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

王貞文:郭大衛牧師



轉錄自王貞文2016年2月23日的臉書

昨天回學校去參加開學聖餐禮拜。
甜美的番薯與清香的茶,代表著基督為我們打破的身體,以及新約的杯,在曾昌發牧師的祝聖下,由可愛的,被暱稱為「尤達大師」的年長同工手裡遞到我的手上。「尤達大師」眼中閃耀著喜悅的光芒,把盤子捧到我的面前,輕聲地、緩緩地說:「為妳打破。」
沈重的、豐富的、充滿南神風味的禮拜。

在這場禮拜裡,也有短短的儀式,紀念1975-1984年在台南神學院任職,又對台灣教會公報有所貢獻的PCUSA宣教師--郭大衛牧師(David Gelzer 1919-2016)。
陳主顯牧師回憶他們一起在美麗島的風暴時期一起同工的經驗。
負責教導教義與歷史的郭大衛牧師,治學嚴謹,對學生則是寬容的。

電影《沈默》觀後

2017年的臉書:

去看了《沈默》。原以為會兩人包場,結果有30人左右吧?還是有遇到認識的人。冷門電影遇友感覺特別好。
相當忠於原著(有點太忠於了,覺得缺乏導演領悟得好那種靈光乍現的創意)。場景有說服力。演員表現大多很出色,特別是幾位日本演員。只是吉次郎不夠猥瑣,洛得里哥像小痞子。
重點大概不在洛得里哥,甚至不在吉次郎,而是在那些沈默受苦的日本農民基督徒。日本是沼澤,看似基督教無法釘根,但頑強的、可能沒有完全了解天主教教義的農民,即使被迫棄教、被迫隱藏,仍然偷偷持守信仰,偷偷製造或引進天主教的象徵物。
上帝旨意超過人所能想像。信仰的力量,也超乎理性,超乎邏輯推論。
不斷祈求原諒、不斷背叛的吉次郎,心中始終有神。
《沈默》不是在質問神,不是在質問教會,而是在讚嘆信仰的力量。

2020年補:
《沈默》,遠藤周作的小說。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電影。
電影在臺灣取景、搭景拍攝。
電影並不算精彩。此外,這種題材並不太想看第二次。
但這本小說對我而言是有深刻意義的。
中學時代在嘉義西門教會,這是我們的讀書會討論的書,幾位大哥哥、大姊姊,還有淑民伯伯,帶領我們進入「以質問上帝追求信仰」的世界。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檢討

昨天因為被月梅罵得莫名其妙,頭昏腦脹,就問了幾位朋友的看法。

小喬說:生氣也是一種需要的表示。先把傷心和生氣收起來,再想想她的情況。先認識到她需要妳,對妳有期待。

鏡玲說:朋友之間 知道彼此都有限制和痛處,先別生氣。過些日子再談。

嘉陵說:相信妳就像一般友好的朋友之間的回應月梅,只是跟她過份的期待有落差。妳只是做妳自己,而她「誤解」或「期待」妳。

培苓說:那天月梅來討論,感覺她期待妳能擔起紀念會所有規畫之責,但妳無此意願。她離開時心情很低落。

我想我的確讓月梅失望了。可是目前我的生活方式和心情,確實無法擔起這樣的責任。至今仍沒有很強的意願去辦一個阿明老師的紀念會。雖然我知道月梅需要。

鏡玲說前天月梅和她談,打算在四月辦一個紀念會,但細節還不清楚。鏡玲會負責動畫的完成和費用,也打算寫一篇談阿明老師的文章。我不知道月梅昨天的意思是要找我幫忙嗎?還是不要我幫忙?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月梅生我的氣


今天早上收到月梅的訊息,說她把賣風琴的五萬元給聖賀德佳學會,用我的名義。又給了下列的話:
「我真的有非常大的怒氣對妳 ,一月五日的紀念活動的事。妳說選在星期日下午讓妳們在北部上班的人,很難。結果妳竟然開心的去東部遊,有遊玩就不難了。阿明的“朋友”,真是自私啊!讚嘆」

我對她的怒氣感到吃驚,心情也變得很壞。


朋友相聚、看醫生

詹素娟上午突然發出邀請,下午和張隆志一起去豐巢喝咖啡。這是我們三人第四次的咖啡聚會。豐巢是我介紹的,他們都頗喜歡。
隨意聊著。得知陳偉智論文已經通過口試,很為他高興。也聊到劉紹華,隆志昨天有去聽她演講。詹素娟提到紹華推薦她的臺灣原住民史作為年度選書,但未被接受,紹華特意寫信告訴她自己怎樣推薦這本書,然後素娟遇到自己的鄰居富察,也提到紹華推薦此書的事,讓阿娟覺得很溫暖。紹華就是這樣認真、執著、熱情、真誠。

搭隆志的車去木柵,走南深路,經深坑到木柵,大約半小時。

徐醫師那裡,難得都沒有人。他說下午其實很多人,我是最後一個了。把了脈,他說有改善,胰臟沒問題,但是心、肺的部份不佳。我提到早上都會打噴嚏、流鼻涕,他就添了真武湯和黃精。還說每天可吃橘子:椪柑、桶柑。可以吃橘子真是開心。
他又強調藥要去三元堂買,即使要用寄的,都比其他地方便宜。這家藥房和他合作,特別給折扣。

晚上培苓回來,說原先在拍的題材「原住民母語幼稚園」因為武漢肺炎而暫時停課,無法拍,所以要找新的主題和題材。我建議:1.找小克,討論屏東的豬糞污染,2.臺南的南山公墓議題。還聊了很多其他有可能性的題材。培苓在「我們的島」,環境意識很強的一個節目,所以她都得找有問題意識的題材。我說,「我們的島」太多都是一看就知道想說什麼,看久了覺得是意識形態,失去感動力。多做一些生活化的東西,才會吸引人。

深夜收到台南新芽的緊急支援請求,28日要去講「228到白色恐怖」。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走出傷痛

一位面冊朋友,年輕的母親,困於過往可怕的受害經驗,最近發文哀號。覺得很心疼。
給她寫了以下的話:

創傷要過去沒有那麼容易,只要比以往進步一點點,就該給自己拍拍手,稱讚自己。
發現自己仍很受影響,表示妳並未麻木。「還活著就會痛,會痛表示還活著」,單單這點就該感恩。 當然,痛還是要處理,要讓它慢慢不痛。一次又一次越來越能直視、看清痛苦的根源,就是進步。痛苦自責的時間縮短,也是進步。
不要絕望。妳絕對有力量可以自我療癒,何況還有上主讓妳靠。路程或許比想像漫長,像天路歷程一路都是考驗,但終會得救。

這些話是給她,也是給我自己。
覺得自己進步有限,連好好看清自己到底是在過不去什麼都不知道。

會友日

淑慧母親的告別式

雖然武漢肺炎肆虐,2月16日還是有很多活動。猶豫著是要參加國史館二二八文獻選輯的新書發表會,還是要去參加大學同學林淑慧母親的告別禮拜。最後選了參加告別禮拜。想說在這種時候,參加的人可能不會太多,應該去送個暖。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