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Arturo ê 禮物》新書發表會

 





《Arturo ê 禮物》是由日文翻譯成台文的小說,1950年起就生活在美國的臺灣人的作品。內容牽涉到戰前世代的世界觀、戰時經驗、基督教信仰.....,有奧古斯丁《懺悔錄》的味道,是個人生命史,也是時代和信仰見證。但這是小說,是揉合多人經驗的藝術創作,並非作者個人故事。

作者盧焜熙教授戰前是台北高等學校尋常科和高等科學生,赴美取得政治學博士,在大學歷史系任教,著作多以英、日文發表,以日文介紹美國史,以英文介紹日本史。他的兄長是賴永祥教授。

盧焜熙教授知識淵博、人生經歷很不平凡,他將自己和友人的經驗,加上小說該有的想像塑造,寫成這本小說。既有身歷其境的歷史見證、政治社會哲學思考,還有對基督教真理的體會與實踐,後者是小說要傳達的核心意義。

這本書原本以日文寫成,在日本出版。優美的日文,是作者的教養背景和細膩心思的展現。翻譯成台文,則成為很好的台文閱讀材料,讓台灣人有機會了解1945年前後台灣被戰爭波及的情況、1970年代台灣危機時刻一些鮮為人知的事件。美國、日本、台灣,都是本書的舞台,不只是空間的層面,更重要是文化思想的層面。

總之,本書承載的歷史、文化之深廣令人讚嘆。以小說而言,故事情節也夠精彩。

前衛出版社為此書所辦的新書發表會,一場在台南,由成大台文系蔣為文教授主持;一場台北的,今天11月18日在「讀派」書店。

台北場由前衛的總編輯鄭清鴻主持,原本盧焜熙教授要以線上的方式參與,但因為網路設備等問題而作罷。賴永祥長老則早已錄好發言,在台南場和台北場都以錄影方式參與。賴長老主要是介紹盧焜熙的生平,接著翻譯者林俊育、校對者莊惠平和我針對書的內容作一些介紹和心得分享。

我講的重點是:1.跨越戰爭世代、成為日美文化橋樑的日本人,經驗特殊。2.對罪的意識、懺悔、赦免、救贖等基督教概念討論得很真誠。3.霍桑的紅字,是作者最主要的對話對象,整本書都在呼應霍桑紅字的主題。4.這作品裡有關墮胎等議題的倫理觀,和現今主流社會落差頗大,但了解那一輩的純情,也是很好的閱讀經驗。5.作者精通日本和美國的文學,對古典音樂也有很深的體會,這些都成為他生命的重要成分,也在作品中展現出來。

鄭清鴻說這是一本很難介紹的書,內容涉及太多東西。他也認同我說的,該書的核心倫理問題和目前社會主流的關切很不一樣。他也提到,或許可以由此來思考,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甚麼樣的基督教文學?他提到貞文的〈自由時代〉,是在政治反抗運動中展現的基督教精神。

前衛的林文欽社長也認真讀了這本書,他說他喜歡的是主角的生活的部分,愛情的衝突張力,意外出現的兒子,日本和美國的兩個家庭竟然最後可以彼此接納且互相了解,這樣的情節很吸引人。他覺得那些深奧的文學、倫理學的討論,應該可以刪去。他說如果要出華文版,建議要大修,集中處理這個高潮迭起的故事就好。

覺得聽下來收穫還真不少。林文欽社長畢竟是老出版家,非常知道改怎麼做書才能賣。

負責校對的莊惠平,是資深的台語運動人士。他送我一本他翻譯的《囝仔王子》,即修伯里的名著小王子,是草根的生活性台語,很有意思。

莊惠平寫的本書介紹:
https://tcnn.org.tw/archives/78830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源實朝和北条泰時

