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台灣教會公報的第二台印刷機(by黃以勒)

 公報社第二段印刷機的故事

台灣教會公報社有一段記錄在亞洲印刷史上的紀錄,就是現存最早而仍繼續出刊的報紙,迄今已有139年歷史。
追溯至1880年馬雅各自英國購入一台印刷機,印刷零件分裝11箱渡海來台。1881年巴克禮返英於格拉斯哥學習印刷術,1884年返台成立聚珍堂,將印刷機組裝,5月維多利亞女王生日當天,印出台灣第一份印刷品〈God Save The Queen〉歌詞,1885年正式印行第一期《台灣府城教會報》……這段歷史,教會界其實是蠻熟悉的(當然還是很多人不知道),不過公報社其實有另一段更鮮為人知的印刷機故事。
1979年美麗島事件,教會受牽連,總幹事高俊明1980年因藏匿施明德被捕入獄,國民黨傾黨國之力抹黑長老教會。做為長老教會的媒體,自然也在報章雜誌上受到抨擊,《時事綜合》週刊甚至醜化教會公報為國際共黨組織與中共等魔鬼所豢養的小鬼。國內的言論受到打壓,各教派也群起圍攻,指責長老教會的不是。
透過在德國的趙有源牧師牽線,德國福音教會知道這件事,決定幫助長老教會能夠繼續說自己要說的話。當時《台灣教會公報》在新樓街的辦公室裡編輯,之後得委外印刷,第三方印刷廠也倍感壓力。為了擔心黨國體系隨時會中斷教會公報的印務,德國教會決定捐贈一台印刷機,讓教會公報社可以自己印報紙。
1982年,德國福音教會的代表來台,看了看新樓街的辦公室,才發現這破舊狹小又漏水的公報社,根本放不下印刷機。捐贈印刷機一事得重新再議。
再議真的是再次研議,當年的德國福音教會總會年會中,將這件事拿出來討論,會中決議通過,總會年度結餘款,全部奉獻給地球另一邊的台灣教會,讓公報社可以興建文教大樓,不只確保印務空間,辦公環境與銷售展示空間都得以提升。
但新樓街的地就這麼細長,要怎麼蓋大樓?時任南神院長的蕭清芬正好接下公報社代理社長的職位,他主導了以神學院青年路的地換公報社新樓街的地一事,讓門面更好、更大的青年路地段,可以用來蓋公報社的大樓。
蕭清芬身為南神院長,此舉對部份南神師生來說,是一種沒有站穩南神立場的舉措,但對公報社來說,卻是極為重要的一步。從整個教會的大局來看,也是令人感佩的舉動。
1983年,青年路上蓋起了地下一樓、地上四樓的建物,德國友人捐贈的款項中,有一部分拿去添購了一台Hamada(濱田)二手印刷機,Hamada是由戰後開發日本第一台平版印刷機的濱田初次郎創立,在時空交會中,與台灣第一間印刷所有了交集。
這台印刷機開始肩負著在言論極度受到打壓的社會中,能夠堅持發聲的任務。也是對抗不義政權的一個自由的象徵。
後話:
德國福音教會對台灣言論自由的擔憂一語成讖,過去,警總會在外面的印刷廠監視正在印的公報,自從公報社自己印報紙後,他們就改用其他方式獲取即將出刊的公報內容。
四年後,1987年《教會公報》作為台灣首次要刊登228事件40週年紀念的刊物,寫228沒有人敢寫,教會先來反省。
警總得到消息,出刊那天闖入公報社,帶走剛從Hamada印刷機上印好的報紙,接著,爆發台灣的牧師第一次上街遊行……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這是公報社第二段印刷機的故事,一段與言論自由、對抗強權,以及跨國友誼、寬廣胸襟有關的故事。
對了,後來政府為了避免抗爭擴大,向長老教會道歉,4/5遊行前夕,國防部緊急於台北《青年戰士報》(青年日報)重新印刷已銷毀的該期《台灣教會公報》,又因為當天空軍放假無法動員,直接從台北搭民航機到高雄,再從高雄專車送抵台南。雖然來不及阻止遊行,但避免了場面失控。後來會友們還調侃,該期報紙紙張特別好,摸起來比較舒服!不知道這個「舒服」是政府用官方報社印的紙張品質較好,還是那種成功守護言論自由的心情?


