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決定留在樂多

蕃薯藤和天空部落的合併後,部落格到底會變怎樣,一直沒有給很清楚說明。

昨天晚上突然看到停機整併的公告。根本來不反應。心裡很不是滋味。

暫時決定留在樂多,因為這個介面比較熟悉。

可是很多連結都失效了。真是麻煩啊。

11月29日續:

TV-Webs綁架我們!這兩天覺得真是受夠了。

我在原先的 yam-roodo 一共開了三格,樹窠是以樂多會員登入的,其它兩格是 Yam會員。樹窠的部分從樂多登入,可以順利繼續營運,只是網址變了。但是另兩格昨天無法登入,一進管理頁面就被綁架到yam或TV-Webs會員登錄頁面。今天再次去看,可以登入管理了,但是卻變成是天空部落,而不是樂多,網頁樣子也變了。想從樂多登入(樂多有說原來的yam-樂多用戶都可使用舊帳戶),仍會被綁架到天空去。

天空部落提供的服務當然也是不錯,但是用這種手法綁人家,讓人很寒心。原本想說有一格用天空玩看看,現在一點都不想了。只希望樂多趕快提供方法,讓我們把被綁架的部落格救回樂多。(現在是連進去弄個備份都做不到,因為匯出功能還在建置中!)

這次天空的無預警停機,真的是怨聲四起。黑米上有滿多討論。另外豬小草終極邊疆都做了很好的整理。有興趣了解這次事件的人應該看一下。

補:

Yam會員可以試著從http://blog.roodo.com/登入。

若是不行,可試試從http://adm.blog.roodo.com/登入。

我以為再也回不到樂多的兩格,從後面這個網址進入管理版面,很順利。

太好了!

水中日蝕

配圖,不知該寫什麼。

我喜歡倒影,拍不厭。不見得精采,只是喜歡。既然無法長時間在池邊凝視,就把它拍回來欣賞。

最近的心情就像石頭擋住太陽。吃了炸藥般,不知不覺就得罪朋友,很容易對陌生人生氣。

移個位子,石頭就不擋太陽了。但是我一時之間就是移不了。

淺淺的水塘,映著雲天,就似無限深。這令我著迷的景色,只是虛幻嗎?那個世界,真的不存在嗎?

魚躍蓮間、蜻蜓點水,打破幻境。畢竟只是個淺水塘,容納的是些小魚小蝦小蝌蚪。一個熱鬧的生態圈,卻不是無限的雲天。

悶悶的心情,不想尋求對話。

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舊文】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小林善紀的政論漫畫《台灣論》2000年11月在日本推出,很受日本年輕人歡迎,隔年中譯本在台灣上市時,因為女權團體認為該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政府徵調的「從軍慰安婦」的看法有違歷史事實,而提出抗議。可是這個議題卻被媒體和政治人物操弄成族群意識的對抗,一時間戰火延燒到國策顧問、成為打扁戲碼之一。結果在這種莫名其妙的打壓下,《台灣論》反而大賣!

當時在台灣客座的日本台灣研究學者,閒談之間不免感嘆:「多年辛苦研究的成果,比不上一本短時間內完成的漫畫書受重視!」學生們也向老師開玩笑說:「下本書要紅,先拿去給馮滬祥燒一燒!」
    
     漫畫的感染力與兩極化言論
     
玩笑歸玩笑,漫畫書的影響力真的是勝過學術著作太多。《台灣論》雖然不像一般有故事情節的漫畫書那麼吸引人,但是仍然比全部都是文字的書籍更易被年輕人接受。

漫畫感染力強,但是傳達的,畢竟是主觀的、感性的、直覺式的認知,和講究客觀、理性、分析性的系統化知識,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只接受漫畫傳達的知識和感受,恐怕不足以掌握真相。漫畫號召的是「迷」、是作者的信徒,而不是和作者平等對話的學術夥伴。漫畫鼓動的是一群有同樣「感覺」的人,而不是一起「思考」的人。漫畫必須擁有這種特質,才能成為大眾流行文化。

