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日記讀來令人難以放下。日記作者是聰敏活潑的女孩(她的暱稱是蜜絲),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她比同齡少女更為早熟,很有見識。日記中經常流露幽默感,即使在物資缺乏、天天處於空襲轟炸壓力下,她仍然可以在苦境中找到笑的可能。不過,在「7月密謀」的肅清行動之後,她生了大病,而戰爭最末期的日記已看不見那個充滿活力的少女,只剩處於掙扎、焦慮中的逆境求生者。
比較引起我注意的內容:
1. 歐洲貴族階級的生活與文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逐漸消融。作者在這方面頗有意識。她詳盡描寫巴伐利亞王子和霍亨索倫家公主的婚禮,因為「誰知道戰後會是怎麼樣?」
2. 盟軍「恐怖轟炸」的一手見證。這個重創平民的作戰計劃,激起德國人的愛國心,對削弱軍事力量卻沒有太大幫助。(以前都只知道倫敦大轟炸讓邱吉爾的決戰立場受到廣大支持,卻不知道盟軍以更大的火力重創柏林,造成比倫敦多數倍的平民死亡)。
3. 蜜絲的個性:一個有活力、年輕、漂亮的女性,身邊圍繞許多男朋友。但她並不輕浮。相當謹慎、有思想。她的好友羅瑪莉‧申博格公主,則是活力充沛、大膽得近乎魯莽,很精采的人物。
4. 最讓人讀得喘不過氣來的部分,是她描寫了牽涉到反希特勒密謀的人們,特別是她在外交部的上司亞當‧特洛,以及周邊非常多的親朋好友。她下筆很謹慎,編輯此日記的弟弟說她姊姊始終未透露她對反希特勒密謀到底涉入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開始知道,但肯定比她寫在日記上的多很多。
「7月密謀」指的是籌劃多時的推翻希特勒計畫,參加的人包括軍方人士與民間人士,他們準備以暗殺的手段除去希特勒,建立新的德國政府,希望和同盟國和談時能爭取較好的條件。可惜的是,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堡上校在一次會議中放置炸彈的行動並未殺死希特勒,但最初傳出的訊息是希特勒已死,所以原先策劃好的各地軍隊與政府機構的接管工作部分已經進行。很快地希特勒僅受輕傷的消息傳出,反希特勒政變失敗。納粹政府發現這起行動並非突發的個別行為,而是牽連層級甚廣的密謀,開始展開肅清行動。到底有多少人因此事件而遭害?估計被處死者可能有100-200人,而被捕或受到調查者高達2-3萬人。
蜜絲的上司亞當‧特洛是外交部高級官員,在密謀中的角色是努力想與盟軍建立和平談判的共識,若刺殺希特勒成功後,他是臨時政府的外交部副國務卿人選。他在7月25日被捕,後於「人民法庭」審判(遭到嚴重刑求)。另外,在當時提供她住處的葛瑞弗‧俾斯麥也是密謀者之一,被捕後關押許久,幸逃過一死。
在友人紛紛被捕後,蜜絲一方面假裝對此事一無所知,繼續每天的工作,一方面則為朋友及自己擔心受驚。在亞當‧特洛和葛瑞弗‧俾斯麥被捕後,她和羅瑪莉‧申博格努力打聽消息,試圖透過各種關係去營救他們,但都歸徒勞。最後她們也不得不在親友勸說下各自躲到安全的地方去。這兩位女性的勇敢實在令人動容。
蜜絲一直期望亞當‧特洛能活到戰爭結束,不願相信他的死訊。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告訴她:進了納粹的牢房,是早死早解脫。因密謀被捕者多半遭到極為殘忍的刑訊,死刑是以鋼絲慢慢絞死,實在是太可怕了。
蜜絲對反希特勒密謀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她當然支持反納粹,但是她對國際間的現實似乎比她的上司了解得更深。她認為同盟國不會因為希特勒消失就對德國友善。或許身為流亡者,她切身感受到政治的現實與無情,深刻體會戰爭對人性善意的摧毀力量。
以下摘錄自《柏林日記》,看看蜜絲的想法:
p.256
1944年7月19日(施陶芬堡伯爵採取行動前一天)
其實我和他們之間存在一項最基本的歧見:因為我不是德國人,所以我只在乎一件事──除掉那個魔鬼!我從來不別在乎以後的事。他們因為愛國,都希望能夠同時設立某種過渡性政府,拯救德國免於滅國。我卻不相信盟軍會接納這樣的過渡政府,因為他們根本拒絕分辨「好」德國人和「壞」德國人。當然,這是盟軍所犯的大錯,或許我們都得為這個錯誤付出慘痛的代價。
p.269
1944年7月22日(密謀失敗,已有多人被捕處決或自殺)
亞當若有所思地說,他不知道是不是該寫篇文章讓倫敦時報發表,解釋這批人所代表的理想。我不同意這個想法,因為德國人的直接反應會認為,這些人都已被敵方買通,尤其現在計畫又失敗了,輿論更不會支持他們。
我們整夜沒睡,一直聊天,同時聆聽屋外若即若離的各種聲響。每次聽見汽車放慢速度,我都可以從他臉上看到他心裏想什麼......
p.290
8月8日
盟軍方面的廣播毫無道理:他們不斷指名道姓,報導他們認為參與密謀的人士,很多人根本還沒被政府通緝。
我以前常警告亞當‧特洛這種情況一定會發生。他總希望盟軍會支持「正派」的德國,我卻一直強調到了這個地步,他們只想摧毀德國,不管是什麼樣的德國,絕不會費心思去區分「好」德國人和「壞」德國人。
交戰的雙方,只有你死我活,沒有把對方當人看的平常心,也沒有所謂的正義可言。當同盟國把德國整體當成對手時,即使同樣以摧毀希特勒為目標,德國的反希特勒行動還是很難與同盟國成為聯合陣線,因為國家這重殼凌駕一切。我想讀這本書最令我感到「有學到」的就是這一點吧。
雖然如此,仍由衷敬佩那些願意參與反希特勒行動的人,也很感動於他們為保全自己國家所做的種種努力。在集體癲狂的時代,力阻狂輪,知其不可而為之,才是真正的愛國者吧。
附帶一提,我所喜愛、敬佩的神學家潘霍華,他和其兄與姊夫都參與了反希特勒密謀,也為此而犧牲。執行暗殺行動的施陶芬堡是巴伐利亞的天主教徒,與他一起行動的副官海夫騰中尉是虔誠的基督徒,起先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而不贊成使用暗殺手段,後來卻成了行動執行者。
看過一齣好萊塢早期電影《將軍之夜》以七月密謀為背景,但主題並非這段歷史。該電影相當好看。另外,聽說今年阿湯哥籌拍《七月密謀》,由他自己出任主角,遭到史陶芬堡家族反對,不知道後來發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