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和823投票結束,這屆立法院的結構沒有改變。選罷法修訂後,罷免的難度提高,恐怕很難再出現罷免運動。2025這場大罷免,目前看來是空前絕後。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大罷免的感想
大罷免的紀錄
2025年企圖解決立法院擴權問題的大罷免,經過726和823兩次投票後落幕。針對國民黨立委,由各個選區為此成立的公民團體(簡稱霸團)辛苦經過兩階段連署成案的31個罷免案,以及罷免新竹市長案,在投票之後全數失敗。立法院繼續維持原先的結構。雖然如此,歷經好幾個月的罷免運動,對台灣政治社會產生衝擊,即使對此不甚關心的人,都很難不受影響,值得紀錄。
罷免行動鎖定在新法成立之前必須成案,各選區紛紛成立霸團,宣稱並非民進黨授意。確實許多志工是政治素人,每區的罷團組成要素都不太一樣。但在推動罷免運動上,立委沈伯洋透過質播的方式的呼籲、曹興誠擔任罷團領銜人、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的放話,在外界看來他們就是罷免運動的領導者。
國民黨最初的應對是打算「以罷制罷」,也發動罷免民進黨立委,並特別鎖定原住民立委陳瑩、伍麗華,認為原住民票多掌握在國民黨手中,罷免她們應該不難。但在國民黨試圖進行罷免連署時,各地紛傳並非找人連署,而是抄名單做數,抄到已亡故者都不知道。這由黨部發動的連署,導致許多黨工因偽造文書等嫌疑而被偵查、送辦。
罷免連署相當辛苦,隨著第一階段多區通過,氣氛開始轉熱。立法院藍白黨的表現則不時為大罷免添加柴火。在預算審查時大刪、大凍,讓罷免國民黨立委的案子得到廣大的響應。第二階段連署多區人數紛紛達標,最後有31個罷免案成立。
這次大罷免行動,雖然類似選舉,但又不是選舉。臨時成立的罷團,大部分並沒有組織票,只透過志工熱心宣傳、說服,鼓動風潮。罷免如選舉,照理說應針對個別立委的重大錯誤、不適任之處來論述,但在集體作戰的情況下,主訴求簡化為「反共保台」,認定國民黨立委都跟隨傅總召傾中賣台。幾位因言行作為而仇恨值很高,被認為罷掉的機會高。但這些區域立委才剛當選,大部分地盤穩固,大多數的選區是藍營票倉。雖然前兩階段出乎意料都達成了,第三階段的投票才是真正的決戰。民調顯示並不容易罷成功,但罷免前支持罷免的陣營信心十足。
比較特別的是文化界的投入。影像工作者接力製作短片宣傳,還有作家們的筆桿接力,以及罷免前幾天的百工百業挺罷免。在網路社群上,罷團志工的努力看似有很多共鳴,聲勢浩大。
不過投票的結果澆了罷免支持者大盆冷水。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音樂家沃格特Lars Vogt
在YT衝浪時,發現挺喜歡的鋼琴演受,一看是Lars Vogt,有點熟但沒有認真聽過的演奏者。
查資料才發現他在2022年因為癌症去世了,才51歲。
他不只是鋼琴演奏家,在漢諾威音樂學院教書,也是指揮家,擔任英國的皇家北方交響樂團的樂團總監。灌錄的唱片不少,詮釋布拉姆斯很受肯定,莫札特也特別好。他長期和小提琴家特茲拉夫合作,也和特茲拉夫兄妹灌過唱片。
這幾天聽了一些他的演奏,越聽越喜歡。他的音樂沉靜堅毅,很有深度。不是明星,可以和很多人合作,真的是寶藏般的音樂人。
覺得好惋惜。
