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面對中國教育殖民攻勢
雖有主觀意志,但終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受盡環境脈絡影響的產物。一般而言,留學生對其留學國會是友善的,這裡面有身體浸潤多年導致的生命熟悉感,也有文化奶水的持續灌注需要,更有現實利害、人際網絡的不得不然。
台灣人赴中國留學,其結局恐怕也難脫此準規律。
台灣彰化人張克輝(本名「張有義」,1928- ),有錢人家子弟,日治時代在台灣讀了彰化商業學校、台灣師範學院(今台師大)後,20歲(1948)到廈門大學讀書,成了共產黨員,一去不復還(無法還)。今年在台出版文集《海峽心.兩岸情》,〈自序〉中這樣回顧自己的歷史性抉擇:「曾經的革命理想、軍旅生涯,還有大半生的政務工作,有多少是個人追求,又有多少是命運的安排?」透露出不見得是人駕馭潮流,而是潮流驅使人的無奈。
國家認同夾雜著感性與理性,而一個人的感性和理性是隨環境而變化的,所以認同⋯⋯也是會變的。那條區分彼此的線,在日本與台灣之間,比中國與台灣之間,更清楚可聽、見。跨越中國與台灣的界線,相對容易些。
李勘或許只是比別人更跨越,更早清楚地、大聲地說出:「我是中國人!台灣太小了。」而已。
劉青年:
誰都有資格說:「我是中國人!」,或乾脆嗆說:「I'm cosmopolitan.」這是人自己的抉擇,無妨。但,所謂「台灣太小了!」或「台灣不是國家」這種自以為是、貶抑他人的想法,只是突顯出自己的無知及有限而已,絕不是什麼真的跨越、超越。(是沒見過世面的囈語吧!)
洪老師(高中老師):
這則新聞讓我注意的點在於,以往的台灣人,想擠進北大、清華等名校,必須參加港澳直考,特別準備跟台灣不同的中國教材應考。李勘代表的是台灣第一批直接憑學測成績免試申請中國一流大學的學生,對台灣的下一代大開方便門,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教育殖民,一個剛滿18歲的孩子,在這個環境學習的不僅是學科,更多是看不見的內化價值觀,在一片全球化氣息的大環境,你會讓你的孩子追求的是更多的人脈可能?更好的未來想像?還是透過社會學習來奠定日後的人生價值觀?清楚他對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感情?這不單是台大與北大的比較,更多的問題潛藏在表面之下。
我贊同出國學習對自我成長幫助很大,人也需要有距離,才會看的更清楚。一個人18歲出國留學、或是28歲留學,對他往後生命的影響,必然大不同。但是大環境一旦形成,則趨勢無法擋。台灣被各種形式殖民的文化特色,也是提醒我們自己要認清自我定位為何?18歲的孩子,是否要到大陸讀書,周遭的大人影響力很大。這則新聞讓我思考的是一窩風的趨勢之下,自我價值的取捨。
朱中年(留美):
這則新聞其實提供台灣的教育界﹐甚至整體社會很大的警惕。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採取單一課程標準和人才高篩選政策﹐特別是國家導向注重基礎理科﹐形成今天中國發展國力的根基。中國所教育出來的數理科學生﹐整體已經比美國教育系統教育出來的人才優秀。美國在這個世紀開始有落在中國之後的跡象﹐這是最直接的原因。
台灣也經過單一課程和高篩選政策的國家發展階段﹐有其弊病。但講求課程多元和放鬆變成民粹教育之後﹐教育品質的問題可能更嚴重。
中國的頂尖大學吸收台灣學生﹐只選好的。這跟美國當初吸收台灣留學生類似。但⋯⋯非常不一樣的地方是當初美國吸收台灣學生﹐是爭取比美國當地更好的台灣學生去﹐所以大部份的台灣留學生畢業後能在當地找到工作落籍。而中國選台灣學生﹐標準定在比其高考分數略差。所以同校的中國學生﹐學習能力整體上還是比台灣學生好。這些台灣留學生在中國﹐跟當初東南亞到台灣讀書的僑生﹐是類似的情況。畢業後如果要競爭在中國工作﹐最有可能的是揀同校中國學生選完剩下不要的。這樣看來﹐大部份留中國的台灣生﹐最後還是會鼻子摸著回到台灣做中國教育的走狗代言人。
仗著中國的文憑吃台灣米。
所以說﹐台灣最終的因應措施﹐還是在於如何維持自身教育品質的競爭力。這樣才能鼓吹設置承認境外學歷和職業認證的關卡。
劉青年:
我是覺得一國教育的好壞,很難從單一面象來評斷,包括是否採「單一課程標準和人才高篩選」,雖然我不清楚中國目前數理科學生的程度在國際上如何,不過,中國的基礎科學發展、技術發展,似乎並不見得是世界頂尖,不要說與歐美比較,連日本及印度都還可以多多少少向中國誇口,不是嗎?
