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坐擁書城》發表會

曹永和、賴永祥

曹永和先生帶來舊照片

曹永和、賴永祥

賴永祥

我自己是因為關心台灣基督教史才認識賴永祥長老的。他是一位讓人感到溫暖的長者,態度總是謙虛和藹;知識廣博,宛如一口汲取不盡的井;治學態度嚴謹,絕不做無根據的臆測,總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句話。在他面前,會很惶恐地檢視自己是否浮誇不實。

書拿到手,順手翻翻閱讀一些段落,發現典型的賴長老風格──講話很謹慎,事實的描述簡潔清楚,但是很多關鍵都點到為止,對自己在事件中的重要性更是講得輕描淡寫。這本書雖多達355頁,看來僅能算是賴長老回憶錄的題綱概說吧。

曹永和先生為本書所寫的序中提到:「賴先生的身世、家庭、婚姻、交遊與人際網路等,幾乎就是近代台灣社會史、宗教史、學術史具體而微的縮影。」促成台史所訪問賴永祥先生計畫的張隆志,定位賴永祥為「跨越兩個時代的知識分子」。

我和Karla則深刻感受到賴先生「存實」的用心。從這本口述回憶錄中,可以看到賴先生對自己的家族、相遇的人們、經歷的事件、生活周遭事物.....等等,都有清楚的描述,這不只是靠記憶力,更是靠長期有系統地整理資訊、做紀錄。我們也都見識到他如何一點一滴蒐集教會及人物的相關史料。鄭仰恩牧師在這場新書發表會上,也特別談到賴先生不只是會「保存史料」,他更大的貢獻是「製作史料」,把零散到無以復加的資訊整理成有線可循的檔案。

賴永祥先生在新書發表會上,深深感謝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口述歷史團隊,以及效率甚高的遠流出版社,也說明自己人生分成許多階段,每個階段有其投入的重心,自1988年在《台灣教會公報》撰寫「教會史話」專欄後,最用心的事情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整理。目前正熱心從事把教會史料製作成網路資料庫。建構中的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可以看見賴先生圖書館專業和歷史學研究的結合發展,令人期待。

昨天參加新書發表會後,許多人排隊等賴永祥先生為新書簽名,又有許多門生故舊圍繞他身邊,所以直到今天早上才有機會和賴長老小聊一番。賴長老說,他自己整稿的過程拖了很久,到最後因為趕時間來不及,把一整章談家族信仰歷程及一些個人感想的內容刪掉了。我們聊了一些這方面的事,很感動於賴長老的「理性又敬虔」的長老教會精神體現。很期待有機會能夠看到這部分的回憶錄。

 

《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司馬庫斯背十字架

司馬庫斯櫸木事件二審辯論庭8月28日在高院審理,接到消息後,因為人在台北,決定前往聲援。
9點多到時,必須出庭的司馬庫斯朋友已經抵達,進入法院等待。我進去後先找被告之一的阿敏長老攀談,他態度非常平靜、莊重。之後坐一輛中型巴士一起來的司馬庫斯部落的幹部們到了,律師、證人及其他聲援的朋友也陸續來到。大家靜靜坐在等待區。開庭時間差不多到了,照例先一起禱告。族人們齊心相挺之情、對上帝的信賴與仰望,令人感動。瞥見阿敏長老舉手揉著眉間,似乎流淚了。
預計10點開庭,但前面兩庭拖了,等很久,到11點多才正式進入法庭。因為人很多 ,位子很少,我就沒有進去旁聽。三位法官都是女性,檢察官是有點年紀的男性。辯方律師詹順貴,曾任環評委員,在環保運動和司法改革運動方面有甚多參與。開庭開了一個多小時。證人有司馬庫斯的馬賽長老、靜宜生態系林益仁,他們主要說明泰雅的GAGA和傳統慣習、生態觀。法官有讓證人暢所欲言,也算很尊重被告。檢察官雖然仍然認定有罪,但態度不算太惡,求刑從輕。律師的主要論點是強調森林法第十五條第四項對原住民權益的保護。阿敏長老最後以被告的身分說了一大段很感性的話,告白他們不是小偷,以及這兩年來所受的屈辱和壓力。可惜我在場外聽不清楚。可能日後拉互依會整理在櫸木事件部落格上發表。
9月28日宣判。我們研判無罪的可能性仍然不高,從輕量刑的可能性較大。

