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29日 星期日

關於「竹田の子守唄 」及其它

謝雪紅描述自己七、八歲就要整天揹弟弟,常常把他摔在地上。八歲時就去幫日本人的家庭照顧嬰兒,揹著整天走,實在受不了,聰明的她會帶著嬰兒到火車站候車室坐,稍減輕負擔。


又記得讀過一篇俄國小說,描寫一個在富戶幫傭的小女孩,整天忙碌不得休息,累到極點極度渴睡,但所照顧的嬰兒一哭她就不得睡,不管嬰兒哭的話會被主婦打。最後,她在意識矇朧之際把小嬰兒掐死了,因為這樣她才有安眠的機會。


育兒實在是非常辛苦的事,無人分勞的話,恐怕會發瘋。
逼迫窮苦的小女孩當保姆的事,在現在的台灣應該已經沒有。但是不管是母親、是保姆、是其他照顧者,仍然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喘息的機會啊。那些被報紙誇張報導的虐童外籍傭工,恐怕背後也都有一些辛酸故事吧。


「竹田の子守唄 」,李雲騰先生將之翻譯成台語,有興趣者可唱唱看:


中元過了後,顧囝仔面著臭,
倚(oa)年雪飄飄,囝仔唏唏哮(hiN-hiN-hau)


中元準若到,有啥可逍遙?
無衫畏見笑,腰帶無半條。


這囝仔正愛哮,凌治也真賢,
歸日顧透透,害阮消瘦了。


年節大步走(chau),搬過此山頭,
對面著看見,阮的父母兜(tau)。



「竹田の子守唄 」日文原文:


守りもいやがる 盆から先にゃ
雪もちらつくし 子も泣くし  (一番)


盆がきたとて なにうれしかろ
帷子はなし 帯はなし     (二番)


この子よう泣く 守をばいじる
守も一日 やせるやら     (三番)


はよもゆきたや この在所こえて
むこうに見えるは 親のうち  (四番)

2005年5月28日 星期六

靈芝的進度

這是鳳凰樹下的靈芝。最近變成這個樣子了。

有一些已經被人採走。

靈芝3

菁寮天主堂



菁寮天主堂主塔2


菁寮聖十字堂主塔


菁寮天主堂洗禮池


菁寮天主堂的洗禮池。


菁寮天主堂天使


側塔上的天使。


菁寮天主堂內


天主堂內部是很本色化的。紅色窗框、祖先牌位、香爐。但是聖像不大本色化。


菁寮天主堂玻璃


2005年5月26日 星期四

家訓

阿公王甘棠,是一位醫生。日本時代參加文化協會、民眾黨,對反抗運動相當熱心。戰後和許多前文協成員一樣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二二八事件中,他曾盡力緩和衝突局面,當時的嘉義市長卻在報告中指他是嘉義的首謀者。機警的他及時逃亡,躲過三月屠殺。 訪問認識阿公的老人家,有人說他非常有政治眼光和領袖魅力,但是他對權力和名聲看得很淡,總是謙虛不願當頭。他對金錢也看得很淡,不愛享受,總是盡力幫助人,如資助有心向學的少年,對貧窮的患者不但不收費,有時還送錢。 阿公一生幫助過很多人,他沒有留很多物質財產給子女,卻留給我們更為寶貴的財富,那就是許多人對他的尊敬與懷念,以及這幅字所表現的淡泊、豁達的人生觀。

我鍵入你的名

我鍵入你的名

by天洛

我鍵入你的名,按下搜尋
引擎啟動,網路上
眾裡尋你豈止千百回!
我聽見捷運列車關門的警鈴(didididi---didididi)
Jansport背包裝著不想變現的知識,還有前夜的宿題
我凝視掌中的漢字,用有限的記憶體
不斷沿著生命無線的軌道回顧
島嶼南方,陽光北回
有你的歷史標記

我鍵入你的名,按下搜尋
隨著微晃的律動回到遙遠的故鄉
平交道昇起柵欄,煤灰白煙的汽笛
繞過北門口杉池邊的鬱鬱青樹
人力車穿過鋸木廠濃烈的檜木氣息
車輪輾過番社新鋪的石路
微寒的初春,你提著出診醫務包
到公會堂堂北三青團房舍
會診,東門町二通紅毛埤
戰況緊過美軍的爆擊

我鍵入你的名,按下搜尋
對話方塊要求關鍵詞句,我聽見
擴音器播報站名(除了北京話,還有母親的話語)
啊,在我人生的驛站確實我看見
你站在青果組合本島人群聚的發言台
我也看見你敦厚不捨慈悲多情的身影
在南方驛站,驛站惜別的月台
等悲劇過去,旅客散了
在異鄉埋名,從容溫一甌清酒
低吟新成的詩句

我鍵入你的名,按下搜尋
引擎再度啟動,反覆不止千百度!
我忍受21世紀虛擬情報的爆擊,在都市努力生活
生命的電車走在高架也鑽入地下
旅客上上下下,車門開開關關(didididi---didididi)
每天捷運手扶梯送我回到地上的世界
驛站左手邊是台大醫院斑駁的建築,右邊公園
卻又帶我進入你二二八的場域
我終生無力理清的
生命歷史的記憶

2005.5.4 初定稿

2005年5月23日 星期一

輓歌‧諍言──無米樂觀後記

動人的質素很多:稻田四季景觀之美、幾位農人的生命態度、導演謙卑記錄不做議論的心意......。聽說從三百五十幾個小時的片子中,剪出了兩小時的電影,讓人不但敬佩導演們的拍攝功力,更欽佩他們取捨的能力。 片中呈現的,除了加入WTO、市場自由化的穀賤傷農問題外,也觸及在台灣發展近四百年的稻作農業文化的沒落,而這文化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無米樂唱出稻作文化的輓歌,但因為這樣用心的記錄、保留農村文化之美、農人的生活與聲音,向掌權者及大眾發出強而有力的諍言:這樣的文化,就眼睜睜讓它消失嗎? 記得看過謝里法設計的台灣國旗,是幾條線條,分別代表:大地、水牛的肩、山。在畫家看來,這是台灣最典型的風景,也最能代表台灣的精神。但是曾幾何時,這圖像早已不是台灣年輕人熟悉的風景,耕牛已經走入歷史。 這些風景的消失,代表台灣近年遽烈的變化。若不是有心人留意,有些大家以為會一直繼續存在的東西,早就在不知不覺中消失無蹤。有些東西消失後,就很難找回來。如無米樂片中的崑濱伯,遭受眼疾打擊,竟然是自我檢討是否有罪愆,找到的罪竟是曾經有次花生賣給人前曬得不夠乾!(看到這一段大家難免眼眶紅吧。)這種謙卑自抑的風格,反求諸己的品德,和農村社會的善良風俗有關吧!當農村文化解體,這種樸實善良的生命態度,似乎也成為極端稀有的存在。 看無米樂之前,特地跑去菁寮小遶一圈。綠油油的稻田、紅瓦房,若不是處處電線無可閃避、遠處高架公路闖進視野,可能和百年前的風景相差不大。其實整個嘉南平原這類典型的農村還滿多的。較缺水的旱田地帶,老屋無法翻修、村中人口外流的狀況更為普遍。 近年台灣的繁榮,完全是犧牲農業換來的呀! 農業被犧牲的同時,大地也被犧牲了。 農業被犧牲的同時,善良樸實者的生存權也被犧牲了。 農業被犧牲的同時,我們對祖先的愛與理解,也變得更為困難。