 NHK今年的大河劇「鎌倉殿13人」的42集,某種程度滿足腐女魂。上一集源實朝說在鎌倉連一個可以信任的人都沒有,這集他就高度依賴北条泰時,想把他緊緊留在身邊。

名角太多實在有點浪費,生田斗真到現在都像跑龍套般突然出現一下。
這幾集源實朝相當惹人同情憐愛。
以下是39集觀後感:
鐮倉殿13人的39集,以平靜的一日帶過四年歲月。源實朝的和歌,悲傷哀婉。令人嘆息的感情不滿足。在泰時身邊怎能不愛上他?原本覺得泰時的角色很弱,在這集突然領悟到他是陽光般的存在。
這齣大河劇我從一開始就追,一路追到現在。幾乎每一集都有打動我的地方。雖然劇情非常簡化歷史,但每集都有精彩轉折。
大河劇基本上每個人的命運結果都必須根據史實,也就是說大家都早知道。這齣每集幾乎都有主要角色死亡,看到第一季的評論說:重點不在於誰領便當,而在於領便當的方式。也就是每個角色在死亡之時,大部分就是其高光時刻,人格特質的展現。
39集是相對平靜的一集,為下一個慘烈悲劇做鋪陳。每集出場人物都很多,每景都有重要意義,有時稍微疏忽就掌握不到。這集重點放在源實朝的處境,點出他因出天花重病、一度北条義時已經準備讓他的姪子繼位,集末可愛的姪子已經被迫出家,醞釀下一場風暴。源實朝沒有實權,試著想任命自己親近的朋友當上總介,被母親和舅舅給否決,被舅舅的威勢給壓服,想改變決策,被舅舅斥責出爾反爾是執政的致命傷,要他乖乖聽話就好。一個傀儡將軍的形象清楚呈現。
簡單查了資料,歷史上源實朝一生都是傀儡將軍,他的繼位者更慘,被北条家當傀儡,說換就換,說殺就殺,真是太慘了。日本的這種政治型態令人慨歎!看《民王》之類的戲,稍微也可看到至今日本的派閥政治,站在檯面上的不見得是實權人物,有時就是悲慘的擋箭牌。
不過,話說回來,源實朝雖然是傀儡,但是在文化上很有成就。他有92首和歌流傳,其中收入小倉百人一首的這首最有名:
世の中は つねにもがもな 渚こぐ あまの小舟の 綱手かなしも
意思是:多麼希望這人世間的一切能永遠不變啊,看那搖櫓在海邊波浪間的小漁船,船頭由繩索牽曳著,那景象是何等地扣人心弦啊。
(轉引自羅成純老師臉書)
很想多了解他的和歌。
鎌倉時代,武士地位和文化很有提升,擺脫貴族文化自成一格,這部分特別值得重視。
羅成純老師覺得這齣大河劇只著重政治鬥爭和謀殺,而沒有介紹當時的文化特色,是可惜的。
但我覺得一齣戲能夠負載的東西有限,劇作家選自己能做的做,不好高騖遠,也是對的。
雖然劇中少有提及當時的文化特色,但還是有努力呈現一些。像踢球作為貴族的表徵,還有源氏兩代的和歌成就。不過到這集尚未提到源實朝喜愛茶、推廣茶的事。
39集最動人的,是揭露了源實朝對北条泰時的傾慕之情。前幾集一直在鋪陳源實朝不願意娶妻,似有甚麼煩惱,最快樂的就是和泰時去和田義盛家,一起享受武士家庭的日常生活。這集有提到他結婚數年仍未和妻子同床,他的乳母阿姨想為他納側室,他也不願意。這集的後半段出現他給泰時一首和歌,請他回一首,可是泰時根本不會寫歌,也沒有搞懂這首詩的內容,後來經過京城回來的源仲章解說,才知道是情詩。他把詩拿回去給源實朝,問這是情詩嗎?實朝臉部抽搐,收回那首,說是弄錯了,再拿出來的就是那首海人繫小舟的詩。看得真讓人心疼。
戲裡的泰時個性光明認真,和他爸爸常常有不同的意見,但也不敢真的反抗。父子之間有頗深的信任,義時認為他和自己年輕時幾乎一模一樣,是個比較好的自己。泰時對賴家和實朝都很友善,很體貼,有耐性。
孤獨的實朝,會喜歡陽光的泰時,很自然。本集的最後,泰時拼命喝酒,顯然是意識到實朝對他的感情。
不知道後續是否會對兩人的感情再加以描繪?在大河劇中加入這樣BL的劇情,很感人。兩位年輕演員:柿澤勇人、坂口健太郎,表現得很出色。
事實上這齣就是看這各式各樣出色的男性演員的展現。一開始我最喜歡演畠山重忠的中川大志,後來越來越覺得每位都很出色。前半部大泉洋的源賴朝極讚,幾乎搶盡所有人的光芒,而演主角北条義時的小栗旬,從天真浪漫、不愛理事的青年,到老謀深算、心狠手辣的實權人物,中間的變化層次很多,也是厲害得很。
只是,三谷幸喜似乎不喜歡女人?幾位精彩的演員:宮澤理惠、菊地凜子,都被單純化為惡女,連應該是主角之一的小池榮子,也顯得很無力。
看這齣很有當時看新選組時的感受,滿滿的男性賀爾蒙。新選組中的女角的作用也都很單純,雖然找來的都是很強的演員,例如令人印象深刻的鈴木京香。
總之,這齣好好看。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西拉雅語主禱文