而所謂美國在這個世紀開始有落在中國之後的跡象,老實說,我看不太出來,不管從學校排名,留學意願,資源吸納,產學合作,技術創新,研究成果等等方面來看,中國的大學,絕大多數仍然是三流的,其中最好的像北大等少數幾校,也還難在亞⋯⋯洲地區領頭,像香港、新加坡的大學,都還不見得落後於北大,更別說日本的東大、慶應、一橋,所以,說中國已經在超越美國,實在有點太過了。
台灣的高等教育,問題可能是出在資源分配,及政策管制,讓學校財源受限,讓公立學校被侷限,私立學校則窮困不堪,比較國內外的大學財源、組織,就可窺見一二。
【補充】
一位回國不久的年輕老師也轉貼這個報導,並表示:
「外國名校喜歡到中國去開分校,喜歡和中國學校合作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一點都沒錯。中國的學生也比較用功,這也一點沒錯。
我去年剛回台灣時去找一位重量級老師,老師說,你現在啊,可以往美國學術界發展,也可以往中國發展,到中國去教書,現在中國在積極重點發展我們這行的研究,有很多機會,而且你的聽眾會是整個中文世界。
我非常有禮貌,又略帶羞澀地笑了笑,有點瀟灑和自信地回答恩師說,『我比較想在台灣栽培台灣自己的學生。』
我希望台灣學生不要受李敖兒子的語言和心態影響太大。台灣學生應該把自己放在台灣vs世界史的角度,多去探索瞭解這整個世界的文明、歷史和政治經濟板塊,好好地定位自己、朝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和優雅地作自己。老想著和中國競爭,中國現在多厲害,反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在世界中的格局。 」
相當喜歡這位年輕老師的態度和看法。
台灣是世界的台灣,不要自限在兩岸視野。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搭高鐵看台灣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是舊亦是新的關仔嶺
關仔嶺大旅社至今仍保存日本式的門面。
關仔嶺老街還有一些老房子。
從溫泉區老街有沿溪步道可到溫泉出水口。
關仔嶺位於台南縣白河鎮郊,風光明媚的 淺山地帶。兩三百年前,漢人就在這充滿靈性的山間建了寺廟,碧雲寺及大仙寺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古風之美。喜歡溫泉的日本人,則建設了熱鬧的溫泉街。日本人走 後,溫泉文化並未跟著走。百多年來,休閒旅遊方式在改變,這裡受歡迎的程度似乎並未改變。
近年關仔嶺新蓋了渡假山莊、溫泉會館, 設備新穎舒適。但若來此只關在旅館中,就太可惜了!至少該去到嶺頂公園、紅葉公園走走,沿著溪流散步,聽聽流水,享受大自然之美;或逛逛特產行,看有趣的東西。
這家特產行在大仙寺旁的商店街內,賣各式山產藥材,非常有趣。大仙寺的尼師很愛來這裡聊天、買東西。老闆是岩前教會會友。
從小到大,沒有一處觀光勝地的店鋪像關仔嶺這麼吸引我!附近所產的香菇、筍乾、龍眼乾、木耳等品質很好,更有意思的是許多聽都沒聽過的食材(或藥材), 名稱很有趣:「羊奶頭」、「牛奶蒲」、「鹽酸草」、「耳甕藤」......,都是採自山間的植物。很喜歡大仙寺對面的那些攤子,其中有一間「新薪堂」是岩前教會的 會友開的,每次看到那些一籃籃、一包包、各種顏色形狀的藥材,都會流連忘返。晶瑩泛紅的現剝龍眼乾,和市場上買的黑色果乾完全不同。
在「水火同源」附近也有不少山產店。小時候在這裡看到覺得最好玩的是「金狗毛」──台灣金毛狗蕨的塊莖,一般認為可以用來止血、治外傷,商家會在一塊「金狗毛」上面安上兩個黑眼睛,看起來就像 一頭小狗,非常可愛。每次都很想要得到一隻小金狗,但父母從來沒買過。近年已少見金毛狗蕨,因為一塊就代表一棵已生長數年的蕨,附近已被採得差不多了。在 醫藥這麼發達的時代,似乎也不需要再用這金狗毛,還是讓金毛狗蕨繼續在山間生長比較好。
三四年前還看到特產行賣「金狗毛」。