櫸木事件在今年4月18日新竹地院一審判決之後,司馬庫斯人才將此事訴諸社會大眾,引起各方關注。5月21日內閣改組,張俊雄出掌行政院,夷將‧拔路兒任原民會主委,表現出對此事的高度重視。部落要求行政院跨部會與部落面對面協商,在7月27日終於有了第一次協商會議,會中的共識是要公告馬里光群傳統領域。

8月28日開庭結束後,行動聯盟和部落幹部轉到長老教會總會借會議室開會。我因為下午三點有事,只能聽到一點點討論。主要議題集中在「傳統領域公告」。從所聽到的片斷了解,司馬庫斯宣布傳統領域一事,引起鄰近另一群泰雅族人的緊張,他們把司馬庫斯宣布傳統領域當成一種挑釁,或是想要挑起舊有仇恨,誤會得很嚴重。司馬庫斯人很誠心去解釋,被罵得很慘,還差點動粗,但最後有取得一些基本的共識。

其實在與政府協商的過程中,有相當多問題仍待解決。就所聽見的討論內容,很欽佩司馬庫斯朋友就事論事、堅持立場的能力,但是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實在大得難以想像。

原住民委員會想用公告傳統領域來做政績,可是怎樣才能讓其他原住民覺得公平?這是個實驗性質的改革政策,還是有整套的規畫與時程?還有,公告傳統領域的實質意義到底能不能保障原住民權益,還是換湯不換藥,玩玩文字遊戲,安撫一下原住民,結果一切都沒變,甚至被綁得更牢?在協商過程中,林務局要求同時要通過新的管理規則,其中包括原住民若要到傳統領域(目前政府版的傳統領域只有比原先的原住民保留地多出個幾公尺寬,也是會繼續爭議的問題)以外的地方採集生活資材,要先申請(比如要採個馬告(山胡椒),得花一兩個禮拜公文旅行,採集時還要林務局人員陪同監視)。這實在是很荒謬的規定,因此族人根本不可能贊成。而司馬庫斯人自己努力整理出來的管理規則,目前是以母語書寫,官員看不懂,恐怕也很難尊重之。

因為司馬庫斯櫸木事件而促成了原住民政策的某些新進展,但是離落實還非常遠,卻已出現其他部落的攻擊。另一方面,與政府談判的過程,也充滿了危機和陷阱。林務局仍然主控著山林管理權,目前提出的條文中仍看不到「與原住民共管」的方向。令人擔心所謂傳統領域的公告不過是一紙虛文,用來安撫原住民的「奇摩子」(きもち)而已。原民會急著想要做出點成績來,但是實質的原住民權益保障,似乎沒那麼容易達成啊。說得更鹹一點,政府真有誠意要給與原住民較合理的基本生存條件嗎?

我的感想是:不管是否是自願的,司馬庫斯人現在是背上了十字架,這條苦路充滿荊棘,出現了一些安慰之後,緊接著是更多來自各方的挑戰、逼迫。他們似為台灣原住民處境開出新局,但光影相隨,他們某種程度也成了箭靶。令人感動的是,他們在這苦路上至今仍不斷展現信仰的光芒,始終溫和理性、態度堅定面對種種困境,不往壞處想,向著光明前進。每次聽到、看到司馬庫斯人的表現,都覺得很難理解:在台灣如此惡質的環境中,為什麼還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有尊嚴、心靈不受污染、人品高尚到這種地步?很難用文字說明心中的感受,也怕不夠切實的形容污衊了這群令人敬重的朋友。但是還是想要說,還是想試著讓更多人了解:司馬庫斯人不是自私貪婪的資本社會標準人,而是古之君子。他們只要求基本權益不再繼續受侵害,讓子孫得以留在這塊土地上按照傳統方式生活下去。

