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

普丁在21日發表長長的電視演說,不認為烏克蘭是獨立國家,同時承認烏東頓巴斯區域的兩個省:盧甘斯克(Lugansk)、頓涅茨克(Donetsk)獨立,立刻派兵進駐這兩個新國家。

盡管如此,昨天看到大部分的評論都還在說,俄國應該還不至於立刻發動全面戰爭,而是會在控制兩小國之後,繼續透過外交施壓,藉著資訊戰和代理人戰爭等方式從內部瓦解烏克蘭,和西方世界較量。

沒想到24日清晨,普京就全面入侵烏克蘭了。他先發表宣戰演說,宣稱戰爭目標是:「烏克蘭去武裝化、去納粹化,達到維和目的」。目前看到的訊息,海陸空全面進擊。烏克蘭的幾個城市,包括基輔,遭到空襲,港口也被包圍。

烏克蘭能撐多久?烏克蘭人的抵抗決心,如何展現?北約和美國會採取軍事行動嗎?目前為止美國只有說要制裁,而且前天還只是制裁兩小國,昨天才說要制裁俄國。可是經濟制裁的效果足夠嗎?

從普丁21日的演說內容,可以看到他的決心和野心。他想恢復蘇聯時代的榮景,想牢牢控制烏克蘭,有套他的歷史詮釋,並以此為基礎發展他的戰爭正當性理論。

這場戰爭,他可能速戰速決,推翻烏克蘭現政府,扶植親俄政權。但怎麼達成?就看這幾天的戰況。

台灣很快就感受到這情勢的類似性。俄國不由分說就入侵烏克蘭,中國會不會也來這招?

俄烏開戰,雖戰場離台灣很遠,但覺得戰爭離我們好近。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昨天發布了四項指示 ,其中第二項是強化軍事整備,第三項提升認知作戰,提到:「台灣與烏克蘭局勢在地緣戰略、地理環境及國際供應鏈重要性有本質上不同,但面對境外勢力意圖操作烏克蘭情勢,影響台灣社會民心士氣,政府各單位務必加強防範境外勢力及在地協力者所發動的認知作戰,並強化錯假訊息的澄清,以穩定台灣社會內部情勢。」

看來目前政府估計台海開戰的可能性不高,但不能以為不會。維持台灣的人心安定、經濟平穩,非常重要。可是不需要有全民備戰的準備嗎?是不是該立刻展開全民軍訓?戰時演習?


3.1增

2月28日烏俄展開第一次和談,情況未知,但不大可能立刻有決定性的結果。
2月24日至28日,俄國未能順利拿下基輔,甚至其他城市也尚未得手。歐美的制裁力道一波波升級,歐洲國家提供武器給烏克蘭、收容難民,甚至允許人民去烏克蘭當志願軍。烏克蘭總統澤林斯基堅守崗位拒絕出逃,團結民心,他的作為和不斷傳出的各種英雄事蹟,平民即使沒武器也要抵抗的故事,成為很好的宣傳。
普丁27日以整備核子武器來威脅全世界。
國力相差太大,烏克蘭的前景仍很不樂觀,但這幾天他們示範了小國不屈服、大國吞不下的可能,令人欽佩,值得學習。


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時代革命》觀後記

 2月15日去華山光點看《時代革命》特映會。近三小時的長度,卻覺得看不夠。開演後眼睛就沒有乾過,全場也聽到許多啜泣聲。

這是一部這個時代的人不得不看的電影,也是不容易看到的電影。因為中國政府強壓國安法在香港身上,港府這兩年對反抗者的鎮壓越來越嚴厲。該片必須秘密製作,除了導演之外,大部分參加這部電影製作的人都匿名,影片中受訪者大部分也以各種方式隱藏身分,或覆面,或打馬賽克,或以演員扮演......。白色恐怖壓力下,仍堅持製作這部紀錄片,為2019年香港人「反送中」的若水革命(be water)留下歷史紀錄,實在令人感佩。

香港導演周冠威在2021年完成這部紀錄片,7月16日在坎城影展突擊首映,之後獲得台灣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雖然參加了不少影展,在美國、加拿大等地曾經有人租戲院放映,但目前除了台灣之外,尚未有機會商業放映。台灣已經排定2月25日上院線。

