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8日 星期五

被棄的石獅(狛犬)

這對石獅從何而來?不得而知。在這角落裡,兩隻擺出交談姿態的石獅,生銹的香爐上放著拖把,讓人心裡無限感慨。

附近有嶄新的奠安宮,來自中國的機器雕的石柱石獅,繁復卻了無生氣。曾列為三級古蹟的老建築還是拆了,運到台灣民俗村,成為憑弔舊文化的對象,不復承載信仰的熱情。

我不能確認這對石獅和奠安宮的關係,但是這對石獅的形制、雕刻技法、表情與動作的生動程度,實在高出目前奠安宮前的嶄新石獅甚多。他們被擺在那裡「顧便所」,身上長了青苔,臉上還是一付認真討論的表情,不知怎麼,心裡浮現的是「高貴」這個詞。

就像竈下丫頭灰姑娘,暫時蒙塵,無法遮掩其真正的美質。被棄的石獅,仍顯示出匠人用心營造與歲月淬練出來的美感。

近日所見,不管蓋教堂還是蓋廟,多的是只想碾碎過去、連根拔起,把老舊的一切掃入垃圾堆,洋洋得意誇示這一代的能力與財富,比大比豪華比砸錢程度,卻一點也不認同這塊土地長久以來累積的藝術風格,一點也不願多花點心思來繼承祖先留下來的文化資產。

被棄的石獅之外,一定還有更多過往的高貴精神化身流落各處。在塵土中、在角落裡,有心人還是看得到他們的光芒。

石獅們到底在談些什麼?他們關心的不會是自身的命運,恐怕是憂心著這惡俗的社會將走向何方。

7.31增補:

謝謝提供資料,才知道原來這對「石獅」原本是北斗神社的狛犬。

那天去北斗時,繞到一條名為「神社路」的街道,很有興趣去找是否附近有神社遺跡,後來得知路底的北斗家商原本就是神社。

沒找到神社,沒想到卻看到了神社的狛犬,只是「對面不相識」。

仔細看,的確和嘉義神社的狛犬形制較接近,但是北斗這對看來還是有點漢人廟宇台灣獅的味道。

又,找到一張北斗神社的照片,但是那對狛犬看起來和這對又不大像。

找了兩張以前拍的嘉義神社狛犬,有兩對,這各是其中的一隻。

【轉貼】我們需要明確的政治倫理

我們需要明確的政治倫理
by TonyC
關於七二六記者會發言稿。在吳乃德所寫「公民社會和政治的分際」﹐把公民社會界定分別於政治和利益團體之外﹐是論述的重點。而台灣是不是有公民社會﹐或說公
民社會會不會因為這次的討論行動而界定清楚﹐會關係到台灣民主的前途。看台灣過去五十年﹐只有政治和利益團體。而政治由利益團體﹐比方說政黨或是族群所主導。

公民社會的主體內容是什麼﹐李丁讚在其文稿「道德﹑法制與政治責任」的闡釋簡單清楚。公民社會就是個體信賴沒有偏見的法制和政治責任清楚歸屬的社會。在這種社會裡﹐法制的訂立和實施必須無視膚色﹑族群﹑和各種歷史分類的指標。從我的觀點﹐李丁讚一文是整個行動宣言中﹐關於如何形成公民社會最切中問題最扎實的論述。

政治責任﹐或用政治倫理 (political ethics)一詞﹐是對政治人物行為的規範。直接跟政治人物的作為 (conduct) 有關﹐用明白具體的法律 (law) 刑責來規範指導在位者的行為。通常法律只界定如果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了什麼時就有什麼樣的處罰。法律不處理個體”應該“要做什麼的問題。就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來看﹐政治人物必須具備的政治倫理一是誠實﹐在說的時候不遮掩或是扭曲在其職位上做了的事。二是信用﹐努力去做已經說出的承諾。關於誠實﹐是法院作證前必須要做的基本宣告﹔只要做假證﹐不管受調查的案件如何﹐就已經犯罪。關於信用﹐在立法上比較含糊。

目前沒有國家立法﹐說候選人的政見如果沒有在任內實現﹐必須負法律刑責。在歐美的媒體有習慣記錄候選人的政見和政治人物的宣告。當這些人物在位的做法和其
政見或宣告相違背﹐媒體就會把這些記錄播放給大眾評估。在台灣﹐媒體自貶為一種爆料商業的利益團體﹐只為了在現時取悅特定的新聞消費者﹐不成為公民社會的器具﹐不替公民有系統地記錄整理政治人物的言行。

今天論壇的行動就在於界定生成超越利益團體的公民社會和政治倫理。而且強調政治倫理不可以和道德混為一談。所以﹐當然連媒體都是檢討的對象。這是自由的網際網路能夠發揮的功效。

道德 (morality) 是對於社會發展的文化價值觀。之所以有關社會﹐就說明這不能只是個人的偏好或信仰。東亞文化的道德觀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我們要自覺這不是唯一的道德價值體系。還有其他的選擇﹐比方各類宗教的道德體系。道德觀點不能直接影響干預政治體系的運作﹐但是可以透過強化上述個體的誠實和信用兩種政治倫理來參與。既然法律不能全然界定誠信﹐模糊的地帶就是道德發揮的空間。

目前我們在力推形成公民社會和確定政治倫理的社會運動﹐不是在處理選擇那一套道德文化價值。這個我們要像李教授一樣講得很清楚﹐免得被沒腦的人說我們在唱高調﹐用泛道德甚至是宗教在干預政治。

但我們在考慮制度的實際面時﹐不能就忽視道德文化價值體系的功能。沒有道德的根基﹐就沒有誠信的絕對必要。沒有誠信﹐就沒有了政治倫理﹔沒有基本的政治倫理﹐就連法律都不能挽救政治體系。比較英國﹑北歐﹑和其他國家的政治運作﹐就知道沒有基督新教的道德﹐就很難有永續的民主政治倫理。而在各地長老教會的基本信條﹐是把新教的道德實現在代議制度的倫理中﹐來架構和運作教會自治的組織。所以歷史上受到加爾文主義影響很深的地區﹐不只是教會﹐而是連整體國家的民主制度都可以運作和持續。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地區。現在﹐不同的道德價值觀點和宗教如何一起強調誠實和信用這兩個核心價值來明確政治倫理﹐以至能夠產生和服務公民的社會﹐可能比讓政治人物自己決定應該遷就那個利益團體﹐或將來到底要統要獨都要緊。


【Twcivilsociety︱我想聽你說什麼】

2006年7月27日 星期四

台文小說集《天使》部落格開張

我想好好寫一篇介紹貞文小說的文章,至今還沒寫出來,十分慚愧。

希望已經拿到書的朋友,能多多少少寫一點介紹、評論。

Bichhin已經多次幫忙宣傳。最近的一篇是:【暑假強打】母語書寫的女性小說:《虱目仔ê滋味》、《天使》。在此也要推薦清文的《虱目仔ê滋味》

追尋天使部落格,除了介紹《天使》這本書之外,也會成為王貞文發表作品的地方。

想買書的話,可以聯絡人光出版社或新樓書房(06-2356277)。可能要再過兩個禮拜新樓書房才會鋪書,鋪書範圍也僅限基督教書房和誠品書店。有興趣的朋友,直接和我們連繫也可以:judie35@pchome.com.tw

2006年7月26日 星期三

壯大公民社會,如何去做?

715聲明之後,丟出的議題引起不少討論。媒體大多將問題集中於「親綠學者倒扁」,而未看重學者們企圖創造改革契機、重塑公民力量的目的。726的記者會,只看報導得到的印象也還是:「繼續倒扁」、「對民進黨失望」。記者會的大主題是:「壯大公民社會,提升台灣民主」,然而這個主題似乎未能引起注意。

媒體的操作仍然是:找出幾個綠色代表人物,來表明阿扁已經眾叛親離。這次的英雄,一是律師羅秉成,一是台灣史民間學者楊碧川,一是閃靈主唱Freddy。但是Freddy否認他有參加聲明連署,在他的部落格上可以看到他的聲明:未連署七一五〈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一文,但深切期盼台灣轉型正義早日得以伸張

學者們在記者會上,主要針對連日來各界的批評做出一些回應。感覺上,就是把上次的話再說一次,多做一些說明。對阿扁不辭,僅表示遺憾,並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對各方期待的「第三勢力」,倒是很明白地說目標不在此。學者們未來的行動,目標是:「壯大獨立自主的公民社會」。

「壯大獨立自主的公民社會」,如何去做?目前看到的似乎主要是方向宣示,而沒有一個實踐的方案,這是令人比較失望的地方。從715開始產生的「綠色反省再出發」的力量,在陳水扁、民進黨以作文而非行動回應之後,照理說應該要激發更嚴厲的「公民社會意見」,要激起新的壓力(或許不用上街頭,不用成立組織,但至少可以有更密集的言論攻勢),可是從726的這些說明來看,這十天來累積的「綠色反省再出發」,恐怕又要煙消雲散,化為各角落艱辛的單打獨鬥。

雖然沒有特別聚焦,但是幾位發言者都提到了轉型正義和族群問題的超越。這的確是台灣目前很重要的議題,但是這兩者都不是阿扁下台所能解決的,也和阿扁近日的聲望危機沒有直接關係。這種目標不明的打法,教人捏一把冷汗,也注定無法玩下去。

對715聲明之後可能興起的「進步本土運動」本來期待是很大的。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轉載】726記者會發言稿

二、族群問題 

        我們在聲明中指出陳總統以動員族群感情取代反省,得到不少人的指教。首先我要澄清,我們並沒有宣稱,陳總統「製造族群分裂」。我們了解,台灣的族群分裂是一個政治現實。它有歷史原因:包括不同的歷史經驗,以及國民黨威權統治下對台灣文化和語言的壓制、對政治的壟斷。本省人過去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所受到的壓迫,以及感情上所受的委屈,一直到現在都持續在發酵。另一方面,台灣族群的差異同時也來自對未來的不同想像。 

