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紀錄片:《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

《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 這齣紀錄片,在我的同溫層很受好評。前幾天特地去電影院看。全場近20人,是兩三年疫情以來去電影院看電影最多人的一場。可見本片真的很有吸引力。

這是一本書的企劃,讓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宗教領袖對談「喜悅」。2015年春天,身罹前列腺癌的屠圖主教,在最小的女兒Mpho牧師陪同下,飛到達蘭薩拉會晤達賴喇嘛,停留了五天。紀錄片最主要呈現的,就是這趟旅行中,屠圖主教和達賴喇嘛的互動對話。由計畫發起者(一個美國人)和達賴喇嘛的口譯官發問,問的問題包括:「為何經歷應該憤恨痛苦的處境卻在苦難中能夠由衷喜樂」、「怎麼思考自己的死」、「如何原諒」等等大哉問。

屠圖主教原本邀請達賴喇嘛到南非參加他的八十大壽慶典,但是南非政府為了怕得罪中國,不敢發簽證給達賴喇嘛,所以就變成屠圖去拜訪。開場達蘭薩拉準備迎接屠圖的場面,黃衣僧侶成排,配的卻是南非歌曲,頗有意思。

兩位宗教領袖的生命確實都很值得尊敬,言語也充滿智慧。但對這電影我並沒有很欣賞。覺得太媚俗了。太安排了。

我不喜歡的地方,還包括插入兩段用所謂現代科學研究與人互動的喜悅有助健康、研究修行者對痛有比較平靜的反應等等。或許影片製作者認為這種「科學研究」對非宗教徒有一定的說服力?還是因為達賴喇嘛鼓勵這樣的研究,可視為宗教徒與俗世對話的方式?我之所以不喜歡,是因為感覺這種研究有著功利的目的:幫助他人有益於自己的健康(某種程度的功德觀)、修行可以克服痛。

影片中,達賴喇嘛和屠圖主教被安排拜訪西藏兒童村,又在此舉辦達賴喇嘛慶生會,全程都用英語進行。前一段交代西藏兒童村的孩子都是四、五歲就離開家,被送到這裡來希望可以學習西藏文化,有個女孩一講起思念家人就哭了。那段我覺得是全片最真實感人的地方。屠圖主教立刻表示同情,但達賴喇嘛跟她說:想想妳可以學習西藏數千年文化和信仰,應該以此滿足。生日會那場,達賴和屠圖都要向孩子們說如何得到喜悅,喜悅如何帶給世界和平。屠圖一再重複說明的,是基督教的核心,也是「烏班圖」,就是人並非單獨活著,每個人存在都是因為別人的仁慈,人也必須為他人而活,看別人比自己更重要。達賴喇嘛則強調內在修為的重要,保持內心平靜,才有可能改變世界,又說從個人、從家庭做起,特別強調經營一個家庭的重要。這一段我有點不滿。那些孩子都是離家且可能永遠回不了家的,在這樣的場合強調家庭的重要,真是難以理解。達賴喇嘛自己也是自幼被迫離家,活在僧侶團體的照顧中。家庭對僧侶、對離家追求宗教理想的青少年,是一種怎樣的存在?這套說法是佛教的教訓嗎?還是中國式的齊家治國平天下?

或許因為信仰傳統的親近性,看到後來還是比較喜歡屠圖主教,他的信念是進步解放的。他為達賴喇嘛及其親近人士舉行聖餐,不能喝酒的達賴沾了一滴葡萄酒來完成儀式。他試著帶領達賴喇嘛隨著We are the world 的歌聲起舞,但達賴喇嘛受限於僧規,不能唱歌跳舞,只能繼續呵呵笑著。在片中,屠圖不斷闡述以仁心對待他人的必要,並呈現一種自在、幽默的氣氛。達賴喇嘛也不斷微笑,講述著慈悲。感覺他被自己的職位和教條束縛著,並不是真的自在。雖然兩人有時表現得像頑皮的小男孩,互相玩鬧、開玩笑,但那只是表象。達賴喇嘛作為西藏人民的精神領袖,其實是很沉重的擔子。他的幽默某種程度是一種避重就輕的技巧,在背負重大苦難之時,以轉念、改變想法來應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他的微笑令人很想哭,因為無法不看到那後面的巨大悲痛和無奈。