電影以參與者的訪談及衝突現場的影片交織而成,另外有幾位重要的觀察者的評論:李怡、戴耀廷,還有時常在前線的社工陳虹秀。影片分成九段,涉及的事件包括:香港主權移交衍生的問題、2019年展開的反送中(反修例) 運動、第一位自殺的抗爭者、二百萬零一人上街遊行、佔領立法會、齊上齊落、元朗白衣人(黑道)打人事件、牽手護香港照亮獅子山、警方封閉地鐵打人事件、中大堵路抗爭、理大圍城事件,最後終結在部分運動者離開香港到台灣,對台灣的民主有期待。

這些事件發生在並不很久以前,當初發生時,台灣的我們透過網路看著這一切,既敬佩又難過。以為這些事情的紀錄都會保存下來,資料不難找,但中國施壓下,香港的自由媒體遭到空前迫害,幾乎全部消失。這部電影變得格外重要。有意識留下了許多現場的重要畫面。

許多動人場景:擠爆街道的人群像水流般散開、給救護車讓路;手機的手電筒如繁星閃爍、牽手的人從海邊到獅子山上;陌生人成為手足,抗爭者如家人般互相照顧;壯觀的連儂牆;稚嫩的中學生擔任救護隊,等等。但是印象最深刻、片中最多的鏡頭,是街頭抗爭中的警察暴力。催淚瓦斯、橡膠子彈、水柱、警棍、盾牌,隨意暴打。一波又一波,洶湧無盡的警察暴力,令人看得憤怒不已。影片呈現香港人抗爭的勇氣,也呈現其中的絕望、無力感。再多的人群,再巧的策略,再勇的抗爭,都難敵國家制式暴力的打擊。

這是一齣向香港人致敬、紀錄香港精神的紀錄片,同時把香港的困局帶到世人面前,默默求救。

影片最後稍微寄希望於台灣。看到這段覺得有些慚愧。

台灣花了四、五十年擺脫出威權的箝制,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度。香港目前開始陷入肅殺的白色恐怖,這是以往台灣經歷過的,被外來政權的鐵拳對待;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香港是台灣人學習自由意識、民主知識的來源地之一,也是厭棄威權政府者可投奔之處。現在換成台灣庇護熱愛自由、遭受逼迫的香港人。但是目前台灣的相關法令對投奔台灣的香港人仍有重重限制。

盼台灣人能護住台灣民主,和香港人攜手對付惡鄰,永不放棄!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在車上 Drive my car 》觀後感


電影上映的第一天,就衝去看了。看了《偶然與想像》之後,對導演濱口龍介頗為嘆服,對這齣充滿期待。
電影超過三小時,但全場沒有人早退,大家全都坐在那裏等到所有人名都跑完。我是拿出手機看時間,才驚覺已過三小時。

記下一些零碎感想:
1.是公路電影,戲中戲,文青電影。內容非常豐富,一層又一層可以剝,不斷解構,終至自由。
2.承認自己受傷,充滿遺憾後悔,頗不容易。承認之後,努力好好活下去,看見美好。
3.從別人的評論裡,看到村上春樹原作的樣貌,對主角家福的太太著墨不多,連名字都沒有,而那位情夫被描寫成淺薄輕浮之徒,但在電影裡,給了太太意味深長的名字,情夫也被建構得很有深度,電影中他們三人有鼎足而立的分量,彼此牽絆,謎樣的生命樣態都有了解答。
4. 想更了解這部電影,覺得找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來看,可能比看村上春樹原著更重要。這齣舞台劇和電影的巧妙互文,撐起電影的主題和結構。
5.導演用這部片子展現了語言的魔力,戲劇的魔力。
開場和「偶然與想像 」有類似之處,簡短語句、描述性十足的獨白,很快把觀眾帶入情境,令人著迷。
用各種不同語言演出的戲劇,特別的劇場方式,不看字幕可能不懂在演甚麼,卻有獨特魅力。最重要的台詞是以手語呈現,無法一聽就懂,甚至無法一看就懂,但那手語是那麼美,你必須慢慢了解,似乎更能咀嚼那些字句的意義。
6. 覺得導演刻意呈現「大東亞共榮圈」的大同世界。俄國劇本,在日本演出,表演者和舞台工作者除了日本人外,還有韓國、菲律賓、台灣人,甚至有無法發聲說話的手語人。不同語言的使用者,演著同一個劇本,跨越文化限制,呈現人類的共同性,困擾、遺憾、歡喜、悲傷,都是一樣的。
7. 片中最喜歡的,是用手語來演索妮雅的美麗韓國女人,和她的丈夫。這對可愛的韓國夫婦,帶著一隻珍島犬,在日本廣島生活。感覺非常美很魔幻。雖然可能太過刻意安排,他們非常暖,沖淡了電影大部分時間冷硬壓抑的氣氛,有這段,心不會被鋸得太難過。導演真的挺會說故事的。
8. 石橋英子的配樂很吸引人。
9. 古典、保養得很好的老車,和主角的特質相似。那也是他給自己的、封閉的窩,在車上他一次又一次不自覺地重複舔傷,在青光眼的狹窄視界中活著,以為自己可以操控一切。直到有人進入這封閉的世界,拿過他的方向盤,他才一步步擴大視野,獲得救贖。
10. 北海道雪地中,兩個互相傾吐心聲、面對傷痛與遺憾的人,互相擁抱。這個擁抱並不是電影俗套,而是真實人生中非如此不可的舉動。擁抱之後,兩人並非一定要發展成甚麼親密關係,如果這樣想就真的是俗套了。當下互相的理解、安慰,讓彼此都可以踏上人生的另一階段。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記 石婉舜演講:台灣現代戲劇運動第一波