       由於這些差異,不同的族群因此成為不同政黨的堅強支持者。政治競爭的邏輯是鞏固自己的選區,尋求自己選民的支持。這是政治的邏輯,我們沒有任何的批評。 

       可是我們必須了解,因為台灣族群問題的癥結是歷史和主觀認同的問題,而不是客觀的種族或經濟利益。因此,族群問題不可能透過制度加以解決。解決之道是語言,特別是政治人物和媒體工作者的語言,和理解。 

       我們期待的是,政治領袖在鞏固自己選民的同時,能夠也考慮到他的行動和語言,對族群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例如,宣揚台灣獨立或中國統一,這是政黨的責任。可是,要用甚麼樣的語言呢?「國民黨再度執政,就會被中國併吞。」將對方描繪成敵人的同路人,只會加深族群緊張和偏見。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的政黨都在動員族群感情,尤其是媒體工作者所製造的族群緊張最為嚴重。如果我們今天的目的是討論族群問題,我們當然必須指出,國民黨的馬主席首先說,「阿扁會死得很難看。」陳總統只是對他回應「如果很多人對我的怨、對我的恨一定要扣扳機,讓阿扁死得難看,這樣才能平復、才能夠紓解,那我願意,我願意為台灣來犧牲,就請扣扳機吧!」如果我們討論族群問題,我們當然應該指出雙方都有責任可是因為我們今天的焦點,是陳總統鞏固他選民的策略,我們只能針對問題來談。 

       在這裡我們必須重申:台灣族群問題的解決,不是靠制度,而是靠所有政治領袖的言詞和理解。在上一次的記者會中,我提到華盛頓在獨立戰爭後主動交出軍隊回歸農村,為美國所創下的典範。今天我要提到林肯總統為了撫平南北對立,所下的功夫。林肯的連任就職演說只有七百零三個字。這篇演說並不像林肯的其他演說那樣有名。可是林肯卻自認為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演講。因為該篇演講只有一個目的:為仇恨的雙方帶來和解。無論是軍事上或道德上,北方都是勝利者。可是林肯卻非常小心不以勝利者之姿在道德上羞辱失敗者,試圖為仇恨的雙方帶來和解。「雙方都閱讀相同的聖經,雙方都向同一個神禱告,都乞求祂協助打倒對方…讓我們不要評價他人,以免遭受他人評價。上帝不可能同時回應雙方的祈求,祂也沒有完全偏袒任何一方。」 

    這是一個值得學習的苦心我們期待台灣的政治領袖在鞏固自己選民的同時,也能留意他們的言詞對族群關係所產生的後果。

 

七二六記者會發言稿(二)

道德、法制與政治責任

李丁讚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我們的「聲明」發表後,引起社會廣大的討論與迴響,而且,討論的深度有明顯增加。除了簡單的「喜歡」與「不喜歡」外,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說理」與「論證」,讓我們隱約地看到「公民社會」的影子。這是我們最感欣慰的。在這些迴響中,固然有很多支持與鼓勵,但也有不少質疑。其中,對我們的聲明最不放心的地方是,我們似乎想要以「道德」取代「法制」。有人甚至指責我們想要回到傳統的聖賢理想。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責任政治其實只是在守護道德的底線,其目的則是讓法制能夠順利運作。因此,政治責任是整個法制不可分割的一環。

傳統的道德政治,很重視個人的修為,所謂誠意、正心、慎獨等。在這種政治道德下,每個人都要隨時注意自己的每個生活細節,甚至獨處時,更要謹慎戒懼。但民主政治中的責任政治並不重視這些私德。領導人物的言行,只要沒有影響到公共秩序,他/她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這是責任政治不過問的部分。但是,當一個領導人物的言行,引發社會的、公共的不良後果時,責任政治就開始適用了。譬如說,領導人物的言行,引發大眾的懷疑、不信任、厭惡、甚至抵制時,政治秩序必然因之大受影響,這時,領導人物已經沒有足夠的威信來實踐他/她的政策,施政品質必然大受影響,公共福利也因此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負責任的領袖一定會馬上辭職,讓政治秩序能恢復正常運作。

因此,責任政治並不是在提倡道德政治。它只是在維護一個最起碼的道德底線。藉著這個底線的維持,讓政治秩序能夠正常運作,讓法律制度可以安穩地獲得實踐。在這個意義下,責任政治是法律的「制度環境」,是整個法律體制得以運轉所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我們這次要求陳總統辭職辭職,除了因為親信牽涉貪腐案之外,也因為他本人在SOGO案的前後發言中,有諸多遮掩,甚至有說謊之嫌,引發民眾的懷疑,以及不信任。他對重大政策的宣示也經常反復矛盾,讓大家對國家方向充滿不確定感,在在嚴重影響到政治體制的正常運作。在這種政治文化或政治氛圍下,法制很難獲得實踐。因此,我們雖然同意某些反對我們聲明者所說的,陳總統辭職不能解決問題。但是,我們也認為,陳總統不辭職,很多重大問題都很難解決。所以,我們再度呼籲陳總統為國著想,主動辭職。


七二六記者會發言稿(三)

SOGO

羅秉成

律師

看不下去,幫不上忙。原來如此,走了吧!(SO, GO!)

一場「向人民報告」的高亢獨自,嘶聲答辯,竟讓人充耳卻無所聞。轉朝無聲處聽雷,反而聽到了沒被說出的真相。所謂「沒有直接收受SOGO禮券」的弦外之音,等於自認已收了SOGO禮券(李恆隆而黃芳彥而吳淑珍串成間接收禮的證據鏈),但也等於自毀「如果有收到了SOGO禮券就辭職下台」的政治承諾。是「位子」,尤其是「大位」才能考驗出假扮正直的人;是「鏡子」,尤其是「照世鏡」才能測試出偽裝無辜的人。這篇虛張聲勢的報告該被當掉,按熄電視的那一刻,陳總統辭不辭或罷不罷,都已非關重要,因為他已從我心中徹底下台。

SO,GO!可鄙復可棄,走了吧!

那原來堆疊如山的信任,東抽走一塊陳哲男案,西抽去一塊趙建銘案,本已岌岌危危,是陳總統你親手抽掉最後一塊致命的積木-SOGO案,脆弱的信任瞬間潰倒散裂。不公平的是,關於信任這回事總是一夕間便可摧毀殆盡,卻祇能從頭一磚一瓦慢慢累積回復。坦白說,從黨外時期到民進黨執政所堆起的數十年信任,一旦崩垮,是不可能在不到兩年的任期內重建,而「權力下放」不過是詭詐的延命技倆,只有從容辭職,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一個無從上訴的判決。SO,GO!放手離去吧!

聶魯達(Neruda)詩云:「每一椿罪行都會生出子彈,遲早有一天它們會射中你們的心房」。莫再說什麼「沒有證據證明違法犯罪,就沒有下台的道理」之類的窮詞。你犯的是「政治的罪」,不要再拿「法律的罪」搪塞悠悠之口。法律講究「無罪推定」,而且罪及一身,禁止連坐,但政治不是。政治是「有責推定」,而且是責任連帶,這是政治倫理與責任政治的真諦。你仗靠陳哲男、馬永成這些人的助力坐得大位,並倚為重臣,禍福與共,沒有道理他們所犯的過錯,你能獨免,這絕不是輕描淡寫一句「識人不明,用人不善」可以掩飾帶過的,而不斷重複上演「棄車保帥」的政治戲碼,只招來「把式用老」的嘲諷,於事何濟?貪腐蝕根,一朝彰露,「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貞觀政要語),這是上行下效的集體之惡,不是一句「不知情」就可輕易推卸。倘若是知情,竟加以護短包疵,該辭職;若是不知情,便是昏庸無能,也該辭職。不是故意才有責任,過失也要負責,這是政治的代價,你不可能不知。你躲過了暗殺的子彈,但終究躲不過被自己種下的貪腐惡因所反噬。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罷免聲浪,你負嵎頑強抵抗,但反而更加催高了「司法民粹主義」的氣焰,非理性的社會,只剩政治勢力的惡鬥對抗,而無法理性對話。「趙案」在媒體過度的加料渲染下,恐怕已無可能得到真正公平的審判,這也使司法無法受到世人公平的評判。何不瀟灑離去,用餘生為自己及家人的清白,奮戰不已。如果是這樣而失去總統的寶座,又何足惜?

SO,GO!就撤掉刑事豁免的保護傘,拿出律師的真本事,證明我是誤判,去贏回你最後的尊嚴!


