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觀劇:八尺門的辯護人

唐福睿寫的小說,自己導演,鏡文學出品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八集影集,推出後很受好評。我大概分三天看完。

演員認識的有海角七號的范逸臣,賽德克巴萊的蘇達、阿飛。之前看過的還有原舞者老團長懷劭。主角李銘順,出身馬來西亞,現在是新加坡公民,第一次看他演戲,是真的出色。女主角雷嘉很漂亮,演技也很好,把印尼移工演得很有說服力,又迷人。

前四集覺得很好看,節奏緊湊,故事鋪陳得很好,每集的結尾都讓人覺得要立刻看下一集才行。不過今天看最後三集,卻覺得沒有預期中好看。或許是劇情發展令人難過,覺得還是想放進太多東西,以至於有點發散。

覺得法務部長和黨鞭角色設計很失敗。主要是一些行為的理由看不懂。政治野心家也該讓人看懂他怎麼操作議題、怎樣利用人。這部分欠缺的是大眾輿論的呈現,只有藉由演員的台詞說出大眾支持死刑,卻沒有更有效呈現大眾的意見。如果知道85%的人支持死刑,怎麼還會推死刑公投?廢死的力量那麼弱,卻被描寫成好像很會鬧。然後法務部長為何支持廢死,也看不太出來。這樣一個令人缺乏好感的人物,讓人覺得廢死從頭到尾都是偽善。

戲裡面缺乏我們在這些議題上最常看見的NGO。看不到關心移工權益的團體,也看不到廢死聯盟。或許一個戲劇原本就無法塞進太多東西,但既然想觸及的議題那麼廣,各種力量還是要設法呈現一下。或許本劇特別想避開各種理想化的部分?其中呈現遠洋漁業老闆為各種惡行辯解,扯到全球化、台灣不被國際承認,殺害鯊魚是為了海鮮餐桌的需求,只要有市場就得供應。最後也是無言的結局,主角們各自在自己的生活軌跡上掙扎。這種無力感真難受。

死刑執行那段特別不能接受。憑什麼強迫一位通譯兼做宗教工作?讓一位並不在這體系內的少女目睹即將面臨死刑者的痛苦絕望,是合法的嗎?

戲劇是夠好看,也期待下一季。但呈現的灰暗現實、一些不合理的情節(死刑公投),梗在心中,很不舒服。

應該說,對這劇處理廢死議題的方式並不滿意。雖然目前看到的好像都是好評。

那種不舒服的感覺,需要再釐清書寫。

覺得,這齣戲處理廢死的政治進程很古怪,不符現實,有點醜化廢死推動者的。沒有點出廢死運動所遭受的誤解和霸凌。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李登輝百年誕辰研討會

 連續兩天在國史館參加李登輝百年誕辰的新書發表會和學術研討會。新書是口述歷史《李登輝總統僚屬故舊訪談錄》,收錄了25人的訪問記錄。受訪者有幾位出席了29日上午的新書發表會。論文則有14篇,再加上一場專題演講、一場綜合座談。我評論其中一篇論文,許妝莊寫的〈李登輝與長老教會:以URM的監控為例〉。

原本只想露一下臉評個論文就走,但因為對新書好奇,就參加了兩整天。還買了書。

李登輝紀念基金會合辦,目前董事長是李安妮,29日當天我和她搭同一趟電梯,她戴口罩所以沒認出她來。她致詞時提到目前最關切的是想成立李登輝紀念圖書館,最近有露出曙光,可能和台大農學院合作,撥地蓋大樓。

新書受訪者有幾位受邀參與研討會擔任主持人:黃昆輝、黃大洲、王金平、陳博志,也有人就是來參加,而且兩天都在場:顏慶章、吳梓、劉一德。見到這些已經淡出政壇的人物,聽他們講一些故事和心情,挺有意思的。印象最好的是黃昆輝,他很有氣勢,發言穩重,時間保握得很好,內容有意義。他提到學者們的研究和他們真正經歷的決策過程落差頗大,忍不住要補充說明。陳博志則提到矢內原忠雄、張漢裕、李登輝的師承關係,他的發言也很精彩。吳梓很愛講,講的內容也很有趣,他的表達最土直。

