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再次轉載】把民主運動從頭做起!

「把民主運動從頭做起!」

(2006年715宣言記者會發言稿)

吳叡人

 

 


一、要自我反省,不要比爛


作為臺灣民主與獨立運動的長期支持者,我認為本土派此刻必須先痛定思痛,自我反省,這樣對泛藍的批判才會有實質的意義與效果。第一,在道德上,不作自我檢討,沒有立場批評別人。第二,在政治上,自己不改革,不重新獲得人民的支持,不會有力量逼迫對手改革。過去國民黨殺人、關人不道歉,不交還黨產,是因為民進黨實力還不夠。現在他們不止不道歉,不交還黨產,還厚著臉皮編造謊言,把被他們殺掉的臺灣人供在自己的廟裡。為什麼他們還敢這麼囂張?因為民進黨一執政之後,自己也迅速墮落,所以就沒有臉再要求別人了。國民黨現在還這麼囂張,是因為他們有恃無恐,看穿了民進黨不會玩真的,也不敢玩真的。


在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最令人遺憾的事,就是「轉型正義」的問題沒有處理。威權時代屠殺、鎮壓臺灣人民的國民黨劊子手和幫兇不只全身而退,還在當今政壇上耀武揚威。臺灣人民對國民黨的怨氣,是一種對正義的強烈渴求,因此具有高度的正當性。不過更遺憾的是,靠人民對正義的渴求而取得政權的民進黨執政後,竟然馬上忘卻初衷,完全沒有認真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不是把它當作選舉動員的議題,就是像現在一樣,在碰到危機時就操作人民對泛藍的怨氣來轉移注意力,迴避自我檢討。


這是一種對人民不誠實,不道德的「比爛」策略。「比爛」只會模糊焦點,加速自身的墮落。我們應該要「比好」:比理想、比能力、比清廉。不要和國民黨比。那會降低了自己的格調。要和自己比,和歷史比。要看一生,不要看一時。讓我們回到台大研究圖書館旁的草坪上,追憶陳文成博士對祖國臺灣懷抱的夢想。讓我們回到義光教會的地下室,感受林家祖孫對生命,對陽光的深刻眷戀。那麼我們或許終於會體會到,什麼叫做「勿忘初衷」。那麼我們就會有力量,有決心,要把民主運動從頭做起。


只有一個有理想,有能力而且清廉的民進黨,才會重新獲得人民的支持,才會有效逼迫國民黨改革,也才能真正防止舊政權的復辟,鞏固臺灣的民主。這就是民主進步黨的歷史使命。要不負這個使命,請先從自我改革做起吧。



二、追求一個「進步本土」路線


近百年來,臺灣人追尋自我認同的歷史運動一直是以普世的自由、民主、人道與進步價值為其追求目標。用蔣渭水先生的話說,臺灣人解放運動不僅是政治運動,也是追求臺灣人「作為人的人格」的道德與文化運動。對於這個偉大的運動,所有臺灣人都應該感到驕傲。


但是,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這個運動在今天面臨了一個重大考驗:我們是要繼續面向世界,勇於接受民主深化的試煉,還是要因恐懼而背對世界,退縮到保守民族主義的甲殼之內?作為一個長期鑽研台灣政治史與思想史的研究者,作為一個臺灣公民,我認為,為了延續這個運動光榮的進步傳統,我們別無選擇,必須明確抗拒政治人物對臺灣認同和民族主義的惡用,勇敢接受民主深化的挑戰。正因為臺灣認同現在面臨腹背受敵的危機,我們才更應該不斷自我反省,不斷自我提升。強者是不需要說理和道德的。但是在美、中兩個帝國的夾縫之中,在帝國與資本的夾擊之下,臺灣是絕對的弱小者,因此我們只剩下說理和道德可以憑恃。道德不是說教,道德是弱者僅有的武器。臺灣的處境越是困難,我們就越應該面向世界,面向人類普遍的價值,而不是躲在「本土」認同背後,坐困愁城,把路越走越窄。