七二六記者會發言稿(四)

面對傷痛 看見希望

黃長玲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在這個地方﹐曾經有許許多多的人在威權時期遭受國家暴力的侵害﹐因而犧牲生命。當時的受難者既有本省籍﹐也有外省籍﹐既有追求台灣獨立的人﹐也有嚮往與中國統一的人。對於這些受難者生命史的理解﹐使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從過去到現在﹐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其實一直在族群與統獨這些艱難的議題中困勉而行﹐我們今天在國家認同上的困境以及族群關係上的傷痛﹐其實是歷史的延續﹐而從過去到現在﹐為這些困境與傷痛帶來希望的則是對於民主生活的共同渴望。

很多人認為既然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或其家屬可以依法向政府申請賠償﹐轉型正義的問題就應該告一段落﹐台灣社會也應該走出悲情﹐共創未來。然而﹐轉型正義不只是國家對個人賠償的問題﹐也包括了整體社會對歷史經驗的思考與反省。走過威權統治的國家﹐在民主化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傷痕必須面對﹐這個經驗與課題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它普遍的存在於所有經驗威權統治的國家﹐但是它也映照台灣的歷史與社會構成。如果我們無法面對台灣的過去﹐無法深入理解白色恐怖的複雜面貌﹐我們就不會珍惜台灣這得來不易的民主﹐也不可能為它建立豐厚的資產。只有我們能夠一起面對過去﹐我們才可能有共同的未來。

轉型正義所要處理的歷史經驗﹐不只是政治權利的部份﹐也包括對語言及文化的尊重。由於政治權利或人身自由受到侵害是威權統治下國家暴力最直接具體的形式﹐因此轉型正義的處理﹐也往往聚焦於此。然而﹐這也使得文化權的問題相對被忽略。過去威權統治下﹐政府對於本土文化的壓制﹐以及因此而創造的語言以及文化位階﹐至今仍是台灣族群議題中﹐最複雜以及最需要細緻處理的部份。對本土文化權的剝奪不僅使得幾十年來許多人在公共事務上處於噤聲失語的狀態﹐也使得台灣文化中素樸的多元性失去它原有的活力與創造力。今天台灣的政治歧異中﹐許多人所表現出來的對本土二字的輕蔑或捍衛﹐其實與整體社會對於文化權的理解有密切的關係。對於一個民主社會而言﹐要建立政治平等是相對明確容易的﹐但是要建立文化上的平等﹐卻需要社會成員彼此之間深刻的理解與尊重。

無論是對個人政治權利的侵害或是對族群文化上的壓制﹐過去威權體制的種種不義﹐都在台灣社會留下傷痕﹐這些傷痕持續侵蝕我們的社會信任﹐也持續影響台灣民主的進程﹐然而﹐唯有我們共同面對過去的傷痛﹐才能一起看見希望。


七二六記者會發言稿(五)

讓思想引導我們脫困

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一、失之交臂的歷史契機

台灣,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島嶼。複雜的歷史在她體內埋下太多衝突的種子。原本,她就是一個多族群的移民社會,長久以來,不同族群為了爭奪生存資源而相互惡鬥。更不幸的是,歷代的外來統治者為了鞏固權力,不惜以「分而治之」的策略,進一步分化這個社會。清朝分化閩、客,日本區隔原、漢,戰後的國民黨則創造地方派系,以台治台,並且以省籍作為權力分配的依據,進一步制度化,乃至政治化了族群關係,使省籍/族群,壓過了階級,成為台灣最主要的政治與社會矛盾。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確實具有族群動員的性質,但是這個族群動員的社會基礎,是國民黨的少數統治、族群操作與文化歧視所造成。換句話說,有什麼壓迫,就會產生什麼抵抗。台灣當代族群政治的始作俑者,是國民黨政權。

台灣的族群政治當然不是陳總統發明的。然而正因如此,我們今天才更不能複製壓迫者的邏輯。動員受傷的情感是迅速而有效的,偏偏這個憂鬱的島嶼身上烙印著太多歷史傷痕,族群動員於是變成所有政客難以抗拒的誘惑。沒錯,不是只有陳總統這麼做。大家都這麼做。我們不做他們也會做。但是無論如何民主進步黨就是不能這麼做。因為這是台灣人民的期待。這是台灣歷史的要求。

我們必須記得:族群衝突是外來統治者對台灣所施加的魔咒。它阻礙了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形成,也使進步政治遲遲無法出現。作為台灣史上第一個本土政權,民主進步黨如果真的疼惜這塊傷痕累累的土地,原本應該努力掙脫這個魔咒,以誠意,以耐性,以同情心,以同理心,以溝通,以協商,以良善公正的施政,來修補社會裂痕,驅除歷史幽靈的。想要使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嗎?想要制訂一部所有台灣人都願意接受,都同感驕傲的,偉大的台灣國憲法嗎?想要讓「台灣」這個美麗的名字行遍天下嗎?那麼難道不是應當先修補社會裂痕,說服社會大眾,建立社會共識嗎?這個任務當然是無比艱鉅的,也不是短期間能夠完成的,但是有哪一個新國家的建立是簡單的呢?既然口口聲聲自詡為「本土政權」,難道不應該有一點開國者的格局、氣度、見識和勇氣嗎?沒有歷史視野,喪失核心價值,專做短線操作,為獲取選票、為逃避政治責任而不惜玩弄人民對台灣真摯情感的政客,有可能團結台灣,有資格做咱台灣的華盛頓和傑佛遜嗎?

我們台灣人夢想的,是堂堂正正的出頭天

民主進步黨的政治菁英們,原本你們掌握了整合台灣,主導未來台灣政治發展的先機,如今你們已經做出選擇,放棄了這個機會。台灣史上第一個本土政權終於拋棄歷史交付的使命,和其他政黨一起沈淪,深陷現實主義的泥沼。偉大的「立憲的時機」(constitutional moment)恐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再出現了。所有支持台灣民主獨立運動的朋友,此刻我們必須要做好長期在野的心理準備。

二、讓思想引導我們脫困

台灣主要政黨在歷史關鍵時刻集體沈淪,迫使我們必須另尋出路。然而出路在哪裡?在街頭的「人民力量」嗎?我們認為,在台灣內部族群關係尚未改善之前,群眾路線只會引發下一波更激烈的對立衝突。在「第三勢力」嗎?我們認為,當前的台灣並沒有足以孕育清新政治力量的文化與政治條件。事實上,台灣政黨與政治化媒體的沈淪,恰好是政治場域中價值虛無以及思想貧困的表徵。我們當然需要新的政治力量與新的政治行動來引領台灣,但是新的政治行動,需要新的政治思想:沒有盧梭和伏爾泰,就不會有巴斯底;沒有馬克思和托克維爾,就不會有巴黎公社和第三共和。〈七一五聲明〉的公民行動,雖然無力撼動政治僵局,但卻已經引發公民社會內部廣泛而激烈的辯論,我們期待這些辯論持續開展,經由相互碰撞,誘發出巨大的思想能量。事實上,我們觀察到,一個新政治論述的歷史空間,已經逐漸開啟,一場新的思想運動,正在胎動之中。作為知識與社會運動的工作者,我們選擇投入這場即將來臨的民間思想運動,和全台灣,以及全世界心懷台灣的思考者一起,為壯大台灣公民社會,以及催生來日清新進步的本土政治力量而進行長期的耕耘與努力。這就是我們所認知到的唯一出路。

曾經參與阿爾及利亞反殖民獨立運動的偉大思想家與革命者弗蘭茲‧法農說:「每一個世代都會在渾沌不明之中找到他們的使命,然後去完成這個使命,或者背叛這個使命。」努力學習,認真思考,相互激盪,共同成長,誘發並凝聚台灣公民社會所蘊藏的智慧與道德感,培育下一個世代的領導者,並且逼迫墮落的政治社會前進—這就是我們認知到的這整個世代知識人的使命。我們將會完成,還是背叛這個使命?歷史將是我們最後的審判者。

我們美麗的故鄉台灣是如此混亂、瘋狂,以致她使我們如此困惑,如此心痛,然而全台灣,以及全世界心懷台灣的思考者先進們,就讓台灣的混亂,台灣的瘋狂刺激我們的想像力,刺激我們的原創力吧;讓台灣的瘋狂,把我們刺激成詩篇、歌謠、創作、思想以及行動吧!

當我們受困於權力的廢墟,請讓思想的火光引導我們脫困。

 

 

 

 

 

 

 

 

 

 

 

 

 

 

 

 

 

 

 

 

 

 

 

 

 

【轉載】726記者會及聲明:壯大公民社會 提昇台灣民主

〈七一五聲明〉發起人回應文發表記者會

時間:2006年7月26日(週三)下午3:00

地點:青年公園園藝展覽館(臺北市萬華區水源路199號)

七月十五日,我們發表了〈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聲明。引起各界許多迴響。許多相識的朋友、以及不相識卻尊敬的各界人士參與聯署。其中,網路聯署已逾兩萬人參與。來自學術、文化與社運界的朋友包括:

陳芳明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王秋森(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名譽教授)、王鴻楷(台大城鄉所教授)、王震武(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心理系教授)、方儉  (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古明君(紐約新學校社會學博士)、朱玉璽( 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呂紹理(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建民(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廣均(中央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李金蓮(文化工作者)、周美玲(電影及紀錄片導演)、林鈺雄(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林志潔(交大科法所助理教授)、林益仁 (靜宜生態系助理教授)、吳志光(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祝平次 (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台麗(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柯裕棻 (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許甘霖(成大公衛所助教授)、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講師)、黃金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康明昌(台大數學系教授)、張娟芬(作家)、郭瓊瑩(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蔣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辜千祝 (American University社會學系訪問學者)、劉昌德 (中正大學電傳所助理教授)、楊碧川(歷史學者、政治受難者)、鄭政秉(東吳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鄭雅文(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羅秉成(律師)……等等。 

由於聯署人數眾多,各領域中的許多中堅力量,我們無法一一列出,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我們也瞭解網路聯署有認証上的困難,上述人士都經過我們親自確認。

七一五記者會之後,我們雖很少公開發言,但我們堅守七一五聲明內容與記者會上的發言主張,謹慎地對待變局,認真傾聽各界意見,討論溝通對現況與未來的想法。我們認為,這不是一場「倒扁」與「挺扁」之爭,而是一個思考台灣民主與認同建構的起點。

7月26日下午3:00,我們將在青年公園園藝展覽館舉行記者會,由幾位發起人與聯署人,包括:范雲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吳乃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丁讚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羅秉成2004年總統選舉有效案訴訟府方代表律師)、黃長玲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等人,向社會各界表達我們的看法,並回應各界的指教。

