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6日 星期一

這個時代還在打壕溝戰?

面對因貪腐疑雲造成的總統威信失落危機,看到綠營出現一些反省之聲,力圖在情勢變得更糟之前,重新找回改革力量。實在盼望這是一個解開壕溝戰的機會,拆除壁壘,讓小兵們彼此看到對方和自己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發現真正的敵人是那些謀求自己利益、大發戰爭財的領導們。但是,藍軍的張牙舞爪讓綠色小兵們以為四面楚歌、大敵當前,懷著被損害者的憤怒、揚起孤軍的奮戰意志,期待主帥挺住,把呼籲改革的人打為內奸、畫成敵人。於是,沒有向前推進一寸,戰壕內已血流成河。

是的,這就是我近日最痛心失望的地方。

為了平衡明顯偏坦藍營的媒體資訊,我很喜歡聽阿生和章天軍主持的廣播節目:台灣人俱樂部,那裡有我熟悉的語言和感情,在忍受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捧馬諷扁的言論轟炸後,聽阿生翻出舊報紙來談被人遺忘的事件,聽一些鄉親用直率的言詞來表達對台灣的感情、對政局的看法,真的頗受安慰。但是,這幾天聽到的內容,卻讓我感到悚然。不管是主持人還是call in 進去的人,論調和認知竟然那麼類似,非常堅決認為總統絕不能示弱,甚至一審判決有罪也不該下台。而最令我覺得不能接受的是:說陳瑞仁檢察官是收了藍營的好處、或迫於紅軍的壓力;說那些在媒體訪問時主張總統應請假或停權的立委是可惡的;說林濁水若說以民進黨為恥,就該退黨。前一陣子,台聯成箭靶,被狠轟,到現在也還有一堆人在罵李登輝和賴幸媛,因為李登輝不挺扁,賴幸媛支持罷扁。反正只要稍微有一點不挺扁、就會被修理得體無完膚。另一個被狠批的團體就是新潮流。台灣人俱樂部是這類節目中我覺得比較講理、有民主政治意識的,但是近日砲口對內的罵法,實在是太過分。

這類節目的言論,加上這幾天看到朋友們、長輩們對此事件的回應,讓我看到「受害意識」仍然那麼強固地盤據在台灣人心裡,而且再度被有效地操弄了。挺扁力量,或許在民調中數字很小,但因其堅持與不斷自我催眠的信念,加上對手耀武揚威帶來的反效果,這少數但團結的人群,還是會發揮相當大的力量。起碼在壓制綠營的進步改革力量上,已見到初步成果。

被誤用的愛國心,把國家與領袖綁在一起,把本土政權的將來和威信掃地的政客綁在一起,讓我想起以前歌頌老蔣的一句歌詞:「我們永遠跟你走」,嗅到濃重的法西斯氣味。這種趨勢太令人憂心了。

落伍的壕溝戰,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陳定南印象

1994年,台灣唯一一次省長直選。那是一場極為艱難的選戰,依當時民進黨的實力,根本不可能選贏,而且這種全國規模的選舉,也沒有人玩過,黨內權貴避之唯恐不及,這艱難無比的任務,就落到了「第一名縣長」陳定南身上。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選得極認真,在不多的時間裡儘可能地勤跑基層。當時我在一家小小的民主電視台兼差,做了陳定南夫婦的現場專訪。我其實滿緊張的,因為時間很趕,根本沒有時間準備,一來就上現場,而且事前一直聽說他是個龜毛無比的人,不知道若是他態度很傲慢時該怎麼辦。陳定南那時跑行程跑得聲音沙啞,疲憊不堪,但還是很認真地談著參選理念,以及個人的心路歷程。他的眼睛發著光,有著純真靦腆的表情,講起話來不假思索又平易近人,看來他隨時都有充分準備,而且很有信心。最令我意外的是,他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和之前的傳言完全不同。

我也很喜歡陳定南夫人張昭義。1994年訪問她時,感覺她是喜歡寧靜生活的人,很知識分子味。為了陪陳定南競選,她很努力去配合,如努力學台語(這不是她的母語),學一些她從來不曾使用過的「菜市場話」。她當然不可能變成很會和人打成一片那種人,她說她靠的只有「發自內心的誠意」,誠意讓她得到非常好的回饋,只要人們感受到她的誠意,根本不會在意她講得不好的台語、有點羞怯的舉止。

大約四十五分鐘的訪問,談些什麼我已經全忘了,記得的是對這對夫婦的好印象。

在這次訪問中,我也發現陳定南和我生日同一天,而且是同血型。這一點讓我覺得有一點親切感,但同時也疑惑著:為何我的個性和他相差如此大?