當年雷震先生可以在國共對峙的危機情境中勇敢揚棄民族主義情結,要求國民黨獨裁政權進行民主改革,我相信我們今天也同樣有勇氣克服恐懼,以民主的活水來灌溉、豐富我們的臺灣認同。不免驚,咱對臺灣的民主要有信心,對咱自己要有信心。只要有信心,肯打拼,咱臺灣人有一日一定會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真正站起來,親像一個有尊嚴,有人格的人。


今天臺灣認同所面臨的危機處境,使我們沒有選擇,必須走一條更自由、更民主的「進步本土」的道路。今天連署的這篇聲明,就是想要為臺灣的「進步本土」的路線尋找一個可能性。


三、結語


這個連署聲明的目的之一,是要促成本土陣營的自省與改革。有些朋友們覺得我們只是一群不懂政治的蛋頭學者。這或許是真的吧,我們的意見也可能不夠成熟,不夠周延。然而這都沒有關係,這篇聲明只是拋磚引玉,我們期待更多朋友來共同參與討論,為受困的臺灣尋找一條出路。對於精明幹練,嫻熟權力操作的民進黨從政朋友們,我只能說,如果蛋頭們的想法行不通,那麼就請你們拿出精彩漂亮的實際行動,以石破天驚的一擊,重新感動臺灣人民吧。我們都在熱切期盼著。




 

讓思想引導我們脫困


                                                          

吳叡人

2006.7.26.



一、失之交臂的歷史契機


台灣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島嶼。複雜的歷史在她體內埋下太多衝突的種子。原本,她就是一個多族群的移民社會,長久以來,不同族群為了爭奪生存資源而相互惡鬥。更不幸的是,歷代的外來統治者為了鞏固權力,不惜以「分而治之」的策略,進一步分化這個社會。清朝分化閩、客,日本區隔原、漢,戰後的國民黨則創造地方派系,以台治台,並且以省籍作為權力分配的依據,進一步制度化,乃至政治化了族群關係,使省籍/族群,壓過了階級,成為台灣最主要的政治與社會矛盾。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確實具有族群動員的性質,但是這個族群動員的社會基礎,是國民黨的少數統治、族群操作與文化歧視所造成。換句話說,有什麼壓迫,就會產生什麼抵抗。台灣當代族群政治的始作俑者,是國民黨政權。


台灣的族群政治當然不是陳總統發明的。然而正因如此,我們今天才更不能複製壓迫者的邏輯。動員受傷的情感是迅速而有效的,偏偏這個憂鬱的島嶼身上烙印著太多歷史傷痕,族群動員於是變成所有政客難以抗拒的誘惑。沒錯,不是只有陳總統這麼做。大家都這麼做。我們不做他們也會做。但是無論如何民進黨就是不能這麼做。


我們必須記得:族群衝突是外來統治者對台灣所施加的魔咒。它阻礙了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形成,也使進步政治遲遲無法出現。作為台灣史上第一個本土政權,民進黨如果真的疼惜這塊傷痕累累的土地,原本應該努力掙脫這個魔咒,以誠意,以耐性,以同情心,以同理心,以溝通,以協商,以良善公正的施政,來修補社會裂痕,驅除歷史幽靈的。想要使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嗎?想要制訂一部全體台灣人都願意接受,都同感驕傲的偉大憲法嗎?想要讓「台灣」這個美麗的名字行遍天下嗎?那麼難道不是應當先修補社會裂痕,說服社會大眾,建立社會共識嗎?這個任務當然是無比艱鉅的,也不是短期間做得到的,但是有哪一個新國家的建立是簡單的呢?既然口口聲聲自詡為「本土政權」,難道不應該有一點開國者的格局、氣度、見識和勇氣嗎?沒有歷史視野,喪失核心價值,專做短線操作,為獲取選票、為逃避政治責任而不惜玩弄人民對台灣真摯情感的政客,有資格做台灣的華盛頓和傑佛遜嗎?


