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生活瑣記

 最近相當依賴全家便利超商。常常早上去買一盒無糖豆漿,再買一個肉鬆飯糰當早餐。有時也買午餐:金咖哩的濃辛咖哩,或是媽媽煮藝的麻油肉絲炒飯。有時中午外出吃飯,因為喜愛的咖啡館已經結束營業,就去全家買一杯仙女紅茶,在店內的座位慢慢喝完,享受中午休息的時光。買書也都透過讀冊,在全家取書。

周邊走路十分鐘左右可達的全家便利超商有四家,最常去的那家光線暗淡,但有兩區座位,一區沙發,一區高腳椅,所以利用者很多。店員通常是俐落的年輕女孩或男孩,流動率頗高。上個禮拜有位看起來新上工的中年婦女,工作尚未上手,在店內極忙碌的時刻,常常還需要另外一位工作人員來幫她解決問題。可以感受到那位俐落女孩的不耐,雖然她還是默默把事情處理好,沒有多說什麼。昨天又在人很多的八點出頭到了全家買豆漿、取書,只剩俐落女孩一人在忙。大家默默排隊,等她做咖啡、拿包裹、結帳。她把事情處理得很好,令人佩服。便利商店的店員真的需要三頭六臂啊,看來那位中年婦女大概放棄了。

若是我去應徵超商店員,恐怕也很難勝任。手腳慢鈍,加上一大堆工作程序要熟悉,根本無法和年輕人競爭,要一起工作都可能拖累別人。也有看到一些便利商店有中老年的店員,如果不是加盟的店主,挺令人欽佩的。

週末早晨去買菜,水果攤的女老闆說:這位媽媽,我有點不高興地回說:我不是媽媽,但還是跟她買了兩個芭樂。我討厭在市場被稱:媽媽、老闆娘,偏偏這兩個稱呼最常見。比較能接受的是:季阿(姊)或是阿姊。阿姨勉強接受。其實可以稱呼歐巴桑啊,但現在幾乎沒有人在說歐巴桑了。

在豬肉攤前等了很久。很多人要買豬肉,年輕的老闆不斷剁著排骨、豬腳,手法俐落,切成小塊,豬蹄細細削掉,刀法漂亮。可是也是會累啊!我看他剁完三份排骨、斬了兩支很大的豬腳,拿著刀的手垂了下來,脫力了,喊著手痛。

常買便宜菜的那攤,就是老闆身上有刺青那家,今天沒有番茄。老闆說,番茄的價錢嚇人,無法賣。看來上禮拜我買到50元十幾個,是本季最後的好物。

買了菜豆、洋蔥、馬鈴薯、碎豬肉,周末的菜單又是有什麼煮什麼咖哩。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電影:拉辛正傳

 去看了阿米爾罕的新電影:拉辛正傳。劇本改編自阿甘正傳,背景改成印度,主角是錫克教徒,巧克力換成酥炸球,講故事的場景從公車站換成火車上。這些挪動對應相當有趣。

沒有一般印度電影必有的大型歌舞場片,但插入幾首講述主角心聲的歌曲,很好聽。而片中呈現的印度風景、生活場景,美得很。主角的家是在油菜花田圍繞的尖屋頂房子,還有非常漂亮的林間大道。後來主角跑遍全印度,更是如旅遊廣告般呈現許多美麗地景。

和阿甘正傳比較不同的是,並沒有著墨太多印度歷史大事,而是舉重若輕帶過。主角的媽媽把戰亂動盪都說成是瘧疾流行,要他乖乖待在房間哩,不要出去。這位聽話的孩子,就這樣始終沒有弄懂出了甚麼事。但是我想若比較熟悉印度歷史的人,會看得出裡面藏了多少訊息。

女主角是三個傻瓜那位知性美女,阿米爾罕的老搭檔,很美。他們兩人看不出年紀,覺得真是神奇魔術。

覺得這齣電影很療癒。比阿甘正傳好看。我一直沒有很喜歡阿甘正傳,小說充滿諷刺的酸味,但電影卻變成溫馨感人,可是藏不住的尖酸諷刺有時還會冒出來,感覺很怪異。拉辛正傳放棄諷刺時局,或說諷刺手法非常高段,重點放在親情、友情、愛情和人生的體悟。拉辛有「神聖愚人」的特性,像以撒辛格筆下的傻子金寶,善良到極點,即使人生充滿苦澀,仍然挺直腰桿,勇敢奔跑,有真正的大智慧。

雖然他引用媽媽說法:宗教是造成瘧疾流行的主要原因,但最後他仍回歸錫克較,戴起頭巾,和三位死在戰場的祖輩越來越像,象徵他仍回到自己的傳統信仰。他和曾經是敵人的穆斯林成為要好朋友和合夥人,化解來自偏見的仇恨,甚美。