2006年7月24日 星期一

補記詹益樺追思會

那天因為估錯時間,路頭又不熟,到達會場時,活動已近尾聲。上面這張照片,是大家輪流到詹益樺銅像前獻花的情景。

詹益樺是竹崎人,可能是在民進黨執政後,竹崎親水公園內建了這個銅像,就在一座嶄新鮮紅的觀光大吊橋旁。每年,阿樺的朋友們在此舉辦追悼儀式。

終於找到會場時,映入眼簾的是「獨立台灣會」鮮黃的廣播車,會場內冒著大太陽坐在草地上的,頭綁黑布條、眼睛含著淚,多半是皮膚曬得黑亮的勞動者、白髮蒼蒼的男女。

獨盟的黃昭堂主席受邀來演講。在台上主持的,是從台南市來的黃昭凱和林宗正。大部分人上台講話的人我都不認識,只認得一位嘉義市議員、也是獨盟成員的蔡文旭,其他大多是阿樺當年的同志和朋友。當然啦!當權的民進黨高層人士是不會到的。

紀念儀式的最後,是大家同唱「勇敢的台灣人」。這首歌當年在街頭上人們唱得多嘹亮、多感人!但是現在,沒看歌詞還沒幾個人唱得全(我也無法全首背出來)。

到得太晚,沒聽到演講。倒是林宗正牧師有說:URM訓練會要恢復了,這個時代還是需要草根運動,大家要繼續打拼。

我們純粹只是去表達對詹益樺的敬意,對其他參與者到底從何而來、紀念活動如何組織,一概不知。感覺上他們大多是長期參與民主運動的熱心人士,對現在民進黨的種種表現相當失望,有強烈的失落感。他們仍抱持著建國的理想,只是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行動才是有效的。

不知道現在民進黨掌權的那些人到底如何看待這些草根運動者?他們有些人可能從未入黨,也可能是最早入黨的黨員,在「關心政治」的路上付出甚多而所得甚少,在別人鑽營拍馬找出路時,在別人利用特權賺大錢時,他們一次又一次懷抱著希望走上街頭,迎向水柱、棍棒、盾牌、鐵拳,相信「台灣人出頭天」會帶來更平等、更自由、更有尊嚴的生活。當綠色政權始終未如預期般帶來真正的改革,他們隱忍著、等待著,相信著,繼續搖旗加油。當掌權者的面目越來越像當年他們奮力抗議的KMT政權,他們心頭流著血,不願相信這個事實,寧願認為是舊勢力代言人的媒體抹黑。然而,他們仍擁有敏感的良知,清澄的眼,看得見不義,看得出虛假。在感情上,或許暫難與民進黨切割,可是一個不知反省、沒有理想的民進黨,還想繼續驅使這些基層支持者,繼續「無償使用」支持者的熱情,我想是很難的。

我不知道林牧師所提到的URM訓練會有多少人參加,又能帶來多少效果?不過,我相信若民主運動基層工作者若有好的社會分析工具(不依賴媒體與名嘴,而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去分析),以及不依賴現有政黨的組織能力,很可能會產生新的社會改革動能。

民進黨忘了詹益樺、忽視詹益樺,也好。原本他就不是屬於擁有權勢的一群,而是永遠的革命者。寧願看到他被一群好友圍繞,總勝過被一群政客利用。寧願他活在懷有理想的人心中,勝過被供奉在權勢者建構的廟堂內。

茄苳樹窠:詹益樺殉道十七週年追思紀念活動

媒抗:出自基層的台獨民主鬥士──詹益樺(收集了很多重要資訊)

2006年7月23日 星期日

好吃的高麗菜飯

這一碗是Arkun最愛的香炒麵。味道也是很棒。我和Karla一人點香炒麵、一人點高麗菜飯,說好吃一半交換。但我一吃高麗菜飯就不肯讓,因為太好吃了,卻又搶吃了不少香炒麵。

粉腸賣光了吃不到。這盤筋仔肉三個人慢慢吃,很捨不得的吃喔。

我們還點了青菜和三種湯,但吃起來後管不了拍照啦!豆腐湯讓我印象深刻。兩塊豆腐飄在清湯中,豆腐的豆香好濃,輕咬下去感覺像喝了一口濃豆漿般,真是絕頂的豆腐!一碗十元的豆腐湯,品質絕對比得上在京都清水寺附近吃的貴蔘蔘的湯豆腐。

在Arkun的帶領下,真的是享受到絕妙的鄉土美味,真幸福。

這是龍吉麵攤上午十一點半左右的景象。客人川流不息,沒有人在乎沒有冷氣。

田中神社遺跡

鼓山寺的建築很新,佔地頗廣。旁邊有一幼稚園。幼稚園和鼓山寺間有一間日本風味的木造建築。就是這間房子首先吸引了我的眼光。

進了寺院大門後,是一條石板鋪成的參道,一旁有塊日本形制的石碑,路的盡頭接近台階的道旁兩側,各有一個保存還不錯的石燈座。

這座碑記載的是為營造神社而捐錢者的姓名和捐款數額,時間是昭和14年(1939)。石碑上「神社」和「昭和」的字樣模糊不清,可能之前試圖塗改掉(這種情況在很多日治時期營建的大寺中都可見到)。

旁邊的草地上,有造形奇特的石桌石椅,看起來明顯是原先的石燈座再利用做成的。

種種跡象顯示,這裡日治時期應該是神社所在地。

上了台階,進到鼓山寺內部。背山而立的主殿,格局極有氣勢。

旁邊有兩個小石庭(其中之一即本文第一張圖),倣日本式枯山水,但總覺得味道不對。不過那石造小燈倒是非常有古味,很有可能是神社時代遺留下來的。

回來之後,在網路上找相關資料,看到這樣的資訊

鼓山寺位於田中鎮,地當八卦山台地南段,田中鎮碧峰里中南路,如搭公車,可坐彰化客運,往赤水或松柏嶺方向,在達德商工站下車;鼓山寺是本地古剎,日治時期,昭和五年,曾闢建田中神社,目的為奉祀戰亡的日本皇族。規定每月初一、十五要到神社朝拜;光復後原址改建為鎮安宮,民國三十四年創建,由陳鴻苗主持,初期奉祀開台聖王鄭成功,民國四十六年曾經擴建,改供奉釋迦牟尼佛,偏殿設佛學講堂。

昭和五年就建立了?可能最初規模較小,只是當地日本人社區的精神所寄,到了1939年在皇民化運動中才再度擴建吧?看石碑及石燈上的捐款者,台灣人不少,而某些日本式姓名顯然也是台灣人(當時的士紳很多改姓名的)。

戰後改奉鄭成功,變成「鎮安宮」,倒是很符合政治正確,也讓這個神聖空間繼續為宗教所用。比較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會從鄭成功廟變成佛寺?是鄭成功沒人拜?還是有其它緣故?

還看到一個專門在收集台灣原有神社資料的部落格:神社旅人。可惜他那裡沒有田中神社的資料。

鼓山寺作為佛教道場,給人的感覺還算寧靜莊嚴。但是建築本身的美感並不是我很欣賞那種。拍了幾張照片,記念到此一遊。

鼓山寺旁的森林步道,非常值得一遊。我們冒著暑熱,在正中午來到這裡,好處是人比較少,可以從容而行。聽說清晨和黃昏,是像菜市場般熱鬧,寺旁的走道上擺滿攤子。

從八卦山邊眺望田中附近的田園,真是美麗!

RIMG0297

2006年7月21日 星期五

轉載:總統專文、民進黨改革聲明

民主困境與政治道德

 

2000318,那一天晚上的心境與思考,至今依然鮮明,阿扁始終無法忘卻。

 

當選舉結果揭曉的那一剎那,勝選的喜悅是短暫的,接踵而來的是更多沈重的責任與未知的惶恐。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幸福與安危,以及長達半個世紀一黨威權統治的沈痾積弊,將完全落在阿扁的肩上,因為人民選擇了阿扁,要求阿扁必須忠實履行憲法的義務,擔負起國家領導人的責任。

 

回首過去六年,阿扁與整個執政團隊每一天所面對的艱難處境,以及近來各種的紛擾,如果就此辭去總統職務,對阿扁及家人而言絕對是成全小我最好的解脫。二十五年來,阿扁對家人有太多的虧欠,只因為選擇了政治,太太終身殘廢。「蓬萊島案」入監服刑及日後在政壇上的起浮,讓孩子們飽受外界的另眼看待,長期生活在封閉、缺乏信任與安全感的環境,無法與一般孩子一樣正常交友,身為丈夫與父親的阿扁是何等痛心,不止一次有過就此告別政壇,遠離是非的念頭。但這些都實不足為外人所道,也不適合要求別人的同情。

 

日前看到乃德兄及許多過去的老朋友,建議阿扁在尚有能力全身而退的情況下,辭去總統的職務,為台灣的民主樹立難得的範例,依稀流露對阿扁的愛護及保全之意,內心更是五味雜陳。也許在結論的建議容或有討論的空間,但阿扁始終相信乃德兄及許多朋友的原意絕對是良善的,阿扁願意虛心受教,也呼籲外界不要懷疑他們的動機。

 

今、明兩天,民進黨將舉行全國黨員代表大會,為了貫徹「權力下放」的決定,阿扁將不會出席,但這絲毫不減損阿扁對民進黨的熱愛與期許。民進黨是台灣第一個本土政黨,也是台灣第一個民主政黨。台灣是民進黨終極的關懷,而民主則是自黨外以來始終堅定不渝的信念。台灣是二千三百人民賴以安生立命的唯一憑藉,如果失去了國家的主權,淪為「香港第二」,台灣的民主就沒有任何發展的機會與空間。同樣的,如果台灣放棄了對自由與民主的追求,重新步上威權統治的後塵,台灣只會變成一個地理的名詞,不再有任何值得我們努力與奮鬥的意義。台灣與民主之間是一個等號,唯有民主不斷獲得深化,持續豐富它的內涵,台灣才能日益成就她的偉大。