或許是因為漫畫擁有這種特殊感染力,因此,才會有人拼命打壓這本書、不讓它流傳;另一方面,支持這本書觀點的人,自己看還不夠,甚至大量買來送人。

在媒體上所看到的言論,對這本書的觀點評價趨於兩極化:仇日的大中國主義者將書中所採訪的人物通通打成「民族的千古大罪人」;具有豐富台灣獨立意識與本土情感者,則將這些人物捧為說出台灣人心聲的台灣英雄。這種極端的好惡,反映出漫畫本身煽惑力的效果,也反映出《台灣論》引動的是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存在的、不同族群的不同歷史意識之間的鬥爭。這樣的對立有其無奈的歷史包袱,以及脫不出威權體制、思想箝制的慣性反應。

然而社會大眾真的只有兩種對立的歷史意識嗎?我想並非如此。被主流媒體忽略的一些看法,很可能才是指向未來的台灣主流歷史意識。
    
     讀者的多元思維與對話可能
     
     
從一些觀察可以發現,雖然漫畫的感染力比較強,但是大部分的讀者讀了這本書之後,並非產生媒體所呈現的兩極化觀感,而是各有其不同的批判角度和接受的角度。這種多元的思維,正是台灣已邁入民主社會的表現,也是我們這一代寶貴的資產。

從幾位讀過這本書的大學生那裡聽到下列幾種看法:

「這本書寫得很好,大家都應該來讀!裡面把台灣的歷史說得很清楚,一點都不誇張。還把中國罵得很慘,太好了!」

「書中大膽的指出蔣介石根本就是獨裁者與虐殺者,單是這一點就很值得看了,難怪國民黨出身的一些人要跳腳、要打壓這本書。」

「我覺得他的觀點很偏頗。李登輝有那麼了不起嗎?」

「我覺得他很歧視女性。除了慰安婦的事情之外,對日本年輕女性參政也抱持非常負面的看法。」

「一個日本人能夠這樣了解台灣,實在很不容易。只是他所獲得的資訊好像還是有些問題,所以有時會做錯判斷吧!像他說台灣話沒有文字,完全忽略了使用一百多年的『白話字』,而且誰要用他們日本的假名來寫台灣話!」

「實在看不太下去!他很崇拜權威,又喜歡軍隊、戰爭之類的事。抓到幾個個案,就認為足以代表一切。可信度不高。」

「我覺得他所說的『日本精神』並不見得是台灣人從日本人學的,那是台灣人本來就有的吧!」

「這本書是為日本人寫的嘛!我覺得和台灣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台灣只是他用來表達他對日本現況不滿的工具而已。」
     .......

 除了這些年輕人的看法之外,我們也看到女權團體呼籲《台灣論》爭議應停止泛政治化的發展,回到關心「慰安婦」的人權問題上。雖然有些極端的獨派人士認為「這些女人被統派利用了」,但是這種各團體不分統獨而在人權議題上合作,才可能走出無謂的對立、真正落實做一點改變。

 還有原住民抗議書中對霧社事件的描寫,只強調原住民在事件中殺害手無寸鐵的日本人,卻完全不提是日本人先欺負原住民的;書中還引用原住民老人說他們在所有外來統治者中只服日本人,原住民也基於族群尊嚴提出抗議。

這些反應讓我們清楚看到,有關《台灣論》的爭議並非刻板的、教條式的統獨對抗,事實上激起許多不同層面的思考與批判。

台灣社會是人人都能發聲的社會。在這種開放的社會中,必須以理服人,而非以焚書坑儒等獨裁手段來禁止不同的聲音。就這個觀點來看,具有不少爭議性的《台灣論》,正好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什麼是台灣的立場?什麼是台灣的歷史?
    
    
     認識小林的右翼立場
     
在討論《台灣論》的歷史視野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作者小林的立場與視野。

《台灣論》固然讓許多原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的日本人對台灣有了一分親切感,但是該書明顯的右翼立場讓大多數人還是未讀先排斥,並引起知識界的批判。

《台灣論》出版之前兩年,小林善紀就以《戰爭論》一書而飽受爭議。在《戰爭論》中,他假想朝鮮半島會爆發激烈戰爭,到時候日本難免捲入戰爭,至少難民會湧入日本而威脅日本社會安定,因此他認為日本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自衛隊應該改造成真正的軍隊。這種好戰言論在日本雖然始終存在,但很少人會大剌剌地宣揚這樣的主張,又是針對青少年作訴求。朝鮮半島的危機在兩韓會談之後大致上消失,小林接著把視野轉到台灣,因為台灣大概是目前東亞地區最可能觸發戰爭的因素。《台灣論》是在這樣的考量下形成的。日本右翼的基本看法之一,是期望日本人可以驕傲地生存、不必向中國和美國屈膝。《台灣論》之所以同情台灣獨立論、欣賞李登輝,就是因為在此他發現了堅決反抗中國霸權的一群人。而他所遇到的台灣人大部分對日本有一分親切感,正可借用來為日本殖民史除罪。