屠圖也是有他軟弱之處。退休的他是輕鬆的,更可以直言、調皮。他似乎總是勇敢無畏,但一想起自己未能保護父親暴力下的母親、以及未能聆聽父親死前想說的話,充滿悲傷遺憾。兩人談話要結束之際,屠圖的倦容和憂愁浮現,感覺他凝視自己不久之後的死亡,不甘不捨卻不得不放手,和所有的人一樣。

屠圖的女兒Mpho在紀錄片中也是挺重要的敘述者和參與者。Mpho是牧師、神學家,在2015年因為和同性伴侶結婚而被所屬的聖公會剝奪神職。這對父女一起發展寬恕的神學,2021年屠圖主較去世後,她的神學工作在繼續著。

電影:喀布爾之燕

去看了「喀布爾之燕」,法國出品的動畫,故事舞台是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原作者是阿爾及利亞出身的男性作家。

不僅是控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女性的壓迫,不僅是對自由的謳歌,感人的地方更在於:身在意識形態牢籠中的人怎樣活出人應該有的樣子,怎樣選擇生或死,怎樣表達愛。

事先沒有讀完小說,故事的轉折有點出乎意料,也令人沉吟良久。人為什麼可以做出犧牲?為了愛?為了美?為了希望?

片中幾次提到:只有離開這個國家才能得自由,但也需要有人留下來做教育,拯救年輕人。
前幾天《魔鬼詩篇》作者魯西迪剛被殺成重傷,殺他的人比他的小說更晚誕生。為了維護信仰而必須殺害異議者,這仇恨教育繼續擴散著。反制這種教育的教育,必須存在,必須努力。
這是特定文化和歷史脈絡中的故事,也是普世、全人類的故事。
暴力壓迫、群體壓力,對抗不易,卻總有人心中的火未熄,以生命影響生命,傳遞著火種。

這齣電影中,兩位女性個性和處境不同,都給人深刻印象。年輕、愛畫畫的女主角,個性剛烈,愛憎分明,在愛情中任性而為,與丈夫深深相愛,卻因為意識到原本以為很不一樣的丈夫仍然是壓迫女性的男性群體一員,而奮力抗議。她無法改變伊斯蘭律法,只能把滿腔憤怒發洩在丈夫身上,導致丈夫在爭吵意外中死亡。

典獄長的妻子,深愛她的丈夫,但丈夫對她只有義沒有情。她憂慮自己的病況,仍然盡量避免抱怨以免丈夫不高興,拖著病軀努力清掃房子、作飯,但是丈夫仍然被自己的心事困著,無法回應妻子的愛。剛開始看的時候,以為典獄長會和牢中的死囚成為情侶,但並沒有這麼俗濫的劇情,他只是被這女人震撼,深深同情她,想要幫她。太太看見向來冷酷無情的他,竟然為了這女人而痛哭,遂打算成全他和她。

電影沒有交代兩個女人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協議,年輕的女性接受這位太太代替她去死。

自由的代價很高。那位看來最軟弱的病女人,完成了最強大的抗議,和最深的愛情。

小說似乎並未交代逃出死刑的女人到哪裡去了。但電影安排她選擇有意義地活下去,可能會成為一位地下學校的老師。電影和小說都以街上閒晃的小孩為開場,這社會最絕望的地方就是塔利班那套正在塑造下一代。唯有提供不同的教育,才可能帶來改變,電影帶入了這樣積極樂觀的想法,翻轉絕望的故事,給了一些希望。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江湖有字在」開幕致詞

 今天代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到國立台灣文學館參加「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開幕。忘了帶講稿,致詞有點超時,不好意思。

