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指出方向的領袖

「我寧可教會受傷,那代表它走向人群。」他在耶穌會刊物《公教文明》上的長篇專訪中說:「我們必須一起思索,教會是所有人的家,而不只是容納一小群被揀選的人的小禮拜堂......教會不再只是敞開大門歡迎並接納人,讓我們也試著成為發現新路徑的教會,能夠朝外走向那些不參加彌撒的人、走向那些已經離開或者漠不關心的人。」他勇於打破陳規,敢於和教會常年的慣習唱反調,真正看見草根人民和全球社會的需求。他的改革能實現到什麼程度尚未可知,但他指出天主教應該努力的方向,開始凝聚建立在普世價值上的新認同。

南非黑人反抗運動的象徵、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曼德拉的葬禮,在上個禮拜舉行。他也是一位非常難得的領袖。當南非還是白人當政,實施種族隔離、高度威權統治之時,他投身反抗運動,遭到長期監禁。在獄中他表現出的自尊、堅定、謙和,贏得獄卒和對手的尊敬。雖然他是為了解放黑人而奮鬥,但卻能跨越種族主義和復仇主義,在獲得政權之前就開始推動大和解。他所屬的政黨「非洲民族議會」中許多人認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黑人奮鬥的目標是建立純黑人的南非,曼德拉卻大力支持「自由憲章」,以建構一個各民族平等共存的民主法治社會為目標。和教宗方濟各類似,他也勇於跳出自己支持團體的成見,提出新價值來建構美好遠景。

我們的教會,也需要能夠指出方向的領袖。他們不是憑空畫出未來藍圖,而是親身體察草根人民的需求、看得到痛苦與希望的所在,依此擘畫未來。大權在握的時候,很容易陷入支持團體的利益需求、忘掉還有更大的群體利益要考量。我們要常為領袖們禱告,願領袖們常保敏銳目光、關懷的心,時常回到草根人民當中,勇敢又有智慧和利益團體周旋,為更高的普世價值努力。

(參與討論者:李孝忠、蔡政道、張瑞雄、陳逸凡、阮以杰、謝克岳、王昭文,
執筆者:王昭文

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3225期第11版「時事論壇」,2013年12月)


【延伸閱讀】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斷臂上的自由花

薩克思大法官的法務經驗自傳中譯本,書名就取為《斷臂上的花朵》。他親身展示了「不以牙還牙」、「不要像敵人一樣重蹈覆轍」的可能性,制定出全世界公認最好、最進步的憲法,跨越種族偏見,同時注意到環境、經濟、性別的公義,用這部憲法來凝聚本來可能四分五裂的國家,指出南非的出路。

「人權不是某個國家輸出到全世界的舶來品,相反的,它來自於不屈不撓的奮鬥,以及世人所共同信仰的理想主義。國際社會一致遵守的信念原則,乃是全球各角落的人們為了人性尊嚴而付出的成果。」 薩克思大法官寫道: 「這樣的精神激勵著世世代代的人權鬥士,不分國界,不分年齡,並體現在我國的憲法條文中。」南非結束種族隔離之後,透過特殊的「真相與和解」機制,防杜內戰,儘可能修復這個長期被撕裂的社會,還有這保障基本人權的進步憲法,在普世的人權資產上,又添了厚實的一筆財富。

看看南非,想想台灣。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南非和台灣都經歷了劇烈的政治轉型,各自有不同的民主化經驗,而民主之路並非平坦大道,人民並沒有「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如何在掙脫枷鎖之後堅決不回去威權文化,需要更多人溫柔堅定地挖掘並建造屬於我們社會的人權資產,讓自由之花繼續綻放。


(初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窗口無遮欄)

【延伸資訊】

公視有話好說 與奧比薩克思深度對話 (一)(二)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信仰與社群

聽到這個「人口交換」的例子時,猛然想起一齣以伊斯坦堡為背景的電影《香料共和國》。這齣電影的主角正是當年遷往希臘的土耳其基督徒,電影描寫他的歸鄉路,清理複雜的文化認同,追尋情感依歸的歷程。主角的父親為了忠於信仰,選擇連根拔起、在充滿敵意的異鄉重新生活,勇氣實在令人佩服。然而,迫遷的傷痕,不易癒合;故鄉與故人的黏性,不是一刀可以切斷。移民希臘後,宗教信仰雖然得到自由,語言、文化的格格不入,難以融入新社會,即使獲得社會認可的成就,魂牽夢縈的仍是幼年的家鄉。