民進黨的政治菁英們,原本你們掌握了整合台灣,主導未來台灣政治發展的先機,如今似乎你們已經做出選擇,放棄了這個機會。台灣史上第一個本土政權終於拋棄歷史交付的使命,和其他政黨一起沈淪,深陷現實主義的泥沼。偉大的「立憲的時機」(constitutional moment)恐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再出現了。所有支持台灣民主獨立運動的朋友,此刻我們必須要做好長期在野的心理準備。



二、讓思想引導我們脫困


台灣主要政黨在歷史關鍵時刻集體沈淪,迫使我們必須另尋出路。然而出路在哪裡?在街頭的「人民力量」嗎?我們認為,在台灣內部族群關係尚未改善之前,群眾路線只會引發下一波更激烈的對立衝突。在「第三勢力」嗎?我們認為,當前的台灣並沒有足以孕育清新政治力量的文化與政治條件。事實上,台灣政黨與政治化媒體的沈淪,恰好是政治場域中價值虛無以及思想貧困的表徵。我們當然需要新的政治力量與新的政治行動來引領台灣,但是新的政治行動,需要新的政治思想:沒有盧梭和伏爾泰,就不會有巴斯底;沒有馬克思和托克維爾,就不會有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七一五聲明〉的公民行動,雖然無力撼動政治僵局,但卻已經引發公民社會內部廣泛而激烈的辯論,我們期待這些辯論持續開展,並且誘發出巨大的思想能量。事實上,我們已經觀察到,一個新政治論述的歷史空間,已經逐漸開啟,一場新的思想運動,正在胎動之中。作為知識與社會運動的工作者,我們選擇投入這場即將來臨的民間思想運動,和全台灣,以及全世界心懷台灣的思考者一起,為壯大台灣公民社會,以及催生來日清新進步的本土政治力量而進行長期的耕耘與努力。這就是我們所認知到的唯一出路。


曾經參與阿爾及利亞反殖民獨立運動的偉大思想家與革命者弗蘭茲‧法農說:「每一個世代都會在渾沌不明之中找到他們的使命,然後去完成這個使命,或者背叛這個使命。」努力學習,認真思考,相互激盪,共同成長,誘發並凝聚台灣公民社會所蘊藏的智慧與道德感,培育下一個世代的領導者,並且逼迫墮落的政治社會前進-這就是我們認知到的這整個世代知識人的使命。我們將會完成,還是背叛這個使命?歷史將是我們最後的審判者。


我們美麗的故鄉台灣是如此混亂、瘋狂,以致她使我們如此困惑,如此心痛,然而全台灣,以及全世界心懷台灣的思考者先進們,就讓台灣的混亂,台灣的瘋狂刺激我們的想像力,刺激我們的原創力吧;讓台灣的瘋狂,把我們刺激成詩篇、歌謠、創作、思想以及行動吧!


當我們受困於權力的廢墟,請讓思想的火光引導我們脫困。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阿勇和月里

石婉舜說:「閹雞(前篇)」旨在潛入台灣人根性當中,意圖照亮因現代化誘惑而迷失方向的人心。 的確很有意思。


三桂和清標「向錢看」而不顧人情的投機性格,為利不惜一切,以為一切都可以運作掌握,卻造成兒女的不幸。阿勇是軟弱的,起先不了解現實社會的嚴酷,終於面對現實時又相當無能為力、屢受挫折。月里在娘家不給支援的情況下,勇敢扛起生活重擔的(好多台詞在現在的某些家庭中一定也還出現的),照傳統倫理的要求努力捍衛自己,但是她碰到能真正了解她的人時,她放棄了硬撐的形象,放棄了責任,選擇愛情與自由(走向死亡也是一種自由)。


覺得感動,是在看見這些生命樣態能在舞台上呈現,以一種復古的形式,沒有理論的賣弄,沒有教忠教孝的企圖。觀眾和這些生命樣態直接產生共鳴,這些生活場景可以出現在不同時空、不同文化當中。


然而,這個故事還是有台灣的特殊性存在。這些人的生命形態,正呈現出殖民情境下台灣人的多種面貌:互相傾軋的投機者、被環境限制而無法有所作為的理想主義者、面對現實而不斷勇敢向前突破的行動者……..。故事悲劇性的結尾,象徵殖民處境下有活力行動者仍然難以突破現實劣境,只能以死抗議。不過,月里拿著菜刀趕走調戲者、以及最後揹起跛腳的阿凜毅然走向終局的場景,讓人感受到寧死不屈、自尊自主的獨立精神,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阿勇是在沒有心理準備下成為孤兒,某種程度一直沉浸在悲情與自憐中,處世遂有卑屈的態度。月里出嫁前就知道父親把自己的婚姻當成一種買賣,更在婚後夫家沒落時看盡娘家的薄情,因此她的孤兒意識是堅強自立的。阿勇死抱著柴閹雞,月里卻弄車鼓、談戀愛,勇敢做自己。


