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回到教育的初衷(公東高工的故事)

創辦人錫質平神父並未對這學校「一把抓」,身為白冷會士,他依然以傳道、堂區工作為主,他在學校裡三度擔任總務主任,負責的是處理雜務、關懷學生生 活,當然還有去募款來支持這個學校,處理財政危機。《公東的教堂》書中描寫錫神父帶領學生清掃廁所,廁所堵塞時他會跪在地上,二話不說下手就掏,讓學生看 得瞠目結舌,只好跟進。很多人讀到這一段都會忍不住濕了眼眶。「身教」的典範在此一覽無遺。「技術」與「品格」是這所學校給予學生最好的禮物,此外,認真學技術的同時,也學到了自己進一步求知的方法。

台灣今日的教育制度問題重重,其中升學主義、文憑主義是許多扭曲現象的根源,加上傳統士大夫 的觀念仍重,整個社會和教育體系對職業教育這一塊提供的資源比例甚低。職業學校原本應成為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教育區塊,培養具有生產力的社會中堅,但現在, 一所務實認真的職業學校卻是那麼難得。現在職業學校多採「建教合作」,但許多學生卻因此制度淪為企業廉價勞工,而非習得有用技能,生命成長及品格教育付之 闕如。人被工具化使用,被訓練成敢怒不敢言的螺絲釘,而不是透過教育發現自己的價值、發現自己可以貢獻社會的途徑。

基督教學校在台灣惡性教 育環境中,似乎大部分都不得不跟隨潮流,追逐升學率、爭取入學人數,為符合千百種評鑑而想出各種應付花招......。連神學院都汲汲於立案,似乎不納入 國家教育規範中就難以生存。但是,辦學不能忘記教育的初衷,特別是基督教學校,既然掛著基督的名,所有主事者就該活出基督的樣式,不能讓祂蒙羞。

教育不是快速獲利的產業。小山晃佑的《水牛神學》討論出埃及事件時,提到:「和效率專家相反,上帝是以最多的時間做最少的事。」曠野漫長的四十年,正是上帝 教育以色列人的過程。生命的塑造,是長期、緩慢,非常需要耐性的。願台灣有更多願意投入此種真正教育的機構、個人,更願台灣社會懂得珍惜、肯定。

你們要回想,在曠野流浪那四十年間,上主──你們的上帝怎樣帶領你們的旅程。他以艱難考驗你們,使你們謙卑,要知道你們的心志,看你們是否肯遵行他的誡命。 你們要記住,上主──你們的上帝管教你們,正像父親管教他的兒女。所以,你們要謹守上主的誡命,遵行他的法律,敬畏他。(申命記8:2,5-6)

(本文根據「台南神學院雙連宣教策略研究中心」時事座談會整理而成,參與者:羅光喜、楊順從、楊弘達、鄭君平、黃以勒、蔡政道、王昭文、謝克岳。全文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縮節版刊載於2013.2.24《自由時報》)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雜感

1832年的革命,敗得很慘。不僅人民沒有站出來,帶頭的政治人物也縮了頭,結果遭到非常嚴酷的鎮壓。熱血的理想主義青年,撲倒在街壘中。如果不是這本小說用力寫出這個歷史切片,恐怕早已被世人遺忘。
大革命之後的法國,從一個極端擺盪到另一個極端,家庭內因不同政見而分裂。後拿破崙時代,保守派陣營掌控全歐,氣氛沉鬱,許多人渴望強權秩序帶來安全,許多人仍期待自由、平等的理想開花結果。革命比以前更加艱難。
活下來的馬里奧,會繼續從事革命嗎?還是回到貴族身分,和可愛的小妻子安居樂業,頂多偶爾當當人權律師?恐怕會是後者。
或許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是:以和平的方式,邁向一個不必人頭落地的時代。
作者也期待一個人人可以自由去愛,且愛情得到祝福的世界。這需要天使的祝福,像尚萬強這樣的天使。同樣以最天真的愛情,熱烈去愛一個陌生人,芳婷走向極端悲慘的命運,珂賽特卻是得到幸福。如何可能?只有「博愛」獲得實踐的社會,才有這樣的天使。