除了從未見過的山區植物外,小時候到關仔嶺還常看到籠子裡的野生動物,是被當成山產料理的食材展示的。在這裡看見過:白鼻心(果子貍)、鯪鯉(穿山甲)、鵪鶉、斑鳩、雉雞,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生物。籠內的野生動物常有悲傷的眼神,讓人看得很不忍。在動物保育法施行後,已少見這類籠子,走在溫泉街不再有那麼多驚奇和心痛。
溫泉區的旅遊,當然泡湯最重要。921大地震後,一度聽說泉脈斷絕,後來又找到了溫泉源頭。靠近溫泉出口的是幾家老旅館,還有警光山莊,泉質最好。山上蓋得很漂亮的會館,泥泉較稀薄。
景大山莊是讓人印象很好的舒適會館。
景大的天然氣火炬裝飾。小時候在明清別墅人家的前庭草地第一次看到這種火炬,覺得很好玩。天然氣和溫泉一起冒出的「水火同源」是關嶺勝景之一。
最近去,看見老旅館區整修得頗好,營造出舊街風情,地上用大理石刻出日治時期的溫泉勝地風光圖,蓋了個有日本味道的木橋。此外,嶺頂公園還特地以吳晉淮的歌曲〈關仔嶺之戀〉為主題,做了一些新設計。這些用心,讓關仔嶺不至於顯得過於惡俗。
嶺頂公園的吳晉淮雕像,地上是「關仔嶺之戀」的歌譜,走一圈正好可以唱完一次。
在關仔嶺,可沉浸在懷舊氣息中,也適合當前最風行的優雅慢活減壓渡假。對我而言,百遊不厭,是舊亦是新。
(關仔嶺最近很多地方寫成「關子嶺」,可是我小時候是用「關仔嶺」。)
*本文首見於《台灣教會公報》3054期(2010.9.12)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冬夏樹影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一年容易又秋天
(八月下旬,大安溪的芒花,提醒入秋。)
七月底正忙時,渴望八月開始可以密集寫部落格,但八月像夢一般迅速消逝了,部落格寫作並未像當初所想的那麼勤。
每天掛網的時間很多,都黏在facebook。很多資訊進來,隨手轉貼出去,然後所有的想法、感受,在一天之後就找不到了。這是為什麼覺得該回來寫部落格。幾年前寫下來的文章,有些仍會被挖出來參考。自己回顧寫過的東西,也挺高興的。部落格畢竟可以比較有累積。
可是,越來越無法像剛開始寫部落格時的灑脫,順手寫去。心裡的負擔無形中已經形成,不知道是否還能坦白熱烈談論自己的想法。
近來的生活是充實的。若照2007年以前的習慣,大概可以寫上十多篇的遊記。慢慢來補吧。
九月是個開始的好時機。重新建立生活的規律,把樹窠再擺到日常生活中來。盼書寫、分享,給自己和讀者(不知道還有沒有?)都帶來快樂。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胡文池牧師101歲返天家
布農族人稱胡文池牧師Husug,這是他的布農名字。他在布農族當中傳教的成功,值得細細探討研究。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傳教的過程中他不斷在學習,努力去瞭解布農的文化、語言 ;他又善於教導,很快就栽培出一批布農自己的宣教人才,並差派他們去開拓。在長老教會和天主教為了原住民地區的宣教而激烈競爭的時代,他竟然能和天主教神父攜手合作,完成布農語聖經翻譯的艱鉅任務,這也很不容易。
換成一個比較愛秀的人,不知道會如何誇耀自己的成就。但這位名氣不算太響亮的『 20世紀宣教奇蹟』(註)推手,退休後只是默默繼續做能夠做的服事,從不求名求利。他泰然幽默的處世態度,一輩子守著獻身的承諾,為上帝奔走盡忠,實在令人羨慕欽佩。
很喜歡他在1982年獲得台灣神學院榮譽博士學位時的致詞,茲錄如下:
「今天我很光榮與我的同伴駱先春牧師在這裡得到榮譽神學博士學位。二、三十年前我們一起同工,料想不到今天同得此光榮,這不是我們的聰明,而是上帝的安排。我常覺得我很瘦,吃不胖,到現在我才知道,我身瘦,腳長,是上帝要我在山上奔跑傳福音。我不知道頭痛是什麼樣子,上帝幫助我完成聖經翻譯工作。希臘文是文明的文字,布農語是簡單的語言,只有簡單的幾百個語詞,有時為翻譯一句話而想了好幾天,但上帝使我未曾頭痛。感謝上帝的安排,也將一切歸榮耀給上帝。」
(註)戰後十數年間台灣原住民幾乎全部改信基督教,被稱為『 20世紀宣教奇蹟』。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記「台灣原住民合唱嘉年華」