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反戰聲明的效應

最近有篇教授領銜的反戰聲明,不是藍營複製中國說法的那種,而是西方左派反美的脈絡下的產物。 

這篇宣言談的是普世價值,問題在於對事實的認知和目前大部分人的了解相去甚遠,發表的時機和脈絡也值得討論。
看到發起和連署名單,很感慨。某種程度,慶幸自己沒有收到連署邀請。若是收到邀請,說不定也會簽。因為2006年我就簽了逆風的七一五聲明,呼籲陳水扁總統必須為親人和親信的弊案而辭職,簽了之後,一些朋友的反應,才讓我看見這個陳義很高的聲明在政治運作中的作用,和我們的想像是相反的。後來就是阿扁靠向深綠右派台獨,然後有紅衫軍運動,之後藍綠對立更加嚴重化。而簽了這份聲明的人,都被貼了某種標籤。

我沒有後悔簽了七一五聲明,至今仍認同其內容。但從後面的發展來看,對台灣民主發展是有利的嗎?我不覺得。主導者是思慮不周,還是明知可能的後果仍堅持要做?

這個反戰聲明也一樣,或許脈絡不同,但在中國和美國對抗的情勢明顯、中國正打算在俄烏戰爭扮演和平使者角色之際,在台灣呼籲反戰就顯得很不合時宜,效果就是和中國唱和,即使本意並非如此。

這個反戰宣言連署的名單出來,可以推斷出動員的網路。這時候沒有學界的職位,不是甚麼人物,其實挺好的。

其實誰不希望和平?誰不想反戰?可是和平是那樣艱難。屈服帶來的和平是進一步為奴。

俄烏戰爭說打就打,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越來越明顯,各種呼籲有何用?只有實力以對。

4月7日補

反戰聲明發表後,領銜的幾位教授紛紛寫文陳明想法。我的同溫層一面倒怒批,並對之前尊敬的知識前輩感到失望。

昨天傅大為老師又在上報發表一篇,這是關於宣言的第二篇。這篇讓很多人下巴掉下來,特別是最後提出的面對中國侵略三階段反映策略:

因為中國現在並沒有實際侵略台灣,只是威脅與警告。在此情況下的可能對策,我建議可分三階段來說。

在第一階段,我們首要該反戰,把中國威脅的重大緣由(來自美國威脅與綠營煽動)解消,而與對岸做的交流與對談,也是重要的。同時,我們需要國軍做好保家衛國的義務,但不是所謂的積極備戰,而要積極避戰,不參與東亞的武器競爭,不積極向美國購買先進大量殺傷的軍火。除了軍事外,也該從外交、文化、國際關係保衛台灣,我們建議表現出等距離外交的中立小國謹慎態度,不再進行美國的代理人戰爭,希望美國諒解,並尋求東南亞與南方不結盟國家的支持。

第二階段,如果第一階段不成,而萬一中國真的武力犯台,那我們國軍就得開始進行反侵略、保家衛國,人民要支持國軍,反戰呼籲暫時停止。但如果國軍抵抗不成,造成大量犧牲,我們建議就該停戰。不論如何,我們一定要避免台灣烏克蘭化。或許美日在此階段會做點有限度地投入戰爭,並提供些武器,讓政府或國軍感到有希望,造成戰事無法停止,於是政府逐漸開始號召全國皆兵,也就是開始烏克蘭化,延長戰爭、不斷破壞一個比烏克蘭更慘的台灣。因為台灣的大量難民或老弱無法如烏克蘭一般地出走,台灣也無如烏克蘭的腹地縱深可以迴旋戰鬥。但是如此,卻可以達到美國弱化中國的目的。這種最壞的情況,也是我們反戰呼籲者深切關心的議題。(第二階段的議題複雜,或許可以間接參考不少關於二戰期間歐洲如丹麥、波蘭等小國弱國面對納粹德國侵略時的一些歷史)

第三階段,又萬一中國軍隊在殲滅國軍後,竟然仍然不停手,開始屠殺台灣人民,那時我們反戰者也就該站出來,保家衛民。

這樣的內容顯示出他的天真。幾乎每個做法都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效果也可能完全相反。

第一階段,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豈是美國和綠營煽動而起?竟然接受這種挑釁說?等距外交,也不是想要就可以做到的。國際間的力量比拚,現實終究會逼得你不能不選邊站。何況中國根本不把台灣當成獨立國家,要怎麼等距外交?

第二階段,是陷入戰爭時的抉擇。為了避免大量犧牲而停戰,可能是到時候不得不的選擇。但還是要看停戰是否會遭到戰勝國全面壓制和屠殺。烏克蘭戰爭還沒有結束,現在論斷其結果有點早。烏克蘭的抵抗贏得全球尊敬,雖然我們都知道要阻止俄國的惡行並不容易,但這場戰爭俄國至今付出代價非常大,難道不是好事?中國入侵台灣,中國付出慘痛代價,無法一口吞掉,國力因此受損,難道不是好事?

