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完成後,有意為指導教授林瑞明教授做口述歷史,得到許雪姬教授和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工作室支持,由許雪姬教授主持,成立了這項計畫 。經過多年斷斷續續參與訪談、整理,終於看到這份口述歷史完成出書。身為參與者之一,感到非常高興。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奔流:林瑞明教授訪問紀錄》
博士論文完成後,有意為指導教授林瑞明教授做口述歷史,得到許雪姬教授和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工作室支持,由許雪姬教授主持,成立了這項計畫 。經過多年斷斷續續參與訪談、整理,終於看到這份口述歷史完成出書。身為參與者之一,感到非常高興。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轉型正義的未竟之業
什麼是「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可能近年台灣人已經耳熟能詳,且抱著高度期望。可是到底什麼是「轉型正義」? 簡單來說, 轉型正義是指原本獨裁專制的國家走向民主化之後,針對獨裁政治的傷害進行了解、清理、修復、彌補。實際的工作包括:透過歷史整理認清過去政府不正義、違反人權、迫害人民等等事實,對受害者予以補償,追究加害者的責任。 換句話說,轉型正義有三個層面要處理:面對歷史(找出真相)、面對受害者(設法彌補傷害)、面對加害者(在法律上或道德上追訴) 。
轉型正義必須透過民主政府在體制內推動,在司法體系、教育體系等部門的協力下,才能有具體成果。轉型正義的落實,有助於民主政治的穩固,人權意識的深化紮根,化解社會的對立仇恨。 不少國家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或類似機構來推動轉型正義, 但是台灣雖然民主化已近30年,經歷了政黨輪替,卻一直等不到施政者真正關心轉型正義的工作。
2000年民進黨取得中央執政權之後,民間普遍相信一定會有一些清理威權遺緒、重審政治重大疑案的舉措,但成果並不理想。例如2007年重啟林義雄家血案(1980年)調查,沒有朝向民間普遍推測的情治人員涉案方向查辦,最後不了了之;同樣被認為政治謀殺疑案的陳文成命案(1981年),在陳水扁總統任內從未下令清查當時的機密檔案或交辦調查。
轉型正義在台灣,目前主要就是受害者補償的部份做最多,但釐清真相的工作政府不是很熱心;追究加害者責任,更是除了偶爾喊喊口號之外,幾乎看不到實際的作為。所以幾位學者、人權工作者成立「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希望透過民間力量推動政府重視轉型正義。目前主要工作是:協助發掘真相(做口述歷史、促檔案合理開放)、人權意識教育、相關法案倡議、推動相關研究、推介各國轉型正義成果等等。
加入這個協會之後,逐漸了解轉型正義並非「換政府」就會自然實現,更不是喊爽就夠。除了執政者要有心之外,在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細緻的設計,一步一步踏穩。這不是為了復仇式的翻舊賬,而是要透過清理的過程,阻止獨裁者再興,鞏固民主,追求共同的未來。更深深感受到:「真相與和解」的工作,是基督徒的責任,正如被視為典範的南非,屠圖主教就是推動「真相與和解」的核心人物,深刻指出誠實面對錯誤(認罪)的重要性,以及認罪之後的寬恕、和解,才能帶來整個社群和平的未來。
這部《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台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分成三卷:記憶歷史傷痕、清理威權遺緒、面對未竟之業。書腰介紹選了這句:「每一個社會終須總結過去的經驗和創傷,將歷史翻至新的一頁。」第一場新書發表會來了很多人,幾乎沒有政界人士,卻見到很多充滿期盼的年輕臉孔。未曾經歷過威權時代的年輕人希望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事,走過白色恐怖時代的人們渴望正義伸張、沈冤得雪,大家共同期待一個免於恐懼、是非分明的未來。這部書是一個中途站,盼望能引領更多人關心轉型正義的未竟之業。
(本文為《臺灣教會公報》「窗口」專欄撰寫)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紀錄片: 灣生回家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死者為大?
第一次意識到人們對死者的非分褒揚,是一個奇特場景。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平安的禮物
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人們,不管命運要他們站在哪一邊作戰、為哪個國家而戰,同樣都受到了戰爭的傷害。站在平民的立場,戰爭結束的那一刻,不管戰勝國戰敗國,同樣都鬆了一口氣,至少戰爭結束了,終於可以計畫未來。
台灣在戰爭結束之初,其實有段驚濤駭浪的插曲。日本在戰爭後期預期可能在台灣進行決戰,將留存的精銳部隊都調到了台灣。天皇宣布投降之後,在台灣有些少壯派軍人不甘心,妄想起死回生,企圖要和美國繼續打仗。他們將台灣兵留在營中,試圖說服名士出面領導「台灣獨立」。這項計畫最終在日本高層將領勸阻、名望人士拒絕等情況下,未能實現。若想了解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可以參考《台灣的悲情歲月》(2002,人光出版社)一書。這本書的作者白鳥,是一位親身見證此事件的老前輩。
今日或許有人認為:那時候宣布獨立不是很好嗎?白鳥前輩在書中說,關於這個「獨立計畫」,日本居留民叫好,依靠日本政府機關獲利的人歡喜,但大多數台灣人則恐懼再遭到戰禍痛苦而憂心萬分。美軍登陸沖繩造成大量居民傷亡,若戰場移到台灣,人民豈能承受?一位台灣小兵攪在這40天的緊張情勢中,各種機會、誘惑和責任交織,他終究選擇一個對台灣人民最負責任的立場。書中他輕輕寫到親身經歷的一場決戰派與終戰派軍人的激辯,最後總算勸退了決戰派的行動。他在離去前,向這位底定一切的長官表明,他什麼都不要,只期望長官賜給台灣「平安禮物」,就是要確保日本軍人嚴守軍紀、維持社會安寧秩序,直到離台之日。長官答應了,真的送了台灣這個禮物。
1945年終戰後台灣得以免於戰災,是被形容為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國家的將領願意放下手中的劍,是台灣有識之士放下虛妄的野心。他們深知人民對和平的渴望,願意成全。願當前的政治人物與掌權者也能有同樣胸懷。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機靈小老鼠求生記:讀《一甲子的未亡人》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Lamey島人的悲運

在這事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是政策制定者,執行者包括公司職員、軍人(大多數來自歐洲更貧窮的地區,不一定是荷蘭人),被東印度公司控制的平埔族人(麻豆社、放索社、新港社),可能還有漢人海盜。他們各自會怎麼看這次的滅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