沒有答案的沉重故事。

兒童演員很出色。看片尾,是找阿蓮國小分校五年級一個班級合作。孩子們就是演他們自己,毫不怯場,不會做作,很加分。

還有,全劇幾乎都用台語,流利、日常的台語。老師在課堂上和小朋友的對話,也會用台語。很久沒有看到使用台語用得這麼好的影視作品。

片中老師為何處境艱難,其中之一的問題在於他無法取得一個安定的職位,為了一張代課老師的聘書,他必須做很多妥協。學校因為少子化面臨減班,代課老師的工作其實遲早還是保不住的。學生受教育的品質,也因老師的不穩定而受到影響。這齣電影僅是呈現困境,並沒有控訴。

另一條線是身為勞動者的弟弟,被老闆欠工資,他去抗議,卻變成哥哥替他賠罪,拿不到工資還得給和解金。他的忿忿不平,令人同情。長得那麼高大威猛,卻極端弱勢,想好好工作賺錢都困難。演弟弟的吳宏修,演得相當好。

戴眼鏡的轉學生,引起林老師的同情,特別關心。他的處境也是令人心疼,但又無解。在同儕中被排擠,是每個小學生的噩夢。老師要做到公正公平,非常困難。

小學生通常信任老師、依賴老師,不了解老師其實也有很多苦處,並非完人。這種信任的破壞,會是一生的傷痕,對兩邊都是。所以這電影讓人覺得,這世界太難了。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文化先行者》嘉義場簡記

 李昭容的《文化先行者》,以嘉義地區的文協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去年出版時,台灣文學館安排在台中的後驛冊店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我去參加後,爭取應該在嘉義辦一場。因為疫情緣故,拖到828才辦成。在台灣圖書室。李昭容演講之外,我父親王逸石代表文協後代,主講他所知道的王甘棠,然後我也講了一段,補充有關文化協會時代的知識。

父親第一年教書在玉山初中的學生,來了三位,特地為他而來。然後文學館也邀請到林淇漳的媳婦林盧秀蘭,已經96歲。她是松年大學的學生,稱父親為校長。會後她要我們去她家坐坐,送茶葉,請吃冰淇淋。

台灣圖書室空間不大,擠滿人。李昭容關係而來的人比較多。有她的學生,她的同學等等。

這次準備不是很充足,對阿公的事情,我知道的很零星,翻來覆去就那幾項而已。父親憑他的口才講得算吸引人,至少點出阿公的人生觀、政治思想等等。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社頂的孩子》羅妹號事件紀錄片!(屏東縣政府2021年出品)



《社頂的孩子》,羅妹號事件紀錄片。

關於本片的報導:

這部紀錄片引用了當前學界的研究成果,努力趨近歷史的真實。
有好幾段訪問洪麗完的鏡頭,講得很精彩。
洪麗完是這部紀錄片的顧問,看來所訪問的學者都是她的關係找來的。
製作得很不錯的紀錄片。手法平實,資訊不浮誇,還把一些研究方法都介紹了。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尋根,和學者研究的結合,相當不錯。

導演:柯倍合。

屏東縣文化局支持這部紀錄片拍攝,主要出資者?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阿富汗局勢牽動的臺灣

這幾天有關阿富汗的作文非常多。是重大歷史事件無誤。在此簡單做一點紀錄。

打了20年戰爭後,美軍確定退出阿富汗。美國相關部門估計阿富汗政府可以撐幾個月,美國的撤離和善後工作可以做好,沒想到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就占領了喀布爾,直入總統府。美國臨時增兵5000,後來用繼續增加,用來控制機場,確保撤僑工作。目前美國政府和相關國家正在討論下一步如何做。

大批阿富汗人湧向機場,希望得到機會離開。飛機起飛時還有人攀在起落架上,不久落下摔死,這場面震撼全世界。輿論攻擊拜登總統的撤離行動造成嚴重人道災難,令人想起1975年的西貢。另外,西方輿論也集中在女性人權議題,深怕塔利班統治下的女性遭受惡劣對待,特別是那些受了教育的女性。