開展活動的高潮,是由文化部長操作第一台活版印刷機(長老教會提供)、館長親自帶領看展並解說。
我因為代表合辦單位,所以也得到特權,操作了一下修復好的印刷機。
之後參觀者可不能去動這台機器。若很想試試,請前往台灣教會公報社新樓書房,那裏有一台復刻的印刷機可以試用。
以下是致詞稿:
部長、蘇館長、各位貴賓,
很榮幸代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來參加「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的開幕。長老教會提供百多年歷史的印刷機、油墨機給文學館展出,讓人看見出版史的重要環節。
1884年英國宣教師巴克禮牧師在台南設立一間專營印刷、出版的「聚珍堂」,並於隔年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巴克禮牧師自1874到台灣後,主要負責教育工作,設立神學校訓練本地傳道人才,教導信徒閱讀聖經。當時信徒識字者不多,他為了讓信徒能夠讀聖經、唱聖詩,大力推廣羅馬拼音的白話字。聚珍堂和《台灣府城教會報》,就是為了大眾教育的目的而設,以白話字編寫書籍和報刊。雖是為了傳教,但也開啟了一個出版的新時代。聚珍堂是台灣第一間出版社及報社、《台灣府城教會報》是第一份報紙。
這次展出的活版印刷機,是聚珍堂的第一台印刷機。第一位來台灣宣教的馬雅各醫師,已經退休回英國,得知巴克禮要在台灣辦報紙、做出版,就捐了這台印刷機,1881年從英國運抵台灣。《臺灣府城教會報》,也印製其他教會用書。可能使用至1969年,因為政府禁止使用白話字,教會公報改成以漢字出版,這台機器才退役。這台印刷機有很長一段時間放置在位於長榮中學的長老教會歷史資料館。2020-2021年,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和高雄的科學工藝博物館合作,對此印刷機加以研究、整理,設法恢復其功能。十分感謝科工館讓老印刷機重生。今天科工館代理館長和幾位關鍵人物也在場,在此特別致謝:科工館吳代理館長佩修、蒐藏研究組副研究員黃俊夫博士、蒐藏研究組吳慶泰助理研究員、李宇妍修護師、何宛蓉修護師。透過科工館搭橋,及文化部、台灣文學館提供場域,長老教會的歷史與珍寶跨出教會圍牆,進入大眾的視野,成為台灣社會文化極有意義的一部分。
除了印刷機,從《台灣府城教會報》的《台灣教會公報》,百多年發行不輟的出版歷程,在出版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發行對象主要是教會內的人,以信徒教育為目的,但也充分展現長老教會對於社會的重視與付出,其刊載的內容記錄了各時期的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與風俗民情,甚至國際觀點。尤其清領時期,關於臺灣人民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的文章不多,教會報雖然主要是介紹教會內部事務,但也對十九世紀以降臺灣社會的認識提供相當珍貴的資料。
1885-1969年,八十多年長老教會的白話字出版,在政府的禁令下軋然而止,白話字即使在教會中也逐漸式微。我想,這也是台灣現代出版史不能忽視的重要事件。今天的展覽特別強調在威權時代突破重重限制、勇敢的出版人,台灣教會公報的歷史,正是台灣追求自由的出版歷史縮影,在漫長的時間中,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堅持發聲。
最後,祝展覽順利成功。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Kundun

