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開刀記

因為事前已經考慮很久才決定動手術,各種情況都想過,住院之後並無緊張感,面對許多的安撫關懷,還真不太知道該怎樣反應。醫生處理得很好,怕痛的我又選擇安裝自動給藥的止痛機,手術前手術後並沒有太大的痛苦,事實上舒服得超乎我想像,只有手術後麻藥剛退時很不舒服,吐了幾次。


原本臥床的幾天想請特別看護,但特地請假來陪我的小妹妹說她照顧就可以,因為她曾照顧開刀的好友,很有經驗。果然她做得非常好,時時注意我的需要,敏捷地反應,幫我擋掉一些干擾,又不斷以可愛的笑容鼓勵我,讓我在開刀後的兩天得到充分的休息。在這種時候,一個好的照護者,就是最佳的天使。


我是很怕痛的,小學三年級時曾抗拒打預防針大哭大鬧,直到老師放棄,准我免打。可是這次住院,從抽血、打點滴到手術後麻藥消退,卻沒有感到疼痛難忍,真覺得是奇蹟。裝置了自動給藥止痛機,但也只有在術後第一天按了兩三次。人的忍耐力真是奇妙。


原本以為只會住院五天,沒想到整整一個禮拜才得出院。插管吊點滴臥床的時間長達五天,很怕下床時會腳軟,沒想到完全沒問題,一下床就可以趴趴走,只是略有一點頭昏。


帶了一些書打算住院期間看,但結果只讀完六本Philip Pullman的《黑暗元素三部曲》。電視很難看,近百個頻道轉來轉去都看不到想看的節目,又不想看新聞,結果把HBO放映的〈戀愛沒有假期〉看了兩次。醫院免費提供的《中華日報》更難看。


可以進食後,到底該怎麼吃,很是傷腦筋。妹妹的同事兼好友們分別煮鮮美的魚湯和營養豐富的粥品送來,真是幸福!另一位好友則送了安麗的高蛋白粉,還把很關心營養的長輩請來給我上課,教我怎樣吃才對。


總結來說,這次開刀住院的經驗,處處充滿感謝。親人朋友的照顧關心,讓我很感動。醫生人很好,手術做得很細心,不僅傷口漂亮,也用心防範腸沾黏現象。護理人員大多也很認真負責,願意回答問題,不會粗暴(沒有遇到那種認為你不懂活該的態度)。我也很高興在這個時間點處理了長期困擾的問題,感覺十分舒暢自由。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一些交代

我倆曾將在一起 如今卻分離

覺得還是得做一些交代。


我對自己到目前的人生感到很滿意、很幸福。感謝父母的愛,特別是給予我極大的尊重與自由,始終支持我的決定。感謝我最親愛的雙胞胎妹妹,我們始終互相扶持,而她對我的支持遠超過我對她的支持。感謝妹妹們的愛與關懷。很高興一生中遇到許多朋友,你們豐富了我的視野,在我遇到各種問題時拉我一把,許多朋友無私的關心照顧更常讓我覺得無以回報而羞愧。

我所有親愛的家人和朋友,如果我走了,我唯一的遺憾就是會令你們傷心,請不要為我難過太久。我並不害怕遠行,對失去應該會感到釋然,請祝福我快樂前往另一個世界。


在這世間所有的身外之物,就交給家人處理。若有朋友想要得到一兩件紀念品,請和我的家人聯絡。


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事要交代哩。先就這樣。


順利的話,一個禮拜後就可以再上網了。但可能暫時會有一段時間沒力氣到處哈啦。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西拉雅之歌與頌音演唱會


以上是西拉雅Onini竹音樂團近期演出消息。

關於這個團體的介紹,請點上面的連結閱讀樹窠以往的書寫。


另外一個要通報的消息,是台南頌音合唱團2007冬季演唱會:
時間:12月18日(禮拜二)晚上7:30。
地點:台南大學「雅音樓」。

票價NT200,可當場買票。


這次演唱會的主題是"Life-Giver"(賜予生命者),有指揮Edgar Macapili(萬益嘉)新譜的西拉雅歌謠〈種子落土〉,以及照例冬季演唱會的重頭戲:聖誕歌曲。另外,還會演唱夏川里美的著名歌曲〈淚光閃閃〉,以及王力宏的〈落葉歸根〉(由萬益嘉編曲)。