 

民進黨尚未執政以前,我們訴求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執政後,我們更沒有放慢深化民主的腳步,短短的六年內,逐步實現過去黨對人民所做的民主承諾,包括:軍隊國家化、情治單位法制化、政黨退出校園及司法、禁止政黨經營事業及媒體、推動第一次全國性的公民投票、完成單一國會廢國大與公投入憲的憲改工程,以及「終統」等重大的工作,積極落實「主權在民」的民主真諦。

 

我們做的絕對還不夠,不夠多也不夠好。同時,這些民主成就,如果沒有人民的認同與支持,光靠阿扁與民進黨是不可能獨力完成的。人民才是成就一切偉大事業真正的主人,唯有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謙卑、負責任的傾聽人民的聲音,真心誠意的為人民服務,民進黨才有繼續執政的資格與價值。

 

我們愛台灣,以及她所代表的自由與民主的價值。因此,我們最不樂見的就是台灣社會因政黨政治的興起與民主選舉的競爭,不斷激化彼此間的對立並反覆遭到撕裂。自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各種政治的亂象與紛擾始終不曾停止過,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國家認同的分歧,部份也反映許多第三波新興民主國家所共同面臨的困境,包括:轉型正義的難題、政黨政治的惡質化,以及憲政選擇等等,不斷考驗著政治人物的智慧與決心,以及全民對於民主的信念與堅持。

 

國家認同的分歧是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的事實,是源自於政治長期的不民主。當半個世紀以前,過去的執政者以「法統」之名及戒嚴的手段,徹底剝奪台灣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就埋下了日後國家認同分歧的種子。當然,認同分歧的激化與政治的動員與訴求是有直接的關係,但如果台灣社會不具備那樣的條件與環境,就不可能為動員提供任何的能量。因此,如何正視並化解這個長期存在的矛盾,比追究責任的歸屬更為迫切與重要。

 

當我們面對過去威權統治所遺留下來的不公與不義,除了意識型態的扭曲外,還有更多侵犯及殘害人權的暴行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歷史的真相必須還原,因為只有真相大白,正義才得以伸張,也才可能尋求真正的和解與寬恕。然而,依據其他新興民主國家過去的經驗,真相的追究往往是製造社會緊張與破壞團結最重要的因素,若再加上台灣還有國家認同的分歧,轉型正義的處理就更為棘手與複雜。

 

近年來,政府陸續對「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等受難者及家屬予以補償及恢復名譽,並對「二二八事件」及「雷震案」等重大案件,進行官方檔案及史料的整理與出版,力求還原事實的真相,以撫慰逝者及其家人的傷痕。當然,這樣的努力是不夠的,還有太多的疑問沒有獲得解答,許多黨國體制的歷史遺緒還沒有處理,我們必須繼續摸索、學習,探求一條能夠平衡責任、公義、團結與和解的道路,讓過去的傷痛與教訓能真正被銘記而撫平,而不是刻意的忽略或扭曲,企圖將真相繼續煙沒在歷史的陳跡中。

 

同時,就其他新興民主國家發展的歷程,尤其是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例子,證明民主是非常脆弱的。舊有的政權挾著過去所擁有的龐大權力基礎,不時對新政權進行全面的抵制與挑戰,拒絕承擔正常民主國家忠誠反對黨的角色,藉由癱瘓政府的運作、製造社會的動盪,以遂行奪權的目的,所呈現的不是民主的深化,而是民主的衰退。

 

新舊政權不斷進行政治角力的過程中,憲政制度的選擇,包括中央政府的體制、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以及選舉制度的變革等等,一再成為權力攻防的焦點,如何援引人民的力量,集合眾人的智慧,而產生一部合宜適用的新憲法,也成為第三波新興民主國家能否鞏固並深化民主最重要的關鍵。

 

國家認同、轉型正義、政黨政治惡質化,以及憲政選擇,這些只是台灣及其他新興民主國家,從威權邁向民主的過程所面臨最主要的困境與難題。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提供所有的解答,所有的國家,包括台灣都還在學習摸索、嘗試錯誤、總結經驗。正因為沒有人有最好的答案,阿扁衷心的期盼,不論是朝野政黨或是社會大眾,能以更包容的心情、更寬宏的視野,跳脫個別黨派的立場與成見,大家開誠布公、集思廣益,共同努力為台灣尋找出一條新的道路。

 

堅持台灣的主體意識,落實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是阿扁在未來兩年不變的信念與核心價值,而本土、文化、環保、生態與弱勢將是努力的重點目標。阿扁不再兼任黨的主席,並主張以中常會做為「黨政合議」的平台,特別是「權力下放」之後,黨、政及黨團應該共同分擔責任,以免造成權力真空影響政務的推動,至於阿扁個人的權位則微不足道。

 

近幾個月來,阿扁也常思索政治規範與人情事故之間的割捨與分際,總統本人與全體家人都是平凡人,一定會有親友關係的牽絆,無法摒棄一切的往來。很多事情確實無法原諒,但是否能夠經由坦誠的認錯而重新開始,各界看法可能未必一致。

 

政治的主體是人,而「人性」是其中最難以掌握,也是最珍貴的地方。政治的目的在於提升全民共同的幸福,而不是政治人物或政黨之間權位的爭奪。民主政治是奠基於人性本善的基礎之上,因有信任而結為社群,而有國家,我們不能讓仇恨的語言與情緒再繼續蔓延下去,不斷腐蝕整個台灣社會賴以為繼的互信基礎。不能為了贏得政權而輸掉台灣,更不能為了政黨的利益而毀棄民主的價值,這是所有的政治工作者,包括阿扁在內都不能逾越的政治道德標準。

 

個人進退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有如微塵起落。然而,就像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過去一貫堅持不渝的信念、民主的價值、本土的認同,乃至於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未來終極的福祉,這些都是我們難以解脫的歷史重擔。個人願意徹底謙卑反省,從頭改正闕失,並祈求人民給我鞭策、賜給我力量繼續承擔,完成未竟的使命。

 

 

來源:http://blog.roodo.com/poiesis/archives/1915943.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合聲明:讓改革的力量啟動

 

民進黨作為台灣第一個民主本土的政黨,卻在第二十年陷入歷史低潮與空前危機。這個危機無關乎政權是否存續,而是在於人民信任的流失,以及支持者眼中所認定的理想背離。

 

我們的執政表現,有違支持者的殷殷期待,再誠摯的歉意,也無法改變當前的處境。而面對排山倒海的批判,包括老戰友的剴切諍言,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糾纏在弊案的漩渦中,在無力絕望中徬徨?

 

六年來我們都在不同崗位上,見證了執政的艱困處境,見證了朝小野大局面下的黨派惡鬥與媒體扭曲下的政治亂象。其實處境愈是艱困,民進黨就愈應該堅持價值領導,才能無愧於心,才能把對手拉回到路線的競爭。但是我們總是試圖去贏取每一次短線的勝利,也許會成功,但卻讓我們偏離了民主進步的長遠道路。

 

 

誠實地說,對於這一點我們也要共同負起責任。因此在這關鍵時刻,我們有責任挺身而出,喚起黨內的改革力量,將反省付諸具體行動。

 

 

針對近日圍繞在總統及其家人與幕僚的爭議,儘管我們不認為總統辭職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但我們也認為,沒有犯法不代表沒有犯錯,不應罷免不代表沒有責任。任何一位政治領袖都必須面對高於法律的政治責任,這一點沒有迴避的空間。

 

面對個別性的貪腐問題,我們除了訴諸道德的自律,更必須訴諸制度上防腐,完成廉政肅貪的法制工程,提升政治社群的共同最低標準。

 

但擺在眼前的議題是:為何一個長期標舉民主與進步理念的政黨,會因為總統或其家人與幕僚的問題,逐步演變成政黨、政府的危機,甚至是學者眼中的民主危機?我們認為民進黨的這個困境,其實肇因於兩大危機:一是「制度危機」導致的民主困境,二是「價值危機」導致的進步停滯。

 

有關制度危機,我們認為當前的政治紛擾與激化對立,不應被簡化為國家領導人的人格特質使然。當前的憲政制度設計,已經被證明是國家的災難,惟有建立權責相符的憲政制度,台灣社會才能從對抗情境中解放,走出「倒扁」與「挺扁」的二元對立。否則,未來任何一個繼任元首,都仍可能重蹈體制的陷阱。

 

也因此,去決定在憲法上賦予民選總統政策否決權,或是賦予國會閣揆同意權,已經是台灣無可避免的選擇題。

 

有關價值危機,我們認為本黨六年執政,在縮小貧富差距及處理轉型正義的議題上,努力不足,這是我們實踐惰性的警訊!如果黨綱是民進黨與台灣人民的社會契約,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在執政的過程中,出現過多少背離黨綱價值的選擇。民進黨是否能夠繼續引導社會前進,不是只在於對台灣主體性的堅持,更要把實踐社會公義放回價值的最高位階。

 

我們唯有傾聽基層民意並重建價值領導,才能讓台灣人民重新肯定。未來本黨必須展開與知識界、社運、進步團體間的持續對話,維繫黨綱的進步性,並促成民進黨與台灣社會簽訂新契約。

 

過去六年,民進黨陷入「以人領政、以政領黨」的寡頭決策慣性。強人的意志展現,使得黨內逐漸喪失既有的價值批判力;強人的魅力領導,也逐漸磨滅了黨內的政策創造力。「扁強黨強、扁弱黨弱」的過程寫照,應驗了民進黨體質結構的嚴重僵化。

 

如今陳總統已宣示「權力下放」並不再介入黨務,我們應尊重此一決定,並加以落實,痛定思痛,重新架構制度化的集體領導,並以「權責相符」和「黨內民主」兩大原則,建立以黨綱為軸心的決策機制。

 

我們要呼籲全黨同志:與其花費力氣相互指責,不如在未來不到兩年間窮盡一切力量,去完成手中的責任。我們要籲請在行政部門的同志,用心將民進黨的價值落實在施政中,並以最嚴格的廉能標準要求自己;我們籲請立法部門的同志專注問政,提出進步法案,並嚴格監督執政;我們要籲請黨務部門的同志,落實黨內改革,並連結社會力量隨時檢視黨綱的進步性;我們也籲請基層的同志,隨時反映最真實的草根民意,不讓民進黨與人民脫節。

 

制度改革與價值重建,必須由黨內的自我反省做起。在民進黨面對成年的第一個轉型困局,我們要邀請具有共同理念的同志,啟動一場新的改革運動,以行動來實現對台灣人民的承諾。這不只是為了找回過往的尊嚴與驕傲,更是我們每一位民進黨員,對台灣社會無可迴避的使命!

