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電影:芭比

 芭比真好看!票房一飛衝天不意外。

Mattel公司投資製作這樣一部勇於嘲諷自己的電影,很奇妙。大膽的策略,應該算成功吧?

電影的訊息很明確,頗有教育意義,娛樂性又很高,超厲害。

用性別議題當主要題材,芭比世界中男性的邊緣角色和真實世界中的女性處境相當類似。芭比受到真實世界把玩她的女人感染,開始想到死亡,皮膚出現橘皮組織,她的世界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完美。啟程前往真實世界,原本是想要把一切恢復原狀,最後卻是領悟到這世界沒有什麼可以一成不變,她成長了,從真實世界的女人學到務實,最後決定選擇有不安和死亡的真實世界。活在夢幻世界的娃娃,蛻變成真正的女人。夢幻世界可能也得到某種程度的糾正,比如說肯尼只是肯尼,不再附屬於芭比。真實世界的女人也建議Mattel可以製作「素人芭比」(Real Barbie),她不必是總統、機師、法官,可以是樸素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母親。

芭比娃娃出現之前,女人只有母職形象,所有的娃娃都是嬰兒,玩娃娃就是學做母親。芭比讓女孩覺得自己可以成為各式各樣很酷的人物,身材苗條、打扮漂亮、無比聰明。但青少年覺得芭比帶來身材焦慮,讓女孩更對自己不滿。芭比世界及真實世界中的女人生活,肯尼真的很邊緣,因為女人可以搞定一切。肯尼把父權帶到芭比世界後,大多數芭比放棄自由,覺得無腦很快樂。這些精準描述出這時代女人的進退兩難。真實世界女人的台詞很直接說出女人的焦慮,為女性處境抱不平。給的答案挺簡單的:不要活在別人的標準中,接受自己原來的模樣。

芭比的創造者告訴她:「母親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女兒回頭看時,知道自己走了多遠。」這是本片諸多金句中我很喜歡的一句。整齣就是在講流變,女人奮戰前進得到平等,但這平等也帶來新的憂愁,從自我貶抑到高度自我期許,必須學會競爭、不斷改善自己、追求完美。母親那一代開創了新局,女兒不一定要照那樣的道路走下去。芭比創造者和芭比,真實世界的女人和她的女兒,都在學習對女兒的放手。

電影的絢麗場景,宛如早期好萊塢的歌舞片,以及放大的玩具店。美術設計令人佩服,那些配色真的太厲害,是挺有趣的視覺饗宴。歌也都相當不錯。

看電影時,不時忍不住大笑。有很多影射借喻。

肯尼引入父權統治那段,很有趣也很恐怖。同時真實世界的肯尼娃娃大賣。若芭比們沒有奪回憲法表決,或許真實世界和夢幻世界都將變成阿富汗!

畢竟是像糖果般的電影,看得爽快就好。

禮拜一從嘉義的演講場回來,跑去看電影。有20人左右,看到兩個男生,都是陪女生還看的。其他都是年輕的女孩子。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憐憫心的焠鍊(王貞文)