 在這種意識形態主導下,他把慰安婦求償運動視為各國對日本的報復與壓迫,完全無法從人權的角度來思考;而在描寫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時,則提出相當多為殖民統治辯護的說辭。這都是右翼論述的基本立場。


     《台灣論》歷史視野的狹窄性
     
     
《台灣論》以大約四十頁的篇幅來回顧台灣的歷史。這樣短短的篇幅,要處理台灣數百年來的發展,自然只能舉幾個鮮明的例子來說明。而漫畫的處理方式,更摻雜了作者本身明顯的好惡評價。他批評日本左派學者是「自虐式」史觀,我們可說他卻是「自戀式」史觀。

 同樣是殖民統治,他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種種措施都說是「暴政」,談到日本統治時期,則引用許文龍、李登輝的證言,強調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嚐到幸福的滋味」。書中急切地說明日本人在台灣所做的各項建設,甚至提出「大東亞戰爭的魅力」讓台灣人前仆後繼志願當兵!

 美化戰爭的歷史觀點或許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相當陌生,但對曾經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來說,一點也不特別,這些都是戰前和戰中日本國民教育和殖民教育的標準說辭。恢復戰前的「日本精神」,是日本右翼的主要訴求,也是小林從《戰爭論》到《台灣論》一直在追尋的。

 在回顧台灣歷史之後,小林大大的畫上整頁,寫著:「唯有誠實面對並檢視自己國家的歷史,才能夠看見事情的真相!」這句話說得真好!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小林其實無法誠實面對自己國家(日本)的歷史。當全亞洲承受著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苦果時,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自命為亞洲弱小民族的解放者,詮釋大東亞戰爭為「代天征伐不義」,要讓亞洲從英美帝國主義手中得到自由、建立「以日本為核心」的亞洲新秩序。這樣的論述,在日本戰敗之後,仍然陰魂不散。戰後日本經濟侵略東南亞,依舊想成為亞洲霸主,無怪乎亞洲各國反日情緒高漲。不能誠實面對日本帶給別人痛苦的事實,一味以片段的歷史解釋來為殖民統治除罪,這種歷史視野救不了日本,也幫不了台灣。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只從「抗日」觀點來評價固然失之偏頗,但是全面肯定日本的做法更是無法掌握真相。誠實面對、看清事實,就不是「抗日」或「親日」的二擇一觀點,而是能夠了解各種事件的多面性,不再只接受單線因果的解釋。概括來說,日本的統治固然帶來近代化的種種好處,但是一切建設也都是為了擴張帝國的實力,而非為台灣人的幸福。嘉南大圳、蓬萊米、糖業、工業化等等發展,提昇了台灣的生產力,可是經濟成長的實質好處,大部分是由殖民政府及日本本國享受。「大東亞戰爭」時期在台灣實行的皇民化運動、「志願兵」等措施,固然有受到時代感染而全力配合者,但是大部分的人應該是在無奈的心情下勉強應付的吧!對照戰後國民黨統治下的國語政策、軍訓課程、國慶日大遊行、反共論述,我們的感受和反應如何,就可以推知當時台灣人的感受。把一種歷史解釋拗成相反的另一種解釋,有時候對事情的了解幫助並不大,因為仍然在相同的思考模式裡打轉。若不能跳脫舊有的思考模式,就走不出真正的新路。
    
     一條自立而非他律的獨立路
     
 小林觀察到台灣正在走出自己的路,一個以台灣為名的國民國家正在誕生當中。然而建構台灣主體性的工作,只能由台灣人自己來完成,而且需要新思維來領導。過去建立在「台灣人=人民/外省人=外來政權」的反國民黨台獨論述,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已經過渡到「四大族群」/「中共霸權」的台灣主權獨立論。固然台灣內部的族群矛盾仍然未消失,但是在面對中國逼統的壓力時,唯有團結一途。台灣的民主化要真正成功,必須全民有「我群」意識,不是透過外力的形塑,而是自我建立。