民族主義初起時,人們把問題想得很簡單。經過二次世界大戰,從納粹和法西斯的作為,人們對種族主義、追求高度同質化的禍害有了認知。21世紀,隨著全球化趨勢,新的大同觀興起。越來越多人認為:承認多元並存、接受多種文化交織影響的事實,並不會妨礙你的社群認同,反而有助於人與人、國與國的和平相處。國家事實上難以建立在種族主義、單一宗教社群之上。然而,還是有非常多政客試圖利用民族主義、宗教或道德主義來打擊異己、擴張權力。

在土耳其看到很多人張掛國旗和國父凱末爾的像。原本以為這和台灣早年的眷村類似,是對執政者表忠,沒想到卻正好相反。土耳其前陣子為了伊斯坦堡的一座公園要被改建為購物中心和清真寺,爆發連串大規模抗議,主要因為現在的總理艾爾多安被認為傾向伊斯蘭主義,意圖將國家帶向以伊斯蘭法律治理的政教合一國家,但是凱末爾的建國理想,是一個保障宗教自由、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反對派於是搬出凱末爾和國旗,表明支持政教分離的建國初衷。

歷史總是含沙帶泥前進,經常進三步退兩步。台灣和土耳其的民主倒退、全球的宗教右翼勢力興起,令人歎息。但,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實況,必須做出信仰的抉擇和行動。

 

初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窗口無遮欄」。

 

助我看明隱密奧祕

高樹的牧師館落成了,陳義仁牧師不用再辛苦揹著肌肉萎縮的兒子陳平上下樓。沒想到傳來陳平去世的消息。匆匆趕去探望,牧師娘啜泣不停令人心疼。從高樹回來,準備著12月31日的早禱。經文正好是常常用在葬禮上的傳道書3章1-15節:

天下萬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除有時;
殺害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泣有時,歡笑有時;哀慟有時,舞蹈有時;
同房有時,分房有時;親熱有時,冷淡有時;
尋找有時,遺失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緘默有時,言談有時;
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那麼,我們一切的勞苦有甚麼用處呢?
我看出上帝使我們負荷沉重的擔子。
他為萬事特定適當的時間;他使我們有永恆的意識,卻不讓我們完全明白他一切的作為。
所以我想,人不如時常歡樂,一生享福。
我們都應該吃喝,享受辛勞的成果。這是上帝的恩賜。
我知道,上帝所做的一切永遠長存;人無法對上帝的作為有所增減。上帝這樣做,是要人敬畏他。
現在的事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從前已經有過。上帝使同樣的事重複出現。

這是常用的經文,也是難解的經文。

原本想在年底回顧這一整年的紛擾,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不公義,不要忘記受壓迫者的苦。但是,口號式的批判已經太浮濫,說到社會關懷,有些學生們已經走得比我們更前面、更實際。所以,我想:批判有時,內省有時,現在是把箭頭指向自己、靜待上帝審判的時候。

選了聖詩496首「主,我上帝,求你賞賜我智慧」,歌詞(台語)如下:

1.
主,我上帝,求祢賞賜我智慧,
助我會看明祢隱密的奧祕;
心內苦痛、掙扎,救我脫離,
醫治破碎心靈,通閣得歡喜。
2.
賞賜活命、智慧、引導阮的主,
阮著放拺家己才會通領受;
基督的神tiàm阮受苦中間,
憂傷、痛悔心靈得赦免,完全。
3.
世間的疼因為自私來失敗,
聖神所賜的疼互伊失光彩;
將祢無比的疼刻阮心靈,
互朋友及對敵攏總看會明。
4.
用奴僕精神來跟隨主耶穌,
學祢慈悲、憐憫養飼眾枵餓;
助阮隨祢腳步永無後悔,
歡喜互相洗腳,同飲祢苦杯。
5.
心無上帝的人只為家己活,
造成分裂、苦痛、驚惶又孤單;
耶穌,用祢權能來醫治阮,
除去一切怨恨,用和平掌權。
6.
主,我上帝,求祢賞賜我智慧,
助我會看明祢隱密的奧祕;
施恩互我一生順趁命令,
互我心靈換新,永做祢差用。