清大台文所副教授石婉舜在北師美術館「光 」展覽期間,做了一場演講:台灣現代戲劇運動第一波─文協演劇十年再發現。她講的內容並未限於1920年代,而是延伸到1946年,甚至還提到1988年之後的街頭行動劇場。

一開始先講台灣社會從傳統戲曲過渡到新劇的歷程。新式教育影響很大,課本上的對話,讓人們熟悉新劇的戲劇形式。鐵路通車後,各大城市紛紛蓋了戲院,演出正劇,成為大眾娛樂的一部分。
文化協會將演劇當成社會教化的一環,以「文化劇」的演出來提倡改良社會風氣和惡俗。台灣民報創刊就刊出胡適的一個劇本,提倡婚姻自由。文化演劇的內容以破除封建迷信為主,受歡迎的劇大多有關自由戀愛、掙脫傳統文化束縛。劇本取材自中國、日本,也有自行創作的劇本。
1927年文協分裂前後,劇場大爆發。劇團和演出場次都來到一個高潮。台南文化劇團,盧丙丁、黃金火、林占鰲、韓石泉等人,支援高雄的罷工。張維賢和友人在1926年成立星光演劇研究會,他傾向無政府主義,但更看重的是怎樣把戲演得人人想看。1927曾為愛愛療募款演出。彰化有鼎新社,由曾留學廈門的青年組成,也是傾向無政府主義。這些旺盛的戲劇活動,隨著當局的鎮壓而沒落。社會運動者轉向文藝活動,如楊守愚撰寫劇本發表,張維賢前往東京進一步學習戲劇專業。1931年去世的黃天海,和張維賢都成立以民烽為名的劇團,兩人的深厚友誼和以戲劇實現理想的共同志向,在這次的展出的張維賢相簿中得到進一步的確認,他們一起推動台灣戲劇專業化,引進歐洲先進劇本。黃天海以孤魂為筆名翻譯了捷克的著名劇本:蟲的世界,看起來也是無政府主義者。
在文化劇的演出中中,摻進劇本沒有的,表現農民苦況、批評資本主義的對白,警察會取締,演員被罰款。其中一次大甲農組成員因演戲被罰要沒錢繳罰款,被警察押送途中正好遇到林獻堂,林獻堂就幫他繳了罰款。我想著,被批判的資本家,多次照顧社會運動者,為他們解圍,這樣的林獻堂令人欽佩。
1943年,在皇民化運動的苦悶中,王井泉、林摶秋等人還是成立了厚生演劇社,演出閹雞、高砂館、地熱等自創的劇,勇敢呈現台灣性。年輕的呂泉生採集台灣民謠六月田水、丟丟銅仔,作為戲劇的配樂,觀眾一聽就唱了起來。
婉舜提到,文協演劇十年之後,形成三種路線:以戲劇來宣傳理念、做抗爭;傳統戲曲的借用和改良(例如賴和殘稿的嘗試);戲劇藝術的專業化。前兩者在皇民化運動中都被打壓。後者在張維賢、王井泉、林摶秋等人的努力下,逐步發展。以觀眾喜愛的戲劇來傳達理念。
戰後,厚生演劇會分化成不同團體,盼望帶動更蓬勃的戲劇活動。簡國賢和宋非我的聖烽演劇會演出批判貪官汙吏和貧富差距的「壁」,大受好評,但也讓政府心驚,開始審查戲劇演出,進入白色恐怖時代。簡國賢加入共產黨地下組織,他不久後被捕判死刑,宋非我逃離台灣,在中國及香港度過下半生。
兩個小時內容滿滿的演講之後,婉舜還帶聽眾去看戲劇部分的展覽,細細解說,帶我們留意照片的精彩之處:她發現張維賢的一張照片所穿著的上衣,是俄羅斯農民的樣式,民烽劇團的人們也都穿著類似的服裝,像是團服。這細節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到世界性的普羅文藝潮流如何在此時的台灣起作用。
這次「光」的展覽,和婉舜的演講,將文化協會的活動及其延續做了新的探索,具體呈現那時代豐富多元、充滿改革社會熱情的文藝運動面貌。這場關於台灣新劇發展的演講,讓我們窺見戲劇的魅力,劇場人跨時空的心心相印、相知相惜,台灣社會傳承不熄的自由火種、改革的力量。