進電影院看《達賴的一生》(Kundun),馬丁史柯西斯1997年拍的,現在仍覺得好看。故事主要根據達賴喇嘛的自傳,從幼年被確認是達賴喇嘛轉世,到1959年不得不流亡印度。翻譯成「達賴的一生」容易引起誤會,或許直譯成「尊者」就好。這次看完的心得,在心中的片名是:「西藏淪亡記」。
電影以非常簡潔的手法描述1933-1959年間複雜的西藏處境,但重點非常清楚。向來以非暴力方式面對外界的西藏政府,在中國政府步步進逼下無路可退,中共取得政權後,直接軍事占領西藏,以殘忍手段迫害反抗者,耀武揚威,後來更直接威脅達賴喇嘛。尊者在這樣的背景中,從幼童成長為青年,剛親政就面臨是否要繼續留在西藏、還是出亡?怎樣才能保護自己的人民?
馬丁史柯西斯的手法並不煽情,但是看到西藏政府和人民一步步被控制、有苦不敢訴,勇敢抵抗者的犧牲,忍不住滴淚。
西藏面臨中國佔領,派出使者向西方強國及聯合國請求幫助,都遭到拒絕,只能獨自抵抗中國。在武力懸殊的情況下,只有淪亡的命運。在政治上,完全沒有贏的可能。很難不聯想到近年的香港,近日的烏克蘭,未來的臺灣。
電影透過少年達賴喇嘛的眼光看西藏的政治處境,常常只是淡淡的幾句對話,但已可管窺內外交逼的複雜情境,也可看出達賴喇嘛身在這個體制中,有著無力與無奈,權力的運用是很有限的。對西藏政治的描述是簡潔,並非化約簡化,認真看的人就會想去找更多的資料了解。這或許是我為何覺得這部電影如此好看、值得看的原因。並不呼口號,並不妖魔化或神聖化牽涉其中的人物,只是把不同的想法、對立的原因、情勢的發展、權力的關係,呈現給觀眾。
西藏被中國占領,但達賴喇嘛出走,於是還有流亡政府。而尊者身為政教領袖,政治的部分雖難有實質進展,他的象徵地位還在,繼續成為藏人團結的中心,另一方面,宗教的影響力則大有進展,藏傳佛教從青康藏高原人民的信仰,拓展到全世界都有信眾,且達賴喇嘛極受敬重,全世界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樣的聲望,是西藏民族的重要資產,也是中國在背芒刺。
電影中的達賴喇嘛,從幼年、少年到青年,不同階段由不同人演出,總共用了四位演員。年幼的孩子也能演出到位,很令人驚奇。
以英語的演出,而不是藏語、華語,現在看起來會覺得有點怪,但20世紀的電影大多如此。也是這點才讓我意識到這是一齣上世紀的電影,不然整體的觀點和表現手法,都沒有過時的感覺。
即使在電視上看過兩次,也熟讀達賴喇嘛自傳,這次進電影院看還是覺得很值得。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近日世界大事

斯里蘭卡宣布破產 

7月6日斯里蘭卡宣布破產,整個國家陷入混亂。

昨天看到的新聞畫面,大批民眾闖入總統和總理的住宅,警衛也不阻止。兩位國家領導者同意辭職。

10日的綜合報導: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7110149.aspx?topic=3879

竟然一個國家可以陷入這樣悲慘的情境,實在難以想像。

政府積欠510億美元,不僅貸款利息付不出來,更別說是償還借款金額了。原本是經濟火車頭的觀光業受到疫情和2019年恐攻影響,貨幣貶值80%導致進口更加昂貴,原本就已失控的通貨膨脹也更形惡化。根據官方數據,斯里蘭卡食物價格上漲了57%
政治腐敗也是問題之一,腐敗的政治不僅在揮霍國家財富方面扮演角色,也讓斯里蘭卡更難以取得金融救助。

斯里蘭卡和中國關係友好,經濟上也賴中國幫助。這篇說明這次中國不救的原因: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6452294

祈願這個苦難的國家能找到生路。 


安倍晉三遇刺

日本在位最久的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在奈良一場選舉造勢的街邊演講時,遭到一名男子山上徹也以土製手槍從背後攻擊,第二槍造成嚴重傷害,送醫不治。

安倍雖然已從首相位置退下,但政治影響力仍非常龐大,他的遇刺,全球震驚。

殺害他的人供稱並無政治意圖,他是很氣自己的母親無止境捐款給統一教,而安倍和此宗教友好,所以決定殺掉安倍。

日本國內對安倍的死的討論,首重維安工作太不確實,一般人對他當街遇害感到不可思議。

政治影響方面,參議院改選如意料中修憲派大勝。投票率僅略微提高。

美國、印度都降半旗表示哀悼,台灣也在7月11日降半旗。當然深藍族群大罵。

台灣人民感激安倍對台灣的好意,包括不久之前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還有贈送疫苗等事情,從事發當天開始,就有很多人前往台日交流協會獻花,一天之後台日交流協會才不治場地讓人們悼念。

我對安倍的看法沒有那麼正面,他是能幹的政治家,但貪污醜聞也是經過認證且變成戲劇全球放映的。他的立場是保守、右派的。他對當前亞太戰略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帶領日本重回國際社會,有其貢獻。他想改變日本的和平憲法,讓日本可以正式建軍,雖然生前未能辦到,但這趨勢似乎越來越有實現的可能。