Robin Williams的死震撼了許多人,一個多苦的人生裡,竟可擠出那麼多的歡笑與眼淚,那麼精彩地激動著人心。然後,這樣的謝幕!精神的憂鬱、病痛與死亡,也突然又成為話題。
我能夠理解他無法再繼續掙扎下去的苦痛,感謝他留下的許多精彩作品,也很想像許多網路上彼此呼應的人們那樣,站到工作桌上,以摹仿《春風化雨》的最後一幕的青年學子的方式,向他致敬說:「O Captain! My Captain!」
但我想,我要用另一種方式站到桌上,改變角度俯視我的人生,問:「為何你今天還活著?」
倖存者的責任,是要說故事。
十幾年前的一場錯綜複雜的生命危機,奪走我的心力與生趣,雖盡力要「負責任」地活下去,卻一再地走到危崖邊,看到自己努力向善的結果,其實是帶來傷害與破壞,這使我全然絕望了。在絕望裡,我不再認為自己在這個世上有任何價值。那時,我的生命也可能就結束掉了。
我向一位已經渡過人生許多危機與困頓的朋友傾訴我的絕望與苦境,她很有智慧地說:「這樣很好,這可以讓妳的心更柔軟,更有憐憫的能力。」她沒有看到我的終局,看到的是我的未來。雖然在當時聽來,像是增加著肩頭的重擔,但是,也喚起我的好奇心,我想要看看上帝要把我帶到哪裡去。
十一月陰沈的天空下,我的教授G. Ruhbach在兩場演講之間,躺到沙發要休息一下下,就這樣去世了。
我羨慕他這麼自在無痛苦的離去,但也對這突然出現的難局,感到憤怒與焦慮。他留下許許多多未竟的事,留下很深的震撼。他對我的欣賞曾提供我淡淡的溫暖,他求完美與精準的態度,則令我感到焦慮恐懼。他習慣性的露出「父權宰制」的態度時,總是讓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回應。
他是個敬虔、保守而嚴厲的人,在他的信仰裡,沒有為悲痛的情緒與遺憾的情感留下任何空間,只有不斷地「戰勝」與「壓制」痛苦的操練。
我曾很羨慕這樣的靈性。追隨著,操練著。確實,在這種靈性裡,我不自覺地不願憐憫自己,也不憐憫「無法戰勝」的他人。
但是另一端的神學訓練,卻是不斷地在肯定人的情感,肯定情緒的力量,正視創傷與苦難。我們看著人的苦境,看到被結構壓迫的個人,尋找福音帶來結構的更新與轉化。
這兩個不同的操練方向之間的張力,讓我筋疲力竭。
Ruhbach教授的告別禮拜沒有帶來任何的安慰。他的學生盡力遵照他的神學與信仰理念,讓這場禮拜成為一場宣告死亡被戰勝的禮拜。但是我覺得其實我們都很需要一個痛哭的時刻,即使我們知道死後永生的盼望,還是會對此時的別離感到痛苦。
情緒的壓抑,與故鄉的隔絕,還有一些解釋不清的誤解,成為我心中無法解開的鬱結。

整個冬天,我的力氣越來越衰微,死亡的魅惑也像「魔王」一詩當中霧中的柳樹影子,幻化成美麗的舞者。
朋友們盡全力「救」我,透過理性的分析、感性的分享、安靜的同在、「百憂解」藥品的供應等等,他們像是在危崖下拼命織著一面安全網。後來,也是在朋友的努力下,我暫時放下會被污名化的顧慮,就醫了。
在春天萬物充滿生機的時候,我因為失去生的力量而住院了。學校前面的八重櫻優美地綻放著,小小的草花呼喚著春天,但是我的心是如此麻木僵硬,一點也無法感受那一個個生命的象徵,反而覺得每一朵綻放的花朵對我來說,都是壓力。

那是一個真實地意識到我不過是個「易碎的器皿」的經驗。外表冷靜安寧的我,其實是如此容易被壓碎!真的就像潘霍華在《我是誰》一詩當中所描寫的,內在的軍隊怎樣在強敵之前,還未開戰就潰不成軍。

我很感激在醫院裡的日子。
雖然有些醫護人員是詩班裡的同伴,或是曾經一起在教會服事的人,但是,在這裡,我就是一個病人。
在醫院裡放下所有的身份與關係,在醫院裡徹夜未眠,與病友做體操。
在醫院裡藉著奏樂與舞蹈探索已經僵硬的、疏離的身體感官。
在醫院裡看見光照耀在陰暗處,看到自己久久無法創作的手,再次拿起彩筆,畫出憂愁困頓,也畫出對夏日陽光與色彩的憧憬。
在醫院裡與許多病友同桌,彼此觀察、分享經驗。我稍稍了悟「心可能變得柔軟」的轉變。
然後,發現易碎的、土做的器皿,還是可以承載愛,可以成為祝福,還是值得活著。

那個復活節,擋住墓穴的大石頭已經輥開了的圖像,靜靜地照耀著我的心。

復活,安安靜靜地在夜裡發生。那困擾著在清晨奔向墓穴的婦女的問題:「誰來為我們輥開那顆大石頭?」已經自己解決了。這復活的確信,就是這易碎的器皿裡面的寶貝,是讓生命的破片重新成為一個整體的力量。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在療養院裡看到自己的生命力一點一滴流回來的奇妙經驗,對於我再次面對致死的疾病的時候的住院過程,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我信復活,所以我現在活著。
我信復活,所以准許痛哭與不甘願的憤怒來激動我的生命。
我信復活,所以我看見上帝焠鍊我的憐憫心。
我信復活,無論是死是生,我都自在。