拜登總統在16日發表演講,強調撤軍對美國有利,美國已經盡很大的力在幫助阿富汗,但是若他們不願為自己而戰,也是愛莫能助。

阿富汗撤軍是美國民意共識,只是撤退後引發的混亂,仍待解決。拜登團隊被指責,怎麼情報這麼離譜?之前拜登信誓旦旦,阿富汗政府會撐下去。但從一些報導看來,美國也是估計遲早阿富汗會回到塔利班手上,只是沒想到會這麼快。

震驚、謾罵一直很多,且看美國和盟國面對塔利班的處理方式,再評價吧。到目前為止塔利班也還未正式成立政府。阿富汗總統出逃,但副總統留下來,宣布代表看管政府,反塔利班的勢力也在集結,負隅頑抗會到何種程度也還難說。

臺灣這邊,最大的聲浪是怕下一個被美國放棄的是臺灣。藍營名嘴很快就操弄人們的恐懼,宣稱單靠美國一定會垮,台派則強調臺灣抵抗的決心不容小覷,臺灣靠的是自己而不是美國,因為塔利班迅速控制大部分的阿富汗,美國顯得很狼狽,而阿富汗難民潮的湧現,更讓人想起越南。中國的小粉紅看美國吃癟都很興奮,除了嘲笑美國,還不斷講說武統臺灣迫在眉睫。

拜登政府很快再次肯認對盟友的承諾。先是國安顧問強調,臺灣和阿富汗無法比較,美國一定會保護臺灣。昨天拜登在接受採訪時也強調,臺灣、日本、南韓和北約,如果有事,美國不會坐視不管。

不少有關阿富汗撤軍的分析,都注意到美國的防禦重心從中亞抽離,更看重亞太地區。和中國的競爭對立,使得台灣的地位越加重要。阿富汗撤軍,其實對台灣是有利的。

只是,還得看中美角力的情況。美國在亞太的優勢能繼續保持並推進嗎?

某些人以此是大大唱衰美國,認定美國國力大不如前,不足以繼續擔任領導世界的角色。美國應對危機,第一步是和英國、德國、法國這些老朋友聯繫,也和中國、俄國商談。和各國的討論議題不一,和歐洲要一起處理撤離、安置難民等議題,中國、俄國則是討論如何安定阿富汗現況。

美國退出後,中國或俄國會介入阿富汗嗎?若是介入,恐怕也會陷入泥潦。且看下一步發展。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世界向下變化

海地總統刺殺案還沒水落石出,又遇上大地震。罹難人數已攀升到1300人。救災系統應付不來,情況相當不好。再來又有颱風的威脅。

美軍撤出阿富汗,原本以為所扶植的政權可以撐住,沒想到塔利班比一般預料更快速掌控了全國。今天塔利班已經進入喀布爾的總統府,總統副總統先一步出逃。美國撤軍是川普時代訂下的政策,拜登延續執行。塔利班控制全國的速度太快,歐美國家忙著撤僑,美國派了5000軍人進入阿富汗。不知道下一步會變成甚麼樣子。

一般認為歐美撤出阿富汗,是為了更有效對付中國。在這國家長期駐軍,是一種深陷泥潭的狀況。但是依靠美國的政府撐不住,導致這20年間建立的新生活立刻垮掉,受教育的女性、女性國會議員,可能遭受迫害。政府垮台速度太快,歐美撤僑、撤大使館,都有點來不及,還有那些美國允諾要幫助的雇員之類的人。這情景實在太悲慘。

香港的情況也令人憂心難過。教協和民陣先後解散,公民力量分崩離析,流亡者日眾。

奧運之後,日本的疫情又來到新高點。首都圈的醫療吃緊,快要撐不住。臉書上日本朋友紛紛說起這些狀況,相當憂心。

台灣在防疫上又度過難關,社會瀰漫著小卻幸氣氛。但是疫苗不足仍是考驗。今天的壞消息是聯亞申請EUA沒有過,原本已經生產的疫苗不能使用。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香港公民社會支離破碎

