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社第二段印刷機的故事
台灣教會公報社有一段記錄在亞洲印刷史上的紀錄,就是現存最早而仍繼續出刊的報紙,迄今已有139年歷史。
追溯至1880年馬雅各自英國購入一台印刷機,印刷零件分裝11箱渡海來台。1881年巴克禮返英於格拉斯哥學習印刷術,1884年返台成立聚珍堂,將印刷機組裝,5月維多利亞女王生日當天,印出台灣第一份印刷品〈God Save The Queen〉歌詞,1885年正式印行第一期《台灣府城教會報》……這段歷史,教會界其實是蠻熟悉的(當然還是很多人不知道),不過公報社其實有另一段更鮮為人知的印刷機故事。
透過在德國的趙有源牧師牽線,德國福音教會知道這件事,決定幫助長老教會能夠繼續說自己要說的話。當時《台灣教會公報》在新樓街的辦公室裡編輯,之後得委外印刷,第三方印刷廠也倍感壓力。為了擔心黨國體系隨時會中斷教會公報的印務,德國教會決定捐贈一台印刷機,讓教會公報社可以自己印報紙。
1982年,德國福音教會的代表來台,看了看新樓街的辦公室,才發現這破舊狹小又漏水的公報社,根本放不下印刷機。捐贈印刷機一事得重新再議。
再議真的是再次研議,當年的德國福音教會總會年會中,將這件事拿出來討論,會中決議通過,總會年度結餘款,全部奉獻給地球另一邊的台灣教會,讓公報社可以興建文教大樓,不只確保印務空間,辦公環境與銷售展示空間都得以提升。
但新樓街的地就這麼細長,要怎麼蓋大樓?時任南神院長的蕭清芬正好接下公報社代理社長的職位,他主導了以神學院青年路的地換公報社新樓街的地一事,讓門面更好、更大的青年路地段,可以用來蓋公報社的大樓。
蕭清芬身為南神院長,此舉對部份南神師生來說,是一種沒有站穩南神立場的舉措,但對公報社來說,卻是極為重要的一步。從整個教會的大局來看,也是令人感佩的舉動。
1983年,青年路上蓋起了地下一樓、地上四樓的建物,德國友人捐贈的款項中,有一部分拿去添購了一台Hamada(濱田)二手印刷機,Hamada是由戰後開發日本第一台平版印刷機的濱田初次郎創立,在時空交會中,與台灣第一間印刷所有了交集。
這台印刷機開始肩負著在言論極度受到打壓的社會中,能夠堅持發聲的任務。也是對抗不義政權的一個自由的象徵。
後話:
德國福音教會對台灣言論自由的擔憂一語成讖,過去,警總會在外面的印刷廠監視正在印的公報,自從公報社自己印報紙後,他們就改用其他方式獲取即將出刊的公報內容。
四年後,1987年《教會公報》作為台灣首次要刊登228事件40週年紀念的刊物,寫228沒有人敢寫,教會先來反省。
警總得到消息,出刊那天闖入公報社,帶走剛從Hamada印刷機上印好的報紙,接著,爆發台灣的牧師第一次上街遊行……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這是公報社第二段印刷機的故事,一段與言論自由、對抗強權,以及跨國友誼、寬廣胸襟有關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