這是一首需要深刻體會、吟入心中的詩歌。作者Bahram Dehqani-Tafti ,是伊朗人,在世上僅活了24年,死於槍殺。他的父親Hassan Dehqani-Tafti 出身穆斯林家庭,但後來接受基督教洗禮,成為第一位波斯族的聖公會主教,當上全伊朗的主教。1979年伊朗革命,親西方的王朝被推翻,宗教領袖何梅尼成立伊斯蘭共和國,基督徒和深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伊朗人面臨極大的困境,許多人出逃,Dehqani-Tafti主教就是離開伊朗的人之一。但是Bahram當時是一位教師,並未離開。1980年他寫下這首聖詩後不久,在返家途中被伊斯蘭主義分子殺害。

他的父親在流亡途中聽到愛子的死訊,無比沈痛,但仍以平靜的信心說:「願上帝原諒殺害我兒子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願上帝使用我愛子的死,來解放我們祖國內部的憎恨和敵意。」

早禱中,分享了陳義仁牧師和陳平的故事,以及Hassan & Bahram Dehqani-Tafti 這對父子的故事。他們像約伯一樣遭遇無端厄運,但仍盡心去愛。

近來其實對台灣基督教界的種種行徑失望又傷心,為何一個以愛為核心的宗教,卻表現出無知的仇恨。面對這樣的趨勢,除了與朋友們一同慎思明辨、盡力而為之外,真的只能全心交託上帝。盼望上帝的愛所發出的光,能透過許多真實的見證,讓朋友和敵人都看見。更需要懇求上帝,幫助我們看明隱密的奧祕。而尚未明白的時候,也願意安靜等候。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天使休息中

休息中的天使。王貞文繪。


暑假中,我和妹妹貞文參加了台灣神學院主辦的「保羅腳蹤和啓示錄教會之土耳其之旅」(811-822),是一趟豐富美好的行程,同伴新朋舊友皆相處愉快,真是難得。

旅途第五天開始,貞文感到身體不適,一直呼吸急促,脈搏過快,但她一直忍耐著。幸好陳恆德醫師(台神陳琇玟老師的先生)注意到這情況,帶她到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支氣管炎,開了抗生素。但吃了抗生素沒甚麼改善,到最後兩天貞文越來越呼吸困難。恆德醫師一路照顧協助,用自己的美國運通卡所提供的服務,爭取在長途飛行中使用氧氣,讓貞文稍微舒服一點,又努力說服機場的醫務室讓貞文可以上機,撐到回家。後來才知道能夠回台灣多麼不容易,多麼驚險。

8月22日晚上,我們一下飛機,在恆德醫師協助下直奔台大急診。原本以為是肺炎,沒想到診斷出來竟然是卵巢癌!台大急診室很快做出診斷,但台大的病房非常難等。得知病灶之後,恆德醫師幫我們找到馬偕的婦癌權威王功亮醫師,他願意接下這個病例,所以我們迅速轉院,在馬偕得到很好的照顧,等貞文體力恢復一些,9月3日完成卵巢癌減積手術。手術很成功,貞文恢復的狀況也很不錯,第一關算是闖過了。但是還有不少關要闖。醫師說,馬上要接著開始六次的化學治療。

這病的凶險程度遠超過我們想像,但一路上帝差派各式各樣的天使協助,到目前為止,我們不斷經歷上帝的大能,上帝的恩典。貞文一直保持喜樂的心,術後的情況也很好。

感謝上帝的帶領,感謝各位朋友的幫助和代禱。前方路途仍然艱難,我們不會盲目樂觀,但會勇敢積極面對,當成天路歷程來走。

貞文自己面對疾病的挑戰,表現得堅強勇敢又忍耐,即使非常不舒服,始終保持著微笑。手術後慢慢從麻醉中醒來時,也是面帶微笑。

心裡浮出貞文所寫的一首聖詩:上帝使者有多多面貌。

「上帝使者有多多面貌,毋免搋翼,無需要飛高;
心目若開,就會看明:身邊同行,助咱無停。

上帝使者有多多面貌,有時化作老母的雙手,
艱難時陣,牽咱來行,顯明慈悲,除去憂愁。

上帝使者有多多面貌,化作風雨不斷在試煉,
直到自專成做順服,雨過天青,識主愈深。

上帝使者有多多面貌,有時喊喝來報揚真理,
有時輕聲溫柔安慰,解開心結,拆去圍牆。

咱的召命是成為使者,耶穌基督通過咱來疼,
公義的水咱汲來沃,和平花蕊開遍山坪。」

(台語)