10月29日,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主辦的西拉雅研討會,萬正雄長老和女兒女婿一起唱他所創作的西拉雅語主禱文。

二十多年的西拉雅正名運動,10月28日取得重要進展,憲法法庭15位大法官一致同意,判決《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導致部分原住民未受國家法律保障、違憲,相關機關應在3年內完成修法。
西拉雅正名運動一路都是奇蹟,好幾次峰迴路轉,世人眼中不可能的情境下出現轉折。多年來旁觀他們的辛酸與喜悅,此刻無法不流淚。
午餐時間和萬長老短短聊了一下,才知道這幾年他身罹重病,竟一次又一次克服病危,也是奇蹟。支撐他的,是為西拉雅正名繼續奮鬥的意志,對台灣、對族群、對家人滿滿的愛。
很久沒有這樣淚流滿面了。
補:11月1日看臉書動態回顧,2011年萬正雄長老寫下這樣的句子:
「我願意背負平埔西拉雅正名之十字架,這是我信仰的告白,是我的使命,始終無怨無悔。公義正在呼喚我們,我確信正名必成功」。
阿們!
那是為了西拉雅正名要進行絕食抗議的時刻,是宣言。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在義光教會司琴

 





上個月在義光教會司琴,還算順利,雖然仍是小錯不斷,但沒出大錯,感覺會眾有從聖詩得到共鳴和收穫。禮拜結束的後奏,我彈了「親愛主,牽我手」,田媽媽很感動,禮拜後叫我過去,說這首她聽了眼淚都流下來了,給了我一包義美的狀元酥。田媽媽說這是阿姑(康先生的母親,全教會都叫她阿姑)生前最喜歡的詩歌,她們會一起唱。

大安小組獻詩,我選了聖詩605,潘霍華那首著名的詩,徐惟恩的曲,是2009年版的聖詩內很受歡迎的一首。志願加入獻詩的人大約十人,齊唱,把這首詩唱得很美,覺得感動又高興。

今天再度司琴,大安小組獻詩,選了聖詩584首,阿明老師最愛的〈至聖救主罪人朋友〉,長達六節,其中三節由王銘澤傳道、李鳳珠長老、洪增揚長老獨唱。能夠一起唱這首聖詩,告白對耶穌基督的信望愛,很美好。

