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決定留在樂多

蕃薯藤和天空部落的合併後,部落格到底會變怎樣,一直沒有給很清楚說明。

昨天晚上突然看到停機整併的公告。根本來不反應。心裡很不是滋味。

暫時決定留在樂多,因為這個介面比較熟悉。

可是很多連結都失效了。真是麻煩啊。

11月29日續:

TV-Webs綁架我們!這兩天覺得真是受夠了。

我在原先的 yam-roodo 一共開了三格,樹窠是以樂多會員登入的,其它兩格是 Yam會員。樹窠的部分從樂多登入,可以順利繼續營運,只是網址變了。但是另兩格昨天無法登入,一進管理頁面就被綁架到yam或TV-Webs會員登錄頁面。今天再次去看,可以登入管理了,但是卻變成是天空部落,而不是樂多,網頁樣子也變了。想從樂多登入(樂多有說原來的yam-樂多用戶都可使用舊帳戶),仍會被綁架到天空去。

天空部落提供的服務當然也是不錯,但是用這種手法綁人家,讓人很寒心。原本想說有一格用天空玩看看,現在一點都不想了。只希望樂多趕快提供方法,讓我們把被綁架的部落格救回樂多。(現在是連進去弄個備份都做不到,因為匯出功能還在建置中!)

這次天空的無預警停機,真的是怨聲四起。黑米上有滿多討論。另外豬小草終極邊疆都做了很好的整理。有興趣了解這次事件的人應該看一下。

補:

Yam會員可以試著從http://blog.roodo.com/登入。

若是不行,可試試從http://adm.blog.roodo.com/登入。

我以為再也回不到樂多的兩格,從後面這個網址進入管理版面,很順利。

太好了!

水中日蝕

配圖,不知該寫什麼。

我喜歡倒影,拍不厭。不見得精采,只是喜歡。既然無法長時間在池邊凝視,就把它拍回來欣賞。

最近的心情就像石頭擋住太陽。吃了炸藥般,不知不覺就得罪朋友,很容易對陌生人生氣。

移個位子,石頭就不擋太陽了。但是我一時之間就是移不了。

淺淺的水塘,映著雲天,就似無限深。這令我著迷的景色,只是虛幻嗎?那個世界,真的不存在嗎?

魚躍蓮間、蜻蜓點水,打破幻境。畢竟只是個淺水塘,容納的是些小魚小蝦小蝌蚪。一個熱鬧的生態圈,卻不是無限的雲天。

悶悶的心情,不想尋求對話。

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舊文】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小林善紀的政論漫畫《台灣論》2000年11月在日本推出,很受日本年輕人歡迎,隔年中譯本在台灣上市時,因為女權團體認為該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政府徵調的「從軍慰安婦」的看法有違歷史事實,而提出抗議。可是這個議題卻被媒體和政治人物操弄成族群意識的對抗,一時間戰火延燒到國策顧問、成為打扁戲碼之一。結果在這種莫名其妙的打壓下,《台灣論》反而大賣!

當時在台灣客座的日本台灣研究學者,閒談之間不免感嘆:「多年辛苦研究的成果,比不上一本短時間內完成的漫畫書受重視!」學生們也向老師開玩笑說:「下本書要紅,先拿去給馮滬祥燒一燒!」
    
     漫畫的感染力與兩極化言論
     
玩笑歸玩笑,漫畫書的影響力真的是勝過學術著作太多。《台灣論》雖然不像一般有故事情節的漫畫書那麼吸引人,但是仍然比全部都是文字的書籍更易被年輕人接受。

漫畫感染力強,但是傳達的,畢竟是主觀的、感性的、直覺式的認知,和講究客觀、理性、分析性的系統化知識,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只接受漫畫傳達的知識和感受,恐怕不足以掌握真相。漫畫號召的是「迷」、是作者的信徒,而不是和作者平等對話的學術夥伴。漫畫鼓動的是一群有同樣「感覺」的人,而不是一起「思考」的人。漫畫必須擁有這種特質,才能成為大眾流行文化。

或許是因為漫畫擁有這種特殊感染力,因此,才會有人拼命打壓這本書、不讓它流傳;另一方面,支持這本書觀點的人,自己看還不夠,甚至大量買來送人。

在媒體上所看到的言論,對這本書的觀點評價趨於兩極化:仇日的大中國主義者將書中所採訪的人物通通打成「民族的千古大罪人」;具有豐富台灣獨立意識與本土情感者,則將這些人物捧為說出台灣人心聲的台灣英雄。這種極端的好惡,反映出漫畫本身煽惑力的效果,也反映出《台灣論》引動的是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存在的、不同族群的不同歷史意識之間的鬥爭。這樣的對立有其無奈的歷史包袱,以及脫不出威權體制、思想箝制的慣性反應。

然而社會大眾真的只有兩種對立的歷史意識嗎?我想並非如此。被主流媒體忽略的一些看法,很可能才是指向未來的台灣主流歷史意識。
    
     讀者的多元思維與對話可能
     
     
從一些觀察可以發現,雖然漫畫的感染力比較強,但是大部分的讀者讀了這本書之後,並非產生媒體所呈現的兩極化觀感,而是各有其不同的批判角度和接受的角度。這種多元的思維,正是台灣已邁入民主社會的表現,也是我們這一代寶貴的資產。

從幾位讀過這本書的大學生那裡聽到下列幾種看法:

「這本書寫得很好,大家都應該來讀!裡面把台灣的歷史說得很清楚,一點都不誇張。還把中國罵得很慘,太好了!」

「書中大膽的指出蔣介石根本就是獨裁者與虐殺者,單是這一點就很值得看了,難怪國民黨出身的一些人要跳腳、要打壓這本書。」

「我覺得他的觀點很偏頗。李登輝有那麼了不起嗎?」

「我覺得他很歧視女性。除了慰安婦的事情之外,對日本年輕女性參政也抱持非常負面的看法。」

「一個日本人能夠這樣了解台灣,實在很不容易。只是他所獲得的資訊好像還是有些問題,所以有時會做錯判斷吧!像他說台灣話沒有文字,完全忽略了使用一百多年的『白話字』,而且誰要用他們日本的假名來寫台灣話!」

「實在看不太下去!他很崇拜權威,又喜歡軍隊、戰爭之類的事。抓到幾個個案,就認為足以代表一切。可信度不高。」

「我覺得他所說的『日本精神』並不見得是台灣人從日本人學的,那是台灣人本來就有的吧!」

「這本書是為日本人寫的嘛!我覺得和台灣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台灣只是他用來表達他對日本現況不滿的工具而已。」
     .......