雖然活下來的是阿勇,但燦爛的生命屬於月里。


【延伸閱讀】

石婉舜:潛入台灣人的根性當中──「閹雞」相隔65年公演的訊息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轉載】潛入台灣人的根性當中──「閹雞」相隔65年公演的訊息

 

潛入台灣人的根性當中──「閹雞」相隔65年公演的訊息

文/石婉舜

※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8年7月31日



     1943年「厚生演劇研究會」公演的「閹雞」是一齣極為特殊的戲劇。

     半個世紀後,我找到尚且健在的「閹雞」編劇兼導演林摶秋本人。我問他,「書上都說「閹雞」是一齣抗日色彩的民族劇,你同意嗎?」老先生毫不猶豫地回答:「那些書攏黑白講,講阮在抗日,實在無影!」這話聽得我腦袋轟然作響。後來從史料發現的事實也證明老先生此言不虛,一方面感念他對我展現的誠意,更佩服他面對歷史的勇於負責。怎麼說呢?光從當年劇評的執筆者身分就足以顛覆上述的「抗日」、「民族劇」神話。1943年「厚生」公演結束後,出現了兩篇重量級劇評,分別由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前身)的兩位教授執筆──瀧田貞治(文學科)與中村哲(政學科);一般咸信後者是主導戰爭期皇民化政策重大修正的台灣總督幕僚。這兩篇劇評對「閹雞」一劇褒過於貶,前者甚至讚譽此次公演為「台灣新戲劇運動的黎明」。那麼,問題來了,「閹雞」究竟是一齣什麼樣的戲劇呢?或者說,我們該如何評價這齣戲劇呢?

     「閹雞」的複雜難解,主要跟它是一齣誕生於「大東亞共榮圈」年代的殖民地戲劇有關。在那個帝國空間急遽重塑的年代中,太平洋戰事方酣,殖民者對思想言論嚴加管制,殖民地文化人在喪失批判體制空間的前提下,搭乘「地方主義」之風潮,轉而向內自我檢省。「閹雞」即可說是在被殖民與戰爭的雙重艱難處境下,「厚生」成員透過戲劇實踐,針對「我是誰?」以及「台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戲劇?」等問題,所作出的回答。

     「閹雞」以張文環新刊不久的同名小說為本進行改編。原著主要關懷台灣社會現代化帶來人心「利己主義」的迷思,以及同時代作家普遍關注的女性問題。而林摶秋先改編小說上半部,當年的算盤是先推出「前篇」,藉以帶動日後「後篇」的人氣,並順勢讓「厚生」朝職業化經營。只可惜,歷史沒有給他們上演「後篇」的機會,「厚生」成了「一演」劇團。原因就在公演這一年,太平洋戰區中日、美攻守易勢,日軍從步步勝利逆轉為節節敗退。進入九月,類似「厚生」一類的業餘劇團始被全面性納入國家動員體制中,一律接受官方統制。因而,「厚生」在九月初的公演,堪稱幸運地搶搭上業餘劇團尚能自由活動的尾班車。但是,改編後的「閹雞」卻也因為是齣未完成的「前篇」,徒留後人戲劇討論上的難題。

     從當代僅存的「閹雞(前篇)」審查本來看,全劇分成二幕六場,第一幕建立以福全藥房經營者鄭三桂為中心的戲劇情境,並深入鄭、林兩家如何將兒女婚事與各自的利益算計結合,進而完成婚嫁。第二幕則從鄭三桂的土地投資失利展開,刻劃鄭家的家道中落以及世態炎涼。最後一場戲中,鄭三桂夫婦皆逝,家中僅剩阿勇與月里這對年輕夫妻相互扶持。月里被塑造成在艱困環境下性格越顯堅毅的女子,而怯懦又染病的阿勇則在傾聽農人勞動歌聲後積極奮起。這實非「振奮人心的大結局」,反而是留下懸念給觀眾:阿勇果真站得起來嗎?這對年輕夫妻將如何走下去?