香港的情況越來越糟。2019年波瀾壯闊每個禮拜數十萬人上街的「反送中」運動,在武漢肺炎疫情起來之後,只能沉寂。港版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生效,之後,各種民主運動組織、比較有批判力的媒體,都面臨打壓。接下來連一般公民團體也遭到對付。

昨天的消息是:
「於1973年註冊成立,作為全港最大教師工會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歷經48年為香港教育界爭取權益,遭官媒多番點名批評,以及教育局公布中斷關係之後,於2021年8月10日宣布解散。」(摘自眾新聞)


以下摘錄自眾新聞:

眾新聞整理相關組織、工會或機構解散的時序表:


2020年6月30日 由黃之鋒、周庭、羅冠聰等人創立「香港眾志」宣佈解散;學生組織「學生動源」宣布香港本部解散

2020年6月30日晚上11時 港版國安法正式生效

2020年6月30日 由「青年新政」梁頌恆擔任發言人的「香港民族陣綫」宣佈遣散所有香港地區成員;地區組織維多利亞社區協會宣布暫停運作,成員兼區議員李永財及何致宏退出協會

2020年8月 有線新聞部空降謝燕娜、李臻、陳興昌、許方輝4名管理層,及後在12月,有線新聞部宣佈裁員,引發新聞部員工、主管集體請辭

2021年1月 由灣仔區議會主席楊雪盈牽頭的組織「灣仔起步」宣布解散

2021年2月 中大校方發聲明強烈反對中大學生會幹事會候選內閣「朔夜」發表的參選宣言及接受媒體訪問時言論,最終決定暫停為學生會代收會費,並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責任

2021年3月 李百全上任香港電台廣播處長,港台多個節目包括《議事論事》、《鏗鏘集》等臨播出前被抽起,及後內部多番人事變動,多個有口碑的節目被叫停

2021年3月 民間人權陣線(民陣)被指正遭當局調查,或面臨取締,及後引發多個成員團體陸續退出民陣;民陣今年首次不舉辦七一遊行

2021年5月 網媒《852郵報》宣布暫停運作

2021年6月24日 《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報紙,正式停刊;壹傳媒工會隨後宣布啟動解散程序

2021年6月26日 新民主同盟宣布解散

2021年6月 多個會員團體退出支聯會,7月再有7人辭任支聯會常委職務

2021年7月 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通過感激刺警後自殺的梁健輝議案,校方宣佈不再承認港大學生會作為獨立註冊社團,現有在校內的角色,並要求學生會遷出學生會綜合大樓

2021年6-7月 多個傘後組織、專業團體、地區組織,包括「杏林覺醒」、「民權觀察」、g0v.hk(香港零時政府)、「沙田區政」、「法政匯思」、「進步教師同盟」、「傘下爸媽」等宣佈解散,並刪除facebook專頁

2021年7月 政府放風DQ區議員並追討薪津,引發區議員辭職潮,累計已有256名區議員請辭,佔全體民選區議員過半數

2021年8月10日 教協宣佈啟動解散程序

眾新聞相關連結


8月16日補
民陣8月15日也宣布解散了。

眾新聞報導:

民陣在聲明指出,自2002年起一直擔任公民社會團體的溝通平台,以合法、和平、理性及非暴力的原則籌辦大型遊行集會,但近一年多,政府不斷以疫情為由拒批遊行申請,各成員團體遭受打壓。「民陣本希望繼續以原有的方式與大家迎難而上,可是,召集人陳皓桓已因多宗案件身陷囹圄,秘書處已無法維持運作,而在沒有成員參與來屆秘書處的情況下,只能在此無奈宣佈解散。」


聲明末段,民陣表示感謝過去19年來,香港市民與民陣並肩同行,「一同經歷反23條、反高鐵、反大白象工程、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並且創造五十萬人、一百萬人、二百萬人遊行的紀錄,讓訴求響徹整個城市,讓世界看到香港,讓燈光照耀黑暗,讓民主自由種在人心。」