台灣人對他的感念,也很令我感到意外。連續多天台日交流協會的悼念者仍大排長龍。台灣人某種程度實在很單純、多情。這情緒是怎麼鼓動起來的?覺得好奇。周邊台派的朋友都一片如喪考妣,和李登輝去世時差不多。

賴清德副總統7月11日啟程前往日本,以私人友人身分到安倍家悼唁,12日公開出席在東京增上寺的家族葬禮。日本和台灣的官方都強調這是私人行程,但媒體報導都有強調台灣副總統在場,並擔心此舉觸怒中國。

中國官方不失禮貌悼唁,但小粉紅不意外在網路上有種種荒謬舉動,慶祝安倍之死。比較令我驚訝但好像也不該驚訝的是,台灣的深藍們和小粉紅幾乎一致,前台大歷史系主任徐泓竟然說:上帝出手了。

紀念安倍,很多人轉傳他2021年為了安慰疫情中的日本人而以鋼琴彈奏「花正在開」,這是2012年為了紀念311逝者而創作的公益募款歌曲,詞曲都相當美。在他的葬禮上反覆播放這首,也很切合,原本就思念死者的好歌。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劉孟捷鋼琴獨奏會〈凝思‧天問〉

 7月7日聽了劉孟捷的鋼琴獨奏會〈凝思‧天問〉,都是技巧艱深的大曲,感受鋼琴家的運動員精神,把自己的體能、技巧和精神力發揮到令人驚嘆的高度。

上半場蕭邦的升F大調夜曲,感受著心靈鬱結苦悶掙扎,一個與神搏鬥的靈魂,結束音持續很久很久,令人差點喘不過氣,接著直接進入梅湘的<耶穌聖嬰之吻>,至善至美,整個心都被熨平的感覺。
原本最怕梅湘,太難懂了,每聽總有撞牆之感,沒想到這場音樂會最最感動我的就是兩首選自《聖嬰耶穌二十凝視》的曲子。
下半場李斯特<孤寂時領受神的恩典>,首次聽這曲,真是太美了。隨著音樂,腦中出現壯麗風景,海洋、森林、雲彩變換,感覺很想呼吸更乾淨的空氣。
一起去聽這場音樂會的雅嵐說,聽這麼美的演奏還得戴著口罩,真是難受。回來後細想,對,就是這種感受,覺得除了耳朵之外,口鼻也想一起享受,才足夠。
七首高難度的曲子奏完,我們都覺得鋼琴家應該累壞了,但被掌聲催促的他,彈了一首又一首的安可曲,一首舒曼著名的夢幻曲,兩首蕭邦:夜曲op.9 no.2、英雄波蘭舞曲,最後竟然還來一首節奏強烈的現代曲子,回來後友人提供資訊,這首叫做The Serpent's Kiss,William Bolcom 1969年的作品。
曲目如下:
1. Dutilleux: Choral et Variations, from Sonate pour piano 杜提耶:<聖詠與變奏>,選自《鋼琴奏鳴曲》
2. Chopin: Nocturne No. 5 in F Sharp Major, Op 15 No. 2蕭邦:升F大調夜曲,作品15之2
3. Messiaen: Le Baiser de l’Enfant-Jésus, from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梅湘: <耶穌聖嬰之吻>,選自《聖嬰耶穌二十凝視》
4. Franck: Prélude, Aria et Final, Op. 23法朗克:《前奏,歌調與終曲 》
5. Bach/Liszt:Organ Prelude and Fugue in A minor, BWV 543巴哈/李斯特:A小調管風琴前奏曲與賦格,BWV 543
6. Liszt: Béné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 from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李斯特:<孤寂時領受神的恩典>,選自《宗教與詩意的和諧》
7. Messiaen: Regard de l’Esprit de joie, from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梅湘:<喜悅聖靈的凝視>,選自《聖嬰耶穌二十凝視》