     這部在完成度上有所欠缺的戲劇,搬上舞台後,卻因為導演林摶秋挾其自東京職業劇團(新宿座的紅磨坊劇團)歷練歸來的舞台統籌能力,同時借重了台灣自1920年代新文化運動以來在文學、戲劇、音樂與美術等領域所累積的實力與人才,在舞台上進行跨領域整合,充分發揮戲劇作為總體藝術的特質,仍營造出動人的劇場效果。晚年林摶秋說,「阮就是要將咱台灣人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攏總給它演出來。」這句話背後潛藏的其實是戰爭世代新劇運動者的共同願景──台灣的現代戲劇應反映此時此地的人生,而非是空有台灣為場景卻欠缺主體魂魄的戰爭宣傳劇。

     誕生於「大東亞戲劇共榮圈」幻影中的「閹雞(前篇)」,教人難以忽視的是,其舞台上殖民者的缺席、漢文化情調的呈現、以及台灣人民族根性優劣之自我揭露等,一個抵殖民的潛文本呼之欲出。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公演完畢,好評之外,也招來「非國民」的黑函攻擊。這種可能導致類似於今日「叛亂罪」的惡意攻訐,累積在當年參與者與觀眾胸中的壓抑與憤懣情緒,或許正是「演出中途斷電」、「台灣民謠首演後被禁唱」等公演插曲,會在戰後一再被擴大、渲染的重要根由。但是,「閹雞(前篇)」終究不能以一齣殖民地的「抗日戲劇」、或是宣揚中國或台灣民族主義的「民族劇」,來蓋棺論定。在剝落曲折且似是而非的歷史敘述、解析文本與公演殘跡之後,我們發現「閹雞(前篇)」旨在潛入台灣人根性當中,意圖照亮因現代化誘惑而迷失方向的人心。

     如今,「閹雞」將在八月重返舞台,此時台灣人所面對的「自我」及從中衍生之反省與需求,勢必隨著社會變遷而有所不同。這回台南人劇團以完整版為訴求,根據小說進行重新改編,究會帶來如何新鮮的解讀與有趣的詮釋,實令人期待。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人權燭光照北京





點燭連線行動,讓全世界關心人權的人士可以對北京奧運表達一些意見。

可是,面對北京奧運,台灣竟然只有這樣一個小小的行動,不免令人感慨。

北京一獲得奧運主辦權,就激起相當多的批判聲浪,全球許多人權團體藉此時機揭發、批判中國政府的惡行,西藏獨立運動、東土耳其斯坦獨立運動,紛紛有所行動。但是同樣受到中國霸權壓致威脅的台灣,卻沒有向中國表達積極的抗議。

我們當前的政府,不認真保衛主權,任憑中國在國際上矮化台灣。據說是明顯向中國傾斜,這樣的馬政權,當然不會得罪中國。

但是那些向來主張台灣主權獨立、反中國併吞的團體呢?為何在此時只忙著打馬,而沒想到要團結台灣人民、向中國發聲抗議?


延伸閱讀:

奧運之前,你應該關注的事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轉載】不是中國「少數民族」,是台灣「原住民族」!

 

強烈反對高金素梅組織台灣原住民表演團參與北京奧運開幕式聲明( 2008.8.1

 

   正當81日來自台灣各地原住民族教會代表暨關心原住民族發展的人士近200人,聚集在玉山神學院,為紀念「原住民族正名日」召開「台灣原住民族群自治研討會」之際,對於即將開幕的北京奧運,恐因高金素梅率團參與表演,對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及主體性產生嚴重傷害與混淆。所以,與會者商議發表聲明,以表示強烈反對。藉此正告台灣、南島民族、受壓迫的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該表演團體不能以任何方式來代表、呈現台灣原住民族。

 

   一、高金素梅未經台灣原住民族充份的知情及共識,自行組成台灣原住民表演團,將與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獲選的藝文團體,於北京奧運開幕式前一起表演,有加入地主國歡迎來賓行列之疑,嚴重混淆國際視聽,促進中國政府對台統戰。