衷心期望司馬庫斯的團結、關心者的誠心相挺,還有我們共同信賴的上帝,能使這十字架變得輕省,且將苦刑化為榮耀 。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殘念!玉蘭樹倒了

樹心蛀空

玉蘭樹倒了

玉蘭樹倒了

玉蘭樹倒了 

沒想到外表看不出異狀的美麗樹木,卻這麼經不起考驗!真是為它感到難過。

回味初識時它的模樣。此景不再。

初識心基地的玉蘭樹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台灣史》入圍金鼎獎

高明士教授因為主編《台灣史》 而入圍今年的金鼎獎。這本書是洪麗完、張永楨、李力庸和我合寫的,去年五月出版,至今已經三刷。雖然最後未能得獎,但是入圍也是榮耀。高教授邀請我們幾位作者一起出席金鼎獎頒獎典禮,我因為已有預定的事情而未能與會。今天五南的老闆楊榮川先生請這本書的主編、編輯和作者吃飯,看到了高教授所得到的入圍獎牌,與有榮焉。

(唉!我真不是紀實攝影的料子,像這種場合就不會帶相機,這下子沒圖有真相,望大家相信才好)

五南的編輯說,以同類型的書而言,這本《台灣史》還算賣得不錯。聽到了感到很安慰。我們的確是頗用心在寫,而且花不少時間開會討論。高明士教授看稿用心,有留日學者常見的細心與嚴謹,也讓我們學習很多。

五南還有許多歷史相關書籍的出版計畫在進行,其中有套台灣史專史叢書,聽起來頗精彩,但是因為大部分學者都接了太多事情在做,出版速度緩慢。

今天也才知道五南包下了政府出版品的行銷工作,只要是政府出版品都可透過五南文化廣場訂購。楊老闆自豪大談他如何將政府出版品帶到國際市場上去,在世界各大書展去展售政府出版品,包括中國的書展(克服相當多困難)。

希望新的學期在大學教台灣史的老師們多多採用這本《台灣史》,並提供改版意見。我們會繼續把它做得更好。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在耶穌腳前

Jesus

博愛教會位於嘉義後火車站一帶,創立於1961年,附設歡邦幼稚園。當年這一帶聚居的多是木材業相關的工人、商人,之所以在此設立教會,主要出於木材合板業「林商號」老闆林歡邦的熱心。林歡邦是最早發展合板技術的企業家,事業十分成功,也是虔誠的基督徒。他開辦托兒所,先捐出托兒所教室做佈道所聚會的地方,在建立新教堂時亦包辦大部分的費用(建堂共花70萬,其他會友奉獻3萬,其他皆由林歡邦長老負責)。

林歡邦對教會相當熱心。林商號在高雄有大型工廠,他在高雄設立了另外一間教會,同樣名為博愛教會。此外,嘉義市北榮教會設立時,所使用的土地也是他的,以相當便宜的價錢賣給教會。

這件以耶穌為主題的壁畫可能完成於1962年。1960年代顏水龍曾擔任林商號的顧問,參與合板製作的相關技術研發,同時為林歡邦製作了兩件馬賽克壁畫,一為博愛教會的耶穌,一為高雄林商號工場鳥瞰圖(目前置於台北的林商號總公司內)。這是顏水龍製作的第二座大型馬賽克壁畫(第一座是台中市台灣體育學院體育場入口的〈運動〉,1961年),在台灣藝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博愛教會的這座耶穌壁畫,可說是台灣重要的國寶,也是長老教會重要的文化資產。但是在基督教界似乎罕有人知。我在嘉義市出生、長大,經常參加教會活動,竟沒有聽說過有這個壁畫,直到近年才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研究。看來台灣的基督教界與藝術界的距離甚遙遠。