 除了這些年輕人的看法之外,我們也看到女權團體呼籲《台灣論》爭議應停止泛政治化的發展,回到關心「慰安婦」的人權問題上。雖然有些極端的獨派人士認為「這些女人被統派利用了」,但是這種各團體不分統獨而在人權議題上合作,才可能走出無謂的對立、真正落實做一點改變。

 還有原住民抗議書中對霧社事件的描寫,只強調原住民在事件中殺害手無寸鐵的日本人,卻完全不提是日本人先欺負原住民的;書中還引用原住民老人說他們在所有外來統治者中只服日本人,原住民也基於族群尊嚴提出抗議。

這些反應讓我們清楚看到,有關《台灣論》的爭議並非刻板的、教條式的統獨對抗,事實上激起許多不同層面的思考與批判。

台灣社會是人人都能發聲的社會。在這種開放的社會中,必須以理服人,而非以焚書坑儒等獨裁手段來禁止不同的聲音。就這個觀點來看,具有不少爭議性的《台灣論》,正好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什麼是台灣的立場?什麼是台灣的歷史?
    
    
     認識小林的右翼立場
     
在討論《台灣論》的歷史視野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作者小林的立場與視野。

《台灣論》固然讓許多原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的日本人對台灣有了一分親切感,但是該書明顯的右翼立場讓大多數人還是未讀先排斥,並引起知識界的批判。

《台灣論》出版之前兩年,小林善紀就以《戰爭論》一書而飽受爭議。在《戰爭論》中,他假想朝鮮半島會爆發激烈戰爭,到時候日本難免捲入戰爭,至少難民會湧入日本而威脅日本社會安定,因此他認為日本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自衛隊應該改造成真正的軍隊。這種好戰言論在日本雖然始終存在,但很少人會大剌剌地宣揚這樣的主張,又是針對青少年作訴求。朝鮮半島的危機在兩韓會談之後大致上消失,小林接著把視野轉到台灣,因為台灣大概是目前東亞地區最可能觸發戰爭的因素。《台灣論》是在這樣的考量下形成的。日本右翼的基本看法之一,是期望日本人可以驕傲地生存、不必向中國和美國屈膝。《台灣論》之所以同情台灣獨立論、欣賞李登輝,就是因為在此他發現了堅決反抗中國霸權的一群人。而他所遇到的台灣人大部分對日本有一分親切感,正可借用來為日本殖民史除罪。

 在這種意識形態主導下,他把慰安婦求償運動視為各國對日本的報復與壓迫,完全無法從人權的角度來思考;而在描寫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時,則提出相當多為殖民統治辯護的說辭。這都是右翼論述的基本立場。


     《台灣論》歷史視野的狹窄性
     
     
《台灣論》以大約四十頁的篇幅來回顧台灣的歷史。這樣短短的篇幅,要處理台灣數百年來的發展,自然只能舉幾個鮮明的例子來說明。而漫畫的處理方式,更摻雜了作者本身明顯的好惡評價。他批評日本左派學者是「自虐式」史觀,我們可說他卻是「自戀式」史觀。

 同樣是殖民統治,他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種種措施都說是「暴政」,談到日本統治時期,則引用許文龍、李登輝的證言,強調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嚐到幸福的滋味」。書中急切地說明日本人在台灣所做的各項建設,甚至提出「大東亞戰爭的魅力」讓台灣人前仆後繼志願當兵!

 美化戰爭的歷史觀點或許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相當陌生,但對曾經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來說,一點也不特別,這些都是戰前和戰中日本國民教育和殖民教育的標準說辭。恢復戰前的「日本精神」,是日本右翼的主要訴求,也是小林從《戰爭論》到《台灣論》一直在追尋的。

 在回顧台灣歷史之後,小林大大的畫上整頁,寫著:「唯有誠實面對並檢視自己國家的歷史,才能夠看見事情的真相!」這句話說得真好!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小林其實無法誠實面對自己國家(日本)的歷史。當全亞洲承受著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苦果時,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自命為亞洲弱小民族的解放者,詮釋大東亞戰爭為「代天征伐不義」,要讓亞洲從英美帝國主義手中得到自由、建立「以日本為核心」的亞洲新秩序。這樣的論述,在日本戰敗之後,仍然陰魂不散。戰後日本經濟侵略東南亞,依舊想成為亞洲霸主,無怪乎亞洲各國反日情緒高漲。不能誠實面對日本帶給別人痛苦的事實,一味以片段的歷史解釋來為殖民統治除罪,這種歷史視野救不了日本,也幫不了台灣。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只從「抗日」觀點來評價固然失之偏頗,但是全面肯定日本的做法更是無法掌握真相。誠實面對、看清事實,就不是「抗日」或「親日」的二擇一觀點,而是能夠了解各種事件的多面性,不再只接受單線因果的解釋。概括來說,日本的統治固然帶來近代化的種種好處,但是一切建設也都是為了擴張帝國的實力,而非為台灣人的幸福。嘉南大圳、蓬萊米、糖業、工業化等等發展,提昇了台灣的生產力,可是經濟成長的實質好處,大部分是由殖民政府及日本本國享受。「大東亞戰爭」時期在台灣實行的皇民化運動、「志願兵」等措施,固然有受到時代感染而全力配合者,但是大部分的人應該是在無奈的心情下勉強應付的吧!對照戰後國民黨統治下的國語政策、軍訓課程、國慶日大遊行、反共論述,我們的感受和反應如何,就可以推知當時台灣人的感受。把一種歷史解釋拗成相反的另一種解釋,有時候對事情的了解幫助並不大,因為仍然在相同的思考模式裡打轉。若不能跳脫舊有的思考模式,就走不出真正的新路。
    
     一條自立而非他律的獨立路
     
 小林觀察到台灣正在走出自己的路,一個以台灣為名的國民國家正在誕生當中。然而建構台灣主體性的工作,只能由台灣人自己來完成,而且需要新思維來領導。過去建立在「台灣人=人民/外省人=外來政權」的反國民黨台獨論述,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已經過渡到「四大族群」/「中共霸權」的台灣主權獨立論。固然台灣內部的族群矛盾仍然未消失,但是在面對中國逼統的壓力時,唯有團結一途。台灣的民主化要真正成功,必須全民有「我群」意識,不是透過外力的形塑,而是自我建立。

《台灣論》的一個問題點在於:還是把舊台獨論述和台灣主權獨立論述混在一起,而其放在顯微鏡下的台灣人切片只是他所謂「多桑世代」、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他們的心聲在此時被闡揚,固然對歷史的重建有極大意義,但不足以指向台灣的未來。

 不管「多桑世代」對日本感到多親切,顯然台灣的未來仍只能靠自己。日本和美國在險峻的國際政治中,自己國家的利益絕對是第一優先,台灣在這當中如何爭取生存空間、有多少主動權,才是我們最需要關心的。

