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轉載】違憲的戒嚴和解嚴的違憲

人民對違憲審判有上訴的權利:

違憲的戒嚴和解嚴的違憲


謝聰敏



二次大戰結束,在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的李友邦回台領導「三民主義青年團」,光芒奪目,頗為動人。到了二二八事件,他受誣陷,解送南京,隨後出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副主任委員,竟在白色恐怖中寂然殞落。經過半世紀,在2007年二二八事件紀念會上受到馬英九黨主席憐惜。

在同一時代,含冤而死、或埋沒黑獄的人數以萬計,讓人感覺到公道茫茫,正義渺渺。台灣戒嚴長達三十八年,這是根據1949年5月19日台灣省主席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所公佈的戒嚴令,依照戒嚴令第三條第二項的規定,陳誠必須按照程序呈送上級,提交立法院追認。1949年7月7日,當時蔣介石已辭去總統,李宗仁總統宣佈戒嚴,未包括台灣在內。行政院通知台灣戒嚴是在12月28日,但是1949年11月21日,李宗仁總統已經離開中國,行政院卻依舊通告台灣戒嚴,違反憲法第三十九條及第四十三條規定,台灣仍在實施1949年5月19日的戒嚴令。陳誠的戒嚴令始終未送立法院同意,也未經總統公佈,台灣實施長達三十八年的違憲戒嚴。

在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中,台灣外有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內無戰事,依據Ex Parte Milligan的法官所說,戒嚴法施行,不能僅僅是基於侵略之威脅,戒嚴的必要性,必須是實存和當前的,侵略必須是現實的,例如,它實際已經使法院關閉,使文官管理失效。在Duncan v. Kahanamoku案中,美國法院更明白地指出,當普通法院尚能運作之時,不能用軍法來管理人民。陳誠在台灣宣佈戒嚴,明目張膽把特權集團的生存當作國家的需要。在長期戒嚴下濫用權力,任意否定人民的基本人權,改變政府和社會的結構,在實質上也違反憲法。

戒嚴不一定要執行軍事審判,軍事審判是在叛變或外來侵略危害法庭執法,導致事實上有必要由軍事法庭來取代法院時,才可以接受。軍事審判絕不是法院,只是行政機關用以恢復公共秩序而已。因此,憲法第九條規定:非軍人不受軍事審判,戒嚴法第十條規定,第八條第九條均得以在解嚴之翌日依法上訴。

蔣經國在解除戒嚴之前,由一黨專政的立法院制定「國家安全法」,以第九條第二項剝奪政治受難人的上訴權和抗告權,將長期戒嚴的殘暴統治「再合法化」。

大法官會議以第二七二條解釋,主張為了「謀裁判之安定」和「維持社會秩序」,因此國安法第九條第二項未違反憲法的人權保障,一方面推翻了憲法所規定的戒嚴的原則,讓長期國會一黨專制的立法,在戒嚴解除後,繼續操控戒嚴體制,他方面,「謀裁判之安定」也違背了1968年制定的「聯合國戰爭罪及殘害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Convention on the Non-applicability of Statutory Limitation to War Crimes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美洲間人權法院」(Inter-American Court on Human Rights)在Velasquez Rodriguez案中指出,當調查及賠償的責任未被實現時,違法的狀況可能會繼續,根據國際法中「國家的連續性原則」,繼承政府必須承擔責任,民進黨執政將近八年,調查和賠償責任未曾實現。泰鐸(Ruti G.Teitel)在《變遷中的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一書中說:這些責任可能會一直繼續,無止無盡地加在承繼政權之上,直到被完成為止。
憲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的生存權、工作權和財產權應予保障。「懲治叛亂條例」的刑罰以沒收政治受難人財產為目標,財產絕非犯罪所得,此惡法來自中國傳統抄家滅族之酷刑,納粹德國亦無此罰。政府將財產充公作為獎金,以政治受難人為掠奪對象,使軍事審判失去客觀與公正。前保密局組長谷正文亦坦誠指出,沒收的財產常常是私人的酬庸,由相關官員私相授受,這是國防部拒絕歸還沒收財產的理由。沒收財產制度,當然違憲。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第二條規定,締約國應承擔保證,任何一個被侵犯了本公約所承認的權利或自由的人,能得到有效的補救,儘管此種侵犯是以官方資格行事的人所為。根據在國際法中「國家的連續性原則」,敬請
政府及各黨總統候選人履行國際公約,勇敢承擔國家應負的責任,由大法官會議廢除違憲法律,有效補救政治受難人的損害。