顏水龍可能不是基督徒,但是他所作的耶穌像莊嚴又慈藹,很有力量,不像有些聖像那麼感傷誇張。

長老教會的信仰傳統是沒有聖像的,很少看到教堂內出現耶穌像。但是很多信徒家裡都會擺耶穌像,常常就是那種感傷無比、完全歐洲人造型的耶穌。台灣前輩藝術家所作的這麼好的耶穌像,多年來只有少數人見過,實在有點可惜。如果信徒還是非要擁有耶穌的像不可,何不複製這幅品味較佳的作品來掛呢?

顏水龍還有一件馬賽克壁畫和基督教有關,是台北YMCA永吉會所游泳池畔的〈連風和海都怕祂了〉(1983年作)。這個作品我尚未見過,也未看到圖片,不知道是否也有耶穌(從主題上看很有可能),這位耶穌的造型和博愛教會的有沒有一樣?

 

 

關於本作品的更多資訊,請參考:

陳凱劭:嘉義市博愛基督長老教會馬賽克壁畫

陳凱劭:林商號高雄工廠鳥瞰圖馬賽克壁畫

 

另外,顏水龍也為佛教團體製作了一幅「佛陀問病圖」。

請參考:

陳凱劭:花蓮慈濟醫院大廳,馬賽克壁畫「佛陀問病圖」

 

顏水龍簡要年表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樹存在

樹葉與苔毯

你不必抬頭,就知道枝繁葉茂。

 

(才剛想該拍些紀實的題材,結果還是貼了不切實際的東西。)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稻田裡的小鴨

稻田裡的小鴨

在農藥尚未大量使用的年代,常有人從南到北趕著一群鴨子,到收割後的稻田裡覓食。

農藥大量使用後,這種情景消失了。

但是近年有機農業興起,鴨間稻又成了一種新農法。

稻田裡的小鴨

稻田裡的小鴨

這片田裡的鴨子只出現了三天吧。

除了鴨鴨,也看到牛背鷺和紅冠水雞在此覓食。

 

【推薦】

陳逸宏的連篇鴨作:

鴨間稻‧稻間鴨

稻間鴨(上)

稻間鴨(下)

趕鴨子上稼(上)

趕鴨子上稼(下)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台北!台北!

從碧山巖眺望

往左看,鯉魚山擋在前面,後面有綿延小山。如果不是有一堆建築物,可以騙人是在黃山。

從碧山巖眺望

往右看,有山壁滑落的痕跡,據說是一次大颱風造成的傷害。要不是遠方的建築,也可以騙人是有燧石坡的高山。

從碧山巖眺望台北市

飛機與高樓。911之後,好像是禁忌畫面啊。

從碧山巖眺望

下方這一片雜木林,以及隱藏其中的房舍,是這天看到最喜歡的風景。

 

最後再來一張避不開台北101的風景。重點是在霧靄中宛如小島的山(四獸山的一部分?)。

從碧山巖眺望台北市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心基地‧割稻

剛來到這裡時,田裡是正開始轉黃的稻子。

稻熟

幾個禮拜後,稻子更黃了。在下午的光線下真是美麗。

心基地‧稻熟黃昏

心基地‧稻熟黃昏

 心基地‧稻熟黃昏

拍了這美麗的稻穗的隔天,看到了割稻機。最前面的幾塊田已經割完,把稻子輸送到卡車上的大袋子後,割稻機越過芋頭田開始爬上較高的田。

 割稻機越過芋田

割稻機要去工作

我拿著相機猛拍。畫面中的農人走向我,還以為他要阻止我亂拍,結果他是希望我拍了之後能送他一份作紀念。我當然欣然同意。

他介紹另一位農人,是他的堂兄。從他們的祖父來到這裡耕作,到現在已經超過七十年。

看到割稻機在小塊崎嶇的田裡靈巧地工作,我不禁大為稱讚。農人說,他們的田太難做,大部分割稻機都不願意接這工作,好不容易從淡水請來這位技術很好的年輕人,但是價格比別人高非常多。