2005年5月21日 星期六

井旁邊大門前面,有棵芒果樹

這口井在番路教會的大門內,一棵老芒果樹下。

古老的木構建築,拆遷自嘉義東門教會。重建時未照原尺寸,縮小了些。

午後在此閒坐,總感到心裡特別寧靜。其實並不真的靜謐,有鳥鳴蟬嘶,然並不擾人。

這是一個可以回歸的地方,如同舒伯特的「菩提樹」所唱。

一口古井,一處清涼的樹蔭,一個親切的教堂。很能帶來鄉愁的組合啊。

2005年5月20日 星期五

605為環境而走


六月五日是台灣環境日,我們將走上街頭,要為沈默母親台灣發聲,為子孫萬代請命。雖然內心沈痛與憤怒,但我們胸中仍有愛與盼望;雖然台灣社會並未如政客所言「向上提昇」,反而持續「向下沈淪」,但我們拒絕向統治台灣的黑暗勢力低頭,不願屈服於無力感的束縛。我們要讓世界知道,台灣社會的良心並未完全淪喪,台灣土地的生命力依然存續。

政黨不論藍綠,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口號齊呼愛台灣,對本土環境同樣的傷害;企業不論國營與民營,同樣的營利、同樣的特權,對弱勢人民同樣的剝削。統治國家的從不是人民而是財團,富者越富、貧者逾貧、山河破碎,健康台灣的理想似乎越來越遠。

我們開了這麼多路,卻迷失方向;攔了那麼多水,卻依然乾渴。當大地的臉龐遭綿延的公路切割而破碎,當鄉土的皮肉被密集的怪手撕裂而潰爛,幸福己遠逝,人性成殘缺。

我們拒絕以經濟發展之名,掠奪自然資源,剝削弱勢農漁民、勞工及子孫的福祉。台灣要邁向永續的社會,重要的不再是一味追求經濟成長,而需要放棄海盜文化及逃難文化,追求社會正義、世代公平與內心的富足,讓土地與人性從物化及扭曲中獲得解放,得到真正的安息,台灣才有真正的平安與幸福。

我們呼籲所有人民站出來,大聲喊出我們受夠了無謂的政爭與無盡的內耗,我們拒絕帝國主義的操弄與財團政客的謊言,而回歸一個國家最根本的土地與人民本位,我們要安全、健康、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永續、開放、透明的政策。

永續發展,乃追求國家及社會整體的成長,特別要成為廿一世紀現代化國家,就要放棄「以開發主導經濟」的舊觀念,逐步轉向「以保育支持發展」的新思維。

 
台灣環境日—反污染、反破壞、要安全、要健康

  605我要活下去~
為環境而走大遊行
 


緊急找尋 台灣環境難民

  宣言 訴求 遊行路線 團體連署 個人連署 捐款 環境災難
 


我們要活下去,
當我們沒有好的環境、乾淨的水源,
就沒有安全的食物、也就沒有健康的未來、幸福的人生。
在台灣,
惡化的生活環境已經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了!
如果我們繼續選擇沉默,
以為靠別人、靠政治人物,可以解決一切,
那是非常不切實際與天真浪漫的。與其等待,不如靠自己。
為我們自己、也為下一代,
讓我們一起走上街頭、聚沙成塔,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來改變惡質的生存環境,
讓我們有機會
可以永遠健康、幸福的活下去。
 

█遊行日期:
█遊行時間:
█遊行路線:

█注意事項:








 
2005 年 6 月 5 日(日)
13:00集合、14:00出發、17:00結束
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門前集合→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中山南路→凱達格蘭大道→公園路口→總統府前
1.請攜帶防曬物品、自備飲水、雨衣、隨身藥品、照相機。
2.手機,緊急連絡電話(夥伴、領隊)。
3.貴重物品請勿攜帶或勿離身,請提高警覺、注意扒手。
4.首都與附近城市的民眾,請盡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來。
5.本次遊行以理性、感性為訴求,請遵守主辦單位規範。
6.主辦單位會製作海報、標語,更歡迎大家根據本次訴求,自行設計創
意標語和裝扮前來。
7.歡迎組織、公司行號、同好等,一同結伴前來參加。
8.當天如有任何狀況,請找警察或打電話110求助。
9.更多詳細內容,請到發起團體或各環保團體網站查詢。


 

  我們的宣言
 


六月五日是台灣環境日,我們將走上街頭,要為沈默母親台灣發聲,為子孫萬代請命。雖然內心沈痛與憤怒,但我們胸中仍有愛與盼望;雖然台灣社會並未如政客所言「向上提昇」,反而持續「向下沈淪」,但我們拒絕向統治台灣的黑暗勢力低頭,不願屈服於無力感的束縛。我們要讓世界知道,台灣社會的良心並未完全淪喪,台灣土地的生命力依然存續。

政黨不論藍綠,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口號齊呼愛台灣,對本土環境同樣的傷害;企業不論國營與民營,同樣的營利、同樣的特權,對弱勢人民同樣的剝削。統治國家的從不是人民而是財團,富者越富、貧者逾貧、山河破碎,健康台灣的理想似乎越來越遠。

我們開了這麼多路,卻迷失方向;攔了那麼多水,卻依然乾渴。當大地的臉龐遭綿延的公路切割而破碎,當鄉土的皮肉被密集的怪手撕裂而潰爛,幸福己遠逝,人性成殘缺。

我們拒絕以經濟發展之名,掠奪自然資源,剝削弱勢農漁民、勞工及子孫的福祉。台灣要邁向永續的社會,重要的不再是一味追求經濟成長,而需要放棄海盜文化及逃難文化,追求社會正義、世代公平與內心的富足,讓土地與人性從物化及扭曲中獲得解放,得到真正的安息,台灣才有真正的平安與幸福。

我們呼籲所有人民站出來,大聲喊出我們受夠了無謂的政爭與無盡的內耗,我們拒絕帝國主義的操弄與財團政客的謊言,而回歸一個國家最根本的土地與人民本位,我們要安全、健康、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永續、開放、透明的政策。

永續發展,乃追求國家及社會整體的成長,特別要成為廿一世紀現代化國家,就要放棄「以開發主導經濟」的舊觀念,逐步轉向「以保育支持發展」的新思維。
 


 
  六大訴求
 



一、我們要對環境友善政策
反對不當的經濟建設,全面暫緩爭議性之開發案,如核四、八輕、台塑及中龍大
煉鋼廠、蘇花高、湖山水庫、西寶水庫、吉洋人工湖、全台纜車計畫等。政府政
策應進行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及永續性評估。制定溫室氣體管制法,推動碳稅或排
放權交易制度。

