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暑假,就讀東海大學的媽咪報名參加一個「國際基督徒工作營」,工作地點是花蓮縣壽豐鄉的玉山神學院。來自台灣與外國的30幾個大學生,在這裡生活三個禮拜左右,幫玉山神學院做一個球場。黏女朋友黏得很緊的爹爹也參加了這次營會。這段經歷成為他們難忘的美好時光,一輩子最美的回憶之一。從小我們就常聽他們說起 work camp 怎樣怎樣,鯉魚潭是怎樣的美。考完大學聯考那年,全家塞在一輛車裡環島旅行,鯉魚潭逗留了一夜。有好多好多年過去,今年,換我開車帶著父母重遊鯉魚潭。
父母的鯉魚潭記憶屬於他們自己,由我重述意義不大。對工作營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倒是可以去找一本小說來看:司馬中原的《啼明鳥》。這本小說主要描寫1960年代初東海大學的學生生活,原由皇冠出版社出版,1999年作者將版權捐給東海大學。
這次旅行回來後,爹爹和媽咪翻出舊相本,快快樂樂地回想當時的點點滴滴。我趁機把爹爹拍的照片翻拍幾張,好做個今昔對比。
這批照片爹爹很珍惜。可惜的是,多年前底片借給玉山神學院編紀念刊用,後來就下落不明了。
我直接從相簿上翻拍下來,有些效果不太好,只能放棄。
這是他們搬石頭整地的現場。現在去已找不到正確的位置。
勞動是在清晨早禱後開始,到中午就休息了。中間也有小休。下午的時間自由活動,他們最喜歡到潭裡游泳。試想近半世紀前在那純樸的鄉間,女大學生穿著泳衣大大方方從玉山神學院走到湖邊!不過據說當時附近罕有人居。爹爹最愛提的場景是他們會涉水到一塊離岸不遠的大石頭上,媽咪在那裡讀《泰戈爾詩集》,他靜聽,或是游到對面再回來。這成了集體生活的工作營中難得的兩人時光。
這張是參加工作營的東海人合影。唯一站著的女孩是我媽咪,站著的男生最右邊那位是timo的老爸。
這是工作結束的禮拜。站在前面主領禮拜留著絡腮鬍的高個子,就是當時玉山神學院院長高俊明牧師是也!他也參加勞動行列,和大學生們打成一片,他們叫他Lincoln。
這張是我爸和Lincoln的合照。
在工作營的結束晚會上,附近的布農族教會會友來唱歌。爹爹說這是他第一次聽到布農的合唱,驚喜感動極了。
在附近的田間,拍到了牛背上的牧童。此景在今日真是難得而珍貴。
玉山神學院,2007。
位於鯉魚潭畔的玉山神學院,隸屬長老教會,專門培養原住民傳道人。學校的特色之一是學生和老師都得參與勞動。成立已超過六十年。曾任院長的高俊明牧師、楊啟壽牧師先後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總幹事。目前的院長和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