第三階段,許多人一看到就開始大罵。竟然要等到國鈞被殲滅後,才要站出來保家衛民,那時候要用赤手空拳、空嘴薄舌來抵抗?


我仍認為傅老師等有認真思考和平方略,也認真思考夾在中美大國競爭中被推在最前線的台灣該如何走。可是和平豈是這麼簡單達成?

他們的訴求,呼應了郭台銘參選時提出的「避戰」說,意圖打擊民進黨,阻擋民進黨繼續執政,為中國進一步控制台灣來鋪路。想到就全身發冷。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再思初代教會

35日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邀請謝大立牧師演講,分享馬偕研究心得,他在2021年以馬偕研究取得台灣神學院神學博士學位,2022年出版博士論文:《福爾摩沙的信使──馬偕生命敘事的神學素描》。謝大立的研究是宣教學取向,探討19世紀加拿大的熱血青年所投身的宣教運動、在宣教區與異文化對遇的經驗和對策、本土化的作為和影響等等。演講內容和現場討論相當精采。

在演講中,謝大立牧師描述宣教師傳福音的熱情,馬偕留下的文字中有出現:「為上帝癲狂」、「為福音可以死千次」,還提到馬偕及其他宣教師他們自認是活在第一世紀,新建立的教會宛如初代教會,相對於十九世紀歐美社會中的教會,宣教區的教會單純、熱情、有力量。

這種把第一世紀的初代教會和十九世紀宣教運動建立的新教會相比的想法,比馬偕稍晚來到台灣、以中部為宣教區的蘇格蘭宣教師梅監務牧師,在《異教徒之心》、《早期改教者的心思》等著作中,有深入的描述探討。梅牧師因為對台灣信徒的深入觀察,對初代教會歷史有了更為深刻理解。

這些來自西方社會的宣教師,在台灣信徒的身上看到因為接受福音而獲得新生命的喜悅、在自己所處的社會中遭到排斥迫害仍堅持所信,一定頗感動;同時對初次接觸福音而有所困惑的人們、因各種理由而接近教會想得到庇護的人,也會有所感慨和學習吧。而台灣的信徒在閱讀使徒行傳時,也會想起把福音帶來台灣的宣教師們,在他們身上看見彼得、保羅、巴拿巴、提摩太等人的樣貌。

基督徒對「初代教會」難免有些浪漫的想像,例如信徒聚集和睦的共同生活、信仰團體增長迅速。早期教父重視初代教會受迫害的經驗,「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殉道者的人格被描寫得近乎完美,成為典範。這些都成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部分,至今仍不斷傳揚。但不能忽視使徒行傳也記載了亞拿尼亞欺哄聖靈而死,以及保羅書信中那些有關教會爭端的痛心文字。人的罪性和軟弱,在初代教會並沒有消失,在人性及事實的脈絡中了解初代教會,或許我們在信仰上會有更多的收穫。

對待台灣的初代教會也是一樣,需要像使徒行傳般的著作,記下當時人們接觸福音時如何大發熱心,也記下宣教的種種困難、爭端和解決策略。現今教會的處境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已有很大的變化,事實上已經不再是初代教會。一方面繼續傳承建構出來的初代教會典範,不忘初心;一方面也該以新眼光審視宣教史,了解教會與這塊土地的關係。期待有更多人投入探索教會的歷史,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了解,透過今昔對話,為今日教會找路。

(台灣教會公報「窗口無遮欄」,2023.3.20-26)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萬俊明新書發表會

3月11日參加萬俊明《你是特別的:臺灣草鴞與西拉雅鴞郎的旅程》新書發表會,耕莘文教院一樓人滿滿,是生態保育界的盛事。
Onini樂團表演多首歌曲,萬家四代一起上台。第四代小柚子由他爸爸揹在胸前安睡,有首歌他醒過來咿咿呀呀加入一起唱。
好久沒看到萬家人,一次看到四代同堂,非常開心!萬正雄長老精神和身體狀況都很不錯,希望他能繼續保持快樂的心情。
新書發表會附贈音樂會,萬俊明還放映了20分鐘的草鴞珍貴影像紀錄,這也太奢侈!