他崛起於政壇時,正是國民黨的無法無天讓人民再也忍不下去的時刻,靠著理念與形象,就可以打一場漂亮的選戰。從政多年,可以一直保持清譽,實在是很不容易。重披戰袍選宜蘭縣長竟失敗,我想是他從政以來最大的挫折吧。原本期望他能再出來貢獻一番,沒想到竟然就傳出罹癌的消息,而一病不起。

除了惋惜好人不長命之外,還真憂心那靠理想、守原則就可以感動人的時代也一起逝去。

維基百科:陳定南

部落漂浪:給台灣一個活的好人

張大魯:一生廉潔

翻箱倒櫃看照片:哲人日已遠

Chimney Sweep:陳定南二三事

哆拉老師的又一天:歲月無言

2006年11月4日 星期六

收菱角

很久沒機會欣賞田園的變化,眼見又是稻熟季節,嘉南平原顏色十分美麗,於是特意不走高速公路,沿路觀看。在官田,路旁一攤攤都是賣菱角的,忍不住停下來買。菱角呈深紫色,十分飽滿。新鮮就味美。

菱田裡有位農婦正在採收菱角,推著一個圓形的菱角船,可惜距離太遠,無法細看她如何工作。菱角田裡到處都是福壽螺桃紅色的卵塊,實在滿討厭的。不知道這些福壽螺吃掉多少農民的心血。

雨霧之後

開始走路後,發現雲在我們腳底下,而這些雲霧正漸漸散去。

雨後的空氣很清新,整個世界好像都被洗乾淨了。

2006年11月3日 星期五

對抗暖化的台灣策略

全球氣候變遷,台灣行動聲明

我們是一群長期關心全球氣候變遷和台灣環境的公民,我們今天和和全世界四十五個國
家無數的公民一起站在街頭,用我們的聲音,用我們的行動,讓執政者和全世界,都聽
到我們對全球氣候變遷和台灣環境的關切,也用孩子們單純的愛和行動來表達他們對自
己未來的關心。
台灣身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極大的太平洋小島,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巨大變局,和邁向
低碳能源時代來臨的歷史轉折點,應調整政治、社會、經濟、環境和產業政策。我們要
求台灣社會的領導人、科學家、企業家和政治人物,正視這個影響台灣未來子孫的重大
危機,並且做出正確的回應和準備。

我們主張:
1. 台灣應將氣候變遷視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議題。
2. 台灣應宣示遵守京都議定書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規定的國際規範。
3. 台灣應訂出溫室氣體排放基準年和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的長期目標。
4. 台灣應持續非核家園的社會共識,以節能、提高能源效率和發展
綠色能源,作為抑制溫室氣體的主要策略。
5. 台灣應評估氣候變遷對整體經濟、社會、生態及人體健康的衝擊,
積極建立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的調適策略與預警機制。

我們的具體建議包括:

1. 2005年做為台灣排放基準年,2050年台灣溫室氣體回到2005年的水平,同時減量百
分之五十。
2. 應儘速通過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法案,如溫室氣體法、再生能源法案,和開徵能源
稅。
3. 在訂出長遠而全面的減量和因應策略前,應停止所有高碳排放計畫,包括行政院積
極推動大投資、大溫暖計畫中的國光石化、台塑大鋼廠計畫,以及濱南案等。
4. 具體建議增加中…

發起和參與團體:台灣環境行動網、主婦聯盟、荒野保護協會、綠黨、看守台灣、國際
珍古德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台灣環保
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博仲法律事務所、中華民國自然步
道協會、綠色陣線 (連署持續中…)
願意連署的團體和個人,請上網連署或給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運動協調者蔡沐學聯絡

網址︰ http://blog.yam.com/climatechange/
電子郵箱︰ climatechange.tw@gmail.com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轉型正義系列座談會

各位親愛的朋友:

這是台灣歷史學會主辦的系列座談會,歡迎參加聽講,並請幫忙宣傳,謝謝! 