  二、本次中國舉辦奧運,透過開幕式表演,對全世界展現中國整體文化之豐盛,傾全國之力,提升國際形象之際,卻掩飾不住中國政府打壓弱勢包括所謂少數民族,人權不彰的形象,與申辦奧運改善人權之承諾背道而馳。高金素梅此表演團直接與間接成為中國政府藉藝文活動消費少數民族之幫兇。

   三、中國辦理此次奧運,以高漲的愛國主義及民族主義為舖陳。眾所周知,中國並不承認「原住民()」此一名稱,而與我們台灣原住民族爭取正名的精神大相逕庭。此外,中國歷來藉著整編各族群,為國內的一個個少數民族,來消滅原住民及少數族群,包括將台灣原住民族整編為一個「高山族」。高金素梅的此一行徑,對於81日「台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紀念日」是一大諷刺。

   四、百餘人的團體其龐大經費從何而來?有無來自政府的經費?若果真如此,豈不是胡亂揮霍台灣納稅人之公帑?同時以國會議員的身份,扭曲民意,利用及消費原住民,瓦解原住民族之主體性。

   五、高金素梅此作為,會讓人誤以為台灣原住民只想在國際舞台凸顯自己,不顧中國政府壓迫其人民,包括少數民族的實情,以及不顧台灣全體人民的利益。

 

  台灣原住民族是這一個美麗之島的主人,就如同全世界的原住民族是他們原住之地的主人,我們同樣有著受壓迫的歷史經驗,彼此應該互相支持與鼓勵。前些日子,中國政府血腥鎮壓西藏,西藏人民為自己苦難同胞的遭遇與關心人權的國際團體合作推動另類奧運,傳遞和平聖火,特別組團爬到台灣最高峰玉山向所有世界受苦的人民祈福。基於基督教信仰精神強調願意與受苦的人同在,對於高金素梅組團參與在北京奧運包裝秀中,深感遺憾,特以此聲明表達強烈反對。

 

 聲明團體: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阿美中會、西美中會、泰雅爾中會、東美中會、布農中會、南部布農中會、中部布農中會、東排中會、排灣中會、太魯閣中會、賽德克區會、鄒族區會、魯凱區會、比努悠瑪雅呢區會、達悟區會、玉山神學院、桃園縣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原住民族權利推動小組、台灣泰雅爾族文教關懷協會、魯凱族民族議會籌備會

 

聯絡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

Sudu Tada(舒度) 0953-530112(mobile) 02-23625282#251(office)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測驗一下台灣史地常識--公布答案

一、選擇題:60%


1.台灣的史前文化中,在一千多年前已有煉鐵作坊、並和海外有貿易往來的是:1)麒麟文化2)卑南文化3)長濱文化4)十三行文化5)大坌坑文化。

2.以下何者不是台灣島曾經有過的名字:1)福爾摩沙2)北港3)東番4)高砂國 5)火燒島

3.有關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時期的措施,下列何者為非:1)為原住民創造拼音文字2)引進耕牛3)招募閩南人從事稻米甘蔗種植4)以漢人為主要對象傳播基督教5)使台灣物產米、糖、鹿皮加入國際貿易圈。

4.台灣何時被中國統治者正式納入版圖?1)三國時代2)隋代3)元代4)明代5)清代

5.有關1662年至1683年佔據台灣的鄭氏家族政權,以下描述何者為非:1)鄭成功攻台灣是為了獲得軍糧供應地2)鄭經被外國人稱為台灣國王 3)這是台灣首次出現漢人建立的獨立政權4)延續荷蘭的重商路線發展國際貿易5)鄭氏降清部將施琅從鹿耳門登陸台灣,鄭家第三代統治者遂投降

6.關於臺灣漢人移民的歷史,下列描述何者不正確:1)捕烏魚的漁民,可能是最早的到臺灣的漢人移民2)16世紀至17世紀,有部分漢人海盜和走私貿易集團以臺灣為根據地3)荷蘭東印度公司禁止漢人來臺灣4)鄭成功家族在臺灣建立政權後,漢人在臺灣取得優勢地位5)漢人移民多來自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