王貞文寫於2014年8月14日




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讀書:病非如此

兩個晚上讀完劉紹華的新書《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五年前她罹癌、母親則是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初期,對他們全家造成很大的衝擊。母親想照顧女兒,女兒想陪伴母親,卻因雙雙罹病而無法做到。紹華經歷化療之後逐漸康復,但是母親卻是一步步惡化中。這本書紀錄兩人同時生病的那段期間,兩人各自經歷的病程,全家如何一起以愛撐起、分擔疾病的挑戰,從那些方面得到幫助。重要的是心態轉折、人生體悟和隨之而來的改變。「生病與康復都是一趟旅程,只有走過才知道風景微妙,不管是否喜歡。」
紹華很會寫。身邊有人罹癌或產生認知障礙(失智)的情況實在很普遍,但能夠好好描述這經驗、分析討論每個階段的問題,只有像紹華這樣的學者兼作家才辦得到。有陪病經驗的我,讀了很有感。不斷對照貞文生病時的經驗,邊掉淚邊點頭。
紹華堅強地痊癒了,還因此進入婚姻生活,某種程度很令人羨慕。
很喜歡她寫「老師」的段落。相關的文字佔全書比例不高,卻貫穿首尾,輕輕描述,就看得出「老師」對她的深情,實實在在的陪伴,比甚麼藥都更靈。她學會被照顧,然後欣然投入互相照顧的新生活。
也喜歡她寫到學習示弱那段。 貞文生病時的體悟也是:「放下手中的劍」。當病人也是要學習的。學習認知自己力氣盡失、必須依賴他人。這很難。但跨過那一步,就會出現不一樣的世界。
小美(母親)的故事令人心疼,也令人羨慕。看到紹華一家人努力讓媽媽晚年過得安適幸福,付出很多代價。她寫嫂嫂辭職在家當主要照顧者,媽媽卻常忘記她是誰,讀來心酸。 這幾年看到幾位照顧失智長輩的朋友偶爾透露的心聲,難免充滿苦澀、不甘,紹華卻寫出他們一家苦中作樂的情景,還盡可能去體會小美的心境和情緒,甚至認為媽媽正在走向圓滿。這樣的書寫很感動人。
8月13日下午去參加了大塊文化出版社辦的《病非如此》新書分享會 ,在充滿檜木香氣的文房,場地不大,很快就坐滿。編輯李清瑞主持,和紹華對談這本書誕生的經過。李清瑞說,她覺得需要有一本書來告訴大家如何面對疾病,以及如何陪伴、照顧病人,紹華和母親同時生病的經驗,寫下來可以幫助有類似經驗及可能必須面對這類情況的人們。紹華談到自己習慣當學者,要跳脫客觀分析、寫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其實很難。她比較想寫的是母親,原本是想以小說的方式寫母親。後來的這書寫方式,也是調整又調整。
在她們的談論中,我再次思考讀這本書的時候的收穫,覺得這真的是很珍貴的助人書籍。所以提問分享時間我站起來說,很感謝紹華寫了這本書。當病人這件事也是要學習的,如她學會讓別人照顧,也更知道怎樣照顧人。而她們全家以愛撐住「認知障礙」的母親,更是令人感動,雖然有那麼多困難,但大家學著接受現實並幽默看待,實在難得。雖然書中沒有推哪一種信仰,但這本書可以放在宗教書房賣,對人的幫助很大。
紹華回應時說,常看到有關「認知障礙」造成周邊親人困擾的描述,令人恐懼不安,雖然這些警告很有必要,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怎麼去處理面對,或許更值得訴說。沒有人能和天爭,爭不贏宿命,但是可以務實面對,接受改變。
演講結束後我見到了「小美」。紹華的哥哥嫂嫂帶著她到場。她站在一個角落看紹華簽書,很以她為傲。她的眼睛亮晶晶,非常活潑自在,說自己的四個孩子都很令人安慰,說紹華很聰明愛讀書。她在孩子的愛與包容中,悠悠前進。相信她的故事可以幫助更多人了解並務實面對「認知障礙」這回事。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觀劇:八尺門的辯護人

唐福睿寫的小說,自己導演,鏡文學出品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八集影集,推出後很受好評。我大概分三天看完。