 

 台灣歷史學會  敬上 

 

 

轉型正義—台灣歷史問題系列座談會(1):

臺灣接收的歷史糾葛

        長期以來,由於國人欠缺應有的台灣歷史知識,立基於歷史事實的歷史意識沒有建立,無法成為社會的主流。大眾傳播媒體對歷史的認知,往往容易延續過去官方宣傳內容,過去「正統」歷史論述也往往在未經過學術檢驗的狀況繼續籠罩台灣。台灣社會在得之不易的自由化、民主化同時,並未經過適當的歷史檢討歷程,導致對歷史事實的無知,或是錯誤認知所形成的歷史記憶,成為影響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歷史,朝向正常國家發展的障礙。

        歷史可以原諒,但不可以忘記,遺憾的是許多歷史事實未曾彰顯,更遑論記取歷史教訓。有鑑於此,我們特別邀請專家學者,選取深具歷史意義的課題,規劃一系列的座談會,期待以客觀歷史事實為基礎,傳達台灣主體歷史意識,彰顯歷史應有的正義。

 

竭誠邀請,歡迎蒞臨!

 

 

主辦單位:台灣歷史學會  協辦單位: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時間:2006116日(星期一)上午10點~12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3A(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人:李永熾(前台大歷史系教授,現任政大台史所兼任教授)

    人:

李筱峰(世新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陳翠蓮(政大台史所副教授)

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薛化元(政大台史所教授兼所長)

座談主題:

1.終戰的世界史意義

2.戰後台灣接收的國際法爭議

3.接收與劫收的爭議

4.文化差異與衝突

 

※注意事項:

1.          座談會採自由入場聽講,不需報名;現場資料有限,發完為止,請提早入場。

2.          若有任何問題請洽:台灣歷史學會  曾秋美 小姐/陳朝海 先生

電話:02-27122836   傳真:02-27174593

E-mailjuventus@mail.twcenter.org.tw  網址:http://www.twhistory.org.tw/

 

 

 

轉型正義—台灣歷史問題系列座談會

場次時間表

 

主辦單位:台灣歷史學會    電話:02-27122836

場次

主題

時間

地點

座談來賓

1

臺灣接收的歷史糾葛

 

2006116日(星期一)

上午10點~12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李永熾

李筱峰

陳儀深

薛化元

陳翠蓮

2

臺灣外交困境的原因與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內涵

 

20061117日(星期五)

上午

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 401會議室

 

陳水扁總統蒞臨

鄭欽仁

張炎憲

黃昭堂 

陳隆志

李明峻

3

國民黨黨國資本與黨產的歷史問題

 

20061123日(星期四)

上午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張炎憲 

張清溪

梁永煌 

何鳳嬌

林向愷 

4

制憲正名與脫中國內戰結構

 

20061130日(星期四)

上午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李鴻禧

李永熾

周美里

周志宏

5

非常體制下臺灣人權的歷史問題

 

20061210日(星期日)

上午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李永熾

薛化元

周志宏

陳翠蓮

張人傑

6

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根本問題

 

20061225日(星期一)

下午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許志雄

陳儀深

周志宏

王泰升

 

 

泰澤,不只是燭光與音樂

長老教會最近對泰澤很感興趣,總會舉辦了幾梯泰澤之旅,這期的教會公報也刊了許多參與者所寫的文章。泰澤祈禱,一種主要透過吟唱短歌、讀經、默想、禱告的聚會,似乎成了一種新流行。

我未去過泰澤,但是十多年前就參與過泰澤祈禱,是由天主教的修女們所帶領的。以簡單的電子鍵盤伴奏,在空曠的教堂裡只有十來個人,蠟燭微弱的光線讓人看不清別人的臉,好似把每個人隔開了,但同時透過唱詩、讀經、禱告,好像又融為一體,用心讀出的經文打在心頭上,是那麼有力,感受非常好。很喜歡這種自由、樸質、真誠的敬拜。

後來又參加過幾次長老教會內的泰澤祈禱,卻開始不大適應。燭光與聖像,終究和我所習慣的信仰傳統──拒絕一切儀軌與藝術的加爾文主義──格格不入,靜默與祈禱若欠缺成員間信任的交流、共融的熱情,就和一般的聚會一樣淪為形式。

泰澤祈禱,只是另一種敬拜讚美?