7.關於「平埔族」,何者描述不正確:1)「平埔族」的分類是日本時代的學者所訂 2 ) 平埔族是指較早和漢人接觸混合的南島民族 ,多居於平野 3)在漢人移民增加後,平埔族原有的土地逐漸淪於漢人之手 4)清政府不承認平埔族的土地所有權5)平埔族在十九世紀曾有幾波島內大遷徙。

8. 十八世紀台灣最重要的貿易港兼商業都市是:1)淡水、基隆、花蓮 2)淡水、打狗、鹿港 3)台北、台中、高雄4)府城、鹿港、艋舺5)布袋、東港、新竹

9.十九世紀台灣輸出國際市場最大宗的物產是:1)鹿皮、糖、米2)煤、硫磺、金3)鳳梨、香蕉、糖4)鹽、茶、糖5)茶、糖、樟腦

10.以下何者不是隨著基督教傳教而引進台灣的:1)女子教育 2)羅馬字3)現代醫療4)棒球5)博物學。

11.以下何者不是十九世紀末來到台灣的西方基督教傳教師:1)馬雅各2)甘為霖3)孫雅各4)巴克禮5)馬偕。

12.有關日本統治台灣的情況,下列描述何者為非:1)總督掌握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於一身2)不准台灣人學日語3)進行各項經濟建設,奠定資本主義化基礎4)建立完善的戶籍和地籍資料5)建立現代化基礎教育體系。

13.以下何者不曾參與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社會運動:1)蔣渭水2)蔡培火3)賴和4)辜顯榮5)王敏川。

14.下列何者不是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1)國民政府以征服者的姿態對待台灣2)大陸人士壟斷權位3)官場貪腐情況嚴重4)國民政府軍隊軍紀不良5)國民政府推動土地改革

15.有關1950年代台灣的「白色恐怖」,下列描述何者為非:1)政府透過「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及「懲治叛亂條例」來對付異議份子2)蔣介石建立嚴密的特務系統監控人民3)實行白色恐怖政策最主要的理由是要「肅清匪諜」,但事實上是蔣介石要清除異己4)當時被捕判刑者絕大多數都是冤、錯、假案的犧牲者5)白色恐怖受害者只有外省人沒有臺灣人

16.有關台灣地理特徵的描寫,何者為非:1)河川多為荒溪型,短小湍急2)山
脈佔全島面積三分之二強3)颱風、地震是最主要的天災4)西部海岸線多天然良港5)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上。

17.下列哪一個島嶼不在澎湖群島內:1)望安嶼2)虎井嶼3)彭佳嶼4)鳥嶼5)七美嶼。

18.北回歸線通過台灣何處:1)嘉義、花蓮2)台北、宜蘭3)台南、台東4)高雄、台東5)桃園、花蓮。

19.下列何者不是台灣的原住民族:1)巴宰2)愛努3)賽夏4)魯凱5)阿美。

20.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是:1)夢幻湖2)竹子湖3)嘉明湖4)日月潭5)七彩湖。


二、配合題(40%)


1.請找出以下事件發生的年代:
( 1947 ) (1)二二八事件
(1979 ) (2)美麗島事件
( 1915 ) (3)西來庵事件(余清芳革命)
( 1949 ) (4)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
( 1996 ) (5)第一次臺灣人民直選總統
( 1987 ) (6)解除戒嚴
( 1971 ) (7)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 1930 ) (8) 霧社事件
( 1683 ) (9) 鄭氏家族降清
( 1872)(10)加拿大宣教師馬偕在淡水展開傳教


2.請找出以下各國家公園及國家風景區的特色:

( H ) (1)陽明山國家公園            A.珊瑚礁岩地形‧熱帶森林
( G ) (2)雪霸國家公園              B.高山深谷藍色溪澗‧大理石峭壁
( J ) (3)玉山國家公園               C. 玄武岩地景‧漁村文化
( B ) (4)太魯閣國家公園            D. 湖泊生態‧台灣代表性觀光點
( A ) (5) 墾丁國家公園             E. 戰役據點‧傳統聚落
( E ) (6)金門國家公園              F. 綿長美麗的海岸線‧史前遺跡
( F ) (7)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      G.珍稀生物‧高山湖泊
( D) (8)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H. 火山地形‧溫泉
( I) (9)茂林國家風景區             I. 紫蝶幽谷‧原住民文化
( C) (10)澎湖國家風景區          J. 30座3000公尺以上大山‧雪景雲海