拉辛正傳相關介紹文章:
無影無蹤:https://www.ezding.com.tw/articlePage?device=app&content_id=3231


花東縱谷地震

17日晚間9:41,全台有感地震。我已經在床上,覺得搖的方式是旋轉的而不是平搖,可是很想睡,決定繼續躺。半夜醒來才看到消息,震央在台東,規模6.4,6級強烈地震。在東里的妹妹芳舟有報平安,但提到餘震不斷,有點難以入睡。
18日繼續不斷有大小地震,震央從台東、關山、池上、富里,一路北上,感覺很詭異。過午1:19又來個規模5.9,5級強烈地震。小舟報告說馬桶水箱爆裂,水管不斷出水,正找人來處理。
下午2:44,我在南港和朋友下午茶,又來個大的,晃很久,很多人尖叫,但沒有人驚慌跑出去。後來才知道這次是重頭戲上場,震央在池上,規模6.8,6級強烈地震,是兩天以來最大的。
小舟報告這下子災情嚴重了,書櫃、電視,電腦全倒,冰箱也門開東西衝出來。更嚴重的是一樓地板凸起,差點開不了門,勉強可以打開到一個人出來的程度。她趕緊跑到戶外,在教會的廣場上避難。在安通經營玉溫泉的會友,很快安排她去那裏暫住。我打電話給小舟時,她說正在等人來接。因為教會的水源暫時關閉,牧師館和教堂的東西都倒得亂七八糟,暫時不能住。得等餘震比較平靜之後,再回去整理。

小舟很鎮靜,並沒有害怕驚慌,忙著打電話關心會友。大家的家中多少都有類似狀況。幸好人都平安無事。

目前傳出的災情,玉里有一家7-11倒塌,春日國小倒塌,還有幾處橋樑損毀。東里車站有列車出軌傾斜,也幾個人受傷。

因為地震不斷,鐵路交通也跟著斷斷續續,無法正常發車。嘉陵和小蒨去買高鐵票時,也被告知目前無法正常發車,全部自由座,有車就上。因為路軌必須一邊做安全檢查。

小舟說第一次當地震受災戶。還好被接到玉溫泉,有很舒適的房間,還有溫泉!她說:在任何環境下都要感謝,昨天才在講道中分享,馬上就印證。

到目前為止,充滿感謝。

這種震個不停的情況,很久沒遇到了。看了一下公視臨時節目,邀請到陳文山教授談地震狀況,他認為是中央山脈斷層造成的,無法確定危機是否已經結束。看到廣流傳的訊息是說6,8這個應該是主震,能量已經釋放得差不多,應該不會再有更大的。但陳文山教授似乎不大認同這種看法,他認為餘震也可能到6級,且不能排除有更大地震。

2018的花蓮地震,也是前震兩天後才出現更大地震,情況很類似,需要特別注意。


9.24補

這幾天仍有超過四級的餘震,但不會再有六級以上的大地震了吧?希望。

小舟那裏,禮拜三晚上就有朋友前去幫忙整理,豐明和Miga兩日幫忙整理牧師館,北濱教會游淵文牧師和社青去幫忙整理教會的部分。小舟說很多人關心慰問。玉里黃瑞成牧師夫婦親自去看她並給慰問金。我和爹娘也為東里教會奉獻。

小舟說整理完牧師館後,才發現三樓的輕鋼架折毀,天花板全掉下來。只能之後再看怎麼處理。
她的廁所兼浴室也還沒修理。

其他的災情,看臉書朋友透露,除了東里舊車站的候車亭倒了,類似的安通站也一樣倒了。玉里原本水源豐沛的一處洗衣亭,沒了水。海端的崁頂部落,向來缺水的溪谷,突然有了水。這一震,也改變了水文。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近期世界大事

 (再不寫都過期了)

一、戈巴契夫去世

戈巴契夫(1931年3月2日-2022年8月30日),蘇聯最後一任總書記,在他任內蘇聯解體。

他推動政經改革,結束與西方的冷戰。柏林圍牆倒塌,他沒有阻擋。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西方世界肯定他的作為,但是在國內他遭遇兵變,差點喪命,之後失去政權。他的改革不算成功,並未向西方式民主前進。生活在經濟條件不斷惡化、新的財閥興起的俄國百姓,支持像普丁這樣宣稱要恢復蘇聯光榮的獨裁者。

他是推動時代的人,還是被時代推動的人?當然有些結構性因素是不可逆轉的,但在那個時間點站在那個位置,如果換一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結局。