 

 

發起人:立委趙永清、賴清德、管碧玲、林岱樺、黃偉哲、勞委會主委李應元、青輔會主委鄭麗君、民進黨秘書長林佳龍、民進黨文宣部主任蔡煌瑯、民進黨政策會副執行長羅正方、民進黨台南縣黨部主委郭國文、民進黨台中市黨部主委張廖萬堅、民進黨宜蘭縣黨部主委宋岫書等共二十位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ul/22/today-o1.htm

 

對話‧集力‧不斷改革

自「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715聲明發表後,短短幾天內,看到在大眾媒體、部落格社區、網路論壇上,已累積相當可觀的討論。許多極優質的討論,可說都在呼應「進步本土主義」的訴求。許多朋友也在思考如何讓這次事件激盪出來的對話能夠持續下去、浮現上來的改革能量能夠發展並落實。

在種種行動思考中,部落客自然會想如何將部落格書寫化為運動的一部分。

幾天前,我拋出「綠色有很多層次」的徵文題目,期望引起更多對「進步本土主義」的想像與詮釋,得到一些朋友誠懇的分享。希望有興趣的朋友繼續書寫,我自己也該寫一篇的。

接著,看見豬小草設計共同書簽:我想聽你怎麼說【HEMiDEMi:Twcivilsociety】,發起「聽見彼此」的部落格對話運動,更多的好文匯聚起來了,有共同關心方向的朋友也很快能找到彼此,真是功德無量。

昨天,caffen在Blah Blah Blah發起「一人一題──給民進黨未來兩年的考題」,試著把討論的焦點集中到給民進黨確切的建議,參與者可以到Blah Blah Blah去回應,也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寫。豬小草已協助做了共同書籤。

這兩個串連活動實在令人覺得興奮。希望有更多人能夠響應。我相信透過對話,透過討論,會形成更多行動,激出更多的能量,推動改革。

另,anarch做的主題網摘「台灣的重建想像:本土‧多元‧進步」,很值得參考。

 然後,幾個小時前也看到阿扁回應這個聲明的一篇作文。他真該開個部落格和大家對話的。

2006年7月17日 星期一

徵文:綠色有很多層次

心裡一直縈繞著「綠色」的問題。媒體把這次發起「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聲明的15位人士稱為:深綠、親綠,甚至還有墨綠,中時把第一批連署的65人定位為淺綠,這種深淺到底是怎麼分的?這種分法有何意義?自認為「正港綠色」的人士,批評這次聲明行動,是用「綠帽子不是人人可戴」的方式,說這些人根本不綠。而我自己,為何對「綠成分」如此在意?我心目中的綠又是什麼?

如果你稍微用心看一下生活周邊,你會發現:綠色的層次好多喔!

我想寫一篇作文,題目叫做:「綠色有很多層次」,但是未來兩三天大概無法動筆,還有別的事要忙。很想知道其他人對綠色的看法。於是決定把這當成徵文題目,請朋友們先自己開講吧!


【Twcivilsociety︱我想聽你怎麼說】

2006年7月16日 星期日

【轉載】把民主運動從頭做起!

七一五聲明記者會發言稿

「把民主運動重頭做起!」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一、 要自我反省,不要比爛
 
  作為臺灣民主與獨立運動的長期支持者,我認為本土派此刻必須先痛定思痛,自我反省,這樣對泛藍的批判才會有實質的意義與效果。第一,在道德上,不作自我檢討,沒有立場批評別人。第二,在政治上,自己不改革,不重新獲得人民的支持,不會有力量逼迫對手改革。過去國民黨殺人、關人不道歉,不交還黨產,是因為民進黨實力還不夠。現在他們不止不道歉,不交還黨產,還厚著臉皮編造謊言,把被他們殺掉的臺灣人供在自己的廟裡。為什麼他們還敢這麼囂張?因為民進黨一執政之後,自己也迅速墮落,所以就沒有臉再要求別人了。國民黨現在還這麼囂張,是因為他們有恃無恐,看穿了民進黨不會玩真的,也不敢玩真的。
  
  在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最令人遺憾的事,就是「轉型正義」的問題沒有處理。威權時代屠殺、鎮壓臺灣人民的國民黨劊子手和幫兇不只全身而退,還在當今政壇上耀武揚威。臺灣人民對國民黨的怨氣,是一種對正義的強烈渴求,因此具有高度的正當性。不過更遺憾的是,靠人民對正義的渴求而取得政權的民進黨執政後,竟然馬上忘卻初衷,完全沒有認真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不是把它當作選舉動員的議題,就是像現在一樣,在碰到危機時就操作人民對泛藍的怨氣來轉移注意力,迴避自我檢討。
  
  這是一種對人民不誠實,不道德的「比爛」策略。「比爛」只會模糊焦點,加速自身的墮落。我們應該要「比好」:比理想、比能力、比清廉。不要和國民黨比。那會降低了自己的格調。要和自己比,和歷史比。要看一生,不要看一時。讓我們回到台大研究圖書館旁的草坪上,追憶陳文成博士對祖國臺灣懷抱的夢想。讓我們回到義光教會的地下室,感受林家祖孫對生命,對陽光的深刻眷戀。那麼我們或許終於會體會到,什麼叫做「勿忘初衷」。那麼我們就會有力量,有決心,要把民主運動從頭做起。
  
  只有一個有理想,有能力而且清廉的民進黨,才會重新獲得人民的支持,才會有效逼迫國民黨改革,也才能真正防止舊政權的復辟,鞏固臺灣的民主。這就是民主進步黨的歷史使命。要不負這個使命,請先從自我改革做起吧。
  
二、 追求一個「進步本土」路線
  
  近百年來,臺灣人追尋自我認同的歷史運動一直是以普世的自由、民主、人道與進步價值為其追求目標。用蔣渭水先生的話說,臺灣人解放運動不僅是政治運動,也是追求臺灣人「作為人的人格」的道德與文化運動。對於這個偉大的運動,所有臺灣人都應該感到驕傲。
  
  但是,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這個運動在今天面臨了一個重大考驗:我們是要繼續面向世界,勇於接受民主深化的試煉,還是要因恐懼而背對世界,退縮到保守民族主義的甲殼之內?作為一個長期鑽研台灣政治史與思想史的研究者,作為一個臺灣公民,我認為,為了延續這個運動光榮的進步傳統,我們別無選擇,必須明確抗拒政治人物對臺灣認同和民族主義的惡用,勇敢接受民主深化的挑戰。正因為臺灣認同現在面臨腹背受敵的危機,我們才更應該不斷自我反省,不斷自我提升。強者是不需要說理和道德的。但是在美、中兩個帝國的夾縫之中,在帝國與資本的夾擊之下,臺灣是絕對的弱小者,因此我們只剩下說理和道德可以憑恃。道德不是說教,道德是弱者僅有的武器。臺灣的處境越是困難,我們就越應該面向世界,面向人類普遍的價值,而不是躲在「本土」認同背後,坐困愁城,把路越走越窄。
  
  當年雷震先生可以在國共對峙的危機情境中勇敢揚棄民族主義情結,要求國民黨獨裁政權進行民主改革,我相信我們今天也同樣有勇氣克服恐懼,以民主的活水來灌溉、豐富我們的臺灣認同。不免驚,咱對臺灣的民主要有信心,對咱自己要有信心。只要有信心,肯打拼,咱臺灣人有一日一定會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真正站起來,親像一個有尊嚴,有人格的人。
  
  今天臺灣認同所面臨的危機處境,使我們沒有選擇,必須走一條更自由、更民主的「進步本土」的道路。今天連署的這篇聲明,就是想要為臺灣的「進步本土」的路線尋找一個可能性。

三、結語
  這個連署聲明的目的之一,是要促成本土陣營的自省與改革。有些朋友們覺得我們只是一群不懂政治的蛋頭學者。這或許是真的吧,我們的意見也可能不夠成熟,不夠周延。然而這都沒有關係,這篇聲明只是拋磚引玉,我們期待更多朋友來共同參與討論,為受困的臺灣尋找一條出路。對於精明幹練,嫻熟權力操作的民進黨從政朋友們,我只能說,如果蛋頭們的想法行不通,那麼就請你們拿出精彩漂亮的實際行動,以石破天驚的一擊,重新感動臺灣人民吧。我們都在熱切期盼著。

7.15記者會的其他重要發言:

黃長玲:尋回台灣人尊嚴與自主

吳介民:進步的能量 需超越改革對象

吳乃德:我們到底要什麼樣的民主?