二、我們要乾淨的水源
從山林水資源涵養、水土保持、地表水和地下水保護、用水供應與分配、廢污水
處理與回收,我們要永續的水資源開發及保護方案,反對供給低價的工業用水,
反對嚴重破壞生態的水庫建設。

三、我們要安全的飲食
環境管理脫序導致水源、空氣與土壤被嚴重污染,大地所生產的蔬果已不再乾淨
。我們要求政府應嚴格管制使用農藥、化肥,並且反對濫用抗生素、成長荷爾蒙
與其它不人道的方式飼養農場動物,我們拒絕成為癌症候選人,我們要健康安全
的飲食。

四、我們要再生的能源
反對不安全的核能發電,核四不得追加預算,核一至核三不得延役,明確定出非
核家園落實時程表。加速訂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達成陳總
統2010年以前再生能源10%之承諾。

五、我們要自然的山林
立法禁止任何名目砍伐天然林,反對包裝著生態旅遊之名,進行各種破壞生態的
旅遊與開發行為。自然本有其平衡功能,在人民性命無虞的前提下,不應再假生
態工法之名破壞原有生態、消耗浮編預算。國土復育應當首先尊重原住民族在地
權利,依環境生態特性進行規劃。

六、我們要自覺的價值
目前生態環境問題的真正癥結點,是出自我們毫無節制與貪圖一時方便的消費模
式,這些行為除了浪費大量資源外,並未提昇我們生活幸福的品質。唯有從自己
的生活行為開始改變,建立惜福永續的價值觀,我們才能和土地和諧共存。

發起團體: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生態學會、綠黨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雲林縣環保聯盟


三千元的幸福

爸媽退休後,生活很簡單。每日早起散步看日出,平常參加教會活動、合唱團,有適當的機會就出去旅行。花錢不多,但是手頭上並不寬裕。

他們很能知足常樂,沒有太大的慾望。但是我知道爸爸其實時常看著汽車雜誌,渴望買輛新車,可是這些預算到頭來還是因為一些原因而進了某個女兒的口袋。

在目前的社會中,什麼都要錢,什麼都用錢來衡量,要真的淡泊名利不那麼容易。
就算不跟人比生活的奢侈程度,總也得盤算老、病時的需求。
覺得很慚愧的是,父母一直讓我們生活無憂,我們卻至今還不能讓他們生活得完全順心滿意,甚至到現在,父母為我們憂煩的時候還是比我們為父母著想得多。

爹爹不是成功的事業家,但是很會作夢。他作夢的能力讓他能夠在不如意的處境下保持自信,把握生活中的種種美感,維持樂觀的態度。
爹爹精細計算退休後的生活所需,告訴我們暫時還不用擔心,也不用拿錢回家。但其實他一直為退休後沒有收入而感到焦慮不安。他看到別人都有老人年金,連開BMW的富翁都有,自己卻沒有資格領,十分難過。沒想到他從今年一月起,年金就進了他的帳戶,他覺得很意外。他的快樂,更甚於得知買火車票可以半價。原來老年也有好處!

這小小的三千元,帶給他改變生活的可能性,帶來一些希望。他又開始作夢,或許到年底可以買部新電腦,或是可以多帶媽咪上館子、短途旅行。只要是不在原先計畫內的事,即使是小小的享受,也會帶來大大的幸福感。

我一向認為老人年金制度是不大符合社會公平原則的。孤苦無依生病的老人,和有子女奉養開雙B轎車到處跑的富裕健康老人,同樣都可以領到這筆錢,這種齊頭式平等實在很荒謬。但是換個角度想,或許可理解為:這畢竟不是「救濟」,而是對「資深公民」的一種敬意。對退休者而言,一份年金代表著受到尊重,繼續在經濟生活上獨立自主的可能性。

從我爹爹的例子來看,這三千元的確是一種意外的禮物,意外的幸福。

2005年5月19日 星期四

東正教神父來上課

李亮神父的主要演講內容,是介紹東正教禮儀。

演講從禮拜的準備工作說起。首先令我們驚訝的是,東正教禮拜所用的麵包和酒,是由參加禮拜的人提供的,而不是教會提供的。

神父從人們奉獻的麵包中,選出最好的來,開始進行非常複雜的手續:首先切出一塊印著「基督勝利」字樣的方形麵包,一邊切一邊還要唸經文,然後在麵包上畫十字,唸著「天主之子為我們犧牲」。接著要在這塊麵包的左下角刺一刀,代表當初羅馬士兵刺穿耶穌的肋骨,有血和水流出。這個動作後就將人們奉獻的葡萄酒注入聖爵中,並加上一點點水。然後,又切下一塊印著三個拱形的麵包,代表聖母。再切出九個三角形,代表天使、先知、使徒、教父、殉道者、代求者、行神蹟的聖人、當日的主保聖人、寫禮儀的聖人。又切下另外一個三角形另外放,代表當地的主教。然後又剝出許多小塊麵包,來紀念參加禮拜的人們。他們會列出一長串名單,包括生者與死者,在禮拜中為他們祝福。

麵包和酒準備好後,就把麵包放入聖爵中,混合起來。行聖禮時,以湯匙餵領聖體者。
這種複雜的儀式,實在是我們這些新教徒難以想像的。每個動作都有意義,都再一次提醒基督教信仰的內涵。

神父說:「禮拜是人與上帝的共融。」「禮拜是上帝國降臨,禮拜中我們不屬於這個世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禮拜是一種對話。」「一個人無法禮拜,禮拜是大家的事,每個人都有其司祭職。」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觀念,但是卻無法充分體會。神父藉著東正教禮儀的介紹,讓我們更確實去掌握禮拜的意義。

雖然主要談的是禮儀、禮拜,但是大家問的問題非常廣泛,因此也談到了很多很有趣的信仰觀念。

「你說上帝愛所有的人,不分好人壞人,那為什麼只有正教信徒可以領受聖餐?」
「首先我要強調,我們不會認為不能領聖餐的人就是壞人,或是注定無法得救。不管能不能領受聖餐,都在上帝的愛裡。那為什麼只有正教信徒可以接受聖餐?這就像是有人結了婚,有人沒有結婚,關係就是不同。」(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大家覺得比較不滿意的。)

「你們執行禮儀時,如何知道聖靈的臨在?你們怎樣看待『說方言』?」
「你們所謂的『說方言』(發出舌音)現象,絕對不是聖靈臨在的表現。就禮儀上而言,聖靈臨在是給全教會,而不是給某個個人。從二千年教會傳統來看,使徒和聖人都帶有聖靈的力量,但他們不會拿出來自誇,他們反而不斷反省、自謙。聖靈的表現就是謙卑。我的神師就是很有聖靈恩賜的人,他可以看到人的過去與未來,知道他的親人的情況,又能醫治人,但是他從不祈求這種恩賜,也從不誇耀。當他和一位受病苦的人在一起時,他不會說:『我將治癒你』,但是當他和你握手時,你會發現你已經被治好了。你和他在一起會感到完全的平安。我想,聖靈最大的恩賜就是『愛』,能夠愛仇敵的力量。這比什麼都難。」(我很喜歡他的回答。)