願我們的國家承擔國際公約的保證,不再觸犯人權犯罪!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銅像還在



下過大雨,草地成了池塘。雲天映在其間,一個世界誕生。

樹葉還在滴水,水面激起漣漪。線條抖動,形像模糊了一下,那不再引人注意卻仍然存在的銅像。

銅像還在。積水形成的虛幻世界中,銅像短暫搖動,水一止依然如故。

銅像還在。當積水蒸發、幻影消失,他無損地繼續站立。

銅像還在。而歷史不明,隨著政權更替顛來倒去。

巨大的威權象徵,冷冷地譏諷著民主之夢。


推薦: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可訂閱電子報。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520 感慨


在這新時代展開的時刻,發出不合時宜的感概,拾起不被重視的記憶,其實是為了提醒自己:或許,有些事情仍得從頭做起。

今天的就職演說,寫得很好。中時電子報甚至一度下了這樣的標題:連結民主與兩岸  馬英九演說形塑新台灣民族宣言  (不過後來就沒看到了),雖有點令人錯愕,但這可能正是未來的路徑。新台灣民族,在演說中完全沒有提到這字眼,但的確用了很多次「台灣」來指稱這個國家。就像2000年,陳水扁用心拿捏「台灣」和「中華民國」的使用。2000年時,聽著陳水扁不能不使用「中華民國」,心裡感到很複雜,有一種很窘(囧?)的感覺。2008年,馬英九說了很多「台灣」,我想真誠的統派也會感到很不舒服吧。從陳水扁不得不用「中華民國」,到馬英九不得不說「台灣」,這是這八年中,令人感到值得高興的發展。外來政權在地化,透過民主程序取得正當性,若要進一步鞏固,還是得有個和現實能夠搭配的憲法、而非一部「蒼蠅戴龍眼殼」的遷佔國家憲法吧。所以,不認真推正名制憲的民進黨,搞不好這下子會變成國民黨去做。

不過,比起2008年的就職演說,我還是覺得2000年的有較多動人的詞句。

我想錄幾段來分享。有興趣的話,請和2008年的作些比較,或許會發現:很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年陳水扁總統就職演說摘錄:


公元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的結果,不是個人的勝利或政黨的勝利,而是人民的勝利、民主的勝利。因為,我們在舉世注目的焦點中,一起超越了恐懼、威脅和壓迫,勇敢的站起來!

 台灣站起來,展現著理性的堅持和民主的信仰。

 台灣站起來,代表著人民的自信和國家的尊嚴。

 台灣站起來,象徵著希望的追求和夢想的實現。

 親愛的同胞,讓我們永遠記得這一刻,永遠記得珍惜和感恩,因為民主的成果並非憑空而來,而是走過艱難險阻、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實現。如果沒有民主前輩們前仆後繼的無畏犧牲、沒有千萬人民對於自由民主的堅定信仰,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自己親愛的土地上,慶祝這一個屬於全民的光榮盛典。

   今天,我們彷彿站在一座嶄新的歷史門前。台灣人民透過民主錘鍊的過程,為我們共同的命運打造了一把全新的鑰匙。新世紀的希望之門即將開啟。我們如此謙卑,但絕不退縮。我們充滿自信,但沒有絲毫自滿。
 
    個人深切的了解,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的意義絕對不只是「換人換黨」的人事更替,更不是「改朝換代」的權力轉移,而是透過民主的程序,把國家和政府的權力交還給人民。人民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不是任何個人或政黨所能佔有;政府是為人民而存在的,從國家元首到基層公務員都是全民的公僕。

 政黨輪替並不代表對於過去的全盤否定。歷來的執政者為國家人民的付出,我們都應該給予公正的評價。

 在選舉的過程中,台灣社會高度動員、積極參與,儘管有不同的主張和立場,但是每一個人為了政治理念和國家前途挺身而出的初衷是一樣的。我們相信,選舉的結束是和解的開始,激情落幕之後應該是理性的抬頭。在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的最高原則之下,未來不論是執政者或在野者,都應該能不負人民的付託、善盡本身的職責,實現政黨政治公平競爭、民主政治監督制衡的理想。