書由太雅出版社出版,是一位荒野協會的詹小姐牽線。太雅的總編輯張芳玲策劃並主持這場發表會,好幾位和草鴞保育相關的人士致詞。

很熟悉萬家和西拉雅運動,在這場合中Onini唱歌,卻不是談西拉雅復權,也不是推廣西拉雅音樂及語言。現場不少人第一次接觸到西拉雅語言文化,包括太雅的總編輯,感覺有點愣住的感覺。這樣的文化衝擊真不錯。張總編為這活動募款,在介紹的環節才知道我坐在金主的正後方,是一位關心大自然的建築師。

和萬家大大小小都打了招呼、摟摟抱抱。有想哭的感覺。很高興看見他們的成就,還有全家團結、互相關懷的情景。

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屢犯強姦罪的教主


NF有齣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紀錄幾個自稱彌賽亞的韓國宗教,前三集講攝理教鄭明祈,內容很驚人。他多年來不斷性侵特別挑選過的年輕貌美女教友,坐牢出來繼續這樣做,他的教團也仍興旺。紀錄片中,新的受害者出來指控,官司還在進行。
受害者之一的葉萱身心受創的情況很可驚,站出來的勇氣令人佩服。努力追查證據要將教主繩之於法的金教授及其團體成員,被暴力威脅、對判決成果失望,仍不放棄繼續奮鬥。
原本看一小段,覺得手法太煽情、內容太噁心,沒有繼續看下去。但看到近日不少新聞報導跟進,抱著好奇心分成多次慢慢看完。
權勢性侵的情節令人非常憤怒、非常噁心。
最可怕的是,教主因性侵入獄,教團並未就此解散,仍然繼續發展蓬勃。儘管有信徒因為失望而自殺,但還是有大量的信徒繼續相信該教官方的說詞,把教主入獄視為遭受迫害。
身在局外可以輕易說那就是邪教,信仰者很愚蠢。但深陷其中的人,要怎麼撥開心靈迷霧?
片中受害者說,在心裡向上帝吶喊,為何自己必須遭遇這些?
我想,邪教橫行的世代,每個人都需要有好的知識裝備和心理建設。

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王后傘下─智慧型母愛

韓劇《王后傘下》,非常好看。我在剛上架時看到11集,暫時擱下,隔了很久之後,前天才看完。

去年11月22日染疫時開始看這劇,在臉書寫的:

以染疫為理由休息的日子,只剩兩天了。開始焦慮。現在可以想躺就躺,想吃就吃,出關後可沒這樣的好日子。
身體不舒服,連看劇都沒甚麼力氣。
不過還是分段慢慢看了六集韓劇《王后傘下》。不喜歡宮鬥、婆媳鬥的情節,但是王子們的教育內容很有趣,看到望子成龍的媽媽們根據密笈用各種變態的方式訓練孩子、聘名師考前猜題......,和現代的教育媽媽一模一樣。到目前為止王后對孩子們展現的母愛是動人的,不大干涉,很信任孩子們,但也不斷生氣、傷腦筋,為了保護和教育他們必須用盡智慧。王子們都很可愛,個性鮮明。一開始眼花撩亂,搞不清誰是誰,看到第三集才理清王子們的排行。
太妃、王后和貴人的氣勢都很強大。機智醫師生活裡面那位做自己又可愛的安家媽媽,在戲裡成為可怕的惡婆婆。
惡婆婆正面直率說:我「討厭你,我要毀滅你。」大家直接權勢對決,這是明的敵人。比較可怕的是狀似親密的朋友,笑嘻嘻裝傻,背地裡使壞。所以很討厭宮鬥劇啊。人心難測,人和人之間無法有信任感。這樣的生活怎能不發瘋?
王后的孩子們,除了老二之外,幾乎都是單純直爽又不懂權力遊戲,埋頭過幸福日子。再來的戲,會有他們的成長和突破吧?
包裝在宮鬥劇中的親子教育的課程。也提醒小確幸社會居安思危。

劇的宣傳說是古裝黑色喜劇, 可是我看不出喜劇成分,黑色倒是很黑色,宮廷的各種陰謀、權力競逐、保位大戰,一向不愛這種題材。但是王子們實在可愛,而戲中對母親與兒子的互動描寫得很讚,各種愛的方式,主角中殿的智慧型母愛最為動人,可學習很多。

戲的幾個設定很讚:

1. 戲裡王后總是不斷在奔跑。除了表現她的忙碌,也表現出她的個性是明快、迅速,總是以最快速度到達需要她的地方。身為中殿必須處理的大小事,還要面對孩子們惹的麻煩,了解每個孩子的困擾。