「那你們怎麼看『得救』?」
「救贖不是要進天堂,是自我改變,跟上帝的光永遠結合。上帝的光,同時是天堂的光,也是地獄的火。上帝的光無所不在,愛祂的人認為是光,不愛祂的人認為是煉火。」(這種「上帝之光」的觀念,似乎是東正教相當重要的教義。)

還有其他有趣的觀念。例如說,信徒藉由禮儀,使基督在我們裡面,我們也在祂裡面。人在基督裡是怎樣呢?東正教認為人洗禮後,如注射般進入了耶穌體內。

我覺得東正教在基督教世界,很像藏傳佛教在佛教界。兩者都有繁複的儀式、儀器、圖像,都藉由聲、色、氣味等等感官享受,來帶領人進入宗教的世界。向李神父提起這種看法,他說已經有朋友這樣向他說了。

東正教另外一個比較接近臺灣文化的地方是,他們有「為亡靈祈禱」的傳統,而且葬禮和追思儀式的內容也比較豐富。

很喜歡李神父在他發行的「正教心語」雜誌創刊號上的卷頭語:
「宗教不應該讓人有罪惡感
應讓人獲得完全的釋放
宗教不應以鬼神之說使人害怕
應讓大家感到喜樂充滿」

阿們!

2005年5月17日 星期二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謝雪紅、楊克煌,或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科查金,對自己所信仰的真理忠誠無比,擁有如烈火般的意志,在時不我與的時刻,仍然有所堅持。這些唯物論者,靠的是「心的錘鍊」來勝過一切逆境。

在這裡,我看到的是信仰的力量、精神上的武裝、為崇高理想犧牲奉獻的自我滿足。

這種力量是動人的。楊克煌的女兒在複雜的心情下整理出楊克煌所代筆的謝雪紅自傳,以及楊克煌自己的回憶錄,多少是出於被這種力量感動。她在編輯序中說:「一個人如果看完她的故事而不受感動是很難的,除非他已失去感性的靈魂。」

這種力量並非布爾什維克的專利。這種力量出現在不同黨派、不同信仰者身上的。在大迫害中堅持信仰的基督徒、勇敢的伊斯蘭聖戰士、反抗中國入侵的西藏喇嘛……都是以同樣的力量來行動。

我們歌頌這種力量,因為它展現出人的無私、勇敢,展現出人可以憑意志來超越人的基本慾望,展現所謂「大我」的存在。

然而,經歷過法西斯式威權統治、共產主義專制政權,以及種種獨裁或神權統治的人們,對這種力量可能會有相當不同的感受。當一個偉大的革命者成為「樣板」,當犧牲不是深刻思考後的自願而是在意識型態催逼下不由自主的行動,當「大我」變成掌權者的藉口與化身,這壯麗的精神就成了最可怕的迫害者,不但荼毒人肉體的生命,也使人的靈魂扭曲。

在此時此地讀這些東西,感覺是奇特的。偉大革命者的生命史是動人的,沒有這樣熱烈為理想付出的人們,歷史不會前進。但同時我盼望著不會再出現輾過革命者、壓碎小老百姓生命前進的時代。

2005年5月16日 星期一

英雄也需要休息

小小的嘰哩咕,成功欺騙了女巫之後,飛快跑到舅舅頭上,不是為躲避什麼,只是為了要舅舅載他一程。挖著地道要到後山,也是挖挖就累了,在地道中小小睡了一覺。終於找到智慧的阿公解答有關「女巫為什麼那麼壞」的問題,這個英雄再度恢復小嬰兒本性,要求伏在阿公的膝頭好好休息一下,看起來真是惹人憐愛。


一個純真又軟弱的英雄,嘰哩咕很貼近我們的生命實像。時時擺出鐵人模樣、好像百毒不侵的英雄,已經退流行了。像嘰哩咕這樣以嬰兒形象出現的英雄,能夠在該擔當的時候擔當、在放鬆的時候放鬆,依靠著母親溫暖的懷抱、祖先的智慧,走出自己的路,我想可以給很多年輕人啟發吧。


這齣卡通另外一個精采的角色,當然就是女巫。她那麼壞、經常恐嚇別人,卻不敢離開自己的住處,不敢以背部示人,因為她之所以有強大法力,是因為背上被釘了一根刺,但背上的刺同時讓她天天處於痛苦中,她自己碰不到、拔不出,又因為她成了人人懼怕的女巫,沒有朋友,沒有人願意幫她拔出這刺。故事當然是說嘰哩咕為她拔出刺,讓她獲得解放。


女巫的生命真是悲慘!外表看起來那麼有權勢,其實心裡充滿著憤怒、恐懼和痛苦。多少人過著類似的日子!寧願痛苦著而握有權勢、擁有作惡的力量,而不願意成為善良但無力無權的人。其實痛苦一但除去,即使失去權勢,卻能擁有真實的解放與快樂。


童話畢竟是童話。真實人生中,女巫們何嘗能遇到像嘰哩咕這樣通達勇敢的小英雄呢?恐怕得自己尋求除去刺的勇氣和方法吧。


如果女巫和嘰哩咕一樣,知道要休息,能夠找到溫暖的胸懷和膝頭歇一下,或許痛苦不會一再加深,也不會不斷為惡吧!


懂得休息的英雄,真好!沉溺在權力的痛苦中的人們,拔出你的刺吧!

2005年5月13日 星期五

「相互扶助」的實驗─狩太共生農園

「相互扶助」──有島武郎與狩太共生農團

這趟北海道旅行,頭幾天以札幌為中心,按照計劃去了著名的運河城市小樽,沒吃到著名的壽司,倒是被川流不息的遊客搞得有點煩。打聽了一下附近值得一遊的地方,決定跑到一個之前從未聽過的地方:二世古(Niseko),為的是那裡有「有島武郎紀念館」。

有島武郎(1878-1923)是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白樺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畢業於札幌農學校,留學美國後回到已經改名為「東北帝大」的母校任教,是新渡戶稻造的門生兼同事。在札幌就學期間,他接受了基督教,甚至擔任札幌獨立教會的主日學校長,和內村鑑三有很好的同工關係。回到母校任教後,還擔負起遠友夜學校(新渡戶所創設的免費成人教育機構)的工作。可惜1905年以後他對基督教國家竟然無力阻止戰爭感到失望,因此逐漸離開教會,但是仍然對「基督精神」相當嚮往。他特別欣賞阿西西的聖芳濟,以及俄國的社會改革者克魯泡特金。1916年他經歷喪妻、喪父之痛,1917年開始以發表小說作品,奠定作家地位。1922年為了「知行合一」,他宣佈解放自己在北海道所擁有的農場,財產權及經營權由原先的佃農共同承受。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創舉,也在社會上和政治界引起不少波瀾。1923年他突然與一位年輕的女記者一起自殺,引起社會各界廣泛討論,以往的基督教界好友,既痛惜又憤怒,不少人寫文章罵他,包括他曾經很敬愛的內村鑑三。