《台灣論》看不同時期的台灣歷史,其實有不同的標準。我們看到對日本本國的感情蒙蔽了作者對日本統治台灣的正確認識。對台灣感情豐富、長期支持民主運動的人們也容易有這類的傾向:對國民黨統治加以嚴厲批判,對新政府多有同情的理解。這是無可厚非的人性。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已經採取不同的標準,而非振振有詞說自己始終如一。

 當我們批判統派以大中國霸權、舊思維的威權來打壓言論自由的同時,也不能不注意同樣是法西斯傾向的日本右翼對人權的忽視甚至侵犯。這種思想,不該成為我們建國路上的盟友。台灣必須在尊重人權、確保民主體制的前提下建國,走一條自立而非他律的獨立路。

獨派的讀者,請批判地閱讀《台灣論》。

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亂世佳人》裡沒有他

我看小說常常喜歡留意配角,整本厚厚的《飄》,很多精采人物,在眾多男性角色當中,我最喜歡這位彭慧兒。在戰爭中失去一條腿、孑然一身的他,是個擁有小農場的農民,如果在戰前,根本不可能和這些莊園主的小姐們來往。敗退的南軍解甲歸田,士兵走上漫漫返鄉路,他因生病而被收容在陶樂,後來留下來幫忙工作。在這個被戰爭徹底改變的家中,他成為所有人的好友和依靠。不多話,很踏實,沒有太多夢想,非常能夠理解人,卻少做評斷。他不像其他男人笨到被思嘉迷得暈頭轉向,把思嘉看得很清楚,實際上與她合力撐起原先搖搖欲墜的陶樂莊園。他喜歡的是這個家的小女兒愷玲,但娶了和思嘉最不合的蘇綸,平息一場因老郝先生去世引起的風波,讓原先不得不住在陶樂的衛希禮夫婦得以離去、愷玲照她的意願進修道院。這麼能夠把事情做的周全、顧慮到大部分人的需求、以最小的損失來解決問題的人,實在是了不起。

不過或許是這樣的人物缺乏戲劇性,也沒什麼魅力可言(好像不自我中心的人就缺乏魅力),電影中容納不下。也好,與其成為電影中跑龍套的角色、讓人失望,不如在小說中佔有關鍵的一席之地,讓人回味。

《飄》的作者塑造了彭慧兒這個角色,我認為是對南北戰爭打破了南方階級意識的具體描寫,也是對莊園主所看不起的「窮白人」的一種肯定。以精采的人物和故事來表現出戰爭的影響、文化的轉變,《飄》做得很成功。

和彭慧兒相關的情節中,很喜歡的一幕是他揀回一張南方聯盟發行的鈔票,鈔票後?著一張紙,寫了一首詩:

它的價值已一無所剩,
不論在哪兒都等於零,
留著讓後人看看,親愛的朋友,
它是一個逝去的國家的象徵。

這張紙的故事可傳之兒孫,
值得為他們好好保存,
它標誌著愛國者夢魅以求的自由,
也記載了一個多難之邦覆亡的命運。

(台灣中華書局1991年譯本)


我想曾經當過記者的作者,可能在資料收集中真的看到過這樣一張鈔票,也可能這是當時流行相當廣的詩句。把它嵌進這部小說,藉由彭慧兒這樣的人讀出來,格外令人感動。

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污染之地的文化財

好幾年前聽說台鹼旁邊的木麻黃林中有很多鷺鷥棲息,去看了幾次。一棵樹上有時有兩三窠,小白鷺、牛背鷺、夜鷺都有,整座樹林飄飛著羽毛,咕咕嘎嘎叫聲盈耳,黃昏時白鷺和夜鷺「換防」的景象特別有趣。可惜開了新路之後,這片鷺鷥林已經消失。

在探訪鷺鷥林時,也曾溜進廢棄的台鹼廠區。後來又發現這個舊宿舍區,寂靜荒涼,有些房舍過多次增建修補、有些廢棄傾頹,有幾棟房舍花園扶疏、空地上看得到豆棚瓜架菜畦,顯然還是有人住的。

還曾去過一家利用舊宿舍開的咖啡店。花園整理得很美麗,屋裡屋外都有蚵殼做成的裝飾品,頗有趣味。女主人是在這裡長大的,因為喜歡這裡的環境和悠閒的生活情調,多年後回鄉向親戚承租宿舍來開店。

可是後來才聽說,這是一處有嚴重汞污染的土地。台鹼早期製鹼曾採用水銀電解法,留下大量的汞污泥,另外還有五氯酚和戴奧辛的污染。雖然主要的污染是在廠區的土壤,但鄰近的宿舍區也多少受到影響。為此,原本就越來越少人住的老宿舍區,人口更是大量流失。

這次去,沒有留意那家咖啡店是否還在經營。整個宿舍區仍然安靜荒涼,少數院落仍然整理得很漂亮,看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離開了。

看到資料說,當地文史團體希望台南市政府將這些宿舍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加以保存,但是今年七月審查後的決定是:只指定廠區內的日式辦公室為歷史建築,舊宿舍區不指定。市政府僅建議文史團體和所有權人中國石油化學公司協商此區保存和再利用的可能。

台灣各地的日式舊宿舍已消失大半,台鹼這一片,恐怕還是拜污染之賜才能夠留到現在。在整治污染的工程尚未完成之際,短期內可能還會維持原狀吧。目前看來最大的得利者大概是婚紗業者,他們常帶著一對對新人到這充滿舊時代趣味的場景來取鏡。關於台鹼的簡史和污染問題,請參考〈黃煥彰:失落的記憶─台鹼安順廠〉及行政院環保署中石化安順廠污染專題網站

台鹼宿舍區的荒涼美感,真的頗吸引人,好像也該訴說些淒涼的故事。找到這樣一篇文章:遺忘的死城--台鹼宿舍

也找到以前去過那家開在台鹼宿舍區的咖啡店相關報導:人境廬咖啡

2006年11月18日 星期六

賣竹器的阿伯

和阿伯小聊一下,記下幾段話:

「欲錄影cho你錄,慈濟電視 ma bat 來錄,ko買真濟干樂 ho囝仔。這e 傳統物,chin-ma ka 少看(kaN-i)。

(要錄影請自便,慈濟電視台也來拍過,還買很多陀螺給孩子玩。這些傳統的東西,現在比較少見了。)

 「前日-a 有 一e 美國來e ,叫我穿棕蓑 ho 攝(hip),舞半日,講欲寄來ho 我,至今沒一個影(kau-taN ia bo chit e iaN)。美國人 ma si e 騙人,不是 kan-a 台灣人選舉e 騙人。」

