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好哭好笑好看又有鬼

 6月20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看了《勸世三姊妹》,近年非常紅的一齣台灣自創的音樂劇。由「躍演」製作演出,導演曾慧誠,編劇詹傑,音樂總監康和祥。去年得知演出訊息時已經買不到票,今年密切注意,在戲票開售的第一時間搶票,但仍只能買到禮拜四晚上的場次,買不到週末的。

演出前沒有特意找資料了解,只知道是以牽亡儀式為核心素材的戲,有找「風中燈牽亡歌團」林宗範當顧問。

故事大致如下:在林森北路當酒小姐的宋國珍,夢見背負賭債逃亡的父親,遂決定回虎尾老家把地契拿在手上,妹妹國美和弟弟國豪也跟著回到老家。故鄉的人們正準備迎接做土地開發的投資者陳雲霖(應該是指中國來台官員陳雲林,也呼應雲林縣這地名),意外迎接到宋家三姊弟。他們得知姓王的大伯公(爸爸宋德正的乾爹)快去世了,遺囑中說死後要宋家的牽亡團唱一場,給五百萬。宋家父母並未傳承相關技藝,他們必須找大伯公的孫子阿狗和檳榔攤的麗卿姨學。阿狗和國珍是國小同學,傳承沒落的傳統牽亡儀式,雙生哥哥阿獅則和黑道掛勾、想選議員。麗卿姨和他們的媽媽美珍是好姊妹,競爭對手,也是情敵。阿獅想要獨吞阿公財產,想藉宋家姊弟隻手早點送阿公上路。宋爸爸鬼魂化身成媽媽,和國珍相聚,不時和大伯公商議下一步。後來三姊弟無法下手,反而把大伯公帶回家保護,最後送到警察局。國珍和國豪因此而遭到阿獅綁架,幸好有獲救。大伯公沒死,而三姊妹獲知爸爸遭害死亡。最後國珍發現她最恨的爸爸其實也是她最愛的人,她們三姊弟和阿狗一起唱了牽亡送爸爸上路。

三姊弟的人物設計是:國珍是負責任又脾氣大的大姊,必須陪酒掙錢,夢想有真正愛她且可依靠的王子娶她;國美是胖妞,體貼溫順,夢想可以變成美人;國豪想變成女人,此時是業餘鋼管女郎。三姊弟互相扶持,同時吵吵鬧鬧。

看的時候一直想到陳思宏的《鬼地方》,以沒落荒蕪的平原小鎮為背景,有關死亡、過去、逝去的夢和對未來的期望,掙不開的家族紐帶,是互相折磨也是互相救贖。氣氛類似,也有鬼魂出沒,但這齣畢竟是戲劇,沒有那麼細緻豐富。不過,確實是好看的戲。輕輕幾筆,勾勒出台灣社會底層的生命力,看似已失的傳統其實仍存於骨血之中,咒罵中存著深深的愛。

這齣的音樂非常讚。把美國式的音樂劇音樂和傳統戲曲、牽亡歌、台語和國語的流行歌,做了很好的結合,好聽,又有整體感,沒有突兀感。第二首迎接陳雲霖,唱起哈利路亞,非常基督教式的敬拜讚美,還是長老教會式的台語,後來還出現阿們頌。有趣極了。原聲帶已經出版,串流平台找得到。特別欣賞美玲和麗卿的孝女白琴比拚,還有快到結尾的牽亡歌。劇中人表白自己的歌也都好好聽。從國珍唱的〈老女人〉開始,眼淚的開關就關不起來,雖然有時會笑到不行。

看完戲之後,寫下的第一感想是:好看、好聽、好笑、好哭。只是實在太長。

像這樣的戲,若能像其他國家的大城市一樣,有劇場一直演出,該多好。







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一週兩場音樂會

 這禮拜聽了兩場音樂會。

6月12日聽了冰島鋼琴家歐拉夫森(Víkingur Ólafsson)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世界巡演台北場。他在網路平台上很紅,之前也聽過不少他的演奏錄音,因為喜歡而很早就買了這場音樂會的票。他的彈奏冷冽、空靈、壓抑感性、傾向極簡,我覺得是21世紀的流行特色,不需要太費力聽,有點像白噪音那樣給人平靜感。他的現場和錄音有些不同,快板的部分有點過分急躁,有些音滾在一起,感覺不太平衡,慢板又覺得有點把對比做得太超過,但大致上聽得還算很享受,鋼琴的音色極美,我在三樓雙號的邊邊,聽到的聲音竟然非常清亮晶瑩,大為驚喜。

演出的燈光很刻意只打在鋼琴上一圈,舞台其他地方和觀眾席全暗,所有眼光只能集中在那圈光暈,看著鋼琴及其影子,還有演奏者。這設計有助於觀眾的專注。我們那區全然寂靜,沒有人動來動去,發出怪聲,手機也都靜音。這經驗很好。不過後來看別人寫的聆賞紀錄,還是有遇到有人睡到打呼、亂動及發出聲響的干擾。