二世古位於羊蹄山下的高原地帶,我們所搭的火車慢慢向上爬升,感覺有點像阿里山鐵路。兩旁或是蓊鬱蒼翠的森林,或是大片荒地,在逐漸合攏過來的厚厚雲層下,特別令人感到蒼茫,有一點悲傷。從阿爾卑斯山風味建築的火車站走出,對面就是一個很大的溫泉浴場,但幾乎沒有其他遊客。往有島紀念館的車子要一個小時後才發車,我們決定步行2.5公里前去。登上坡頂,走沒多久,雨就下來了。在雨中,看不到著名的羊蹄山。照指標彎進一條小路,終於看見有島紀念館的尖塔。四周是廣大的綠色牧場,美雖美,看得出的確是塊荒涼貧脊、不適合農耕的地方。當初來此開墾的農人,一定是吃盡苦頭。

紀念館內有農場解放宣言的捲軸,以及有島寫的橫幅:「相互扶助」。在這篇宣言中,有島強調:土地是給大家共有的,大家要合作經營,因為空氣、水和土地等生產要素,本來就應該屬於人類全體,不是只為個人,因此大家一定要在協力一致、相互扶助的觀念下,團結合作而不被外在動搖。

當初有島武郎的父親憑藉政界關係得到北海道大片土地的開墾權,他是出於愛子之心,為兒子將來的幸福安穩打算,但是武郎卻不願意成為役使別人的大地主,和父親為此而有所衝突,武郎為了愛父親而不敢堅持己見。在父親死後,他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解放農場、不採私有制等做法太有挑戰性,一方面有好友相助,一方面外界壓力接踵而至。當農場管理人為了一宗挪用政府補助款事件受冤被判刑時,有島感到農場改革的困難度遠超過他所想像,因而相當灰心喪志。有人認為,這是他自殺的真正原因。不過在他死後,1924年「狩太共生農團」取得合法地位,他的理想一步步實現,農民的生活大有改善。直到戰後,佔領當地的美軍不能接受非私有財產制的合作農場,共生農團被迫解散。農民們乃組成「有島謝恩會」,把相關的資料保存下來,設立了紀念館。

經過多次改建,現在的紀念館十分歐洲風味,除了展示空間之外,還有明亮寬敞的表演廳。每扇窗望出去都像一幅完美的風景圖片。外面是以有島武郎的幾部小說作品為主題所建的公園,種了許多白樺。

在這裡,我陶醉在天色之美、山川草木之美、建築與藝術之美、文學之美當中,覺得享受到達極限。而使美感之杯滿出來的,是這裡所呈顯的精神:「相互扶助」──愛你的鄰人,一句基督教的口號,在這裡看到活生生的實踐。沒有什麼比這種「愛」更美的了。

鳳凰木和靈芝

靈芝2

繼續貼出鳳凰花的照片。到底是哪一棵,Umi應該認得出來了。
樹下的另一朵靈芝,這個樣子比較像靈芝了吧。

2005年5月11日 星期三

黃金雨

黃金雨

黃金雨。又名阿勃勒。

台灣常見的庭院和行道樹。

現在是開始開花的季節了。

這張是以前拍的。

先貼出來應應景。

千山我獨行的合唱指揮

有這麼一位指揮,自認武功蓋世,選曲特別愛選不易了解的現代曲目,指揮起來架勢十足,講起音樂理念來真是偉大。 一群愛好音樂的朋友,衝著這些精采少見的曲目,樂意配合他來做一場音樂會,三個月前開始練習。可是不少人練了幾次之後就開始後悔。 這個臨時組合的合唱團,到底團員有哪些人,直到上場前沒有人知道,每次練習來的人都不大一樣。演出時到底要唱哪些曲子,也是到上場前的最後一刻才確定。 指揮從頭到尾沒有說明他對這些曲子的詮釋,抓不到曲子的精神,更荒謬的是,連每個音都抓對都做不到。一首強調不和諧音程的曲子,在他的指揮下,變成很「和諧」。一位優秀的男高音努力照譜唱準音,他卻兇兇地指著他說:「你唱錯了。」團員變得無所適從,試圖和他溝通,想讓他明白錯的是他,結果一切努力完全白廢,不管是暗示、還是明講,這位指揮堅強的自信心就是不受打擊。他怪整個大環境,怪團員程度不夠了解這種音樂,怪台灣的音樂教育,反正,他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他自己絕對沒有錯! 基於對音樂的熱愛,這群朋友還是決定力挺到底。雖然每次練唱就是又一次內傷,眼見美好的音樂被蹧蹋到不成樣,更是心裡淌血。然而「頭都洗了」,就撐下去吧。反正這一局必須玩完。 音樂會當天的演出,說起來還是差強人意啦!畢竟團員們都是極有經驗的合唱愛好者,可以避開指揮的干擾,自己自動找到音樂進行的方式。只是愁眉苦臉的表情、明顯還在對著譜的生疏,缺乏良好詮釋的呆板樂句,讓人真是同情站在台上的人。唱完節目單上的曲目,掌聲疏落,沒有任何「安可」聲。我們台灣的音樂會的「安可」其實並不一定代表這場音樂會的感人程度,很多時候是「親友應援團」的道義支持。所以,連親友團都沒來喊「安可」的音樂會,不只代表音樂的失敗,恐怕也代表指揮的人和不夠吧。 不過這位指揮似乎仍然不認為這是一場失敗的音樂會。反正,他站在制高點上,掌握一切。一切錯誤,一切無能,都是別人的錯啦!缺乏自知之明到這種程度,只能說令人「不寒而慄」了。 會想起這樣一位合唱指揮,實在是因著阿扁總統近日的發言而有所感。 合唱指揮不好,不要去唱就是了。可是當我們的總統如此反復無常、說不清到底要把台灣帶到哪裡去、不斷打擊挺他的人、把部屬當小丑玩弄,我們又該如何呢?

2005年5月10日 星期二

生病的鳳凰木

鳳凰木開始開花了。
這棵鳳凰木在春天努力長出新葉,開出紅艷花朵。但同時,刀狀的種子筴卻還掛在樹上。換裝沒有很完全。

以前看到這種景象,只覺得奇怪。
最近才知道,這表示樹生病了。
病厭厭的樹,還是努力按時發芽、開花,但是寄生的「靈芝」,卻在它的根上住了下來,長得很肥大,而且越長越多。

病了!這棵樹病了!
火傘高張的美景只留存在記憶中。
明年夏天,會不會連樹都沒有了,只留下空出來的天空?

春天,卻有悲秋之心。

2005年5月8日 星期日

沒有飛魚,還有達悟嗎?

我還沒去過蘭嶼。沒去過的理由是,很怕自己成為破壞當地生活的觀光客之一。

飛魚是達悟文化的中心。長達七個月的飛魚季,每一個行動都和族群文化的特性緊緊相連。沒有了飛魚,達悟會變成什麼?