(前些日子有一個美國人來,叫我穿棕蓑和他拍,搞了半天,說會寄來給我看,到現在一個影子也沒有。美國人也是會騙人,不是只有台灣人在選舉時會騙人。)

「阮老爸 hi-chun-a攏愛擔擔仔行到府城去賣,chi-ma m-bian,算真好過啦。」

(父親的時代必須用扁擔挑竹器走去台南市內賣,現在不用,算是比較好過了。)

「chi-ma 台灣無人愛種竹仔,少人做竹仔工,我這賣e ,大部分 long-si tui 東南亞進e。台灣 e 當然工較幼,價錢 to較高。竹仔做的椅仔真涼真好坐。」

(現在台灣大家都不愛種竹子,會做竹工藝的人也少,我這裡賣的,大部分都是從東南亞進口。台灣的當然作工細價錢高。竹仔做的椅子很涼很好坐的。)

看到兩款竹椅很有意思:

這種椅子,我小時候坐過。翻下來是幼童餐桌椅,轉個角度就是寬寬舒適的椅凳。

這種椅腳加上架子的,是農事專用(作穡用),這種凳子放在泥土地不會陷進去。阿伯說這凳子的型式是他指定的,越南工廠製。

2006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老老少少來玩曼陀林

曼陀林(mandolin)原本就是一種歐洲的民俗樂器,可以揹著到處走,唱歌時拿來伴奏,易學好玩。過去台灣人學習西洋音樂,都是從需要長時間訓練的鋼琴、小提琴開始,想把玩音樂當消遣,還得花那麼多時間去練基本功,相當沒意思。被逼著練了十幾年的琴之後,因為沒走上音樂專業之路就完全放棄玩琴者大有人在。像曼陀林、直笛這類樂器,應該比較適合只想親近音樂、不想把樂器當武功練的人來玩。

目前知道的幾個曼陀林團都和奇美的許文龍有關。他自己喜歡曼陀林、收藏曼陀林,從奇美相關企業的員工開始組曼陀林樂團,又贊助支持台南藝大音樂系等成立曼陀林樂團。

這次演出的新化蘆葦曼陀林樂團,就是起源於許文龍送給蘆葦啟智中心10把琴,原本想用在療育課程中,但是彈奏弦樂器對障礙者而言難度太高,於是改由老師和義工們學琴,有機會就做慈善表演。後來又推廣為社區活動,參加的人越來越多。

蘆葦啟智中心創辦人康文榮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物,他一方面經營家族事業──麥芽糖工廠、一方面熱心從事社會服務和文化工作。蘆葦啟智中心交給天主教會經營後,他將重心放在教會事工、社區教育和推動地方文化活動,例如促成楊逵紀念館的成立、推廣曼陀林等。他非常關心自己的故鄉新化的發展,在蘆葦曼陀林樂團的宗旨上就寫道:「樂團以豐富個人精神生活、提昇社區文化和關懷社會弱勢族群為宗旨,我們期待以優雅的樂音帶動新化老鎮文藝復興運動。」

12日當晚蘆葦曼陀林樂團的演奏,是從台灣民謠〈望春風〉、〈天烏烏〉等開始,一邊聽一邊在心裡唱了起來,覺得如果用曼陀林來做卡拉OK伴唱帶,好像也不錯。下半場則以世界民謠為主。最後一首佛斯特組曲,都是耳熟能詳的曲子,也是會讓人跟著快樂地唱起來。

合唱團和曼陀林合作的部份僅有幾首世界民謠,最後以鄭智仁醫師的作品〈台灣百合〉為安可曲。

萬益嘉照他平日的風格,帶動全場同樂的氣氛,還獨唱了O Solo Mio,自己也玩得很開心。他說他覺得在這鄉村地帶,需要這類音樂活動,讓人們可以接觸和平日所聽不一樣的音樂,而在台灣人心如此不安憤怒之時,一場輕鬆優美的音樂會,可以帶來安慰。

有興趣參加曼陀林樂團者,可連絡李團長:06-5901265。練習地點在新化長老教會教育館,練習時間為每週四晚上。

2006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巴宰之歌

潘麗莉在1980年代的民歌運動中,以演唱世界名歌著名,出過幾張唱片:花戒指、大地之愛1、大地之愛2。她是出生於埔里的巴宰族人。她一個人站在台上,彈著吉他,用輕柔婉轉的嗓子唱出巴宰語的歌謠。吉他彈得精采自不用說,對巴宰歌曲的詮釋又不同於老輩素樸直接的唱法,別有一番風味。

回來想找潘麗莉是否出版過收錄巴宰歌謠的唱片,特別詢問了唱片專家Roxytom,從他提供的介紹潘麗莉的網站看來,似乎這些歌並未灌錄成專輯,真是可惜。不過因為這一問,湯姆特地找出潘麗莉早年的唱片做分享,好棒!

在網路上能找到的巴宰歌曲如下:

溫秋菊採集的Aiyan(網頁自動播放音樂)。

風潮唱片的巴宰族Ayan之歌(可試聽)。

這場盛會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點,就是在場攝影的人比表演的人來多,而且大家全不顧演出的場面,聚在場內拼命拍。有人躺或趴在地上,有人爬到屋頂上找制高點(我啦!),好幾位端著大砲拼命獵取鏡頭。我想當中應該有主辦單位請來的攝影師,但是大部分似乎都是像我這類閒雜人等。

我若有好的攝影器材,恐怕也會發狂般見獵心喜地拼命拍,因為這類「原住民慶典」題材一向都很吸引攝影愛好者。但是看到幾位漂亮的小姑娘被攝影者纏擾得很煩,看到幾支大砲不斷窺伺著人群,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攝入鏡頭了,就覺得很不舒服。

這張是今年我最喜歡的照片。鯉魚潭的青少年迎接愛蘭的Abu(巴宰語祖母之意)潘金玉,很有族群文化傳承的意味。

巴宰過年新聞報導部落格書寫

去年今年拍的巴宰過年活動。

去年寫的巴宰過年相關記事:1234

索尼亞與瑪麗亞

索尼亞柔情似水,把尼可萊圍住,卻沒有激發他真正的愛情。當尼可萊、那塔莎在重重考驗中一站站體會人生況味、得到成長之際,她停留在原地,守住一個承諾,沒有改變,錯失與她最親愛的人一起成長的可能性,終變成柔順、小心眼、會做假犧牲來討好人的無味小女人。

相對於柔媚的索尼亞,瑪麗亞的外表不起眼、對陌生人十分畏怯,淺薄的男性一眼就否定她。但是她有豐富無比的內在,永不枯竭的愛心,在不必武裝自己時,美麗的靈魂透過明亮的雙眸呈現出來。能夠發現她的美質的人,會深深受她吸引。她隨時準備犧牲自己成全別人,不敢想望自己的幸福,從不像活躍於社交界的女性那樣釣人,但是她的內在美與好條件(是的,財產也很重要),為她帶來尚稱合意的婚姻。