生前最後的受訪:https://youtu.be/zMV5gCmnMlk?si=Sur6L1Uqb2xE1EEo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電影:罪之聲
在Youtube看到限時免費的電影,2020年的社會推理片《罪之聲》,主演的是我挺喜歡的小栗旬和星野源,難得一天之內斷續看完。有些感想覺得應該記一下。
原著塩田武士,導演土井泰裕、編劇野木亞紀子。
故事取材自真實的懸案1985年的「固力果.森永事件」(怪人二十一面像事件),影片中稱之為「萬銀事件」。陸續有三家大型食品公司收到威脅恐嚇,商品被放入氰化物,但是交付金錢時對方一直改變地點,最後也沒有取款成功。這案子沒有人死亡或受傷,也沒有勒索成功,警方始終找不到犯人。恐嚇者指示地點時,用的是孩童聲音的錄音。小說作者把重點放在這些被利用聲音的孩童身上,構築故事揭示這三個孩子因此是背負的人生重擔。
星野源演西裝師傅,在片子的一開始發現父親遺物中以往沒有看到過的一本小冊子和一捲錄音帶,聽錄音帶發現是自己小時候的聲音,內容是說明一個地點,原來就是30年前萬銀事件中指示交付金錢地點。他於是透過線索,開始追查到底是怎麼回事?牽扯出伯父達雄及其朋友們。另一邊則是小栗旬飾演的記者,奉命調查已經失去法律時效的懸案,零星線索終於讓兩人碰頭,後來一起繼續追查。
故事很龐大複雜,電影為了短時間推進劇情,所有的證人都非常平面化,只有幾句台詞,但竟然可以把30年前的事情記得清清楚楚,還有各種情緒。總之,一層層追下去,是個臨時湊成的犯罪集團,恐嚇的目的是讓幾家大公司的股票大跌,金主可以用賣空來操作股市大賺。構想來自伯父達雄,他參考荷蘭海尼根遭恐嚇的案子,計畫了此案,但因為原本期待在當中大賺的前警察生島發現只能拿到少少的錢而大鬧,遭到黑道頭子殺害,妻子兒女雖設法逃離,但最終仍落入黑道手中。這對兒女是另外兩位聲音被利用者,他們的人生變得很悲慘,女孩試圖逃走時被殺,男孩在底層掙扎求生,在記者和裁縫師找到他時正企圖自殺。最後裁縫師發現幫他錄音的並不是伯父,而是母親。原來伯父和母親是70年代激進學運分子,伯父後來遠走英國生活,但仍想發動對資本主義的戰爭,母親珍惜當前的生活,可是仍對社會不公抱持強大恨意,所以當被請託利用兒子的聲音時,毫不猶疑就做了。
這應該是寫得很不錯的小說,可是電影的鋪陳太簡潔,即使動用極好的編劇和演員,仍無法產生動人的力量。
作者將犯案動機構築成左派運動者想報復資本家,可是真正受害的是因為公司業績下滑而失業的人們,以及這三個聲音被利用的孩子:兩位一生受苦,主角則因此事充滿罪愆感。不過主角算是得到很好的保護,順利成長,在發現自己童年曾捲入犯罪事件之前,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角色設定為裁縫師,安分守己、靠自己本事生活的職人,是日本向來自豪的那種一身本事又盡忠職守的人,以此來對比懷著野心想要改變社會的革命份子,完全不顧及他人,即使自己所愛的家人都可以利用。這個設定讓人清楚看到作者的偏向,令人不安,嗅到右派保守氣味。當然70年代那些激進化、不斷分裂的左派憤青,確實有不少犯罪事件,主要針對原來的同志加以殘酷的制裁,甚至殺害,但是劇中這恐嚇取財甚至操作股市的犯罪,即使是前左派份子構想的,也很難視為是對資本主義的鬥爭,根本是加入資本主義的遊戲啊!
片中也試著給社會記者一個有意義的位置:既然介入了被報導者的生活,就幫他們把微小的聲音傳達出去。可惜電影中並未給我們看這篇報導到底怎麼寫的,是否真的有傳達受苦者的心聲,引發同情,又是否同時煽動了對某種特定對象的仇恨?