小塊地割稻難度高

 在山邊割稻

 割稻機果然迅速確實地把稻子很快割完。

第二天再去看時,散在地上的稻草已有一些綑紮起來立在田裡。一群牛背鷺在此尋找食物。

稻草絪

 白鷺鷥最高興

 在看割稻的時候,和兩堂兄弟閒聊著。他們說,祖父來此做佃農,耕者有其田時並未成為自耕農,仍然繼續做佃農。現在,這塊土地要被徵收,他們能拿到的補償非常有限,而且必須離開這塊熟悉的土地。這也是兩兄弟之一希望我拍的照片可以給他們的原因,想要留個紀念。

我問,下一季還會繼續種稻嗎?(其實我是關心是否還看得到稻田美景。)那位堂兄說,不能不種,只要一荒廢,他們就失去對這塊土地的權利。堂弟則說沒有通知休耕就不能休耕。

聽到這樣的理由,我默然了。

以為這裡是與世無爭的桃花源,現實卻是有許多辛酸無奈。

稱讚這片田園美麗又自然,農人說他們從來不灑農藥,所以田裡的昆蟲很多,鳥也很多。他們也說,以前還要加倍漂亮,附近還有很多田,這裡非常清幽,真正遠離塵囂。

回來後整理照片,燒成光碟送過去。農忙結束後,他們都外出工作,田裡仍然是白鷺鷥的天下。

快割完了

心基地‧稻熟黃昏

知道這片田遲早會消失。只能好好把握與它相處的時間。

田裡那棵大樹是玉蘭,連葉子都香。遠一點那叢是漂亮的竹子,有點像金絲竹。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張德謙牧師做得對,說得好

相關資訊:

曾韋禎: 中國時報的偉大編輯!

我對長老教會現階段政治關懷的看法

關於長老教會人權宣言:新而獨立的印記

 

以下為剪報資料(部分標題去除):

 

中國時報 A4/焦點新聞 2007/08/05

長老教會總幹事:民進黨執政後 貪婪爭小利

高有智/台北報導

長老教會紀念人權宣言三十周年,對民進黨政績不佳則大表失望不滿。現任總幹事張德謙昨天批評說,長老教會當年提出「新而獨立」的國家訴求,如今民進黨執政,卻依舊活在舊醬缸文化中,長老教會必須要鞭策和挑戰。

張德謙特別在長老教會網站發表文章,期許民進黨政府應當大力革新,以破釜沉舟的勇氣與魄力,重建台灣的心靈價值與人性尊嚴,讓「新而獨立」不再是政治遊戲的一顆棋子。

他強調,人權宣言是三十年前長老教會對國民黨政府的請願,如今教會仍要對執政者的提出呼籲,包括「新」是政府組織官僚體系的革新,去除貪婪腐敗的黑金官場,重建廉潔、愛心的公僕文化;「獨立」是自信、堅持上帝所賜給台灣人民的人權與自決,以負責任的態度建造國際社會看重並尊重的國家。

張德謙接受本報訪問時直言,政黨輪替後,民進黨雖然有硬體建設之新風貌,有組織體制之小革新,有行政效率之新氣象,但是,在心靈、人性、人格的生命深層文化內涵上,仍充滿貪婪、爭小利。

他說,民進黨執政也有貪腐問題、買票文化,民進黨立委傾向財團,拚經濟卻缺乏社會公義,甚至漠視環境汙染的問題,尤其生命教育不夠,自殺率又高,這都是必須走出的舊醬缸文化。

他強調,長老教會舉辦紀念人權宣言三十周年活動,包括遊行和研討會,絕不是為要挺民進黨,反而是要給予挑戰與反省,也呼籲各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應該要重視人民的聲音。

長老會反省 民進黨聽進去了嗎?