*                          *                          *

20世紀的歷史留給人類一個最大的教訓,那就是-戰爭是人類的失敗。不論目的何在、理由多麼冠冕堂皇,戰爭都是對自由、民主、人權最大的傷害。

 過去一百多年來,中國曾經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留下難以抹滅的歷史傷痕。台灣的命運更加坎坷,曾經先後受到強權的欺凌和殖民政權的統治。如此相同的歷史遭遇,理應為兩岸人民之間的相互諒解,為共同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決心,奠下厚實的基礎。然而,因為長期的隔離,使得雙方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從此阻斷了兩岸人民以同理心互相對待的情誼,甚至因為隔離而造成了對立的圍牆。

 如今,冷戰已經結束,該是兩岸拋棄舊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敵意與對立的時候了。我們無須再等待,因為此刻就是兩岸共創和解時代的新契機。

 海峽兩岸人民源自於相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我們相信雙方的領導人一定有足夠的智慧與創意,秉持民主對等的原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

 本人深切瞭解,身為民選的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自當恪遵憲法,維護國家的主權、尊嚴與安全,確保全體國民的福祉。因此,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大陸在鄧小平先生與江澤民先生的領導下,創造了經濟開放的奇蹟;而台灣在半個世紀以來,不僅創造了經濟奇蹟,也締造了民主的政治奇蹟。在此基礎上,兩岸的政府與人民若能多多交流,秉持「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原則,尊重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排除不必要的種種障礙,海峽兩岸必能為亞太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做出重大的貢獻,也必將為全體人類創造更輝煌的東方文明。

 親愛的同胞,我們多麼希望海內外的華人都能親身體驗、共同分享這一刻的動人情景。眼前開闊的凱達格蘭大道,數年之前仍然戒備森嚴;在我身後的這棟建築,曾經是殖民時代的總督府。今天,我們齊聚在這裡,用土地的樂章和人民的聲音來歌頌民主的光榮喜悅。如果用心體會,海內外同胞應該都能領悟這一刻所代表的深遠意義-

 威權和武力只能讓人一時屈服,民主自由才是永垂不朽的價值。

 唯有服膺人民的意志,才能開拓歷史的道路、打造不朽的建築。


(2000年的陳水扁,實在比2008年的馬英九,向對岸表達出更多的善意!而且更加清楚地表達,兩岸關係必須建立在民主價值之上。)


深切期待,馬英九總統能深刻把握民主價值,在「維護台灣尊嚴」時明確表達國家主權不能矮化。

勿忘1988年520農民運動!特別是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市井小民為生活苦苦掙扎之際。社會的不公,掌權者的不義,將會再度逼出人民的力量!



最後,一起來聽1980年代後期最具代表性的民主運動歌手:王明哲。特別推薦:

O5《犧牲換來的覺醒》
O7《基層兄弟(給黨工)》


僅以這些歌曲,獻給那些民主運動中的無名英雄。

在這個夜裡,我特別想念這種歌聲、那些人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篇似乎主題不清,顯得很雜亂。但還是決定讓它維持原樣。

我想還是再簡單談一下為何我認為兩篇就職演說很像,以及這樣的相像有何意義。

首先,在媒體的報導中,兩次都一樣強調就職演說著眼於兩岸和平,向中國釋出善意。

其次,都認為自己的當選是台灣民主的里程碑,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成就。

第三,就是對「台灣」做出新詮釋。

當然,兩個黨的屬性和路線有很大差異,兩篇就職演說相異之處遠比相似之處多。

不過,我覺得這些相像之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台灣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事實。

不管統治者的主觀意願是統是獨,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就得捍衛台灣價值,面對中國無盡的打壓。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藉由這兩篇就職辭的相似,看出說與做之間的差距。重要的不是這些宣稱,而是實際的運作是否依循宣稱的方向。

所以,未來數月,請全國人民和敵國政府一樣,努力來對總統「聽其言、觀其行」吧。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與緬甸和中國的災民同憂


全世界都關注這兩起重大天災,救援人員和物資很快啟動。可是緬甸的軍政府對外國的援助充滿疑慮,遲遲未讓一些有經驗的援助團體進入災區,只接受金錢與物資的捐贈。中國政府也宣布暫時不接待外國的救援團體。

兩國政府害怕外國介入的疑慮,令人感到遺憾。緊急救援是和時間賽跑的工作,拖延就是殺人。如果政府真的在乎人民的性命,為何如此猶豫?這兩場天災,是這兩個專制政府的大考題。

而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如何行動?