昨天還參加了晚宴。吃得差不多時,陳儀深館長發動唱歌,於是就又多了一小時KTV時間。黃大洲唱了:祝你幸福,改成:創造我們的幸福,他拿起麥克風又唱又說,擋不住。寂寞的老人家的感覺。

我參加的不是很專心,但看這些老人家覺得很有意思。以往一點都不關心國民黨本土派,難得有機會觀察。曾經叱侘風雲,現在大多已遠離江湖,熱血仍在,只是沒舞台了。

會場上還有一對彼此不說話的父子。兒子是論文發表人之一,父親是參加者。兩人我都不認識,但那位父親常聽人提起,所以就去和他攀談了一下。他稍微透露,和兒子因為政見不同而不往來。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野百合學運清華篇–提要

被小克逼著回憶,簡單寫一下我知道的當時清華大學的狀況。

當時我在清華大學,三月初已經很多人關心老國代擴權的事情,在小吃部前面的佈告牆貼文呼籲關心此事。當時的異議社團主要是:台研社、環保社、女研社,還有社人所、歷史所的同學,都有討論、貼海報。當時清華的社團和其他學校的異議社團幾乎沒有聯繫。
中正紀念堂靜坐的事件傳出後,應該是第二天就有清大的學生去參加靜坐。
清大校內關心此事的人們,很快有個自動分工。但我記不清細節。好像第三天開始有人設法募款雇遊覽車讓人可以去台北加入靜坐,社人所的高士欽因為好口才而在廣場上成為代表人物,後來因為被家人關切不得不離開。校際代表後來是環保社的謝懷慧。其實當時最知道全局且真正有領導作用的是高士欽的同學陳俊麟。
我和幾位朋友主要留在清華做後勤工作,每天中午到小吃部前做宣傳,報告我們得知的廣場情況,說明甚麼時候有車輛可以免費乘坐,鼓舞更多人前去。好像還有在大草坪上的集會演講、聲援。
數學所的師生出力甚多,因此而認識研究生:王辰樹、程華淮。
環保社也很有行動力。
我在第二天還是第三天有去廣場,看到熱心來演出的弦樂四重奏被激動的學生衝上台打斷。快要收場那幾天,又有上台北加入靜坐,體驗在廣場的感覺,觀察校際代表會議的情況。
先簡單這樣分享。

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電影:奧本海默

 諾蘭導演的《奧本海默》昨天起上映,今天趕早場去看。我並非諾蘭迷,其實是衝著飾演主角的席尼莫菲和另一位要角小勞勃道尼去的,果然兩人的演技沒讓人失望。長達三小時的電影,絕無冷場,完全感受不到時光飛逝。

電影講的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故事,三條時間線交叉出現,一是他在戰後到普林斯頓後來遭到秘密審訊做安全調查,一是他在被訊問期間說出來的個人歷程,怎樣成為原子彈研發的曼哈頓計畫的領導者,一是請他到普林斯頓的原子委員會主席準備當商業部長而在國會接受聽證。最後這條線以黑白影片呈現。從這樣的設計就知道導演講的故事重點有一大半在「國家安全」和「誠實表現自我」之間的衝突,描寫並批判白色恐怖。當然另外的核心是原子彈如何改變了世界,讓人握有毀滅世界的可能。

據說原著小說很巨大,但諾蘭把故事講得很簡要清晰。這種抓重點、清晰化的說故事能力,令人欽佩。當然也感到不太滿足,想去找小說來看。

演員都很出色。可是我覺得還是有點被浪費。奧本海默的複雜性並沒有呈現得很好,劇本把他塑造得太單純,席尼的本事豈止如此!小勞勃道尼演權力欲薰心又有點自卑的政客,最後那幾幕覺得簡直聞得到老藍男那種臭味,實在折服。他應該會得幾個獎吧?