張富忠:沉痛呼籲 只因還有期待

「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聲明連署網頁:http://www.twcivilsociety.org/



【Twcivilsociety︱我想聽你怎麼說】

2006年7月14日 星期五

七月稻田

RIMG06791

去三義鯉魚潭看我家小妹時,總是忍不住要在附近的田園裡梭巡,欣賞田園的四季變化。

這次正逢稻子成熟,一片金黃。為避開可怕的暑熱,下午近五點才出門散步。光線迅速消失中,對想要拍照的我而言並不是很理想。不過,還是搶到幾張自己也想一看再看的稻田景色。真是開心。

 

RIMG06391

夏天傍晚在溪邊散步,真是愉快又舒暢。稻田美景之外,溪景也值得一記。


RIMG06611

在風吹日曬下勞動

前天在自家陽台上拍的。

應該是在進行某種電力工程。頂著大太陽,迎著有時猛然吹起的風,趕著在下午陣雨前把工作做完。

看到在風吹日曬下的勞動者,特別是這些為了公共設施而工作的人,心裡總會昇起一分敬意和感激。他們的勞動,讓我們可以在家舒服地吹風喝冰茶,享受各種便利。

謝謝你們的辛勞!

2006年7月13日 星期四

「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爭議

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

─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

台灣憲政史上第一次總統罷案雖已落幕,可是總統家人和親信涉嫌弊案所引發的社會政治動盪仍未平息。政治領袖及其周邊人士涉及弊案,是民主社會常見的道德和領導危機,也是我們透過反省和檢討,以提昇民主品質的契機。令人遺憾的是,政治領導者卻以動員族群情感來取代反省。更令人憂心的是,民眾,甚至學界,則以認同立場來壓抑對民主理想的追求。結果是,我們的民主品質無由提昇,我們對台灣的認同也成為空洞的口號。

陳水扁總統的親信與家人,陸續遭指控涉入各類弊案、關說、和收賄,他的副秘書長及女婿已先後遭羈押、去職、甚至被起訴。總統對外代表台灣全體人民,對內統帥三軍,重要榮典頒授以及法律均以其名義發佈,無疑是全國最崇高的職務。任何人擔任這個職務,都必須受到人民的尊敬與信賴。而且,總統對公共政策和國家的走向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當總統失去人民的信任,政府的政策和作為,也將受到人民的懷疑。我們期待陳總統體認這個職務所賦予的重大責任,以及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的區別。在已經失去道德威信和人民信任的時候,我們呼籲陳總統慎重考慮辭去這項職務。

罷免案的結果顯示,陳總統仍然享有足夠的權力和影響力,來護衛他的職位。他如果願意在這個情況下主動承擔政治責任而辭職,將為台灣民主樹立難得的範例。他的辭職將對台灣政治做出巨大的貢獻,對台灣民主發展也將有深遠的影響,其價值遠超越司法正義所能衡量。

民進黨是台灣第一個本土政黨,不應輕忽自身所擔負的歷史責任;應以台灣民主政治長遠發展的歷史高度處理目前的政治危機。民進黨在黨綱中宣示追求的政治藍圖是為提供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幸福、正義及自我實現之機會。如今,民進黨能否以自我反省批判的態度,處理首度執政即遭遇的重大危機,正足以檢視其能否信守黨綱所揭櫫的政治理想。

而對台灣的公民,我們呼籲:讓我們以民主的價值和理想,來豐富我們對台灣的認同。當我們因為認同立場,而放棄對提昇民主的追求,我們其實也殘害了我們的台灣認同。台灣認同目前正遭遇著艱難的挑戰。外部,我們面對中國崛起的強大軍事威脅和經濟影響力;內部,台灣民眾的認同仍處於分裂的狀態。民主品質的提昇,是台灣認同目前唯一可恃的基礎。如果沒有高品質的民主生活,我們如何說服自己及他人,為台灣奉獻心和力?義大利民族主義運動領袖馬志尼在建國運動中,告訴他的義大利同胞:「如果有一天義大利人不再追求自由和民主,我將以身為義大利人為恥。」我們則要如何對自己、對我們的後代解釋,我們今天的努力和作為呢?

民主不只是一套安排政治權力的制度,它同時也是一個要求其公民不斷反省、有意識地更新,不斷充實其內涵、提昇其理想的道德社區。認同不應是一個區辨敵我的口號,它更需要充實的文化價值做為其內涵。我們期待陳總統在這個民主的初生階段,體認他對未來民主發展可能發揮的關鍵影響。我們也期待台灣的公民,用民主價值來豐富台灣的認同。讓台灣成為一個所有人都願意為它奉獻的地方,讓台灣成為一個值得所有住民驕傲的民主自決共同體。

 

【Twcivilsociety︱我想聽你怎麼說】

2006年7月12日 星期三

《消失的王國─拱樂社》觀後記

剛看完這部片子時的感受是:很平實、很切題、質地緊密的片子啊!就這幾年看紀錄片的經驗來說,還真是難得。沒有太多贅言(只有最後談到電視出現的幾段感覺有一點重複),沒有強烈意識形態,一點也不煽情,但是看得人會笑、會感動,甚至還是會掉淚。節奏明快,沒有囉唆的旁白及二手解說,讓鏡頭自己說話(應該說剪接得很高明吧),大多都是當事人的說法。這種不做作、不煽情、不宣傳的「實在」手法,不知為什麼,就覺得特別難得、特別珍貴。

不過,對片中的故事,總覺得意猶未盡。當年被賣、被「綁」(指訂契約數年)在拱樂社戲班裡的女孩子,多年後回想當年,回顧一生,這些生命史實在太精彩了。可惜片子的重心還是放在拱樂社的整個歷史,經營者陳澄三的故事也非常重要。導演一直想呈現的,是這位拱樂社老闆的眼光和創意,一位創造時代的人物。

可是這位陳澄三,感覺上也還是面目模糊的。我們知道他是麥寮的大地主,是成功的商人,年紀很輕就當家,一手把拱範宮的子弟戲班變成職業歌劇團,在內台歌仔戲風行的年代獨領風騷,又找何基明合作開拍了台灣第一部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獲得大成功。他甚至成立學校,希望能頒發正式的高中文憑,以提昇歌仔戲演出水準,但是因為未能正式立案而不了了之。台語片、內台歌仔戲在電視出現之後沒落,他還轉進電視台製作歌仔戲,後來又成立少女歌舞團開拓海外市場。拱樂社王國,的確有其風光精采的歷史,透過這部紀錄片,我們也看到了離現在不遠卻已經被遺忘得差不多的台灣庶民娛樂史,回味那散發過光和熱的舞台。但是這位陳澄三,是在什麼樣的思考下來從事這些事業?他的哲學是什麼?他是文化人還是商人?他對這些叫他「爸爸」的戲班女孩,有什麼樣的感情?很可惜的是,這部片子開拍時,陳澄三已經去世,而片中也無法藉由更直接的資料來呈現這個人的價值觀。

很想再進一步了解歌仔戲團的女孩們和拱樂社老闆間的依存與對抗、控制與照顧的關係,女孩子們在戲班生活中的種種面象。而失去拱樂社的蔽蔭之後,她們又怎樣走出自己的路?(其實片中提點到不少,但背後更多精采的內容卻是本片容納不下的。)

這部電影的好處就在這裡,你會看到很多線索,很想再多知道一點,這種意猶未盡是一種好的感受。

片中其實盡是寶。第一部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已經佚失,但是李香秀竟然找到了當年試鏡時拍下的片斷。還有拱樂社第一團成員和陳澄三夫婦出遊的影片、團員彩街、歌舞表演的場面,楊麗花歌仔戲紅小旦許秀年八歲時主演的電影《流浪三兄妹》等等(好想看整齣《流浪三兄妹》啊!)。用紀露霞的那首可愛的〈黃櫻桃〉來烘托當年這些少女團員所帶來的歡樂,真是太棒了。

另一個我很欣賞的地方是,導演對待這段歷史的態度,是努力自己摸索、做田野調查,並不依靠「專家學者」,也不讓自己的觀點被別人帶著走。這過程雖然辛苦,但所呈現出來的歷史厚度,實在不是其他急就章或高度依賴現有研究成果的歷史紀錄片所能相比的。

不過,另一方面,由於本片選擇不用旁白、不訪問專家,所以在歷史大環境的交待上就顯得比較弱,如戰後初期的兩岸貿易、台語片的興起與衰微過程中政府的角色、內台歌仔戲與外台歌仔戲的差別與流變等等。若能點出當時的大環境特色,又不傷害片子本身結構的完整性,就非常完美了。

很欽佩導演花那麼多工夫重構拱樂社的歷史,更欽佩她對做一部片子所付出的苦心和堅持。她說,1992年首次聽到拱樂社,1993年開始做田野調查,1995-1996年拍攝,之後又花兩年的時間剪接。1998年完成後,1999年參展金馬獎,2000年在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獲得一個獎,但是在電影界、紀錄片界卻極不受重視。既是如此,我們一般大眾更是無緣知道這部片子的存在。塵封多年後,李香秀再度努力把它介紹給台灣的閱聽大眾,我想這次的反應一定完全不同了。

李香秀堅持用影片而不用DV,而且花很長的時間一格一格剪接,在這什麼都講究快速、便宜的時代,實在是非常特別。而在辛苦完成片子之後,面臨冷淡的反應,嚴酷的經濟壓力,還能撐下去,又花幾年完成好評不斷的《南方澳海洋紀事》,這種眼光與毅力,和片中陳澄三的霸氣與識見,很有得拼。這是看片以外最深刻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和《南方澳海洋紀事》DVD正在製作中,應該很快可以上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處:

與媒體對抗影音版的GrisGris有精采的紅樓放映會實況轉播。

林木材:《消失的王國─拱樂社》:重建與追尋 

2006年7月7日 星期五

藺草文化館

這棟建築位於苑裡農會山腳辦事處旁邊,原本是稻種倉庫,略做改建後成為一個小型的文化館。空間並不很大,主題有點雜,除了展示藺草產業文化與歷史之外,還有介紹苑裡的稻作特色、傳統農村生活文物等。

幾處說明看板和櫥窗設計得不壞,帽席產業發展史的說明也很不錯,但是實物資料實在是太少、太不夠精緻。

看了藺草文物館的說明,才知道「大甲蓆」、「大甲帽」主要是產於苑裡,日治時期以大甲為集散中心,遂以大甲名之。

幾個有關產業歷史的看版做得很好。可惜藺草文物館並沒有自己的網頁,沒有把這些做得很不錯的資料掛到網路上。我也沒有抄記下來。憑印象做一下筆記。

藺草編織利用始於住在此地的平埔道卡斯族,道卡斯人以藺草編的草蓆早已聞名,受到清朝官員的贊賞,成為饋贈中國親友的禮物。漢人於是也學用藺草編織。原本藺草都是採自野生,後來有漢人農民開始把藺草種在水田中,成為經濟作物。

大甲帽的誕生,則要到日治時代。一位巧手善編的婦女洪鴦,在日人官員委託下研究出以藺草編成西洋式帽子的方式,並推廣之,大甲帽遂成日本紳士的最愛。藺草產品透過當地婦女加工,賣得嚇嚇叫,全盛時期台灣的帽蓆公司在日本還有分公司。

戰後初期,大甲帽雖失去日本市場,賣到中國照樣火紅。但是隨著中華民國敗退台灣、和中國斷絕往來,大甲帽產業失去廣大市場,逐漸沒落。後來靠給蔣宋美齡專門特製大草帽,得到高層青睞,政策性繼續扶植這項產業,一度規定全國中學生戴的「童軍帽」都要採用大甲帽。雖然如此,隨著經濟轉型,1970年代之後藺草加工業還是快速衰退。

看到這些歷史,覺得很有意思。大甲帽產業的出現和發展,不能不注意到日本政府的角色。客廳即工廠的人力使用,早在日本殖民統治時就推了。大甲帽雖是台灣人的心血與勞力成品,台灣人也因而賺了不少錢,但獲利更多的是創造這個產業並在投資上佔絕對多數的日本殖民政府和資本家。戰後依賴掌權者的提倡、獲得穩定市場,卻未能開拓更大的新市場、研發更有價值的新產品,在原料和人工都更便宜的替代品進來後,沒落是必然的。

台灣的竹藝、草編及其它種種傳統產業,其實是很有前景的。精美的技藝,只要再加些更具藝術性、更有美感的設計,就可以提升到藝術品的層次。量少質精、有文化特色、加上一點行銷包裝,在這全球化時代,也可能成為搶手收藏品的。

苑裡遊記在這裡要告一段落了。

最後補幾張稻田照片。苑裡是「山水米」的產地,現在他們又推出「灣麗米」,還有以鴨鴨來除草除蟲的有機稻米「火炎山鴨耕米」。在這裡,看到了台灣米農健旺的生命力。

苑裡農會在藺草文化館對面的田裡搞「稻田彩繪」,在稻田上燒出圖案。我並不欣賞,單純做個記錄。

其實山腳社區一帶,稻田風光真的好美!可惜這次沒有時間慢慢去探訪、拍攝。只有在一處位置較高的路邊停下來拍了兩張。

苑裡山腳里農田

苑裡山腳里農田

滷土黃魚、鯊魚煎餅

苑裡地區的漁港以捕捉鯊魚為主。跑到市場去逛時,看到魚攤上多擺出幼小的雙髻鯊在賣,他們稱之為「鯊魚稚仔(ChiN-a)」。後悔沒拍張照片。苑裡魚丸頗有名,就是用鯊魚做的。

這家位於天下路的「聞香下馬飲食店」,以鯊魚料理著名。之所以知道,是一位本地出身的牧師帶我們家小妹來買過,他十分推薦這道家鄉味。

外表是很平凡的小店。店裡只有五、六張桌子吧。牆上貼滿了各電視台美食節目的採訪照片及剪報。老闆酷酷的,問他這裡什麼好吃,他叫我們自己看牆上的排行榜。

只有我和媽咪,吃不了太多,只點了人氣第一名的滷土黃魚、第二名的鯊魚煎餅,再加油條絲瓜和番茄蛋花湯。

滷土黃魚就是這個樣子。這張照片是已經動過筷子的,因為要讓大家看,「土黃」就是要連魚腹內的黑色沙土一起吃。

我從未吃過土黃魚,還以為這道菜是叫「滷土」「黃魚」,不知道「土黃」是一種魚!

媽咪說,這種魚多刺,爹爹不吃,所以她從來不買,我們就完全不認識這種魚了。

聞香下馬的做法,是把土黃魚滷上三天,滷到骨頭都酥掉,可以整尾吃。不知道他們是怎麼保持魚身完整不散,真是厲害啊。

鯊魚煎餅很像漢堡。據說主要材料是:雙髻鯊、絞肉、白蒜、菜脯,吃起來有濃濃的胡椒味和芹菜味,口味很重。沒有提供沾醬,但是我們想配白醋(蛋黃醬)應該不錯。

店中受歡迎的菜色都有冷凍真空包裝可宅配到府。看來是很會經營的地方特色小店。

2006年7月6日 星期四

不經意發現苑裡老街

張振發帽席行,是漂亮的磚造建築。這條寬寬的巷道兩旁,都是好幾進深的大宅院。右邊這棟顯出荒棄的模樣。這條巷子被稱為「番仔巷」,典故尚未查。

這種亭仔腳,已經很少見了。很喜歡亭仔腳的設計,這是多雨又炎熱的台灣最理想的市街建築形式。可惜的是,現在大部分市街即使有亭仔腳,也走不通,不是停了車,就是擺了攤,更有甚者把店面直接延伸出來,堵掉行人通行的機會。日治時代警察會嚴格取締佔用亭仔腳的行為,時至今日,任何企圖淨空亭仔腳的地方首長都慘慘地失敗了。台灣何時能有整潔可通行的亭仔腳呢?

另一個吸引人的特點是:春聯的字好大啊!

天下路老街給人一種靜宓卻不失活力的感覺。要不是天氣實在太熱,很想一直逛下去。

在網路上找資料,看到2003年因為擴寬中興路一度要拆掉這段老街的部分建築,現在的狀況到底如何,沒找到報導。但是看來是暫時保留下來了。台灣這幾年對歷史建築的用心,還是頗有進步的啊!衷心盼望這段老街因保存得宜而有新的願景。

其實除了天下路老街,附近也還有不少好看的老建築。例如苑裡教會和它隔壁的一幢磚木混合建築。

苑裡教會的磚牆是去年才重修的,門口特別做了一幅磚雕,主題是「好牧人」。那位牧人的面孔很漢人樣,看起來像蘇武牧羊。挺有意思的。

找到一篇寫天下路老街的部落格文章:苑裡老街懷古

我拍的其他照片在這裡

遇雨‧看雲

雲影倒映在車窗和引擎蓋上,覺得很有趣。

雨後的雲,也是精采得很。

一路上看雲,形狀很有趣。很多都像狗狗。有像小梗犬的,像獅子狗的,還有一條漂亮優雅的賽跑狗。

下午往窗外瞧,又看見一朵雲非常像木馬搖椅,可惜很快就散掉了。

晚上月升後,則看到一頭跪著的羔羊臥在月旁。

天氣熱得讓人受不了。這種天氣唯一還可以讓人快樂的,就是看雲了。

2006年7月4日 星期二

東勢林場乘涼記

林間處處可見台灣百合的身影。有些長得甚至有兩個人高。

充滿綠意的林間,路旁是星星點點的野花,山壁上是顏色和形狀都很有趣的苔蘚和蕨類,時有蜥蜴和石龍子奔過,還有許多蝴蝶飛來飛去。

楓香步道

我們在一處林間空地上坐下來,五、六種漂亮的鳳蝶在我們面前飛舞,真的是太令人興奮了。我們不斷互相喊著:「你看你看,那隻翅膀有橘紅和鮮黃,從來沒看過」、「藍帶鳳蝶實在叫人百看不厭,我不要走了,在這裡再待一下吧」。

薑荷花的季節快過了。看到這一片漂亮的粉紅色,實在讓人眼睛一亮。

在一處崩塌掉的山徑上,眼尖的小妹看到一隻鳥站在不遠處,發出尖銳的呼號。「是黑冠麻鷺嗎?」「大小和形狀不像。」小妹悄悄接近它,發現是一隻猛禽類的雛鳥,不知道為什麼孤單地站在路上,一直叫著,似乎在喊:「媽媽!媽媽!」可是我們也不知道怎樣幫它。

原本以為他還不會飛,但是我們太過接近時,他就飛到比較遠的地方去。後來就鑽進附近的竹林中,繼續淒涼地鳴叫著。

回來後查書,很可能是鳳頭蒼鷹的幼雛。

原本想在森林步道走上一大圈,但是走沒多久就看到前面一大段都沒有遮蔭,有違「乘涼之旅」的目的,便又折返。

有一處民俗文化館,展示大南瓜、賣自製肥皂和樟腦製品等等,也有賣茶葉茶食,並提供人免費泡茶。在這裡發現一種相當好吃的零食,就是乾燥蒜頭切片。這是頭一次吃到這種東西。另外還有乾燥蓮子、乾燥香菇。

東勢林場門票一個人要250元,覺得相當貴。不知道住宿的價錢怎樣。那些小木屋看起來頗吸引人,住宿的人不少。我們盤算著有機會應該來住一晚,清晨散步一定挺好。

在東勢林場拍的照片,請看這裡

韓國戒嚴又解嚴