朋友圈對歐拉夫森的演出評價不一。關注的粉絲專頁「酒曰酒樂」覺得有受到觸動,給予好評,另一粉絲專頁「音樂札記」則表示不滿意。然後我們的圈圈不少人拿他的演奏和上次聽周善祥的演出對照,覺得Kit更能掌握郭德堡變奏曲的結構性、深入掌握每段變奏的意義。

我則是把自己聽過的郭德堡在心裏盤點了一下,可能近日再找出來聽聽。顧爾德當然是無法越過的大山,但這幾年我更喜歡朱曉玫的演奏,百聽不厭,深深感動。周善祥的演出也很特別,從容自信很有見解,會想再多聽幾次。歐拉夫森的可以當工作背景音樂,悅耳平靜,干擾性最低。

今天去聽了TSO殷巴爾與斯帕契克,曲目是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布魯克納第六號交響曲。坐在四樓差不多中央的位置,視野很不錯,音響也讚。只是這位子聽起來銅管有時會太強大而產生爆裂聲。

斯帕契克(Josef Špaček)是捷克小提琴家,2012年伊莉莎白大賽桂冠,以18世紀義大利名琴演奏。他詮釋的孟德爾頌,線條纖美,清甜可口。觀眾大力鼓掌,安可了兩首巴哈無伴奏才放他走。

布魯克納第六號交響曲也很讚,第一樂章聽到了阿爾卑斯的險峻雄壯又瑰麗,特別喜歡第二樂章弦樂互相呼應對答,優美浪漫,殷巴爾處理得如在說故事。

好聽好聽!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懷念2012夏天的波士頓行













6月7日傳來賴永祥長老安息主懷的消息。102歲,仍令人覺得惋惜遺憾。他還沒有完成回憶錄的修訂。原以為他會再勇活幾年。他開始懶得與人互動時,心裡已經預知他的生命力逐漸熄滅中,無可逆的走向,必須接納,難免難過。

2012年我和貞文在林皙陽牧師的支持下,去波士頓拜訪他,得到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在那裏的數日,難忘又感動。他待我們如家人,特別是貞文的聰敏和感性,和賴長老的對話質量非常高,還有和畫家真理姊有關藝術的對話也很精彩,真可惜當時並沒有錄影或錄音,記下的也不多。

為了給公報寫文章,找出了當時的照片,看到那時的貞文,那樣健康活潑,無法想像一年多之後竟然發現癌症末期。

貞文生病期間,賴長老無法親自回台灣,特別請他的兒子嘉德兄來探望,給了一份頗重的慰問金。這樣的關懷之情,令人感動流淚。

賴長老最後拜託我的事情,是為他弟弟盧焜熙教授的小說《禮物》寫篇介紹。我一拖兩年,最後也沒寫出來,只有在他的台譯新書發表會上,做了一小段的演講。這件事令我感到慚愧,某種程度的懊惱。其實是因為《禮物》裡的一些思想立場我無法認同,又找不到可以妥善表達的方式。

作為台灣史學徒,對賴永祥和盧焜熙這對日治末期頂尖優秀的兄弟十分欽仰佩服,他們歷經時代的變化,從原本理所當然可以成為人上人的身分,落到必須在地面上努力求生,但他們還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能力,人生中期過後在美國找到安身立命的職業生涯,繼續優游於所愛的知識文化中。那一代的精神面貌,我很努力去了解,也有一些掌握,我想賴長老也知道我的努力,所以願意給我機會去闡述。

可是我真的不夠了解。

近年相當怠惰,沒有繼續用心在自己曾經專注的台灣跨越戰爭世代的思想面貌。

該鞭策自己。

很想念賴長老,懷念之情伴隨著無法放下的慚愧。

 

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

神學家莫特曼去世

深受台灣教會及普世教會看重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2024年6月3日辭世,享耆壽98。
即使是平信徒,也多少都讀過或聽過「希望神學」(盼望神學)吧?他聲名如此顯赫,總以為他早已是古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6歲的他就成了德軍的一員,18歲在大轟炸中死裡逃生,19歲成為戰俘被關在英國三年,看到納粹集中營屠殺猶太人的相關照片,粉粹了他對祖國文化的原本認識。這些經驗,讓他決定投身神學,探求真理與自己存在的意義。
他的神學是入世的,和馬克思主義者對話,鼓勵追求正義的社會運動,主張基督徒要與弱勢群眾站在一起,晚年更重視生態環境議題,發展出很有影響力的生態神學。
回顧他的一生,幾乎等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反省再出發的社會思想歷程,也呈現歐洲基督教影響世界的新方式。蘇聯解體前後的東歐,以及韓國、台灣的民主化過程,其中基督教群體的表現,和他的神學產生有意義的互動。
他的去世,某種程度也是1980年代起民主潮時代的結束。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多元、紛雜,更多不公平和衝突,地球家園更岌岌可危的時代。2018年他在香港和神學教授對話,仍敏銳觀察著世界變化。他的神學仍有啟發性,只是他的學生們是否也在新時局中已經走向完全不同的路?
找到曾念粵1996年為曠野雜誌專訪莫特曼所寫的文章,至今讀來仍津津有味。也推薦曾念粵編的《莫特曼的心靈世界》(雅歌)。

曾念粵:專訪莫特曼
https://life.fhl.net/Philosophy/moltmann_4.htm

好哭好笑好看又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