高有智/特稿   
 

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三十周年,在戒嚴時期高壓氣氛中率先爭取住民自決權,這是值得紀念的民主歷程,也是台灣社會的共同資產;不過,長老教會當年勇敢發聲的入世情懷,近年已變相淪為政治人物消費的選戰議題,民進黨執政不力及涉入貪腐,更對長老教會標舉的理想形成莫大諷刺。

長老教會從七○年代發表三大聲明,如今觀之,其實都是爭取人民基本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表達自由,尤其宗教本身基於自身教義,積極提出對國家未來的建言,本來也屬宗教自由的範疇。但是,在戒嚴時期的限制下,這樣的自由卻是慘遭剝奪,甚至必須冒死發表聲明。

三大聲明追求住民自決的理想,其實,就算是喊出「新而獨立的國家」,雖然激起海外台獨運動迴響,當時最主要意涵還是希望放棄「反攻大陸」的迷思,希望台灣社會能自立自強,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目標還是希望能保衛島內居民的安全與人權,追求人民幸福。

人權宣言帶給台灣社會最大意義,就在於人民展現追求自決的意願,過去不敢談台獨的禁忌,如今早就突破,這是台灣重要的民主歷程,然而,選舉一到,無論是二二八事件、解嚴紀念,或者人權宣言紀念活動,總免不了政治紛擾。

長老教會總幹事從反省「新而獨立」的意涵中,批評執政者缺失,陷入舊醬缸文化,失落執政理想,雖然教會內部仍有不同聲音,不過,不斷追求「新而獨立」的價值,卻時時刻刻挑戰著長老教會。

人權宣言三十周年的紀念活動,不該被消費成為選戰議題。因為當年人權宣言的精神,是在威權體制下勇敢發聲,不是要為政黨奪權鋪路。政客永遠有其選舉考量,但歷史是歷史、政治是政治,就讓歷史、政治各歸本位,才能更加彰顯人權宣言三十周年的畫時代意義

2007.8.8中國時報

長老教會遭噴漆 張德謙籲走出對立

高有智/台北報導
長老教會紀念「人權宣言」發表三十周年,高喊建立「新而獨立國家」,總幹事張德謙日前更發表言論檢討民進黨,引發各界關注。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昨天遭到不明人士噴漆,張德謙緊急呼籲,台灣社會應該放棄對立,以愛台灣的心共同珍惜這塊土地。
台北溫州公園旁的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昨天凌晨零點左右,發現不明人士以噴漆寫下「外省病死豬」幾個大字,引發路人關注,這也是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首度被人噴漆抗議,教會憂心社會對立升高,長老教會也已經向所屬警局報案調查。
張德謙說,監視器雖有拍下歹徒身影,但當時過於漆黑無法辨識身分,目前不清楚何方人物所為,這未必是衝著他的言論抗議,因為長老教會也高掛「新而獨立的國家」布條,不需要無謂揣測任何統獨動機,目前就交由警方調查。
不過,他強調,台灣社會不應陷入統獨或族群的對立,三十年前的「人權宣言」就是呼籲社會共同珍惜這塊土地,共同面對外交危機,社會應該理性看待任何團體提出的訴求和主張,更不應以省籍作為攻擊對立的工具,化解省籍衝突。
張德謙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時呼籲,民進黨應走出國民黨遺留下的「舊醬缸文化」,追求「新而獨立」的國家。但此一發言引發爭議,甚至收到電子信件和電話抗議,還有人措辭嚴厲批評他向統派交心、表態,指張德謙的批評有如撒旦之言,傷害才將萌芽的台灣民主意識與信心。
張德謙相當無奈地說,長老教會長期堅持台灣主體立場不變,怎會被說成要向統派交心?「我不需要向統派交心,我只需要向上帝交心。」
張德謙也表示,民進黨執政七年了,若要繼續執政,當然就要提出更好願景,過去執政不好的地方,也要檢討如何改進,贏得人民支持,為何民進黨就不能檢討?這是愛之深,責之切,期待民進黨作得更好。