我想,泰澤祈禱真正感動人的力量恐怕不在儀式本身。泰澤團體的存在,堅守安貧樸素的生活,服務人群,把共融的喜樂帶給大眾,這才是讓泰澤祈禱如此有力的原因吧。

我們家的小妹妹(現在是一位牧師了)七年前很勇敢地一個人去到泰澤,住了一個月,參與了泰澤團體的日常工作。她的體會相當寶貴。以下是她所寫的文章:

在泰澤服事

作者:王芳舟

1998年的七月,冒著酷暑經過幾番波折的我,隻身來到了傳說中的泰澤;因為聽說這是一個最佳的靈修聖地,因此,激起我這個還在為成為全職傳道人猶豫的神學生的嚮往,盼望可以在此尋求到生命裡一些問題的答案。但我從未想到在泰澤生活的一個月,是我經歷過最豐富的心靈饗宴。

    當我決心前往泰澤之時,我知道它有一個融合的敬拜方式,是結合了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儀式,以詩歌為主要的祈禱和讚美,會中沒有冗長的講道,卻有沉思的時間。這樣的敬拜方式,讓我從台灣不斷受到敬拜讚美大聲歌唱、跳舞與禱告當中的激情中解放出來,讓我有機會沉靜下來,並且能夠深深的看見自己的內在,而不是隨著別人的口中言語起舞。

    在泰澤,每天有三次的敬拜時間,每次都讓我有不同的收穫。尤其在每天早上的敬拜之中都能夠一起領受聖餐,讓我深深感覺到上帝的靈從一早就進入了我的內在,那種與主合一的感受至今仍然存留在我的心中。我相信近年來去過泰澤人們也都會有類似的經驗。但在此我想要特別分享我在泰澤的另一種生活。

    泰澤針對第三世界國家所做的青年事工,是當我抵達時才知道的。雖然台灣不在他們的事工名單上,他們還是接納我成為長期住宿的青年,幫我安排了一位輔導修女,成為我在泰澤一個月的心靈導師。

    我被特別安排住進了長期住所,在那裡已經有好些巴勒斯坦和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的年輕女孩,我馬上受到了熱烈歡迎與好奇的眼光,因為他們無法了解台灣和中國的不同,等我費了一番功夫解釋清楚之後,他們就成了我在泰澤一個月當中的好姊妹。然而,修女們為了我的生活安排也費了一番苦心,因為對她們來說,一個月的時間並不能算是長期生活,但因為我的情況特殊,只能利用短短的暑假前來,因此,她們也就破例收留了我。而所謂長期的生活體驗就是與她們一起生活工作,因此,很快的我第一個星期的工作就被安排好了,並且在每個星期結束時與修女面談安排下一個星期的工作內容。在與修女的討論中,我將我在泰澤的一個月以四個星期作規劃,在前兩個星期以工作和靈修為主,第三個星期進行靜默,第四個星期在以工作為主。因此,我在泰澤生活的一個月中,一共做了五種工作;這對我而言是一個相當特珠的經歷,同時這些經歷也幫助我更加明白上帝的旨意。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打掃客房,這個客房是在修女居住的地方,是給特別的訪客使用的。工作的內容就是清潔打掃整個客房,並且換上乾淨的床單,同時整理餐桌,並在桌上擺上鮮花。工作的時間是在早上敬拜後到中午敬拜之間,大約有三個小時的時間。你可能會想,只有客房的打掃應該不需要用到三個小時吧,但當我開始動手做時,我才發現每一個動作都有他的意義,當我想到有人會因為我的整理而感到舒適時,我的心中充滿了喜樂,因此,我發現不愛打掃工作的我,竟然可以每天做得有聲有色。接下來,我還做過包裝服務,也就是為購買修士所做的陶瓷餐盤等易碎物品的包裝,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但我卻在當中得到了許多微笑及道謝;當我想如果我只是把它當成單純的工作,我想我必定會感到不耐煩,但當我轉換了念頭,想想任何工作中都有可能遇見主,我只要把工作當成一種服事,那麼即使面對同樣的動作也不覺得厭煩,反而樂於見到人們因為我的包裝而感到滿足。

    有室內的服務,當然也有室外的工作;由於泰澤的地方劃分了許多區域,因此,我的另一份工作就是整理露營區,包括營地的打掃及浴室的清潔,這就是一項比較耗費體力的工作了。當我在做這份工作時,便讓我想起在神學院住宿時的打掃工作,為了讓居住環境舒適,是需要大家付出時間與勞力的;同樣的,維持一個營地的環境整潔,也需要大家的努力,在這個工作中,我認識了許多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青年,看著十來歲的青年與二十來歲的我一起努力,揮灑汗水,整理環境,此時,語言的隔閡,年齡的差距已不重要,因為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把環境整理乾淨。想想,為上帝國的工作不也是如此嗎?不管你的年齡,你的民族,國家,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在泰澤還有下午茶時間,而我有一個星期的下午都在做分發點心的工作,相當有趣,因為在發點心時可以看見各式各樣的人,看見他們不同的表情,說著不同的語言,分享著他們在今天的工作與收穫。