說明:

1.本測驗原來是為神學院學生準備,因此有幾題和基督教有關。
2.測驗題的內容若有疑問,請再等一會兒,有時間再詳做說明。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公家的事、社區意識與地方圖書館

I read from your mini-Blog that a library director in Taiwan is opening mocked by a newspaper for his (or her?) fundraising efforts. I have to say that I am shocked with disbelief and deeply saddened. Didthe newspaper confuse fundraising for a public service with begging for personal survival? Even the latter should not be mocked, for it's the failures of governments and sins of the society that produce beggars, isn't it?


I guess in Taiwan there is no such organization as a "Friends of the Library"? Almost each township library in the US has a "Friends of the Library" organization, of which I am a member. We are ordinary citizens who value the services offered by the local library. We organize regular fund raising events for the library. (So far this
year we've raised over $8,000 by selling used books donated to us.)  We apply for matching donations to the library from our employers. We write to the township council members on behalf of the library asking for increased budget for additional services or building expansion,etc. We meet every two months with the library director to go over her wish list for services that is beyond her current budget and that the Friends could provide.


Perhaps it's time for the formation of such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Ordinary people need to be in the habit of caring and advocating for their local services, or the value system will continue to be crooked,I am afraid.


Just some thoughts. Library happens to be one of those things that I care deeply, so I have to write. :)


我在回信中,談到地方圖書館的修繕的確是地方政府的責任,另外也提及,據我所知一些地方圖書館也有義工組織在協助,不過因為我未參與過,不知道實況如何。我覺得「圖書館之友」是好點子,是凝聚社區意識的途徑之一。


Sharon繼續分享如下:

I think township libraries are unique organizations. Although they are part of the government structures, and receive government funding for their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repair, they also function as community centers and offer programs that improve local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hence the need for the existence of "Friends" that sponsor additional programs and act as advocates.

Our township library is actually quite shabby, compared with others in the surrounding towns, but I feel very attached to it, partly because of my participation in "Friends" for the past 3-4 years. It is true that such participation does encourage community building.


另外,由此新聞想到的是:

台灣人似乎普遍認為:公家的事,就是政府該做的事,而不是「大家該關心出力之事」。以圖書館來講,大部分人認為那是政府機關,當然是政府該出錢,特別是硬體修繕(這次的新聞內容,是圖書館因為風雨損壞,沒錢修理)。政府機構原本就該政府負責,某些方面來看是沒錯,但是若所有的公共事務全推給政府,特別是和社區生活息息相關之事,大概就沒有所謂的公民社會可言了吧?

目前看到的地方圖書館,多半有點聊備一格的感覺,但事實上一個運作得好的鄉鎮圖書館,應該是當地社區生活極為重要的一環,甚至是地方競爭力的一環。正如陳昭珍文中所說:「一棟好的鄉鎮圖書館,買書給鄉下的孩子,等於是給他們打開視野與天地的機會,培養他們一輩子閱讀學習的知能。這種功德,不比拯救生活疾苦的人來得低」。如果地方人士有此認識,大概不必館長向首富開口又受辱,早就有錢捐錢有力出力把圖書館修好了。問題在於圖書館的功用太被忽略了。

鄉鎮圖書館的經費不足,不僅硬體破舊不堪使用,藏書的品質與數量一定也深受影響。政府方面固然責無旁貸,但是若能開發民間力量、特別是當地的資源來加以支持,或許才是永續之道。

實在很厭倦看到什麼都想要靠政府完成的思維。

說到圖書館,不由得想起去世沒多久的Pima江阿勇,他生前為奇美部落募得一萬五千本童書,在教會裡成立了頗具規模的兒童圖書館。也想起中學時代教會曾設立小型圖書館,在那裡讀到很多很多好書,還有令人難忘的讀書會。

我的確認為,圖書館是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的。把地方圖書館經營好,不僅是公務人員的責任。「圖書館之友」應該可以成為凝聚社區意識的組織,也期待有更多人願意把資源和關心投注於地方圖書館、社區圖書館。


相關報導:

大林圖書館募款修繕 媒體解讀各不同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