這期的練習我因為搬到北部而未能參加,只去插花一次的練習。那次唱的歌當中,印象最美好的是"Trees",雖只是唱過一次,卻深留於心。

Karla已經把這首歌的歌詞譯好,特搬來這裡給大家聞香:

Trees

詞:Joyce Kilmer

曲:Todd Coleman


 
I think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poem lovely as a tree.
A tree whose hungry mouth is prest
Against the earth's sweet flowing breast;
A tree that looks at God all day,
And lifts her leafy arms to pray;
A tree that may in Summer wear
A nest of robins in her hair;
Upon whose bosom snow has lain;
Who intimately lives with rain.
Poems are made by fools l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我想我從未見過 / 像樹那樣美的詩句

樹那饑渴的嘴緊貼著 /大地豐滿甜蜜的乳房

樹整日注視上帝,舉著繁茂的枝葉禱告。

樹的髮梢在夏日結著鳥兒纏繞的絲帶,

她的胸膛曾經承載白雪/ 與雨親密地活著。

詩是像我這樣的傻瓜寫出來的,但只有上帝能創造一棵樹。

(王貞文譯)


看更多的音樂會歌曲介紹,請到追尋天使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少妮瑤讚美Nasi(生命)

少妮瑤的音樂很「全球化」,可以歸類在世界音樂吧。排灣語的歌詞,也有排灣的古調,配上現代流行的節奏和編曲方式。她的歌聲令人驚艷,綿延不絕、有力道、變化多,不像一般流行歌手那樣哼哼地唱。

她的音樂裡有很多故事,反映部落的生活形態與歷史。如阿嬤帶孫子所唱的搖籃曲,訴說著隔代教養的無奈;為鼻笛的老師們所寫的歌〈祖父的鼻笛〉,歌頌鼻笛音樂之美;〈採桑葉之情歌〉是日治時期流行的歌謠,留住了農業指導員教原住民養蠶的生活史。

少妮瑤來自牡丹鄉的東源部落,有著名的水上草原,夏秋整個村莊會飄散野薑花的香味,上個冬天曾兩度經過。這裡也是排灣族最南邊的部落。

去年12月經過時,遠遠拍下東源教會的模樣。這次演唱會才聽少妮瑤說,這間教會很不容易才蓋起來,因為留在部落的多是7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沒有收入,為了蓋教會,這些長者每天去採野薑花的葉子、沿著屏鵝公路收集空寶特瓶,這樣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建堂經費。


東源部落

 
東源水上草原

少妮瑤的母親也盛裝出席音樂會,母女一起合唱傳統歌謠〈輕鬆歡樂歌〉。78歲的母親有一點緊張,但還是爭取要獨唱一首歌。她唱的是少女時代喜歡的日本歌曲:沙鴦之鐘,因為她懷念當年日本人常帶她到處去唱歌表演的歲月。

另外,還有一位音樂研究所畢業的傳道師林怡娟,表演剛學了三個月的月琴彈唱。她唱著〈思想枝〉等恆春民謠,其中幾段是描寫恆春城的建設,出現「防範原民侵犯」之類的字眼,讓我大吃一驚。

這真是一場很全球化、也很後殖民情境的演唱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妮瑤的專輯〈生命Nasi〉,由喜馬拉雅唱片代為發行,各大唱片行及誠品書店可以買得到。

這裡可以聽聽少妮瑤的現場演唱。

少妮瑤的部落格:麻里巴的野薑花(rarigim)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上 默劇」──身體的詩意獨白

 