總之,偵探解謎的電影好看,但答案帶來更多不安與疑惑。清理過去造成的傷害,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阮劇團的鬼地方
8月17日下午,在過去空總的中正堂,現在的當代文化實驗劇場,看了阮劇團的「鬼地方」。
觀看前故意不看預告影像和介紹,想先看了之後再找相關評論資訊。也沒有看電子節目單。
覺得是好看的戲。特別欣賞現場旁白和唸唱、奏樂的部分。這部分突出的好,會期待直接做成廣播劇。(後來知道主要的唸唱和彈奏月琴的是曾伯豪。)
演員很辛苦,要耍特技、跳鋼管舞、用永靖腔讀台詞。台語流利程度值得肯定。劇本在把中文原作台語化的努力看得見,但有些詞可以更台語用語,而不是照字讀。如記憶。
把鬼地方小說原著的詩意掌握得不錯,帶領觀眾進入陳思宏的文字世界,頗能感動人。重複誦念的字句,帶著咒語般的魔力。
阿宏的青少年情慾覺醒,表現得很精彩,僅透過敘述式台詞和舞台效果,就令人有很深的感受,比閱讀小說更直接撼動感官。
故事集中在阿宏的經歷,以戲的長度無可厚非,但白宮的意象顯然重要,卻在劇中沒有鋪陳說明。姊姊們的生命史也省略了,甚至開場發言的鬼魂爸爸,最後也草草交代他的死亡,沒說明他的遺憾。尾聲則把很多小說中提到但戲裏來不及鋪陳的部分用幾句台詞丟出來。這種處理有點可惜。剪裁可以更狠些,阿宏的三段感情和威權法西斯的迫害糾纏,就太多夠處理了。
總之,以嘉義的阮劇團為榮。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宛如佈道大會的熱線晚會
晚會的感動時刻:楊舒雅為女性發聲的Rap;文山和大安罷團志工的現身。
這個服務型組織這次勇敢挺大罷免運動,令人欽佩。
志工們也呼籲823還有7區要投票,決不放棄。
在這個晚會屢屢感受正能量澆灌。有淚、有笑、有愛、有屢敗屢戰的勇敢。
好像參加佈道大會。
一開始的歌唱宛如敬拜讚美,捐款者熱烈如決志。
不是神棍,是真誠的福音傳播者。
互相扶持、為自由、人權、民主深化,繼續奔走!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杓鷸河Curlew River
逛Youtube遇到很精彩的音樂作品:Curlew River。
把找到的資料放在這裡。
一、問Gemini之後得到的資訊,略加訂正
班傑明·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的《杓鷸河》(Curlew River)是一部獨特而深刻的音樂作品,它的結構和內容都深受日本能劇(Noh theatre)的啟發,但同時也融入了中世紀英國的宗教戲劇元素。
教堂寓言(A Parable for Church Performance)
布列頓將《麻雀河》定義為他的第一部**「教堂寓言」**(Church Parable),這就確立了它的基本結構和表演形式。這部作品的設計是為了在教堂中演出,而不是傳統的歌劇院。
儀式化的開場與結尾:這部作品以莊嚴的儀式化遊行(processional)開場,表演者(飾演修道士)從教堂後方緩步走進,演唱著晚禱聖歌《Te lucis ante terminum》。這不僅營造了神聖的氛圍,也將觀眾帶入了故事的框架。在戲劇結束後,他們會再次遊行離開,呼應開場,形成一個完整的儀式循環。
全男班陣容:為了忠實於能劇的傳統,布列頓採用了全男班演員。即使是故事中的「瘋女人」(Madwoman)一角,也是由男高音來飾演。這種表演方式與中世紀的宗教神秘劇(mystery play)相呼應,增添了戲劇的神秘感和象徵意義。
無指揮的樂團:樂團編制小巧,包括長笛、法國號、中提琴、低音提琴、豎琴、打擊樂器和室內管風琴。這些樂器在舞台上與歌手一同表演,沒有指揮,這要求演奏者和歌手之間有極高的默契和自由度。這種非同步的節奏和自由的音樂流動,也是能劇美學的體現。
內容:從能劇《隅田川》到英國民間傳說
《杓鷸河》的內容取材自布列頓在日本旅行時觀看的能劇**《隅田川》**(Sumidagawa),但布列頓與其作詞家威廉·普羅默(William Plomer)將其背景巧妙地「英國化」。
故事情節: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英國沼澤地帶。一群修道士聚集在教堂中,他們準備講述一個關於「上帝恩典的奇蹟」的故事。
引言:修道院長向大家介紹即將上演的「寓言」,他解釋這是一個關於一位因尋找失蹤兒子而發瘋的母親的故事。
旅程:一個旅人(Traveller)和一個渡船夫(Ferryman)在麻雀河邊相遇。渡船夫告訴旅人,今天有一座墳墓將舉行紀念儀式,那裡被當地人視為神龕,據說能治癒疾病。