2022年1月31日 星期一

「西城故事」(2021)觀影筆記

除夕夜去看2021年史蒂芬史匹柏重拍的「西城故事」。 

重拍經典很不容易,這齣做到了向原作致敬,又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我覺得特色是:

1.故事講得更豐富。交代主要角色的背景,讓角色更立體、更有說服力。還改了一個角色,把原來男性的藥房老闆換成嫁給當地藥房老闆的波多黎各女性,還取了情人保護者的名字:Valentina,用她的故事來映照主角這對主角,成為他們的保護者,還唱了重要的歌:Somewhere。這角色是由1961版飾演安妮塔的麗塔莫瑞諾 Rita Moreno演出,很讚的致敬方式。哥哥硬塞給瑪莉亞的男友奇諾,也被重新塑造,成了一個讀書上進、很可能可以翻身的年輕人,但最後他還是選擇和幫派在一起。這條故事線加強了這群人的悲劇性。

2.大量使用西班牙語,甚至一開始還唱了西語的抗議歌。波多黎各人互相講話時都用西班牙語,主角Tony還向藥店女主人學西語,想以西語向女主角Maria示愛。多元語言並存,但大部分時候你只能聽得懂一種,接近真實的生活世界。西語的部分故意不上字幕,而是透過表情和後續的英語台詞來讓觀眾了解內容。雖然覺得導演這樣的用心可以理解,但還是頗希望看到這部分台詞的翻譯,這樣才能更了解波多黎各人的心聲,而非只聽到一面的說法。

3. 族群衝突、領域意識、弱弱相殘、國家機器的惡劣與無能、性別帶來的痛苦......都有觸及且處理得不錯。幫派衝突隱喻國家間戰爭,武器升級,悲劇也升級。「克拉奇警官」演唱場景改在警察局中,諷刺意味更強,更確實表達出這群不良少年的無奈和悲哀。混跡Jet幫的女孩,想被男性世界承認是其中一員,打鬥的場面看得很心酸。Maria的哥哥父權式的僵硬思考,是悲劇的推動力。安妮塔被欺負的場面,在場敵對幫派的女性出面相挺,後來Valentina出現喝止,是不太現實但暖心的安排。

4. 帶入天主教因素,暗示敵對雙方彼此的差異並沒有那麼大,也帶著悲憫祝福著這群受苦的年輕人。一開始描述場景時,鏡頭帶到了教堂;藥店女主人在聖像前點燭;主角們跑到修道院博物館,在彩窗和十字架前自主舉行的婚禮,美麗又神聖。Tony被描繪成是波蘭裔,波蘭和波多黎各都是天主教信仰為主的社會,他們住在同一街區,是否上同一個教堂?