「雖然民陣今天不再存在,但我們相信,不同團體仍然會繼續堅守理念,毋忘初衷,撐住公民社會!香港人,加油!人在,希望在!」





從吳天賞找到鄧周憫

 很久沒聯絡的黃毓婷找我,詢問是否可以透過柳原教會尋訪吳天賞的後人。她研究翁鬧,吳天賞是翁鬧最好的朋友,但吳天賞1947年39歲時就過世。目前能看到的生平資料很少。只有多年前張炎憲老師和曾秋美一起訪問過他弟弟陳遜章,刊登在《台灣史料研究》上,裡面提到他們的阿公吳兆祥是柳原教會的開拓者之一。

我一邊尋找相關資料,一邊連絡紫晶,請她幫忙找看看。熱心的紫晶,盡心盡力找著,問了一位潘哲雄老醫師,認識吳天賞的太太李玉梅。至少知道他的兒女都在美國發展,陳遜章有個女兒在力行教會。

賴永祥長老資料庫有收李玉梅的生平。查了黃秀政主纂的《台中人物誌》,把吳兆祥放在宗教類,主要資料來自李玉梅的口述。吳兆祥是西藥商,他女兒吳絨是最早期的助產士,女婿陳永。吳兆祥是東大墩教會第一位長老,陳永也當長老,吳絨則是執事。吳絨和陳永的孩子:吳天賞、陳遜仁、陳遜章。吳天賞和李玉梅有六個兒女,1960年代都出國留學,然後留在美國發展,女兒吳朱實是建築師,也喜歡寫文章,網路上可以找到她寫的一些文章。

紫晶提供的訊息,柳原第一位女長老周憫和李玉梅很要好。周憫的丈夫姓鄧,二十多歲就去世,她有一個兒子。鄧家捐地給教會,成立鄧氏基金會,是柳原非常重要的經濟依靠。

紫晶拍了柳原百年紀念刊的長老名錄給我看,原本我以為李玉梅是第一位女長老,後來她說周憫才是第一位。但也是戰後1952年才有女長老。

因為PCT婦女宣教百年想要收集各教會的第一位女長老資料,覺得獲得這樣的資訊很不錯。

周憫和李玉梅都很值得寫。需要尋找更多更豐富的資料。

而發現吳天賞和柳原教會的淵源,也覺得很有意思。30年前寫1940年代台灣文藝雜誌時,有注意過吳天賞和陳遜章,但那時候沒有認真追查進一步的資料。

8.16

紫晶透過堂妹育穗,問到了芝加哥的吳宗也的聯絡方式,毓婷和老先生連絡上,原來他大姊在台灣,可能可以去拜訪。這真是件好事。紫晶的熱心成就這些,太好了。

這個禮拜天去義光看到「第一位女長老」計畫海報,才知道只需要提供300字的資料和圖片。如果能順便做採訪該多好。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被釘十字架的女牧師》讀書會

 鏡玲號召了一個線上讀書討論會,主題是《背著十字架的女牧師》。連續兩周的周末,大約6-8人,以本書內容和作者本人的生涯為題材,討論她的困境在今日的教會是否依舊?

鏡玲的出發點:

1. 本書誠實描寫1980年代至21世紀初,台灣基督宗教信徒的處境。

2.因為遺傳性疾病而壓抑自己尋求伴侶的需求,但在生活上仍有慾望和節制之間的衝突。

3.女性在教會內和傳統文化中受到歧視的情況。

4.同志議題在教會內的怎樣被對待,以教義之名來打壓同志運動。

5.基督徒如何看待超自然?如何看待個人靈性的操練?如何看待台灣的靈性文化?

6.經濟力弱勢者被剝削的困境。


討論不是很集中,但也是頗有意思。

小片牧師提出他關切的問題:楊牧師如何在芝加哥神學院的自由神學、和保守的靈恩運動之間,找到平衡?