台灣人一向對救災很熱心,而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找個窗口捐款。基本上,我並不贊成盲目的捐款,特別是這次的天災發生的國家政府,一向人權記錄不佳,若是捐款資源必須透過該國政府分配,恐怕很難真正能用在災民身上。

緬甸方面,目前台灣和緬甸無邦交且關係甚糟,但是透過出生於緬甸的靈鷲山心道法師,台灣在5月8日就派出了第一個救災隊伍進入緬甸。靈鷲山或許是一個有效救援緬甸的窗口。
另外,在法國的Joe和流亡的緬甸異議人士有來往,他建議把錢捐給反軍政府的緬甸人,透過他們轉給真正需要的災民,請參考:捐款給緬甸災民更直接的方式

中國方面,雖然台灣朝野民間社團都表現很熱心,但中國到現在也還沒接受台灣的幫助。
我認為台灣不需要以砸錢來表示關心,台灣可以提供的,應該是專業上的協助,包括緊急救援、社工等等。How這篇說得非常好:

台灣可以貢獻什麼給四川的災區?中國已經不是一個落後地區了,食物、飲水、毛毯等他們沒理由不能就近補給,絕對比我們從台灣送去來的快。台灣最有能力提供協助的反而是我們的救難隊、醫療系統、後勤組織、通信建立與社工。換句話說,除了救難隊與救難裝備外,其實我們應該讓包機上裝滿滿滿的衛星電話、醫療器材,並且帶著後勤組織的建立SOP到當地,直接投入後勤,並且開始進行社會工作。這一切都是我們921後從各國,尤其是日本所學到的經驗,我們理當有能力可以貢獻。

Joe的建議,也很值得參考:

台灣可以貢獻給四川災民的,一是救災專業團隊、救災技術,二是我們舉世絕頂的罵功,監督中國地產富豪團有沒有盡力援助其同胞,監督中國公務員有沒有私吞國際、國內賑災經費,這才是「給他們一條魚吃,不如給他們釣桿」啊!


緬甸的確更加需要幫助。未來幾天緬甸的災區很可能還會出現暴雨,令人擔心是否又會傳出新的災情,還有災後疫病流行等問題。這個國家原本就貧窮,又長期處於軍政府的壓迫下,天災因人禍而更加嚴重,真是悲慘。

至於中國,台灣普遍表現出高度關切,且已有多重管道介入救災,就不再多說。

少數台灣派認為:中國處處打壓台灣,921時阻撓外國來台灣救災,因此幫助中國救災是不必要的,這樣的論點我無法接受。

很高興看到台灣派部落格的圓指蛋有這樣的看法:

我將衷心地替中國四川的百姓祈福,也希望中國百姓以人溺己溺的精神救助流離失所的人們,雖然中國政府持續欺凌打壓台灣加入WHO,但相信台灣人依舊會用不變的同理心再度援助中國受災百姓,讓人道關懷的大愛力量驅散震災所帶來的悲慟和世上所有不公不義。

至於我的看法,簡單來說:

政府參與中國的救災行動,優先考慮台灣的利益是必要的。但是台灣以部分資源投入救災,真的就是損害自己、幫助敵人嗎?中國境內有台商、有台灣旅客,不能不去幫助。此外,台灣的協助也可能換取中國人民的好感,降低敵意,凸顯中國政府打壓台灣之不當。更現實來看,中國面臨此重大災禍,災後重建需要很多外部資源,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商機。救災當然是基於人道精神,但同時也是一種政治動作和經濟考量,背後的意義很多重,沒那麼簡單。把救災等同於協助中國、等同於幫助敵人,那是太簡化的想法。看準災後重建的利益,各國都會搶進救災的。台灣要缺席,也是一種選擇。在這種時候,政府該仔細衡量台灣的利益,謀定而後動。

至於民間,沒有什麼可以考量的,就是基於人道、盡力而為。

我覺得在災後立刻發表「台灣沒必要救中國的災」這種言論,是很不恰當的。提醒大眾中國仍是敵國,是很重要,但是我覺得面對敵人,應該做的是:「愛你的敵人」、「把炭火堆在他頭上」(以德報怨讓他羞愧)。

中國政府的惡霸行徑,當然應該反擊到底。但是百姓何辜?爭取中國的民心,對台灣有利無害。


最後引用一下阿潑的話:

天災前,人性不能泯滅。希望上天保佑這些苦難的平民百姓,然後,這些威權政府~~得到他應得的「好報」!



