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發現一個布列頓的作品,很吸引我。
先把基本資料貼在這裡:
Serenade for Tenor, Horn and Strings Op. 31 的創作背景
布瑞頓 (Benjamin Britten) 的《男高音、法國號與弦樂小夜曲》作品31,創作於1943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部作品的誕生與兩位對布瑞頓至關重要的人物密切相關:他的終身伴侶兼男高音彼得・皮爾斯 (Peter Pears),以及當時著名的法國號演奏家丹尼斯・布萊恩 (Dennis Brain)。
當時,布瑞頓和皮爾斯剛從美國返回英國,並在二戰期間積極參與推動英國國內的音樂創作。布瑞頓為皮爾斯的聲音特質量身打造了許多作品,而這部小夜曲便是其中之一。作品的靈感來源是布瑞頓閱讀了多位英國詩人的作品後,將它們組合成一個連貫的音樂主題。
作品內容與特色
《小夜曲》作品31 由八個樂章組成,包含一個序曲和一個尾聲,中間穿插了六首以不同英國詩作譜寫的歌曲。整部作品的主題圍繞著夜晚、夢境與黑暗,充滿了從黃昏到黎明、從不安到平靜的情感轉變。
以下是每個樂章的簡要介紹:
Prologue (序曲):獨奏法國號在樂團伴奏下,以無活塞的自然泛音吹奏,營造出寧靜而神祕的夜色。
Pastoral (田園曲):改編自查爾斯・棉花 (Charles Cotton) 的詩作《田園歌》。樂曲描繪了黃昏時分,牧羊人點亮燈火、準備入睡的場景。
Nocturne (夜曲):改編自丁尼生 (Alfred, Lord Tennyson) 的詩作《新月》。音樂呈現出夜間船隻在海上航行、海浪拍打的畫面,充滿了不安與恐懼。
Elegy (輓歌):改編自威廉・布萊克 (William Blake) 的《哦,太陽!》。音樂以慢板呈現,充滿了對逝去生命的哀悼與思念。
Dirge (悼歌):改編自佚名中世紀詩作《利物浦的埋葬》。這首歌曲節奏緩慢、充滿莊嚴感,男高音與法國號的對話營造出陰森而肅穆的氛圍。
Hymn (讚美詩):改編自班・強生 (Ben Jonson) 的詩作《向黛安娜獻上讚美詩》。這是一個充滿動感的樂章,男高音與法國號的交織旋律如同讚美般地頌揚著月亮女神。
Sonnet (十四行詩):改編自約翰・濟慈 (John Keats) 的《噢,我最愛的月亮》。音樂溫柔而抒情,表達了對月光的深情與嚮往。
Epilogue (尾聲):法國號獨奏再次出現,與序曲的旋律遙相呼應,以無聲無息的方式結束全曲,彷彿夜色再次降臨。
這部作品最獨特的之處在於,布瑞頓巧妙地運用法國號與男高音的對話,以及弦樂團精巧的配器,將詩作中的意境完美地融入音樂中。它不僅展現了布瑞頓獨特的作曲技巧,也成為20世紀聲樂與器樂協奏曲的經典之作。
參考資料:
https://www.laphil.com/musicdb/pieces/4800/serenade-for-tenor-horn-and-strings
演出:
P. Pears
https://youtu.be/PQ0ITqRBaE0?si=hvWLYnVGc0UzOUx2
唱片(有歌詞)
Robert Tear
https://youtu.be/mkLyK-oSQ7A?si=qsLDYQSv9NrXHkFC
Eamonn Mul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