即使對整個背景了解不多,仍不覺得這是甚麼燒腦的電影。就是非常典型的美國片,人物類型單純,故事簡單明瞭,政治立場鮮明。

看到原子彈試爆成功,以及之後主角在演講時穿插的核災幻象,不禁想到我們是在核子戰爭威脅中長大的,小時候的噩夢就是世界末日,具象就是火山爆發或是核彈轟炸。擁核國家能達成協議不使用核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徵。但是俄烏戰爭開始後,世界又陷入核威脅。

奧本海默在白色恐怖中也做過錯誤判斷,算是出賣了認識的人,自以為可以保住朋友,結果還是被盤問出來。這段很真實很黑暗。

總之,這還是一齣愛國片。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紀錄片:Wham! 渾然天成

剛看完NF推出的 Wham!紀錄片。是高貴友情的紀錄。雙人團體和平結束,從12歲到24歲形影不離,一起共創樂團、經歷崛起的奇蹟,然後喬治麥可單飛成為巨星。

這紀錄片觀點簡直把 Andrew John Ridgeley塑造得太完美。但他真的就是這樣! Wham! 紅的時候我在讀大學,即使對這流行文化沒有太大興趣,仍然躲不開相關資訊。那時候我喜歡Andrew,不懂喬治在紅什麼。看這齣才知道喬治的詞曲創作能力真的很強,也很有企圖心要成為眾人矚目的巨星,Andrew對這些了解並支持。

原來兩人都是移民第二代,喬治來自賽浦魯斯,安德魯來自埃及。 12歲認識之後就成為好朋友。電影從兩人相識開始講起,片中說,轉學生尤約(Georgios Kyriacos Panayiotou)戴著大眼鏡,侷促不安出現在班上,老師要班級領袖Andrew好好照顧他,於是就這樣成為一輩子好朋友。尤約的父親很嚴厲,家庭保守,缺乏自信,有點畏縮;Andrew 則是天生的領袖,自信、調皮。照麥可的說法,兩人之間的關係是他很依賴Andrew。說要組樂團的是Andrew,但在快速崛起的過程,麥可越來越閃閃發光,創作能力和舞台表現都很優越,20歲就有能力製作專輯。他倚重Andrew,模仿Andrew,然後很快超越他。1982-1986, Wham! 在最高峰宣布解散。

片中另一個重要題目,是喬治發現自己的性傾向,但不知道該怎麼前進。他向Andrew出櫃,得到完全的接納,但並沒有得到適當的幫助,因為Andrew也年輕不懂事,只有向他說別跟父母出櫃。他們兩人之間可曾有過曖昧?片中是塑造成:男同志的真誠異男友人。巡演期間的花邊新聞,都是Andrew和女孩子,對麥可構成一種保護。他們因為形象清新乾淨,1985年成為首個在中國開演唱會的西方流行音樂團體。

後來喬治麥可照他的願望成為巨星,寫出很多精彩的歌。1991年遇到摯愛安索墨,但三年後對方因愛滋去世,1996年他寫了動人的歌Jesus to a child 紀念逝去的愛人。1998年被美國警察誘捕,因而向全世界出櫃。2016年聖誕節去世,享年53歲。

 Andrew John Ridgeley 離開Wham! 之後,出過專輯,不太成功,偶爾仍演唱。也試著演電視、電影。不過主要營生是投資房地產。他在1988年結婚,重視家庭和隱私,並不太熱衷成為名人。但從事慈善工作,包括愛滋防治、保護雨林等等。2019年出版一本自傳書:Wham!: George & Me。

另外一提,Wham! 以前我們買卡帶的時代是翻譯成「轟合唱團」,這次查發現被翻譯成「渾」,中國那邊還有「威猛樂隊」的翻譯!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Elgar - The Dream of Gerontius


不經意發現的好聽作品。E.Elgar 的The Dream of Gerontius,管絃樂、獨唱和合唱,長達1.5小時以上的演出時間,歌詞取材自紐曼主教(John Henry Newman)的長詩The Dream of Gerontius,描寫老人臨終的靈魂旅行,和面對最後審判。

這麼美這麼精采的作品,竟然今天才第一次聽到!

要再找時間細聽、細讀。

聽的版本是BBC 2005年

The Dream of Gerontius by Sir Edward Elgar Live from the BBC Proms, 24th July 2005. Halle Orchestra conducted by Mark Elder Allice Coote (Mezzo-soprano) Paul Groves (Tenor) Matthew Best (Bass) Halle Choir 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 Halle Youth Choir


另外發現一個雋永的版本,1972年,布列頓指揮、皮爾斯主唱。(超愛BB&PP這對CP)