貞文發病至今,一路有很多天使護佑。許多人用禱告託住我們,透過很多原本不熟甚至不認識的人,不斷得到即時的幫助,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

貞文她是一位牧師,也是一位老師,在神學院教書,一直如這首詩的最後一節,受召成為上帝使者,努力澆灌公義與愛的種子。現在她如這幅她自己畫的休息中的天使,暫時停歇樹下,等待恢復力量。上帝大能的手必託住她。

感謝上帝,感謝所有天使。我們全心依靠上帝,願祂旨意得成。若祂還要用貞文,必顯奇蹟見證。未來還有許多難關,我們會努力在其中體會上帝的愛和祂的旨意。

 

【延伸】

追尋天使(貞文的部落格):聖詩475首 上帝使者有多多面貌

曲譜:上帝使者有多多面貌

演唱:東京台灣教會聖歌隊

  

有諷無刺,笑到生命盡頭 ——《阿仁畫天畫地》序

阿仁牧師並非美術科班出身,雖然自小就很愛畫畫。他靠自學自修,成為熟練的美工,畫插圖、做版畫。在就讀台南神學院期間,修習宣教師郭緯麗所開的「亞洲基督教藝術」課程,大開眼界, 並獲贈一把雕刻刀,影響他走向本土化的基督教藝術創作之路。早年他做了一些木刻版畫,例如有紅磚牆和水牛為背景、睡在竹搖籃裡的聖嬰耶穌,看過的人都有很深的感動,可惜他自謙版畫技術不夠好,已經很少創作版畫。他總是隨身攜帶著素描簿,有機會就做畫。他畫山川風景、鄉村生活種種、各種面孔、姿態......。這些素描有一小部份收錄在《寶島素描簿》(人光出版社,2004)。他對自己的畫從來不曾滿意,總是不斷尋求精進。他到處觀察人、畫人,有一部份原因是為了把漫畫畫得更生動。

漫畫最難的其實是點子。剛接編《新使者》時,常接到阿仁牧師的電話,討論有何點子可以拿來畫。漫畫就是要在一瞬間擊中人心,要能跳出常規來思考才能找到點子。阿仁牧師的漫畫經常主題是教會生活中的場景,以幽默的方式呈現各種價值觀的衝突。有一則描寫長老娘對留長頭髮、綁馬尾的長老說這樣形象不適合上台司會吧?結果那個禮拜來講道的牧師就是留長髮綁馬尾!阿仁牧師說,這則刊出後不久,他接到林信堅牧師娘的電話,說:「林牧師看了這則漫畫,哈哈大笑,下午就去世了。」他嚇了一大跳。牧師娘繼續說:「感謝你讓林牧師的最後時刻能夠開懷大笑。」

「人如其畫,畫如其人」,阿仁牧師的畫有諷無刺,有著溫暖的人情味,有細緻的甜蜜點,還有更多對教會現況的憂心與期待。如果你關心自己所信的、關心教會的走向,翻閱這本漫畫集,會得到不少啓發與安慰。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為《甘字典》百週年寫的甘為霖小傳

關心視障人士

甘為霖是蘇格蘭格拉斯哥人,畢業於格拉斯哥大學與自由教會學院。雖然是蘇格蘭長老教會培養出來的人,但他和馬雅各、李庥、巴克禮......等蘇格蘭人一樣,加入了英國長老教會,成為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來台宣教早期,他最為人稱道的事蹟是他建立了台灣第一個視障者教育機構:訓瞽堂。