尼可萊和那塔莎同樣都有善良天真的個性,怕受束縛,但同時具有強烈責任感。尼可萊在這部小說中未能躋身主角,因為他缺乏深刻的思考能力,沒有宏大眼光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態度。不過書中關於他的描寫相當不少,他是一位典型的舊俄貴族青年,在不違反潮流世情的條件下盡力做個好人。和瑪麗亞的結合,他真的是受益良多。表面上看來,醜女瑪麗亞嫁了個好夫婿,找到依靠,但是事實上,尼可萊對瑪麗亞的依賴恐怕遠大於她對他的依賴。瑪麗亞有宗教作為慰藉,常有超越世俗的想望,她在婚姻中雖感到幸福,卻未將這當成最後的歸宿。這種自由,讓她成了強者。

索尼亞被形容成「不結實的花」,作者對她好像很殘酷,但事實上殘酷的不是作者,而是人與人之間遇合的機緣與天性。美麗、溫柔、忠實,難道不是一個女孩的好條件嗎?那塔莎對這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為何後來的親密感還不如和瑪麗亞的友誼?還是要歸結到她們生命經驗與體會的深度、強度不同。

索尼亞其實有機會去發展另外的人生,但她依戀這個從小長大的家庭,放棄改變、成長的可能。結果,所有的人對她就只剩憐憫之情。是很值得同情,但造成這種狀況,她自己要負很大責任。


附記:
一直很想寫一些讀小說、看電影的札記,但是又很畏怯。不是什麼專家,也沒什麼突出的思考徑路,在這裡野人獻曝一番,很怕徒然惹人訕笑。不過,從小到大的閱讀經驗,有些書是值得一生為伴的,很想和更多朋友分享閱讀之樂,於是,就大著膽子開始寫。拋出一些不成熟感想,盼同好一起來討論。


2006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滿車柿金

前天又去番路散步賞柿。遊程請見雙餘館報導

往半天岩的路上,遇到一輛載滿金色柿子的車,大家都很興奮。前方正好有一小塊空地,停了車往回奔,看見這輛車似乎停了下來,我就大喊:「阿伯!柿子真好看,讓我拍一張!」他露出靦腆的微笑。接著,車子慢慢越過馬路彎進小徑,原來柿子要送去加工做柿餅了。

回程在番路的農會門市部買了柿餅。軟軟QQ,不會太甜,真是好吃!

柿樹果園風光,好像永遠也看不膩。同行友人KF大呼:「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柿子長在樹上。」不忍說她「都市聳」,我即使看過千百次,還是好喜歡看見果子從樹上結出來,喜歡看滿樹累累果實的模樣。

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布農的基督

他們的演出由傳統歌舞開場。被譽為天籟的八部合音,在擠滿人的中型教堂中的迴響,和在山間聽起來的感覺很不同,一時之間不是很能接受,分心了一下。接下來他們開始唱福音歌曲,卻相當震撼人心。感覺他們真的是用全心全意用力去唱,透過聲音來表達虔誠無比的信仰。坐在我旁邊的朋友說:「聽得寒毛都豎起來,而且不可抑制的顫抖好久。」我也有類似的感受,眼淚鼻涕流個不停。

他們選的歌,不管是詞意或是音樂在我們眼中都嫌太淺太單薄;他們的戲劇呈現,實在是有點缺乏想像力。可是他們那種用盡全力的唱法、在戲劇中每人努力恰如其分的表現,使得這場演出變成一場充滿動人力量的禮拜。

長老會拒斥偶像的傳統深植我心,我還是不習慣有人扮演基督,更不喜歡受難劇的呈現方式。但是在這位布農基督的身上,我看到劇場參與可以帶動出極大的宗教能量,透過具體形象的展現,好像的確讓人比較容易了解並感受。

這是次難忘的經驗。說是音樂會,其實是場禮拜,而且是以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形式出現。原本以為絕對無法接受,卻深深地受到感動了。

南投縣文化局有對人倫教會聖歌隊的介紹,看來是已經小有名氣的表演團體。

2006年11月7日 星期二

餵松鼠‧拍松鼠

上圖這位先生,每天早晨都來南神校園散步,和松鼠交朋友,每天用簡單的傻瓜相機拍松鼠在電線上奔跑的樣子。拍了照片之後,他還做了個小佈告欄,把照片洗出來送人。

今晨遇到幾位松鼠的朋友,才知道松鼠飼料是一位飼料行老闆娘提供的,她每天來這裡做運動,並帶一包飼料來餵松鼠。飼料行老闆娘、每天拍松鼠的先生之外,也有人天天來看松鼠。

看來,這裡的松鼠真的是太好命了。

2006年11月6日 星期一

這個時代還在打壕溝戰?

面對因貪腐疑雲造成的總統威信失落危機,看到綠營出現一些反省之聲,力圖在情勢變得更糟之前,重新找回改革力量。實在盼望這是一個解開壕溝戰的機會,拆除壁壘,讓小兵們彼此看到對方和自己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發現真正的敵人是那些謀求自己利益、大發戰爭財的領導們。但是,藍軍的張牙舞爪讓綠色小兵們以為四面楚歌、大敵當前,懷著被損害者的憤怒、揚起孤軍的奮戰意志,期待主帥挺住,把呼籲改革的人打為內奸、畫成敵人。於是,沒有向前推進一寸,戰壕內已血流成河。

是的,這就是我近日最痛心失望的地方。

為了平衡明顯偏坦藍營的媒體資訊,我很喜歡聽阿生和章天軍主持的廣播節目:台灣人俱樂部,那裡有我熟悉的語言和感情,在忍受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捧馬諷扁的言論轟炸後,聽阿生翻出舊報紙來談被人遺忘的事件,聽一些鄉親用直率的言詞來表達對台灣的感情、對政局的看法,真的頗受安慰。但是,這幾天聽到的內容,卻讓我感到悚然。不管是主持人還是call in 進去的人,論調和認知竟然那麼類似,非常堅決認為總統絕不能示弱,甚至一審判決有罪也不該下台。而最令我覺得不能接受的是:說陳瑞仁檢察官是收了藍營的好處、或迫於紅軍的壓力;說那些在媒體訪問時主張總統應請假或停權的立委是可惡的;說林濁水若說以民進黨為恥,就該退黨。前一陣子,台聯成箭靶,被狠轟,到現在也還有一堆人在罵李登輝和賴幸媛,因為李登輝不挺扁,賴幸媛支持罷扁。反正只要稍微有一點不挺扁、就會被修理得體無完膚。另一個被狠批的團體就是新潮流。台灣人俱樂部是這類節目中我覺得比較講理、有民主政治意識的,但是近日砲口對內的罵法,實在是太過分。