二十元硬幣上,一面是莫那魯道,另一面就是蘭嶼的拼板舟。蘭嶼在承受核廢之外,還得扮演台灣原住民文化樣板角色。現在看來,蘭嶼的前途似乎都繫於「觀光產業」,但發展觀光的同時,原先豐富的海洋文化是否還能以活生生的方式保存,而不是只剩下表演和博物館陳列品般的價值?

在今天的報導中,看到主管單位一直說,最好朝「國家風景區」的規劃來作。可是成為「國家風景區」之後,原住民往往失去更多支配自己土地、海洋、資源的權利。這個蘭嶼附近禁漁的措施,到底能不能實現?也還是很令人擔心的。

2005年5月5日 星期四

非典母親

她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放任的,好像種植物,提供了不算壞的土壤之後,就按時灑灑水,然後全交給上帝。她是老師,卻未成為「教育媽媽」。她未給我們成就壓力,不會因為我們的成績不好就生氣焦慮(可能還是有憂慮,但不會讓我們感受到)。在這種自由的氣氛中,我們安然度過升學屠場的考驗,這是我一生最感激父母的地方。

媽咪把我們當成獨立的個體,給予很大的尊重。當我們反抗老師、和教官吵架時,她只是很務實地了解問題,既不責備我們,也不和老師吵。她絕不會因為我們的種種愚蠢表現而覺得丟臉。我起先覺得這很自然,後來才發現很多別人的父母不是這樣,子女表現得稍不理想他們就會覺得丟臉而生氣,所以必須小心翼翼看父母的臉色過日子。我們家,大概是父母看我們的臉色過日子吧。

因為媽媽工作忙,我們得學習分擔家務。小學四年級,家裡還沒買洗衣機,冬天裡用手洗一家人的衣服,滋味真痛苦,有時難免說:「妳好像後母喔!」我想這種話應該很傷媽咪。不過記憶中她只是笑笑,沒有生氣或傷心的表現。後來才知道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的痛苦。記得更小時,看過媽咪流淚,是因為佣人突然離開,她不知道怎樣兼顧工作和照顧幼兒,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她如此無助。

她喜歡平靜安穩的生活,卻因為老爸不斷換工作、經常在外地,必須挑起整個家的內外責任。她把一切打理得很好,提供我們溫暖快樂的生活環境,像時鐘一樣運行著每天的責任。我想那些年月,其實她是極為辛苦的,各方面都不輕鬆,生活忙碌,經濟緊繃,心理壓力大。但是我們記憶中她很少發愁,每天五點起床煮飯、做便當時,總是哼著歌。她的歌聲,給我們極大的安全感,以及可以繼續賴床半小時的保證,是最好的鬧鐘。

當別的太太在比丈夫兒女成就、家庭財富、身上衣服和配件的價值時,媽咪總是不參加這種競賽。

媽咪有可愛的外表和更可愛的內在。成為「賴巢族」的我,和退休的媽咪喜歡一起去看電影、做小小的旅行。她仍然高興時就哼著歌,整天閱讀,對新的電影充滿好奇。出去玩,她也很容易滿足。在一片沙灘上,可以流連半天,撿拾貝殼興奮半天。她最愛的,是發現一片荒地,有各種野花野果,她就好像回到童年,愉快地採摘這些寶物。她沒有太大的物質慾望,對「大錢」沒有概念,超過十萬她就無法想像其價值。淡泊單純的生活,是她的最愛。

有多少母女可以像朋友一樣一起玩耍、分享所讀所看的東西?有多少媽媽能夠不干涉子女、不會整天嘮叨不停催著女兒找個歸宿?有多少母親容忍子女年紀一大把而毫無生產力、沒有奉養父母還回家吃父母?有多少媽媽願意過得像自己,而不是一輩子死守「典型母親」形象?我有這樣的非典母親,真是很大的福氣!

2005年5月4日 星期三

淚眼中的彩虹

怎麼可能快樂的回憶反而帶來淚水呢?
所有的回憶,都是苦樂參半吧!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痛苦的記憶,同時也是快樂的記憶。淚水中的彩虹,是當我們對過往全然接受、有新的詮釋時,才會出現吧!


這幾天其實心情一直很低落。感覺自己的心裡好像有隻大怪獸,稍被碰觸就會出來怒吼一番,對人極度沒有耐性,對自己很不滿。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想到,又到了五月初。1991年以來,到這段時間真的就是無法自主地心情低落、情緒不穩。


為什麼,我還是看不到淚水中的彩虹?

內心的苦毒,根源於對自己深深的不滿。

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棵結果子的樹,即使至今土壤中充滿毒素,還能滌淨、轉化為有益生命的元素。這滌淨、轉化,豈是靠我自己能行?

我從深淵向祢呼喊!我的主,請不要離棄我。
我知道祢會領我走過死蔭的幽谷,來到可安歇的水邊。
在黑暗中行走時,請讓我看見微小但堅定前進的光。


2005年5月2日 星期一

轉載:楊建利被捕三週年

The prayer by Rev. Sterling at April 26 concert commemorating the 3rd anniversary of Yang Jianli's detention


By the Reverend Leslie Sterling

All Saints Parish

Brookline, MA



April 26, 2005



Let us take a moment to quiet ourselves and feel the presence and the nearness of God

surrounding us, beside us, and within us

surrounding Jianli, beside him, within him

and in the supernatural miracle of the oneness of God Jianli is not separated from us,

there is no distance between us

we are with him, and he is with us

he can feel our love and our prayers and our support



and so we pray for Jianli tonight

we pray for his health, physically, emotionally and spiritually

we pray that the Spirit of the Living God might flow all around him and through him

that he might always feel the nearness of God's comforting embrace

sustaining him, giving him strength in body, mind and soul

strength to persevere, and strength to endure



we ask a blessing on all those working so diligently for his release

and everyone who has stood beside his family in this time of waiting

we give thanks for everyone who stands in sympathy with us

in hoping and praying that his release will come soon

we pray especially for the community gathered here for this special event

and for the musical offering that will soon be lifted up



and we give thanks with great enthusiasm and in joyful anticipation

of the glorious day to come

when we will no longer be separated from Jianli in any way

when he will be standing right here with us,

right in front of us, right next to us

we pray that day will come very soon

and on that wonderful day we will all rejoice and celebrate together



in the name of all that is holy, and good and true

let all God's people say: Amen.



===============================================

On April 26, 2005, the third anniversary of Jianli imprisonment,

his neighbors gathered for a concert.



A Concert for Freedom -

Easily Sung, in Brookline



By Linda Mancini

===============================================



We all are Brookline neighbors and coworkers and, like most Americans,

it can easily be said of us that we love freedom of speech and freedom of religion.

We treasure these human rights that we consider so basic.

Easily said, in Brookline.



One of us, our Brookline neighbor Dr. Yang Jianli, has devoted his life to democracy and freedom.

He was there in Tiananmen Square, the incident that marks the century past with a horrific human rights violation.

Jianli survived and went on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ly respected freedom activist who worked for democracy in China.

He worked for human rights for all of the different people under Chinese government rule.

Easily done, in Brookline.



We consider freedom of speech and religion to be basic human rights in our community, Brookline, and we stretch to make our town an especially tolerant environment.