甘為霖牧師在台灣傳道旅行中遇到很多視障者,多半以乞食或算命維生,引起他很大的同情,便開始去了解視障者在當時台灣社會的處境。1885年開始籌備視障教育工作。他以台語白話字的凸字版(embossed type)印行了視障者的初學課本、讀本,以及新約第一卷的《馬太福音》及《廟祝問答》,用來向視障者傳教。這種凸字版字體較大,用粗手也可認出,學會羅馬拼音後,方便可用。可惜這些凸版的書太龐大而沈重,非常佔空間,使用上不方便。所以後來就採用白雷爾式點字(Braille system)來製作給盲人閱讀的書籍。耍製一本文式淨凸活字聖經,會有62大冊,需款10磅以上;改用白雷爾式點字,只要49冊,而費用折半。

甘為霖利用例假回國(1887年1月31日離台,1889年11月9日返台)的機會,籌募盲人事工的基金。英國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曾提供了刊印浮凸版馬太福音等費用,而格拉斯格自由教會學徒傳道會(Free Church Student Missionary Society)約定將募款供台灣盲人事工之用。

甘牧師回台後,即時展開創設盲校的活動。1891年9月12日租用了台南市的洪公祠作為盲校之用,先後聘任過兩位教師,第二位教師林紅任職較久。1895年台灣改隸日本,因動亂而盲校暫停一段時期,終於決定1897年3月底所租洪公祠歸還厝主而停辦。教員林紅辭任,由教士會改派到灣仔內任傳道。甘為霖牧師乃勸說日本政府成立官辦盲校於今台南啟聰學校現址。因此,洪公祠的盲校就是台南啟聰學校的最前身。日治時期的盲校首任校長秋山衍藏也是基督徒,原為長老教中學(長榮中學前身)教員。1915年校舍新建後兼收聽障學生,成為盲啞學校。

甘牧師也努力為盲人找工作機會。他認為盲人可以做的工作包括:傳道人、粗工,以及教輕鬆的手工。他舉廈門教會的例子,一位眼盲的弟兄天天在醫院傳福音、盡心幫助病人,拜訪慕道者,傳道效果極佳。又主張教會可以教盲人織襪、製帽等,或是幫助盲人做小生意。

甘為霖所設的盲校名為「訓瞽堂」,而非宣教師在福建創建的「訓盲堂」,一說是因為台灣的視障者多是後天失去雙眼者。「瞽」和「盲」都指失去視力,但「瞽」指連眼球都沒有了的人。為何台灣當時多「瞽者」?照甘為霖的說法,是因為治安不佳,政府沒有效能,因此有些人逮到做賊的,就動用私刑挖他眼珠。此外,地方豪強橫行,一些流氓迫害百姓,惡行之一也是挖人眼珠。他提及這些惡人時,特別說到「類似吳志高那樣的人」。吳志高是誰?就是白水溪事件中的主使者。1884年甘為霖在白水溪遇到一位盲人溫旺,據說他得罪吳志高,被他的手下剜去雙眼。這件事讓甘為霖牧師很震撼,因此決定非為這些盲人做些事不可。 

 

白水溪蒙難

甘為霖的工作並非只有訓瞽堂,他和其他宣教師一樣,在台灣教會草創初期、傳道人極缺乏的情況下,必須不斷傳道旅行,巡視教會,開拓教會。他走遍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區,北起苗栗三義、南至屏東恆春,東到台東,西到澎湖。他去了一些以當時交通條件很難到達的地方,如日月潭、屏東山區的原住民部落等。嘉義地區的宣教成就可以算在他身上。在宣教過程中,也有非常驚險的經驗,如「白水溪事件」。