這類節目的言論,加上這幾天看到朋友們、長輩們對此事件的回應,讓我看到「受害意識」仍然那麼強固地盤據在台灣人心裡,而且再度被有效地操弄了。挺扁力量,或許在民調中數字很小,但因其堅持與不斷自我催眠的信念,加上對手耀武揚威帶來的反效果,這少數但團結的人群,還是會發揮相當大的力量。起碼在壓制綠營的進步改革力量上,已見到初步成果。

被誤用的愛國心,把國家與領袖綁在一起,把本土政權的將來和威信掃地的政客綁在一起,讓我想起以前歌頌老蔣的一句歌詞:「我們永遠跟你走」,嗅到濃重的法西斯氣味。這種趨勢太令人憂心了。

落伍的壕溝戰,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陳定南印象

1994年,台灣唯一一次省長直選。那是一場極為艱難的選戰,依當時民進黨的實力,根本不可能選贏,而且這種全國規模的選舉,也沒有人玩過,黨內權貴避之唯恐不及,這艱難無比的任務,就落到了「第一名縣長」陳定南身上。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選得極認真,在不多的時間裡儘可能地勤跑基層。當時我在一家小小的民主電視台兼差,做了陳定南夫婦的現場專訪。我其實滿緊張的,因為時間很趕,根本沒有時間準備,一來就上現場,而且事前一直聽說他是個龜毛無比的人,不知道若是他態度很傲慢時該怎麼辦。陳定南那時跑行程跑得聲音沙啞,疲憊不堪,但還是很認真地談著參選理念,以及個人的心路歷程。他的眼睛發著光,有著純真靦腆的表情,講起話來不假思索又平易近人,看來他隨時都有充分準備,而且很有信心。最令我意外的是,他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和之前的傳言完全不同。

我也很喜歡陳定南夫人張昭義。1994年訪問她時,感覺她是喜歡寧靜生活的人,很知識分子味。為了陪陳定南競選,她很努力去配合,如努力學台語(這不是她的母語),學一些她從來不曾使用過的「菜市場話」。她當然不可能變成很會和人打成一片那種人,她說她靠的只有「發自內心的誠意」,誠意讓她得到非常好的回饋,只要人們感受到她的誠意,根本不會在意她講得不好的台語、有點羞怯的舉止。

大約四十五分鐘的訪問,談些什麼我已經全忘了,記得的是對這對夫婦的好印象。

在這次訪問中,我也發現陳定南和我生日同一天,而且是同血型。這一點讓我覺得有一點親切感,但同時也疑惑著:為何我的個性和他相差如此大?

他崛起於政壇時,正是國民黨的無法無天讓人民再也忍不下去的時刻,靠著理念與形象,就可以打一場漂亮的選戰。從政多年,可以一直保持清譽,實在是很不容易。重披戰袍選宜蘭縣長竟失敗,我想是他從政以來最大的挫折吧。原本期望他能再出來貢獻一番,沒想到竟然就傳出罹癌的消息,而一病不起。

除了惋惜好人不長命之外,還真憂心那靠理想、守原則就可以感動人的時代也一起逝去。

維基百科:陳定南

部落漂浪:給台灣一個活的好人

張大魯:一生廉潔

翻箱倒櫃看照片:哲人日已遠

Chimney Sweep:陳定南二三事

哆拉老師的又一天:歲月無言

2006年11月4日 星期六

收菱角

很久沒機會欣賞田園的變化,眼見又是稻熟季節,嘉南平原顏色十分美麗,於是特意不走高速公路,沿路觀看。在官田,路旁一攤攤都是賣菱角的,忍不住停下來買。菱角呈深紫色,十分飽滿。新鮮就味美。

菱田裡有位農婦正在採收菱角,推著一個圓形的菱角船,可惜距離太遠,無法細看她如何工作。菱角田裡到處都是福壽螺桃紅色的卵塊,實在滿討厭的。不知道這些福壽螺吃掉多少農民的心血。

雨霧之後

開始走路後,發現雲在我們腳底下,而這些雲霧正漸漸散去。

雨後的空氣很清新,整個世界好像都被洗乾淨了。

2006年11月3日 星期五

對抗暖化的台灣策略

全球氣候變遷,台灣行動聲明

我們是一群長期關心全球氣候變遷和台灣環境的公民,我們今天和和全世界四十五個國
家無數的公民一起站在街頭,用我們的聲音,用我們的行動,讓執政者和全世界,都聽
到我們對全球氣候變遷和台灣環境的關切,也用孩子們單純的愛和行動來表達他們對自
己未來的關心。
台灣身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極大的太平洋小島,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巨大變局,和邁向
低碳能源時代來臨的歷史轉折點,應調整政治、社會、經濟、環境和產業政策。我們要
求台灣社會的領導人、科學家、企業家和政治人物,正視這個影響台灣未來子孫的重大
危機,並且做出正確的回應和準備。

我們主張:
1. 台灣應將氣候變遷視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議題。
2. 台灣應宣示遵守京都議定書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規定的國際規範。
3. 台灣應訂出溫室氣體排放基準年和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的長期目標。
4. 台灣應持續非核家園的社會共識,以節能、提高能源效率和發展
綠色能源,作為抑制溫室氣體的主要策略。
5. 台灣應評估氣候變遷對整體經濟、社會、生態及人體健康的衝擊,
積極建立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的調適策略與預警機制。

我們的具體建議包括:

1. 2005年做為台灣排放基準年,2050年台灣溫室氣體回到2005年的水平,同時減量百
分之五十。
2. 應儘速通過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法案,如溫室氣體法、再生能源法案,和開徵能源
稅。
3. 在訂出長遠而全面的減量和因應策略前,應停止所有高碳排放計畫,包括行政院積
極推動大投資、大溫暖計畫中的國光石化、台塑大鋼廠計畫,以及濱南案等。
4. 具體建議增加中…

發起和參與團體:台灣環境行動網、主婦聯盟、荒野保護協會、綠黨、看守台灣、國際
珍古德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台灣環保
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博仲法律事務所、中華民國自然步
道協會、綠色陣線 (連署持續中…)
願意連署的團體和個人,請上網連署或給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運動協調者蔡沐學聯絡

網址︰ http://blog.yam.com/climatechange/
電子郵箱︰ climatechange.tw@gmail.com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轉型正義系列座談會

各位親愛的朋友:

這是台灣歷史學會主辦的系列座談會,歡迎參加聽講,並請幫忙宣傳,謝謝! 