5.15補

在twitter上mur了數段,決定搬來這裡整理一下:

政府救災是複雜的政治學。民間救災是巧妙的經濟學。人道是塊好招牌。國族認同的討論插進來,是台灣的悲哀。

台灣朝野都熱心投入想去中國救災。第一個排擠到的應該是對緬甸的捐款吧。相對來看,緬甸災民弱勢很多,可是沒有「重建概念股」做為驅力,台灣人願意投入關懷者可能大為減少。

我的選擇是:此時應努力為緬甸災民發聲。


捐款建議:一是透過緬甸異議人士(http://0rz.tw/d944f ),一是捐給在泰緬邊境幫助緬甸難民的梅道診所(http://blog.yam.com/mtc2006),一是透過長老教會(http://tinyurl.com/3pt4cv)。台灣教會和緬甸教會在亞洲教協、世界宣道會中同為會員,有管道可將款項透過教會組織用到災民身上。


扁政府宣佈撥20億到四川救災,當中包括公務員一日捐,是很奇特的救災政治學,很難理解。往好裡解釋,或許扁政府是要藉此表明台灣真的有政府,這個政府代表台灣,中國要和台灣接觸請和政府接觸,而非和國民黨(因為目前國共合作平台嗆嗆滾)。不過,若照媒體報導:「陳水扁總統昨天一早就與張揆通電話,希望張揆能「有所表示、更有所行動」,張揆隨即在下午宣布規模達20億元的賑災計劃」,決策過程感覺很粗暴。一個過幾天就要交接的政府,竟做如此重大的支出決定,有點不負責任。作為一位納稅人,對政府如此決定錢的用法,感到很不滿。不過,細看報導,一大半的經費都是要透過專戶募款的。也就是說,政府只是要掌握救災行動的主導權。在此時刻,是有必要。因為過度火熱的民間捐款與救援行動,很容易變成統戰的工具。不過,僅透過這種方式是很難主導的。馬上台後,是否能主導台灣參與中國災後重建的行動?還是被「重建概念股」架著走?值得觀察。這對台灣的未來影響不小。


有關「人道」的話題延燒著,大部份是喧囂而無聊的嘴砲,但也激發了幾篇很真摯的思考反省,李小克這篇:今夜,我不想爭吵,及其文後的連結諸篇,很值得一讀。她還做了一個貼紙:Pray for you ,歡迎取用。




5.15再補:

How那篇文看到了資深社會工作者蔡淑芳的留言:

您說的甚是,台灣可以幫忙的地方很多。

921之後,我們翻譯整理了非常多的相關資料在網站上,是當時無數朋友和有心人出汗出力或寫、或翻譯、或整理救災心得所留下來的。

剛已接到在成都的心理工作者的email,希望引用上面的相關資料,做為訓練當地志工之用。不是祇有捐錢捐物資才是救援的。#

又循線找到了蕃薯藤的921再造新故鄉資料網頁。

看到這些資料,讓我對扁政府的20億賑災計劃更加感冒。

據我所知,921災後重建團隊中,有非常多人是綠營支持者,甚至過去一直和民進黨關係密切。可是扁政府在思考如何對四川震災表態時,完完全全沒有想到可以諮詢一下這些深度參與救災重建、經驗豐富的人士。

只會想到砸錢、募款,沒想到台灣可以做的可能不只於此。不懂得推銷台灣經驗,不會在這個舉措中秀出台灣的優勢。從政者的思維如此,施政品質怎會好?很感慨。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台灣的五月花





不能免俗地拍幾張桐花。這裡油桐並未成林,僅有數棵,但已經足以造成落花滿徑的美感。可惜我們到的時候,落花已被農車輾得零落不堪。



相思樹的金色小花盛開時也很可觀。



雖見到酸藤的淡紅小花,但是沒有拍到很滿意的照片。

倒是盛開的蘋婆花實在可愛。







這棵蘋婆樹長得相當高大。

現在也是龍眼花盛開的季節。其實龍眼花從三月就陸續在開,但若要選代表台灣精神的五月花,我偏愛龍眼。過去家屋有庭院的時代,幾乎每戶都會種幾棵龍眼,山區只要有人開墾居住,也都少不了龍眼樹。龍眼感覺就是很親切、很台灣的果樹。





在小徑上,旁邊就有很多棵龍眼。遠處,是一棵孤獨的油桐,開滿白花。




每次經過必拍的廢棄小屋。



從涼亭拍紫雲寺的停車場和新修的廟。這停車場左側有一排攤子,每次來這裡都很喜歡去逛。賣的多是當地農產品,水果、芋頭、薑母、野菜、青草藥、青草茶.....等。有時可以買到便宜又稀有的水果,如人心果之類的。不過這次行色匆匆,沒有在這些攤子留連。