荷索有一紀錄片:「戈巴契夫,幸會」,好像很有意思。想找時間來看。


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去世

9月8日英國宣布了女王的死訊。全世界的新聞都關注。畢竟英國王室成為全球娛樂八卦焦點已經非常多年。王室的種種總是有無盡的報導。

盡責的女王,撐著完成新首相的任命儀式,隔兩天就去世了。她之前親自參與規劃身後事的安排,從守靈到移靈,所有儀節都在告訴人民:我和你們在一起,我和你們告別了。反王室的言論在這段期間也頗節制。

透過大量報導、戲劇、紀錄片及公關手段,女王近年形象和聲望向來就不錯,此時升到最高。

9月19日將舉行國葬。這會是全球獲得最多人觀看、且充滿敬意的葬禮吧。


三、俄烏戰爭轉折:烏克蘭開始反攻

烏克蘭在八月底、九月初,在烏東、烏南展開反攻,9月12日澤倫斯基宣布已經收復六千平方公里失土。11日俄軍撤出哈爾科夫省。

美國總統宣布再加碼軍事援助。開戰以來拜登已經第21次動用國庫支援烏克蘭。

澤倫斯基15日傳出車禍受傷消息。

戰爭結束之日仍遙遙無期,但烏克蘭屢次表現出意料之外的強悍。

這次的大捷,可視為戰爭的轉折點嗎?




2022年9月9日 星期五

紀錄片《他還年輕》觀後雜記

1. 喜歡導演以「筆記濁水溪」為全片架構,把詩人熱愛土地、關懷社會、對台灣環境和人性的憂思與行動,做了很好的鋪陳。

2. 喜歡片中那些詩意的取景:風搖樹枝、夕陽光照丘頂、雀鳥停滿電線、窗框內唱歌的一家人……
3. 純園,純字表達出吳晟、莊芳華和他們的孩子的特質,儘管受盡傷害,仍以純良之心處世,對大我的愛勝過自憐,從土地汲取力量,以單純且堅定的信念一路走下去。
4. 拜訪過詩人的樹園一次,印象極美好。彼時樹尚未長得那麼高大,芳華老師開心談著編輯公論報之事。她藉此工作把台灣的好作品介紹給北美的台僑。樹園裡人人自在,自由的風吹著,對話圍繞文學之美與對台灣的愛,這些在本片中再現,以更多的情節內容呈現。
5. 中學初讀《吾鄉印象》和《農婦》,常淚。很多句子自然背了下來。可以體會瘂弦先生看到吳晟作品時的感動與興奮,清新、動人、鄉土又普世。
片中詩人多次哽咽掉淚,那些點是對父母和提攜者的孺慕之情。他對家人的感情至深至誠,如濁水膏土般黏著。家鄉的土與人,是他的出發點,也是核心關懷。
6. 莊芳華老師是本片女主角,重要性呈現得很好。見過一次面就很愛她,我想看了本片的人不少人會同意吧。
7. 心疼音寧。但其實她是強大、可敬的。北農風雲已過,尚水米繼續在生產,危崖有花繼續開。
8. 原來樹園照顧起來也很累人。除不盡的草和藤蔓,撿不完的枯枝落果,樹還會生病。種樹者的辛苦少人知,樹下乘涼太容易。
詩人說要回到書桌靜靜讀書寫作。但他的心還年輕,無法不被家國憂思帶著走,無法不行動啊。
9. 覺得本片是林靖傑導演的最佳作品。之前看他電影總覺得有不足之處,想處理社會議題卻文藝腔過重,難以入口。本片題材本身就是文學者的社會關懷,導演總算找到最適合發揮的題材,而且把自己縮得很小,節制地運用材料,終於完成美好的影片。我想他很盡力了解吳晟,他的詮釋深得我心。

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救國戰略

最近有兩本有關戰略的書出版,作者都有上談話節目談書的內容,覺得聽了之後頗有啟發。

一本是前國安會副主委張榮豐的回憶錄《無煙硝的戰場︰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一本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的《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聽了相關介紹節目,覺得對台灣當前局勢有比較務實、清楚的了解,也對台灣對應中國的進逼增加了一些信心。
推介相關節目給大家:
張榮豐的書,在華視三國演議:
李喜明的書,在斐姨所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喜明的主張:



自由時報:

李喜明與媒體茶敘時說,傳統戰力如戰機、軍艦非常昂貴,因此必須考慮資源分配和機會成本,對於傳統武力就是「品質要好、效能要高、數量要少」,不對稱武力則是數量多的「分散、精準、機動性」的小東西。