中國時報 2007.08.08 

高有智/台北報導
長老教會總幹事發表言論檢討民進黨,無端惹來圍剿,甚至接到不少抗議電話和信件,難道就連本土意識強烈的長老教會牧師都要遭到「忠誠度質疑」?台灣社會不能再陷入「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漩渦中。
長老教會的總會大樓遭到破壞噴漆,雖然還不清楚是否衝著總幹事張德謙近日言論,但是,長老教會總會確實已經接到不少抗議聲音。甚至有人直接批評,張德謙言論是和「統派」交心,有如撒旦之言,助長妖虐之風,傷害台灣民主。
這樣的批評,對於長期堅持台灣主體性,甚至高喊台獨的長老教會而言,情何以堪。難道愛台灣就要一味擁護民進黨?不能對民進黨執政不力發出絲毫批評的言論?
張德謙批評民進黨執政七年後,仍充滿貪婪、爭小利的「舊醬缸文化」,這樣的「舊醬缸文化」其實是藍綠都有,這是當前政治的通病,張德謙的批評,可算公允。
但是,藍綠陣營壁壘分明的社會對立中,卻容不下任何理性的批評和檢討,兩軍對峙只會不斷妖魔化對手,這正是教會的擔心和無奈,憂心台灣社會已容不下自我檢討和理性批評的聲音。
台灣已經民主化,社會應該尊重不同的意見,動不動就扣上統獨和藍綠帽子,無助於社會討論或形成共識。過去長老教會衝撞一言堂式的言論箝制,在戒嚴時期高喊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挑戰國民黨政府威權體制的禁忌,這是「人權宣言」等長老教會三大聲明的最可貴之處,長老教會當然不希望,今日社會又陷入另一種言論恐怖。
台灣社會要進步,就必須擺脫藍綠對立的糾葛,長老教會當年發表人權宣言,希望重視人權,尊重每個人的尊嚴與自決意願,這是過去追求的目標,如今看來,未來還是需要繼續努力。

 

2007.7.28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人權宣言三十周年 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

張德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宣教至今已達一百四十二年,長期以來除了致力於宣教事工外,更堅持長老宗「焚而不毀」之精神,與台灣人一同走過白色恐怖、戒嚴時期。

一九七○年代可說是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黑暗期,對內是一黨獨大的獨裁政治,對外則是有日益強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取代「中華民國」的地位,因此我教會分別在一九七一、一九七五及一九七七年對外發表了「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及「人權宣言」等三項重要聲明,其中「人權宣言」具體主張「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影響最為深遠,因為它明白地對外表示台灣人應享有「自己當家做主」的基本人權。雖然在「人權宣言」發表後,我教會內部紛爭不斷,也有人因而決定退出長老教會,但是真理是禁得住考驗的,當人權宣言說出了人民的心聲,在全世界的台灣人社會中引起很大的震撼。包括世界各地友好教會、梵蒂崗的天主教教廷,都來信表示支持我教會的立場,他們都認為:這是有尊嚴的人權宣言,讓台灣享有「人權國家」之光榮,也間接使美國在當年通過「台灣關係法」以表示他們對台灣的支持。

近年來,台灣各方面的表現都相當出色,然而許多人卻對台灣缺乏信心。名義上,台灣已經解嚴二十年,但是實際情況是許多人的心中仍還停留在戒嚴時期,宗教界亦然。部分宗教為求「表面上的和諧」,沒有藉著民主化過程還在混沌狀態的機會,用信仰的標準引導信徒成為「民主的主人」,反而一再視此為洪水猛獸,要大家在聚會中「不要談政治」,並且以為這才叫屬靈。不但失去了用信仰原則建立民主社會的機會,更是一種如戒嚴時期要大家「不要碰政治」以保安全的行為。這樣「不說不談就不會有問題」的鴕鳥心態,不但是抹殺了台灣人長期以來對人權的努力,讓社會有更多「無形的禁忌」,更是踐踏現今人權的自主與尊嚴。