1874年甘為霖在白河附近的平埔族聚落白水溪設立教會,引起白河地方的勢力者吳志高(有些文獻寫成吳至高)不滿,1875年1月當地居民開始建造新教堂,吳志高藉口妨礙他的祖墳風水而加以阻撓,派人攻擊信徒的家庭,刺傷婦女、搶走牛隻及財物。1月29日,甘為霖聞訊趕到白水溪,探訪受害者後和信徒一起聚在禮拜堂禱告。當晚,吳志高派人燒了教堂。甘為霖當晚的遭遇,根據賴永祥自《台灣佈教之成功》整理出來的簡單情節如下:「甘牧帥那晚在教會宿舍睡覺,半夜被喊叫聲音吵醒,房間已著火,禮拜堂及宿台頂也着火了。外面有黨徒面塗黑漆,拿大刀矛槍包圍在等候人出來。甘牧師以為黨徒會對外國人客氣,曾試圖奔出,但有矛槍逼過來,只好用棉被披在手臂上。雖然他警告英國領事會要求處罰,但刀槍插到棉被,退入房問,有一支矛槍針對插胸部,只差一寸距離而停,另有一支砍到他的腳。火愈灸旺,熱及煙難受,而黨徒打碎窗欲來燒床,最後甘牧師再一次試奔出門,想一定會死在白閃閃刀下,但此時忽然起風,火與煙都轉右向,黨徒忍不住火煙薰,也都衝向右邊過去。甘牧師只穿一件睡衣,跳出門,向左跑,越過牆,躲在溝裡,而夜晚寒冷無情。看到遠處有持火把的人移動,狀似搜查.,他不敢站立走,一步一步爬到附近山上躲,在那裏等到黨徒向店仔口離去。傅道師(標天才)到快近天亮時找到甘牧師,就拿一件褲子給他穿,與他一起趕山路到嘉義去見知縣請求保護。進南門,民眾看到一外國入無戴帽赤著腳並流血頗感奇異。在衙門經過冗長的議論,官員終於引他入室,給他吃,拿衣服給他穿,也派兵使用轎保護他到府城。這次遭難甘牧師失去所有,就連他的格拉斯哥母會所送給他的錶也失去。」

後來衙門對此事件的處置包括:(一)捕捉吳志高黨徒四人去關監牢(似是貧民受雇來代替真兇者),(二)賠償教會100元(其實損失達300元以上),(三)頒佈二項告示要求民眾善侍基督教及警告妄動。雖然真兇未受處罰,但是白河一帶的基督徒暫時得到保障。

 

白水溪教會 甘為霖遭難紀念碑

(位於白水溪教會內的「甘為霖蒙難紀念碑」)


著作等身

甘為霖大概是台灣的宣教師當中著作最多的。他的著作面向甚廣,如翻譯荷蘭傳教史料《荷據下的台灣》(Formosa under the Dutch,1903出版);有關荷蘭傳教史及他自己在台灣宣教工作紀錄的《台灣佈教之成功》(An Account of Miss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mosa,1889出版);個人宣教紀錄《福爾摩沙素描》(Sketches form Formosa,1915出版);討論盲人處境的《中國之盲人》(The Blind in China,1897)。以白話字(教會羅馬字)寫作的,則有《聖詩歌》(1900出版)、《治理教會》(1905出版)、《廈門音新字典》(1903出版)。

甘為霖在學術上最常被提及的,是他對荷蘭傳教史料的編輯整理工作。他會注意到這些荷蘭文獻,可能是因為來台灣後接觸到平埔族群的西拉雅人,發現他們對「紅毛人」有好感,可能也看到了幾份以西拉雅語書寫的契約--後來被稱為「新港文書」,因而趁休假回國時發掘17世紀荷蘭人在台灣的相關史料。


「甘字典」的誕生和貢獻

甘為霖牧師編《厦門音新字典》(A Dictionary of Amoy Vernacular spoken throughout the prefectures of Chin-chiu, Chiang-chiu and Formosa),於1913年間世以後,頗受歡迎,一般人就用「甘字典」稱之。初版由橫濱福音印刷株式會印刷,台灣教會公報社發行,首印一千冊。 第2版刊於1924年。因為甘牧師於1921年去世,由巴克禮牧師監印併寫序,特別紀念甘牧師。 2009年,台灣教會公報社將此字典改名為《甘為霖台語字典》重新出版。 字典部份以外有附錄,如:如普通地名及人名、聖經地名及人名、字姓、六十甲子及節季、字部等表。後來的版卷末更加新字的補遺。

《甘字典》收錄約15000字。選自《康熙字典》、閩南語韻書《十五音》外,也參照了其他西方宣教師或學者所編的漢字彙字典,如打馬字(Talmage)的《厦門音的字典》、馬偕(Mackay)的《中西字典》、 MacGowan的《英華口才集》,及其它多種著作。

根據甘為霖牧師的序,《厦門音新字典》得到林錦生、陳大鑼的協助。
林錦生,1894年12月16日生於台南,1904年10歲進長老教中學(今長榮中學前身),1907年3月畢業受聘協助甘為霖牧師編修字典,工作近2年後辭任,努力學習日語。1911年3月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6年畢業行醫。