 

 台灣歷史學會  敬上 

 

 

轉型正義—台灣歷史問題系列座談會(1):

臺灣接收的歷史糾葛

        長期以來,由於國人欠缺應有的台灣歷史知識,立基於歷史事實的歷史意識沒有建立,無法成為社會的主流。大眾傳播媒體對歷史的認知,往往容易延續過去官方宣傳內容,過去「正統」歷史論述也往往在未經過學術檢驗的狀況繼續籠罩台灣。台灣社會在得之不易的自由化、民主化同時,並未經過適當的歷史檢討歷程,導致對歷史事實的無知,或是錯誤認知所形成的歷史記憶,成為影響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歷史,朝向正常國家發展的障礙。

        歷史可以原諒,但不可以忘記,遺憾的是許多歷史事實未曾彰顯,更遑論記取歷史教訓。有鑑於此,我們特別邀請專家學者,選取深具歷史意義的課題,規劃一系列的座談會,期待以客觀歷史事實為基礎,傳達台灣主體歷史意識,彰顯歷史應有的正義。

 

竭誠邀請,歡迎蒞臨!

 

 

主辦單位:台灣歷史學會  協辦單位: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時間:2006116日(星期一)上午10點~12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3A(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人:李永熾(前台大歷史系教授,現任政大台史所兼任教授)

    人:

李筱峰(世新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陳翠蓮(政大台史所副教授)

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薛化元(政大台史所教授兼所長)

座談主題:

1.終戰的世界史意義

2.戰後台灣接收的國際法爭議

3.接收與劫收的爭議

4.文化差異與衝突

 

※注意事項:

1.          座談會採自由入場聽講,不需報名;現場資料有限,發完為止,請提早入場。

2.          若有任何問題請洽:台灣歷史學會  曾秋美 小姐/陳朝海 先生

電話:02-27122836   傳真:02-27174593

E-mailjuventus@mail.twcenter.org.tw  網址:http://www.twhistory.org.tw/

 

 

 

轉型正義—台灣歷史問題系列座談會

場次時間表

 

主辦單位:台灣歷史學會    電話:02-27122836

場次

主題

時間

地點

座談來賓

1

臺灣接收的歷史糾葛

 

2006116日(星期一)

上午10點~12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李永熾

李筱峰

陳儀深

薛化元

陳翠蓮

2

臺灣外交困境的原因與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內涵

 

20061117日(星期五)

上午

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 401會議室

 

陳水扁總統蒞臨

鄭欽仁

張炎憲

黃昭堂 

陳隆志

李明峻

3

國民黨黨國資本與黨產的歷史問題

 

20061123日(星期四)

上午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張炎憲 

張清溪

梁永煌 

何鳳嬌

林向愷 

4

制憲正名與脫中國內戰結構

 

20061130日(星期四)

上午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李鴻禧

李永熾

周美里

周志宏

5

非常體制下臺灣人權的歷史問題

 

20061210日(星期日)

上午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李永熾

薛化元

周志宏

陳翠蓮

張人傑

6

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根本問題

 

20061225日(星期一)

下午

台大校友聯誼社 

3A

許志雄

陳儀深

周志宏

王泰升

 

 

泰澤,不只是燭光與音樂

長老教會最近對泰澤很感興趣,總會舉辦了幾梯泰澤之旅,這期的教會公報也刊了許多參與者所寫的文章。泰澤祈禱,一種主要透過吟唱短歌、讀經、默想、禱告的聚會,似乎成了一種新流行。

我未去過泰澤,但是十多年前就參與過泰澤祈禱,是由天主教的修女們所帶領的。以簡單的電子鍵盤伴奏,在空曠的教堂裡只有十來個人,蠟燭微弱的光線讓人看不清別人的臉,好似把每個人隔開了,但同時透過唱詩、讀經、禱告,好像又融為一體,用心讀出的經文打在心頭上,是那麼有力,感受非常好。很喜歡這種自由、樸質、真誠的敬拜。

後來又參加過幾次長老教會內的泰澤祈禱,卻開始不大適應。燭光與聖像,終究和我所習慣的信仰傳統──拒絕一切儀軌與藝術的加爾文主義──格格不入,靜默與祈禱若欠缺成員間信任的交流、共融的熱情,就和一般的聚會一樣淪為形式。

泰澤祈禱,只是另一種敬拜讚美?

我想,泰澤祈禱真正感動人的力量恐怕不在儀式本身。泰澤團體的存在,堅守安貧樸素的生活,服務人群,把共融的喜樂帶給大眾,這才是讓泰澤祈禱如此有力的原因吧。

我們家的小妹妹(現在是一位牧師了)七年前很勇敢地一個人去到泰澤,住了一個月,參與了泰澤團體的日常工作。她的體會相當寶貴。以下是她所寫的文章:

在泰澤服事

作者:王芳舟

1998年的七月,冒著酷暑經過幾番波折的我,隻身來到了傳說中的泰澤;因為聽說這是一個最佳的靈修聖地,因此,激起我這個還在為成為全職傳道人猶豫的神學生的嚮往,盼望可以在此尋求到生命裡一些問題的答案。但我從未想到在泰澤生活的一個月,是我經歷過最豐富的心靈饗宴。

    當我決心前往泰澤之時,我知道它有一個融合的敬拜方式,是結合了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儀式,以詩歌為主要的祈禱和讚美,會中沒有冗長的講道,卻有沉思的時間。這樣的敬拜方式,讓我從台灣不斷受到敬拜讚美大聲歌唱、跳舞與禱告當中的激情中解放出來,讓我有機會沉靜下來,並且能夠深深的看見自己的內在,而不是隨著別人的口中言語起舞。

    在泰澤,每天有三次的敬拜時間,每次都讓我有不同的收穫。尤其在每天早上的敬拜之中都能夠一起領受聖餐,讓我深深感覺到上帝的靈從一早就進入了我的內在,那種與主合一的感受至今仍然存留在我的心中。我相信近年來去過泰澤人們也都會有類似的經驗。但在此我想要特別分享我在泰澤的另一種生活。

    泰澤針對第三世界國家所做的青年事工,是當我抵達時才知道的。雖然台灣不在他們的事工名單上,他們還是接納我成為長期住宿的青年,幫我安排了一位輔導修女,成為我在泰澤一個月的心靈導師。