王銘澤傳道即將在11月6日封牧、就任。義光教會迎來新局,期待有更多人一起來關心、支持。

義光教會的設立在台灣歷史上有重要意義。1980年2月28日因美麗島事件被拘捕的林義雄,家中的老母親和三個女兒遭到不明兇徒進屋殺害,只有大女兒奐均從重傷中倖存。1982年長老教會買下這間房子設立教會,以彰顯上帝公義之光。40年來,義光一方面是一間小型的社區教會,一方面則在社會政治關懷上特別受到矚目,許多政治受難者、民主運動前輩在此受洗。

去年開始在義光教會司琴,原因是看到朱約信長老有天在臉書上喊說沒有司琴,可能要清唱,或用伴唱帶。覺得不可思議,義光這麼有名的教會,人才濟濟,竟然連司琴都湊不齊?我不是義光的會友,幾年前因某些緣故而陪伴義光的會友、有時參加小組聚會,一直很關心義光的情況,所以就跟約信說,如果真的需要,我可以幫忙司琴。

其實我的鋼琴程度只有到徹爾尼100練習曲,小學四年級之前練的,之後除了自己彈著玩,都沒有再進修。但是因為大學時代認識了聖詩和風琴推廣者阮昭明老師,耳濡目染,喜歡藉聖詩靈修,然後幾年陪著貞文看她在台南神學院禮拜組的工作,也稍微體會禮拜中聖詩的重要性。於是厚著臉皮爭取在禮拜中司琴的機會。

每個月一次的司琴,以為負擔不重,不過準備起來有時還是很辛苦的。借室友的電鋼琴練習,能練的時間不多,而且電鋼琴觸鍵的感覺和音量的控制,和彈真正的鋼琴還是有頗大區別。我也沒有準備琴譜聖詩,對困難度較高的聖詩,都是用偷吃步的方式,簡化和弦,彈出旋律就是了。還得應付臨時狀況,如受邀來講道者也同時受邀獻詩,就得設法伴奏。還有次搭配茱麗亞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演奏家,真是緊張,但也很享受。

有次跟陳文珊提起我在義光司琴,她就說她也要!義光教會接納了,她也開始一個月一次的司琴。文珊的鋼琴程度比我好,家裡也有電鋼琴可以練,但是她對司琴這件事感到非常緊張,結果每次司琴後都對自己不滿意,很沮喪。但她非常好強,各方詢問如何改進司琴的技巧,並徵求其他司琴者同意,讓她每場禮拜都彈一首來練習,平復緊張的心態。直到她因為生涯規劃而結束司琴工作時,已經有很大的進步。而且文珊也因為這樣參與,對教會有了更深的認同感,在八月轉籍到了義光。我想文珊和我都因為司琴的服事,在信仰生活上收穫很多。很感謝義光給我們這樣的機會。

我是覺得聖詩是禮拜很重要的一部分,認真的司琴可以帶領會友在吟唱聖詩時進入神聖氛圍、體會聖詩的信息。美好的音樂效果宏大,但即使不完美,司琴者的誠心也是可取的,是馨香的祭奉獻在主前。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仰恩的雙連教會課、小恩的畢業講道

 仰恩牧師三個禮拜前開始在雙連教會開課,主題是:我真愛講這故事。他每堂以一位聖經人物、一位現代神學家為主題,介紹他們的主要精神。上個禮拜是以斯帖和佐勒,這禮拜是耶利米和潘霍華。每個禮拜四晚上兩小時。

上個禮拜聽以斯帖和佐勒,,主題是「把握時機轉化歷史」,覺得亂亂的,聖經解釋方面、對佐勒的神學理解方面,都不是很明晰,不知道他到底要傳達什麼,特別是提到阮美姝,將之視為也是轉化歷史的女性,覺得不是很贊同。