演員認識的有海角七號的范逸臣,賽德克巴萊的蘇達、阿飛。之前看過的還有原舞者老團長懷劭。主角李銘順,出身馬來西亞,現在是新加坡公民,第一次看他演戲,是真的出色。女主角雷嘉很漂亮,演技也很好,把印尼移工演得很有說服力,又迷人。

前四集覺得很好看,節奏緊湊,故事鋪陳得很好,每集的結尾都讓人覺得要立刻看下一集才行。不過今天看最後三集,卻覺得沒有預期中好看。或許是劇情發展令人難過,覺得還是想放進太多東西,以至於有點發散。

覺得法務部長和黨鞭角色設計很失敗。主要是一些行為的理由看不懂。政治野心家也該讓人看懂他怎麼操作議題、怎樣利用人。這部分欠缺的是大眾輿論的呈現,只有藉由演員的台詞說出大眾支持死刑,卻沒有更有效呈現大眾的意見。如果知道85%的人支持死刑,怎麼還會推死刑公投?廢死的力量那麼弱,卻被描寫成好像很會鬧。然後法務部長為何支持廢死,也看不太出來。這樣一個令人缺乏好感的人物,讓人覺得廢死從頭到尾都是偽善。

戲裡面缺乏我們在這些議題上最常看見的NGO。看不到關心移工權益的團體,也看不到廢死聯盟。或許一個戲劇原本就無法塞進太多東西,但既然想觸及的議題那麼廣,各種力量還是要設法呈現一下。或許本劇特別想避開各種理想化的部分?其中呈現遠洋漁業老闆為各種惡行辯解,扯到全球化、台灣不被國際承認,殺害鯊魚是為了海鮮餐桌的需求,只要有市場就得供應。最後也是無言的結局,主角們各自在自己的生活軌跡上掙扎。這種無力感真難受。

死刑執行那段特別不能接受。憑什麼強迫一位通譯兼做宗教工作?讓一位並不在這體系內的少女目睹即將面臨死刑者的痛苦絕望,是合法的嗎?

戲劇是夠好看,也期待下一季。但呈現的灰暗現實、一些不合理的情節(死刑公投),梗在心中,很不舒服。

應該說,對這劇處理廢死議題的方式並不滿意。雖然目前看到的好像都是好評。

那種不舒服的感覺,需要再釐清書寫。

覺得,這齣戲處理廢死的政治進程很古怪,不符現實,有點醜化廢死推動者的。沒有點出廢死運動所遭受的誤解和霸凌。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李登輝百年誕辰研討會

 連續兩天在國史館參加李登輝百年誕辰的新書發表會和學術研討會。新書是口述歷史《李登輝總統僚屬故舊訪談錄》,收錄了25人的訪問記錄。受訪者有幾位出席了29日上午的新書發表會。論文則有14篇,再加上一場專題演講、一場綜合座談。我評論其中一篇論文,許妝莊寫的〈李登輝與長老教會:以URM的監控為例〉。

原本只想露一下臉評個論文就走,但因為對新書好奇,就參加了兩整天。還買了書。

李登輝紀念基金會合辦,目前董事長是李安妮,29日當天我和她搭同一趟電梯,她戴口罩所以沒認出她來。她致詞時提到目前最關切的是想成立李登輝紀念圖書館,最近有露出曙光,可能和台大農學院合作,撥地蓋大樓。

新書受訪者有幾位受邀參與研討會擔任主持人:黃昆輝、黃大洲、王金平、陳博志,也有人就是來參加,而且兩天都在場:顏慶章、吳梓、劉一德。見到這些已經淡出政壇的人物,聽他們講一些故事和心情,挺有意思的。印象最好的是黃昆輝,他很有氣勢,發言穩重,時間保握得很好,內容有意義。他提到學者們的研究和他們真正經歷的決策過程落差頗大,忍不住要補充說明。陳博志則提到矢內原忠雄、張漢裕、李登輝的師承關係,他的發言也很精彩。吳梓很愛講,講的內容也很有趣,他的表達最土直。

昨天還參加了晚宴。吃得差不多時,陳儀深館長發動唱歌,於是就又多了一小時KTV時間。黃大洲唱了:祝你幸福,改成:創造我們的幸福,他拿起麥克風又唱又說,擋不住。寂寞的老人家的感覺。