《台灣論》的一個問題點在於:還是把舊台獨論述和台灣主權獨立論述混在一起,而其放在顯微鏡下的台灣人切片只是他所謂「多桑世代」、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他們的心聲在此時被闡揚,固然對歷史的重建有極大意義,但不足以指向台灣的未來。

 不管「多桑世代」對日本感到多親切,顯然台灣的未來仍只能靠自己。日本和美國在險峻的國際政治中,自己國家的利益絕對是第一優先,台灣在這當中如何爭取生存空間、有多少主動權,才是我們最需要關心的。

《台灣論》看不同時期的台灣歷史,其實有不同的標準。我們看到對日本本國的感情蒙蔽了作者對日本統治台灣的正確認識。對台灣感情豐富、長期支持民主運動的人們也容易有這類的傾向:對國民黨統治加以嚴厲批判,對新政府多有同情的理解。這是無可厚非的人性。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已經採取不同的標準,而非振振有詞說自己始終如一。

 當我們批判統派以大中國霸權、舊思維的威權來打壓言論自由的同時,也不能不注意同樣是法西斯傾向的日本右翼對人權的忽視甚至侵犯。這種思想,不該成為我們建國路上的盟友。台灣必須在尊重人權、確保民主體制的前提下建國,走一條自立而非他律的獨立路。

獨派的讀者,請批判地閱讀《台灣論》。

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亂世佳人》裡沒有他

我看小說常常喜歡留意配角,整本厚厚的《飄》,很多精采人物,在眾多男性角色當中,我最喜歡這位彭慧兒。在戰爭中失去一條腿、孑然一身的他,是個擁有小農場的農民,如果在戰前,根本不可能和這些莊園主的小姐們來往。敗退的南軍解甲歸田,士兵走上漫漫返鄉路,他因生病而被收容在陶樂,後來留下來幫忙工作。在這個被戰爭徹底改變的家中,他成為所有人的好友和依靠。不多話,很踏實,沒有太多夢想,非常能夠理解人,卻少做評斷。他不像其他男人笨到被思嘉迷得暈頭轉向,把思嘉看得很清楚,實際上與她合力撐起原先搖搖欲墜的陶樂莊園。他喜歡的是這個家的小女兒愷玲,但娶了和思嘉最不合的蘇綸,平息一場因老郝先生去世引起的風波,讓原先不得不住在陶樂的衛希禮夫婦得以離去、愷玲照她的意願進修道院。這麼能夠把事情做的周全、顧慮到大部分人的需求、以最小的損失來解決問題的人,實在是了不起。

不過或許是這樣的人物缺乏戲劇性,也沒什麼魅力可言(好像不自我中心的人就缺乏魅力),電影中容納不下。也好,與其成為電影中跑龍套的角色、讓人失望,不如在小說中佔有關鍵的一席之地,讓人回味。

《飄》的作者塑造了彭慧兒這個角色,我認為是對南北戰爭打破了南方階級意識的具體描寫,也是對莊園主所看不起的「窮白人」的一種肯定。以精采的人物和故事來表現出戰爭的影響、文化的轉變,《飄》做得很成功。

和彭慧兒相關的情節中,很喜歡的一幕是他揀回一張南方聯盟發行的鈔票,鈔票後?著一張紙,寫了一首詩:

它的價值已一無所剩,
不論在哪兒都等於零,
留著讓後人看看,親愛的朋友,
它是一個逝去的國家的象徵。

這張紙的故事可傳之兒孫,
值得為他們好好保存,
它標誌著愛國者夢魅以求的自由,
也記載了一個多難之邦覆亡的命運。

(台灣中華書局1991年譯本)


我想曾經當過記者的作者,可能在資料收集中真的看到過這樣一張鈔票,也可能這是當時流行相當廣的詩句。把它嵌進這部小說,藉由彭慧兒這樣的人讀出來,格外令人感動。

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污染之地的文化財

好幾年前聽說台鹼旁邊的木麻黃林中有很多鷺鷥棲息,去看了幾次。一棵樹上有時有兩三窠,小白鷺、牛背鷺、夜鷺都有,整座樹林飄飛著羽毛,咕咕嘎嘎叫聲盈耳,黃昏時白鷺和夜鷺「換防」的景象特別有趣。可惜開了新路之後,這片鷺鷥林已經消失。