李喜明說,雖然「避免戰爭」是上策,但對台灣來說,如何設法嚇阻敵人不敢任意發動戰爭,更是關鍵,讓中國覺得永遠沒有準備好,占不到便宜、不必打,「這就是台灣的勝算」。

李說,他在二○一九年七月退伍,國防部同年出版的《國防報告書》仍支持「整體防衛構想」,倡導灘岸決勝,提到國軍需要M1A2戰車才行;李感嘆「我看到這個也只能苦笑,如果戰車都可以是不對稱武器,還有什麼不是不對稱武器?」

因此,李喜明說,台灣這幾年沒有落實「整體防衛構想」,若只是想靠美國,終究會完蛋,只能相信自己,而「整體防衛構想」有一套完整邏輯,外界可以挑戰它、修改它,但不要視而不見。

針對軍方不願接受「整體防衛構想」,李喜明指出,接受新觀念容易,但若是要拋棄舊觀念,就會發生問題,如果要採納不對稱作戰概念,各軍種「驕傲」的戰機、軍艦、戰甲車的重要性就會降低,就會發生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鏡人物介紹張榮豐:

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01125pol001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悼麗完

麗完8月初去世的消息傳出,很多人紛紛在臉書上寫下對她的懷念和敬意,我卻處於失語狀態。

碩士班畢業後半年,有機會到中研院民族所擔任吳乃德的助理,編寫高雄縣研究叢書的政治發展。想搬到中研院附近,淑文就介紹我給洪麗完,都還不認識她就大方接受我當室友,和她一起在汐止合順街租屋。

當時麗完是台灣史田野研究室的研究助理,我們成為生活的夥伴,也在專業知識上有一些交流,因為她和我的老師張炎憲的緣故,和當時在台灣史田野研究室的人們變得很熟。她教我跟會存錢,我第一次跟會就是跟她辦公室的人們。生活上她很會安排,每天下班後煮飯、帶便當,我跟她搭伙,只分擔材料費,都是她在採買和料理,只有幾次是我買菜。她是彰化二林人,算是海口人,每天一定要吃魚或海鮮,我們家倒是沒有那麼常吃魚,和她住的那一年,吃的魚有夠多。幾個月後房東要漲房租,她拎著我和另一位室友找房子,一起搬過去。租的仍然是頂樓加蓋,夏天極熱、冬天很冷,木板隔間,很容易互相干擾。那段時間我常深夜接電話,吵得她無法安睡,實在很對不起她。諸多不如意,我們一起忍受過來,沒有吵過架,直到我工作結束南返,不得不結束和她一起生活的日子。我搬家時,她微笑著,說一定要自己買房子,再也不要忍受租屋的不便。

麗完的個性很堅毅,務實又認真。她的工作很忙碌,仍把握機會進修,取得博士學位,幾年間買了房子,結婚生小孩,每年的學術產出質量穩定,觸角越深越遠。偶爾碰面,她都是家事公務兩頭忙的狀態,研究工作越來越有自信,有宏大的構想要完成。

我一直疏懶不積極,和她截然相反。她仍不時就丟給我機會。接下二林鎮志的編纂任務,要我認領一些部份去做,後來我因工作束縛無法跑田野找資料,未能完成,她找其他人善後,並未責怪我。後來又找我和張永楨、李力庸一起撰寫台灣史的大學用書,這次我有乖乖完成,書賣了近10年,還算不錯。原本計畫修訂再版,一年拖過一年,麗完突然病倒,不得不放棄。能夠和她合寫這本教科書,是珍貴的經歷。

2018年再到中研院工作,理論上應該可以常常看到麗完,但實際上碰面的機會很少。她更忙碌了,繼續事業和家事輪流操心奔忙。三年前好不容易約了一次吃飯,才知道她身體狀況不佳。她一直很瘦,這次見面,更是瘦到皮包骨。她強打精神,仍是那樣堅毅,談著自己的書已經寫得差不多,順利出版後就可以升研究員。沒想到那次聚會之後沒多久,就傳出她病倒的消息。起先寫mail給她還會回,後來連回mail的力氣都沒有了。聽說她的病況很苦,十分揪心,卻無能為力,成為心中冷冷的刺,不時浮出來製造疼痛。為何上帝這麼不公平?這樣認真求好的人,必須帶著遺憾、受盡痛苦離世?

所以我還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看到那麼多人對她的懷念和敬意,她的家人或許可以感到一些安慰吧。盡管壯志未酬,未能完成寫了八成的書,仍可無憾,安然離去。

去年在紀錄片《社頂的孩子》裡看到她接受訪問的段落,覺得很讚,向朋友推介這個紀錄片。沒想到,現在只能在片中回味她的音容笑貌。唉!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