Vituan提出的也是類似,她覺得楊牧師的神學立場充滿矛盾,她帶領同志權益運動,但同時又在許多地方顯示出她的保守僵化。又提到這自傳對其他人的描寫和意見,可能當事人會覺得並非如此。

另外阿分和小恩有分享了一些和楊牧師個人相處的經驗,以及從經驗而來的認識。

我還沒有找到很適當的切入點。在我看,這個材料本身需要先做一些文本分析,雖是很實誠的描述,但非常主觀,如果要當成史料,很多事件都需要再拿其他資料來對照或輔助。

第二次討論比較集中在同志處境,還有長老教會的一些制度問題,反而沒有太針對楊個人的生命史。楊的生命結束後,教會和同志權益運動的矛盾才真正進入熱戰,不管是小恩的經歷,或是Vituan在她服務學校的戰鬥,都是三天三夜講不完的血淚史,傷痕處處,深不可測。

在神學院就讀的幾人,也分享目前神學院內對同志議題的處理。盡管同婚法案已經通過,但是生長於教會文化泡泡內的年輕人,對同志處境的了解和社會大眾是很不同的。這議題進入深水區,誰也不輕易表態,即使課堂上會觸及、會討論,但都是就材料討論。V則談到一位學生出櫃後的慘況。

另一個需要討論的是,台灣基督教對情慾的了解?接受?
原本兩次討論就要結束,目前約第三次,主談:慾望與靈性。

貞文這篇被廣泛引用的追悼文〈一位女牧師之死〉,覺得很精彩: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Iun/Iun,Nghui/reminiscence/Ong,Cbun.htm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仍不敢放鬆

疫情警戒降至二級,這禮拜回到辦公室上班。

臉書看到朋友駕車出遊、餐廳用餐(隔板、梅花座),甚至還有去看電影的。羨慕,但不敢跟進。
上禮拜五,兩個多月來第一次搭公車和捷運,去參加實體會議。
原本想回嘉義一趟,但父母說社區的人們還是對北部回來的人會感到緊張,於是繼續延後。然後就傳出水上某工廠群聚感染,嘉義縣市防疫緊張起來。幸好這次事件未進一步擴大,已經控制住。
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盡量維持三級警戒,社交生活線上為主,採買次數盡量減少,能步行就不搭車,能不外出就不外出。
但降至二級且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心情確實輕鬆不少。
覺得某些演講或座談的活動,甚至會議,在線上進行是很好的方式,即使沒有疫情也應該要繼續下去。減少交通的時間和費用支出,又可擴大參與對象。
願大家平安!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進入第二年

去年PCT總會之後,被指派為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我已經連續幾屆沒有參與教會歷史委員會,突然被指派為主委,相當意外。看了一下名單,鄭仰恩和夏文學牧師不在裡面,我已是最資深且最了解這部分事工的人,或許因此而被指派吧?

去年在疫情中,召開過兩次會議,大多是例行的事務處理。開第一次會議之前,我很努力了解事工概況,還特地跑了一趟檔案館,和館長盧啟明詳談,才了解到歷史委員會和檔案館其實互不統屬,勉強算是事工合作單位,而我以為重頭戲的長榮中學文物館藏品移到台南神學院舊圖書館一事,總會也有另外組了一個小組處理,而現任歷史主委不在內,負責歷史委員會的幹事也不在內!突然覺得這就是一個橡皮圖章委員會,功能非常有限。

陳郁分寫信給我,希望能夠就馬雅各逝世百年促請總會主辦相關活動。在第一次委員會提出來,因為內容太不具體,也非我們能力所及,最後不得不撤案。這是我當主委的當頭棒喝,覺得挫折。因為我明明知道郁分的提案不具體,仍然在委員會提出來,可見我多麼不能幹。但是郁分不懂我的挫折,還很得意說新樓醫院石連城牧師結合台南市政府和台南中會,辦了很大的活動。檔案館也受邀參加系列活動,最後歷史委員會也掛名,並委請在台南的委員:侯良信、林佩蓉參加籌備會。所以等於後來我們還是參與了。