    我被特別安排住進了長期住所,在那裡已經有好些巴勒斯坦和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的年輕女孩,我馬上受到了熱烈歡迎與好奇的眼光,因為他們無法了解台灣和中國的不同,等我費了一番功夫解釋清楚之後,他們就成了我在泰澤一個月當中的好姊妹。然而,修女們為了我的生活安排也費了一番苦心,因為對她們來說,一個月的時間並不能算是長期生活,但因為我的情況特殊,只能利用短短的暑假前來,因此,她們也就破例收留了我。而所謂長期的生活體驗就是與她們一起生活工作,因此,很快的我第一個星期的工作就被安排好了,並且在每個星期結束時與修女面談安排下一個星期的工作內容。在與修女的討論中,我將我在泰澤的一個月以四個星期作規劃,在前兩個星期以工作和靈修為主,第三個星期進行靜默,第四個星期在以工作為主。因此,我在泰澤生活的一個月中,一共做了五種工作;這對我而言是一個相當特珠的經歷,同時這些經歷也幫助我更加明白上帝的旨意。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打掃客房,這個客房是在修女居住的地方,是給特別的訪客使用的。工作的內容就是清潔打掃整個客房,並且換上乾淨的床單,同時整理餐桌,並在桌上擺上鮮花。工作的時間是在早上敬拜後到中午敬拜之間,大約有三個小時的時間。你可能會想,只有客房的打掃應該不需要用到三個小時吧,但當我開始動手做時,我才發現每一個動作都有他的意義,當我想到有人會因為我的整理而感到舒適時,我的心中充滿了喜樂,因此,我發現不愛打掃工作的我,竟然可以每天做得有聲有色。接下來,我還做過包裝服務,也就是為購買修士所做的陶瓷餐盤等易碎物品的包裝,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但我卻在當中得到了許多微笑及道謝;當我想如果我只是把它當成單純的工作,我想我必定會感到不耐煩,但當我轉換了念頭,想想任何工作中都有可能遇見主,我只要把工作當成一種服事,那麼即使面對同樣的動作也不覺得厭煩,反而樂於見到人們因為我的包裝而感到滿足。

    有室內的服務,當然也有室外的工作;由於泰澤的地方劃分了許多區域,因此,我的另一份工作就是整理露營區,包括營地的打掃及浴室的清潔,這就是一項比較耗費體力的工作了。當我在做這份工作時,便讓我想起在神學院住宿時的打掃工作,為了讓居住環境舒適,是需要大家付出時間與勞力的;同樣的,維持一個營地的環境整潔,也需要大家的努力,在這個工作中,我認識了許多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青年,看著十來歲的青年與二十來歲的我一起努力,揮灑汗水,整理環境,此時,語言的隔閡,年齡的差距已不重要,因為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把環境整理乾淨。想想,為上帝國的工作不也是如此嗎?不管你的年齡,你的民族,國家,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在泰澤還有下午茶時間,而我有一個星期的下午都在做分發點心的工作,相當有趣,因為在發點心時可以看見各式各樣的人,看見他們不同的表情,說著不同的語言,分享著他們在今天的工作與收穫。

    而讓我回味最多的是一份服務兒童的工作,這份工作有點像是在帶夏季學校的感覺,這是針對成人帶著家庭前往泰澤時,當父母進行他們的靈修課程時,修士們就把所有小孩集合在一起,以聖經故事為主軸,在配合關懷的主題;那一個星期所說的故事是浪子回頭,這樣的一個故事分六天進行,每天都有不同的道具配合故事,還有不同的主題曲。分組時,以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區分,讓他們體驗故事人物的感受,或是畫出他們所聽到的,並且分享一個關懷的主題;其中有一個主題是關於飢餓,還記得談到北韓的飢餓問題,說到那裡的兒童平均身高與體重都比一般的平均值低。要小朋友們量量自己的身高,在將身高減少10公分,並要想朋友去思考原因。我看到修士們對於信仰根基建立的用心,他們並不是單純的只談聖經故事,更以聖經故事為基礎要小朋友學習去關懷世界其他國家的兒童。雖然這個工作是去陪伴帶領小朋友,但我發現自己卻是領受更多,不僅從故事的分享中看見許多的可能,也從兒童的分享中得到更多。

    在其中多數的小朋友是不會說英語的,因此,多半都會分配來自相同國家的青年帶領他們,然而,那當中並沒有說中文的小朋友,我想我大概無用武之地了,但有趣的是,有一個講著法文的小孩不斷跟我說話,然而,我不會說法文,他也不會講英文,但六天的相處下來,我們雖然說著不同語言,卻都能了解對方在說些甚麼,這真的是一個奇妙的體驗,或許這也是聖靈的幫助吧。

    這樣的每一份工作結束時,都會與我的輔導修女談話,看看我有甚麼收穫,或是有甚麼難處,這樣的感受在台灣是難得的,也因此,當我回到台灣時,在教會服事後,我會找人談談服事過程的感受,並一起禱告;這也成為我服事的動力。而每當我對一樣工作開始感到厭煩時,我就會想想我在泰澤時所經歷的,想想這是一個可能服事耶穌基督的機會,我便能夠繼續往前走。

    我在泰澤有一項特別的經歷,那就是一個禮拜的靜默,除了修女教導分享靜默的主題以外,都嚴格守著靜默,就連敬拜時也是。第一次面對長時間的靜默,心中總有許多的疑慮,但通過修女教導帶領,很快的我便能夠進入這靜默的時刻,並且享受其中的甘甜。很難用筆墨去形容那樣的心境,當我與修女分享時,我說那是一種靜默的語言,不是你時常使用的語言方式。靜默的主要課題就是默想上帝的話,每天都有不同的經文主題,當你心中有所感覺想要表達時,可以透過圖畫來表達,我發現沒有甚麼繪畫天份的我,在那一個星期中竟然也有好幾張的作品。不僅如此,在那一個星期的靜默中,我問了上帝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真的是你要呼召成為牧者的人嗎?」這是我進入神學院研 究所之後常常問的問題,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甚麼能力,沒有特別的恩賜,我究竟該拿甚麼來服事呢?在靜默中上帝給了我答案,那就是上帝要我以愛來服事,只要將我全心全人擺在祂手中就夠了。因此,我除去了我的憂慮,我不再需要探問我適不適合,我只需要單純的將自己交在上帝手中就夠了。在那一個星期的靜默中我看見了許多異象,有的很清晰,有的有些模糊,我一直將這些異象擺在我的心裡,在我未來的人生中,我將能夠印證體驗。

    在泰澤的生活,給了我最好的生命饗宴,不單單是心靈上收穫,也讓我身體力行的體驗許多。我想最美的,就是找到與主契合的時刻。我並不想批評活潑的敬拜讚美方式,但我知道那不是我能與主契合的時刻,因為我需要的事更加深層的體驗感受;不需要激情的詩歌也能夠與主相遇,不需要方言禱告也能夠看見異象,感受聖靈;因為上帝以適合每個人的方式親近我們。泰澤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地方,我們不應該將它當成另一個取經之處,因為它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一種生命的展現。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