知道這場音樂會,是因為鋼琴家楊登凱在臉書上貼文,說周善祥音樂會的票全賣光,劉孟捷的竟然剩票1300張。查了才知道劉孟捷是台灣最早在國際大放異彩的鋼琴家,柯蒂斯學院畢業後留在該校任教,現在很有名的郎朗、小林愛實,都曾是他的學生。周善祥很小的時候也在這學院選修課程,不知道算不算他的學生。劉孟捷有名的事蹟是,他在演奏事業剛起步時,罹患嚴重的罕見疾病,曾經全身肌肉無力,癱瘓,但他竟然能夠康復,透過嚴酷的物理治療,再度回到演奏事業。他說自己的手指中還有鋼釘。毅力驚人。

原本因為7月8日、9日都有Kit的演奏會,並不很想去聽這場。但是曲目非常吸引人。後來文珊邀我和中芷去聽,我就買了票。雅嵐也很有興趣,在前一天買票。

原本以為人不會太多,沒想到焦元溥的導聆就人山人海,連二樓都站滿人。全場雖有空位,但可能有到八成吧。觀眾反應很熱情。但演奏家身體狀況似乎欠佳,走路時看出他僵直痛苦的姿勢。後來他在臉書上說,安可曲他還想繼續彈下去,但醫師阻止了。他簽名時據說有輪椅和醫護人員在旁。真是辛苦了。

也遇到Fingers,和有參加她的賞樂酒會的幾位朋友。她今天在酒曰酒樂寫了樂評。

我坐在四樓雙號,是音樂廳右側,音效已經是比較好,但仍然感受到史坦威鋼琴轟轟然,回音很大。蕭邦夜曲聽起來竟然很吵。音樂廳本身的缺陷,沒辦法。



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鄭兒玉牧師百歲冥誕紀念禮拜

 6月25日代表總會歷史委員會到布袋教會參加鄭兒玉牧師百歲冥誕紀念禮拜。布袋教會是鄭牧師和李春鈴牧師娘的第一個福音禾場,他們在此地12年,期間幾年鄭牧師出國留學,由牧師娘擔任囑託傳道。

這次的紀念禮拜由布袋教會出身的退休牧師蔡三雄發起並主辦,參加者布袋教會會友、布僑和布友友為主。曾在布袋牧會過的傳道人都受邀。

布袋交通不易,幸好嘉西葉慶章長老曾在此擔任囑託傳道,也受邀參加,所以搭他的車前往。我父親王逸石長老原本是禮拜的籌備者之一,但當天正好要打疫苗第四劑,未能前往。
布袋教會的建築仍是1959年鄭牧師建立的模樣,採光和通風很好。當時除了信徒的捐獻,他還透過普世教協向西德的教會募款。
鄭牧師長壽的一生,有許多值得認識的貢獻。他在1970-1980年代對長老教會社會關懷的方向和策略很有主張,包括參與三大宣言的討論與撰寫,更重要的是推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誕生。而在林宅血案之後積極關心家屬、並力促林義雄宅變成義光教會,更是受矚目。他寫台灣翠青,宣稱這將成為台灣的國歌,時至今日果然得到許多人認同。他在台南神學院的教學、研究,引進互談會,設立社會研究所,走在很前面。擔任台灣教會公報社理事長時,提出公報必須要做時代的米該雅,扮演先知的角色,奠定這個機關報同時深具批判精神的基礎。
退休後的鄭牧師仍然精力充沛,不時想發動新的運動。時常召集往日學生及熱心的青年朋友,談論台灣新文化運動之類的理想。晚年他特別看重白話字─教會羅馬字,批判說長老教會出了歹子孫,竟然不再教白話字也不再使用白話字。他認為回到羅馬字的使用,才能穩固台灣的主體性。
他退休後仍然保有辦公室,不斷蒐集時事剪報,思考台灣政局和教會應該做的事情。他所蒐集的大量剪報及資料,長老教會總會前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十分看重,先交給研發中心,後來在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成立後,送到檔案館整理收藏。檔案館加以清理分類後,已歸檔上架。這次檔案館主任盧啟明和研究員蔡家淳也參加禮拜,並把相關說明文章和賀詞送給鄭牧師公子鄭信福長老。
紀念禮拜還邀請了嘉義縣長翁章梁前來致詞。不過他對鄭牧師的了解都來自維基百科。幸好還有這麼好查的資料。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