瘋女人:一位瘋狂的女人出現,她唱著失蹤孩子的歌曲,情緒激動。儘管渡船夫對她心生厭惡,但在旅人和其他朝聖者的勸說下,他最終同意讓她上船。
真相大白:在渡河的過程中,渡船夫講述了一年前一個被綁架的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受到虐待,最終死在河邊,並被埋葬在那裡。當他描述這個男孩時,瘋女人逐漸意識到,這個男孩正是她的兒子。
神蹟:到達對岸後,瘋女人在兒子的墳墓前悲痛地哭泣。她跪下祈禱,此時,男孩的靈魂在墳墓上方顯現,並為他的母親帶來了祝福。瘋女人的瘋狂就此消退,心靈得到了平靜。
音樂特色
布列頓在《杓鷸河》中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音樂語言,將能劇的元素與西方音樂技巧結合:
異音共振(Heterophony):不同樂器和聲部同時演奏同一個旋律,但各自有細微的裝飾和變奏。這種手法類似於東方音樂的風格,創造出空靈、飄渺的音響效果。
樂器象徵:每位主要角色都與特定的樂器相關聯,例如:
瘋女人:由長笛代表,其高音和自由的旋律線描繪了她的瘋狂與掙扎。
渡船夫:由法國號代表,其穩重、樸實的音色與角色的性格相符。
音高群集(Tone Cluster):樂曲中使用了大塊的音高群集,尤其是在室內管風琴的部分,來模擬日本能劇中笙(shō)的聲音,營造出一種緊張且神秘的氛圍。
旋律與節奏:旋律的發展沒有傳統的拍號限制,樂句和樂句之間有大量的停頓,讓音樂聽起來像是對白和獨白,強調了文字本身的情感。這種「自由拍」的處理方式,讓音樂的張力得到了極致的體現。
總的來說,《杓鷸河》是一部結合了東西方美學的傑作,它用簡潔、儀式化的結構和深刻的音樂語言,重新詮釋了一個關於失去、悲傷與救贖的永恆故事。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布列頓對能劇的深刻理解,也體現了他將異域文化與自身創作風格完美融合的非凡能力。
二、影片:
BBC出品。
https://youtu.be/RrqSGdq0byU?si=WUEqm8BdqNUPpW9U
影片介紹(google 翻譯略修正):
班傑明布里頓的室內歌劇《杓鷸河》今年迎來60週年,這部引人入勝的新電影正是根據這部歌劇改編。該劇由國際知名男高音歌唱家伊恩·博斯特里奇( Ian Bostridge)領銜主演,他飾演瘋女人,其表演被譽為“令人心碎的淒美”,威拉德·懷特爵士(Sir Willard White)則飾演修道院院長,氣勢恢宏。
這部寓言故事以東英吉利古老的沼澤地為背景,講述了一位心碎的女人在杓鷸河畔尋找失踪的孩子時,陷入絕望的故事,令人深思。
1956年,作曲家班傑明·布里頓前往日本,觀賞了15世紀戲劇《隅田川》的演出。這個故事對布里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與劇本作者威廉·普洛默一起,將其改編成一部基督教寓言。儘管起源於中世紀,但一個局外人被狹隘的社群排斥的故事至今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這部開創性的電影將現場表演與芬蘭區(Fenland ,東英格蘭一處農業地帶)的拍攝交織在一起,將故事的場景設置在隱密的小路上、水道上以及薩福克郡永恆的風景中浩瀚的天空下。
三、能劇《隅田川》
簡介:
許多能劇劇目中會出現尋人不著而發狂的女性。一般都可以與尋找的對象順利重逢,但本劇中孩子無法活著見到母親。
來源:https://www2.ntj.jac.go.jp/unesco/noh/tc/play/noh5.html
陳威仰,《布瑞頓舞臺作品《教會比喻》三部曲的研究》,台北藝術大學出版,2013年。
這是他的博士論文。內容簡介:
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勳爵(1913-1976)的作品呈現豐富的英格蘭特質,1945年的歌劇《彼得‧葛萊姆》促成「英格蘭歌劇」復興。本書介紹布瑞頓1964年到1968年完成的創新舞台作品《教會比喻》三部曲,作曲家如何具體而微地將日本能樂、峇里島甘美朗等東方音樂素材應用在西方音樂形式下,進而深入探討作品中隱含的東方的宗教哲學與西方的神學觀點。讀者可藉此認識布瑞頓的生平,並聆聽作曲家的屬靈告白。
陳威仰有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的學歷。在各大學音樂系兼課,近來主要研究台灣音樂史。
想找他的書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