    而讓我回味最多的是一份服務兒童的工作,這份工作有點像是在帶夏季學校的感覺,這是針對成人帶著家庭前往泰澤時,當父母進行他們的靈修課程時,修士們就把所有小孩集合在一起,以聖經故事為主軸,在配合關懷的主題;那一個星期所說的故事是浪子回頭,這樣的一個故事分六天進行,每天都有不同的道具配合故事,還有不同的主題曲。分組時,以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區分,讓他們體驗故事人物的感受,或是畫出他們所聽到的,並且分享一個關懷的主題;其中有一個主題是關於飢餓,還記得談到北韓的飢餓問題,說到那裡的兒童平均身高與體重都比一般的平均值低。要小朋友們量量自己的身高,在將身高減少10公分,並要想朋友去思考原因。我看到修士們對於信仰根基建立的用心,他們並不是單純的只談聖經故事,更以聖經故事為基礎要小朋友學習去關懷世界其他國家的兒童。雖然這個工作是去陪伴帶領小朋友,但我發現自己卻是領受更多,不僅從故事的分享中看見許多的可能,也從兒童的分享中得到更多。

    在其中多數的小朋友是不會說英語的,因此,多半都會分配來自相同國家的青年帶領他們,然而,那當中並沒有說中文的小朋友,我想我大概無用武之地了,但有趣的是,有一個講著法文的小孩不斷跟我說話,然而,我不會說法文,他也不會講英文,但六天的相處下來,我們雖然說著不同語言,卻都能了解對方在說些甚麼,這真的是一個奇妙的體驗,或許這也是聖靈的幫助吧。

    這樣的每一份工作結束時,都會與我的輔導修女談話,看看我有甚麼收穫,或是有甚麼難處,這樣的感受在台灣是難得的,也因此,當我回到台灣時,在教會服事後,我會找人談談服事過程的感受,並一起禱告;這也成為我服事的動力。而每當我對一樣工作開始感到厭煩時,我就會想想我在泰澤時所經歷的,想想這是一個可能服事耶穌基督的機會,我便能夠繼續往前走。

    我在泰澤有一項特別的經歷,那就是一個禮拜的靜默,除了修女教導分享靜默的主題以外,都嚴格守著靜默,就連敬拜時也是。第一次面對長時間的靜默,心中總有許多的疑慮,但通過修女教導帶領,很快的我便能夠進入這靜默的時刻,並且享受其中的甘甜。很難用筆墨去形容那樣的心境,當我與修女分享時,我說那是一種靜默的語言,不是你時常使用的語言方式。靜默的主要課題就是默想上帝的話,每天都有不同的經文主題,當你心中有所感覺想要表達時,可以透過圖畫來表達,我發現沒有甚麼繪畫天份的我,在那一個星期中竟然也有好幾張的作品。不僅如此,在那一個星期的靜默中,我問了上帝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真的是你要呼召成為牧者的人嗎?」這是我進入神學院研 究所之後常常問的問題,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甚麼能力,沒有特別的恩賜,我究竟該拿甚麼來服事呢?在靜默中上帝給了我答案,那就是上帝要我以愛來服事,只要將我全心全人擺在祂手中就夠了。因此,我除去了我的憂慮,我不再需要探問我適不適合,我只需要單純的將自己交在上帝手中就夠了。在那一個星期的靜默中我看見了許多異象,有的很清晰,有的有些模糊,我一直將這些異象擺在我的心裡,在我未來的人生中,我將能夠印證體驗。

    在泰澤的生活,給了我最好的生命饗宴,不單單是心靈上收穫,也讓我身體力行的體驗許多。我想最美的,就是找到與主契合的時刻。我並不想批評活潑的敬拜讚美方式,但我知道那不是我能與主契合的時刻,因為我需要的事更加深層的體驗感受;不需要激情的詩歌也能夠與主相遇,不需要方言禱告也能夠看見異象,感受聖靈;因為上帝以適合每個人的方式親近我們。泰澤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地方,我們不應該將它當成另一個取經之處,因為它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一種生命的展現。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