天主教的修道人在這個故事裡,扮演了救援者的角色。仁慈寬恕的貝福治主教,讓尚萬強的人生態度完全改變,從此努力向善,寧願損己利人。一座隱修院庇護了走投無路的尚萬強、提供珂賽特一個安穩、單純的成長環境。這是對教會的理想化描寫,對基督徒所應扮演的角色的期待。
原著中還有一位加入革命行列的低階教士馬白夫,善良、守分,卻在晚年窮到無立錐之地。高階教士吃香喝辣、與貴族及富豪周旋,低階教士照顧窮人,自己到最後也成了窮人。這種教會裡的不公義,以至於法國大革命時期,許多低階教士站到人民革命那邊去。結果從共和又回到帝制,教會裡的不公義依舊。
感化人心,靠言語教誨是無用的。只有愛的的行動能帶來改變。


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

敬意與懷念

Rev. Moody

旅程的後半前往蘇格蘭,氣溫更低了。我們來到位於格拉斯哥附近的Lennoxtown,是對中台灣宣教極有貢獻的梅監務牧師(Rev. Campbell N.Moody)長眠之處。墓園所在地是在山丘上,圍繞著已成廢墟的教堂,但鐘塔被整修好,成為受保護的遺跡。墓園分為好幾區,大家分頭去找。 去年夏天台灣基督教史研究者、京都大學博士班的三野和惠造訪此處,並把相關的資訊提供給鄭仰恩牧師,包括梅監務牧師墓碑照片,是個賽爾特十字架(Celtic Cross,十字架加一圓圈,代表光明的十字架,廣泛使用於愛爾蘭和蘇格蘭),所以大家就去認每個有賽爾特十字架的墓碑,沒多久就找到了。這是一個小小的、粗糙的墓碑,而且是合葬的墓,另一位可能是他的岳母。 墓碑上亦記載梅牧師是「福爾摩沙的宣教師」。我們面對這低矮的小墓碑,為梅牧師唱詩篇23篇,做一個小小的紀念禮拜。


格拉斯哥大教堂


當天下午在格拉斯哥大教堂,參加了半場禮拜。禮拜結束後,鄭仰恩牧師和主持禮拜的牧師 Dr. Laurence Whitley (懷特理)攀談, 一聽到我們來自台灣,他就很興奮地說,他的祖父輩有一位到台灣的宣教師,原來就是台南神學院及教會公報的創設者巴克禮(Thomas Barclay)!大家回到教堂內,聽他講家族記憶中的巴克禮。原來懷特理牧師的外祖母,是巴克禮夫人Elizabeth Turner Barclay 的外甥女。巴克禮夫人回英國醫治腦疾, 病體未大癒,卻堅持要回台灣工作。在乘火車跨越歐亞大陸的艱苦路程中,再度病倒,死在旅程上。 這個悲傷遺憾的故事在家族中流傳,他們以為巴夫人「不得不葬在鐵路邊」。 王貞文牧師向他說,照巴克禮的記載,巴克禮夫人的確是在旅途中發病而未能回到台灣,但也並非葬在鐵路邊,而是在上海的醫院去世,葬在當地外國人墓園。
 
這次旅行看到兩個低調的墳墓,聽到一個對家人而言等於不存在的墓,見證初代宣教師的敬虔、儉樸和對台灣宣教的委身。也想到埋葬於台灣的幾位宣教師。馬偕家族有自己的墓園,巴克禮牧師葬在台南市的墓地,都有高大漂亮的墓碑。但最早埋骨台灣的首位宣教牧師李庥(Rev. Hugh Ritchie),由於高雄的外國人公墓已經被移除,根本找不到他的墓了。 