身體的詩意獨白 --- 展演與工作坊


那不可說的 身體都說了

可說的 將靜默留給身體

靜默的身體 詩的起源

----------------------------------

能夠了解默劇身體行動與生活間的聯繫是開啟內在意識與淺意識活動的第一扇門;開始進入默劇欣賞與表演的門櫺,真是觸及生命之美。

這次,讓自己有個機會得以真正的感覺當下自我的融化而不再去尋求任何理性的解釋。

六場演出 / 工作坊將於陽明山平等里「上默劇」表演工作室進行,願與山民及都會雅客共享此會。

備自然飲與茶點,適初冬微寒意

山林野趣,細水階石,鳥語蟲鳴,幽淡殘花香

------------------------------------------------------------

場 序


  1. 山野洞天-都蘭都藍篇 / 希巨蘇飛 11月24日 (六) 午後2:00入場

  2. 關雎葛覃-雅樂詩經篇 / 陳玉秀 11月24日 (六) 晚間6:00入場

  3. 香冷金猊-唐語宋詞篇 / 柳松柏  11月25日 (日) 午後2:00入場

  4. 白底金邊-歐情巴洛克 / Franch Bernáde 12月01日 (六) 午後2:00入場

  5. 無境無盡-西風東漸篇 / 孫麗翠  12月01日 (六) 晚間6:00入場

  6. 我心幽然-無掛礙篇 / 孫麗翠  12月02日 (日) 午後2:00入場

(這是原先預定的場次,但是可能會有所調整。希巨蘇飛挪至12月2日)

--------------------------------------------------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平菁街6710號 「上 默劇」山上工作室


  • 開車請由故宮前的至善路直行至外雙溪後,遇明德樂園,續行約半分鐘後,於左邊斜線上山,至平等里。

  • 公車由士林捷運站一號出口之左邊街口等候小19路往平等里內寮,請提醒司機於平等派出所站停車讓下,後繼續延平菁街行至67巷,約5分鐘可到。

小19公車時刻:12:00、12:40、13:20、14:00、15:00、16:00、17:00

  • 迷路可電 2861-2597

  • 活動需預約,每場不超過20人


預約電話:2861-2597

預約傳真:2861-7496

E-mailshangorientheatre@gmail.com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柏林日記》讀後

這本日記讀來令人難以放下。日記作者是聰敏活潑的女孩(她的暱稱是蜜絲),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她比同齡少女更為早熟,很有見識。日記中經常流露幽默感,即使在物資缺乏、天天處於空襲轟炸壓力下,她仍然可以在苦境中找到笑的可能。不過,在「7月密謀」的肅清行動之後,她生了大病,而戰爭最末期的日記已看不見那個充滿活力的少女,只剩處於掙扎、焦慮中的逆境求生者。


比較引起我注意的內容:


1. 歐洲貴族階級的生活與文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逐漸消融。作者在這方面頗有意識。她詳盡描寫巴伐利亞王子和霍亨索倫家公主的婚禮,因為「誰知道戰後會是怎麼樣?」


2. 盟軍「恐怖轟炸」的一手見證。這個重創平民的作戰計劃,激起德國人的愛國心,對削弱軍事力量卻沒有太大幫助。(以前都只知道倫敦大轟炸讓邱吉爾的決戰立場受到廣大支持,卻不知道盟軍以更大的火力重創柏林,造成比倫敦多數倍的平民死亡)。


3. 蜜絲的個性:一個有活力、年輕、漂亮的女性,身邊圍繞許多男朋友。但她並不輕浮。相當謹慎、有思想。她的好友羅瑪莉‧申博格公主,則是活力充沛、大膽得近乎魯莽,很精采的人物。


4. 最讓人讀得喘不過氣來的部分,是她描寫了牽涉到反希特勒密謀的人們,特別是她在外交部的上司亞當‧特洛,以及周邊非常多的親朋好友。她下筆很謹慎,編輯此日記的弟弟說她姊姊始終未透露她對反希特勒密謀到底涉入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開始知道,但肯定比她寫在日記上的多很多。


「7月密謀」指的是籌劃多時的推翻希特勒計畫,參加的人包括軍方人士與民間人士,他們準備以暗殺的手段除去希特勒,建立新的德國政府,希望和同盟國和談時能爭取較好的條件。可惜的是,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堡上校在一次會議中放置炸彈的行動並未殺死希特勒,但最初傳出的訊息是希特勒已死,所以原先策劃好的各地軍隊與政府機構的接管工作部分已經進行。很快地希特勒僅受輕傷的消息傳出,反希特勒政變失敗。納粹政府發現這起行動並非突發的個別行為,而是牽連層級甚廣的密謀,開始展開肅清行動。到底有多少人因此事件而遭害?估計被處死者可能有100-200人,而被捕或受到調查者高達2-3萬人。

蜜絲的上司亞當‧特洛是外交部高級官員,在密謀中的角色是努力想與盟軍建立和平談判的共識,若刺殺希特勒成功後,他是臨時政府的外交部副國務卿人選。他在7月25日被捕,後於「人民法庭」審判(遭到嚴重刑求)。另外,在當時提供她住處的葛瑞弗‧俾斯麥也是密謀者之一,被捕後關押許久,幸逃過一死。