紫雲寺是著名古剎,但因近日整修過,看起來很新。香火鼎盛,總是不斷有進香團來,吵得讓人無法細細欣賞建築之美。



在這裡好像很難體會「詩境禪心」,經常是香煙繚繞、鑼鼓喧天啊。


去程途經仁義潭,因梅雨季尚未來,水位甚低。每年這時候,總會憂心會不會因為乾旱而限水。




以前寫過的半天岩遊記:

番路賞柿

半天岩賞柿情報

雨霧之後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暮春的舊庄仔山步道




非洲鳳仙花是潮濕林中的強勢植物,紫背鴨跖草也不甘示弱。這兩種外來植物在地化成功,原本是園藝植物,現在都逸出庭園、長得滿山遍野都是。






春天,台灣很多植物都是一邊掉舊葉、一邊長新葉。看見不少落葉,這是台灣春天的特色哩。



五月,杜鵑大多謝了,只剩幾欉寂寞紅。但小徑上滿滿的非洲鳳仙花,讓它也寂寞不起來。



華八仙,花的生長方式相當有趣,在幽暗的林中像白蝴蝶一樣,吸引人的目光。白色的部分其實不是花瓣,而是萼片。這叢躲在姑婆芋葉下,很是嬌羞。

很多蝶、蛾,不易辨識,就不訴說牠們的身世了。翩翩飛舞的鳳蝶拍不到,比較容易親近的是一些小型的蝶。





















在走了兩趟之後,發現一條小徑通往四分里的三清宮。很喜歡這段短短的土路,樹林的氣味濃郁,蕨類、姑婆芋、非洲鳳仙花等等把整條路妝點得十分美麗。






小徑的盡頭,是三清宮附屬的山神廟。廟後有大樹,很像一般的土地公廟。



相當喜歡這棵樹和樹下的老屋。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家鄉味:春餅、鱔魚麵



生意一向很好,老闆娘總是一次做很多捲。有人要半糖,有人不要肉,有人不要蝦米,聽起來真複雜,但她都可以搞定。



這個有趣的鍋,菜放在上面瀝乾水份、保溫,中間留個舀湯的洞。
湯是嘉義小吃最常配的柴魚清湯,又加入了菜汁,味道濃郁鮮甜。



做好的春餅,還有一點溫熱。大口咬下,花生粉、糖粉、香菜、高麗菜、豆干、蛋絲、蝦米、肉絲.......味道豐富,韌韌的餅皮很有嚼勁,等吞下一口餅,端起像茶杯的小碗喝口熱湯,真是滿足!



這斷面秀不大成功,因為餅皮很優,韌度甚佳,咬不出整齊的切面來。


這次回家除了吃到黑松春餅,還吃到了爹爹最愛的那攤羅山炒鱔魚麵。

這家原在興中街,現遷到了延平街。熱門時段總是大排長籠。前天比較晚才去吃,總算不必排隊。

這家的炒鱔魚麵份量足、味道好。洋蔥切絲,蒜頭和辣椒都切得很細,拌得很均勻。鱔魚大片份量又多。他們傲人之處在於使用炭爐而非瓦斯爐,祖傳的炭爐火候,造就難以取代的滋味。



上面這張大約是整份的三分之二,因為吃了好幾口後才想到該拍個照片。



我最愛的柴魚湯!嘉義小吃的最佳配湯。

另外,這家的麻油腰只非常好吃。老薑片炒過後,非常入味,我們甚至會把剩下的薑片和醬汁包回去佐飯吃。

說到鱔魚麵,人們總是想到台南。聽說老台南們人人都有獨鍾的鱔魚麵攤,老嘉義們則是各擁其所愛的雞肉飯攤。在台南市生活多年,吃過不少攤的鱔魚麵,有幾家真的是魚片鮮、醬汁美味,但總覺得還是及不上嘉義這家羅山鱔魚麵好吃。台南的料理,對外地人來說,實在偏甜了些。

台南的主流是甜羹燴意麵,嘉義的鱔魚麵主流是乾炒油麵。很有趣的是,台南乾炒的比較貴,嘉義卻是錦魯的比較貴。

又,這羅山鱔魚麵和羅山米糕雖然同名,但非家族企業。羅山是嘉義舊地名諸羅山的簡稱,以前又有個羅山戲院在附近,所以很多店家都以羅山為名。



【延伸閱讀】

 BG 543   嘉義小吃
雙餘館  春到人間一捲之
大鳥  這不是鱔魚麵
店小二  回味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