Isn't it an honor to have Jianli as our neighbor?

Aren't we fortunate to have someone, one of us, who thought of millions of others rather than himself?

Such profound motivation and brilliant actions are rare and precious as an example

and also as a change agent, improving the world.

I am privileged to say he is my friend. He is a friend to the entire world.

Jianli truly graced our neighborhood by living and working for freedom here.

Too easily done for Jianli, in Brookline.



He wanted to do his work in China. His heart was with those suffering in China.

He returned to them to work with only benefit for others on his mind and in his heart.

On April 26th he was captured and today is the third anniversary of his unjust imprisonment in China.



You, my dear neighbors, along with and an endless array of prominent groups have worked for his release.

We stand beside Jianli's beautiful family and the US government and Amnesty and so many more. His brave and excellent wife has led the struggle for his freedom.

Now his health is seriously impaired, shocking that such a healthy man appears to have had a stroke.

He deserves a medical release and a return to his family and community, to us.



I reach out to you, my neighbors, with due respect to what I saw Jianli doing.

At our first meeting years ago at a Tibetan gathering, it was obvious that Jianli was all about outreach.

Later on at h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in China,

I saw him bring together an amazing array of young leaders of every ethnic group.

He had a grand, purposeful, splendid outreach.



This Tibetan Buddhist Center in Brookline that I direct was created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ibetan culture.

It is here because Tibetans don't have freedom of religion and they choose exile in order to practice their religion.

That government which keeps Jianli unjustly imprisoned is that same government

which shot and killed the family of our Lama (teacher) and caused him to run for his life across the Himalayas.



We love freedom and we have the joy of hearing Lola and friends express this with music.

Easily sung, in Brookline.



To my community

With love,

from Linda Mancini, Director of the LamRim Buddhist Center.

關機前做個禱告

好像在Bichhin那裡讀到,有朋友建議每天在關掉電腦之前做個小小的禱告。覺得真是好建議。
逛網路看了各式資訊,有喜有憂,滿混亂的。需要一個時間沉澱靜思。關機前做一下反省,想一些祈求,滿好的。
只是實行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老是會忘記。

今夜,且把台灣交在上主手中,放下所有的煩憂,相信他的帶領,必不致讓我們遇上無法擔當的事情。明日,繼續尋求上主的旨意,謙卑與主同行,盡自己的力量來愛這塊土地。

2005年5月1日 星期日

打書!王貞文新書一次出兩本

與生命對遇──〔櫸樹裡的基督〕自序


在熱鬧無比,靠話題與花邊爭寵的台灣書市中,為何還要出版一本樸實無華、嚴肅認真、深刻誠懇,看似十分「小眾」的書?

因為我相信,願意翻開這本書的人,心靈多少會受到衝擊,也會被吸引著,去進入與一個又一個獨特的生命對遇,走入更寬廣的靈性境界,發現上帝是如此近。

這些文章是我在漫長的異鄉求學歲月中,應台灣的一些基督教媒體的邀請所寫的,或針對時事反思,或分享我的神學思考所得。寫作的過程有苦有樂,幾乎每次都傾盡全力,為的是要讓我的信仰能與時代對話,更期盼我在歐洲的所得,能對台灣人的心靈有所幫助。

「台灣教會公報」對基督教人物的興趣,推動我寫下一系列女性的故事,許多不凡而精彩的生命,顯現出上帝的廣闊與高深、無比豐富的臨在。幾篇針對「慰安婦」、「九一一」等時事所寫的聖經詮釋,也是應「台灣教會公報」的需要而寫成的。另外,有好幾篇寫得自由奔放,充滿生命活力的美麗散文,都是在雅歌出版社的「曠野」雜誌上發表的,它們是我自己最喜愛的幾篇:「櫸樹裡的基督」、「慢慢回歸伊甸園」、「神學家的女兒」、「在憐憫中堅定不移的心」等。

在整理這些文章的時候,我發現當中充滿了對女性命運的關懷,有一大半的文章是在分享女性的生命史的,由聖經裡的亞比該、伯利恆人的妾、耶穌的母親,到參與宗教改革的女子齊爾,撫觸土地的女性神學家莫特曼溫德,二十世紀大神學家身邊的女性。

我也記下了一些跨入我的生命的人們:睿智尖銳的盲女作家素珊、身心帶著暴力烙下的陰影的詩人卡羅拉、在巴西默默實踐基督之道的女牧師伊鳳,還有那些令我懷念的逝者。她們的生命故事在我裡面,發酵成熟,終於成為文字、篇章。期待這本書的出版,讓她們的生命也被更多的人認識。我紀念她們,她們則成為我的力量。

多年前,在離開新竹香山的粿葉樹蔭之後,我流浪到遠方當個神學學徒,走過黑森林的山邊,走過北德樸素的工業城,徘徊於圖書館與森林,學術研討會與禮拜之間。藉著寫文章,我與台灣保持緊密的連繫。藉著寫文章,我探索自己,也結交著朋友。如今,我把這些文章集結成冊出版,以我自己很喜愛的一篇散文的標題為書名。

封面則採用我在經過靈魂的暗夜的大試煉後,捕捉著內心殘存的光所畫成的「女人與樹」,它說出一些用文字難以描繪的心境。

我要感謝雅歌出版社唐吉訶德式的堅持,願意出版這本書,讓我覺得與上帝對話,並不孤單。藉著此書的出版,願那曾經撫觸了我心的生命力量,能夠伴隨更多的人,在滾滾濁世的苦難中看到那清潔的、慈仁的、閃耀的靈性之光。



攀登天梯──〔當第一道光突破暗夜〕自序


當我在這個世間的喧囂中尋找一個安寧的地方,我常走進文字所構築的避難所,在那裡,故事與詩在我的周遭流動著、跳躍著,像風、像火燄,卻為我圍起一個自由而寧靜的小天地。

就像雅各在曠野孤獨地流浪時,在幽暗深夜裡乍見天開了,有天梯將天地相連,好的基督教文學打開了天窗,以深刻細膩的美感築起天梯,上帝的使者在那裡上上下下,愛與希望的信息在天地間來回地流動,上帝的存有充塞宇宙間!

寫作基督教小說,對我來說,是在攀登雅各天梯,渴望藉著文學的美感,捕捉到一點天上的榮美與安慰,帶回晦暗的人間。也許,攀登天梯是為了回到人間,為了要帶著小小的希望來活。因此,我寫的故事都有些凝重,故事中的人物都在像是處在一個「神曲」所說的「淨界」(Purgatorio)接受生命的磨練。

在靈魂的暗夜裡,雅各在雅博渡口,扭住那比他要強太多的上帝,堅持要求祝福;在我的雅博渡口,文學創作是那緊緊攀住上帝的手,寫作是一種角力。

台灣的文學市場小,台灣的基督教文學更是孤獨。但是,走在這條孤寂的路上,遠方會隱隱現出希望的晨曦,將這條窄路照得清明可喜。這給予靈感的清晨微光,可能是一段少年時期的回憶,如「結果子的聖誕樹」裡描寫的聖誕節;也可能是一段聖經裡的故事,如那傳揚復活信息的故事。

這些小說承蒙幾本雜誌提供園地,得以發表。其中最早的兩篇小說「結果子的聖誕樹」與「麗境」,曾發表在「新使者」雙月刊,「聖誕鴿」、「地上平安」、「當第一道光突破暗夜」、與「亞拿之歌」一系列的作品,是應「台灣教會公報」的邀請所寫的。這個系列的作品曾被文學評論新銳,台北師院的陳玉玲教授寫入她的論文「王貞文基督教小說研究」(〔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六期,2001年)。在她研究的期間,我們以e-mail建立起相知相惜的情誼,可惜陳教授在2002年因癌症病逝。我多麼希望她能看到這一本小說集的出版呀!