陳大鑼,1883年3月1日生於永康,曾在義塾和永康教會小學就讀。1907年進台南長老教中學,1910年11月畢業。 因他漢學基礎良好,即由甘為霖牧師約聘,協助其厦門音字典編輯,共事三年。

據賴永祥轉錄林錦生的回憶錄《七十年前之回憶》,談到甘字典編修的情形: 甘字典的編修主要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讀音基礎篇,以彙集向音異形字、填錄俗語該當字于項下為專責;第二部解義篇,專責抄錄語義,修整訶句。林錦生負責第一部基礎篇;以打馬字(Talmage)字典為籃本,從甘牧師所製羅馬字單語手冊,單語每字一行,照英文字母,由首字A起,錦生搜集同音異形字,不拘多少盡入該音項內;同時審定各字讀音,務期準確;俗語字多參考閩南地區流傳的韻書《十五音》細慎取捨,埋首低頭,默默修撰,經將近二年完成所託。不過林錦生在回憶裡,也提了兩項惋惜之事:一是他認為該順應時潮,凡日文中慣用之漢字文句成語也該彙集編入字典,他辭任後在這方面彙齊170多語(如挨拶、沙汰、玄關、丈夫等)手交甘牧師,但未見被採用;二是他與「新樓書房」經理孫耀雲先生合作所得之53句俗語字,亦同樣沒有採用。

林錦生的感慨,點出《甘字典》從宣教師立場出發的設計其實並不完全符合台灣人的需要,特別是在日本統治影響日深、台灣人的語言正在被日語影響的時代,其實需要後續繼續增補修訂。這本字典所收錄的字,在當時就已經有一點過時了。

這個依照新時代意識增補台灣話的工作,後來有林茂生試著做。他在《台灣教會公報》開闢了〈新臺灣話陳列館〉專欄,自1933年11月起至1935年3月,共刊出16次。這個專欄是在《臺灣教會公報》主筆潘道榮的請託下開始撰寫,目的是解說當時通行的一些臺語新辭彙。所謂「新臺灣話」就是指現代化生活中所使用的新語彙,有一大半是日本人以漢字翻譯歐洲語言、然後臺灣人以臺語發音直接借用。〈新臺灣話陳列館〉等於是臺灣現代生活用語小辭典。在專欄結束之前,共刊出133個辭彙解說,內容包含廣泛, 從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事物、新制度,到現代政治社會的概念。每一則皆以臺語羅馬字後夾註漢字標明,說明意義後,寫出相等意義的「國語」(日語)辭彙和英語辭彙,若是漢語原有詞彙則會列出漢文典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還寫出這個新臺灣話辭彙「民國」(中華民國)是否也在使用(當時台灣屬於日本,中華民國是有相同語言文化的外國)。

《甘字典》的貢獻,首先是提供白話字使用者自學漢字。但是對現在的使用者來說,反而變成主要是用此字典學習台語、學習白話字,從漢字找白話字,或找出台語的漢字標記方式,以及找台語的正確發音。另一貢獻,是其羅馬拼音表記法被應用甚廣。

《甘字典》的「台灣性」,也值得關心注意。雖然這本字典名為《厦門音新字典 》,但字典是在台灣編輯,該字典在語彙的收集、發音的選擇上,都偏向台灣本地特色。幾位台灣人參與了字典的編輯工作,包括語音的選擇、俗語的收集等,加深了台灣的特性。除了甘為霖之外,不能忘記林錦生、陳大鑼的貢獻。

陳大鑼除了協助《甘字典》的編修之外,當時在新樓醫館的戴仁壽醫生(G. Gushue-Taylor),計畫刊行《內外科看護學》(英文書名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Nursing),特別請陳大鑼協助,用羅馬字寫成,是書於1917年刊行。1923年他又協助劉青雲編寫《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這是一本極重要的台語應用文寫作參考書。



*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2013年7月。

*刊登時的題名:睛暝人看見光
刊登版見:

*本文完成,除參考甘為霖著作外,甚多依賴《教會史話》及「賴永祥長老史料庫」相關資料文獻。特別感謝賴永祥長老。

*前日遇見陳大鑼之子,請教是否可提供更多有關陳大鑼長老的生平資訊,答曰:「賴永祥長老所知比我們更多。」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