感想:

這個版本說了兩群都在社會底層人的故事,他們熟知的世界正在崩解,社區到處都在拆建,地盤不保,翻身不易。移民夢想在此生根卻遭排斥,社會邊緣人缺乏安全感而仇外,族群衝突難解。兩人一眼萬年的愛情看似荒謬,無端的族群仇恨更荒謬,而最悲傷的是他們生存的世界幾無盼望。只能唱著:某天、某個地方可以屬於我們。

這個版本一方面努力呈現冷酷的社會現實,但又處處安放溫情細節,在絕望處境中不放棄改變可能性,很迪士尼,很史匹柏。

關於歌舞:

歌舞都算不錯。可是電影一開始時,覺得聲音和嘴型有一點點時間差,雖然這次都是演員自己唱的,但感覺比1961年的配音更不對。或許因為2012的悲慘世界是唱現場、現場收音,效果驚豔,對這種場景寬闊、跳得很劇烈,聲音卻那麼錄音室味道,已經不太適應。
但演唱是精彩的。唱法並不太百老匯,比較平實日常感。看的時候每首歌都會跟著輕輕唱。
舞蹈也是好看,可是忍不住還是會想到1961年版的場面,覺得還是差了一些。1961年的編舞和場面調度實在太強,2021的年輕演員們跳得很好,但群舞場面就是少了些力道,感覺有些凌亂。


關於角色:

女主角很吸引人。第一次看這位美女瑞秋曾格勒 Rachel Zegler的演出,她的笑容很甜美,非常可愛。原來她也是迪士尼新片真人版白雪公主的主角,長得真的頗像白雪公主。
Tony飾演者安索艾格特 Ansel Elgort,也是第一次看他演。特色是個子很高。他塑造的角色感覺很壓抑,呆呆冷冷的,看預告片時很不喜歡。看電影也沒有很喜歡,但他在失控痛打女主角哥哥那段,演得很出色。一個呆呆突然變成紅目兇手,看到這幕才覺得之前他自述打傷人入獄的故事有可信度。
Anita的飾演者亞莉安娜黛博塞 Ariana DeBose 很出色,是成功的選角。這個角色是劇中最有內心戲、內在衝突最大的,也是最有力量的女性角色。
這次的伯納多David Alvarez 的演出,強化了兄長的父權角色,卻少了性感和銳猛,而成了個糙漢。1961的 George Chakiris 實在太有魅力,對照之下會有點失望。
全劇最亮眼的,我覺得是飾演 Jet幫頭頭Riff 的麥克費斯 Mike Faist,一出場就吸引人的目光,脆弱、任性又兇狠。
新添角色藥房女主人Valentina,由1961年的Anita飾演者 Rita Moreno演出,她真的超強大,感覺表演方式和年輕演員很不一樣,每個眼神都有故事。

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動畫電影:輝耀姬物語

 Netflix上有系列吉卜力工作室動畫電影,除了重溫喜愛的幾齣,也開始看尚未看過的。最近看完《輝耀姬物語》。這齣很長,分段慢慢看,去妹妹那裡度假的時候終於看完。

2013年出品,高畑勳的作品,手繪50萬張圖完成的長篇動畫電影,在電腦動畫已經取代手工的年代,堅持用最古老的方式製作,非常特別。製作經費超過50億日圓。

喜歡那些手繪的風景,人物造型宛如古畫中走出來的,手繪的線條讓人物的輪廓晃動,但表情仍非常生動,令人稱奇。音樂有時候感覺很歐風,有時又很日本味。大多時候是西洋管弦樂演奏,有一段描寫山村的音樂是空靈的鋼琴,還以為是Arvo Pärt的作品。原來這齣的配樂仍是久石讓的作品。好的配樂真重要。聲優的也都讚到沒話說,聲音的表情太精采了,一邊聽一邊感嘆,怎麼能夠單用聲音就表現出這麼精準的感情、情緒,每句都很到位。

故事的掌握花了些力氣。看之前並沒有找相關資料,只隱約知道是個月亮來的女孩的故事。故事取材自相傳日本最早的「物語」竹取物語,描寫一位砍竹子為生的老人在竹子中發現一個小女嬰,抱回家在三個月內長大成少女,他又在竹子裡得到財寶,因而搬到京城的大房子,且請人將這女孩命名為:嫩竹的輝夜姬(電影中文翻譯成輝耀姬),她長得很美的消息傳出去,求婚者眾,有五位貴人最為積極,她就出難題要他們找來五種難得寶物,結果有三位以欺騙手段混淆,兩人未能達成目的,都失敗,後來連皇上都想要她入宮,但她堅決不肯,最終才透露她是月亮來的人,故鄉的人在滿月時要接她回鄉,養父母雖不捨,最後仍只能眼見她披上羽衣,忘卻塵世的一切離開。電影大致照這樣的故事大綱,但增添了她在山村生活時的細節。