有些作品在基督教刊物上找不到發表的機會,反而是在文學的刊物上得以發表,如中篇「秋日朗鷗島」,就是發表於一群年輕人所辦的文學雜誌「台灣e文藝」。

當初有幾篇作品蒙作家宋澤萊的厚愛,刊登於他所編輯的「台灣新文學」季刊。當時,他為這些作品寫了短評,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
「王貞文透過了基督教的視角來陳述實況,如同一盞不滅的燭光照在黑暗的世界,雖是大地俱黑,總有不滅的希望之光。故事的小人物也因此彷若聖經中飽受苦難的聖徒。…總之,這是台灣少有的真正的基督教小說,我們樂意推介給每一個人,以一瞥當前基督教文學的新貌。」(宋澤萊:照明台灣的真實,〔台灣新文學第11期〕,1998年秋冬號)

願讀者也一同來攀登天梯。





二十元硬幣上的莫那魯道

莫那魯道是霧社地區勢力最大的頭目,一直被日本統治者視為必須注意的對象,日本人認為他曾多次籌畫抗日行動,但都在日警監視下即時化解。照日本人所描述莫那魯道的風格,起事前會儲備大量糧食與彈藥,但是霧社事件前並無此跡象。

霧社事件很可能是臨時決定而非長期謀畫的行動,而真正的武裝行動領導者,應該是莫那魯道的兩個兒子:巴邵莫那和達道莫那,他們也都是有勢力的人物(部落記憶一,頁49-53)。 莫那魯道在馬赫坡社陷落之後,選擇將家族殺死後自殺。在這之前,他有領導族人進行與日本的戰爭,不過可能並不是所有抗日社群的共同領袖,只是馬赫坡社的領袖而已。在他死後,族人繼續抵抗了四十多天,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戰死一個自殺。 這樣看來,莫那魯道並非霧社事件真正的領導者。他可能有抗日之意,但霧社事件的行動不是他策劃的。他的確捲進了這個事件,也可能為此而死,不過他並沒有戰到最後。由於他是日本人眼中霧社地區最有勢力的領袖,因此霧社事件的責任很自然就歸到他身上。後來的研究者,幾乎都沿用這樣的看法。

以往的研究在解釋霧社事件時,總是擺脫不了民族主義立場,而這種民族主義往往又是漢人的民族主義,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國人的反日情結,霧社事件的「抗日」意義從各種角度被強調,如「臺灣人抵抗外來政權代表」、「臺灣人反殖民統治的代表」,於是莫那魯道被擺放的位置,如同「朱一貴」、「林爽文」、「余清芳」。可是正如以上這幾位武裝反抗外來政權的人物,其行動對當時當地社會的影響其實充滿爭議。

姑目‧荅芭絲的研究觸及以往較少被注意、但卻是理解霧社事件相當關鍵的切入點,那就是臺灣原住民之間的社群矛盾、原住民傳統價值觀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記得有一次在埔里舉行的族群問題研討會中,來自清流(霧社事件餘生者遷居之處)的原住民知識分子大談莫那魯道如何實踐祖訓、帶領族人為維護尊嚴而戰,但Toda的知識份子則說:「對我們的長輩而言,莫那魯道是欺負我們的大流氓。長輩們參加追勦莫那魯道的行動,也是實踐祖訓,為保護自己的社群而戰。」

 當莫那魯道被塑造成抗日英雄的時候,和日本人合作追殺抗日的Tkdaya的Toda就成了「原奸」,甚至被說成為了獲得金錢報酬而投敵、殺害自己人。可是問題是,兩個族群長久以來就存在著矛盾。莫那魯道對日本人及不同社群的原住民的看法,並沒有明顯的不同。他在霧社事件發生前十年,和日本人合作去攻打其他族群(薩拉茅事件),當時他也是「味方蕃」(日警以此稱順從並協助日本的原住民);十年後,馬赫坡社捲入抗日事件,和馬赫坡原本有仇隙的社群,怎能不趁機報復?

霧社事件的當時,臺灣的原住民尚未有「臺灣原住民意識」,其社群認同的範圍可能僅止於自己的部落(社),頂多擴大到說同樣語言的群體。了解這樣的事實之後,似乎應該對所謂的「味方蕃」的動機和行動,有另外一番評價。 當然,日本當局是深知這種族群衝突的情況的,很會巧妙運用,如悲慘至極的「第二次霧社事件」。冤冤相報的仇殺就在統治者的操弄下持續下去。

霧社事件後,當地的族群對立狀況顯然更為嚴重。這種痛苦,又在新政權對「莫那魯道」的詮釋和運用中延續下來。 賽德克人努力要擺脫這種情境。幾年前,他們在霧社事件紀念日舉行「和解祭」,擺脫國家、官方主導的霧社事件紀念,由民間和教會來推動和解。踏出這一步後,實質的和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十元硬幣不大流通,或許正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放棄英雄傳說,實實在在面對複雜、多元、充滿人性光明與黑暗、處處矛盾對立的歷史現場。

說明: 賽德克(Sediq)在目前在學術上被歸屬於泰雅族亞族,但正努力爭取正名為獨立的一族。Sediq又分為三個語群:Tkdaya、Toda、Truku。 推介: 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1、2),翰蘆圖書,2004年出版。 姑目是賽德克人,長老教會傳道師,目前在玉山神學院擔任研究員。 這兩本書是她採訪百多位人士的記錄,以及根據這些記錄重建的歷史、新的解釋和神學反省。

轉載:噢!那個人

真是褻瀆
真是褻瀆
一個自以為沒有位置的總統
指控著那些沒有投票給他的民粹罪犯
一個民主的失敗者
依然夢想自己是個殖民主

在眾人的掌聲裏
他昂揚自滿
經過手術的眼睛
不再躲在眼鏡後頭閃爍地眨幌
他終於找到他的人民
願意為他鼓掌的人民
願意認同「這個國家」的人民
連戰站起來了
中國站起來了
當他昂頭仰望藍天的時候
他的魂靈
又馬上巴不得跪下去
親吻中國的土地
那個肯認同他的國家的土地
只是
他依然不曉得應該以什麼樣的姿勢
靈機一動自覺學到教訓的他
以為 也許
就以純正中國人的姿勢
在別人為他訂做的西裝裏
而且必須謹記
那時候應該爬起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