2. 傘象徵關懷與保護,為孩子撐傘的王后,為王后撐傘的世子,最後結束在她為孫子撐傘。每次的撐傘鏡頭都設計得很美。

3.主角是王后,她的母親角色不只在觀照自己生的兒子們,也關心其他的王子,關心儒生們的品行,還有整個國家。她的母愛及於天下,這理想化的親子教育也不限於家庭,而有更大的格局。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概念。

劇中除了中殿和她的五個孩子,還有其他妃嬪和她們的孩子、太妃和王上、廢妃和僅存的兒子......好幾對母子,不同型態的母愛。溺愛、寵愛、為兒子的前途不擇手段害人、以為他好為理由不惜虐待傷害兒子、情緒勒索.....各種常見的母子關係,大部分甚為恐怖。中殿則示範一個成熟、務實、尊重孩子的母親。

戲劇情節緊湊,危機一個接一個,解決方式不落俗套,看起來頗爽。

真的是少見又好看又有內容的劇。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是從王后發現老四喜歡打扮成女生的那段開始,覺得這齣戲頗有意思。性別非主流,在戲中設定的環境是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還危及整個王室。這樣的處境,在現代生活中也沒有改善多少,這種孩子常遭到霸凌、歧視。王后設法保守秘密,同時對孩子充滿同情的了解,設法讓他擁有自己女裝的圖像,而在戲的結尾,放手讓他以女性形象去闖蕩,真是太令人感動了。

戲劇以古諷今,現代的母親對孩子將來的想像、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比戲裡更極端的比比皆是。但願因為這戲受歡迎,有更多父母受到教育。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謝大立演講:馬偕研究心得

 謝大立牧師3月5日在濟南教會的馬偕研究心得演講,是長老教會教會歷史委員會舉辦的第一次分享會,所激發的討論超乎原先的預期,讓人肯定這樣的分享會有其必要。許多教會歷史的知識有待進一步的認識和探討,史料的繼續發掘整理、觀看歷史的立場和技巧,乃至與歷史對話中產生的信仰反省、心靈成長,是一條充滿趣味的待開路徑。

謝大立的著作《福爾摩沙的信使──馬偕生命敘事的神學素描》,出版已經有一陣子了,但似乎沒有廣受教會界注意,期待透過今天的演講,能讓更多人看見這本書。
限於時間,今天他簡短快速談論他的研究心得。我所聽到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幾點:
1.當時宣教師的熱情,「為上帝癲狂」、「為福音可以死千次」,在華語教會系統所反覆提到的戴德生的言行,馬偕也有。他們自認是活在第一世紀,新建立的教會宛如初代教會,相對於十九世紀歐美社會中的教會,宣教區的教會單純熱情有力量。這種把初代教會和宣教建立的教會相比的想法,梅監務牧師的《異教徒之心》也有。不知兩位宣教師是否曾就此交流過?
2.馬偕以儒家經典中的上帝來說明自己所傳,在吳寬裕留下的文字中有提到。這份史料很珍貴。馬偕的宣教成果不是個人成就,是和本地信徒共同造就的。研究者努力找尋本地信徒的聲音。
3.一份關於清法戰爭後新店教會受到威脅卻未棄教的36人名單,甚為珍貴。根據熟悉新店歷史的李順仁調查研究,有幾位的後代今日仍在新店教會,也發現當時新店的信徒主要來自新店街仔、青潭、直潭,是街仔往山裡走的區域。
4.馬偕廣為台灣人認識崇敬,但他自己出身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他。頂多知道台灣北部的長老教會是加拿大教會建立的。

3月7日補

當天演講後的討論,也很有意思。姚孟昌教授長長發言,問了三個很廣闊的問題,大致整理如下:一、馬偕是否了解台灣人的處境,特別是屢次被外族統治的悲哀?二、新發現的史料,能不能糾正過去的錯誤?三、教會為何一直推崇馬偕而不敢檢討馬偕?

這些問題大部分無法在這次演講的脈絡中討論。因為謝大立的角度是歷史的重建、宣教歷程和信仰的探討,雖無意塑造偉大宣教師形象,卻也無法一下子跳到用現今眼光去批判。

關於以新發現史料去糾正過去通說的錯誤一事,與談的李順仁說,在現實上很困難。他曾用馬偕日記說新店是第六間教會,但是因為之前的著作都說是第七或第八間教會,一般人還是照這樣理解。仰恩牧師也提到,只能盡量提出正確的資訊,讓這些資訊廣傳,至於訂正過去的著作,因為那些著作有其產生的脈絡和知識的限制,需放在他們的時代加以理解。

其實通說的歷史,和透過研究不斷更新的歷史,經常總是並存。真的只能盡量讓每個時代新認識的資訊和論點廣傳。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