在探訪鷺鷥林時,也曾溜進廢棄的台鹼廠區。後來又發現這個舊宿舍區,寂靜荒涼,有些房舍過多次增建修補、有些廢棄傾頹,有幾棟房舍花園扶疏、空地上看得到豆棚瓜架菜畦,顯然還是有人住的。

還曾去過一家利用舊宿舍開的咖啡店。花園整理得很美麗,屋裡屋外都有蚵殼做成的裝飾品,頗有趣味。女主人是在這裡長大的,因為喜歡這裡的環境和悠閒的生活情調,多年後回鄉向親戚承租宿舍來開店。

可是後來才聽說,這是一處有嚴重汞污染的土地。台鹼早期製鹼曾採用水銀電解法,留下大量的汞污泥,另外還有五氯酚和戴奧辛的污染。雖然主要的污染是在廠區的土壤,但鄰近的宿舍區也多少受到影響。為此,原本就越來越少人住的老宿舍區,人口更是大量流失。

這次去,沒有留意那家咖啡店是否還在經營。整個宿舍區仍然安靜荒涼,少數院落仍然整理得很漂亮,看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離開了。

看到資料說,當地文史團體希望台南市政府將這些宿舍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加以保存,但是今年七月審查後的決定是:只指定廠區內的日式辦公室為歷史建築,舊宿舍區不指定。市政府僅建議文史團體和所有權人中國石油化學公司協商此區保存和再利用的可能。

台灣各地的日式舊宿舍已消失大半,台鹼這一片,恐怕還是拜污染之賜才能夠留到現在。在整治污染的工程尚未完成之際,短期內可能還會維持原狀吧。目前看來最大的得利者大概是婚紗業者,他們常帶著一對對新人到這充滿舊時代趣味的場景來取鏡。關於台鹼的簡史和污染問題,請參考〈黃煥彰:失落的記憶─台鹼安順廠〉及行政院環保署中石化安順廠污染專題網站

台鹼宿舍區的荒涼美感,真的頗吸引人,好像也該訴說些淒涼的故事。找到這樣一篇文章:遺忘的死城--台鹼宿舍

也找到以前去過那家開在台鹼宿舍區的咖啡店相關報導:人境廬咖啡

2006年11月18日 星期六

賣竹器的阿伯

和阿伯小聊一下,記下幾段話:

「欲錄影cho你錄,慈濟電視 ma bat 來錄,ko買真濟干樂 ho囝仔。這e 傳統物,chin-ma ka 少看(kaN-i)。

(要錄影請自便,慈濟電視台也來拍過,還買很多陀螺給孩子玩。這些傳統的東西,現在比較少見了。)

 「前日-a 有 一e 美國來e ,叫我穿棕蓑 ho 攝(hip),舞半日,講欲寄來ho 我,至今沒一個影(kau-taN ia bo chit e iaN)。美國人 ma si e 騙人,不是 kan-a 台灣人選舉e 騙人。」

(前些日子有一個美國人來,叫我穿棕蓑和他拍,搞了半天,說會寄來給我看,到現在一個影子也沒有。美國人也是會騙人,不是只有台灣人在選舉時會騙人。)

「阮老爸 hi-chun-a攏愛擔擔仔行到府城去賣,chi-ma m-bian,算真好過啦。」

(父親的時代必須用扁擔挑竹器走去台南市內賣,現在不用,算是比較好過了。)

「chi-ma 台灣無人愛種竹仔,少人做竹仔工,我這賣e ,大部分 long-si tui 東南亞進e。台灣 e 當然工較幼,價錢 to較高。竹仔做的椅仔真涼真好坐。」

(現在台灣大家都不愛種竹子,會做竹工藝的人也少,我這裡賣的,大部分都是從東南亞進口。台灣的當然作工細價錢高。竹仔做的椅子很涼很好坐的。)

看到兩款竹椅很有意思:

這種椅子,我小時候坐過。翻下來是幼童餐桌椅,轉個角度就是寬寬舒適的椅凳。

這種椅腳加上架子的,是農事專用(作穡用),這種凳子放在泥土地不會陷進去。阿伯說這凳子的型式是他指定的,越南工廠製。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