三十年後的今天,在面對此世代更多「似是而非」的言論與現象,我們更要學習如何運用智慧,破除輿論的迷霧,真正認識自己,建立起對我們以及社會的信心,這些都是邁向「新而獨立的台灣國」之路,必須面對的挑戰與課題。「奇蹟,其實是人類希望的實現」,成敗的關鍵,就在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與信心去爭取、追求。將在八月十二日於高雄愛河畔舉辦的「人權宣言三十周年萬人大遊行」,除了紀念三十年前勇敢站出來的民主前輩外,也再次來反思我教會如何在時代的挑戰下,用信仰的精神來提出對台灣有前瞻性與創造性的願景政策,讓更多的社會大眾願意「認同」這片土地,「委身」在各行各業,讓台灣有美好的「成長」,一同來建立一個有人權、有尊嚴的新台灣國。

(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梯田連線

在專業攝影人的身旁舉起相機,需要一股白目的勇氣。特別是有人用手機就可以拍出大師級作品時。 

但是這片田園的美,讓人很貪心地想擁有。

也算是紀錄這美好的一天,難得的聚會。

淡水埤島田園

稻熟‧淡水

 烏桕

烏桕

烏桕樹與田

 福壽螺與田土

 淡水埤島田地

 淡水埤島田地

淡水埤島田園

淡水埤島田園

淡水埤島稻田

 淡水埤島田地

 

梯田連線:

avant:種一片田

bigbird:心裡的一畝田

arkun: 台北踏查(二):忠寮

judie:看田‧眼與心

大屯山頂山腳一日遊

這是第一次上大屯山。

對大屯山的印象,是父親時常提起的一件往事:那時候我們剛出生不久,父母都在淡江中學教書,冬天寒流過境,陳泗治校長看到大屯山下雪了,就宣布停課,吩咐廚房做飯糰,全校上大屯山去賞雪!

怎麼有這麼好的事?這個故事真是讓人難忘。

後來才知道,媽咪為了照顧我們,根本無法去賞雪。她對大屯山毫無記憶。

這次在酷熱的夏天上山,沒有雪,也沒有每年許多人爭相拍攝的紅色芒花。明亮的陽光下,看到了關渡平原。把大屯山介紹給我們的 avant,指著比觀音山更遠的位置,談著三百年前郁永河採硫旅行的路線。

大屯山遠眺關渡平原

換個方向,正前方是中央山脈的一部分,淡藍色的山影像夢般不真實。據說能見度非常好時,可以看到大霸尖和小霸尖呢!

有朋友把大霸尖稱作台灣的心臟,因為它的形狀和所在位置都無愧於做為台灣之心。大霸尖在我心中,是台灣的聖山。站在能夠看得到大霸尖的地方,就覺得感動。

山下是繁榮擁擠的台北城。

從大屯山看大霸尖

這邊可以看見竹子湖聚落、小油坑的煙,和東北方向露出的一點點海面。

大屯山遠眺小油坑

從主峰下來,在二子坪步道漫遊了一陣子。抬頭看看山和雲,很近,很靜。

二子坪步道看山

下午來到淡水郊外的田園散步。這是在埤島欣賞梯田時所看到的山。

淡水埤島田地

忠寮李宅附近,也可望見大屯山。

淡水忠寮看大屯山

散步直到日落月昇。月亮從大屯山的方向出來。

 忠寮黃昏

一天之間,從山頂到山腳,從不同角度觀賞這座山,真是有趣又充實的經歷。

 

* 想上大屯山,主要是因為看了avant的〈騎車入山林〉和〈早安,大屯山〉。謝謝avant不厭其煩指引下港人遊台北的山。謝謝Arkun清早出門,以及辛苦開車找路。

Arkun的遊記:台北踏查(一):登高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