往屏東的路上看見彩虹、美麗的雲霞、深藍色的大武山披著雲披肩。福高跨越高屏溪的這一段,每次經過總是讚嘆不已,希望能有一線道是可以極慢開甚至停下來欣賞的。天氣清朗時,大武山迎面而來,令人心生敬畏。
音樂會是三地門教會和三地國小承辦的。「台灣原住民合唱嘉年華」已是第二屆,原民會和屏東縣政府共同支持,看新聞稿,30-31日兩天有密集的合唱課程和觀摩,30日當晚是斯洛伐克少年合唱團表演,31日則是10個團體共同演出的音樂會。
雖然是政府辦的活動,但因為主辦單位是教會,一開始是先請牧師禱告開場,主持人的言辭也很教會味,全場像是教會的聚會,一場盛大的敬拜讚美。
玉山神學院那魯灣合唱團打前鋒。只有11個人,唱哈尤尤道編曲的太魯閣族「收穫歌」,非常有力量。第二首是指揮葉燕妮老師編曲的「布農族與非州安哥拉的對 話」,結合Ananado-o和Kumbaya兩個廣為人知的曲調、呼聲。從哈尤到葉燕妮,欣見玉神在原住民音樂上的保存、創作、教育工作一直在發光。
接下來是南榮國中合唱團,唱了謝宇威的「花樹下」,這首歌我每次聽都很感動,他們唱得相當好。後來還有豐田國小合唱團,也唱客家歌謠,一首「紙鷂」、一首 「客家歌謠組曲」,聲音清脆美麗,曲子則有濃厚鄉土意識,很動人。兩個團都由黃美鈴老師指揮。孩子們被訓練得很好,很有紀律,除了唱,還有一些動作和道 具,像唱到「半山謠」,就拿出油桐花當道具舞弄著。
商桂香指揮的「雅歌合唱團」,原本是屏東中會青年聯合聖歌隊,20多年前就很羨慕這個合唱團。 他們唱了魯凱族的悽美歌謠「鬼湖之戀」,很能掌握歌曲韻味,相當不簡單;另一首是很難唱得好的「及春風做伙迎接年冬」(顏信星詞、駱維道曲),是千禧年之 後的深度反省。搧樂女生重唱團,由幾位教會音樂工作者組成,都唱高難度歌曲,這次唱了Can you hear me 及 日本民謠「八木節」,第一首由排灣族的少妮瑤領唱,她的歌聲很有穿透力,唱入人心。
這次有兩個高中合唱團參加演出。六龜高中合唱團非常令人驚喜, 指揮是一位醫師陳俊志,他們有著高亢自然的嗓音、節奏感十足,唱了編採自波里尼西亞民謠的 Ka Hia Manu、哈尤尤道編曲的「山海歡唱」,非常有力量。屏東中學的演唱比較是傳統的中學音樂課會唱的歌:劉雪庵的追尋、舒伯特的鳟魚、那首很風行的 "You rise me up"。
最受囑目和歡迎的演出,應該是南投人和國小的「羅羅格愛唱歌」兒童合唱團,以及泰武國小的古謠傳唱隊。人和國小的孩子們唱 得實在好,尤其第二首「布農童謠組曲」,孩子們唱作俱佳,充分發揮布農的合唱文化。泰武國小的排灣古謠傳唱隊,之前就聽聞大名,有機會聽到真是開心。全校 僅62人,站上台的看起來大多是高年級生,全身穿戴排灣禮服,看起來非常高貴。排灣的歌曲對我來說實在是超難,特異的音階、又重視轉音的技巧,這幾位小學 生卻很能唱出那種婉囀悠揚的美感,太令人敬佩了。
還有一個演出團體是三地門教會。他們唱了哈尤尤道的「原住民的歡呼」及彌賽亞裡的「哈雷路亞」,這種選曲表現出原住民教會徘徊於自己的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間的情境。
最後屏東地區的演出團體一起上台,250人共同演唱葉燕妮編曲的「原音傳唱」,由排灣族的著名合唱指揮悟朗(柯明德)指揮,場面非常動人。
有幸參加這場勝會,聆聽天籟,實在覺得很幸福!很可惜這麼美的音樂未能更廣為人知。如果公視有錄影轉播該多好!
【附錄】
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的演唱團體演出:
泰武國小古謠演唱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71nDtO4o2Q
南投縣信義鄉人和國小(人倫教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2nv8tsFV-c&videos=B2T5e_uuW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