在友人紛紛被捕後,蜜絲一方面假裝對此事一無所知,繼續每天的工作,一方面則為朋友及自己擔心受驚。在亞當‧特洛和葛瑞弗‧俾斯麥被捕後,她和羅瑪莉‧申博格努力打聽消息,試圖透過各種關係去營救他們,但都歸徒勞。最後她們也不得不在親友勸說下各自躲到安全的地方去。這兩位女性的勇敢實在令人動容。


蜜絲一直期望亞當‧特洛能活到戰爭結束,不願相信他的死訊。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告訴她:進了納粹的牢房,是早死早解脫。因密謀被捕者多半遭到極為殘忍的刑訊,死刑是以鋼絲慢慢絞死,實在是太可怕了。

蜜絲對反希特勒密謀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她當然支持反納粹,但是她對國際間的現實似乎比她的上司了解得更深。她認為同盟國不會因為希特勒消失就對德國友善。或許身為流亡者,她切身感受到政治的現實與無情,深刻體會戰爭對人性善意的摧毀力量。


以下摘錄自《柏林日記》,看看蜜絲的想法:


p.256

1944年7月19日(施陶芬堡伯爵採取行動前一天)

其實我和他們之間存在一項最基本的歧見:因為我不是德國人,所以我只在乎一件事──除掉那個魔鬼!我從來不別在乎以後的事。他們因為愛國,都希望能夠同時設立某種過渡性政府,拯救德國免於滅國。我卻不相信盟軍會接納這樣的過渡政府,因為他們根本拒絕分辨「好」德國人和「壞」德國人。當然,這是盟軍所犯的大錯,或許我們都得為這個錯誤付出慘痛的代價。


p.269

1944年7月22日(密謀失敗,已有多人被捕處決或自殺)

亞當若有所思地說,他不知道是不是該寫篇文章讓倫敦時報發表,解釋這批人所代表的理想。我不同意這個想法,因為德國人的直接反應會認為,這些人都已被敵方買通,尤其現在計畫又失敗了,輿論更不會支持他們。

我們整夜沒睡,一直聊天,同時聆聽屋外若即若離的各種聲響。每次聽見汽車放慢速度,我都可以從他臉上看到他心裏想什麼......


p.290

8月8日

盟軍方面的廣播毫無道理:他們不斷指名道姓,報導他們認為參與密謀的人士,很多人根本還沒被政府通緝。

我以前常警告亞當‧特洛這種情況一定會發生。他總希望盟軍會支持「正派」的德國,我卻一直強調到了這個地步,他們只想摧毀德國,不管是什麼樣的德國,絕不會費心思去區分「好」德國人和「壞」德國人。



交戰的雙方,只有你死我活,沒有把對方當人看的平常心,也沒有所謂的正義可言。當同盟國把德國整體當成對手時,即使同樣以摧毀希特勒為目標,德國的反希特勒行動還是很難與同盟國成為聯合陣線,因為國家這重殼凌駕一切。我想讀這本書最令我感到「有學到」的就是這一點吧。

雖然如此,仍由衷敬佩那些願意參與反希特勒行動的人,也很感動於他們為保全自己國家所做的種種努力。在集體癲狂的時代,力阻狂輪,知其不可而為之,才是真正的愛國者吧。

附帶一提,我所喜愛、敬佩的神學家潘霍華,他和其兄與姊夫都參與了反希特勒密謀,也為此而犧牲。執行暗殺行動的施陶芬堡是巴伐利亞的天主教徒,與他一起行動的副官海夫騰中尉是虔誠的基督徒,起先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而不贊成使用暗殺手段,後來卻成了行動執行者。

看過一齣好萊塢早期電影《將軍之夜》以七月密謀為背景,但主題並非這段歷史。該電影相當好看。另外,聽說今年阿湯哥籌拍《七月密謀》,由他自己出任主角,遭到史陶芬堡家族反對,不知道後來發展如何。

田園秋深

田埂 

所以,讓田空著休息,或許也是一種智慧。放空吧!

狂草

殘餘的稻秧,在風中如狂草。

大頭茶落花

泥地上落葉已腐,大頭茶花在凋萎前留下美麗的最後身影。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