The Dream of Gerontius,Op. 38 Peter Pears (Gerontius),tenor Yvonne Minton (The Angel), mezzo-soprano John Shirley-Quirk (Priest, Angel of Agony), bass-baritone London Symphony Chorus (Chorus-Master: Arthur Oldham) The Choir of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dir. David Willcocks)l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etd by Benjamin Britten 1972

https://youtu.be/cYGBtmjnFec

豆瓣上的介紹文:

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蔡榮芳教授的新書發表會

 7月16日下午在濟南教會,蔡榮芳教授談黃彰輝和林攀龍,台灣菁英的普世觀。

他剛出版關於林攀龍的新書。討論林攀龍和曾約農兩位涇渭分明的教育家,各自代表的價值觀。
高齡87歲,站著講了一個半小時還意猶未盡。他說講稿寫了40頁,已經16年沒有站講台,有好多想要講。
一個半小時要講完兩本書、兩位很不簡單的知識分子,確實很難。他未完整講完所準備的內容,但努力呈現上一代台灣知識分子的主要關懷和思想背景。他對黃彰輝及林攀龍的敬意與認同很有感染力。
周婉窈教授在回應時補充了許多林攀龍為核心組織的一心會的資料,並帶領大家想像:如果戰後是林獻堂當總統?如果有台灣研究院,院士是否應該包括黃彰輝、宋泉盛等神學家?
蔡榮芳教授的新書《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由前衛出版社出版。
鄭欽仁教授和蔡榮芳同為東海大學第一屆歷史系同學,他在推薦序中談到對曾約農校長、吳德耀校長的了解,還有和徐復觀教授的來往,彌足珍貴。

活動結束後,周婉窈教授邀請幾位蔡榮芳教授的老友:李鴻禧、鄭欽仁、林碧堯、金恆煒等,和她的學生們一起到舊市長官邸吃下午茶,我也跟著去。還有香港獨立研究者徐承恩。因為人太多,只能坐成兩桌。我和學生們一桌,主要和林碧堯教授夫人講話。幾位在中學教書的年輕人分享經驗,說現在課堂上不能談到宗教或政治,否則很容易惹麻煩。有學生媽媽來自中國,就說地理課講一帶一路詆毀中國,向校長抗議,只能找出課本跟她說課本如此寫,並非老師的意見。老師會被學生做政治檢查,判定是否親綠。只要談到民進黨甚至台灣的民主政治,就會被說意識形態。

沒能和老先生們多聊,但看見周婉窈老師聚集這些年輕人共同為台灣的未來思考、努力,很欣賞。周老師成立「台灣放送」平台,希望在網路上推送更多優質台派論述,相當不容易。濟南教會的許妝莊目前跟著她寫博士論文,打算研究長老教會的社會參與,從URM入手。看到這些,覺得頗有希望。

這幾天想著,86歲的老人家仍勤勤懇懇寫書,抒發自己對台灣的關心,分享他認同的價值觀和美好的東西,很令人敬佩。我現在就覺得自己老、懶得動,每天鬼混過日子。可是老人家天天讀書、用心寫作。單是這點就佩服不已。

另外,他的研究方式主要是深讀,把想了解的對象的著作好好讀過、加以分析,而不是參考一大堆不一定有用的材料。這種方式看似沒有方法,其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功力的展現。


陳義仁牧師書林演講

陳義仁牧師難得上台北,應台灣愛爾蘭學會的邀請,7月15日下午在書林書店演講,介紹他的書:《歌詩佮酒館──遊畫愛爾蘭民謠》。這是拖了近三年的新書發表會,不過竟然作者沒有帶書去賣,之前也沒有和主辦單位聯繫是否要寄幾本新書到現場,所以只有作者自己用來報告用的書可以讓在場者參考。