原本故事中養父母將她藏起,不與人接觸,電影卻描寫她在山村認識了鄰居的孩童們,和這群孩子的老大捨丸成為要好朋友,捨丸算是她的初戀吧,兩人之間萌發的感情,讓她從幼童變成少女。在山村中克服各種困難苦中作樂、在大自然中盡情奔跑的自由、在親情和愛情中快速成長,構成電影前半段。

後半段就是女性哀史了。自由奔放的少女,被迫接受文明教育,拔掉眉毛、染黑牙齒,長時間窩在房中,只能彈琴自娛。她請求一片小地方種植作物,布置成山村模樣,但那終究是假的。她的成年禮舉行了三天三夜,賓客大吃大喝,還有各種表演節目,她卻連出門和這些人打個照面都不行。她一度想放棄所有一切回山村,在夢境中奔跑,這段動畫的力道令人驚嘆,她悲傷憤怒狂奔的畫面太厲害了。夢中回山村,熟識的人都不在了,一位燒炭夫和她對話,告訴她看來似乎已死的山林其實只是等待春天復甦。她終於安於養父母的安排,成為文明的輝耀姬。當她馴服之後,好不容易外出,竟然看到捨丸偷東西被抓,遭到痛打,而她無能為力。

最後就是五位貴人和皇上求婚的情況。這在《竹取物語》鋪陳很多,但動畫以相對簡潔的篇幅處理。她對皇上是拒絕到底,這點和原著描寫她和皇上書信往來保持美感距離的交流不一樣。在面對追求者的時候,又有一場夢境,她回到山村,和率領一大家子回來的捨丸重逢,這段也很美,她渴望捨丸、想要兩人一起出逃,在滿滿的愛慾中兩人飛翔空中,但終究還是墜海,在自己的房間醒來,而捨丸也不能不回到自己的家庭和責任中,扛起自己的孩子前進。

雖然世間苦多樂少,但輝夜姬並不樂意回月宮這清淨地。她的離世,既有厭世的成分,也有很深的不捨。至少她對養育她的老夫婦的付出很感激。被催促披上羽衣、從生動活潑的少女變成沒有表情的天人。這樣的結尾令人悵惘。

覺得這是一齣表現日本平安時代文學「物哀」美學的動畫電影。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流轉互相呼應,大自然生生不息,但萬物會消亡,人不能避免走向離別、失憶、死亡,體會無常,不免厭世、懊悔,卻又在最後關頭留戀此生,不枉此生。

高畑勳的內心,是個憂鬱、任性的少女啊。



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

憶學長蕭清芬牧師 (林興隆)

台南神學院的優質傳統之一,就是全校學生,無論男女,不分年級上下,一致以兄姐彼此稱呼,相互之間互道 平安,如同大家庭成員,毫無彼方我方的區隔。在校園裏除了上課時,各行其是各去不同的課室之外,週日上課時每日都有全體師生的課間禮拜,而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寄宿學校宿舍,餐飲共聚一堂。因此同學們每天碰面 ,或擦身而過的機率很大,清芬兄給我的印象就是,這位學長迎面走來,都是一面笑容,左手抱著厚厚的幾冊英文書籍,偶爾擦身而過時,也會轉身向前走的人說聲,“ 失禮了,平安!” 真是好學又謙遜的學長。 

 

畢業後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專門研究宗教學,深入瞭解台灣各宗教信仰的類型,各宗教之信仰信念,民間信仰信徒的信仰生活,各宗教團體對於台灣社會的深度貢獻及影響力等的研究,這種了解對我們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上是不可缺的先見之明,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的落實宣教的起點。可能清芬兄自己在出國進修時,就預期將來可能入主台南神學院院長,這一預測可顯示出他對於台灣神學院的神學教育的遠景 - 上帝異象的呼召 。在他的指導下東南亞神學研究所培養出幾位傑出的台灣宗教信仰的學者 。雖說蕭牧師是這領域的研究先驅,也頗享聲譽,但是他對台灣各宗教信仰團體,從沒有以否定的態度看待,對於各宗教活動也未曾以消極的口吻置評。

 

他在台灣民主自由意志的展現,對台灣鄕土的珍惜,對台灣住民自決權利的啟發,主張及堅持,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率先推出。而台南神學院的師生們所扮演的推動角色,自然引起當時的警備總部的不安和緊張 ,企圖壓制,捉捕部分師生。身為大家長的蕭牧師以呵護師生的安危,週旋於魔爪般的情治機構之間。所幸,大難臨頭蕭院長以謙遜信仰智慧,堅強的信仰勇氣,化解了危機中的困境 ,而使台灣長老教會及台南神學院成為,挽狂瀾怒濤中的精神砥柱!