我參加的不是很專心,但看這些老人家覺得很有意思。以往一點都不關心國民黨本土派,難得有機會觀察。曾經叱侘風雲,現在大多已遠離江湖,熱血仍在,只是沒舞台了。

會場上還有一對彼此不說話的父子。兒子是論文發表人之一,父親是參加者。兩人我都不認識,但那位父親常聽人提起,所以就去和他攀談了一下。他稍微透露,和兒子因為政見不同而不往來。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野百合學運清華篇–提要

被小克逼著回憶,簡單寫一下我知道的當時清華大學的狀況。

當時我在清華大學,三月初已經很多人關心老國代擴權的事情,在小吃部前面的佈告牆貼文呼籲關心此事。當時的異議社團主要是:台研社、環保社、女研社,還有社人所、歷史所的同學,都有討論、貼海報。當時清華的社團和其他學校的異議社團幾乎沒有聯繫。
中正紀念堂靜坐的事件傳出後,應該是第二天就有清大的學生去參加靜坐。
清大校內關心此事的人們,很快有個自動分工。但我記不清細節。好像第三天開始有人設法募款雇遊覽車讓人可以去台北加入靜坐,社人所的高士欽因為好口才而在廣場上成為代表人物,後來因為被家人關切不得不離開。校際代表後來是環保社的謝懷慧。其實當時最知道全局且真正有領導作用的是高士欽的同學陳俊麟。
我和幾位朋友主要留在清華做後勤工作,每天中午到小吃部前做宣傳,報告我們得知的廣場情況,說明甚麼時候有車輛可以免費乘坐,鼓舞更多人前去。好像還有在大草坪上的集會演講、聲援。
數學所的師生出力甚多,因此而認識研究生:王辰樹、程華淮。
環保社也很有行動力。
我在第二天還是第三天有去廣場,看到熱心來演出的弦樂四重奏被激動的學生衝上台打斷。快要收場那幾天,又有上台北加入靜坐,體驗在廣場的感覺,觀察校際代表會議的情況。
先簡單這樣分享。

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電影:奧本海默

 諾蘭導演的《奧本海默》昨天起上映,今天趕早場去看。我並非諾蘭迷,其實是衝著飾演主角的席尼莫菲和另一位要角小勞勃道尼去的,果然兩人的演技沒讓人失望。長達三小時的電影,絕無冷場,完全感受不到時光飛逝。

電影講的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故事,三條時間線交叉出現,一是他在戰後到普林斯頓後來遭到秘密審訊做安全調查,一是他在被訊問期間說出來的個人歷程,怎樣成為原子彈研發的曼哈頓計畫的領導者,一是請他到普林斯頓的原子委員會主席準備當商業部長而在國會接受聽證。最後這條線以黑白影片呈現。從這樣的設計就知道導演講的故事重點有一大半在「國家安全」和「誠實表現自我」之間的衝突,描寫並批判白色恐怖。當然另外的核心是原子彈如何改變了世界,讓人握有毀滅世界的可能。

據說原著小說很巨大,但諾蘭把故事講得很簡要清晰。這種抓重點、清晰化的說故事能力,令人欽佩。當然也感到不太滿足,想去找小說來看。

演員都很出色。可是我覺得還是有點被浪費。奧本海默的複雜性並沒有呈現得很好,劇本把他塑造得太單純,席尼的本事豈止如此!小勞勃道尼演權力欲薰心又有點自卑的政客,最後那幾幕覺得簡直聞得到老藍男那種臭味,實在折服。他應該會得幾個獎吧?

即使對整個背景了解不多,仍不覺得這是甚麼燒腦的電影。就是非常典型的美國片,人物類型單純,故事簡單明瞭,政治立場鮮明。

看到原子彈試爆成功,以及之後主角在演講時穿插的核災幻象,不禁想到我們是在核子戰爭威脅中長大的,小時候的噩夢就是世界末日,具象就是火山爆發或是核彈轟炸。擁核國家能達成協議不使用核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徵。但是俄烏戰爭開始後,世界又陷入核威脅。

奧本海默在白色恐怖中也做過錯誤判斷,算是出賣了認識的人,自以為可以保住朋友,結果還是被盤問出來。這段很真實很黑暗。

總之,這還是一齣愛國片。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