去年和今年有和公報社合作,辦了兩場《賴永祥文集》分享會。這是和台灣歷史博物館合作的出版計畫,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執行,目前已經出版了7大本,包括:教會篇、歷史篇。我們期待賴長老把回憶錄整理出來出版,但是台史博的經費已經用完,執行年度也結束了,所以在委員會中討論後,暫時決定由歷史委員會編預算,仍由公報社執行編輯出版,並尋求和台史博繼續合作,希望能在2021年出版。林佩蓉作為此計畫的聯繫中心。阮宗興幾個月前來信,說賴長老的進度很慢,希望我們能影印放大《坐擁書城》,並寄上好寫的筆,讓他可以比較方便工作。佩蓉在百忙中處理了此事。7月底啟明和賴長老聯繫,他說最近頭腦比較遲鈍,工作沒辦法很有效率。為此事祈禱,願賴長老身體健康,精神健旺,能完成回憶錄。

上屆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委員會,在台南檔案館舉行,會後侯良信長老導覽馬雅各史蹟,並請吃飯。但是本屆總會在權衡時,把侯長老和陳怡真牧師換掉了。

第二次委員會,才知道新年度預算已經確定了,沒有經過委員的討論和通過。這又是我另一次挫折。我沒有注意到總會編預算的時序(九月底),幹事也不認為這需要知會委員會。這下子委員會連橡皮圖章的功能都去掉大半!

自己上班忙碌,不是牧師,不是長老,出任PCT總會一個委員會主委,覺得是負擔而不是榮譽,不是好康的事情。但因為對教會歷史有很長時間的關心和參與,對此職位還是很有責任感。很希望能發揮委員會的功能,促進眾教會對檔案保存、有關教會史的調查採訪、歷史書寫、紀念刊編輯等等,能有一定的基礎認識和發揮。但第一年的主委工作,覺得很無力,還比不上當委員時出一張嘴不斷提出各種點子的功效。

上禮拜五(2021.7.31)召開本屆第一次委員會,雖然疫情警戒降到第二級,但長途移動還是很難讓人放心,所以就以部份人在總會、部分人在線上參與的方式進行。覺得這是比較文明的會議方式,即使疫情過去,也應該繼續這樣做,可以省掉很多時間金錢。

新一屆的委員變化不大,鄭仰恩牧師回歸,新成員劉立仁加入。值得高興的是,盧啟明成為幹事,主管歷史委員會,兼任檔案館主任。這樣一來,教會歷史事工終於可以有比較好的整合。議案進行順利,討論大多是建設性的。因為上一屆的經驗,一些還在形成中的事工構想沒有做成議案,而是放在事工討論,不做決議,只是蒐集意見。啟明事先提出了2021-2022的事工設計,主要按照過去留下來尚未完成的工作。另外就是安惠、郁分提議的「馬雅各書信研讀計畫」,這個過去一個月我花了頗多力氣在和他們討論,啟明則將模糊的構想寫成具體方案,但查忻和仰恩都覺得書信研讀工作坊可行性不高,至於把手寫稿辨識後打字出來,甚至翻譯,依照現在找到的負責人,應該可以樂觀其成。第三項則沒有時間討論,就是辦理研究者交流活動,還有延續聚珍堂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出版計畫。

其實目前重中之重是趕快完成PCT150年史的出版計畫。卡住這個計畫的罪魁是我,因為我拖了一年又一年,該寫的東西還沒有完成。當初是我建議要來編寫PCT150年史,但這幾年發生的事情很多,自己的生涯也動盪不安,對PCT的看法和感情改變很多,總之,始終沒有辦法很靜心在這工作上。
7月31日下午也召開150年史編輯小組會議,盼望重啟工作,趕快完成。我得設法用心在這上面。

已經不記得甚麼時候開始參與教會歷史委員會,但不管有沒有列名其中,一直都很雞婆在做相關建議。轉眼已成資深委員,還當上主委。這屆有非常得力又專業的幹事,相信去年那種處處碰壁挫折的狀況會大為改善。願我們所思所想得到上帝的喜悅和幫助。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