 

從南神校園看到的,體驗到的清芬兄,到入主台南神學院的蕭清芬院長,對台灣神學教育的遠景,對於台灣人民最切身的自主意識的推動,對於參與民眾活動時對師生們的呵護照顧 。令我憶起彌迦書第五章12-5a, 提起上帝會興起一個微小而又偉大的leader , 他會給以色列,及世界帶來和平;容我以二句英文表達 Of humble, but God-chosen origin . of strong, but humble leadership. 蕭牧師的謙遜可以看出是信仰生活化的本質,他的堅毅不屈抗爭到底,是信仰勇氣的智慧的結晶 

 

來到美國這幾十年間,雖偶爾相遇,但機緣不多,然而相遇時的可親可敬依舊。最後在佳壇牧會這十年間,可以說是實現他身為一個神學教育者的活化典型(不為工作,而為仕奉),蕭牧師跟著基督‘ 取僕人的身份將上帝的愛延伸到“ 牧場的羊群中,甚至,含蓋了所愛的台灣人鄉親,社團活動中。他實在不失為教育家,他更關心會友們的信心内涵的培養。我們曾經聊起主日學教材內容的選擇,領頭羊的培育,每次聊起時蕭牧師都已經做好準備,教材的擇取都是考慮到實況的情形,培養領頭羊也重在身教典範上面的。他親手帶領星期三的晨午查經班,十年間從未中斷,並且樂於拼命的準備教材,他奠定了這群姐妹們研讀聖經的熱量。有天淸芬兄向我提起,我離開後你來接手查經班好嗎?蕭牧師就是處處考慮週全的人,都會是為了‘ 明天要更美好著想。

 

在禮拜儀式上,他費心地把作禮拜的程序,由讃美上帝的信仰,準備迎接神的到來的懺悔 ,信仰告白 ,信息宣布, 到肢體交通,遣返職埸,領受祝福,制定起來令參與者感到禮拜中的意義,感受到敬畏神的喜悅 ,並且採取了教會曆年事節期,把握信徒們參與禮拜時能夠有系統,持續地在一起成長。

 

另外蕭牧師留下的另一‘ 資産,雖然微不顯眼,但是信仰生活化的典範,十年來牧師,有時候牧師娘,參與長老教會舉辦的“ 送暖活動”(Soup Kitchen) ,陪同Livingston 長老教會的牧師及志工,(也鼓勵我們教會中許多參與的志工,到現在為止還在繼續)輪流到Newark 地區送暖,仕事那些在生活中須要協助的同胞。不但如此,他並且和他們同桌吃飯,聊天。送暖是溫馨,不是施捨 掏空自己,取僕號的方式kenosis 認同那批失去關照的朋友們,至今仍然感受深刻!

 

記得有一次和Trinity church Pastor Sue三人一起聊天時, Pastor Sue 提到淸芬如同她的兄長my brother), 同志間親密如兄妹,當我向Livingston Church Pastor Dan 提到蕭牧師的逝去,他直呼‘ 我失去了位好兄弟清芬is a great brother to me ‘ . 教會間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宣教,多麽美好 

 

蕭牧師以謙遜,絕對信靠上帝的安排,在草坪上穩健地,踏實地,忠實地牧羊著。他的退職也是為了成就後輩,我已經盡力而為了,上帝會讓祂的信仰團體永續發展的;他婉拒歡送party 卑微的退隱 ,淡泊自然的,似寧靜的明澈的湖面, 沒有一絲一毫漣漪盪漾,多麼高尚沉穩 ;離别時誠摯的感謝上帝賜給他有這份福氣,參與台灣人基督徒的宣教事工,感謝這份參與仕奉的全體主內弟兄姐妹們的十年共勉 !上次他退休時台灣人社團為感謝他的慶祝,也是秘密的安排下舉行的,令他吃驚又感動 

 

蕭牧師的一生行蹟誠如詮釋了 行走在神的面前(創世記18)“的典範 。容我套用先知彌迦的話,蕭牧師一生喜愛公義,誠摰地實現不變的愛,謙遜持恆的與我們的神同行 (邇迦書6: 8 )。但願已逝者有不朽的恩寵,尚存者有不逝的愛 !

(林興隆,2021.12.26)


*林興隆牧師授權轉載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