演講很好「聽」。一邊說著這本書的內容,一邊放相關的歌曲來聽。演講時間從兩小時延到兩個半小時,還覺得不太夠。在場的多是愛爾蘭文學專家,可惜沒有太多討論的時間,聽眾也很客氣。主要是主持人李勤岸教授有做了一些回應。
阿仁牧師現場介紹的音樂很多,先提供11個影片供大家欣賞(我將之做成了YT上的歌酖)。一定要去買書來看,一邊讀一邊聽,很讚!(現場聽他講其實更讚。)特別是反叛之歌(李勤岸教授建議改成反殖民之歌,我建議改成反抗之歌)的部分,那種浪漫、純真、熱血的愛國情懷,奮不顧身的犧牲,透過歌曲讓原來的敵人都不得不感動。愛爾蘭的歷史和台灣有很多類似性,他們長久紀念各時代的英雄,具體做成敘事歌來唱,這部分好像台灣就比較缺。
書林出版社和書店的老闆也親臨,聽了整場。
好像是第一次到書林書店。大多數是英文書,書林自己出的書主要是英美文學研究的相關書籍,但竟然還有台灣原生植物,以及紀念鄭南榕的影像書。很有意思的書店。
會後李勤岸教授說一定要去吃台一的冰,所以我跟著陳義仁牧師一起被請。不過陳牧師說他不吃冰,所以點了大餛飩。比陳牧師來多兩歲的李教授,一點都沒有老態,八寶奶酪冰一下子就完食。

阿仁牧師喜愛的愛爾蘭歌單: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電影:怪物

去看了《怪物》。

是枝裕和再度於坎城受矚目的作品,和劇作家坂元裕二合作,坂本龍一的音樂(遺作),安藤櫻、永山英太、田中裕子飾演種要角色,加上兩位極出色的少年演員:黑川想矢、柊木陽太。好看!

敘述手法很特別,分成三大段,分別呈現不同人的角度,觀眾隨著視角的改變而發現事情並非原先以為的那樣。

是枝裕和常用兒童當主角,這齣描寫少年情誼、初萌愛戀,非常厲害。

也描寫了教育現場的窠臼和無奈。校方只想息事寧人,把家長當成麻煩製造者,無人想追查真相,囫圇吞棗要人出來道歉,錯或對都不管,有沒有做都無妨,先道歉再說。

少年們的秘密基地,是穿越黑暗隧道後,在綠色森林中的廢棄電車車廂,簡直如宮崎駿動畫的場景,他們的主題旋律很坂本龍一(其實就是坂本龍一的名曲Aqua),透明玻璃感的音樂,又美又樂又憂傷。

最後一段有許多地方美得令人屏息,原應單純美好,卻風雨交加,無路可走。看到最後,覺得很悲傷,但眼淚沒有掉下來。悲傷之情卻沉重壓在心頭,久久不散。

很喜歡兩位少年劇中的姓氏:麥野和星川,想像遼闊麥田和天上的銀河輝映,天地相合,這場景中希望有一位麥田捕手,在那裏守護不知自己跑向何方的少年。

推薦教育現場的朋友、身為家長的朋友,去看看這齣,感受會比我更深刻。

713補

這齣的後座力很強,看完回來腦海都是電影景象,夢中也是。

很欣賞的安排:

如野獸哀鳴的銅管聲,呼應少年說不出口的苦悶。

電車的意象,廢棄的電車無法再出發,但在他們想像的宇宙重啟中可以。

電車的天窗被泥水蓋住,由電車內看出去,是大雨打出一點一點如星空閃爍的景,這個鏡頭設計太讚。是全片印象最深最感動的場景。

孩子們幾乎融入在內的綠野(人物常常被草擋住而消失在鏡頭內),也是超厲害的設計。沒有辦法和家長、老師順利溝通,謎一樣的孩子,其實只是單純、自然、依循本能前進。

最深刻的話都出自那位看似缺乏人性的校長。「事實並不重要」、「只有部分人能享有的幸福不是幸福,所有的人都能享有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老師被謠言攻擊,無從分辯,只能吞下所有指責,道歉再道歉。這或許也是這電影讓我如此難過的原因,因為最痛恨被冤屈的情況。但要說真正無過也並非如此。老師誤判連連,也缺乏自保的意識和能力,對整個因循苟且的文化也只能依循。家長和學校的糾紛,各自的難題描寫得很精準。家長渴求人性化的回應,找出問題並設法解決,但只能得到冰冷制式的道歉。校方無意了解事實,只希望趕快息事寧人。讓我想到近日的me too,那些痛苦的敘事和無法得到滿足的正義。

沒有溝通的可能。沒有追求真相的可能。集體的安全遠勝一切。那些無法在常規中活著的人們就這樣被犧牲。

電影沒有要控訴什麼,只是傳達對這世界的深沉悲傷。

獲得坎城會外的酷兒金棕櫚獎,也有媒體報導說這是BL題材。看電影前沒有注意到這資訊。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