但是今天的耶利米和潘霍華,覺得很精彩。他先介紹流淚的先知耶利米,還蒐集了夏格爾、林布蘭所畫的耶利米。談到舊約先知角色的轉變,耶利米勇於和當權唱反調、勇於警告,被當成來亂的,但在悲劇真正降臨時又努力帶給人民希望。潘霍華最認同的就是耶利米。認信教會也呈現了耶利米的先知性。可惜今天YT轉播有問題,沒有畫面只有聲音。

這些演講如果寫下來,再修飾一番,應該是很不錯的書。

昨天也在線上看了小恩的畢業講道。禮拜設計不錯,陳純媖負責音樂的部分,處理得非常好,她帶聖歌隊唱徐惟恩為貞文的詩所譜的〈晨禱〉,是我聽過演唱得最好的版本。小恩的經文是列王記上21章,拿伯的葡萄園,題目是:在上帝旨意中共好。設計了講道後的回應,與會者把寫自己名字的OK繃貼到十字架上,然後從一堆放在地上的東西拿取一樣,象徵與受傷者同在,對未知事物的開放態度(拿到的東西可能很陌生,試著去了解)。

很用心,但我仍對她的講道不滿。首先是台語發音問題,她是很努力克服台語不流利的問題,但是聖經是有白話字可以讀的,聖經人名無法正確發音,覺得不應該。

另外是她的講道內容,信息不夠明確。講到LGBTQ遭到迫害之事,含糊帶過。提到自己被神學院拒絕,還有原境,都只一句帶過,這樣不了解的人也無從了解,知道的人則會覺得不夠。總之,覺得她表現得太怯了,想講的事情太多,以至於都糊在一起。

不太敢跟她講感想。覺得我不該總是不滿、總是批判。但我也講不出好話來。又覺得還是應該要回應一下。心情很矛盾。就先記一點。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兩場線上禮拜

 今天下午在家參加了兩場線上禮拜。都是部分參加。

一是林蘭芳的告別禮拜,在新店教會。從講道的最後一段開始參加,感覺到新店教會對林蘭芳執事的關愛和不捨。她這兩年生病受苦,每天讀經靈修,留下不少容光煥發的照片。鄭麗榕在故人略歷介紹中說,蘭芳原本就是很純的人,2013年受洗後,認真求道,更加聖潔。她的兄長則提到她從小就熟悉農事,拿了博士成為教授,仍會下田工作。原來她是屏東新園人。

很高興看到她們兩人在新店教會的投入與收穫。

另外一場禮拜,是李弦成為宣教師前往日本前的差派禮拜。李弦談到自己讀了日文系後卻跑去讀神學院,但上帝又以奇妙的方式帶領她回到日文學習這條路。傳道幹事陳澤胤則提到這個方案實行過程中,不斷體會上帝美好的安排。從適當人選的出現,到安排出發,處處都有恰好的安排。例如在國門開放前順利買到機票,聽說差一天機票就賣光了。親朋好友組成龐大的聖歌隊,唱她所選的:沙頂的腳印。很美好。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俄烏戰爭:炸橋之後戰局變化

 八月烏克蘭開始反攻。俄國決定徵兵30萬,並在占領的四個省舉行併入俄國的公投。

10月8日俄國通往克里米亞的大橋(全長19公里,歐洲最長)傳出爆炸。原因尚未公布,但有觀察認為是從海面橋下放置炸彈,很可能是烏克蘭的特種部隊所為。

10月10日烏克蘭多座城市遭到飛彈攻擊。俄國宣稱發射83枚導彈,烏克蘭宣稱攔截了43個。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將協助加強烏克蘭的空防能力。後來又發表言論:目前是1962年古巴危機之後最接近核戰爭的時刻。他說普丁是理性的,但入侵烏克蘭是不理性的錯誤決定。

俄國繼續用導彈襲擊烏克蘭城市。

再來是白羅斯出兵協助俄國作戰。

據說已有26萬符合兵役要求的俄國年輕人逃往國外。大部分是前往鄰國,土耳其也是熱門目的地。比較神奇的是有人跨越白令海峽到達阿拉斯加。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