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應該是熱鬧聚落的宿舍區,僅剩幾戶有人住。這間里長辦公室兼理髮部,是目前宿舍區整理得最好的一間。有些房子已經拆掉,只剩一片長滿血桐和各種爬藤雜草的空地。有些房子的屋頂已垮了下來。
應當是日治時期的行政中樞的幾棟建築,掩沒於雜草之中,無法靠近。但是看那堂皇的外表,可以想像糖業繁盛之際的景象。
國府時期的行政中樞,因為辦公室已遷到新廠區,也一樣顯得荒涼。孫中山的銅像座上長滿了草。不過至少周圍庭園還是有整理過。
我們漫步到糖廠鐵路的機車庫,遇到了兩位工作人員,他們並未阻止我們參觀,其中一位還很熱心地解說糖廠的歷史、火車頭的來歷,指著鐵製的水塔說這已經很罕見。他說,以前拖甘蔗時,鐵路的工作人員高達六、七十人,現在整個鐵道部只剩兩個人了。火車仍在廠區走動,載運原料。
在鐵路旁看到這個標語牌:「工廠是我們的家庭」。看著這片綠意盎然的舊廠區和老宿舍,真覺得能在這邊工作是很幸福的。記得遇到過幾位在糖廠工作一輩子的老人家,也遇過在糖廠宿舍長大的人,他們都有一種以台糖人為傲的心態。過去,這真的是「很甜」的工作,幾乎就是鐵飯碗,而且可以很得意地自認是對國家經濟很有貢獻的一分子。然而這幾年產業形態的急遽變遷,全球化的衝擊,國營企業的轉型及民營化趨勢,好像逐漸把這種「工廠是我們的家庭」的產業文化給沖掉了。
如果查網路資料,都會看到大林糖廠內有一糖業文物館。可惜的是,今年去看時,糖業文物館已經關閉。聽說當初這個館是由台灣糖業文化協會成立的,目前該協會雖然遷離糖廠,但仍在運作,繼續做糖業文化的相關文史工作,但是還沒有機會去實地了解。
在糖廠生活文化裡,另一個讓我覺得很感興趣的,是這個「石頭公」。原本是日治時期所建的一座殉職工人紀念碑,或可說是慰靈碑(說得這麼含糊,主要是碑文漫滅,很難讀出整體),日治時期應該會有定期的慰靈儀式。不知何時開始,卻成了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石頭公」,會有祭拜和做戲等宗教儀典。紀念碑變石頭公,或許和紀念碑採用自然石有關吧。這方面我沒有研究,但是覺得這個現象很特別,很能看出信仰文化怎樣有機的、在地化的發展。
漫步糖廠,實在很喜歡這充滿綠意的空間,很享受大樹與木屋之美,但也不斷為其沒落荒涼而感到遺憾。
糖業曾經是台灣歷史的重要一頁,然而黃金歲月已逝。這個空間暫時還保有過去美好日子的味道,但還能多久?蔗田裡的圳溝水潺潺,逝者如斯乎!
更多大林糖廠照片看這裡。
又,來到大林糖廠,當然要去品嘗好吃的冰品。anion推薦的麥苗櫻桃冰淇淋,真的是很美味。
另外,離糖廠不算太遠的大林街上,有好吃極了的排骨飯,到此一遊者千萬別錯過。
延伸閱讀:
在網路上找到一本談大林糖廠的論文: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許芳瑜:《台灣鄉鎮之空間現代性後果--- 大林糖廠日常生活之建構與批判》,值得一讀。(pdf檔好像無法直接連結,請自己搜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