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先走過短短的博望巷,到盡頭的土地公廟,再往前就都是田地了。目前多種植香水百合。
回望可以看到山頂的村子,以及部分蓋得很大的民宿、餐廳。

這座雕像標示出此地是眷村。背後的鐵棚是土地公廟。
上次來此地,主要是參觀社區活動中心裡的歷史資料展,然後到「
魯媽媽」吃有名的雲南擺夷風味菜。所點的「炸牛衣」(油炸牛皮薄片)味道很可怕,簡直就是在吃皮鞋!印象非常深刻。據說這道菜的來歷,就是孤軍沒有糧食可吃時,把皮鞋切成細條薄片煮食。現在看餐廳的介紹,好像已經沒有這道了?
不過,這次彎進博望新村後,發現魯媽媽已經搬家了,在比較下面的地方蓋起很大的房子。
我們還是比較喜歡保留眷村樣貌的這條街,所以就選了在這個社區的另一家餐廳:
美斯樂傣味店。這間店小小的,很快就客滿了。食物很好吃,又供應美味的冰紅茶。特別推薦:錦薩(一種摻香料炒的碎肉,以高麗菜葉包著吃)、包料魚(炸吳郭魚內包辣椒等辛香料)和酸筍雞湯(有摻泰式料理常見的一種有香氣的葉子,湯真是太好喝了)。

在美斯樂傣味店的斜對面,有一間門面比較特別的房子,是此地第一間以眷區住宅改裝的民宿。

吃飽飯後,我們回到村頭的社區活動中心,參觀簡單的村史博物館。

國共戰爭中,雲南的反共復國軍並未在1949年投降,而一直戰鬥到1950年代中期,之後輾轉流亡於緬甸、泰國北部,這段充滿血淚辛酸的歷史,大部分的人都是透過柏楊的小說《異域》來了解。在緬甸的軍隊,和緬甸軍方發生戰爭,後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抗議,中華民國政府只得讓這些軍隊來台灣。還有一部分軍隊進入了泰國北部,後來在泰國的壓力下宣示效忠泰皇、歸化泰國籍,這就是以美斯樂為主要根據地的
泰北孤軍。
在博望新村的小博物館中,展出了孤軍在雲南、緬甸、以及來此開墾初期的老照片,還有一些早年開山所用的工具。
父親讀著牆上的那首詩,鼻酸起來:
磺磺戰火在硝煙中遺留的
是失去國籍的戰士臨行前
那哭不出聲的悲壯
是擺夷女孩揮別故鄉時
那一手勢的蒼涼
緊旋在族人眉心的思念
集體遠渡重洋、隨軍流放
再也不得見了
那遠離了的故鄉
那遠離了的爹娘
...............
我們在此流連甚久,看著那些老照片,想著戰爭的悲哀與荒謬。

【延伸閱讀】
清境社區聯合網─從異域到新故鄉 二、潭邊的村子日月潭和清境一樣,名頭太響,遊客太多,讓人毫無遊興。但在看了一些人描寫日月潭晨昏之美後,頗希望在遊客比較少的時候在潭邊住一夜看看。
訂了日月潭教會的民宿,但後來住的是教會對面新開的民宿(也是教會的執事在經營)。
到達日月潭時下起了大雨,黃昏的散步只好取消。在7-11買了麵包、飯糰、泡麵,加上從梨山帶下來的李子和水蜜桃,仍算豐盛的一餐。
非假日的德化社商店街相對冷清,加上下雨,遊客們都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選擇早早上床睡覺。
隔天清晨一大早就出去散步。因為事前完全沒做功課,在民宿裡也要不到德化社附近的地圖,盲目亂走一通。看到德化國小的指標,便逛了過去。

德化國小的教室,以馬賽克做出邵族的傳說:
祖先追逐白鹿來到日月潭。旁邊的貓頭鷹,近年逐漸成為邵族的標記。邵族的
貓頭鷹的傳說,提到:一位未婚懷孕的少女被族人排斥羞辱、死後化為貓頭鷹,具有預知婦女懷孕、保護獵人不迷路等神力,因此邵族不准獵捕貓頭鷹。
這次看到在德化社的商店街,最熱門的店就是一家「貓頭鷹工廠」,販售各色各樣貓頭鷹造型的紀念品。
德化國小在小山丘上,往下俯視,看到一個小小的社區,房屋搭建得很簡單樸素。突然想到,這就是921災後重建的伊達邵部落!幾年前曾來這裡參加過祭典。這次特別選住這一帶,就是想去探訪這個部落啊。

921大地震之後,邵族的
自力造屋是極受矚目的重建模式。由謝英俊建築師所設計,盡量使用可回收、易取材的建材,而且工法簡單,讓住戶可以自己動手來蓋,省掉大筆的人工費用,將建築成本壓得很低,減少災民的負擔。
在部落的入口處,放置了一輛怪手,標記震災重建的意義。

輕鋼架和夾板為主要建材,蓋起來省力,拆屋後這些材料還可以重複使用。以竹材做為外部的裝飾,有原住民傳統家屋的味道。


房舍上所掛的大幅版畫,出自已故版畫家鄧詩華之手。這些圖像被應用得很廣。除了掛在伊達邵部落當中,德化國小路旁的石刻,也取材自這些版畫。

家屋前,教大家說一點邵語。(有看到那隻攀木蜥蜴嗎?)

我喜歡門前臨時火爐。這一定是大家晚上聚會開講唱歌的好地方。
非假日的早晨,這個社區顯得很寧靜。和緊鄰潭邊的民宿、商店街相對照,像是兩個世界。
喜歡這個社區房舍的簡樸美感,及生活文化的氣味。逛進來有一點怕打擾到人家的日常起居,幸好並沒有碰到什麼人。
若是沒有找到這個社區,僅僅看到潭邊的商店,看著所有的觀光景點都會賣的商品,聽著中國遊客大嗓門的呼叫,會覺得這趟日月潭之行毫無意義,氣悶得很。
不過,也一邊想著:這個社區原是災後安置的案子,每間房舍都只有十多坪,住起來並不很舒服吧?他們又如何營生?
邵族目前人口不到三百人。他們的領域曾經及集集、水里、埔里,日月潭周邊是他們最主要的生活空間。在平埔族群及漢人入墾這些地區之後,邵族所擁有的土地和活動範圍逐漸減少。日治時期蓋大壩提高日月潭水位,淹沒了邵族的大量良田。戰後,邵族人的土地所有權更遭到剝奪,原住民的身分也得不到認定,直到2001年才獲得正名,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承認為第十族原住民。
去年南投縣政府要收回目前伊達邵社區所使用的土地,交由財團蓋渡假大飯店,引起強烈的抗爭,可能暫時阻擋了這個案子的進行。沒有進一步消息,不知道最後結果會如何。
德化社碼頭已經改名為伊達邵,邵族的意象進入日月潭的行銷策略當中。可是,邵族人仍然在生存邊緣苦苦掙扎。
【延伸閱讀】
簡史朗:認識台灣族群─邵族鄭空空:莫讓政府及制度繼續殺人與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