來到墓地,總讓人充滿感懷,但我們對上帝工人的敬意與懷念,並不會因為墓碑的大小規模而有所不同。甚至,遙遠的墓、已經找不到的墓,其故事更深植人心,更可能代代相傳。

(為台灣教會公報而寫)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2012逍遙遊回憶

IMG_3964

二月,台南公園百花祭,自己逛過一次之後,還邀父母一起來看花。


台史博

三月,與父母參觀「台灣歷史博物館」,人潮很多。


赤崁樓

三月底,陪一對德國教授夫婦遊台南,主要遊安平的古蹟和赤崁樓。他們充滿好奇心,又很有見識,聊起來收穫很多。


一棵彩色芒果樹

七月,去小妹工作的苗栗三義鯉魚潭社區,看到剛發新葉的彩色芒果樹。


稻田

還有美麗的稻田。

勝興車站

也去了一趟勝興車站。遊客很多,和第一次來此的清幽相差太多。但一些小舖也挺有意思。在一家「四季手工皂」徘徊甚久,賣的產品很吸引人。


奮起湖 黃昏

九月間一個營會在奮起湖,在楊生中心住了一夜,得以享受山間的黃昏和清晨。因為不是假日,遊客較少,感覺非常好。奮起湖是經常去又非常愛的地方,特別是楊生中心那小小的聖堂,每次有機會在那裡坐一下,都會感覺到力量復甦。


IMG_2371

九月的另一個行程,是和幾位好姊妹同遊高樹。這是美食、大樹和老屋之旅,鍾理和故居令人留下深刻好印象,列為下次必遊。

IMG_4509

十二月,第一次到萬金看聖誕熱鬧。從赤山村走過去,沿路家家以彩色燈飾裝飾著,很有聖誕氣氛。接近萬金社區,開始出現許多攤販,整個就像是大夜市。熱鬧到這樣的地步,有點失去宗教特色。


香山溼地

十二月底一趟出差,住在新竹天主教牧靈中心,難得有機會再次拜訪香山溼地。
二十多年前曾經很熟悉的地方,變化很大。
西濱快速道路把社區和溼地隔開,以往越過提防就可掘貝類,現在卻必須騎車繞遠路。
仍有不少鳥類在此棲息,看他們忙碌覓食,祈願這塊土地能繼續成為他們的家園。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2012年的一些片段

董日福畫南神的歷史資料館

 1990被拆毀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資料館」,董日福繪,蕭清芬牧師收藏。這棟位於台南神學院內的建築,目前只剩台階殘跡。曾經是台南神學院第一任校長巴克禮牧師的住處,戰後復校的首任院長黃彰輝牧師、副院長彌迪理牧師,都住過這棟建築。1976年台南神學院慶祝百週年,將此建築提供長老教會總會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資料館」,整修過程蕭清芬牧師很用心去尋找符合建物年代的裝飾磚、柱,到古董店買相關配件,挑選古式的吊燈。可惜1990因建築主樑蛀蝕而拆,歷史資料館遷往長榮中學。這張圖是今年八月去美國拜訪蕭清芬牧師時看到的。
近日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有意重建這棟建築,作為教會檔案資料館。


張良一攝影展 站在田中央

八月初,張良一的攝影展「站在田中央」,在淡水殼牌倉庫展出。這張全場最大張的「作者介紹」,是我的作品!2007年去淡水拜訪良一,跟著去走訪他的私房景點,隨手拍下在梯田風景中蹲下來取景的良一。這個攝影展非常動人,2013年初繼續台南後壁的土溝村展出。


IMG_1278

父親六月間動了一個小手術,住院十天,都是母親在看護。某天我們去探視,把母親接出來,去欣賞盛開中的阿勃勒,母親非常開心。父親術後必須適應一些生活上的麻煩,一向健康好動的他,頗難接受。這半年來,他有時於低潮,就會說:「體會到久病厭世的心情。」
父母大致上還算健康,但不得不承認已進入老年。人生新階段,對他們,對我們,都得學習面對。


「橋上看書」早午餐

五月間,被住處拖拖拉拉又不專業的油漆工程弄得快瘋了,好幾次必須逃走,到附近的咖啡店去待一天。這家「橋上看書」很舒服,架上有許多我們喜歡的書。
台南的生活,是非常非常舒服的。聽說賣咖啡早餐輕食的店,密度已經超過台北。這一年也喜歡上好幾家很棒的店。離我們最近的「綠帕克」,幾乎等於我們的客廳,食材精緻,裝潢也很舒服。很有氣質的「小說咖啡」,以各種好看的舊書深得我們的歡心。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